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一、饮食与心血管病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表明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2](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 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7 813万, 95%以上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控制欠佳所致并发症是老年人健康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防治已是健康中国(2019—2030年)的重点行动之一。延续"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主旨, 制订"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汇总国内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和研究信息, 旨在进一步优化老年糖尿病防治理念, 促进规范化预防、诊疗临床措施的实施, 不断提高老年糖尿病总体管理水平。

夏章[3](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石瑞[4](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刘一君[5](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了解高危人群检出特征,通过干预前后的调查和随访,了解高危因素变化情况,了解高风险人群变化情况,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6-2018年采用分层整群抽取内蒙古自治区年龄在35-75岁的58861名常住居民进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初筛调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对象进行高危调查、综合干预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线调查(人口学特征、疾病史与治疗史),体格检查(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测量),实验室检查(血糖和血脂检测),心血管健康状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膳食情况等)等。具体干预办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利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进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10年发病风险评估,利用干预前后高风险人群变化情况来评价干预效果。利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结果(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吸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调查人群中,各危险因素检出率分别为51.0%、31.5%、19.1%、67.3%、25.5%。(2)我区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升高;蒙古族人群超重肥胖率高于汉族;城市居民、高收入人群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患病率、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农村居民、低文化程度、低收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3)高危人群检出率28.1%。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检出率增长,城市高于农村,随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上升检出率下降。(4)心血管有关疾病干预取得良好效果。高血压比例从干预前的83.9%下降到干预后的50.1%;血脂异常比例从干预前的45.8%下降到干预后的40.3%;糖尿病比例从干预前的26.3%下降到干预后的17.2%;超重和肥胖比例从干预前的77.1%下降到干预后的67.9%。(5)生活方式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不吸烟比例从干预前的77.3%上升到干预后的83.3%;饮酒过量比例从干预前的6.2%下降到干预后的3.3%;身体活动不足比例从干预前的76.2%下降到干预后的65.4%。(6)膳食干预取得良好效果。杂粮、新鲜蔬菜、新鲜水果、豆制品摄入不足比例,畜肉类及制品、腌制蔬菜摄入过量比例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7)全体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风险比例从干预前的56.0%下降为干预后的32.2%,下降了42.5%。高风险人群相对下降比例男性高于女性,蒙古族高于汉族,城市高于农村,随年龄增长变低,随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上升变高,不同职业人群工人最高,行政事业次之,农民最低。(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BMI值、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的增加,干预效果更佳的可能性减小;男性干预效果好于女性;城市干预效果好于农村;杂粮、水果摄入充足的干预效果好于摄入不足。结论我区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实施地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朱方瑜[6](2021)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描述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以及膳食行为的分布;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蛋类摄入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CP)的关系;评估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新鲜蔬菜与CP关系间的潜在中介效应,为改善膳食行为、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对2015-2016年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数据和资料,描述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以及膳食行为的分布。对于连续性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定性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2.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的蛋类摄入情况,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获取研究对象的CIMT和CP检出情况。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蛋类摄入频率与CIMT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蛋类摄入频率与单发CP之间的关系。3.将研究对象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情况按摄入频率分为几乎不摄入、偶尔摄入及每日摄入,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蔬菜和水果摄入频率与CIMT值之间的关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蛋类摄入水平与CP检出,以及检出数量之间关系,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探讨LDL-C在新鲜蔬菜和CP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1.江苏省2015年至2016年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率为25.9%。在本研究纳入的13008名高危对象中,高危类型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血压高型(73.3%)、血脂异常型(23.0%)、WHO患病风险≥20%型(21.3%)和CVD史型(12.4%)。高危类型聚集情况为1种、2种、3种、4种的构成比分别为73.4%、23.4%、3.0%和0.2%。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教育程度和家庭年均收入间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1.3%的高危对象每天摄入大米,33.3%每天摄入面食,68.4%每天摄入新鲜蔬菜。2.蛋类摄入<1次/周组(2293人)、1-3次/周组(4890人)、4-6次/周组(2239人)、7次/周(1970人)的CP发生率分别为40.8%,33.3%,37.7%,39.6%。调整年龄、家庭年均收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糖尿病、HDL-C、LDL-C、TG、TC,禽肉、畜肉、水果、蔬菜摄入情况后,与每周摄入低于1次相比,每周1-3次摄入蛋类时发生CP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为0.66(0.58-0.75)。以斑块单发作为结局变量,每周1-3次摄入蛋类的OR为0.74(0.64-0.85)。未发现蛋类摄入频率与CIMT值间有线性关系(P>0.05)。3.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均收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后,与很少食用蔬菜者相比,偶尔摄入和每日摄入蔬菜的研究对象检出CP的OR分别为0.67(0.58-0.78)和0.70(0.62-0.79)。以斑块单发作为结局变量,偶尔摄入和每日摄入蔬菜者的OR分别为0.77(95%CI:0.64-0.92)和0.80(95%CI:0.68-0.94)。LDL-C在新鲜蔬菜摄入与CP检出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未发现水果摄入与CP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频率与CIMT值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2015年至2016年间,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率为25.9%。男性、年龄较大者、农村地区居民、教育程度较低者、家庭年均收入较低者更易于发生高危类型聚集。该人群膳食行为以面粉谷类和蔬菜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膳食习惯属于东方膳食行为。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低频率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降低存在关联,而较高频率的蛋类摄入与发生斑块的风险无关联。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摄入新鲜蔬菜和偶尔摄入新鲜水果均可降低检出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每日摄入水果对单发颈动脉斑块的保护作用并不显着。摄入新鲜蔬菜可通过影响LDL-C水平对CP的发生产生影响。

