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溴代聚苯乙烯阻燃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郭永亮[1](2021)在《含磷离子液体的制备与阻燃聚苯乙烯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苯乙烯(PS)作为一种典型的热塑性树脂具有高度的易燃性。燃烧过程中,PS释放大量的燃烧热,产生浓厚的烟雾并伴随严重的熔滴现象。目前聚苯乙烯阻燃方法主要包括使用纳米材料和膨胀阻燃体系(IFRs)。然而,纳米材料容易在聚苯乙烯基体中团聚,而膨胀阻燃剂也受到阻燃效率和对基体力学性能损害的困扰。因此,增强纳米材料与聚苯乙烯材料的界面相容性、提高膨胀体系阻燃效率以及缓解力学性能损害是科研和生产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离子液体(IL)具有灵活的分子设计性以及与聚合物基体良好的界面相容性等优点,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本文中,分别尝试将含磷离子液体引入到纳米材料和膨胀阻燃体系,制备了离子液体修饰的杂化材料和三元膨胀阻燃体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对PS的阻燃行为模式。通过核磁共振仪(NMR),傅里叶红外扫描(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A)等手段对IL的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利用极限氧指数仪(LOI)、垂直燃烧等级测试(UL-94)、微型量热仪(MCC)和锥形量热仪(CONE)测试了PS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和阻燃性能;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XRD)、SEM、FTIR以及热重-红外联用仪(TG-FTIR)探索凝聚相和气相产物形貌和成分;运用旋转流变仪测试PS复合材料的流变学性能;使用万能拉伸机研究了离子液体对P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力求为离子液体在阻燃聚苯乙烯的应用和高效阻燃体系的开发方面提供研究数据和理论依据。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选用1-乙烯基-3乙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VIm][BF4])和1-乙烯基-3咪唑丙基磺酸酯(VIPS)为单体,分别在乙烯基聚倍半硅氧烷(POSS)表面原位聚合,制备了两种POSS-ILs杂化材料。通过熔融共混方式,分别将两种阻燃材料加入到PS树脂中制备了POSS-ILs/PS复合材料。测试结果表明,两种聚离子液体的修饰使PS在燃烧过程中的点燃时间分别延长了21和26s,燃烧早期(200s)的热释放总量较PS分别下降了29.7%和27.0%。此外,离子液体改善了POSS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提高了PS材料的弯曲强度。2.选用丁基三苯基鏻为阳离子,螯合水杨酸硼酸酯为阴离子,制备了含磷离子液体[BTP][BSc B]。将[BTP][BSc B]与聚磷酸铵(APP)和膨胀石墨(EG)复配组合成三元膨胀阻燃体系(APP/EG/IL),用于提高PS复合材料(APP/EG/IL/PS)的阻燃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APP/EG/IL总含量为15wt%时,APP/EG/IL/PS复合材料通过UL-94V0等级,极限氧指数达到26%,热释放速率和烟气产生速率峰值较PS分别下降了84.3%和74.2%;在燃烧过程中APP/EG/IL/PS产生了更早的膨胀现象。此外,流变学测试表明,APP/EG/IL/PS在相对较低温度下(251℃)建立了EG交联网络。3.选用丁基三苯基鏻为阳离子,分别使用苦杏仁酸、草酸、苹果酸制备了螯合硼酸酯为阴离子,继而得到三种含有不同阴离子的含磷螯合硼酸酯盐。将三种螯合硼酸酯盐分别与APP、EG复配组合成三元膨胀阻燃体系IFR/ILs。测试结果表明:当IFR/ILs含量为17wt%时,其中一种丁基三苯基鏻—螯合硼酸酯盐([BTP][BMB])使PS复合材料通过UL-94 V0等级,LOI达到27%。复合材料流变学结果表明,[BTP][BMB]使复合材料在较低温度(271℃)下建立了交联网络,展现了最好的阻燃能力。4.选用次磷酸铝(AP)和膨胀石墨为自膨胀体系,结合[BTP][BSc B]组成三元阻燃体系(AP/EG/IL),尝试开发高效阻燃体系,同时揭示离子液体驱动膨胀体系对火焰快速响应行为的产生原因。测试结果表明,当AP/EG/IL添加含量为13wt%,AP/EG/IL/PS复合材料通过UL-94 V-1等级。AP/EG/IL/PS在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热释放量和烟气总产生量较PS分别下降了72.5%,25.6%和28.3%。在燃烧过程中,[BTP][BScB]向气相释放了含磷物质,在凝聚相内降低了膨胀石墨在复合材料中的起始膨胀温度和拓宽了膨胀温度区间,使得自膨胀体系产生了更快的膨胀响应和更大尺寸的燃烧产物,从而产生快速膨胀和更早的保护响应。此外,IL改善了EG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从PS的23.5±0.2 Mpa提升到26.0±0.8 Mpa。
姜媛媛[2](2020)在《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溴系列阻燃剂中,四溴双酚A(TBBA)是一种既可作反应型也可作添加型的高效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致癌物、性价比高,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纺织、纤维和造纸等行业。但是TBBA的合成反应转化率低、副产物多,因此亟需开发新的合成工艺。本文采用氯苯溶剂法,以双酚A、溴素、双氧水为基本原料,通过差异化多管同步滴加技术合成了TBBA并研究了其应用。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以双酚A、溴素、双氧水为原料,通过双氧水氧化法合成了TBBA,重点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溴化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红外、高效液相色谱和热失重分别表征了其结构、纯度和热失重温度,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的工艺条件:n(BPA):n(Br2):n(H2O2)=1:2.1:2.2,反应温度22℃,溴化温度80℃。考察了溶剂种类对合成TBBA收率、色度、纯度的影响,并对溶剂循环利用次数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作溶剂时,反应温度为25℃±1℃,色度和纯度均优于氯苯法,但溶剂用量为氯苯法的2倍。经过测试与表征,实验合成的TBBA含量大于99%,热损失1%时的温度为249℃。本文第二部分以TBBA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采用先醚化后环化的方法合成了溴化环氧树脂(BEO),重点探讨了碱用量及浓度、环化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相转移溶剂种类等因素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通过红外、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热失重分别表征了其结构、纯度、分子量和热失重温度,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采用四甲基氯化铵作催化剂,甲苯作相转移溶剂,碱用量为60%(以四溴双酚A加入量计),碱浓度为35%,且环化反应时间为4h。