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嵌入式系统中程序存储器容量的扩展(论文文献综述)
郭磊[1](2021)在《基于STM32的温室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淮河以北的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为了满足种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需要,建设了很多温室。近几年,伴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渐渐从粗放型发展为集约型,在一些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建设了一部分示范区,重点发展科技、生态产业,成为行业的标杆。这些变化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高科技智能化温室创造了便利条件。提高了温室的智能化,不仅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提升,还改变了温室作物的生长周期,使反季节瓜果蔬菜种类增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进而减轻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对从业人员种植水平的要求。目前应用中的监测装置结构简单,仅仅实现监测数据的传输,未在系统内部建立种植物实际生长环境参数模型,也未实现根据导入的参数模型对环境因子进行自动调控,占用了很多人力和财力,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单个种植户管理的温室数量越来越多,管理难度增大,他们需要一种可以远程管理的自动控制设备作为辅助。结合已有问题和实际需要,本文应用STM32作为总控制器处理器,STC单片机作为采集部分的处理器,选用可以检测温室空气参数的传感器作为输入,每个温室里装有一个ZigBee设备和总控制器传送数据,园区内所有ZigBee设备组成内部网,总控制器装有一个运用NB-IoT技术的无线模块,将园区状态传到手持终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局域网的稳定可靠优势,一个园区一个远程传输模块,既节省成本又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在移动终端利用有人透传云平台接收总控制器传输的数据,并显示出来,将采集到的数据与设置的阈值比较,超过阈值显示报警信息。将常见温室种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适宜环境参数加载到软件中,供生产人员参考,降低生产人员的工作难度。设备运用的技术涵盖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短距离窄带远程通信等内容,设备测试结果表明传输数据准确,响应迅速,数据传输效果稳定可靠,克服了传统监测设备的弊端,达到了预期目标。系统较之前的监测设备,具有监测结果误差小,响应快,监测范围大、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主要创新点是可以实时保存种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参数,建立实际生长参数模型,还可以导入生长参数模型实现环境因子的自动调控,将多个温室组成局域网,提高农业生产的先进性,在农业经济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康栓紧[2](2020)在《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扩展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血液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十分广泛的检测仪器之一,基础的血液分析仪主要进行血常规的检测,功能较为单一。为了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各种新型血液分析仪不断增加了新检测功能,实现了多种参数的联合检测。本文围绕企业小批量新品种产品开发需要,探索基于快速软件设计与扩展开发方法的新型血液检验智能检测分析仪软件及医疗试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新型智能检验仪是在现有的三分类标准血液分析仪功能模块上,采用基于CAN总线通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和新处理器硬软件。控制系统主要分为管理级、控制级以及现场级。管理级是指系统的上位机,采用基于Cortex-A8内核的AM3358处理器,主要负责人机交互、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等功能。控制级是指各个控制节点,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812 DSP芯片,负责接收管理级发送的命令并控制各个执行机构完成检测任务,同时将现场级的执行机构状态反馈给管理级进行处理。现场级主要包括电磁阀、步进电机和泵等各种执行机构。论文首先综述了血液分析仪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血液分析仪的关键技术和现有血液分析仪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的总体设计方案。接着介绍了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控制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给出了控制节点软件模型,详细论述了执行机构软件控制、信号采集和处理软件设计、维护和清洗模块软件设计和CAN通信模块软件设计。然后介绍了上位机管理节点软件设计,详细讨论了人机交互任务、上位机CAN通信、数据管理任务、上传、打印任务模块、扩展生化量管理模块以及上位机检测流程管理的实现。最后为了保证仪器和试剂匹配使用,确保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精度,设计并实现了与新型血液分析仪相配套的医疗试剂管理系统,详细论述了射频识别(RFID)系统和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能够满足相应的检测功能和性能需求,其良好的可靠性和扩展性,可以实现外接模块的快速扩展。同时开发的医疗试剂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监控试剂的生产、运输和存储过程,并确保仪器和试剂匹配使用,保证了仪器的检测精度。
