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21]25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前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建设数字辽宁作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编制实施《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
康正宁[2](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蔡清[4](2019)在《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在不断改革创新中,为进一步配合新体制的建立,加强我国乃至本市在卫生信息资源方面的规划,相应的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不同的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则需建设以医院服务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新一代的服务信息系统。传统的信息系统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烟囱式”条线的业务系统建设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新一代的服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业务应用系统,而是整个医院服务信息化的业务应用体系中一个重要成员。本文的主要任务即是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全面共享,继承以往,深化应用”的原则,设计并实现一个开放、可扩展的妇幼保健管理相关的服务信息系统。同时将结合现有建设现状和已有成果,从满足和适应妇幼保健业务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出发,在系统总体框架、功能优化等方面,以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主要抓手实现妇幼保健业务信息化,为全国其他区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基于以上目的,论文构建了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以妇幼保健服务和管理为核心,阐述了妇幼保健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习并了解了医院服务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系统架构等相关理论基础的内容。同时通过文献调查和研读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等各类研究方法,对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借助访谈提纲获取妇科、产科等实际使用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发展及现况相关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调查表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分析,了解各科室对现有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认知。并通过访谈交流的形式,根据现场交流的信息,分析和总结当前各科室实际使用工作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设计方案。最后还对系统现阶段的不足提出了展望。经调查,现有的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存在系统访问速度缓慢,缺少与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现有功能模块无法满足现有业务需求,以及数据利用功能较薄弱四个方面。为此,优化设计方案在完成基础设置环境的扩展和完善的基础上,依托医院服务信息平台对接医院信息系统。同时在系统功能需求方面,主要根据妇幼保健业务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及需求,对标国际,形成统一的数据接口,并对现有业务数据加强统计查询和数据质控等功能。
刘忠全[5](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亚可[6](2017)在《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普适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传感技术、认知计算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以及精准医疗、纳米材料、智能医疗设备和医疗机器人等不断取得新突破,人类正步入普适医疗新时代。普适医疗是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医疗数据感知化、医疗服务透明化、医疗资源共享化、诊疗用药精准化、就医体验便捷化、医疗成本节约化、医患沟通常态化等特点。普适医疗开创了新的医疗时代,拓展了人类健康观念,提升了医疗体系效率,促进了医患生态修复,也为应对当下医疗困境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引发医疗颠覆变革的同时,新的技术生态和时代环境也在冲击、重构现有医疗伦理体系。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等传统医疗伦理问题将得到极大纾解。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负效应也不期而至,全时全景隐私监视、医疗数字鸿沟加剧、医患关系物化、电子医疗ID与基因歧视、医疗技术风险递增、医疗消费主义兴盛、非现场医疗及智能医疗设备引发新的医疗纠纷等新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风险层出不穷,呼唤建立新时代的医疗伦理体系。本文从医疗隐私与安全、医疗责任、医疗公平、医患关系等四个主要伦理议题出发,探讨普适医疗环境下的伦理风险及应对路径。隐私与安全问题是普适医疗应用推广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普适医疗环境下,“在线”和“监视”将成为一种必然和生活状态,个人医疗隐私泄露与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医疗隐私的内涵、形式和种类不断拓展,大数据性、价值性不断增强,与其他个人信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为了获取更便捷、透明、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习惯于让渡更多隐私,导致对医疗隐私控制权的进一步削弱,传统隐私保护体系也开始在大数据技术冲击下土崩瓦解,隐私观或将被彻底颠覆。医疗信息隐私化、医疗隐私数据化、医疗数据开放化之势不可挡,隐私泄露风险从物理空间蔓延至数字空间……。重建新的医疗隐私保护框架迫在眉睫,文章从技术、法律、管理、自律和认知等层面提出了新时代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要点。普适医疗倡导医疗生态圈内的人、财、物、设备等互联互通和信息高度共享,将实现各类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便捷性,医疗成本也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医患权利平等化趋势明显。然而贫富差距、数字素养差异构筑的数字医疗鸿沟,可能导致普适医疗技术、设备和服务不能真正被公平享用;电子医疗ID可能会使患者无法摆脱固化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基于个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偏见与歧视,普适医疗增强技术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机会不平等和代际不平等。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享受公共医疗服务,高端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和高成本也将进一步加剧不同社会群体的健康权利鸿沟。文章提出了医疗资源分配应坚持“贵义尚利”、“效率优先、增进公平”、“差别平等”等原则,并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重视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抵制电子医疗ID歧视等方面推进医疗公平建设。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云医疗、移动医疗等非现场医疗模式将成为主流医疗形态,大量具有上下文感知功能的智能医疗设备、机器人参与到健康管理和医疗救护过程中,可能引发新的医疗纠纷与医疗责任认定问题。