经过测试与表征,中间体含量为94%,分子量大于20000,热损失1%时的温度为363℃。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以TBBA和丙烯酸氯乙酯为原料,通过醚化反应合成四溴双酚A乙氧基双酚丙烯酸酯(ETBAD),重点探究了物料配比、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和纯度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表征了其纯度,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合成条件:选用DMF作溶剂,四溴双酚A与丙烯酸氯乙酯摩尔比为1:2.4,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5-6h。经过测试与表征,产品收率在90%以上,产品纯度为97.2%。本文第四部分针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考察了热量对溴化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原料和反应过程进行了量热监测。检测结果显示溴化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均放热严重,存在较高的潜在危险性,若冷却系统失控,达到最大累计温升,会容易导致生产事故发生,因而实际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将热量及时移除。本文最后一部分,针对当前生产工艺现状,从环保角度对产污环节进行分析,并对废气中的酚类、溴化氢、VOCs、甲苯等指标、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氯化物等指标进行跟踪测定。结果显示:经过处理后的气体中酚类、溴化氢、VOCs、甲苯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mg/m3、3.6mg/m3、11mg/m3、1.4mg/m3,达到排放标准;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氯化物的平均含量为79mg/L、19mg/L,达到污水处理单位接收标准;各类固体废弃物均按相关规定委托具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
吴娜[3](2019)在《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溴代阻燃剂的污染释放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溴代阻燃剂(BFRs)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材料中,对人体、生物体和环境均具有潜在危害,我国作为一个主要以填埋为无害化处置方式的国家,使得许多含BFRs的废弃物最终会随着生活垃圾一起进行填埋处置。BFRs的污染会长期存在于填埋场渗滤液中,而目前关于填埋过程中BFRs污染情况的研究较少,因此探讨填埋场渗滤液中BFRs的释放特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含多溴联苯醚(PBDEs)和六溴环十二烷(HBCD)等新增列POPs废物为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和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仪等仪器进行检测,调查了填埋场渗滤液中两种物质的污染现状并分析了污染物的分布与渗滤液理化特性的关系,进而探索了典型含PBDEs和HBCD废物在渗滤液中的浸出特征,同时通过建立典型模拟填埋装置明确两种物质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填埋场中,老龄填埋场渗滤液中的常规指标、重金属含量和BFRs浓度普遍高于年轻龄填埋场。填埋场渗滤液中PBDEs浓度范围为68.03~343.55 pg/m L,其中BDE209是主要的特征单体,HBCD浓度范围为68.52~123.55 pg/m L,主要同分异构体为?-HBCD,且PBDEs和HBCD含量与渗滤液理化特性具有较显着相关性。(2)在120 d的浸出实验中,废物样品中PBDEs和HBCD浸出量均随时间显着增长,其中PBDEs浸出量随时间呈线性增长,不同废物中PBDEs浸出量范围为14963pg/m L~69648 pg/m L,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和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中HBCD浸出量分别为10987.91 pg/m L和6091.59 pg/m L,其中BDE209为PBDEs中的主要同系物,HBCD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浸出量相差不大。在不同影响因素的浸出试验中,温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废物样品中PBDEs和HBCD的浸出影响均较为显着。(3)模拟填埋的结果表明,PBDEs在厌氧和准好氧填埋中释放量随时间均逐渐升高,其中准好氧填埋在液相中的PBDEs释放量高于厌氧填埋,且释放速率更快,而气相中厌氧填埋的PBDEs释放量更高;厌氧和准好氧填埋中HBCD释放量呈线性增长,其中厌氧填埋中HBCD的释放量约为准好氧填埋的四倍,而在两种填埋方式的气相中几乎未检出HBCD。研究显示,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BFRs的污染释放较为严重,应对其加强管控。同时,本研究成果对于探索POPs废物中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将为垃圾填埋过程中BFRs的风险管理和我国危险废物鉴别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杨明辉[4](2019)在《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的合成及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TTBPC)是一种分子内具有氮、溴协同作用的添加型溴系阻燃剂,因其具有耐高温、光和热稳定性好、与树脂相容性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等特点而应用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等塑料。但目前国内关于TTBPC合成及应用的报道并不多,因此,开展其合成和应用研究具有意义。本文以苯酚、溴素、双氧水和三聚氯氰为原料,通过溴代和缩合合成了TTBPC。结果表明,苯酚溴代的较佳条件为:溴素滴加温度为20℃,n(苯酚):n(溴素):n(双氧水)=1:1.53:1.60,40℃反应3 h。在此条件下,三溴苯酚的收率达98%以上,质量分数为99.8%;三溴苯酚和三聚氯氰缩合的较佳条件为:三乙胺为催化剂,三聚氯氰加入温度为20℃,搅拌速率为350 r/min,n(三溴苯酚):n(氢氧化钠):n(三聚氯氰):n(二氯甲烷)=3:3:0.95:28.6,m(二氯甲烷):m(去离子水)=4:1,m(三聚氯氰):m(三乙胺)=25.8:1,回流反应2.5 h。在此条件下,产品总收率高达94.5%,质量分数为99.8%,熔点为228.5232.2℃。