祝倩[3](2020)在《基于龙芯LS132软核处理器的SoC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航天工程领域任务的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业界对航天器的控制中枢——处理器系统的性能要求日益增加,相关研究日益加深。针对进一步降低航天器中的处理器系统的成本,提升系统稳定性,加快运行速度等基本要求,本课题以龙芯LS132处理器软核为核心单元,设计了包含软硬件在内的片上系统So C。本课题的主体内容展开如下:首先,基于完备的资料调研与总结,对So C、FPGA、CPU、片上总线与MIPS32指令集等相关特征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LS132处理器核源码仿真实验,从而验证了该处理器核的正确性与功能完整性。其次,归纳了本课题中So C系统的硬件架构的设计以及软件部分的设计流程。在硬件平台设计方面,除对总线模块的设计进行说明并仿真验证之外,实现了系统的程序存储器——Nor Flash控制器的设计与优化。从算法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使用解锁省略与写入缓冲器编程算法协同优化的方式提升控制器读写速率,并且通过仿真结果证明本优化设计算法比标准编程算法速度提升约3.5倍,比硬件解锁单字编程算法速度提升约2倍。在So C系统的软件设计部分,包含搭建GCC交叉编译环境,编译启动代码PMON以及设计相关应用文件等内容。最后,基于本课题所设计的So C系统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实验,主要包括启动代码PMON的编译结果验证,以及所设计的应用文件的平台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片上系统So C的功能完全正确。随后,对So C系统的资源占用情况与系统性能进行了表征与评估,结果表示该So C系统可稳定运行在43MHz的时钟频率下,符合设计要求。从应用创新的角度,本课题基于设计的硬件平台对Vx Works的板级支持包BSP进行了设计与开发,实现了Vx Works操作系统在LS132软核处理器平台上的正确移植。本课题工作为实现航天领域国产芯片自主可控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为我国航天领域中处理器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显着的工程现实意义。
周彦武[4](2020)在《低功耗微控制器中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池驱动类电子设备数量的爆炸式增加,微控制器作为这些设备的中心控制单元,对其设计的要求也从追求单一的有效控制转向高性能和低功耗兼具。同时,基于低功耗的要求,各大芯片设计公司都已分别推出了不同设计方案与结构的低功耗微控制器。本文从微控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出发,研究并探索了微控制器正常运行、低功耗运行、空闲、待机和关断5种不同工作模式,在硬件资源使用程度不同的状态下,进行了功耗梯度的设计创新。由此,基于ARM Cortex-M0内核微控制器,设计了多模式下的低功耗设计方案,并完成了一款功能丰富且自身功耗极低的电源管理系统。该电源管理系统主要由核心控制单元、时钟管理单元和复位管理单元组成。其中核心控制单元可以完成对微控制器的模式切换和电源管理系统内寄存器的配置;时钟管理单元能够实现微控制器内AHB和APB下时钟的2/4/8/16分频功能,并完成各级门控时钟的开关;复位管理单元能够使用同步请求和异步释放的复位策略,依据核心控制单元的指令,形成各个模块的复位输入信号。在对以上系统功能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使用中芯国际(SMIC)55nm工艺进行了该微控制器的流片,并测试了各个工作模式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正常运行模式下,电源管理系统自身功耗为160μW,占微控制器总功耗的4.37%;待机模式下,常开域的核心控制单元只有104n W,仅占微控制器总功耗的1.7%,表明了电源管理系统自身功耗极低。测试数据还充分表明了在各个工作模式下微控制器功耗梯度明显,且关断模式电流仅200n A,与国内外同类微控制器相比,达到了最低功耗水平,较好地实现了电源管理系统设计的既定目标。
张皓瑞[5](2020)在《空调主控SoC设计优化技术》文中提出中国的经济一直在稳步增长,人民的居住条件已今非昔比,开始追求更好更舒适的家居环境,于是家用空调作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家电,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在空调中的高端芯片都严重依靠于进口,空调芯片国产化刻不容缓。SoC(System on Chip)作为嵌入式系统和微电子技术发展而得到的产物,将如今的各硬件设备集成为单一芯片。本课题针对空调室内机中的主控SoC性能瓶颈问题,通过提升SoC内部处理器数据读取效率与总线数据传输性能来满足空调室内机的控制需求。本论文首先通过DMA控制器的工作模式及其数据传输工作原理的分析研究,对所需功能包括多通道软硬件触发、源目标传输数据与地址参数可配置、多中断处理等进行分析和设计实现,并通过FPGA验证进行测试验证。其次,通过对Flash数据读取过慢的问题分析,研究Flash加速原理并设计预取与缓存相结合加速方案,采用位宽扩展技术、预取加速技术、分支缓存技术和组相联加速技术进行设计实现,并在FPGA验证平台上通过Core Mark和Dhrystone基准程序验证加速效果,结果表明:在位宽扩展技术的基础上,预取加速技术在应用于Dbuffer中没有明显的加速效果,应用于I-buffer中有较为明显的加速效果;基于缓存的加速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加速效果。从总体设计来看,在Flash加速模块中实现的基于预取和缓存相结合的加速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三,对于基于ARM Cortex-M3内核和AMBA 3.0的AHB/APB总线结构进行分析并设计实现上述模块的总线接口电路,设计实现AHB Matrix总线矩阵中各模块连接方案,完成了所设计模块的SoC系统集成工作。最后,对完成的DMA控制器和Flash加速控制模块的verilog代码进行了前端设计仿真,并对照设计要点制定验证计划并搭建了FPGA验证平台,基于Core Mark和Dhrystone基准程序系统集成验证并最终得到验证测试结果。结果表明,DMA控制模块实现了设计指标所要求的功能;Flash加速控制模块的设计实现了所采用的预取与缓存相结合的加速方案,均符合设计指标要求。在Flash加速模块的硬件加速效果评估中,以通过基准程序运行得到的评分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其中Core Mark基准程序在开启加速功能之后,评分从未开启时得到的0.33上涨到2.5,Dhrystone基准程序在开启加速功能之后,评分从未开启时得到的0.2上涨到1.28。从评分结果来看,SoC运行速度相比于加速前获得了明显提升,该空调主控SoC设计优化达到预期效果。
张恬[6](2008)在《移动多媒体终端技术的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嵌入式研究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与网络互联技术不断融合的趋势。同时数字多媒体压缩算法也取得了显着的进步,这就使得目前在网络中以相对较低的码率传输高质量的视频成为可能。音视频编解码压缩技术MPEG-4正在被大量应用于网络多媒体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可以经济有效的实现复杂的算法。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进行了基于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的嵌入式多媒体播放终端的研究和实现。本方案以ARM9 IP core为核心的S3C2440作为MPU,FLASH和SDROM为存储单元。由于ARM9架构芯片具有MMU单元,操作系统选择了Linux,工具链使用GCC包,Binutils(binary utilities)包,Debugger gdb调试器。通过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图形用户界面采用MiniGUI控制系统。对于音频视频文件的播放,本方案使用软件解码。