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与国外红土型金矿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坤,胡鹏,程湘,姜军胜,刘江涛,向鹏[1](2022)在《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文中指出几内亚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非克拉通南部,主要受Libérien、Eburnéen及泛非三次大的造山运动影响,主要的地质单元包括东部太古宙—古元古代马莱地盾、西部古生代博法(Bove)盆地和西南部泛非期Rokelide造山带。在广泛调研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几内亚铝土矿、铁、金等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分析,剖析了这3种优势金属矿产的成矿作用,认为几内亚超大规模的铝土矿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构造、成矿母岩、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几内亚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未开发BIF型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几内亚东南部宁巴山和西芒杜2条绿岩带上,BIF型铁矿经历了太古宙至今漫长的沉积-变质/变形-风化富集作用。几内亚金矿以造山型金矿为主,形成于Eburnean造山运动晚期(2102~2085 Ma),主要分布在北部锡几里盆地内,具有明显的构造和岩性控矿特征。
李俊海[2](2021)在《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架底大型金矿和大麦地中型金矿是近年来在贵州西南部玄武岩分布区新发现的以玄武质岩石为主要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两个矿床位于南盘江-右江卡林型金矿成矿区北段之莲花山背斜核部及南东翼次级揉褶带,金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主要赋存于构造蚀变体(SBT)中和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层间破碎蚀变带中,金矿体在空间上呈上、下叠置关系,容矿岩石主要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角砾状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及角砾状凝灰岩,少量为玄武岩、角砾状灰岩。针对架底和大麦地金矿成矿过程,本研究系统开展了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主-微量元素、岩相学、矿物学、载金矿物微区主-微量元素、同位素(H-O、C-O、S、Pb、Hg)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黔西南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本文主要揭示了架底和大麦地金矿的矿物生成顺序、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以玄武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与黔西南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的重要相似性和关键差别等,建立了玄武岩容矿金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玄武岩分布区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找矿远景分析。本次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架底和大麦地金矿中的矿物由成矿前期、热液成矿期和局部氧化期三期事件形成,其中热液成矿期可进一步分为成矿主阶段和成矿晚阶段;成矿前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矿物主要包含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以及少量的钛铁矿和磷灰石;热液成矿期成矿主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含砷黄铁矿、毒砂、似碧玉石英(局部为石英)、伊利石、(铁)白云石(局部为钙-镁菱铁矿)、金红石和磷灰石,这些矿物主要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成矿晚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方解石、雄黄、辉锑矿、石英、雌黄,这些矿物多呈脉状充填在矿体附近的开放空间;在后期表生氧化作用下,在浅地表岩石中局部可见绿泥石、赤铁矿和褐铁矿。(2)金以不可见金形式主要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载金黄铁矿和毒砂富集Au、As、Sb、Hg、Tl、Cu等成矿元素。硫化作用形成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并导致金的沉淀成矿。硫化作用是金等元素沉淀的关键因素。(3)成矿元素(Au、As、Sb、Hg、Tl)在矿化过程中显着加入,少量Bi、Te、Se、Cd和Ag在矿化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加入。大量K2O的加入可能与粘土化过程有关,CaO含量基本不变说明去钙化作用不显着。Si O2、Fe2O3、CaO、MgO、Ti O2和P2O5含量基本不变,但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Si、Ca、Mg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如: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中,成矿后Si主要以石英、伊利石的形式存在,Ca、Mg主要存在于(铁)白云石中;Fe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磁铁矿、钛铁矿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黄铁矿、毒砂、(铁)白云石中;Ti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钛铁矿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金红石中;P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岩浆成因的磷灰石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热液成因和岩浆成因的磷灰石中。(4)架底、大麦地金矿成矿期石英的δDV-SMOW值为-56~-81‰,δ18OH2O值为10.9~12.5‰,其成矿流体可能主要为岩浆热液。成矿期白云石δ13C值为-3.24~-6.15‰,表现为以深部幔源碳为主;δ18OH2O值为8.27~12.06‰,显示成矿热液可能主要为岩浆热液,不排除有变质水的加入。辉锑矿δ34S值为-0.90~-1.90‰,成矿流体中的硫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辉锑矿铅同位素组成显示铅主要为造山带来源,并有壳源铅的混合。全岩δ202Hg值为-0.63~1.38‰,?199Hg值为-0.02~-0.12‰,显示了岩浆来源Hg的特征。综合H-O、C-O、S、Pb、Hg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是深部岩浆释放形成的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并在上升过程和成矿过程中由于水-岩反应导致岩浆热液混有地层的同位素组成信息。(5)架底和大麦地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50~210℃)、中-低盐度(8~12wt%NaCleq.)