热重分析表明,合成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失重1%、2%和5%时的温度分别为355.24℃、362.25℃和373.50℃,最大失重速率时的温度为412.63℃。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结果表明,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28.29233.63℃。通过LOI测定、垂直燃烧试验及锥形量热分析研究了TTBPC对ABS和HIPS的阻燃作用。结果表明,TTBPC/Sb2O3对ABS和HIPS具有良好的阻燃作用。当TTBPC/Sb2O3的添加量为15%,TTBPC与Sb2O3的质量比为4:1时,阻燃ABS和HIPS的极限氧指数(LOI)分别为29.7%和25.0%,垂直燃烧级别均达到V-0。和纯ABS相比,阻燃ABS的总热释放量(THR)、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平均热释放速率(MHRR)、平均有效燃烧热(MEHC)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MMLR)分别降低了约58.6%、55.9%、55%、47.3%和18.3%;和纯HIPS相比,阻燃HIPS的THR、PHRR、MHRR、MEHC和MMLR分别降低了约50%、62.6%、52%、19.6%和50%。
郭颜凤[5](2019)在《建筑外墙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材料阻燃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燃烧性能及节能效果等,介绍了常用阻燃保温材料的性能。目前,已经工业化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阻燃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共聚阻燃的缺点是需要阻燃剂能溶于体系,阻燃剂可选择范围有限;包覆阻燃的阻燃剂相对稳定性好,可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但在成型过程中会影响材料的熔接性能。
侯小敏,杜玉莹,赵震,朱凤丽,唐林生[6](2018)在《聚溴代苯乙烯和溴代聚苯乙烯的性能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聚溴代苯乙烯(PBS)和溴代聚苯乙烯(BPS)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PBS和BPS对PBT均具有良好的阻燃作用,但略有差别。垂直燃烧试验和LOI测定结果表明,BPS的阻燃作用略好于PBS,而锥形量热分析结果表明,PBS的阻燃作用略好于BPS;热重分析表明:PBS和BPS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前者的略好,添加PBS和BPS均降低了PBT的热稳定性,但两者无明显差异;加入PBS和BPS均改善了PBT的加工性能,但BPS/Sb2O3/PBT的略好于PBS/Sb2O3/PBT;加入PBS和BPS均降低了PBT的机械性能,但PBS对PBT机械性能的影响小于BPS。BPS的综合性能略差于PBS,但其生产工艺简单,合成成本低,因而更具发展潜力。
董洪斌[7](2018)在《环保型溴化聚苯乙烯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健康和环保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阻燃技术和阻燃机理进行了大量实验探究,阻燃剂的研发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呈现如下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阻燃效率;研发高效型阻燃剂;阻燃剂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应有较好的相容性;燃烧或热裂解后无毒无烟。溴化聚苯乙烯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阻燃剂因其优异的阻燃性能又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溴化聚苯乙烯(Brominated Polystyrene,BPS)由美国Albemarle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率先进行工业化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Chemtura公司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制备得到了同样结构的溴化聚苯乙烯产品,因为它的生产过程与前者不同,所以它经常被称为聚溴化苯乙烯。溴化聚苯乙烯刚进入阻燃剂市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发展缓慢。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欧盟ROSH指令的颁布,传统溴系阻燃剂被限制或禁止使用,作为一种高分子量和环境友好的溴阻燃剂,溴化聚苯乙烯在国内外市场上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国内,近几年溴化聚苯乙烯建成投产量超过了30年前的总和。预计未来5年,我国阻燃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5%。然而同国外产品相比,国产溴化聚苯乙烯产品不论是在产品质量还是在产品等级都比较低,严重影响了溴化聚苯乙烯在国内的普及。山东潍坊地处环渤海地区,溴资源十分丰富,阻燃市场广阔。因此,充分利用卤水资源优势,研发环保型溴化聚苯乙烯阻燃剂,适应工程塑料阻燃化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阻燃剂工业朝着环保、低毒、高效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外生产的高品质溴化聚苯乙烯产品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实现高品质的溴化聚苯乙烯产品的本地化生产。本文优化了溴化聚苯乙烯的工艺流程,采用加入MXn的新型催化体系,生产灼烧颜色较好、热稳定性较高的溴化聚苯乙烯产品,通过TG、GPC和NMR分析,合成了具有熔融颜色浅、热稳定性较高的溴化聚苯乙烯产品,建立了较佳的合成工艺: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催化剂AlCl3含量为2.5%,新型催化剂MXn含量为1.5%,采用BrCl:Ps质量比为1.35:1,滴加时间和保温时间均3小时。在添加阶段,开始滴加时控制温度在6℃,中期维持在10℃,后期温度保持在14℃,维持体系温度恒定为10℃左右,保温温度30℃。参照上述流程和参数,制备得到的溴化聚苯乙烯的溴含量超过67.5%,1%质量损失温度为334℃,5%质量损失温度为361℃。
