一、“村官”要具备七方面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英[1](2021)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面对有限的就业资源,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除此以外,大部分大学生偏好在城市就业,对基层进行自我设定,不愿到基层工作,基层发展面临人才瓶颈。对此,各级政府从2003年开始,陆续出台了系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并力图以就业工作为抓手,同时解决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生就业这两个问题。各大地方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源头,对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地方基层人才推送工作,落实好基层就业政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实际工作中,各地方高校的公职就业过热和基层就业过冷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表明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理想的政策目标。对此,本研究试图从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执行方面寻找答案,期望能为地方高校执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在对各大基层就业政策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的执行为例,从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这三个维度关注选调生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S大学执行人员和目标群体的访谈调查发现,在选调生政策执行中,执行主体方面存在对政策的象征性执行、组织机构的权责交叉重叠、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缺乏充分认知、执行人员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的矛盾、工作缺乏主动性这五个方面的问题,目标群体方面存在对政策的感知度偏低、选择动机趋于功利性、政策认同感偏低、自身素质难以匹配基层工作需要四个方面的问题,政策环境中的社会宏观环境和高校微观环境层面也存在相应问题。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借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别从政策自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方面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优化基层就业政策设计、增强政策执行主体效能、加强对目标群体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四个方面的政策执行建议,期望能为政策执行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褚楚[2](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易香君[3](2018)在《关键行为事件中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于全国十省市28名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关键行为事件是大学生村官在履职过程中个人能力的重要表现。对大学生村官关键行为事件进行调研得出: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履职的效果。因此,全面培养和锻造大学生村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必要,其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心理品格"这四个方面是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石芳[4](2017)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疆青河县村干部素质现状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社会环境较为复杂的背景下,村干部素质能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与过去相比,村干部素质虽然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村干部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需求,素质水平亟待提高。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河县村干部素质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国内外学者对村干部的研究状况,列举相关基础理论,为后续调查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阐述青河县农村发展概况,分析村干部工作现状,对青河县村干部素质进行初步了解。第二,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评价法和问卷调查法,结合青河县当地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品德素质和廉政素质的4个维度20项胜任力要素。第三,基于青河县村干部胜任力素质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得出由于选拔培养机制、教育培训体系、监督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村干部存在文化水平较低,政治理论不扎实;年龄结构偏大,工作积极性差;处事态度消极,服务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在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下,应该从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素质建设;培养储备干部,拓宽选拔任用渠道;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完善考核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一支理论扎实、工作积极、充满活力的村干部队伍。本文的论证为村干部的科学选拔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有利于村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决策领导观点、工作业务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村干部提升广大村民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村干部牢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使命,并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有序发展献计献策。
王晓恬[5](2016)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村官能力建设研究 ——以广西某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逐渐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而在农村人口比例仍然居高不下的今天,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过程中,村官能力建设的侧重点也在改变。村官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是否得到落实,同时也关系到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因此,对村官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能力建设无论是对农村的社会治理,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的变迁与各时期对村官能力的不同要求,得出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村官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结合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对村官能力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为推进村官能力建设提供了参考。为了突出研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文章通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某镇作为个案研究,尽可能在农村一线调研所获得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查找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村官能力提升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村官年龄结构偏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理论素养的缺失、法制观念的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并从培训制度的不健全,村官能力建设制度不完善,村官自身重视不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影响村官能力建设的原因,进而从提升自我认识和觉悟、组织科学有效的培训以及建立有效的村官考核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对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村官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张海桐[6](2015)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民族地区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易受到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其思想状况比较特殊。准确地把握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以及出现的思想问题,把握大学生村官的心路历程,是促进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四川省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途径之一。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他们思想的变化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也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所以本文认为,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政治观念、价值理念、道德品质、法制观念、职业倾向、心理素质是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自身前途和作用发挥的内在因素。