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志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在广西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1](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蓝日基[2](2016)在《方志界的重要园地》文中认为《广西地方志》是方志界的重要园地,创刊至今已34年、已编辑出版200期,很值得庆贺。该刊的优势和主要贡献是: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重视反映党委、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重视为志鉴编纂服务;重视抓好方志理论研究;重视刊载研究广西历史的文章;重视刊载志鉴的评论文章;重视反映广西历史上发生的大事;重视反映地方志工作动态;重视登载和保存各种重要照片;该期刊将会不忘初心越办越好继续前进。
潘捷军[3](2016)在《论习近平史志思想及其指导意义》文中指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从如何认识和学习历史,如何认识地方志工作的价值意义,以及如何以唯物史观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修志工作等几个方面,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有关内容作出系统梳理。同时按讲话要求并结合学习体会,对全国各地当前二轮修志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邱新立[4](2015)在《《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解读》文中提出为明确地方志工作在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推进全国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9月3日,中国政府网公开发布《规划纲要》全文。这是国务院继2006年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时隔9年后,再度专门就地方志工作出台政策性文件,也是第一次出台关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规划性文件,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对确保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规划纲要》以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为突出主线,对2015—2020年间的全国地方
黄家周[5](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蓝日基[6](2009)在《总结第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 认真组织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编纂任务——在全区分管地方志工作负责人专题研讨班上作的专题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薛世孝[7](2007)在《学校志的编纂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志,是地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志的一个分支,是方志学和教育学的一门综合学科,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编纂学校志的历史、学校志的性质与作用、编纂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体例与体裁、学校志的主体内容、篇目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根据新编地方志和学校志编纂20多年积累的经验,指出了校志与校史的联系以及二者的区别,提出史志工作者要坚持实行主编负责制、坚持写好政治运动和人物、坚持语体文记述体、坚持校志的质量标准的四项原则,努力创修名志、佳志、良志,服务当代,造福后代,使学校志成为传世之作。
钟志环[8](2006)在《提高续志编纂质量的几个方面——以《广西地方志》期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第二轮修志要加强抓编纂质量,要进一步提高续志编纂质量,主要从这几方面做好:一是各级领导重视抓续志编纂质量,保证续修工作正常、稳定进行;二是开展多角度多形式的续修理论研讨,总结和借鉴先进续志编纂经验;三是加强修志队伍建设和修志人才的培养,提高修志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资料工作也是提高续志编纂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刘永强[9](2006)在《志书质量问题研究简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志界对志书质量问题的研究可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31986年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871994年的高峰阶段,第三阶段是19952005年,总体呈平缓趋势。文章对三个阶段的研究情况、特点作综合阐述。
雷坚[10](2005)在《广西20多年修志为文明建设服务概况》文中研究说明
二、修志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在广西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修志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在广西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架构 |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
小结 |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
第三节 旅游类型 |
第四节 旅游市场 |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
第六节 旅游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
小结 |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
第一节 资料价值 |
第二节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小结 |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
小结 |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篇目设置 |
第三节 内容建构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地方志 |
三、资料汇编 |
四、着述 |
五、期刊论文 |
六、硕博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2)方志界的重要园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 |
二、重视反映党委、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
三、重视为志鉴编纂服务 |
四、重视抓好方志理论研究 |
五、重视刊载研究广西历史的文章 |
六、重视刊载志鉴的评论文章 |
七、重视反映广西历史上发生的大事 |
八、重视反映地方志工作动态 |
九、重视登载和保存各种重要照片 |
十、祝期刊不忘初心越办越好继续前进 |
(3)论习近平史志思想及其指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是民族的“根”和“魂”,应从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地方志意义 |