、低密度(0.69~0.94g/cm3)等特征。(6)架底和大麦地金矿与黔西南沉积岩容矿卡林型金矿以及区内其他卡林型金矿可能属于同一成矿系统,它们形成于同一区域成矿事件,这些金矿最有可能是同一区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下的产物。(7)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揭示了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并建立了玄武岩容矿金矿床成矿模式:综合H-O、C-O、S、Pb、Hg同位素分析以及对黔西南地区重磁数据研究,表明深部隐伏花岗质岩浆释放含金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富含Au、As、Sb、Hg、Tl等成矿元素及CH4、CO2等挥发分,具有高压-超高压力等特征。在燕山期构造作用下,成矿流体沿深大断裂上涌至P2m与P3β之间的区域构造滑脱面。部分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并与区域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岩石发生水-岩交代反应形成SBT。部分成矿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P3β的凝灰岩中或层间破碎带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中时,由于岩石孔隙度差等原因,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当成矿流体汇聚于构造高点位置(如:背斜核部,穹隆)后,与富Fe玄武质岩石发生水-岩反应,玄武质岩石中的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钛铁矿等矿物发生溶解,释放出Fe2+等,释放出的Fe2+与成矿流体中的S和As结合形成含砷黄铁矿和毒砂,Au-HS络合物发生分解,Au以不可见金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硫化作用形成载金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导致金沉淀富集,分别形成SBT中的金矿体和P3β中的金矿体。与此同时,水-岩反应还形成似碧玉石英(局部为石英)、(铁)-白云石(局部为钙-镁菱铁矿)、伊利石、金红石和磷灰石。在成矿晚阶段,方解石、雄黄、辉锑矿、石英、雌黄等矿物呈脉状充填在矿体附近的开放空间。(8)玄武岩分布区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有:地球化学标志(Au-As-Sb-Hg组合异常)、金矿氧化矿标志、构造标志(莲花山背斜、构造蚀变体(SBT)、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层间破碎蚀变带等构造高点)、地层标志(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岩性标志(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岩石孔隙度较高、岩性复杂多样、富含铁且其顶板为厚层致密岩层的岩性组合)、蚀变标志(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白云石化、粘土化)。(9)玄武质岩石也是卡林型金矿很好的赋矿围岩,莲花山背斜构造带乃至整个玄武岩分布区具有类似地质特征的区域均具有较好的卡林型金矿找矿前景,如砂厂、上寨及呼都等地是下一步寻找卡林型金矿的有利靶区。
曾煜轩[3](2020)在《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银洞金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贞丰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特殊,处在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古陆的右江造山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区内构造主要是由灰家堡背斜和两条深大断裂带所控制,矿体的产状多呈层状或似层状发育在二叠系地层中。截至目前,虽然水银洞金矿床已完成了诸如普查、相差及勘探地质工作,但对矿床的成矿模式研究程度却不是很高,前人基本还没有较全面、系统地针对该矿床的矿石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做研究,而且对于其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也众说纷纭。因此,本人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后,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模式的系统研究,来归纳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成矿时代和成矿机制为深部和外围找矿突破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水银洞金矿进行矿石学的研究,通过野外采样、磨片后镜下观察光薄片确定水银洞金矿中最主要的矿物为黄铁矿,黄铁矿为研究区主要的载金矿物在成矿期的各期间均有发育,并且发现含砷环带状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金在含砷环带黄铁矿中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随后通过镜下观察的矿物交生关系、矿床围岩蚀变特征、矿石组构特征、金的赋存形式等综合归纳,划分出矿床的成矿期次和阶段。并与卡林型金矿、造山型金矿和绿岩带型金矿进行特征比对分析,发现水银洞金矿无论是矿物组分还是围岩蚀变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都与卡林型金矿的特征贴合。同时,本文还对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将研究区未蚀变的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与地球平均值和矿化后的样品做对比,发现成矿物质很有可能是来源于成矿流体而非围岩,这也为后面的物质来源的示踪提供线索和推测。随后,本文通过广泛查阅搜集资料,对水银洞金矿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发现水银洞金矿床的包裹体主要是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的超压中密度流体,矿床为中低温矿床。然后,通过氢、氧同位素和硫、铅同位素的研究对其的来源及成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根据氢、氧同位素的实验数据结合前人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原生岩浆水。同时,根据大量数据整合后进行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的分析投图,硫同位素的示踪显示成矿热液起源于深部岩浆,铅同位素的显示成矿热液的来源是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的岩浆作用。根据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也表明,水银洞金矿的成矿年龄在82~149.8Ma之间,属燕山期。最后,综合上述所有结论和分析结果并结合燕山期时发生的地质事实,提出水银洞金矿是由于燕山期板块俯冲造成的构造运动使得成矿流体上涌至有利成矿层,而后经历复杂的水-岩交换反应最终沉淀卸载成矿的成矿模式。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水银洞金矿为后生热液成因的卡林型金矿。
