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用车发动机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黎明[1](2021)在《汉马动力:致力于多元化产品解决方案,后国Ⅵ时代前景可期》文中认为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及2021年国Ⅵ时代的全面开启,对商用车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作为动力总成领域新势力的动力总成品牌,汉马动力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近日笔者走进汉马科技,寻找答案。基础良好,汉马动力跻身主流重型发动机品牌行列汉马动力是汉马科技整合全球资源,自主正向开发的高端动力产品。汉马动力2007年开始立项,2010年第1台样机在奥地利格拉茨市成功点火,
左雪梅[2](2021)在《重庆SFHY公司发动机产品战略研究》文中认为SFHY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生产小型、中型、重型发动机,从年产销量几千台到如今近十万台的骄人成绩。但是,从2007年组建公司这十多年里,先后引进外方轻型、中型、重型三个发动机平台,可最终只有重型平台发动机进行了产业化生产,产量约为设计产能的一半,销量占行业销量不到百分之十。同时,随着绿色能源、节能减排等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大发动机生产企业必须进行排放升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发动机材料成本、生产成本显着升高。在这种环境下,国内发动机企业要继续保持行业地位或新形势下弯道超车,根据外部环境及自身优势审时度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战略才是生存之道。为分析SFHY公司的产品战略问题,基于竞争战略理论、战略分析工具及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和国外汽车工业在产品战略类的文献和知识分析总结。采用宏观与微观、案例分析法,对SFHY公司的竞争战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利用五力模型和PEST分析模型对SFHY公司的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物流业的发展、排放技术升级是SFHY公司面对的机会;排放升级带来的成本上升、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是企业面对的威胁。运用波士顿矩阵对SFHY公司产品进行分析,识别出F1C为明星产品,采用扩张战略,扩大该业务的市场分额;Cursor 9、Cursor 11为金牛产品;Cursor 13为瘦狗产品。运用SWOT分析,识别SFHY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过硬的品质保障、全球化供应链采购系统等优势,可SFHY公司也面临营销能力薄弱、管理成本高、高管任职短等劣势。根据竞争战略理论,罗列SFHY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的关键因素,通过SWOT矩阵比较分析,最终得出SFHY公司公司层战略为国际化战略,业务层战略为差异化战略、增长战略。为改变SFHY公司产品市场份额低的局面,通过品牌提升、营销能力提升、市场营销推广等保障措施,确保SFHY公司差异化战略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SFHY公司强大的产品竞争力。
徐国林[3](2021)在《潍坊市商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潍坊市商用车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进行调研,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提炼了潍坊市产业发展典型经验,并提出了未来潍坊市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调研成果对推动潍坊市商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潍坊市政府制订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提供了依据,为潍坊市所属县市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指导,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殷远[4](2021)在《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内汽车企业两极分化的速度加快,前八家头部车企市场占有率从2016年64%上升至2019年的近80%。国内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由白热化阶段进入了淘汰赛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数家主流乘用车企利用投资股权、重组产能等方式,促进汽车企业合并、合作,已渐成趋势。在国内整体汽车市场大环境连续下滑的情况下,皮卡销售市场的表现也是乏善可陈。尽快在2019年国家部委发布了“着力培育汽车特色消费市场”的明确意见,而且执行了多年的皮卡限行政策进一步松绑,为推动皮卡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国六排放政策在多地提前陆续实施、皮卡车企扎堆中高端市场,使得皮卡行业销量也不可避免的随之下滑。江西五十铃汽车自2013年成立至今,在面对如此恶劣的市场大环境下,皮卡产品总销量在2016-2019年期间分别以68.8%、16.7%、15.6%的速度同比增长,虽然增速在减缓,但是随着基数的扩大,绝对增量上涨较快,整体表现非常稳健,当前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皮卡市场前四名。然而,随着国内皮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大皮卡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车型,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不仅要挑战长城、江铃、郑州日产的领先地位,同时又不能忽视来自上汽大通等后起之秀的奋起直追。因此,本文以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为分析对象,并对其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力求为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寻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利用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STP战略理论等市场营销的经典理论,穿插配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现行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其次,利用STP营销理论对国内皮卡行业市场细分、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目标市场选择、皮卡产品市场定位进行分析。最后,利用4P组合理论结合皮卡市场销售情况、皮卡汽车市场宏观环境、竞争环境等对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主要提出的是产品策略优化、价格策略优化、渠道策略优化及促销策略优化等重要营销思路及实施保障的举措。
本刊[5](2021)在《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文中指出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商用车产业界的许多领导代表公司发表新年献词(或祝词或祝福),在回顾不平凡的2020年的同时,表达了对2021年的殷切期望。大家认为,2020年,是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乃至全球持续蔓延,
