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温《共产党宣言》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论文文献综述)
孙宇平[1](2021)在《《共产党宣言》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价值启思》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培育时代新人再次重温《共产党宣言》,在坚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同时,更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寻找《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两个决裂""两个决不会"、阶级斗争思想和唯物史观原理在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探源,在伟大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培育时代新人坚定伟大梦想,筑牢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践行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做一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莫丹丹[2](2021)在《《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确立时期的重要经典着作,包含着丰富的唯物史观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在整个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思想变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刻解读《共产党宣言》的文本。首先,从《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唯物史观思想构建出发,突出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创新性。通过明确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进而增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奠定思想研究的基础。其次,以文本为出发点系统地归纳《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思想,包括从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从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中,论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明确任何意识特别是社会意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从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状况及其性质出发,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路径;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条件出发,阐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以及最终共产主义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最后本文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脉络梳理,得出唯物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运用以及《共产党宣言》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于《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基本矛盾、意识形态理论以及世界历史理论的把握,得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础而不断更新完善的,进而得出当下对《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系统的论述了唯物史观思想,并且彻底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对《共产党宣言》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有助于正确认识世界同时对资本主义必然失败共产主义必将走向胜利有更深刻的理解。
辛涛[3](2021)在《《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七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推广《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以及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于1872至1893年期间为再次出版《宣言》的国家撰写的序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容不仅有对《宣言》文本思想的阐释,而且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凝练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了《宣言》的理论价值,规范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水准。七篇序言不仅发挥着《宣言》“说明书”的作用,而且其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拓宽了对《宣言》文本的研究深度,打开了结合序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思路。七篇序言是开启《宣言》思想大门的关键一步,本论文首先通过对七篇序言的撰写背景与撰写缘由入手展开深入研究。其次,通过对七篇序言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品质三个方面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进行学理分析和深入研究,最后,研究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更加系统和深入把握《宣言》文本的核心要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索新的价值,通过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研究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当代价值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组成,其中,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对党的建设所提供和给予的重要启示。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明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本选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阐述七篇序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七篇序言创作原因,并且对七篇序言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与概述。第二章:从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品质三个方面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展开学理分析和深入研究。第三章:从七篇序言的理论价值、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以及对党的建设的重要启示三个方面阐明了七篇序言的当代价值。
吴焰辉,邹晓芟[4](2021)在《《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的演化逻辑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至今不仅完全正确,而且还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着眼于新时代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不断重温《共产党宣言》,而且更要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坚持透析其与时俱进发展的演化逻辑。在此基础上,更要立足新时代发展新格局的新问题,做到从《共产党宣言》中准确把握其理论精髓、深入揭示其当代价值、充分汲取其思想力量。以此为启示,在坚定理想信念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坚持人民立场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保持战略定力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刘崇沣,刘祯贵[5](2020)在《《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版本沿革与时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理论指引,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前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在中国的出版历史,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的永恒魅力及当代影响力。对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版本情况进行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学习与了解《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具有的时代价值,达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目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然深具时代价值。