崔亚[7](2021)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糖尿病(DM)、高血压(HTN)人群相关心血管疾病(CVD)流行现状及与CVD的关系,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M-HTN)人群相关CVD的影响因素,探究此类人群CVD发病风险及血压与CVD的关系,为DM-HTN人群预防CVD的发生提供干预指导。方法本研究涉及两部分,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基于2011年6月-2013年12月金昌队列基线DM、HTN不同患病类型的人群,描述各组人群及CVD患病情况,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超重肥胖情况、吸烟等多个协变量后,比较各组OR值分析DM、HTN与CVD之间的关系,使用该模型对DM-HTN人群患CVD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前瞻性研究基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首次随访调查,以DM-HTN人群为暴露组,不患DM、HTN人群为非暴露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组成1:1个体匹配队列,建立相关CVD终点的Kaplan-Meier曲线并进行匹配的Cox回归分析,以评估DM-HTN与CVD的因果关系,对匹配后的队列进行亚组分析以估计同质性关联。此外,通过多变量调整的Cox回归模型分析DM-HTN患者不同血压CVD的发病风险,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队列基线人群单纯DM、单纯HTN、DM-HTN患病率分别为2.98%、24.90%、5.05%。DM人群HTN患病率为62.71%,HTN人群DM患病率为16.77%,男性和老年人患病率均较高。DM-HTN人群年龄、超重肥胖率、高脂血症等相关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均高于对照人群。DM-HTN组CHD、CVA和CVD患病率分别为10.44%、7.21%和16.13%,均高于其他三组。2.调整DM-HTN人群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对照组相比,DM-HTN人群CHD患病风险增加了122%,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2.20(1.59~3.03)、2.30(1.51~3.52);CVA的患病风险增加462%,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6.01(3.97~9.10)、4.83(2.61~8.93);CVD患病风险增加198%,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3.26(2.48~4.28)、2.56(1.76~3.73)。3.基线2040名DM-HTN人群中,患CH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患CVA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HTN家族史、戒酒,而饮酒、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患CV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饮酒、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4.队列研究随访1157名DM-HTN患者,其CHD、CVA、CVD发病率依次为14.01/千人年、9.51/千人年、23.48/千人年,与基线不患两病者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最终匹配1116对研究对象。匹配后DM-HTN人群CHD、CVA和CVD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人群的2.01倍、2.54倍、2.18倍。DM-HTN与相关CV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饮茶者中DM-HTN人群CHD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5倍,超重人群中DM-HTN人群CVA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4.69倍,女性、男性人群DM-HTN人群CVD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6.50、1.71倍。5.调整DM-HTN人群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不同范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CVD的发病风险稍有不同。与参考组SBP(130~139mm Hg)相比,SBP<120mm Hg时,CH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6.50(1.72~24.59),男性与总人群一致,年龄分层后,SBP<120mm Hg和SBP≥140mm Hg相比于参考组,发病风险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范围SBP的CVD发病风险与CHD基本一致。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SBP与CHD呈J型关联,但无剂量反应关系;男性SBP与CHD之间仍存在J型非线性关联(P<0.001,Pnonlinear<0.001),DBP与CHD的J型关联不明显,但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Pnonlinear>0.05);SBP、DBP与CVA的剂量反应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VD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Pnonlinear<0.05),尤以DBP的J型关联较显着。结论1.DM人群HTN患病率高;DM-HTN患病率较高,尤以男性和老年人较为显着。DM-HTN人群患CHD、CVA、CVD风险高,以老年人较为显着。DM-HTN人群患CV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饮酒及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2.DM-HTN是CHD、CVA、CVD的独立危险因素。3.DM-HTN人群的SBP与CHD呈J型关联,男性及<60岁人群更显着;血压与CVA无J型关联;DBP与CVD呈J型关联。