周佳楠[6](2020)在《基于7Ps理论的LT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同样刺激了商用卡车市场的发展。商用卡车后市场在集成各种周边配套产业的特点下逐渐走向融汇的过程。市场的繁荣给汽配品牌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企业不断更新业务模式,迅速改变传统汽配行业的业务结构。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本文结合LT公司服务营销策略,基于7Ps理论进行分析。通过研究LT公司的服务营销策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提升LT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通过绪论的概括性描述和介绍,洞悉本文针对LT公司服务营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介绍国内外卡车后市场研究现状,并对相关领域文献进行综述,具体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以此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本文所使用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且对相关理论做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LT公司服务营销环境分析。结合LT公司案例进行分析,介绍LT公司运营的相关现实的情况,并引用PEST、SWOT等模型分析方法对LT公司的营销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第四部分,LT公司关于服务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通过对于客户服务感知调查,结合7Ps营销理论分析LT公司服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LT公司服务营销策略建议。针对公司服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企业综合业务能实力、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树立服务营销体系等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策略建议。第六部分,结论。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总结。
于海淼[7](2020)在《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汽车工业经过百余年发展以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在世界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国汽车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历经近七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全球产销量连续十年领先。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国内基建投资放缓,物流效率提升,我国汽车市场开始出现下行情况,汽车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加,使得国内汽车企业借此机会在海外市场寻求突破。虽然我国有着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我国汽车工业依旧处于大而不强的情况,市场换技术的战略迅速提高了市场体量,但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技术和品质和欧洲美国日本竞争对手仍然存在科技差距。目前国内汽车厂商主要出口目标市场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未形成规模。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竞争会日益激烈,各生产厂商普遍实行低价策略抢占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实际盈利水平差,早日进入全球高端市场才是长久之计。ZQ公司是中国重型卡车的龙头企业,连续十五年重卡出口全国首位,始终未能在高端市场实现批量突破,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ZQ公司计划向欧洲市场发起进攻,力求在进入高端市场。本文以ZQ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现有产品组合,营销环境,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对其进入欧洲市场的战略愿景提出分步骤的实现战略和实施手段。通过对营销理论基础的学习,本文首先对ZQ公司的市场目标,也就是欧洲卡车市场进行PESTEL分析,ZQ公司现在还未进入该市场,因此对进入市场的要求和条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十分重要,这是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然后通过SWOT分析ZQ公司现阶段的海外市场开发的主要问题,找出ZQ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市场机会和威胁。利用STP分析,为ZQ公司欧洲市场的导入工作寻找目标市场,也就是突破口,并进行ZQ公司的品牌定位,找出市场内首要竞争对手。通过分析,ZQ公司应该选择波兰为突破,进入欧洲市场,然后对ZQ公司的目标客户和应用场景进行分析,选择小型工程车车队用户进行突破,同时可以天然气卡车竞争相对少,可以避开主流品牌威胁,导入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后,本文为ZQ公司进行营销组合,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大方面进行营销组合设计。以现有优势产品作为拳头产品,打入市场,后期采用产品组合策略,丰富产品线,使用竞争导向定价方法,低价进入市场,迅速抢占竞品市场份额,之后在欧洲本土实现本地化组装生产,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提高价格,确保盈利。采用多种渠道策略,对经销商,标杆客户,中资机构进行产品投放,并积极寻找本地合作伙伴。同时采用促销策略,有效实现市场开发。最后本文为ZQ公司欧洲市场开发提出保障措施,从人员、技术、供应链和财务等方面确保战略成功实施。
王尔成[8](2020)在《商用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车联网、云存储等新技术的发展,我国商用车制造行业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面临更加白热化的国内市场竞争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为保持产品竞争力,适应政策、市场等环境变化带来的多种挑战,商用车制造企业需要以项目为载体,实现企业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而研发人员正是企业实战战略转型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资源。因此,如何促进研发人员在组织中发挥最大的人才价值就成为了商用车制造企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在商用车制造企业强职能、弱矩阵制的组织结构下,人力资源调配、项目人员评价等项目组权利的执行困难重重,影响了项目结果,也模糊了研发人员的成长通道,研发人员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本文定义了新的商用车制造企业研发机构组织结构,并在此组织结构下对研发人员的成长通道进行了探索研究,构建了研发人员“项目角色层级”和“专业职级”的“二维互动”成长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设计过程的分析。