朱凤丽[8](2018)在《溴代苯乙烯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溴代苯乙烯聚合物是一种添加型的高分子阻燃剂,它具有低毒、与制品相容性好、不易迁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PBT等工程塑料的阻燃处理。目前国内对高分子的溴代苯乙烯聚合物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对该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以β-溴乙基溴代苯为原料,通过消除、聚合两步反应合成了聚溴代苯乙烯(PBS)、溴代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BS-Co-GMA)、溴代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BS-Co-MMA)和溴代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PBS-Co-EA)四种溴代苯乙烯聚合物,并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凝胶渗透色谱等分析手段分别表征了产品的结构,并通过热重分析测定,评价了它们的热稳定性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β-溴乙基溴代苯的消除反应的较佳条件为:n(β-溴乙基溴代苯):n(NaOH):n(四丁基溴代铵):n(叔丁醇)=1:5:0.05:0.22,消除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6h。在此条件下,溴代苯乙烯的产率为96.56%;聚合的较佳条件为:w(溴代苯乙烯):w(偶氮异丁腈):w(甲苯)=1:0.02:1.22,聚合温度为110℃,单体滴加时间为2-3h,反应时间为4h。在此条件下,PBS、PBS-Co-GMA、PBS-Co-MMA和PBS-Co-EA的收率分别为96.7%、95.60%、90.2%、85.3%,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473931、715901、382187、48950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分别为1.736、2.204、1.696、2.029。PBS、PBS-Co-GMA、PBS-Co-EA、PBS-Co-GMA和溴代聚苯乙烯(BPS)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均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垂直燃烧试验和LOI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的阻燃作用大小顺序为BPS﹥PBS≈PBS-Co-MMA﹥PBS-Co-EA≈PBS-Co-GMA,而锥形量热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的阻燃作用大小顺序为PBS﹥PBS-Co-GMA﹥BPS≈PBS-Co-MMA≈PBS-Co-EA。热重分析表明,PBS、PBS-Co-GMA、PBS-Co-MMA和PBS-Co-EA的热稳定性均较好,T1wt%分别为314℃、316℃、328℃和325℃,Tmax分别为384℃、386℃、383℃和378℃。相对而言,PBS-Co-GMA的热稳定性略差。添加溴代苯乙烯聚合物降低了PBT的热稳定性,但PBS-Co-GMA的影响最小。加入溴代苯乙烯聚合物改善了PBT的加工性能,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阻燃剂添加量的提高,加工性能越好,并且三种共聚物对PBT加工性能的改善更明显。但加入溴代苯乙烯聚合物降低了PBT的力学性能,其中PBS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小,其次是PBS-Co-MMA、PBS-Co-GMA和PBS-Co-EA,BPS对P BT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大。
王彦,董月,夏琳,辛振祥[9](2017)在《溴化聚苯乙烯的合成、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溴化聚苯乙烯的结构性能及其合成工艺,同时概述了溴化聚苯乙烯在高分子材料阻燃方面应用的发展态势及应用情况,并指出溴化聚苯乙烯作为环保的高分子型阻燃剂发展前景广阔,尤其在高分子材料阻燃方面应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领域。
姜浩[10](2017)在《亚磷酸酯类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阻燃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溴系阻燃剂有部分已被禁用,其替代产品正不断出现,磷系阻燃剂由于其种类多,阻燃效果优异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亚磷酸酯类阻燃剂是磷系阻燃剂中一类重要的分支,其不仅有着磷酸酯类阻燃剂所特有的阻燃增塑效果,同时也有抗氧效果。在亚磷酸酯类阻燃剂上引入羟基基团,使其作为反应型阻燃剂添加到聚氨酯中,能够使材料持久阻燃,不易析出。亚磷酸酯类阻燃剂传统的合成方式采用的是PCl3和醇发生反应,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原料成本非常低,但所带来的的污染较为严重。本文采用新工艺绿色合成了三(一缩二丙二醇)亚磷酸酯(P430)、三(1,2-丙二醇)亚磷酸酯以及三(丙三醇)亚磷酸酯。亚磷酸三苯酯法合成P430:以亚磷酸三苯酯和一缩二丙二醇为原料合成目标产物P430,选择了苯酚钠为催化剂,在减压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以及催化剂的量进行了探讨。亚磷酸三甲酯法合成P430:以亚磷酸三甲酯和一缩二丙二醇为原料合成目标产物P430,采用了有机胺为催化剂,并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以及催化剂的量进行了优化选择。亚磷酸三乙酯法合成P430:以亚磷酸三乙酯和一缩二丙二醇为原料合成目标产物P430,采用有机胺为催化剂,并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以及催化剂的量进行了最优条件的筛选。三(1,2-丙二醇)亚磷酸酯的合成:以亚磷酸三甲酯和1,2-丙二醇为原料合成目标产物三(1,2-丙二醇)亚磷酸酯,选择有机胺为催化剂,并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以及催化剂的量进行了优化选择。三(丙三醇)亚磷酸酯的合成:以亚磷酸三甲酯和丙三醇为原料合成目标产物三(丙三醇)亚磷酸酯,选择有机胺为催化剂,并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以及催化剂的量进行了优化选择。采用核磁、红外等方法对所有产品结构进行表征,并测试其酸值、羟值等理化性质,与标准产品进行对比。将合成的产品P430阻燃剂添加到聚氨酯硬泡中,对材料的发泡性能、阻燃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相关测试分析。
二、溴代聚苯乙烯阻燃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溴代聚苯乙烯阻燃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含磷离子液体的制备与阻燃聚苯乙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聚合物阻燃技术简介 |
1.2.1 聚合物燃烧特点及聚合物阻燃研究方法 |
1.2.2 聚合物阻燃研究进展 |
1.2.3 聚合物阻燃研究小结 |
1.3 聚苯乙烯燃烧特点及阻燃策略分析 |
1.3.1 聚苯乙烯燃烧特点及火灾威胁 |
1.3.2 聚苯乙烯阻燃策略分析 |
1.4 聚苯乙烯阻燃研究现状 |
1.4.1 纳米材料阻燃聚苯乙烯研究进展 |
1.4.2 膨胀体系阻燃聚苯乙烯研究进展 |
1.4.3 有机阻燃聚苯乙烯研究 |
1.4.4 聚苯乙烯泡沫阻燃研究 |
1.4.5 聚苯乙烯阻燃研究小结 |
1.5 离子液体阻燃聚合物研究进展 |
1.5.1 离子液体的固化行为对阻燃性能影响 |
1.5.2 离子液体提高聚合物材料阻燃性能研究 |
1.5.3 .离子液体协同无机材料阻燃聚合物研究 |
1.5.4 离子液体阻燃聚合物研究小结 |