胡志戍[4](2020)在《贵州泥堡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泥堡金矿是黔西南金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矿床,由受层位控制的“层控型”和受断裂控制的“断控型”两类矿体组成,其中“断控型”矿体是其主体。本论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之上,重点针对“断控型”Ⅲ号主矿体开展了矿石品位的统计分析、岩矿鉴定、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和原生晕测试等室内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区内两类矿体的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流体演化特征,基于对构造控矿特征、矿化富集特征、流体包裹体及原生晕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圈定了F1断裂破碎带内的找矿靶区,为区内深边部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断控型”矿体成矿流体由中(主)阶段到晚阶段总体表现为温度、压力、x(CO2)、fs2、fo2的减小,而盐度、密度及p H、Eh升高;“层控型”矿体成矿流体由早阶段到晚阶段总体演化规律表现为成矿温度、盐度、fs2降低,密度增加的演化趋势;两者成矿流体均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中低密度、低氧逸度、低硫逸度的Na Cl-H2O-CO2±CH4±N2体系;成矿环境为弱酸性、弱还原-氧化环境;结合前人资料对比分析认为,二者的成矿流体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深部岩浆来源的特征,在运移过程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变质水,并且流体运移至地壳浅部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2)NEE向F1、F5和F9等逆冲断裂及二龙抢宝背斜共同组成的逆冲构造系,以及F1断裂下盘沿含矿岩系发育的顺层破碎带是区内控矿构造。其中,F1为逆冲构造系的主干构造,也是区内最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F1产状由陡变缓地带对成矿有利,表明区内主成矿期构造作用具挤压特征。(3)依据宏观地质现象、构造作用特征、矿体及富矿包空间赋存特征、原生晕异常分布及Sb/Bi比值特征等综合判断,泥堡矿区F1断裂中矿体的空间分布有向SW方向侧伏特征。(4)基于成矿中心位置的判断、矿体侧伏方向、原生晕异常特征,以及F1底板“洼兜”分布特征,在F1断裂破碎带中深部预测有两个靶区:靶区Ⅰ位于9020——9420勘探线之间;靶区Ⅱ位于10000——10420勘探线之间。
李洪梁[5](2020)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提斯喜马拉雅(TH)东段扎西康矿集区中新世造山型金矿床的首次发现与报道证实,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主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同样可发育造山型金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马扎拉金矿床和新近发现的明赛和姐纳各普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各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示踪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查明控矿因素,厘定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建立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探讨金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金成矿作用理论,对矿集区与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扎西康矿集区内的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19~17 Ma,处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伸展阶段(<25 Ma),矿体严格受伸展断裂构造控制;金属矿物主要以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含少量磁铁矿、辉砷镍矿、黝铜矿,而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石英和粘土矿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明赛、姐纳各普和马扎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以CO2-H2O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70~290℃、230~270℃和230~260℃之间,平均盐度为3.8 wt%Na Cl.eqv、3.4 wt%Na Cl.eqv和3.6 wt%Na Cl.eqv,平均密度为平均0.82 g/cm3、0.84 g/cm3和0.85 g/cm3,属富CO2的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2O-Na Cl-CO2-(CH4-N2)体系,成矿压力与深度分别为73.88 Mpa、6.98 km,64.90 Mpa、6.50 km和62.84 Mpa、6.39 km;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源变质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综合分析认为,由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活动及由此引发的错那洞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改变了地壳应力状态,诱发下地壳强烈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脱流体,形成富CO2的变质流体,携带来自于深源的成矿物质,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沿南北向裂谷运移至地壳浅部,与改造型大气饱和水或建造水混合,在运移至层间破碎带及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等张性空间时,压力骤降,导致流体沸腾、相分离,诱发Au的快速高效沉淀、成矿。通过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内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控矿构造、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方面差异显着。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喜马拉雅带存在2期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即始新世主碰撞挤压背景下,与俯冲的特提期洋壳板片的回卷和断离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以及中新世后碰撞伸展背景下,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及由此引发的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作用相关的金成矿作用。