在研究了嵌入式系统下的MPEG算法,大量阅读文献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对嵌入式系统下MPEG编码和解码的各种算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案和算法。在音频编码中对各个子带进行正向和反向的离散余弦变换,在视频解码中对IDCT解码模块算法进行优化,并通过与其它模块的优化整合来达到尽量降低该算法引入的额外开销,最大限度地使用ARM内核。作者提出了一种实现音频和视频编解码的完整方案。方案基本实现了MP3格式音频和多种常用MPEG-4压缩标准的视频文件的播放功能,支持播放、暂停、快进快退、循环/随机播放等控制功能,支持播放列表,和文件夹播放功能,声音录制编码存储,文件管理。本文采用的实现过程和思路对于其它的嵌入式平台上多媒体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孟晓亮[7](2008)在《基于OBD-Ⅱ的便携式汽车故障检测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发动机电控系统越来越复杂,一旦出现故障,在修理时对故障类型的判定也越来越困难,因此汽车故障检测仪已经成为汽车修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然而,传统的汽车原厂故障检测仪器存在价格昂贵、通用性差和不易携带等缺点,本文研制了基于OBD-Ⅱ标准的便携式汽车故障检测仪(以下称OBD2检测仪),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本论文研制的OBD2检测仪采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元件,以OBD-Ⅱ标准为基础,诊断协议采用SAE J1979,通信协议遵循ISO 9141-2,当OBD2检测仪与汽车电控单元(ECU)建立链接之后,可以读取和清除汽车诊断故障代码(DTC)。同时,在OBD2检测仪的硬件电路设计中加入了单片机串行接口与RS-232串行接口的电路转换模块,从而可以建立起OBD2检测仪与PC机之间的通信,以便将读取到的汽车故障数据上传给PC机,利用PC机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和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建立基于PC机的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为更好地分析汽车诊断故障数据提供了条件。在分析了底层软硬件的基础之上,论证了OBD2检测仪具有造价低廉、可靠性高、携带使用方便、功能易于扩展等优点,尤其是便携式的设计使维修人员在户外场合能够读取和清除汽车诊断故障代码。着重叙述了OBD2检测仪的元器件选型,以及使用Protel DXP 2004 SP2进行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的过程。详细描述了在集成开发环境KeilμVision2下OBD2检测仪监控程序和基于OBD-Ⅱ标准的通信程序开发过程。记述了OBD2检测仪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本文所研制的OBD2检测仪已在汽车修理厂进行了功能实验,实验证明该仪器具有较高的故障诊断性能,特别适合于一般驾驶员或维修人员对车辆的日常检测和故障检查。
郑庆宁[8](2007)在《基于DSP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及硬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作为新一代的视频监控设备,集先进的视频压缩处理和以太网通信于一体。通过Internet,远程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访问监控系统,进行实时视音频监控,接收报警信息,同时还可以对摄像机进行控制操作,对图像的质量进行调节。系统以嵌入式系统技术为基础,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道路交通、银行、电信、智能家居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深入进行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TI公司的高性能多媒体处理器TMS320DM64x为核心进行系统设计。该处理器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外围接口,是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理想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和关键技术;在仔细研究了嵌入式系统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并提出了本系统的设计方案;然后,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视频接口、音频接口、以太网通信、存储器扩展、RS485通信与报警输入、I2C总线控制、启动与供电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在完成了系统原理图设计后,针对高速系统设计中的信号完整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HyperLynx工具和IBIS模型对本系统的关键部分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并结合仿真进行了PCB的设计,从而构建了可靠的系统硬件平台;最后,对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和代码开发流程进行了介绍,并简要分析了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
吴澄[9](2007)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税控收款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能满足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指标的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对一个嵌入式系统设计而言,其关键性问题是:如何进行快速有效的设计来面向不同应用,如何使设计的系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如何更好地控制设计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如何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可移植性。本文通过研究嵌入式系统设计的一般性原理与设计方法,特别是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和可靠性设计方法,用于指导一款税控收款机软硬件设计。首先分析了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设计流程,从整体的角度对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原理。其次,在研究了嵌入式系统的一般硬件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对硬件抗干扰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分析了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开发流程、软件可靠性设计和可扩展性设计,为下一阶段的税控收款机的系统设计储备了理论基础和设计指导。