非现场医疗的法律主体多,涉及到医生(本地医生、远程医生)、患者、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责任认定难度加大。智能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事故也将面临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的困境。建立普适医疗责任落实机制势在必行,应加强而非现场医疗立法和监管、明确智能医疗设备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健全医疗技术审查和风险规避制度等。现行医疗环境下,医生被赋予了高角色期待、“关系就医”现象普遍、现代医学技术权利化凸显、医患信任脆弱不堪。普适医疗将彻底改变家长式的医疗模式和医患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赋予患者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医疗的权利,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流程和诊疗决策,与医生开展平等对话并主动管理自身健康,医患关系民主化趋势明显。然而,大量先进医疗设备的引入,使得医疗技术风险增加、医疗消费主义兴盛、医患关系物化趋势渐显。应理性认识普适医疗的技术风险、建立技术监管机制,完善伦理监管内容、健全法律调解机制,警惕医疗物化倾向、构建人文沟通平台。大量社会风险问题的存在体现了普适医疗发展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不能以此否定普适医疗的时代价值。面对普适医疗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综合平衡个人诉求、公共利益和市场需求,促使政府、技术工程师、医疗机构在政策制定、技术研发、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有效应对和规避伦理风险,需要完善普适医疗技术设计,需要制度和伦理的协同制约,更需要培育一个德性的社会环境。
田学进[7](2016)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基于上海市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逐步具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支撑。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加强城市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和重点领域提供智慧应用服务,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4G及至5G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从实务层面来看,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目前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总体而言,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各不相同,重点也是迥异,建设运营模式更是千差万别。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不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更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大国内部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可以想象的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是扮演着十分不同的角色。本文将以全球特大型城市——上海市的智慧城市作为个案研究,来分析政府在公共治理过程中的责任配置,并为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科学度高、可行性强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的开端是一个引论,通过论述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背景、现实和理论意义介绍作者选择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论文选题的原因。同时,文章还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以及智慧城市的推进策略等内容。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中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学术理论性不够强,这是本文研究试图初步尝试的地方。接着,文章介绍了本项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大类,而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文献分析法、比较案例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等,定量研究则主要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本项研究的谋篇布局,分别包括了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发展历史研究、文章的理论框架和对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五项核心职能的分章介绍,这其中包含了微观层次的比较和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的政策建议。本章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文章创新点的总结,主要包括对智慧城市概念和外延的学术界定、从发展和监管两个角度对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二维的类型学分析、从政府和社会力量与市场力量合作的角度,对具体的政府角色进行了深入的类型学分析。论文的第二章是本文的一个理论核心,通过梳理政府职能理论,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分析框架:顶层设计的职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多方面资源的职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融资的职能、参与智慧城市运营的职能及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的监管职能。在本章的最后,笔者梳理出了这五种职能的两个面向:发展和监管。本文认为,智慧城市初期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建设融资和部分资源整合职能属于政府职能的发展面向,而另一部分的资源整合职能、政府参与智慧城市经营、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其中的公共服务提供监管属于政府职能的监管面向。目前,在世界大潮中政府职能由发展面向转向监管面向是一个大势所趋的事情,也是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未来所发展的方向之所在。下文将主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五大基本职能展开论述。论文的第三章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第一项职能——即规划设计职能,文章结合上海市智慧城市的案例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职能的具体体现。在分析上海案例的基础上,文章同时介绍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的具体案例,明确上海市未来在规划设计层面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第四章深入分析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承担的第二项职能——即资源的整合协调职能。众所周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资源投入。随着社会异质性程度的不断提高,治理过程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整合各方资源的主体,那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这个主体就是政府。