1.6 课题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聚离子液体修饰笼状硅氧烷提高聚苯乙烯火灾安全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乙烯基笼型聚倍半硅氧烷(Vinyl POSS)的制备 |
2.2.3 杂化体POSS-VIPSP的制备 |
2.2.4 杂化体POSS-EVIM的制备 |
2.2.5 POSS-ILs/PS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检测与表征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OSS-EVIM杂化体的化学结构表征 |
2.4.2 POSS-VIPSP杂化体的化学结构表征 |
2.4.3 POSS-ILs杂化体形貌表征 |
2.4.4 POSS-ILs杂化体的XRD分析 |
2.4.5 POSS-ILs杂化体热稳定性分析 |
2.4.6 POSS-ILs/PS热稳定性分析 |
2.4.7 POSS-ILs/PS微型量热仪和极限氧指数测试 |
2.4.8 POSS-ILs/PS锥形量热仪测试 |
2.4.9 POSS-ILs/PS燃烧残余物形貌分析 |
2.4.10 POSS-ILs/PS燃烧产物拉曼分析 |
2.4.11 POSS-ILs/PS机械性能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离子液体驱动自膨胀体系的快速响应行为高效阻燃聚苯乙烯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丁基三苯基鏻溴盐的合成([BTP]Br) |
3.2.3 双水杨酸螯合硼酸酯锂盐的合成(Li[BSc B]) |
3.2.4 丁基三苯基鏻-螯合硼酸酯离子液体的合成([BTP][BSc B]) |
3.2.5 APP/EG/IL/PS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 检测与表征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BTP][BSc B]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表征 |
3.4.2 APP/EG/IL/PS热稳定性分析 |
3.4.3 APP/EG/IL/PS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测试 |
3.4.4 APP/EG/IL/PS锥形量热仪测试 |
3.4.5 APP/EG/IL/PS燃烧炭层形貌表征 |
3.4.6 APP/EG/IL/PS燃烧炭层化学成分分析 |
3.4.7 APP/EG/IL/PS燃烧产物拉曼分析 |
3.4.8 APP/EG/IL/PS热裂解气相产物分析 |
3.4.9 APP/EG/IL/PS流变性能分析 |
3.4.10 APP/EG/IL/PS阻燃机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阴离子的螯合硼酸酯高温熔盐对自膨胀阻燃聚苯乙烯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丁基三苯基鏻溴盐的合成([BTP]Br) |
4.2.3 双丙二酸螯合硼酸酯锂盐的合成(Li[BMLB]) |
4.2.4 双草酸螯合硼酸酯锂盐的合成(Li[BOB]) |
4.2.5 双苦杏仁酸螯合硼酸酯锂盐的合成(Li[BMB]) |
4.2.6 丁基三苯基鏻-螯合硼酸酯盐的制备 |
4.2.7 IFR/ILs/PS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检测与表征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丁基三苯基鏻-螯合硼酸酯盐的化学结构表征 |
4.4.2 IFR/ILs/PS垂直燃烧和极限氧指数测试 |
4.4.3 IFR/ILs/PS锥形量热仪测试 |
4.4.4 IFR/ILs/PS燃烧炭层形貌表征 |
4.4.5 IFR/ILs/PS燃烧炭层的XRD和 FTIR分析 |
4.4.6 IFR/ILs/PS热裂解气相产物分析 |
4.4.7 IFR/ILs/PS流变性能分析 |
4.4.8 IFR/ILs/PS阻燃机理探讨 |
4.4.9 螯合硼酸盐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
4.4.10 IFR/ILs/PS拉伸性能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离子液体驱动次磷酸铝/膨胀石墨体系的快速膨胀行为对阻燃聚苯乙烯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药品 |
5.2.2 离子液体[BTP][BSc B]合成 |
5.2.3 AP/EG/IL/PS复合材料制备 |
5.3 检测与表征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AP/EG/IL/PS热稳定性分析 |
5.4.2 AP/EG/IL/PS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测试 |
5.4.3 AP/EG/IL/PS锥形量热仪测试 |
5.4.4 AP/EG/IL/PS燃烧炭层形貌表征 |
5.4.5 AP/EG/IL/PS复合材料XRD分析 |
5.4.6 AP/EG/IL/PS复合材料FTIR分析 |
5.4.7 AP/EG/IL/PS热裂解气相产物分析 |
5.4.8 AP/EG/IL/PS拉伸性能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B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2)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阻燃剂 |
1.1.1 定义 |
1.1.2 分类 |
1.2 溴系阻燃剂 |
1.2.1 溴系阻燃剂阻燃机理 |
1.2.2 溴系阻燃剂代表产品 |
1.3 四溴双酚A |
1.3.1 简介 |
1.3.2 理化性质 |
1.3.3 合成原理 |
1.3.4 技术指标 |
1.3.5 生产现状 |
1.3.6 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四溴双酚A(TBBA)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原理与流程 |
2.2.1 反应原理 |
2.2.2 生产工艺流程 |
2.3 实验方法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热重分析法 |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4.3 熔点测定 |
2.4.4 红外光谱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TBBA的分析与表征 |
2.5.2 不同原料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5.3 反应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5.4 溴化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5.5 加料方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5.6 双氧水用量对产品质量影响 |
2.5.7 正交优化 |
2.5.8 其他溶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5.9 溶剂循环使用次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溴化环氧树脂(BEO)合成与表征 |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原理与流程 |
3.2.1 反应原理 |