在税控收款机的设计中,以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为理论指导,实现了税控收款机的系统设计。首先对税控行业的扫描和需求分析,依据分析的结果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采用模块化概念,根据税控收款机的具体功能实现来划分系统功能模块;然后对系统硬件进行详细设计,依据划分的系统功能模块,在考虑成本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对税控收款机主板模块、打印模块、电源模块、显示模块和键盘模块的硬件设计,并在各模块的硬件设计考虑了电磁兼容设计;接着对税控收款机的软件进行设计发,根据税控收款机的功能模块,提出了税控收款机的软件基础架构。并在软件架构的基础上,引入模块化与层次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税控收款机的软件分层设计和软件流程设计,并重点对税控收款机的软件管理流程和销售流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最后通过介绍税控收款机的硬件驱动层设计和系统软件程序的烧写实现,完成整个税控收款机的系统设计。
李桂肃[10](2007)在《基于DSP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后PC时代的到来,嵌入式系统已广泛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Internet应用的日益普及,Internet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嵌入式设备,作为控制领域的智能终端,对Internet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本文从DSP网络控制智能节点的网络化数字化角度出发,在比较了几种DSP网络化方案的基础上,分析了嵌入式TCP/IP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DSP和公开源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uC/OS-Ⅱ的网络通信平台,解决了嵌入式设备与Internet的直接信息传输问题。本课题深入研究了TMS320VC5402 DSP和以太网控制器RTL8019A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计了基于DSP的以太网通信系统硬件平台;考虑到嵌入式系统的通用性、实时性和多任务管理等技术需求,在系统中引入了一个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Ⅱ,用于管理整个系统,文中对其特点和移植过程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和阐述;其次根据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的要求,并在保证与协议标准兼容的前提下,对标准的TCP/IP协议栈进行了取舍和修改;最后,本文中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简化的,适用于DSP系统的嵌入式TCP/IP协议,并阐述了其在系统中的具体实现过程。文章在最后指出了本平台尚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虽然本系统是基于DSP嵌入式平台开发的,但实现过程中建立的模型、处理流程都具有参考性,对其它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嵌入式系统中程序存储器容量的扩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系统中程序存储器容量的扩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的温室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温室 |
1.2.2 国内温室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的实施方案和应用的技术 |
2.1 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 |
2.2 ZigBee技术 |
2.2.1 ZigBee技术概述 |
2.2.2 ZigBee网络协议 |
2.2.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
2.3 NB-IoT技术 |
2.3.1 NB-IoT技术概述 |
2.3.2 NB-IoT技术的特点 |
2.3.3 ZigBee、LoRa、NB-IoT比较 |
2.4 嵌入式系统 |
2.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4.2 嵌入式系统的几个特征 |
2.4.3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
2.4.4 μCOS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
3.2 采集节点部分硬件设计 |
3.2.1 单片机选型与设计 |
3.2.2 ZigBee模块选型与设计 |
3.2.3 传感器选型与设计 |
3.2.4 采集节点部分PCB电路板图设计 |
3.3 通信控制器硬件设计 |
3.3.1 处理器选型与设计 |
3.3.2 NB-IoT选型与设计 |
3.3.3 通信控制器部分PCB电路板图设计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ZigBee无线通信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
4.1.1 概述 |
4.1.2 Zigbee组网 |
4.1.3 通信协议 |
4.2 采集节点模块软件设计 |
4.2.1 温湿度采集部分程序设计 |
4.2.2 光照强度采集部分程序设计 |
4.2.3 MG811 二氧化碳浓度采集部分程序设计 |
4.2.4 单片机程序设计 |
4.3 通信控制器部分程序设计 |
4.3.1 STM32 处理器的程序设计 |
4.3.2 基于μCosⅡ的软件设计与移植 |
4.4 云平台设计 |
4.4.1 WH-NB75 的工作模式 |
4.4.2 有人透传云平台设计 |
4.5 农作物生长模型建立 |
第5章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无线数据通信测试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他科研成果 |
(2)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扩展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血液分析仪发展趋势与功能扩展 |
1.2.1 血液分析仪检测技术 |
1.2.2 血液分析仪的发展趋势 |
1.2.3 血液分析仪的多功能扩展 |
1.3 嵌入式系统在医疗仪器中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2.1 基础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介绍 |
2.2 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需求分析 |
2.2.1 现有血液分析仪存在的问题 |
2.2.2 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功能需求 |