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市政府一方面整合各相关机构的人财物力,通过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相关单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协议等形式整合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资源,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全社会合力。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上海市政府目前在整合资源职能上尚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上海市政府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中资源整合模式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论文的第五章开始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第三项重要职能——即通过筹融资来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效应,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文章以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证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进行融资的各种方式,并深入阐释了各种融资方式适用的条件。同时,本章还提供了其他城市在融资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本章最后为上海市未来融资方式创新进行了描述。论文的第六章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第四项重要职能,政府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政府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可以直接独立运营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例如电核高基产业研发工作等。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公私伙伴关系等建立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商业合作关系,将一些基础设施、软件设施的开发和应用经营交给企业和社会组织完成,从而构成了政府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模式。最后,本章针对上海市政府在参与城市城市运营中的问题提出了后续改进的展望,希望能够对上海市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有所助益。本文第七章深入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最后一项重要的职能——监管。所谓监管,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即服务和监管。智慧城市建设的所有政府职能,归根到底都从属于服务职能,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当然,服务是监管的一个方面,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上海市政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监管,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走健康发展、正确运营。最后,本文认为,政府职能由发展型面向转变为监管型面向,应该是现代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职能发生的重要转变,值得学术界和实务界加以进一步注意。文章的最后是一个结论,主要对这一篇博士论文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先后总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的领域,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个进一步的展望,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规范的比较案例研究和扎实的定量分析是智慧城市研究未来可以借助的工具。
广州市人民政府[8](2016)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认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16]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已经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3月16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第二节认识新常态新特征第三节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第四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
李伟,于慧杰,王思念,于楠,王士泉,杨标,江其生[9](2015)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新一代数字化医院建设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数字化医院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进行分析,设计智慧城市背景下新一代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探索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思路。方法:依托于智慧城市、云计算、虚拟化等信息化技术手段,首先设计出新一代数字化医院总体业务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其总体技术架构、总体服务架构、云基础平台分别展开论述,并对解决方案带来的优势进行说明。结果:通过对数字化医院总体技术架构、总体服务架构与云基础平台等重点技术环节进行分析与设计,提出新一代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结论:新医改的形势下,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出更多医疗信息化应用,在此形势下研发新一代数字化医院系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小娟[10](2015)在《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智慧城市是近几年进入人们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城市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学术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型构建进行了形态各异的探索性分析。围绕“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来源出发,结合城市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等剖析了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系统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中的共词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了智慧城市的主要构成维度,通过规范的理论分析,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最后结合本文关于智慧城市系统理论的探讨对广州智慧城市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通过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是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向,以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为重要手段,通过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推进城市的创新运作,进而实现城市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运行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以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智慧城市系统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在城市情境中的良好耦合,推动城市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系统形态。