刘俊辰[6](2020)在《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集区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前人对区内金矿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认识成果。尽管如此,对矿集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成矿机制和成矿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尚存争议。本论文以小秦岭金矿集区樊岔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矿床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全面剖析,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发现矿石中富含大量与金共生的Te-Bi矿物,在垂向上具有“上碲下铋”的产出分布特征。载金黄铁矿贫As,Au与Ag、Te、Bi显着的正相关。载金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面分析显示Au、Ag、Te、Bi元素分布不均,并与黄铁矿生长环带吻合。金主要以显微、次显微Au-Ag-Te-Bi矿物组合的包体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及石英中。Te、Bi对Au具有强效的萃取能力,Au与Te、Bi以微细粒固溶体共同迁移、富集与沉淀。樊岔金矿床及小秦岭金矿集区普遍存在的Au(Ag)-Te-Bi富集特征指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有关。2.H、O、S、Pb稳定同位素和He、Ar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一致表明,樊岔金矿床成矿流体和金属来源于幔源岩浆热液,在成矿过程的晚期阶段有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混入。3.载金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6-124 Ma,与自然金共生的热液独居石和金红石U-Pb年龄分别为127.5±0.7 Ma和129.7±4.3 Ma。精细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和岩浆活动相一致。4.在岩石圈大范围伸展减薄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成矿作用提供了流体、金属、挥发分以及充足的热源。与岩石圈伸展有关的地壳断裂系统为深部含矿流体的运移、循环以及金的富集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小秦岭金矿集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是在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构造体制下构造演化与深部流体过程共同作用下的物质响应。
丁坤[7](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表明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王自力,陈超,王杰亭,李英杰,沈利霞,胡建勇,张福祥,刘威,牛英杰,孙佳,孙培周,冯宝山[8](2020)在《老挝爬奔金矿沉积环境及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爬奔金矿位于老挝西北部琅勃拉邦构造带,是该带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大型金矿床。为了解该矿床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及矿床成因,对矿区的岩石及矿石进行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矿区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矿床形成时处于相对缺氧的沉积环境;矿石的硫、氢、氧、碳同位素特征证明岩浆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 Eu异常特征说明围岩灰岩不是矿床的成矿母岩; Ce异常特征表明矿区形成于水体深度适中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 Y/Ho特征也说明金矿床与围岩灰岩的源区不同。通过与我国滇黔桂地区的卡林型金矿进行对比研究,爬奔金矿虽然在诸多方面与卡林型金矿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差异性。综合研究认为,爬奔金矿应为与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
辛未[9](2019)在《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哀牢山-红河成矿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三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金沙江-哀牢山岩浆-构造-成矿带的南段。其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新生代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爆发性金铜钼成矿作用。目前区内已经发现并开采了一系列具有较大经济价值金铜钼矿床。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把南段研究程度较低的长安金矿、长安冲铜钼矿、铜厂铜钼矿、以及具有很大代表性的大坪金矿和规模最大的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入手,结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以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石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手段(方法),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铜钼金成矿模式,还原了控制成矿作用的深部地质过程,丰富了非弧金铜钼成矿理论。取得主要成果如下:对北衙、长安、铜厂、长安冲典型矿床研究表明:1)北衙金多金属矿床金铜矿体主要赋于富碱二长花岗斑岩与上三叠统北衙组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其次在斑岩体中以细网脉状出现,金多金属矿体在外围地层中以脉状或似层状出现;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矽卡岩化为主;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岩浆流体为主,中低密度流体在矿质运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而非重卤水,流体冷却降温与沸腾作用在主成矿阶段铜金沉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作用,大气水的加入在晚阶段的金银铅锌沉淀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以上特征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为斑岩-矽卡岩型复合金多金属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单一的矽卡岩型矿床。2)长安冲-铜厂铜钼(金)矿床的铜矿体主要赋存于似斑状富碱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与志留系康郎组白云岩接触带的镁矽卡岩中,钼矿体则主要呈稀疏浸染状赋存于岩体边缘的内蚀变带中,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矽卡岩化为主;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高温岩浆流体;综上长安冲-铜厂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3)本论文认为长安金矿床矿体主要受控于志留系康郎组白云岩和奥陶系向阳组粉砂岩交界附近的隐爆角砾岩构造,而非前人认为的受控于断裂构造。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H2O-NaCl体系,OH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大气水与岩浆水混合的特点,成因类型应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造山型或卡林型金矿。