3.2.2 生产工艺流程 |
3.3 实验方法 |
3.4 测试与表征 |
3.4.1 热重分析法 |
3.4.2 凝胶渗透色谱法 |
3.4.3 熔点测定 |
3.4.4 红外光谱 |
3.4.5 主要质量指标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BEO的分析与表征 |
3.5.2 碱用量和浓度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
3.5.3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
3.5.4 环化时间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
3.5.5 相转移溶剂种类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溴双酚A乙氧基双酚丙烯酸酯(ETBAD)的合成与表征 |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原理与流程 |
4.2.1 反应原理 |
4.2.2 生产工艺流程 |
4.3 实验方法 |
4.4 测试与表征 |
4.4.1 水分分析 |
4.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4.3 主要质量指标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溶剂种类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4.5.2 反应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4.5.3 反应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4.5.4 反应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氧化和聚合反应的热分析 |
5.1 测试仪器和参数 |
5.1.1 测试仪器 |
5.1.2 评估参数 |
5.2 氧化反应量热测定 |
5.2.1 氧化反应原理 |
5.2.2 实验过程 |
5.2.3 反应量热分析 |
5.2.4 热稳定性(DSC)测试分析 |
5.2.5 绝热测试分析 |
5.3 聚合反应量热测定 |
5.3.1 聚合反应原理 |
5.3.2 实验过程 |
5.3.3 反应量热分析 |
5.3.4 热稳定性(DSC)测试分析 |
5.3.5 绝热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废分析与处理 |
6.1 质量标准 |
6.2 排放标准 |
6.3 三废分析 |
6.3.1 四溴双酚A生产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
6.3.2 溴化环氧树脂生产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
6.3.3 产污环节小结 |
6.4 三废处理 |
6.4.1 处理方法 |
6.4.2 处理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溴代阻燃剂的污染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溴代阻燃剂的污染现状 |
1.2 多溴联苯醚 |
1.2.1 PBDEs的基本性质 |
1.2.2 PBDEs的应用 |
1.2.3 PBDEs对人体、生物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
1.2.4 国内外PBDEs的污染现状研究 |
1.3 六溴环十二烷 |
1.3.1 HBCD的基本性质 |
1.3.2 HBCD的应用 |
1.3.3 HBCD对人体、生物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
1.3.4 国内外HBCD的污染现状研究 |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课题来源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准备 |
2.1.1 全国典型填埋场渗滤液的采集 |
2.1.2 填埋场典型含BFRs废物及其浸出液 |
2.1.3 模拟填埋实验设计和气、液相的收集 |
2.2 标样与试剂 |
2.3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
2.3.1 复合硅胶柱的制备 |
2.3.2 PBDEs 的预处理 |
2.3.3 HBCD 的预处理 |
2.4 仪器分析 |
2.4.1 渗滤液理化性质测试方法 |
2.4.2 PBDEs 的仪器分析 |
2.4.3 HBCD 的仪器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填埋场渗滤液中BFRs污染特征研究 |
3.1 渗滤液理化特征分析 |
3.2 渗滤液中BFRs污染特征分析 |
3.2.1 渗滤液中PBDEs污染特征分析 |
3.2.2 渗滤液中HBCD污染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填埋场典型含BFRs废物浸出特性研究 |
4.1 含PBDEs废物浸出特性研究 |
4.1.1 不同废物中PBDEs浸出量随时间的变化 |
4.1.2 不同废物中PBDEs浸出量随温度的变化 |
4.1.3 不同废物中PBDEs浸出量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 |
4.2 含HBCD废物浸出特性研究 |
4.2.1 不同废物中HBCD浸出量随时间的变化 |
4.2.2 不同废物中HBCD浸出量随温度的变化 |
4.2.3 不同废物中HBCD浸出量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BFRs的释放规律研究 |
5.1 模拟填埋过程中液相的释放规律 |
5.1.1 液相中PBDEs的释放规律 |
5.1.2 液相中HBCD的释放规律 |
5.2 模拟填埋过程中气相的释放规律 |
5.2.1 气相中PBDEs的释放规律 |
5.2.2 气相中HBCD的释放规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4)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的合成及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阻燃技术发展简介 |
1.2 溴系阻燃剂简介 |
1.2.1 溴系阻燃剂的主要种类及应用 |
1.2.2 溴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
1.3 溴系阻燃剂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1.3.1 溴系阻燃剂的特点 |
1.3.2 溴系阻燃剂存在的问题 |
1.4 溴系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
1.4.1 开发性能优异的溴系阻燃剂 |
1.4.2 综合各种阻燃元素,研制复合型溴系阻燃剂 |
1.4.3 研发新的阻燃技术 |
1.5 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 |
1.5.1 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的合成 |
1.5.2 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的特点及应用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6.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方法 |