(2)智慧城市系统是由各类要素或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它的要素主要包括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和空间系统五个子系统。从结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系统具有特定的层次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具有复杂程度由低到高的物理层、活动层、战略层三大层次。(3)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刻画了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构成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表达了不同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它通过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大子系统以及战略层、活动层、物理层三大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探索性地研究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要素与结构,形成了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2)结合规范的理论分析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并详细地分析了系统模型中的结构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3)发展了城市系统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从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城市系统。
二、新一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2)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论文结构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
一、宏观经济理论 |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医院服务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
2.1.1 基本概念 |
2.1.2 系统功能 |
2.2 医院服务信息系统的特点 |
2.2.1 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
2.2.2 实现业务数据共建共用 |
2.2.3 实现区域业务高效协作 |
2.3 医院服务信息系统架构及数据源模式 |
2.3.1 系统架构 |
2.3.2 技术架构 |
2.3.3 数据来源的一般模式 |
3 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S妇幼保健院概况 |
3.2 现有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
3.2.1 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
3.2.2 功能模块 |
3.3 现有服务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调研 |
3.3.1 调研对象和内容 |
3.3.2 调研结果 |
3.4 现有服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3.4.1 系统访问速度不能保证业务使用的及时性 |
3.4.2 与医院信息系统缺少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
3.4.3 系统功能无法满足现有业务需要 |
3.4.4 系统数据利用功能较薄弱 |
4 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方案 |
4.1 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目标 |
4.2 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设计 |
4.2.1 硬件基础设施优化设计 |
4.2.2 医院信息系统对接优化设计 |
4.2.3 各模块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
4.2.4 统计分析模块功能优化设计 |
5 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资金保障 |
5.3 制度保障 |
5.3.1 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
5.3.2 信息管理监控制度 |
5.4 技术保障 |
5.4.1 内部人员配备保障 |
5.4.2 外部技术支持保障 |
5.5 培训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6)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行医疗体系困境重重 |
二、大技术引发医疗大变革 |
三、医改加速重塑医疗生态 |
四、医疗革命重构医疗伦理 |
第二节 研究意义、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四、研究难点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普适计算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
二、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
三、普适医疗发展概述 |
第一章 普适医疗:开创未来医疗新图景 |
第一节 普适医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
第二节 普适医疗的技术框架 |
一、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 |
二、物联网(IOT) |
三、云计算与云存储(Cloud Computing&Cloud Storage) |
四、大数据(Big Data) |
五、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AI&Cognitive Computing) |
六、电子病历与电子医疗档案(EMR&EHR) |
七、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
第三节 普适医疗的内涵与价值 |
一、普适医疗的内涵 |
二、普适医疗的价值 |
第二章 普适医疗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
第一节 透明社会的隐私悖论 |
一、信息与隐私 |
二、个人医疗信息、医疗隐私、医疗数据与医疗大数据 |
第二节 普适医疗时代的隐私与安全困境 |
一、全时全景隐私监视 |
二、隐私边界无限延展 |
三、隐私数字化之困 |
四、隐私财产属性增强 |
五、隐私遗忘机制失效 |
六、隐私控制权弱化 |
七、传统隐私保护体系解体 |
第三节 普适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框架构建 |
一、国内外个人健康医疗数据保护立法实践 |
二、普适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要点 |
第三章 普适医疗的公平问题 |
第一节 医疗公平之伦理纷争 |
一、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
二、道义优先还是功利优先 |
三、机会平等还是比例平等 |
第二节 普适医疗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 |
一、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 |
二、医患权利平等化 |
第三节 普适医疗引发公平伦理新危机 |
一、医疗数字鸿沟加剧 |
二、电子医疗ID与基因歧视 |
三、医疗增强技术引发伦理危机 |
第四节 促进普适医疗公平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二、重视弱势群体健康权益 |
三、抵制电子医疗ID歧视 |
第四章 普适医疗的责任问题 |
第一节 责任与医疗责任 |
第二节 传统医疗环境下的责任困境 |
第三节 普适医疗环境下的责任困境 |
一、非现场医疗引发的医疗责任问题 |
二、智能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责任问题 |
三、普适医疗数据的权属界定问题 |
第四节 建立普适医疗责任落实机制 |
一、加强非现场医疗立法和监管 |
二、明确医疗智能设备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