郑晓旭[6](2020)在《习近平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理解与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重要文献,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建国以来,党的历任主要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止。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还是21世纪以来,我国的各项治国政策始终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无论是从理论概念还是历史影响的角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中,都存在着与《宣言》密切相关的治国方针。然而,这些指导思想和治国理念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石和制度根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诠释、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共产党宣言》密切相关,要探究新思想与《宣言》基本精神的内在联系,则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研究。第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点,分别从辩证法、矛盾运动关系、群众史观三个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分析、论证,将《宣言》中关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精神进行提炼,作为论证的依据,明确指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主义理念。第二,围绕经济全球化进行分析。指明了全球化的概念来源,分析出了《宣言》中关于全球化的基本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第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与运用的论述。从《宣言》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出发,将其运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推导出“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创新之处,并重点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论的现实意义。第四,关于“两个必然”思想的研究。将“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核心内涵进行阐述,联系中国实际论述其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显露出来的客观规律,最后分析出中国社会主义成功的世界历史意义。第五,关于民族复兴的论述。将《宣言》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理论支撑和道路发展规律,阐述民族复兴的丰富内涵,研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启示和发展意义。第六,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宣言》中涵盖了党建思想的基本精神,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凝练出了从严治党的基本含义和必要性,并对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细致论述。文章分别从理论联系实际、经典对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意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三个方面,阐述了上文中所总结出来的《宣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价值和思想启示。
郝相赟[7](2020)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对它的科学理解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评价,而且关涉到如何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共产主义“渺茫论”“过时论”“妖魔化”等错误论调不绝于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弱化、边缘化,成了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的呼唤和理论的自觉都迫切需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如何从理论认识与理想信念的层面破解和回应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责难和挑战。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不断追问,本文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为逻辑主线,以概念辨析、历史生成、理解维度、时代境遇和认同建构为研究思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注重史论结合,呈现整体性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乌托邦”等相关概念的考察辨析,界定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的基本论域。二是在思想史的视域中梳理共产主义学说发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并在同马克思之前共产主义学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马克思扬弃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文本为基础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空场域、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概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三是从反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维度”和未来社会设计的“制度维度”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整体性的阐释和解读。从反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来探寻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从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入手,通过对资本逻辑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来实现对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关系的视角透视并展现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从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资本主义和剥削阶级压迫,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力图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从科学实践观出发,在生产劳动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基于这一矛盾把共产主义思想置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的深入分析,在总结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条件、实现方式以及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主体、特点和实质。从未来社会设计的“制度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规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并依据这一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在自身基础上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马克思自觉运用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体性概括,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并具体阐释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实现方式。四是通过分析当前共产主义面临的时代困境及其原因,全面审视并客观审慎评价了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解读和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阐明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守与扞卫。五是在阐释理想与信念、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基础上,着力从情感、理论、政治、话语和价值五个层面出发,系统建构了新时代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的实践路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对它的研究必将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继续深入挖掘原着,充分利用好文本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巩固基础研究;要努力就共产主义问题与西方左翼学者进行思想交流,在论辩中回应各种时代挑战,进一步增强比较研究;要坚持走进社会现实,把共产主义思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场域,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升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
李鸿凯[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关键词。在苦难而又辉煌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革命文化是最璀璨夺目、鼓舞斗志和洗礼精神的文化景观。在革命前,革命文化是发出革命先声和引领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在革命中,革命文化是激发革命热忱和磨砺革命意志的精神密码。正是有了革命文化的滋养,才锻造了一大批“特殊材料”制成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以往任何一个政治团体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联系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未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从革命文化中感悟历史、永葆初心,有助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习近平多次讲到要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继承革命文化”的重大课题。继承革命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筑牢信仰根基、涵育道德品质的精神营养。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接受革命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才能使革命文化成为打造“时代新人”理想人格的重要文化标识。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阐释革命文化的理论内涵、历史价值和时代意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革命文化对于涵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特殊功用。当前,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并且高校在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要在把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革命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才能使大学生在最美好的人生际遇始终保持战斗的精神和拼搏的劲头。新时代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必须始终以大学生为中心,把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而切实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时代感和实效性。第一部分,分析了革命文化以及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内涵。本章在深刻把握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生成规律和文化品格的基础上,阐释了革命文化的本质和历史价值。