通过矿体与脉岩间的穿插关系,厘定长安金矿主成矿时代约为35.3 Ma。4)大坪金矿产于新元古代闪长岩中,受控于北西向断裂群,成矿流体为中低盐度H2O-CO2-NaCl体系,围岩蚀变以硅化,绢英岩化和碳酸盐化为主,与前人认识一致,认为其成因类型应为造山型金矿;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不同的是,其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通过本次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矿化作用可划分为两个成矿系列:1.与富碱斑岩相关的铜钼金成矿系列,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型两个成矿子系列。2.造山型金成矿系列,二者都受控于喜山运动引发的与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相关的后碰撞伸展背景中。与金铜钼成矿作用相关的富碱斑岩属于高水含量高氧逸度岩体,为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在自由水存在下的部分熔融产物。底侵幔源钾质岩浆为部分熔融和随后的成矿作用提供了足够的流体。哀牢山-红河成矿带下地壳成矿斑岩源区存在二种端元组分:1).新元古代镁铁质低REE下地壳(端元I),形成机制为新古元代原始弧岩浆底侵与堆晶作用;2).钾/超钾质新生代新生镁铁质高REE下地壳源区(端元II),由底侵的钾/超钾质镁铁质火成岩凝固而成。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次论文认为长安冲-铜厂、马厂箐成矿斑岩、小龙潭、姚安金矿成矿岩体主要来源于端元II部分熔融,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哈播铜钼矿成矿岩体则来源于端元I部分熔融。通过综述他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在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不同于经典造山型金矿,并与同时代岩浆活动无成因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的认识:华南地体金的上地幔源区形成于自古元古代以来多次地幔小比例熔融作用,自元古代以来多次古俯冲事件改造了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形成了大量含水矿物交代域;新生代岩石圈拆沉引发的软流圈上涌使地幔交代域流体释放,同时将地幔金萃取出来沿断裂向上运移成矿。认为古俯冲事件改造的岩石圈地幔为新生代非弧金铜钼成矿作用提供了潜在的流体和部分金属来源,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背景则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力学条件。
胡鹏,张海坤,程湘[10](2019)在《巽他群岛主要成矿带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巽他群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结合的部位,板块间长期的相互作用引发多期次构造-岩浆事件,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矿产种类、矿床类型、矿床规模、矿床组合等,将巽他群岛划分为苏门达腊-爪哇成矿带、苏拉威西成矿带、东加里曼丹成矿带、南西加里曼丹成矿带、古晋成矿带、帝汶岛成矿带,并对各成矿带的矿产概况、地质背景及某些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在六大成矿带中,苏门达腊-爪哇成矿带和苏拉威西成矿带研究程度最高、发现矿床最多、最具找矿前景。
二、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与国外红土型金矿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与国外红土型金矿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优势金属矿产开发现状及典型矿床 |
2.1 优势金属矿产开发现状 |
(1)铝土矿 |
(2)铁矿 |
(3)金矿 |
2.2 典型矿床/田 |
(1)巴拉亚(Balaya)铝土矿床 |
(2)皮德丰(Pic de Fon)铁矿床 |
(3)锡吉里(Siguiri)金矿田 |
3 讨 论 |
3.1 铝土矿成矿作用 |
(1)区域构造: |
(2)成矿母岩: |
(3)气候条件: |
(4)地形地貌与水文条件: |
3.2 铁矿成矿作用 |
3.3 金矿成矿作用 |
4 结 论 |
(2)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项目依托 |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方案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架底金矿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矿体特征 |
3.2 大麦地金矿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矿体特征 |
第四章 热液蚀变及矿物生成顺序 |
4.1 成矿前期矿物 |
4.2 成矿期矿物和热液蚀变 |
4.3 氧化期矿物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元素地球化学 |
5.1 主量元素 |
5.2 微量元素 |
5.3 稀土元素 |
5.4 元素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 |
5.5 矿化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 |
5.6 小结 |
第六章 载金矿物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
6.1 含砷黄铁矿 |
6.2 毒砂 |
6.3 金物相分析 |
6.4 金的赋存状态 |
6.5 元素沉淀机制 |
6.6 小结 |
第七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 氢、氧同位素 |
7.2 碳、氧同位素 |
7.2.1 碳同位素 |
7.2.2 氧同位素 |
7.3 硫同位素 |
7.4 铅同位素 |
7.5 汞同位素 |
7.6 小结 |
第八章 流体包裹体 |
8.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8.1.1 水溶液流体包裹体 |
8.1.2 CO_2-H_2O气液两相和三相流体包裹体 |
8.1.3 CH_4-H_2O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 |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8.3 流体包裹体成分 |
8.4 小结 |
第九章 成矿过程 |
9.1 与黔西南沉积岩容矿卡林型金矿对比 |
9.2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
9.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第十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远景 |
10.1 找矿标志 |
10.2 找矿远景 |
第十一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表彰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表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及各分析元素检测限 |
附表2 全岩主-微量元素Spearman相关系数 |
附表3 EPMA标样及EPMA和 LA-ICP-MS检测限 |
附表4 黄铁矿和毒砂EPMA分析结果(ppm) |
附表5 黄铁矿和毒砂LA-ICP-MS分析结果(ppm) |
(3)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水银洞金矿交通位置、自然地理 |
1.2 水银洞金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1.3 国内外金矿床类型及研究现状 |