2.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2,4,6-三溴苯酚的合成 |
2.1.4 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的合成 |
2.1.5 产品分析及结构鉴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各因素对苯酚溴代的影响 |
2.2.2 三溴苯酚的结构表征及含量分析 |
2.2.3 各因素对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合成的影响 |
2.2.4 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结构表征 |
2.2.5 产品的热性能分析 |
2.2.6 产品纯度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对ABS及 HIPS的阻燃作用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
3.1.2 仪器及设备 |
3.1.3 阻燃试样的制备 |
3.1.4 阻燃性能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对ABS的阻燃作用 |
3.2.2 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对HIPS的阻燃作用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建筑外墙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材料阻燃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外墙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材料的指标 |
2 聚苯乙烯发泡保温材料分类 |
3 聚苯乙烯发泡塑料常用的阻燃方法 |
3.1 聚合阻燃 |
3.2 包覆阻燃 |
3.3 反应型阻燃 |
4 阻燃型聚苯乙烯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 |
4.1 阻燃型聚苯乙烯保温板材的制备 |
4.2 阻燃发泡剂的制备 |
5 结语 |
(6)聚溴代苯乙烯和溴代聚苯乙烯的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主要材料及仪器 |
2.2 聚溴代苯乙烯 (PBS) 的合成 |
2.3 阻燃试样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热稳定性比较 |
3.2 LOI和垂直燃烧性能比较 |
3.3 燃烧参数比较 |
3.4 阻燃PBT的热稳定性比较 |
3.5 阻燃PBT的加工和机械性能比较 |
4 结论 |
(7)环保型溴化聚苯乙烯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阻燃剂简介 |
1.1.1 阻燃剂的发展历史 |
1.1.2 阻燃剂分类 |
1.1.3 国内外阻燃剂生产现状 |
1.2 溴系阻燃剂 |
1.2.1 主要的溴系阻燃剂 |
1.2.2 溴系阻燃剂面临的问题 |
1.3 高分子型溴系阻燃剂 |
1.4 溴化聚苯乙烯 |
1.4.1 溴化聚苯乙烯的结构和性能 |
1.4.2 溴化聚苯乙烯工艺选择 |
1.4.3 溴化聚苯乙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 |
1.5.1 确定课题及研究方向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溴化聚苯乙烯合成路线 |
2.1 苯乙烯法 |
2.2 聚苯乙烯法 |
2.2.1 氯化溴的制备 |
2.2.2 聚苯乙烯的溴化 |
2.3 单因素对溴化反应的影响 |
2.3.1 溶剂用量的影响 |
2.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3.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3 溴化聚苯乙烯合成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合成工艺 |
3.2.4 表征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滴加方式的选择 |
3.3.2 催化剂的影响 |
3.3.3 氯化溴旳影响 |
3.3.4 新型催化剂MXN用量对产品的影响 |
3.3.5 进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3.3.6 转速的影响 |
3.3.7 滴加温度的影响 |
3.3.8 析出方式对产品的影响 |
3.3.9 BPS的热失重分析 |
3.3.10 BPS的核磁谱图分析 |
3.3.11 BPS的分子量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溴代苯乙烯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溴系阻燃剂概述 |
1.1.1 溴系阻燃剂的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
1.2 溴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
1.2.1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 |
1.3 溴系阻燃剂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1.3.1 溴系阻燃剂的特点 |
1.3.2 溴系阻燃剂存在的问题 |
1.3.2.1 溴系阻燃剂的环境及安全问题 |
1.3.2.2 溴系阻燃剂烟雾污染和释放毒气问题 |
1.4 溴系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
1.4.1 开发性能更优的高分子溴系阻燃剂 |
1.4.1.1 溴代聚碳酸酯 |
1.4.1.2 溴代聚丁二烯-聚苯乙烯 |
1.4.1.3 聚(2,6-二溴苯醚) |
1.4.1.4 聚丙烯酸五溴苄酯 |
1.4.1.5 溴代苊烯缩聚物 |
1.4.2 综合各种阻燃元素的优势,研发复合型溴系阻燃剂 |
1.4.3 研制新的反应型溴系阻燃剂 |
1.5 溴代聚苯乙烯阻燃剂 |
1.5.1 溴代聚苯乙烯(BPS)的合成 |
1.5.1.1 液溴法 |
1.5.1.2 氯化溴法 |
1.5.2 聚溴代苯乙烯(PBS)的合成 |
1.5.3 聚苯乙烯溴系阻燃剂的特点及应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1.6.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溴代苯乙烯聚合物的制备 |
2.1 实验方法 |
2.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溴代苯乙烯的合成 |
2.1.3.1 合成原理 |
2.1.3.2 合成步骤 |
2.1.3.3 溴代苯乙烯制备工艺流程 |
2.1.4 聚溴代苯乙烯(PBS)的合成 |
2.1.4.1 反应原理 |
2.1.4.2 实验步骤 |
2.1.4.3 工艺流程 |
2.1.5 溴代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 |
2.1.5.1 反应原理 |
2.1.5.2 实验步骤 |
2.1.6 产品分析及结构鉴定 |
2.1.6.1 溴含量分析 |
2.1.6.1.1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6.1.2 溴含量测定方法 |
2.1.7 分子量的测定 |
2.1.8 热重分析 |
2.1.9 结构鉴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各因素对β-溴乙基溴代苯消除反应的影响 |