(一)历史“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
(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
(三)“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 |
(四)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
二、“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应当“高度重视” |
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修志工作” |
(一)“必须学习和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
1. 实事求是是党的“根本思想方法” |
2. 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和前提在于调查研究 |
3.“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要敢于解放思想 |
(二)“必须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
(三)必须坚持“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的改革创新理念 |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
2.1 有关概念阐释 |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
5.3.1 物质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3.3 人力保障 |
5.3.4 制度保障 |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
5.4.1 多样化态势 |
5.4.2 综合化态势 |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6.1.1 主要问题 |
6.1.2 制约因素 |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
(7)学校志的编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纂学校志的历史 |
二、校志与校史的关系 |
(一) 从志与史的联系上看, 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
(1) 志与史同源异流, 也称同源异体。 |
(2) 志依史而存。 |
(3) 志与史互相促进。 |
(4) 志与史“殊途同归”。 |
(二) 从志与史的区别上看, 却又有极大差别 |
(1) 史与志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不同。 |
(2) 史与志的体裁不同。 |
(3) 史与志的重点不同。 |
(4) 史与志的结构不同。 |
(5) 史与志的写法不同。 |
(6) 史与志的编写人员不同。 |
三、编纂学校志的性质与作用 |
四、编纂学校志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一) 当代编纂学校志的指导思想 |
(二) 编纂学校志的原则 |
(1)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
(2) 坚持详今略古原则。 |
(3) 坚持横排竖写原则。 |
(4) 坚持述而有作原则。 |
五、学校志的体例与体裁 |
(一) 学校志的体例 |
(二) 学校志的体裁 |
(1) 述, 即概述。 |
(2) 记, 即大事记, 也包括专记、杂记等。 |
(3) 志, 用于各类专志, 即以事业门类为主, 兼顾社会分工设立的专业志。 |
(4) 传, 即人物传。 |
(5) 图, 包括地图、插图和照片等。 |
(6) 表, 包括人物表、职官表、沿革表、一览表等。 |
(7) 录, 即附录。 |
(8) 序, 即序言, 也称前言、绪言、导言、引言。 |
(9) 凡例, 亦称叙例、总例、略例。 |
(10) 编纂始末, 古称跋, 也叫后记、编后。 |
(11) 索引, 也称通检、备检、引得。 |
六、学校志的主体内容 |
(1) 学校行政。 |
(2) 教学。 |
(3) 科学研究。 |
(4) 德育。 |
(5) 体育。 |
(6) 教职工。 |
(7) 学生。 |
(8) 后勤。 |
(9) 教育设施。 |
(10) 政党与群团组织。 |
(11) 国际交往与合作。 |
(12) 人物。 |
七、编纂学校志的篇目 |
(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2) 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
(3) 正确处理横排与竖写的关系。 |
(4) 正确处理交叉与重复的关系。 |
八、编纂学校志若干问题探讨 |
(一) 实行主编负责制 |
(二) 写好政治运动和人物 |
(三) 坚持语体文记述体 |
(四) 坚持校志的质量标准 |
(10)广西20多年修志为文明建设服务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政领导重视, 指导思想明确 |
二、修志单位始终把为文明建设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
三、修志为文明建设服务、为现实服务的突出典型 |
四、为文明建设服务、为现实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举例 |
1. 协助电视台或与电视台联合摄制节目 |
2. 为影视拍摄提供素材 |
3. 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爱乡教育提供资料, 编写教材 |
4. 为培训干部提供素材 |
5. 为法制建设提供参考 |
6. 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
7. 为保护文物当好参谋 |
8. 为现实需要编写地情书 |
9. 为市镇定位和历史研究提供依据 |
1 0. 为战略转移提供依据 |
1 1. 为制定规划提供依据 |
1 2. 为改革开放服务 |
1 3. 为争取投资提供依据 |
1 4. 为发展经济当好参谋 |
1 5. 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 |
16.成为防灾减灾的工具书 |
17.成为传递海内外同胞亲情的纽带 |
四、几点体会 |
1.领导带头读志用志是推动修志为文明建设服务、为现实服务的关键 |
2.修志单位积极主动是做好为文明建设服务、为现实服务工作的根本 |
3.配合党政部门的工作提供服务是修志为文明建设服务的主要任务 |
4.为社会提供服务是修志为文明建设服务、为现实服务的广阔天地 |
5.要加强对读志用志的引导和宣传, 才能使地方志更好地为文明建设服务、为现实服务 |
四、修志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在广西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2]方志界的重要园地[J]. 蓝日基. 广西地方志, 2016(05)
- [3]论习近平史志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 潘捷军. 观察与思考, 2016(06)
- [4]《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解读[J]. 邱新立. 中国地方志, 2015(11)
-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6]总结第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 认真组织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编纂任务——在全区分管地方志工作负责人专题研讨班上作的专题报告[J]. 蓝日基. 广西地方志, 2009(04)
- [7]学校志的编纂与研究[J]. 薛世孝.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8]提高续志编纂质量的几个方面——以《广西地方志》期刊为例[J]. 钟志环. 广西地方志, 2006(02)
- [9]志书质量问题研究简述[J]. 刘永强. 广西地方志, 2006(02)
- [10]广西20多年修志为文明建设服务概况[J]. 雷坚. 广西地方志,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