2.3 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
2.3.1 基本型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
2.3.2 扩展型血液分析仪相关原理 |
2.4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4.1 系统总体架构 |
2.4.2 硬件平台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血液分析仪控制级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控制节点软件模型设计 |
3.2 控制节点软件总体设计 |
3.3 执行机构时序控制软件设计 |
3.3.1 执行机构控制软件接口设计 |
3.3.2 控制节点时序流程软件设计 |
3.3.3 控制节点检测流程设计 |
3.4 信号采集和处理软件设计 |
3.4.1 信号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3.4.2 信号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
3.5 维护和清洗模块软件设计 |
3.6 CAN总线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3.6.1 CAN总线应用层通信协议设计 |
3.6.2 CAN通信软件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液分析仪管理级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管理级节点软件总体设计 |
4.2 管理级节点多线程任务模块划分 |
4.3 多线程间通信和同步 |
4.4 人机交互任务模块 |
4.5 上位机节点CAN通信模块 |
4.6 数据库管理任务模块 |
4.7 上传和打印任务模块 |
4.7.1 上传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4.7.2 打印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4.8 生化量扩展模块管理 |
4.9 故障检测机制的设计 |
4.10 上位机检测流程管理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试剂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医疗试剂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5.1.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5.2 射频识别(RFID)系统介绍 |
5.3 RFID读写器设计 |
5.3.1 读写器硬件设计 |
5.3.2 读写器软件设计 |
5.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评估分析 |
6.1 软件功能测试 |
6.2 系统集成运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后期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基于龙芯LS132软核处理器的SoC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相关技术 |
1.2.1 系统级芯片SoC |
1.2.2 软核处理器 |
1.2.3 片上总线 |
1.2.4 硬件开发平台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目标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课题设计技术和流程 |
2.1 课题设计技术 |
2.1.1 IP核复用技术 |
2.1.2 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 |
2.2 课题设计流程 |
2.2.1 FPGA设计流程 |
2.2.2 课题设计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MIPS32 指令集与软核处理器LS132 |
3.1 MIPS指令集 |
3.1.1 数据类型 |
3.1.2 寄存器 |
3.1.3 指令集 |
3.1.4协处理器CP0 |
3.1.5 异常 |
3.2 LS132软核处理器 |
3.2.1 LS132简介 |
3.2.2 LS132编程功能实现 |
3.2.3 LS132源码仿真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LS132的SoC设计 |
4.1 AXI总线协议 |
4.1.1 读写架构 |
4.1.2 信号描述 |
4.1.3 读写时序 |
4.1.4 握手过程 |
4.2 SoC硬件部分设计 |
4.2.1 整体SoC平台架构 |
4.2.2 总线模块的实现 |
4.2.3 Nor Flash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
4.2.4 其他模块说明 |
4.3 SoC软件部分设计 |
4.3.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4.3.2 启动代码的编译和烧写 |
4.3.3 应用程序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LS132的SoC平台测试与验证 |
5.1 FPGA开发平台 |
5.2 PMON的编译与验证 |
5.3 应用程序的验证 |
5.4 系统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VxWorks操作系统移植 |
6.1 VxWorks操作系统 |
6.2 BSP的设计 |
6.3 VxWorks操作系统的移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低功耗微控制器中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数字芯片低功耗设计方法概述 |
2.1 数字芯片功耗的来源 |
2.1.1 动态功耗 |
2.1.2 静态功耗 |
2.2 降低功耗的基本途径 |
2.3 数字芯片低功耗设计方法 |
2.3.1 系统层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
2.3.2 体系结构层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
2.3.3 寄存器传输层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
2.3.4 晶体管层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控制器的低功耗设计 |
3.1 低功耗微控制器系统架构概述 |
3.2 微控制器的低功耗设计 |
3.2.1 微控制器的多工作模式 |
3.2.2 电源网络设计 |
3.2.3 时钟网络设计 |
3.2.4 程序存储器的低功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电源管理系统功能和架构 |
4.1.1 电源管理系统的架构 |
4.1.2 电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
4.2 核心控制单元的实现 |
4.2.1 同步输入信号模块的实现 |
4.2.2 电源管理系统的配置 |
4.2.3 核心控制模块的实现 |
4.3 时钟管理单元的实现 |
4.3.1 时钟管理单元的硬件实现 |
4.3.2 时钟分频和切换时钟源的实现 |