三、明晰医疗数据权属关系 |
第五章 普适医疗的医患关系问题 |
第一节 现行医疗体系下的医患关系 |
一、医患关系的定义与模式解读 |
二、医患危机与中国式医患关系 |
第二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民主化趋向 |
一、患者主动管理健康 |
二、患者参与医疗流程 |
三、患者就医方式重构 |
第三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新危机 |
一、医疗技术风险增加 |
二、医疗消费主义兴盛 |
三、医患物化问题渐显 |
第四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重塑 |
一、理性认识技术风险、建立技术监管机制 |
二、完善伦理监管内容、健全法律调解机制 |
三、警惕医患物化倾向、构建人文沟通平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附录二 |
致谢 |
(7)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基于上海市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研究方法 |
1.3.2 定量研究方法 |
1.4 关键问题的论证和文章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项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理论与分析框架 |
2.1 政府职能理论 |
2.1.1 不同背景下的政府职能 |
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
2.1.3 政府职能的基本范围 |
2.2 智慧城市分析 |
2.2.1 智慧城市的界定 |
2.2.2 智慧城市的缘起 |
2.2.3 数字城市、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 |
2.3 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职能:分析框架 |
2.3.1 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的关系 |
2.3.2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框架 |
2.3.3 发展与监管:政府核心职能的类型学分析 |
第3章 规划设计:政府的引导和战略制定职能 |
3.1 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
3.2 规划设计的内涵、目的和原则 |
3.3 规划“十三五”:上海市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责任 |
3.3.1 “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推进原则与总体目标 |
3.3.2 “十三五”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
3.4 规划设计的推进举措 |
第4章 整合协调:作为元治理者的地方政府 |
4.1 政府的整合协调职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
4.2 政府内部的资源整合和协调:上海市的经验 |
4.2.1 整合体制内因素,合力建设智慧城市 |
4.3 体制外整合协调:上海市的经验 |
4.3.1 加强政社合作,整合社会资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 |
4.3.2 政府对其他社会资源的整合协调 |
4.3.3 整合相关产业和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
4.3.4 整合协调社会资源,提升精细化监管水平 |
4.4 持续扮演整合者和协调者:上海市政府未来角色探讨 |
4.4.1 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 |
4.4.2 上海市政府需要加强协调者能力建设 |
4.4.3 上海市政府在关键和核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第5章 筹资融资:政府财政杠杆作用下的多元合作 |
5.1 政府筹资融资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
5.2 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
5.2.1 各级政府部门 |
5.2.2 各类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
5.2.3 各类相关企业 |
5.2.4 非银行金融类投资机构和其他类型的资本性企业 |
5.2.5 国外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 |
5.2.6 民间资本 |
5.3 筹资和融资的主要方式 |
5.3.1 政府独资 |
5.3.2 国有和社会资本联合投资 |
5.4 政府未来的筹资融资角色 |
第6章 建设运营:政府的直接干预手段 |
6.1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领域 |
6.2 “核高基”等基础性研发及产业发展:政府参与的核心功能 |
6.2.1 政府独自参与建设的范例:“核高基”专项研发 |
6.2.2 上海市政府在“核高基”等基础性研发及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6.2.3 电子政务:政府建设运营的关键职能 |
6.2.4 政府主建社会信用平台,全面建设诚信社会 |
6.3 政府参与其他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 |
6.3.1 政府投资,企业参与建设的模式 |
6.3.2 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运营 |
6.3.3 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 |
6.3.4 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和公众购买企业提供的服务 |
6.4 上海市政府政府未来参与建设运营的前景探讨 |
6.4.1 上海市政府应继续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
6.4.2 提供公共平台,吸纳公众和企业参与 |
6.4.3 推进社会协同,提供替代性思路等必要的公共服务 |
6.4.4 创新公私合作新模式,打造政府角色新亮点 |
第7章 监管服务:政府掌舵的主要工具 |
7.1 监管服务的重要意义 |
7.2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海的经验 |
7.2.1 政府在公用数据和信用体系建设上提供的服务 |
7.2.2 政府为企业建设发展提供服务 |
7.2.3 上海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 |
7.2.4 小结:政府在智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 |
7.3 监管职责:上海市政府责任透析 |
7.3.1 规划设计上的监管 |
7.3.2 制定完善技术标准,监管的基础性工作 |
7.3.3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强化运营监管 |
7.4 监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中的服务和监管职能 |
7.4.1 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
7.4.2 上海市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型作用,提高第三方参与水平 |
7.4.3 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独立、有力的监管 |
第8章 结论 |
8.1 影响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角色差异的因素分析 |
8.1.1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内容和任务差异的因素 |
8.1.2 央地关系:中央政府的支持程度、市政当局的自主性强弱 |
8.1.3 行政文化差异产生不同模式的政府形式:强势政府和相对弱势政府 |
8.1.4 早发抑或后发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否同步推进 |
8.1.5 城市类型的差异:商业中心型、金融中心型、行政中心型 |
8.2 本文主要观点 |
8.3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和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9)智慧城市背景下新一代数字化医院建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建设目标 |
2 建设内容 |
3总体技术架构 |
4 总体服务架构 |
5 云基础平台架构 |