首先,该部分内容基于组织的发展需求,明确了以项目和专业两个维度为基础,以项目管理办公室为支撑的组织结构,为商用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模型的构建奠定了组织基础。其次,以项目角色胜任力为桥梁定义了商用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的素质模型,作为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模型在项目和专业维度分析的依据。最后,根据不同的项目角色和不同的专业职级对研发人员素质模型需要的不同,定义了“项目角色层级”和“专业职级”,为研发人员的成长提供了项目和专业的二维成长通道。第二部分是对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功能实现的探讨。以研发人员素质模型的动态变化为纽带,设计了“二维互动”成长模式,也就是研发人员在项目和专业维度间的交错成长路径,进而探讨了研发人员素质模型调整的机制和“二维互动”模型功能实现的应用基础和应用过程。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内容,本文分析了商用车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的构成,提出了研发人员的素质模型,定义了研发项目角色层级和研发人员专业职级,构建了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并探讨了模型功能实现的动态机制和组织保障。本研究能够为商用车制造企业研发组织在多项目间的资源调配提供依据,有助于企业识别核心人才、建设人才梯队,能够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海涛[9](2020)在《长头载重汽车驾驶室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道路车辆外廓尺寸限制的放宽,长头车因其安全性高、舒适性好、维修性强等优点,在国内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对长头载重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振动特性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内容围绕某新型长头载重汽车在怠速工况下驾驶室地板抖动剧烈,以90 km/h的速度行驶过程中出现驾驶室侧围异常振动、发生开裂的现象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对该车驾驶室异常振动问题进行故障分析,判断出了故障的大致来源。通过实车道路试验,获得了驾驶室在怠速工况和不同车速行驶工况下各测点的振动信号及乘员主观感受评价。对各试验工况下测点的功率谱密度进行分析,基本确定了驾驶室异常振动的原因,并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该长头车驾驶室振动特性,本文对样车驾驶室白车身进行了扭转和弯曲刚度测试,分析了其扭转与弯曲刚度特性,掌握了驾驶室刚度性能特点。运用Poly LSCF参数识别法对驾驶室白车身和顶棚玻璃钢板件进行模态测试,采集了相应的模态参数,了解了驾驶室的模态特性。在驾驶室振动性能试验的基础上,基于样车CAD模型搭建了驾驶室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并在扭转、弯曲工况及自由模态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为后续产品性能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驾驶室振动性能试验与仿真分析对比,结合道路试验数据,文章剖析了驾驶室结构、发动机激励和车轮激励对驾驶室振动的影响,说明了驾驶室异常振动问题的多重原因。研究表明,长头车驾驶室因其结构特点与平头车驾驶室在振动特性上存在不同,该车驾驶室侧围局部刚度较小、地板纵横梁连接较弱,怠速工况下发动机激励和特定速度行驶过程中车轮激励的倍频恰与该驾驶室结构固有频率相近,引起异常振动问题。最后,本文针对引起驾驶室异常振动的原因提出了结构优化方案,通过调整怠速、加强连接和尺寸优化等手段改善了驾驶室的振动性能,并通过计算和仿真分析论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何春丽[10](2020)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同时,传统汽车严重依赖化石能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加剧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传统燃油汽车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其在节能与缓解环境压力中的双重优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先选择,但是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产品,在技术上与传统的燃油车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我国当前正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从市场消费需求的角度,基于私人需求引导产业向市场驱动转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和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安全以及产业的结构升级,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导向四个角度逐步展开。首先,本文在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思路、研究的重难点、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然后,在第二章进行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并对当前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在第三章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证分析部分中,研究基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思路展开:在宏观层面,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分成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两类情况,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二项Logit模型,对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影响新能源汽车长期和短期接受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二是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对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意愿的影响;三是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中观层面,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项Logit模型,对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进行了实证,一是对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对消费者的车型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就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对消费者偏好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别对消费者的各类偏好分地域和性别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微观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五个方面的产品属性,即经济性、个性化、环保性、品牌化和科技感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各属性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影响。