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文化是指引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文化支撑,也是塑造党和人民精神家园的坚强基石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不仅要深刻理解革命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要把握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和主要特征,从而使革命文化教育成为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练就成事本领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阐明了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等。重视对大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教育活动的开展除了要借鉴历史经验,还要立足新的时代坐标,充分挖掘革命文化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铸魂育人的重要价值,从而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正确指引。第三部分,基于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检视与反思。当前,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认同的下降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此外,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只有探究制约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并进行恰当归因,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凝聚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最大合力。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凝聚了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崇高品格。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感悟光荣的革命历史、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传承优秀的革命精神,从而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作用。第五部分,探究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路径。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要畅通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相关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要不断拓展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等;要积极利用革命文化教育的社会资源,发挥革命历史遗迹、革命文创产品和革命文艺精品的教育功能。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特色。
李想想[9](2020)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伟大初心和使命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理论与实践、分析与归纳、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践行初心和使命所进行的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诸方面的伟大历史实践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当代启示。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叙说本文的研究依据和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论渊源。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论渊源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初心和使命的论述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第三部分:阐述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践行初心和使命所进行的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诸多方面的伟大历史实践。第四部分:阐述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意义。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使党成为了为苏区人民谋利益的主心骨;实现了苏区人民当家作主;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满足了苏区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了苏区人民的社会地位。第五部分:揭示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当代启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了实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为实现“伟大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加强政权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勇于担当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于民生建设。最后是论文的结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我们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记党在中央苏区时期为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历程,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赵安乐[10](2020)在《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不同场合针对当下党内出现的“四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阐释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是什么的问题,强调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首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检验标准,论述共产党人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由此形成了系统地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及时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的新期待,系统地回答了培养选拔什么样的共产党人能够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以及共产党人如何补足精神之“钙”等一系列问题,创造性地扭转了党内的不正之风,使党内呈现出风清气正、朗朗乾坤的良好景象,是全党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共识、凝聚力量。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没有远大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共产党人难以守住道德底线和政治红线,中国共产党也难以行稳致远。纵观习近平关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论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理想信念的内涵,习近平从党员个体视角阐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立根固本,就要坚定这份信仰信念和忠诚;第二,关于理想信念的地位作用,他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革命理想高于天,指引共产党人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第三,关于理想信念的检验标准,习近平从党性和人民性两大视角,具体提出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客观标准;第四,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路径,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共产党人要通过加强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党性修养等方式方法坚定理想信念,其中理论修养是根本,道德修养是基础,党性修养是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防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另一方面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保持思想纯洁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保障。
二、重温《共产党宣言》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温《共产党宣言》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产党宣言》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价值启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产党宣言》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历史背景 |
二、《共产党宣言》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探源 |
(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与时代新人的培育 |
(二)“两个必然”“两个决裂”“两个决不会”与时代新人的培育 |
(三)阶级斗争思想、唯物史观原理与时代新人的培育 |
三、《共产党宣言》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路径 |
(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伟大梦想,筑牢理想信念 |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 |
(三)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锤炼品德修为,践行奋斗精神 |
(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
(2)《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
1.研究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 |
(一)经济条件 |
1.资本主义步入工业革命新时代 |
2.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
(二)阶级条件 |
1.无产阶级的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
2.无产阶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
(三)思想条件 |
1.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宣言》诞生的哲学基础 |
2.剩余价值理论的初步形成是《宣言》诞生的经济学基础 |
二、《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思想形成的理论准备 |
1.《莱茵报》时期的探索 |
2.《德法年鉴》时期的探索 |
3.《神圣家族》的探索 |