吕娅宁[8](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我国慢性心力衰竭防治现状;挖掘中医药物、非药物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中的价值,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及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依据;为本地区慢性心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门诊及住院的CHF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规范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的管理方案。住院期间的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疾病管理,包括心衰的基础知识、如何进行症状监控、药物治疗方案及依从性、饮食及运动指导、心理和精神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督促患者按时规范服药、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定期门诊随诊,以及其他基础病和合并症的控制。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物和非药物管理,教患者简单养生保健技能和方法,包括足浴、艾灸、穴位贴敷、药膳推荐、中医特色运动(太极拳)等。出院后管理:采取定期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出院后第3、6、9、12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参照指南及Duffy设计的《标准电话随访手稿》对基础病防治情况、生活习惯、饮食、运动、心理等5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指导及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Q)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等。结果:管理前后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NYHA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LVEF、NT-pro BNP、MLHFQ评分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再住院次数均较纳入时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随访12个月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在病死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减少住院次数、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且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更明显,患者获益更多,但短期管理对病死率的影响不明显。

张俊鹏[9](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预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性,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依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试行)》中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型,分为4个证型(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同时分别运用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在40~79岁之间)进行CVD短期风险评估(10年),并运用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经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风险处于中、低危水平且年龄在40~59岁之间)进行CVD长期风险评估,并分别计算短期和长期发病风险分层,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危险因素与不同中医证型与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纳入258例患者,其中痰瘀互结证110(42.64%)例,阴虚阳亢证86(33.33%)例,肾气亏虚证38(14.73%)例,肝火亢盛证24(9.30%)例。2.本研究258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0.45、13.60、14.73、11.52,P<0.05)。3.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判定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21.77,P=0.00),且阴虚阳亢证组高于痰瘀互结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6.05,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肝火亢盛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长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5.28,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肾气亏虚证组、阴虚阳亢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4.本研究258例患者,以WHO/ISH风险预测图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史、吸烟、年龄、SBP、TC呈正相关(rs=0.57、0.35、0.40、0.55、0.32,P<0.05);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44、0.39、0.37,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呈正相关(rs=0.52、0.41、0.50,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呈正相关(rs=0.49、0.57,P<0.05)。5.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27、0.25、0.20、0.27、0.41,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27,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50、0.47、0.53,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28、0.39、0.42、0.2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35,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49、0.42、0.48、0.47,P<0.05)。6.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长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38、0.32、0.47、0.44、0.39,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呈正相关(rs=0.77、0.61、0.51,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30、0.48、0.39、0.32,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41,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76、0.73、0.73,P<0.05)。结论: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测得CVD短期发病风险分层,阴虚阳亢证组最高;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测得CVD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分层,均为痰瘀互结证组最高。提示阴虚阳亢证和(或)痰瘀互结证可能是CVD风险较高的中医证型,在临床中需要重点关注。

蔡传云[10](2021)在《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脉搏波分析可获取SEVR、AI、baPWV等指标,其中SEVR可作为无创评估心肌灌注指标,AI和baPWV可作为评估血管弹性指标。脉搏波采集及分析过程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重复性高等特点。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脉搏波获取的SEVR、AI、baPWV等指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与其他评估动脉硬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健康人群与冠心病人群在相关指标的差异性,以明确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重要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2018年至2019年在安医一附院体检中心参加检查的59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信息(包括一般资料、生活及饮食方式、慢性病史、家族史、颈动脉硬化及脂肪肝情况)、生化指标、并对进行脉搏波采集获取SEVR、AI、baPWV等相关参数,先进行SEVR、AI、baPWV的单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SEVR、AI、baPWV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探究其影响因素,寻找潜在心血管病发生发展机制。2.选取年龄多60岁来自安医一附院体检中心无心绞痛症状的健康人90名作为健康组,安医大一附院心内科住院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32名作为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有无合并慢性病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冠脉狭窄程度<75%和≥75%组、冠脉狭窄程度<90%和≥90%组、无合并慢性病史和合并慢性病组,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信息(包括慢性病史、颈动脉硬化等情况)、生化指标、并对其进行脉搏波采集获取SEVR、AI、baPWV等相关参数,分析SEVR、AI等在健康人群和冠心病人群有无差异,对脉搏波获取的AI、baPWV和SEVR与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动脉硬化指标:PP、ABI、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R、肌酐、吸烟、性别可能是SEVR影响因素(P<0.05);年龄、血压、心率、尿酸、血糖、糖尿病史和高血压史可能是baPWV影响因素(P<0.05);年龄、身高、血压、心率、肌酐、性别、水果摄入量可能是AI的影响因素(P<0.05)。2.经秩和检验可得出AI在健康组和冠心病组有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健康组、冠脉单支病变和冠脉多支病变组间有差异,健康组、冠脉狭窄程度<75%和冠脉狭窄程度≥75%组间有差异,健康组、冠脉狭窄程度<90%和冠脉狭窄程度≥90%组间有差异,健康组、无合并慢性病的冠心病组和合并慢性病的冠心病组组间有差异(P均<0.05),SEVR这一指标在健康组和冠心病组及其亚组间未见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脉搏波获取baPWV与PP、AI、ABI、颈动脉硬化间有显着相关性(P<0.01);AI 与 PP、baPWV 间有显着相关性(P<0.01);SEVR 与 ABI 有相关性(P<0.05)。结论1.脉搏波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理及病理信息,通过对脉搏波分析可以获取SEVR、AI、PWV等指标,综合分析相关指标有助于ASCVD早期筛查、诊断以及评估,同时由于具有无创、易操作、廉价等特点,有助于解决当前基层社区慢病防控难度大的问题。2.性别、心率等可能是SEVR的影响因素,心率、年龄、血压等可能是baPWV、AI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干预,有助于延缓CVD的进程。