最后,在第七章中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消费者购车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认知、产品特征、消费者特征、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统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个体认知,无论对购车的长期意愿还是短期意愿都呈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产品特征中,充电成本、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对短期意愿影响显着,其中充电成本和充电时间对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特征中,购车年限和购车经验显着地影响短期购车意愿,其中,购车经验越丰富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家庭充电设施对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都呈显着影响,公共充电设施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影响显着;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年龄和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均呈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收入水平对消费者购车的长期和短期意愿影响都不显着。城市公交系统的完善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公交出行越便捷的城市,消费者购车的短期意愿越低;城市越大,交通线路条数越多,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地铁站点越多,消费者出行越便捷,短期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越低。从区域特点看,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越高。第二,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结论。消费者品牌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用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且对选择国产品牌存在比较显着的负向影响;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中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消费者选择国产品牌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从地域特征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消费者,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消费者,在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之间做选择时,都更偏好于国外品牌,品牌偏好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因素对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不同,例如用车经验等因素对男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显着影响,对女性消费者影响不显着;里程偏好对女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一定的显着影响,对男性的品牌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国产品牌的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消费者对国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信心不足。消费者车型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比如有动力偏好和里程偏好的消费者在轿车和SUV之间偏向于选择SUV;有价格偏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SUV或MPV;用车经验对消费者车型偏好影响不显着。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家庭规模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例如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偏向于MPV和SUV车型的选择,家庭规模越大消费者越倾向MPV车型。职业特征对消费者车型偏好有一定的显着影响,例如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对轿车的偏好更显着。车型偏好存在较显着的地区差异,例如中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对MPV车型的偏好更显着。不同因素对消费者车型的偏好也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购车经验和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女性对车型的选择,但对男性选择车型的影响不显着。在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上,政策认知、购车年限、里程偏好和购车经验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其中购车年限、里程偏好以及购车经验对消费者选择纯电动汽车有显着影响。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也显着地影响消费者选择,尤其是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动力偏好和价格偏好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的选择也存在地域差异,例如副省级城市消费者在纯电动汽车和其他类型之间,更偏向与选择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对纯电动汽车显示出显着偏好。同时各类因素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呈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政策认知显着地影响男性对汽车类型的选择,对女性的影响不太显着,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男性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对女性选择纯电动汽车影响不显着。