4.4 复位管理单元的实现 |
4.4.1 复位的策略 |
4.4.2 复位的产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功能验证与结果分析 |
5.1 仿真平台的搭建 |
5.1.1 验证策略 |
5.1.2 仿真验证平台 |
5.2 功能仿真和验证 |
5.2.1 制定验证方案 |
5.2.2 功能仿真及结果验证 |
5.3 功耗测试和结果分析 |
5.3.1 测试方法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空调主控SoC设计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oC简介 |
1.1.2 DMA控制器简介 |
1.1.3 Flash加速器简介 |
1.1.4 FPGA验证简介 |
1.2 研究现状 |
1.2.1 SoC研究现状 |
1.2.2 DMA研究现状 |
1.2.3 Flash加速器研究现状 |
1.2.4 FPGA验证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SoC系统设计方案 |
2.1 空调主控SoC的系统结构原理 |
2.1.1 ARM Cortex-M3 |
2.1.2 AMBA3.0总线协议 |
2.2 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方案 |
2.2.1 DMA控制器 |
2.2.2 Flash加速模块 |
2.2.3 改进后的系统结构设计方案与设计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MA和 Flash加速系统设计优化 |
3.1 DMA模块设计 |
3.1.1 设计要点 |
3.1.2 DMA总体结构设计 |
3.1.3 dma_strm_sel模块 |
3.1.4 dma_ctrl模块 |
3.1.5 dma_cfgtab模块 |
3.1.6 dma_int模块 |
3.1.7 dma_trig模块 |
3.1.8 dma_ahb_m_if模块 |
3.1.9 ahb_dma_rf模块 |
3.2 Flash加速模块设计 |
3.2.1 内部结构及工作流程 |
3.2.2 具体时序过程与特点 |
3.2.3 总体设计接口说明 |
3.2.4 加速器接口模块 |
3.2.5 Flash状态机模块 |
3.2.6 Cache控制模块 |
3.3 SoC系统集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oC系统的仿真与验证 |
4.1 SoC验证方案 |
4.1.1 DMA验证方案 |
4.1.2 Flash加速模块验证方案 |
4.2 FPGA验证平台搭建 |
4.2.1 硬件方面 |
4.2.2 软件方面 |
4.3 验证结果分析 |
4.3.1 DMA验证结果分析 |
4.3.2 Flash加速模块验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移动多媒体终端技术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嵌入式终端的发展趋势 |
1.3 传统开发模式与嵌入式开发技术的对比 |
1.3.1 传统产品开发模式 |
1.3.2 嵌入式开发技术 |
1.3.3 嵌入式处理器的分类 |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移动多媒体终端需求说明和总体设计 |
2.1 移动多媒体终端需求 |
2.2 多媒体系统框架 |
第3章 开发平台构建 |
3.1 系统硬件平台选择 |
3.1.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特点 |
3.1.2 系统硬件平台选择考虑因素 |
3.2 ARM的特点和应用 |
3.3 S3C2440简介 |
3.3.1 USB接口 |
3.3.2 触摸屏 |
3.4 嵌入式系统 |
3.4.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3.4.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3.5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 |
3.5.1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特征 |
3.5.2 嵌入式 Linux的开发流程 |
3.5.3 构建嵌入式 Linux的关键问题 |
3.6 图形用户界面 |
第4章 MPEG标准实现研究 |
4.1 视频音频的压缩原理 |
4.1.1 MPEG背景 |
4.1.2 MPEG标准 |
4.2 MPEG/AUDIO LAYER 3 编码算法 |
4.2.1 MPEG-1音频层 |
4.2.2 频域编码 |
4.2.3 正向和反向改进的离散余弦变换 |
4.2.4 数据压缩格式 |
4.2.5 心理声学模型 |
4.2.6 第三层编码 |
4.3 MPEG-4视频解码技术研究 |
4.3.1 MPEG-4系统简介 |
4.3.2 MPEG-4视频解码基本过程 |
4.3.3 运动补偿 |
4.3.4 非整象素运动矢量的像素内差过程 |
4.3.5 运动向量解码过程 |
4.3.6 无限制运动补偿 |
4.4 IDCT算法分析优化 |
第5章 多媒体终端的实现及调试 |
5.1 Linux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5.1.1 Boot Loader |
5.1.2 U-Boot启动流程分析 |
5.1.3 USB驱动 |
5.1.4 LCD驱动分析修改 |
5.2 MiniGUI的移植和编程 |
5.2.1 MiniGIUI的移植 |
5.2.2 MiniGUI的编程 |
5.3 ARM9平台上解码算法的优化 |
5.3.1 优化算法比较 |
5.3.2 编程中的优化措施 |
5.3.3 ARM920T处理器中Cache的优化 |
5.4 解码器的调试 |
5.5 播放音乐文件测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的改进和构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7)基于OBD-Ⅱ的便携式汽车故障检测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OBD-Ⅱ系统简介 |
1.1.1 OBD-Ⅱ的产生背景 |
1.1.2 OBD-Ⅱ的工作原理 |
1.1.3 OBD-Ⅱ的发展历程 |
1.1.4 OBD-Ⅱ的发展趋势 |
1.2 OBD-Ⅱ协议标准简介 |
1.2.1 北美标准OBD-Ⅱ |
1.2.2 欧洲标准EOBD-Ⅱ |
1.2.3 OBD-Ⅱ标准使用的通信协议比较 |
1.2.4 汽车故障检测仪对通信协议的支持 |
1.2.5 协议标准选择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OBD2检测仪的实现方案论证与比较 |
2.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2.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
2.1.2 嵌入式系统的构成 |
2.1.3 目前流行的几种嵌入式系统 |
2.1.4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技术及开发装置 |
2.2 硬件电路实现方案比较 |
2.2.1 基于单片机(MCU)的硬件电路实现方案 |
2.2.2 基于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硬件电路实现方案 |
2.3 软件功能实现方案比较 |
2.3.1 单片机应用系统监控程序实现方案 |
2.3.2 基于PC机的应用程序实现方案 |
2.4 确定OBD2检测仪的设计方案 |