6 方案特色 |
6.1 高性价比与全业务支持 |
6.2 采用移动医疗输液与护工管理模式 |
6.3基于Xaa S框架体系的高扩展性 |
6.4 采用组件技术带来的灵活性 |
7 结语 |
(10)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智慧城市的概念综述 |
1.2.2 智慧城市的要素综述 |
1.2.3 智慧城市的模型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 |
2.1.1 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 |
2.1.2 知识城市 |
2.1.3 创新型城市 |
2.1.4 创意城市 |
2.1.5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 |
2.2 系统科学理论 |
2.2.1 系统的一般定义 |
2.2.2 系统的等级与突现 |
2.2.3 系统的通讯及控制 |
2.2.4 系统的综合微观分析方法 |
2.3 城市系统理论 |
2.3.1 城市的含义 |
2.3.2 城市及城市系统的形成 |
2.3.3 城市系统的组成要素 |
2.3.4 城市系统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分析 |
3.1 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分析 |
3.1.1 智慧城市的概念缘起 |
3.1.2 智慧城市与相关概念 |
3.1.3 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 |
3.1.4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
3.1.5 智慧城市的内涵分析 |
3.1.6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
3.2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内涵分析 |
3.2.1 智慧城市的系统隐喻 |
3.2.2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内涵 |
3.2.3 智慧城市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分析 |
4.1 基于共词分析的智慧城市系统要素构成分析 |
4.1.1 研究设计 |
4.1.2 共词矩阵构建 |
4.1.3 共词矩阵的多元统计分析 |
4.1.4 高频关键词的归类分析 |
4.1.5 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
4.1.6 智慧城市的五大构成维度分析 |
4.1.7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构成分析 |
4.2 智慧城市的战略系统分析 |
4.2.1 城市战略在城市“智慧”中的必要性 |
4.2.2 智慧城市战略的系统特征 |
4.2.3 智慧城市战略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
4.2.4 智慧城市战略系统的主要内容 |
4.3 智慧城市的社会系统分析 |
4.3.1 社会系统的含义 |
4.3.2 智慧城市社会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3.3 智慧城市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 |
4.4 智慧城市的经济系统分析 |
4.4.1 经济系统的含义与要素 |
4.4.2 智慧城市经济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4.3 智慧城市经济系统的主要内容 |
4.5 智慧城市的支撑系统分析 |
4.5.1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
4.5.2 智慧城市支撑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5.3 智慧城市支撑系统的主要内容 |
4.6 智慧城市的空间系统分析 |
4.6.1 城市空间的含义 |
4.6.2 信息社会时代流动空间的形成 |
4.6.3 智慧城市空间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6.4 智慧城市空间系统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与模型分析 |
5.1 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分析 |
5.1.1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智慧城市系统结构的层次特征 |
5.1.2 智慧城市系统的物理层分析 |
5.1.3 智慧城市系统的活动层分析 |
5.1.4 智慧城市系统的战略层分析 |
5.2 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构建 |
5.2.1 基于复杂开放系统通信与控制规律的智慧城市系统 |
5.2.2 基于有生命力系统模型的智慧城市系统 |
5.2.3 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描述 |
5.3 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结构关系分析 |
5.3.1 战略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2 社会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3 经济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4 支撑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5 空间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分析 |
6.1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 |
6.1.1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
6.1.2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
6.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分析 |
6.2.1 广州智慧城市的战略系统分析 |
6.2.2 广州智慧城市的社会系统分析 |
6.2.3 广州智慧城市的经济系统分析 |
6.2.4 广州智慧城市的支撑系统分析 |
6.2.5 广州智慧城市的空间系统分析 |
6.3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分析 |
6.3.1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物理层分析 |
6.3.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活动层分析 |
6.3.3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战略层分析 |
6.4 广州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分析 |
6.4.1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描述分析 |
6.4.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应用分析 |
6.5 管理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新一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5)
- [2]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S妇幼保健院服务信息系统优化方案研究[D]. 蔡清. 江苏大学, 2019(05)
-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D]. 谢亚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基于上海市的经验研究[D]. 田学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8]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10)
- [9]智慧城市背景下新一代数字化医院建设探索[J]. 李伟,于慧杰,王思念,于楠,王士泉,杨标,江其生. 医疗卫生装备, 2015(11)
- [10]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D]. 张小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标签:医疗论文; 医疗信息化论文;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智慧医疗论文; 企业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