本研究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及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一手资料。立足于对现阶段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剖析和研究,从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展开,将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贯通,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学科交叉相融合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四川省大学生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方案,进而丰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理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数据分析,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四川省民族地区32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并召开村官座谈会、访谈有关部门负责人,其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进而总结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现状与特点。第三部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制度因素、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四方面来剖析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上的问题,为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思想问题奠定基础。第四部提出解决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问题的对策,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从发展经济以环境留人;改善微观环境以营造事业留人的氛围;完善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体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双基地”、完善大学生村官工资梯度递增等保障政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村官自身教育四个方面力求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为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提供参考。第五部分为本文的小结,在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欠缺之处与展望。
陈胜叶[7](2014)在《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社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各方面利益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一方面,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主体地位日益巩固;另一方面,各种矛盾也比较激化,尤其是在比较偏远贫困的地区,社会矛盾更加突出。而乡镇干部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他们既要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处,又要直接面对群众,为群众服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并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高度,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①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②而做好群众工作,最关键的是提高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喀什地区是一个民汉聚集地区,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与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殊之处。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喀什地区乡镇干部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他们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同“三股势力”作斗争,维护社会的稳定。喀什地区位于中国的最西部,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区,随着建立喀什经济开发区的提出和援疆工作的开展,喀什地区有所发展,但还是比较落后。总体来说,喀什地区是集民族、宗教、边疆、落后于一体,是研究西部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典型地区。研究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是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同时,还可以为云南、西藏等中国边陲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本论文采用了实地调查的方法,深入基层调研,收集乡镇干部的相关情况和数据,重点对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现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喀什地区与其他地区乡镇干部的不同,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分析和建议。本论文由引言、正文以及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依据以及意义,然后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综述,提出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最后总结出本论文的不足和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第一个层次对乡镇干部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了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内涵。第二个层次是对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概括,从而总结出他们的成就和不足之处,进而分析其原因,为提出针对性建议做铺垫。第三个层次是结合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三个层次主要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来进行。结束语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一是结合十六届四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结合习近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喀什地区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提高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对策,具有针对性。二是在方法上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方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
赵庆杰[8](2013)在《浅议大学生村官的素质构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村官是特殊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担这样一种艰巨使命的大学生村官应该具有特别的素质。大学生村官的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构成。
崔华华,张萧依[9](2013)在《浅析大学生“村官”卸任后再就业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村官"工程不仅缓解了当前紧张的城市就业压力,也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随着近年大学生"村官"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他们任职期满的到来,其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一问题,文章针对国家为大学生"村官"制定的考取公务员、继续深造学习、续聘农村、自主创业、另行择业五大出路的实施困境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村官"卸任后再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袁芳[10](2013)在《大学生村官素质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梳理了关于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素质和能力的内涵、现状以及提升途径,认为目前的研究中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研究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研究视角存在局限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包括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宽研究视角,推进研究的深化和具体化。
二、“村官”要具备七方面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官”要具备七方面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和基层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 |
1.1.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 |
1.1.3 地方高校做好基层人才培养和推送工作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资料整理与分析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地方高校 |
1.5.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 |
1.5.3 政策执行 |
1.6 理论基础 |
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概述 |