第三章 OBD2检测仪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开发环境Protel 2004 DXP SP2 |
3.2 原理图设计 |
3.2.1 原理图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3.2.2 OBD2检测仪硬件系统模块设计 |
3.2.3 单片机选型 |
3.2.4 电源模块 |
3.2.5 复位模块 |
3.2.6 系统时钟模块 |
3.2.7 FLASH模块 |
3.2.8 单片机串行口与OBD-Ⅱ接口转换模块 |
3.2.9 键盘模块 |
3.2.10 LCD显示模块 |
3.2.11 故障指示灯模块 |
3.2.12 单片机串行口与RS-232接口转换模块 |
3.3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 |
3.3.1 PCB设计流程 |
3.3.2 元器件布局 |
3.3.3 PCB布线 |
3.3.4 PCB文件输出 |
3.4 电路仿真和信号完整性分析 |
3.4.1 电路仿真 |
3.4.2 信号完整性分析 |
第四章 OBD2检测仪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集成开发环境Keil μVision2 |
4.2 OBD2检测仪应用程序开发 |
4.2.1 单片机监控程序设计 |
4.2.2 键盘输入程序设计 |
4.2.3 LCD显示程序设计 |
4.2.4 FLASH存储器程序设计 |
4.2.5 MCU与汽车ECU通信程序设计 |
4.3 软件固化之前软、硬件联合调试和仿真 |
4.3.1 硬件调试 |
4.3.2 软件调试 |
4.3.3 系统联调 |
第五章 OBD2检测仪整车测试实验及分析 |
5.1 OBD2检测仪的整车测试实验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DSP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及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 |
1.3 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技术研究 |
2.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2.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2.2.1 嵌入式系统的产品特征 |
2.2.2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特征 |
2.3 嵌入式系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
2.3.1 嵌入式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
2.3.2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
2.4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2.4.1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 |
2.4.1.1 嵌入式处理器 |
2.4.1.2 存储器 |
2.4.1.3 外设和接口 |
2.4.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4.2.1 操作系统与嵌入式操作系统 |
2.4.2.2 主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方案设计及硬件实现 |
3.1 系统功能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1 系统功能分析 |
3.1.2 系统解决方案比较分析 |
3.1.3 系统方案设计 |
3.2 主要的功能模块设计 |
3.2.1 视频接口模块 |
3.2.2 音频接口模块 |
3.2.3 以太网通信模块 |
3.2.4 存储器扩展模块 |
3.2.5 RS485通信模块与报警输入模块 |
3.2.6 I~2C总线控制模块 |
3.2.7 启动与供电模块 |
3.2.7.1 启动模块 |
3.2.7.2 供电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完整性研究、高速PCB设计及硬件调试 |
4.1 信号完整性分析 |
4.1.1 反射 |
4.1.2 串扰 |
4.1.3 同步切换噪声 |
4.1.4 延迟 |
4.1.5 电磁兼容性 |
4.2 仿真模型与工具 |
4.2.1 SPICE模型与IBIS模型 |
4.2.2 HyperLynx仿真工具 |
4.3 PCB设计与系统调试 |
4.3.1 结合仿真的系统PCB设计 |
4.3.1.1 PCB布局设计 |
4.3.1.2 PCB布线设计 |
4.3.2 系统硬件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代码开发流程与软件模块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与代码开发流程 |
5.1.1 软件开发环境 |
5.1.2 C6000代码开发流程 |
5.2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税控收款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税控收款机的由来 |
1.1.2 税控收款机的组成 |
1.1.3 税控收款机与嵌入式系统 |
1.1.4 税控收款机的发展现状 |
1.2 课题任务 |
1.3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3.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史 |
1.3.2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
1.3.3 嵌入式系统的构成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 |
2.1 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设计流程 |
2.2 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
2.2.1 软硬协同设计的系统组成 |
2.2.2 一般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
2.2.3 V 型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
2.3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法 |
2.3.1 微处理器选择 |
2.3.1.1 嵌入式微处理器特点 |
2.3.1.2 嵌入式微处理器分类 |
2.3.2 存储设备分类 |
2.3.3 输入设备分类 |
2.3.4 输出设备分类 |
2.3.5 设备接口分类 |
2.3.6 硬件抗干扰设计 |
2.3.6.1 电源模块的抗干扰设计 |
2.3.6.2 信号通道的抗干扰设计 |
2.3.6.3 接地问题的处理 |
2.3.6.4 EDA 的布线和工艺 |
2.4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 |
2.4.1 嵌入式软件的特点 |
2.4.2 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流程 |
2.4.3 嵌入式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
2.4.4 嵌入式软件的可扩展性设计 |
第三章 税控收款机的整体设计 |
3.1 税控收款机的需求分析 |