2.2.2 溴代苯乙烯的结构表征 |
2.2.3 各因素对溴代苯乙烯聚合的影响 |
2.2.4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及分子量分析 |
2.2.4.1 PBS的结构表征 |
2.2.4.2 PBS-Co-GMA的结构表征 |
2.2.4.3 PBS-Co-MMA的结构表征 |
2.2.4.4 PBS-Co-EA的结构表征 |
2.2.5 产品的热重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溴代苯乙烯聚合物对PBT的阻燃作用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
3.1.2 仪器及设备 |
3.1.3 阻燃试样的制备 |
3.1.4 阻燃性能测试 |
3.1.5 PBT阻燃材料的热重分析 |
3.1.6 力学性能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LOI和垂直燃烧等级 |
3.2.2 锥形量热分析 |
3.2.3 阻燃PBT的热稳定性分析 |
3.2.4 阻燃作用机理分析 |
3.2.5 阻燃PBT的加工和机械性能分析 |
3.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溴化聚苯乙烯的合成、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溴化聚苯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
2 溴化聚苯乙烯的合成路线及工艺研究 |
2.1 溴化聚苯乙烯的合成路线 |
2.2 溴化聚苯乙烯的制备工艺研究 |
2.3 溴化聚苯乙烯的制备工艺的国内研究进展 |
3 溴化聚苯乙烯的前景展望 |
3.1 溴化聚苯乙烯的应用研究进展 |
3.2 溴化聚苯乙烯的前景展望 |
(10)亚磷酸酯类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阻燃剂简介 |
1.1.1 阻燃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1.2 阻燃剂的分类 |
1.1.3 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
1.2 反应型阻燃剂应用在聚氨酯泡沫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低分子多元醇 |
1.2.2 聚合物多元醇 |
1.2.3 多元胺 |
1.3 亚磷酸酯类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
1.3.1 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理 |
1.3.2 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主要品种 |
1.3.3 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发展趋势 |
1.4 课题的提出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亚磷酸酯合成方法综述 |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一缩二丙二醇)亚磷酸酯的合成 |
2.1 以亚磷酸三苯酯为原料合成 |
2.1.1 试剂和仪器 |
2.1.2 反应原理 |
2.1.3 合成步骤 |
2.1.4 结果与讨论 |
2.1.5 P430的结构表征 |
2.1.6 P430的性能测试 |
2.2 以亚磷酸三甲酯为原料合成 |
2.2.1 试剂和仪器 |
2.2.2 反应原理 |
2.2.3 合成步骤 |
2.2.4 结果与讨论 |
2.2.5 P430的结构表征 |
2.2.6 P430的性能测试 |
2.3 以亚磷酸三乙酯为原料合成 |
2.3.1 试剂和仪器 |
2.3.2 反应原理 |
2.3.3 合成步骤 |
2.3.4 结果与讨论 |
2.3.5 P430的结构表征 |
2.3.6 P430的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1,2-丙二醇)亚磷酸酯和三(丙三醇)亚磷酸酯的合成 |
3.1 三(1,2-丙二醇)亚磷酸酯的合成 |
3.1.1 仪器和试剂 |
3.1.2 反应原理 |
3.1.3 实验步骤 |
3.1.4 结果与讨论 |
3.1.5 三(1,2-丙二醇)亚磷酸酯的结构表征 |
3.1.6 三(1,2-丙二醇)亚磷酸酯的性能测试 |
3.2 三(丙三醇)亚磷酸酯的合成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反应原理 |
3.2.3 实验步骤 |
3.2.4 结果与讨论 |
3.2.5 三(丙三醇)亚磷酸酯的结构表征 |
3.2.6 三(丙三醇)亚磷酸酯的性能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一缩二丙二醇)亚磷酸阻燃剂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和仪器 |
4.1.2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制备 |
4.2 泡沫塑料的性能测试 |
4.2.1 P430的添加量对发泡性能的影响 |
4.2.2 P430的添加量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
4.2.3 P430的添加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4 P430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溴代聚苯乙烯阻燃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磷离子液体的制备与阻燃聚苯乙烯机理研究[D]. 郭永亮.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姜媛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溴代阻燃剂的污染释放特征研究[D]. 吴娜.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4]三(三溴苯基)氰尿酸酯的合成及阻燃性能研究[D]. 杨明辉.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5]建筑外墙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材料阻燃技术研究进展[J]. 郭颜凤.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19(01)
- [6]聚溴代苯乙烯和溴代聚苯乙烯的性能比较[J]. 侯小敏,杜玉莹,赵震,朱凤丽,唐林生. 盐科学与化工, 2018(08)
- [7]环保型溴化聚苯乙烯制备工艺研究[D]. 董洪斌.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8]溴代苯乙烯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D]. 朱凤丽.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9]溴化聚苯乙烯的合成、应用及研究进展[J]. 王彦,董月,夏琳,辛振祥.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7(20)
- [10]亚磷酸酯类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姜浩.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