2.1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类别 |
2.1.1 西部计划 |
2.1.2 三支一扶计划 |
2.1.3 大学生村官计划 |
2.1.4 特岗教师计划 |
2.1.5 选调生计划 |
2.2 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内容 |
2.3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出台背景 |
2.3.1 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
2.3.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 |
2.3.3 我国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2.3.4 行业困难和就业市场的缩水 |
2.4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意义 |
2.4.1 政策的基本特征 |
2.4.2 政策的重要意义 |
2.5 本研究的出发点 |
3 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主体状况 |
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2 对执行主体的调查结果 |
3.2.1 选调生政策执行组织机构和流程 |
3.2.2 执行人员的政策认知 |
3.2.3 执行人员的心理因素 |
3.2.4 执行主体的工作方式与传统 |
3.3 对执行主体调查结果的分析 |
3.3.1 对于选调生政策的象征性执行 |
3.3.2 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权责交叉重叠 |
3.3.3 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缺乏充分认知 |
3.3.4 执行人员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的矛盾 |
3.3.5 执行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 |
3.3.6 政策执行成效难以明确 |
4 S大学选调生政策目标群体状况 |
4.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4.2 对于目标群体的调查结果 |
4.2.1 目标群体的政策感知 |
4.2.2 目标群体的选择动机 |
4.2.3 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 |
4.2.4 目标群体的自身素质 |
4.3 对目标群体调查结果的分析 |
4.3.1 大学生对政策的感知度偏低 |
4.3.2 大学生的选择动机趋于功利性 |
4.3.3 大学生对选调生政策认同感偏低 |
4.3.4 大学生自身素质难以匹配基层工作需要 |
5 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环境状况 |
5.1 宏观环境 |
5.1.1 政策执行中传统的行政运作 |
5.1.2 政策执行中传统的社会心理 |
5.1.3 社会中的偶发事件 |
5.2 微观环境 |
5.2.1 政策执行的人力资源不足 |
5.2.2 政策执行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
5.2.3 政策执行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缺乏 |
6 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
6.1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1 政策自身因素 |
6.1.2 执行主体因素 |
6.1.3 目标群体因素 |
6.1.4 政策环境因素 |
6.2 改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的策略 |
6.2.1 优化基层就业政策设计 |
6.2.2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效能 |
6.2.3 加强对目标群体的引导 |
6.2.4 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2)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
(一)拟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
(二)素质模型理论 |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
小结 |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
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关键行为事件中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于全国十省市28名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一) 知识方面的素质 |
(二) 能力方面的素质 |
(三) 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 |
(四) 心理品格方面的素质 |
四、结论 |
(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疆青河县村干部素质现状及提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 相关概念 |
2.3 相关理论依据 |
第3章 青河县农村发展概况及村干部工作现状分析 |
3.1 青河县农村发展概况 |
3.2 青河县村干部工作现状分析 |
第4章 青河县村干部素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4.1 行为事件访谈法获取胜任力特征 |
4.2 专家评价法提炼素质要素 |
4.3 基于问卷调查法村干部素质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
4.4 专家意见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章 青河县村干部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对象概述 |
5.2 初始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5.3 正式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青河县村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1 青河县村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
6.2 青河县村干部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7章 青河县村干部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
7.1 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素质建设 |
7.2 培养后备干部,拓宽选拔任用渠道 |
7.3 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 |
7.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监督机制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村官能力建设研究 ——以广西某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村官 |
(二) 村官能力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村社会治理与村官能力建设 |
一、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的变迁与村官能力的历史考察 |
(一) 过渡时期农村社会治理与村官能力建设 |
(二)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社会治理与村官能力建设 |
(三) 村民自治体制下农村社会治理与村官能力建设 |
二、农村社会治理变迁中村官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 注重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
(二) 始终围绕农村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进行 |
(三) 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先导 |
三、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村官能力建设 |
(一)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概述 |
(二)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村官能力建设提出的新挑战 |
第二章 村官能力建设现状分析——基于广西某镇的调研 |
一、调研镇的村官基本情况介绍 |
二、村官能力建设的现状 |
(一) 村官的选举及培训 |
(二) 村官能力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效 |
(三) 村官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三、村官能力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所体现出不足的成因 |
(一) 建设村官能力的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
(二) 村官能力建设的相关制度存在缺陷 |
(三) 村官对自身能力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
第三章 对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村官能力建设的思考 |
一、村官能力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 |
(一)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内容 |
(二) 村官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村官能力建设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
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村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
(一)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能力 |
(二) 强化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治村的能力 |
(三) 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治村的能力 |
(四) 树立开放思想,提高组织、动员和协调多元主体共同治村能力 |
三、多方联动是村官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 |
(一) 提升自我认识和觉悟是村官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 |
(二) 科学组织培训是村官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