4.《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唯物史观萌芽 |
5.《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诞生 |
三、《共产党宣言》中的唯物史观基本思想 |
1.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2.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
3.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
4.进一步论证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 |
5.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唯物史观论证 |
6.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四、《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一)《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历史地位 |
1.开启了唯物史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新纪元 |
2.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二)《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
1.“两个必然”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
2.把握世界历史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3.科学运用阶级斗争思想,开展新的伟大斗争 |
4.科学认识“两个决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综述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缘由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背景 |
一、欧洲革命运动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道路 |
二、第一国际推动无产阶级革命顺利进行 |
三、巴黎公社革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树立榜样 |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缘由 |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要 |
二、欧洲工人运动的实际需要 |
三、再版《共产党宣言》的理论需要 |
第三节 七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坚持与发展 |
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 |
二、1882年俄文版序言 |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
四、1888年英文版序言 |
五、1890年德文版序言 |
六、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
七、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 |
第一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内容 |
一、阐明《宣言》的核心思想 |
二、明确《宣言》的性质和任务 |
三、根据历史形势进行补充完善 |
四、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 |
第二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逻辑 |
一、以《宣言》再版与传播历程为起点 |
二、以《宣言》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为主线 |
第三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品质 |
一、坚定不移扞卫马克思主义 |
二、科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
三、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三章 七篇序言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价值 |
一、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二、坚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 |
三、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二节 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关于新时代政治建设的启示 |
二、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启示 |
三、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三节 七篇序言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二、坚守“初心”和“使命” |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的演化逻辑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要义 |
(一) 贯穿阶级斗争的基本思想,阐明推进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历史必然 |
(二) 阐明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强调共产党之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作用 |
(三) 表明共产党的政治追求,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
二、 《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的演化逻辑 |
(一) 坚持以革命思想为理论主线,贯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原则 |
(二) 坚持以人民为根本立场,突出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的逻辑目标 |
(三) 坚持以共产党为坚强领导,强调共产党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保障 |
三、 《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演化发展的当代启示 |
(一) 坚定理想信念,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二) 坚定人民立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三) 保持斗争定力,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5)《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版本沿革与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的版本沿革 |
二、《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版本的传播特点 |
三、《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的时代价值 |
(6)习近平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理解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二、建国以来党的历任主要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理解与运用 |
(一) 毛泽东思想与《共产党宣言》 |
(二) 邓小平理论与《共产党宣言》 |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产党宣言》 |
(四) 科学发展观与《共产党宣言》 |
三、习近平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理解与运用 |
(一) 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 |
(二) 对全球化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
(三) 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
(四) 对“两个必然”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
(五) 对民族复兴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
(六) 对党建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
四、习近平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运用的当代启示 |
(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二) 对《共产党宣言》的创新与发展 |
(三) 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问题 |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问题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嬗变 |
第一节 共产主义概念溯源 |
一、共产主义概念内涵的多维审视 |
二、共产主义相关概念辨析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马克思之前共产主义学说的历史演进 |
一、古典共产主义 |
二、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
三、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
第三节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 |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 |
第二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 |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场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空场域 |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萌发 |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 |
第三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前提——哲学批判 |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场域——市民社会 |
四、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线索——人的解放 |
第三章 超越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
第一节 现代性危机的诊断 |
一、当代社会现代性危机及其表现 |
二、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对于现代性的反思 |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 |
第二节 “历史之谜”的沉思 |
一、对“历史之谜”经济根源的批判 |
二、对“历史之谜”政治桎梏的批判 |
三、对“历史之谜”文化迷障的批判 |
第三节 “历史之谜”的解答 |
一、人与自然的和解 |
二、人与社会的和解 |
三、人与自身的和解 |
第四章 消灭现存状况的共产主义运动 |
第一节 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
二、发展物质生产的实践 |