第三,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影响的结论。产品的经济性和个性化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均有显着影响;产品的环保性和科技感主要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科技感对消费者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正向相关。消费者产品属性的感知对消费者购车意愿呈现显着的性别差异。产品的个性化对女性长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对男性消费者长期购车意愿影响不显着;产品环保性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且呈负向相关,但对男性短期购车意愿的影响不显着;科技感显着地影响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但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没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针对引导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出从宏观上增强消费者环保等个人认知,提高产品技术强化产品质量,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和完善公交设施等政策;从中观层面提出增强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补贴的调整和转向等政策;从微观上提出企业应充分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鼓励企业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基于消费者感知注重产品设计和品牌管理等策略。并针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打破区域壁垒等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目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补贴措施和政策上。本文从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研究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对新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选题和视角具有创新性;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上从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上进行实证,中观上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车型的偏好和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进行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各类偏好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微观上就消费者感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上实现了创新。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针对研究目的进行问卷设计,收集较为完备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较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形成了一个研究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和购车偏好的指标体系较为完整的量化模型,系统地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比较直观和准确的科学引导。
二、商用车发动机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用车发动机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汉马动力:致力于多元化产品解决方案,后国Ⅵ时代前景可期(论文提纲范文)
基础良好,汉马动力跻身主流重型发动机品牌行列 |
吉利商用车赋能,汉马动力开启多元化新征程 |
相关链接 |
“绿醇”燃料的意义与发展现状 |
(2)重庆SFHY公司发动机产品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管理工具 |
2.1 产品战略的相关理论 |
2.1.1 产品组合理论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 产品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2.4 波士顿矩阵 |
第3章 SFHY公司产品战略现状及问题 |
3.1 SFHY公司概况及产品战略现状 |
3.1.1 SFHY公司概况 |
3.1.2 SFHY产品概况 |
3.2 SFHY公司产品核心资源和能力 |
3.2.1 公司技术资源 |
3.2.2 产品开发能力 |
3.2.3 营销服务能力 |
3.3 SFHY公司现有产品战略 |
3.3.1 产品竞争战略 |
3.3.2 产品开发战略 |
3.3.3 产品组合策略 |
3.4 SFHY公司产品战略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
3.4.1 产品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2 产品战略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SFHY公司产品战略环境及SWOT分析 |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2.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3 SWOT分析 |
4.3.1 内部优势 |
4.3.2 内部劣势 |
4.3.3 外部机会 |
4.3.4 外部威胁 |
4.3.5 SWOT矩阵 |
第5章 SFHY公司发动机产品战略制定和实施 |
5.1 产品战略选择 |
5.1.1 基于产品组合理论的战略选择 |
5.1.2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战略选择 |
5.2 产品战略制定 |
5.2.1 公司总体战略 |
5.2.2 公司竞争战略 |
5.2.3 产品品牌战略 |
5.2.4 产品营销战略 |
5.3 产品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 |
5.3.1 产品品牌提升 |
5.3.2 营销能力提升 |
5.3.3 市场营销推广 |
5.3.4 优化绩效管理机制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潍坊市商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现状 |
1.1 商用车产业发展情况 |
1.1.1 轻型载货汽车制造规模大、集中度高、竞争实力强 |
1.1.2 配套能力强 |
1.1.3 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 |
1.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
1.2.1 比德文控股集团 |
1.2.2 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1.2.3 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 |
1.2.4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1.2.5 潍坊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