3.1.1 用户分类 |
3.1.2 产品功能 |
3.1.3 应用环境 |
3.2 税控收款机的整体结构设计 |
3.2.1 税控收款机的具体功能 |
3.2.2 税控收款机的整体设计和模块划分 |
3.2.3 硬件设备驱动设计 |
第四章 税控收款机的硬件详细设计 |
4.1 主板模块的设计 |
4.1.1 MCU 的选择 |
4.1.2 晶振的选择 |
4.1.3 存储器的扩展 |
4.1.4 复位电路 |
4.1.5 实时时钟 |
4.1.6 串口通讯接口 |
4.1.7 IC 卡接口/SAM 卡接口 |
4.1.8 译码电路 |
4.2 打印模块的设计 |
4.2.1 协理MCU 的选择 |
4.2.2 存储器扩展 |
4.2.3 打印机控制电路 |
4.2.3.1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4.2.3.2 打印针驱动及保护电路 |
4.2.3.3 传感器控制电路 |
4.2.3.4 CPLD 逻辑控制电路 |
4.2.4 打印模块的电磁兼容设计 |
4.3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3.1 电源模块的可靠性设计 |
4.3.2 电源模块的电磁兼容设计 |
4.4 显示模块的设计 |
4.5 键盘模块的设计 |
第五章 税控收款机的软件基础架构与设计 |
5.1 系统的软件基础架构 |
5.2 系统的软件分层设计 |
5.2.1 模块化与层次结构相结合的设计 |
5.2.2 税控收款机的软件分层设计 |
5.3 系统的软件流程设计 |
5.3.1 系统软件的总流程 |
5.3.2 系统软件的管理流程 |
5.3.3 系统软件的销售流程 |
5.4 系统的硬件层设计 |
5.5 系统程序的编译、烧写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DSP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的引出 |
1.1.2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过程 |
1.1.3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和未来 |
1.1.4 DSP 嵌入式系统的网络化方案 |
1.2 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2.1 课题的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uC/OS-II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2.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 |
2.1.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1.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 |
2.2 uC/OS-II 的选择 |
2.3 uC/OS-II 操作系统的特点 |
2.3.1 uC/OS-II 的临界段管理 |
2.3.2 uC/OS-II 的任务 |
2.3.3 uC/OS-II 任务就绪表及任务调度 |
2.3.4 uC/OS-II 的中断 |
2.3.5 uC/OS-II 的时钟节拍 |
2.3.6 uC/OS-II 任务之间的通信与同步 |
2.4 嵌入式多任务操作系统 uC/OS-II 的移植实现 |
2.4.1 移植的条件和方法 |
2.4.2 uC/OS-II 在 TMS320VC5402上的移植实现 |
2.4.3 移植测试 |
2.5 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 TCP/IP 协议栈 |
3.1 TCP/IP 协议概述 |
3.2 嵌入式 TCP/IP 协议栈的特点 |
3.3 嵌入式 TCP/IP 协议栈实现 |
3.4 小节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系统的硬件结构框图 |
4.3 DSP系统硬件设计 |
4.3.1 数字信号处理器 TMS320VC5402 |
4.3.2 电源设计 |
4.3.3 复位电路及时钟单元 |
4.3.4 电平转换 |
4.3.5 存储器扩展 |
4.4 以太网硬件接口设计 |
4.4.1 以太网控制器 RTL8019AS |
4.4.2 RTL8019AS 与 DSP 的硬件接口电路 |
4.4.3 RTL8019AS 与以太网的硬件接口电路 |
4.5 小节 |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测试 |
5.1 软件总体设计概述 |
5.2 以太网驱动程序开发 |
5.2.1 RTL8019AS 的寄存器结构 |
5.2.2 RTL8019AS 的复位 |
5.2.3 初始化 |
5.2.4 本地 DMA 和远程 DMA |
5.2.5 RTL8019AS 的环形接收缓冲区 |
5.2.6 接收过程 |
5.2.7 发送过程 |
5.3 嵌入式 TCP/IP 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 |
5.3.1 协议输入处理流程 |
5.3.2 协议输出处理流程 |
5.3.3 网络接口层的实现 |
5.3.4 ARP 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5.3.5 IP 协议的输入、输出设计与实现 |
5.3.6 UDP 协议的输入、输出设计与实现 |
5.4 嵌入式 TCP/IP 协议栈的测试 |
5.5 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嵌入式系统中程序存储器容量的扩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的温室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D]. 郭磊.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扩展开发[D]. 康栓紧. 东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龙芯LS132软核处理器的SoC设计与实现[D]. 祝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4]低功耗微控制器中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彦武. 湖南大学, 2020(12)
- [5]空调主控SoC设计优化技术[D]. 张皓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移动多媒体终端技术的研究及实现[D]. 张恬.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 [7]基于OBD-Ⅱ的便携式汽车故障检测仪研究[D]. 孟晓亮.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8]基于DSP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及硬件设计[D]. 郑庆宁. 浙江大学, 2007(02)
- [9]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税控收款机设计与实现[D]. 吴澄.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10]基于DSP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研究[D]. 李桂肃. 兰州理工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