三、变革社会现实的实践 |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尝试 |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与发展 |
二、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与影响 |
三、巴黎公社的尝试与贡献 |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运动 |
一、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现条件 |
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现方式 |
三、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主体、特点和实质 |
第五章 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蓝图描绘 |
第一节 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规律 |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
二、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逻辑 |
三、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
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三、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
四、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诉求 |
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 |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 |
第六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当代境遇与扞卫 |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面临的当代困境 |
一、“共产主义失败论” |
二、“共产主义庸俗化” |
三、“共产主义乌托邦论” |
四、“共产主义渺茫论” |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面临困境的原因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本身的深刻性、复杂性 |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 |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
第三节 当代西方左翼的共产主义回归 |
一、阿兰·巴迪欧:“共产主义的假设” |
二、斯拉沃热·齐泽克:“共产主义观念” |
三、安东尼奥·奈格里、迈克尔·哈特:“共有的共产主义” |
第四节 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守与扞卫 |
一、实践探索: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新阶段 |
二、理论创新: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
三、制度完善:谱写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新篇章 |
第七章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逻辑 |
第一节 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
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 |
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 |
一、深化情感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感染力 |
二、深化理论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说服力 |
三、深化政治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力 |
四、深化话语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亲和力 |
五、深化价值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凝聚力 |
参考文献 |
一、经典着作 |
二、外文译着 |
三、中文着作 |
四、外文文献 |
五、期刊论文 |
六、学位论文 |
七、报纸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方法 |
1.4.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3 比较研究方法 |
1.4.4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革命文化与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 |
2.1 革命文化概述 |
2.1.1 文化与革命文化 |
2.1.2 革命文化的孕育与发展 |
2.1.3 革命文化的特征 |
2.2 革命文化的历史价值 |
2.2.1 指引中国革命赢得胜利的文化支撑 |
2.2.2 塑造党和人民精神家园的坚强基石 |
2.2.3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资源 |
2.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内涵 |
2.3.1 革命文化教育的含义 |
2.3.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 |
2.3.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3.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
3.1.1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
3.1.2 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
3.1.3 人的发展理论 |
3.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和基本经验 |
3.2.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 |
3.2.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基本经验 |
3.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需求 |
3.3.1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3.3.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3.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审视 |
4.1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状况 |
4.1.1 革命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4.1.2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 |
4.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
4.2.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与成效 |
4.2.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困境 |
4.3 制约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4.3.1 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够 |
4.3.2 对大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的激发不强 |
4.3.3 高校文化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
5.1 革命历史教育 |
5.1.1 革命历史进程教育 |
5.1.2 革命历史经验和历史价值教育 |
5.1.3 革命英雄教育 |
5.2 革命理想教育 |
5.2.1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
5.3 革命传统教育 |
5.3.1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教育 |
5.3.2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教育 |
5.3.3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教育 |
5.4 革命精神教育 |
5.4.1 对党忠诚的教育 |
5.4.2 勇于担当的教育 |
5.4.3 为民服务的教育 |
5.4.4 艰苦奋斗的教育 |
5.4.5 开拓创新的教育 |
5.4.6 严守纪律的教育 |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路径 |
6.1 畅通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
6.1.1 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6.1.2 开设革命文化教育的特色课程 |
6.1.3 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
6.2 拓展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
6.2.1 融入高校党团组织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 |
6.2.2 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与革命文化学术研究活动 |
6.2.3 广泛开展革命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
6.3 利用革命文化发展的社会资源 |
6.3.1 重视革命历史遗迹的开发与保护 |
6.3.2 借助“互联网+”革命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成果 |
6.3.3 发挥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艺精品的教育功能 |
6.4 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特色 |
6.4.1 推动革命文化的“微传播” |
6.4.2 促进革命文化传承的当代话语转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论述 |
2.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初心和使命的论述 |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初心和使命的文化基因 |
第3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实践 |
3.1 开展党的自身建设,使党成为为苏区人民谋利益的“主心骨” |
3.1.1 重视党的思想建设 |
3.1.2 注重党的政治建设 |
3.1.3 着力党的组织建设 |
3.1.4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3.1.5 开展反腐倡廉建设 |
3.2 开展苏维埃政权建设,为苏区人民当家作主谋解放 |
3.2.1 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 |
3.2.2 实行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
3.2.3 确立各级苏维埃政权的选举和法制制度 |
3.3 开展经济建设,为苏区人民生活谋改善 |
3.3.1 开展土地革命 |
3.3.2 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 |
3.3.3 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实践 |
3.4 开展文化建设,为苏区人民文化需求谋满足 |
3.4.1 发展教育事业 |
3.4.2 发展文化事业 |
3.4.3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