1.3.1 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2 全球金矿床类型及现状 |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
1.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属性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变质岩 |
2.6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2.6.1 地球物理特征 |
2.6.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赋矿层位、矿体产状、数量及规模 |
3.2.1 赋矿层位及矿体产状 |
3.2.2 矿体数量及规模 |
3.3 围岩蚀变 |
3.4 矿石类型 |
3.5 矿石组构特征 |
3.5.1 矿石矿物组成 |
3.5.2 矿石化学成分 |
3.5.3 矿石结构 |
3.5.4 矿石构造 |
3.6 载金矿物及金的赋存状态 |
3.6.1 主要载金矿物 |
3.6.2 金的赋存状态 |
3.7 成矿阶段、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
4.1.1 包裹体形态及大小 |
4.1.2 包裹体的分布 |
4.1.3 包裹体的类型 |
4.2 包裹体物理性质 |
4.3 包裹体成分 |
4.3.1 液相成分 |
4.3.2 气相成分 |
第5章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 氢、氧同位素 |
5.2 硫、铅同位素 |
5.2.1 硫同位素 |
5.2.2 铅同位素 |
5.3 同位素年代学 |
第6章 矿床成因讨论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2 主要控矿因素 |
(1)构造 |
(2)地层 |
(3)温度 |
6.3 成矿时代 |
6.4 成矿模式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图版 |
(4)贵州泥堡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泥堡金矿勘查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1 泥堡金勘查历史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 |
2.1 成矿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及其与成矿关系 |
2.1.2 区域构造及其对成矿控制 |
2.1.3 区域岩浆岩及其含金性 |
2.1.4 区域金矿床特征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2.1 矿区地质特征 |
2.2.1.1 矿区地层 |
2.2.1.2 矿区构造 |
2.2.1.3 矿区岩浆岩 |
2.2.2 矿体特征 |
2.2.3 矿石及围岩蚀变特征 |
2.2.4 成矿阶段划分 |
第三章 成矿流体特征 |
3.1 流体包裹体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3.2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3.2.1 断控型矿体中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3.2.2 层控型矿体中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3.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 |
3.3.1 断控型矿体 |
3.3.2 层控型矿体 |
3.4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参数计算及来源探讨 |
3.4.1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参数估算 |
3.4.2 成矿流体来源探讨 |
3.5 成矿流体特征、演化及沉淀机制 |
3.5.1 成矿流体特征、演化 |
3.5.2 流体沉淀机制 |
第四章 成矿预测研究 |
4.1 构造控矿特征 |
4.1.1 褶皱对成矿的控制 |
4.1.2 断裂对成矿控制 |
4.1.3 构造控制模式 |
4.2 F1断裂带成矿中心位置判断 |
4.2.1 富矿包空间分布特征 |
4.2.2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4.2.3 F1断裂带成矿元素分带特征 |
4.2.4 F1断裂成矿中心位置判断 |
4.3 矿体侧伏方向判断 |
4.3.1 宏观地质现象指示 |
4.3.2 构造地质作用指示 |
4.3.3 F1中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
4.3.4 原生晕异常分布特征 |
4.4 找矿方向及靶区预测 |
4.4.1 找矿方向 |
4.4.2 找矿靶区优选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成果及认识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藏南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扎西康矿集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
1.4.1 论文结构 |
1.4.2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与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生界(Pz) |
2.2.2 三叠系(T) |
2.2.3 侏罗系(J)—白垩系(K)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3.3 穹窿构造 |
2.4 区域岩浆作用 |
2.4.1 白垩纪岩浆岩 |
2.4.2 渐新世岩浆岩 |
2.4.3 中新世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2.6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明赛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Au的赋存状态 |
3.2 姐纳各普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Au的赋存状态 |
3.3 马扎拉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地质特征 |
3.3.3 Au的赋存状态 |
3.4 小结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 |
4.1.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成分特征 |
4.1.3 均一温度、盐度与密度 |
4.1.4 成矿压力与深度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
4.2.2 H-O同位素组成 |
4.2.3 He-Ar同位素组成 |
4.2.4 S-(Pb)同位素组成 |
4.3 讨论 |
4.3.1 成矿流体特征 |
4.3.2 成矿流体来源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4 小结 |
第5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
5.1 成矿年代学 |
5.1.1 明赛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
5.1.2 姐纳各普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
5.1.3 马扎拉金矿床成矿年龄限定 |
5.2 控矿要素 |
5.2.1 地层与成矿 |
5.2.2 构造与成矿 |
5.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
5.3 矿床成因 |
5.3.1 热液金矿床的分类 |
5.3.2 矿床成因 |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