1.2.6 德纳(山东)电机有限公司 |
1.2.7 潍坊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2.1 行业内“整零”企业协同发展不足 |
2.2 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 |
2.3 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入场时间短,在集群内未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
2.4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还未成长为新的盈利点 |
3 产业发展典型经验 |
4 发展思路及方向 |
4.1 加大企业投入力度,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 |
4.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
4.3 延伸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提高地配率 |
4.4 加快推动廊坊市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 |
4.5 建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全技术链和全产业链 |
5 结语 |
(4)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本文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定性与定量研究法 |
1.5.3 实证研究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营销策略的理论基础 |
2.1 PEST分析模型 |
2.2 波特五力模型 |
2.3 SWOT分析法 |
2.4 STP战略理论 |
2.5 4P组合理论 |
第3章 皮卡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皮卡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3.1.1 行业政策 |
3.1.2 经济形势 |
3.1.3 社会文化 |
3.1.4 技术更新 |
3.2 皮卡产品竞争状况分析 |
3.2.1 行业内部竞争 |
3.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3 替代者的威胁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 企业自身现状分析 |
3.3.1 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背景 |
3.3.2 江西五十铃汽车现有皮卡产品 |
3.3.3 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销售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营销策略现状评价 |
4.1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营销策略现状 |
4.1.1 产品策略 |
4.1.1.1 产品共性 |
4.1.1.2 产品差异 |
4.1.2 价格策略 |
4.1.2.1 市场价格 |
4.1.2.2 结算价格 |
4.1.3 渠道策略 |
4.1.3.1 渠道现状 |
4.1.3.2 建设标准 |
4.1.3.3 检核标准 |
4.1.4 促销策略 |
4.1.4.1 固定促销 |
4.1.4.2 变动促销 |
4.2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SWOT分析 |
4.2.1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的优势 |
4.2.2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的劣势 |
4.2.3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的机会 |
4.2.4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的威胁 |
4.3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市场营销策略问卷调查 |
4.3.1 问卷调查目的 |
4.3.2 问卷调查设计 |
4.3.3 问卷调查统计 |
4.4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面临的问题 |
4.4.1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技术积淀 |
4.4.2 人员的育、留没有形成规范体系 |
4.4.3 研发及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
4.4.4 体系内与体系外经销商差异化管理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营销策略优化思路与措施 |
5.1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市场定位 |
5.1.1 细分市场分析 |
5.1.2 目标市场分析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优化 |
5.2.1 分品牌瞄准重点市场 |
5.2.2 加快自主研发步伐 |
5.2.3 丰富产品阵容 |
5.3 价格策略优化 |
5.3.1 产品价格定位优化 |
5.3.2 灵活制定经销商结算价格 |
5.4 渠道策略优化 |
5.4.1 多举措扶持既有经销商 |
5.4.2 加快空白市场渠道布网速度 |
5.4.3 开辟数字化营销新渠道 |
5.4.4 开通VR线上智能展厅 |
5.5 促销策略优化 |
5.5.1 实行差异化市场促销策略 |
5.5.2 下放部分权利至销售大区 |
5.5.3 开展各销售大区间的销售竞赛 |
5.5.4 制定批售及改装车辆的商务政策 |
5.5.5 做好重点车展及重点赛事促销活动 |
5.6 重点保障措施 |
5.6.1 资金保障 |
5.6.2 服务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西五十铃皮卡产品市场营销策略调查问卷 |
致谢 |
(5)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汽解放2021新年献词 |
东风商用车新春贺词 |
中国重汽2021年新春致词 |
2021农历新年新春贺词——聚力新发展,奋进新征程 |
汉马科技新春献词 |
2021年新春祝福——请接收这一份来自上汽红岩的祝福 |
2021年新春贺词——牢记嘱托,追赶超越 |
2021年新春贺词——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 |
2021年新春献词——让奋斗成为金龙人的底色 |
(一)进一步夯实“可信赖”文化 |
(二)进一步聚集核心竞争优势 |
(三)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
2021年新年献词——新梦想,新作为,新篇章 |
潍柴集团2021年新春致词 |
2021年新年寄语——新机育先机,变局开新局 |
过去一年,挑战与机遇同在,苦难与辉煌并存、硬核与温情交融! |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开启新航程! |
(6)基于7Ps理论的LT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卡车后市场 |
二、服务营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7Ps营销理论 |
二、营销服务链理论 |
三、客户关系相关理论 |
四、客户满意度理论 |
第三章 LT公司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LT公司简介及相关业务说明 |
一、公司简介 |
二、关键业务 |
第二节 LT公司大环境分析 |