3.5 开展社会建设,为苏区人民社会地位谋提高 |
3.5.1 移风易俗 |
3.5.2 解放妇女 |
3.5.3 群团建设 |
第4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意义 |
4.1 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
4.1.1 山势险峻的地理环境滋养了坚定信念和求真务实的苏区精神 |
4.1.2 土地革命和政治建设催生了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苏区精神 |
4.1.3 严酷的战争环境锻造了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 |
4.2 党的自身建设确保了党成为为苏区人民谋利益的主心骨 |
4.2.1 党的思想建设克服了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确保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
4.2.2 党的组织建设孕育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
4.2.3 党的作风建设确保了党成为苏区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
4.2.4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净化了苏区党内政治生态 |
4.3 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实现了苏区人民当家作主 |
4.3.1 确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为实现苏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保障 |
4.3.2 建立民主选举制度,为实现苏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障 |
4.3.3 加强政权法制建设,为实现苏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法律保障 |
4.4 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支援了革命战争,改善了苏区人民生活 |
4.4.1 为反“围剿”战争提供了物资保障,支援了革命战争 |
4.4.2 保障了苏区人民的生活需要,改善了苏区人民生活 |
4.4.3 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人才,为苏区以及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储备了人才 |
4.5 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满足了苏区人民的文化需求 |
4.5.1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苏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
4.5.2 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了苏区人民的精神生活 |
4.5.3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增强了苏区人民的身体素质 |
4.6 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提高了苏区人民的社会地位 |
4.6.1 革除社会落后思想和习俗,改变了苏区人民的精神面貌 |
4.6.2 开展妇女运动,解放了苏区妇女群众 |
4.6.3 开展群团建设,拓展了党的群众基础 |
第5章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当代启示 |
5.1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为实现“伟大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
5.1.1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建设伟大工程 |
5.1.2 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进行伟大斗争 |
5.1.3 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推进伟大事业 |
5.2 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
5.2.1 从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
5.2.2 从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5.2.3 从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 |
5.2.4 从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5.2.5 从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5.3 加强政权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5.3.1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5.3.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
5.3.3 坚持和完善选举制度,更加充分保障人民政治参与 |
5.4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5.4.1 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5.4.2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5.4.3 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5.5 勇于担当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5.5.1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
5.5.2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 |
5.5.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
5.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于民生建设 |
5.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5.6.2 着力解决好当前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5.6.3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课题 |
(10)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关于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研究 |
二 关于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地位作用研究 |
三 关于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检验标准研究 |
四 关于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实践路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的形成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加剧多元文化碰撞 |
二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
三 党的建设面临新考验与新挑战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 |
二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思想 |
第三章 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关于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
一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
二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
四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题中之义 |
五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 |
第二节 关于理想信念的地位作用 |
一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
二 革命理想高于天 |
三 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 |
第三节 关于理想信念的检验标准 |
一 党性标准 |
二 人民性标准 |
第四节 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路径 |
一 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 |
二 持之以恒加强道德教育 |
三 毫不放松加强党性锻炼 |
第四章 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理论价值 |
一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 |
二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 |
三 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
第二节 实践价值 |
一 筑牢信仰之基,挺起共产党人精神脊梁 |
二 保持思想纯洁,促进党的团结统一 |
三 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奋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重温《共产党宣言》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党宣言》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价值启思[J]. 孙宇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36)
- [2]《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及当代价值研究[D]. 莫丹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D]. 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的演化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 吴焰辉,邹晓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5]《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版本沿革与时代价值[J]. 刘崇沣,刘祯贵.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0(04)
- [6]习近平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理解与运用研究[D]. 郑晓旭.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7]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D]. 郝相赟. 兰州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 李鸿凯. 辽宁大学, 2020(01)
- [9]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研究[D]. 李想想. 南昌大学, 2020(01)
- [10]习近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研究[D]. 赵安乐.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