5.5 成矿模式 |
5.5.1 成矿流体的形成 |
5.5.2 金迁移的介质 |
5.5.3 金迁移的驱动力及机制 |
5.5.4 金的沉淀机制 |
第6章 区域对比与找矿潜力分析 |
6.1 与藏南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 |
6.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
6.1.2 控矿构造 |
6.1.3 矿床地球化学 |
6.2 矿集区找矿潜力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华北克拉通及小秦岭金矿集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碲化物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樊岔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矿集区地层 |
2.2.1 结晶基底 |
2.2.2 盖层岩系 |
2.3 矿集区构造 |
2.4 矿集区岩浆岩 |
2.4.1 古-中元古代花岗岩 |
2.4.2 中生代花岗岩 |
2.4.3 基性岩脉 |
2.5 区域金矿床概况 |
3 樊岔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阶段 |
4 成矿物质来源 |
4.1 样品及实验方法 |
4.1.1 H-O同位素分析 |
4.1.2 He-Ar同位素分析 |
4.1.3 原位S同位素分析 |
4.1.4 原位Pb同位素分析 |
4.2 测试结果 |
4.2.1 H-O同位素组成 |
4.2.2 He-Ar同位素组成 |
4.2.3 S同位素组成 |
4.2.4 Pb同位素组成 |
4.3 成矿物质来源 |
4.3.1 成矿流体来源 |
4.3.2 成矿金属来源 |
4.4 小结 |
5 矿物成因及成矿元素富集机制 |
5.1 样品及实验方法 |
5.1.1 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 |
5.1.2 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点分析 |
5.1.3 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面分析 |
5.2 测试结果 |
5.2.1 碲-铋化物矿物学 |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5.2.3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 |
5.3 金的富集机制 |
5.3.1 金的赋存形式 |
5.3.2 Te-Bi矿物共生组合及形成条件 |
5.3.3 金的富集机制及成因指示 |
5.4 小结 |
6 成矿时代 |
6.1 样品及实验方法 |
6.1.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
6.1.2 独居石和金红石矿相学、LA-ICP-MS微量元素及U-Pb定年 |
6.2 测试结果 |
6.2.1 黄铁矿Re-Os年龄 |
6.2.2 独居石矿物学、化学成分及U-Pb年龄 |
6.2.3 金红石矿物学、化学成分及U-Pb年龄 |
6.3 成矿时代及意义 |
6.3.1 金成矿时代 |
6.3.2 矿床成因及成矿背景指示 |
6.4 小结 |
7 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模型 |
8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数据附表 |
个人简历 |
(7)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金矿床分类 |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实验方法 |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地球物理特征 |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2.6 遥感地质特征 |
2.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夏家店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
3.1.5 成矿阶段 |
3.2 龙头沟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阶段 |
3.3 王家坪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3.5 成矿阶段 |
3.4 青林沟金矿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围岩蚀变 |
3.4.5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夏家店金矿床 |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1.2 同位素特征 |
4.1.3 成矿流体来源 |
4.1.4 成矿物质来源 |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
4.1.6 小结 |
4.2 龙头沟金矿床 |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2.2 同位素特征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2.4 成矿流体来源 |
4.2.5 小结 |
4.3 王家坪金矿床 |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3.2 S同位素特征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3.4 小结 |
4.4 青林沟金矿床 |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2 同位素特征 |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4.5 岩浆源区 |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
4.4.7 成矿物质来源 |
4.4.8 小结 |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
5.1.1 金的迁移形式 |
5.1.2 金的沉淀机制 |
5.2 成岩成矿时代 |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5.4.1 成矿物质来源 |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
5.4.3 矿床成因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
6.1 主要成果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老挝爬奔金矿沉积环境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床地质特征 |
2 微量元素特征 |
3 硫氢氧碳同位素特征 |
3.1 硫同位素特征 |
3.2 氢、氧同位素特征 |
3.3 碳同位素特征 |
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 稀土元素特征 |
5.1 Eu异常特征 |
5.2 Ce异常特征 |
5.3 Y/Ho特征 |
6 与我国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对比 |
6.1 成矿地质背景 |
6.2 成矿时代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4 赋矿地层 |
6.5 控矿构造 |
6.6 矿石类型 |
6.7 矿物组合 |
6.8 元素组合 |
6.9 围岩蚀变 |
7 结论 |
(9)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概况 |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所属领域 |