(三) 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村官能力建设的根本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发表论文情况 |
(6)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的研究 |
1.3.2 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研究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7.1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1.7.2 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 |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调研分析 |
2.1 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调查概况 |
2.1.1 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抽样方法介绍 |
2.1.2 样本概况 |
2.2 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调查分析 |
2.2.1 政治思想现状调查分析 |
2.2.2 价值取向现状调查分析 |
2.2.3 道德观念现状调查分析 |
2.2.4 法制观念现状调查分析 |
2.2.5 职业倾向现状调查分析 |
2.2.6 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
2.3 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况的特点 |
2.3.1 政治思想总体积极向上、部分政治立场不坚定 |
2.3.2 价值取向理想化、价值选择功利化 |
2.3.3 整体遵守社会公德、部分欠缺职业道德素质 |
2.3.4 普遍遵守法律、对农村法律不熟悉 |
2.3.5 把村官当跳板、职业选择倾向现实化 |
2.3.6 心理压力大、对未来存在担忧 |
3. 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宏观环境对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影响 |
3.1.1 经济环境因素 |
3.1.2 政治环境因素 |
3.1.3 文化环境因素 |
3.2 微观环境对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影响 |
3.2.1 家庭环境 |
3.2.2 工作环境 |
3.2.3 同辈群体 |
3.3 制度因素对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影响 |
3.3.1 选拔制度 |
3.3.2 管理制度 |
3.3.3 培训制度 |
3.3.4 保障制度 |
3.3.5 流动制度 |
3.4 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对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的影响 |
3.4.1 角色定位模糊 |
3.4.2 能力、经验不足 |
3.4.3 心理素质的影响 |
4. 解决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问题的对策 |
4.1 改善宏观环境,营造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 |
4.1.1 开发四川民族地区特色,发展农村经济,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
4.1.2 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
4.2 优化微观环境,营造事业留人的积极氛围 |
4.2.1 大学生村官的家庭要给予事业上的鼓励 |
4.2.2 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 |
4.2.3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村官之间的沟通 |
4.3 健全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管理、培训、保障、流动相结合的层次体系 |
4.3.1 完善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制度,把好入口关 |
4.3.2 完善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训体系 |
4.3.3 健全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保障激励机制 |
4.3.4 完善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 |
4.4 加强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自我教育 |
4.4.1 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
4.4.2 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 选题的依据 |
2. 选题的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
1. 本文的不足 |
2. 本文的创新点 |
二、 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有关概念及内涵 |
(一) 乡镇干部和其他干部的界定 |
(二) 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范畴 |
(三) 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内涵 |
1. 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
2. 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 |
3. 依法办事的能力 |
4. 执行决策的能力 |
5. 解决矛盾的能力 |
6. 良好沟通的能力 |
三、 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现状 |
(一) 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建设的主要成就 |
1. 认真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促进基层稳定 |
2. 规范“4211”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
3. 狠抓“两委”班子建设,务实执政基础 |
4. 加强阵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
5. 推进乡镇干部驻村制度,密切干群关系 |
6.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贫困 |
7. 不断提高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
(二) 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1. 社会环境缺乏稳定 |
2. 农民群众增收渠道狭窄 |
3. 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平衡 |
4. 部分干群之间存有矛盾 |
5. 乡镇干部待遇低下 |
(三) 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建设面临问题的初步分析 |
1. 民族宗教氛围浓厚 |
2.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
3. 乡镇经济困难 |
4. 培训责任缺失 |
5. 乡镇干部方法简单 |
四、 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强化“四知四清四掌握”制度,提高喀什地区社会稳定性 |
1. 组织建制实体化 |
2. 机制运行制度化 |
3. 乡镇管理网络化 |
4. 改善民生常态化 |
(二) 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并巩固喀什地区群众阵地 |
1. 选任机关干部进村 |
2. 培养大学生村官 |
3. 储蓄后备干部力量 |
4. 健全党员各项机制 |
(三) 办好为民实事,促进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1. 加大惠民政策的力度 |
2. 解决群众难点问题 |
3. 坚持依法办事 |
4. 促进政策落实实效 |
(四) 拓展致富门路,增加喀什地区的农民收入 |
1. 帮助乡镇居民理清发展思路 |
2. 大力发展喀什特色农牧业 |
3. 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实体 |
4. 组织开展群众技能培训 |
(五)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缓和喀什地区部分干群之间的矛盾 |
1. 增强干群间的沟通和理解 |
2. 深化群众对党的感恩情感 |
3. 扩大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 |
4. 促进干群心灵彼此贴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浅议大学生村官的素质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道德素质 |
二、科学文化素质 |
1. 精深的专业知识 |
2. 广博的基础知识 |
三、能力素质 |
1. 协调能力 |
2. 管理能力 |
四、身心素质 |
1. 心理素质 |
2. 身体素质 |
(9)浅析大学生“村官”卸任后再就业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村官”卸任后再就业困境分析 |
二、大学生“村官”卸任后再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
三、大学生“村官”卸任后再就业对策分析 |
四、“村官”要具备七方面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D]. 杨秀英.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关键行为事件中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于全国十省市28名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实证分析[J]. 易香君.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疆青河县村干部素质现状及提升途径研究[D]. 石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5]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村官能力建设研究 ——以广西某镇为例[D]. 王晓恬. 广西大学, 2016(02)
- [6]四川省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海桐.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7)
- [7]喀什地区乡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研究[D]. 陈胜叶. 喀什师范学院, 2014(08)
- [8]浅议大学生村官的素质构成[J]. 赵庆杰. 改革与开放, 2013(19)
- [9]浅析大学生“村官”卸任后再就业问题与对策[J]. 崔华华,张萧依. 生产力研究, 2013(08)
- [10]大学生村官素质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 袁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