二、饮食与心血管病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食与心血管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2.“四早”原则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2.血脂异常的管理
    3.控制高尿酸血症
    4.体重管理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DKA
    2.HHS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5 文献质量评价
        4.6 统计分析
        4.7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检索结果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5.5 证据质量评价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现场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质量控制
        4.6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7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现状
    3 相关理论基础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2.3 问卷质量评定
        2.4 问卷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过程
        3.2 统计学方法
        3.3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5 讨论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6 结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主题
        2.2 访谈过程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5 结论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证据评价标准
        2.4 证据评价过程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5 结论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结论
    3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致谢
个人简介

(5)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膳食行为的现状研究
    1.1 前言
    1.2 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1.3.2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健康指标情况
        1.3.3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慢性病现患和管理状况
        1.3.4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危检出类型和聚集情况
        1.3.5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分布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血管危险因素情况
        2.3.2 不同特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2.3.3 不同蛋类摄入频率人群CIMT值与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
        2.3.4 不同蛋类摄入水平与有无颈动脉斑块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2.3.5 不同蛋类摄入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单发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蔬菜水果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基本情况
        3.3.2 不同特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3.3.3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频率人群平均CIMT值情况
        3.3.4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水平与有无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分析
        3.3.5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单发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3.3.6 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蔬菜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中介效应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与膳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1.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
    2.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3.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模型
    4.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5.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1 问卷调查
        2.3.2 体格检查
        2.3.3 临床生化指标检测
    2.4 相关概念定义
    2.5 统计分析
        2.5.1 基本人口学特征及患病情况
        2.5.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2.5.3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2.5.4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现场数据收集阶段
        2.6.3 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阶段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现况研究
        3.1.1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基本特征及患病情况
        3.1.2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3.1.3 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3.1.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基线特征比较
        3.1.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前瞻性研究
        3.2.1 基于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
        3.2.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糖尿病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病率及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高
    4.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
    4.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偏低
    4.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4.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SBP和DBP与心血管疾病呈J型关联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概述
    一、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 全球流行病学特点
        2 我国心衰流行病学
    二、我国心衰患者药物治疗现状
        1 “金三角”的使用情况
        2 新型药物的使用
    三、中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心衰与五脏及气血阴阳的关系
        4 辩证分型
    四、我国慢性心衰疾病管理现状
    五、中医药在CHF防治中的优势
        1 未病先防-控制危险因素
        2 既病防变-稳定病情
        3 病后防复-促进心脏康复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病例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终止试验标准
        7 病例脱落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采集
        3 管理方案
        4 观察指标
        5 效果评价标准
        6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1.2 入组时两组患者实验室数据比较
        1.3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4 入组时两组患者服药情况
        2 管理后效果评价
        2.1 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2.2 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比较
        2.3 NT-ProBNP比较
        2.4 LVEF比较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6 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比较
        2.7 MLHFQ比较
        2.8 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9 再住院次数比较
        2.10 因心衰恶化病死率比较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方案及临床实施效果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资料采集
        1.6 调查方法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研究
        2.2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危险因素分析
        2.3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危险度分层情况分析
        2.4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高血压及其危险性的研究现状
        3.2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特色
        3.3 风险评估的意义
        3.4 本研究高血压中医证型判定依据说明
        3.5 本研究结果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3.6 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3.7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发病危险分析
    4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研究进展
        1 CVD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
        2 CVD短期风险评估与长期风险评估
        3 CVD风险评估模型
        4 高血压是导致CVD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5 高血压风险评估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研究现状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危险因素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基于脉搏波分析获取SEVR、AI、baPWV影响因素探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有效性探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性与局限性
    4.3 下一步设想
第5章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脉搏波的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四、饮食与心血管病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1)
  • [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效果评价[D]. 刘一君.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6]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D]. 朱方瑜. 扬州大学, 2021(08)
  • [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D]. 崔亚. 兰州大学, 2021(09)
  • [8]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D]. 吕娅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D]. 张俊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应用价值研究[D]. 蔡传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