1.2.2 选题来源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斑岩型成矿体系研究现状 |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3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4 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1.5.1 典型矿床研究 |
1.5.2 成矿系列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1.5.3 与富碱斑岩相关的金铜钼成矿作用—深部地质过程 |
1.5.4 造山型金成矿系列—金的上地幔源区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2.1.1 华南地体 |
2.1.2 印支地体 |
2.1.3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元古宙 |
2.2.2 中元古宙 |
2.2.3 新元古宙 |
2.2.4 显生宙 |
2.3 岩浆岩 |
2.3.1 新元古代弧火成岩 |
2.3.2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N-MORB和 E-MORB型蛇绿岩 |
2.3.3 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 |
2.3.4 二叠纪-早三叠纪弧火成岩 |
2.3.5 中三叠世同碰撞淡色花岗岩 |
2.3.6 晚三叠世后碰撞花岗质和镁铁质火成岩 |
2.3.7 中始新世至早渐新世钾质/超钾质火成岩带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
3.1 太古代古陆核形成 |
3.2 古元古代—哥伦比亚大陆形成与裂解的影响 |
3.3 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大陆聚合与边缘俯冲作用 |
3.4 早古生代—陆内裂谷演化 |
3.5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质演化 |
3.5.1 古特提斯洋演化史 |
3.5.2 晚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在研究区的地质记录 |
3.6 侏罗-白垩纪—陆内演化阶段 |
3.7 新生代-喜山运动 |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
4.1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矿化期次及阶段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1.7 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 |
4.1.8 成因探讨 |
4.2 金平地区典型矿床 |
4.2.1 金平地区地质概况 |
4.2.2 铜厂铜钼矿 |
4.2.3 长安冲铜钼矿 |
4.2.4 长安金矿 |
4.3 大坪金矿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体特征 |
4.3.3 矿石特征和成矿阶段划分 |
4.3.4 围岩蚀变 |
4.3.5 流体包裹体测温学 |
4.3.6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3.7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
4.3.8 成因类型 |
第5章 与成矿相关的钾质火成岩深入研究 |
5.1 长安金矿煌斑岩 |
5.1.1 岩相学特征 |
5.1.2 年代学研究 |
5.1.3 主微量特征 |
5.1.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1.5 源区讨论 |
5.2 长安金矿花岗斑岩 |
5.2.1 岩相学特征 |
5.2.2 年代学研究 |
5.2.3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5.2.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2.5 成因岩石学 |
5.3 长安正长斑岩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年代学研究 |
5.3.3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5.3.4 成因岩石学 |
5.4 长安冲与铜厂铜钼(金)矿床成矿斑岩 |
5.4.1 野外露头情况和岩相学特征 |
5.4.2 年代学研究 |
5.4.3 地球化学特征 |
5.4.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4.5 成因岩石学 |
5.5 成岩构造背景研究 |
第6章 区域金铜钼成矿作用 |
6.1 成矿系列划分 |
6.1.1 与钾质-超钾质富碱斑岩相关的Cu-Mo-Au成矿系列 |
6.1.2 造山型金成矿系列 |
6.2 成矿时代—同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 |
6.3 与钾质-超钾质侵入岩相关的Cu-Mo-Au成矿系列-成矿模式 |
6.3.1 成矿岩体物理化学条件 |
6.3.2 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对下地壳火成岩源区岩石的改造作用 |
6.3.3 金属来源启示 |
6.3.4 成矿模式 |
6.4 造山型金矿—金的上地幔源区 |
6.4.1 造山型金矿经典成矿模式的局限性 |
6.4.2 成矿物质来自于岩浆脱挥发分的不合理性 |
6.4.3 金的上地幔源区概念 |
6.4.4 金的上地幔源区的形成机制 |
6.4.5 地幔金的易活化运移特性 |
6.4.6 俯冲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大规模再活化作用—成矿地球动力学条件 |
6.4.7 地幔成矿流体来源与地球化学特点 |
6.4.8 新生代华南地体西南缘幔源金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 |
第7章 结论 |
图版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巽他群岛主要成矿带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主要成矿带 |
2.1 苏门达腊-爪哇成矿带 |
2.2 苏拉威西镍成矿带 |
2.3 东加里曼丹成矿带 |
2.4 南西加里曼丹成矿带 |
2.5 古晋成矿带 |
2.6 帝汶岛成矿带 |
3 结论 |
四、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与国外红土型金矿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J]. 张海坤,胡鹏,程湘,姜军胜,刘江涛,向鹏. 地质通报, 2022(01)
- [2]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 李俊海. 贵州大学, 2021
- [3]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成矿模式研究[D]. 曾煜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贵州泥堡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D]. 胡志戍. 广西大学, 2020(05)
- [5]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D]. 刘俊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8]老挝爬奔金矿沉积环境及矿床成因研究[J]. 王自力,陈超,王杰亭,李英杰,沈利霞,胡建勇,张福祥,刘威,牛英杰,孙佳,孙培周,冯宝山. 地质与勘探, 2020(01)
- [9]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D]. 辛未. 吉林大学, 2019(02)
- [10]巽他群岛主要成矿带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J]. 胡鹏,张海坤,程湘.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