一、基于PEST的 LT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二、基于SWOT的 LT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
第四章 LT公司服务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一节 LT公司客户服务感知调查分析 |
一、调研目的 |
二、客户感知问卷设计 |
三、问卷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基于7Ps的LT公司服务营销问题分析 |
一、产品 |
二、价格 |
三、渠道 |
四、促销 |
五、服务人员 |
六、过程 |
七、产品展示 |
第五章 LT公司服务营销策略建议 |
第一节 提高企业综合业务实力 |
一、注重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三、做好客户分类管理 |
第二节 树立市场营销观念 |
一、产品供给保障 |
二、加强促销工作 |
三、重视塑造企业形象 |
第三节 梳理服务营销体系 |
一、整合优化服务渠道 |
二、强化服务过程管理 |
三、营造舒适服务环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LT 公司客户服务感知调查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7)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汽车相关概念 |
1.4.1 汽车与汽车分类 |
1.4.2 汽车行业名词解释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 |
2.2 相关理论 |
2.2.1 4Ps理论 |
2.2.2 文化维度理论 |
2.3 主要分析工具 |
2.3.1 STP分析模型 |
2.3.2 PESTEL分析 |
2.3.3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全球汽车市场 |
3.1.1 汽车市场营销及其发展 |
3.1.2 全球卡车市场情况 |
3.1.3 全球卡车特点 |
3.2 公司简介 |
3.2.1 ZQ公司简介 |
3.2.2 ZQ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3.3 欧洲卡车市场简介 |
3.3.1 欧洲与欧洲卡车市场 |
3.3.2 欧洲卡车市场主要品牌介绍 |
3.3.3 欧洲卡车销量数据 |
3.4 欧洲卡车市场PESTEL宏观环境分析 |
3.4.1 政治环境分析 |
3.4.2 经济环境分析 |
3.4.3 社会环境分析 |
3.4.4 技术环境分析 |
3.4.5 环境因素分析 |
3.4.6 法律因素分析 |
第四章 ZQ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ZQ公司海外市场现状 |
4.2 ZQ公司欧洲市场的SWOT分析 |
4.2.1 ZQ公司的优势 |
4.2.2 ZQ公司的劣势 |
4.2.3 ZQ公司的机会 |
4.2.4 ZQ公司面临的威胁 |
4.3 ZQ公司海外市场存在问题 |
4.3.1 产品局限问题 |
4.3.2 营销队伍专业问题 |
4.3.3 售后服务问题 |
第五章 基于STP的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战略 |
5.1 欧洲卡车市场细分 |
5.1.1 欧洲国家细分市场 |
5.1.2 应用场景细分市场 |
5.2 ZQ公司的目标市场选择 |
5.2.1 目标国家选择 |
5.2.2 目标客户选择 |
5.2.3 目标应用场景选择 |
5.2.4 目标用户画像 |
5.2.5 特殊目标市场 |
5.3 ZQ公司欧洲卡车市场定位 |
5.3.1 ZQ公司的定位对标 |
5.3.2 主要竞争对手案例分析 |
第六章 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组合设计 |
6.1 产品策略 |
6.1.1 导入产品策略 |
6.1.2 产品组合策略 |
6.1.3 附加服务产品 |
6.2 价格策略 |
6.2.1 定价目标 |
6.2.2 市场导入期定价 |
6.2.3 长期定价策略 |
6.2.4 欧洲本地化生产的价格优势 |
6.3 渠道策略 |
6.3.1 传统经销渠道 |
6.3.2 标杆客户经销渠道 |
6.3.3 中资机构合作渠道 |
6.3.4 本地化合作渠道 |
6.3.5 波兰地区合作伙伴推荐 |
6.4 促销策略 |
6.4.1 人员推销 |
6.4.2 广告投放 |
6.4.3 营业推广 |
6.4.4 ZQ公司的品牌文化营销 |
第七章 ZQ公司欧洲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7.1 技术研发保障 |
7.2 国际化人才保障 |
7.3 供应链本地化保障 |
7.4 金融支持保障 |
7.5 体系规划能力保障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商用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路径、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路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1 项目及其利益相关方 |
2.1.2 企业项目管理及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
2.1.3 项目人员的绩效管理 |
2.2 组织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2.1 组织及组织结构 |
2.2.2 学习型组织 |
2.2.3 胜任力与人才梯队建设 |
第3章 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的设计过程 |
3.1 商用车研发项目运行的组织基础分析 |
3.1.1 研发机构的组织结构分析 |
3.1.2 项目组织、专业部门以及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职责分析 |
3.2 商用车研发人员素质模型分析 |
3.2.1 商用车研发项目类别 |
3.2.2 商用车研发项目角色的胜任力 |
3.2.3 商用车研发人员的素质模型构成 |
3.3 商用车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的结构设计 |
3.3.1 研发项目角色层级设计 |
3.3.2 研发人员专业职级的设计 |
第4章 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的功能实现 |
4.1 商用车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的互动运行机制 |
4.1.1 研发人员素质模型动态变化路径 |
4.1.2 研发人员“项目角色层级”和“专业职级”二维互动成长路径 |
4.2 商用车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的应用基础和过程分析 |
4.2.1 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的应用基础 |
4.2.2 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的应用过程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长头载重汽车驾驶室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长头载重汽车发展现状 |
1.2.2 车身振动性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故障分析与道路试验 |
2.1 驾驶室故障分析 |
2.1.1 驾驶室振动来源 |
2.1.2 故障诊断 |
2.2 道路试验 |
2.2.1 试验目的 |
2.2.2 试验仪器 |
2.2.3 测点布置与试验状态 |
2.2.4 测试结果 |
2.2.5 试验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驾驶室振动性能试验 |
3.1 驾驶室振动性能要求 |
3.1.1 刚度性能 |
3.1.2 模态性能 |
3.2 驾驶室白车身刚度性能测试 |
3.2.1 扭转刚度试验 |
3.2.2 弯曲刚度试验 |
3.3 驾驶室模态性能测试 |
3.3.1 PolyLSCF模态分析原理 |
3.3.2 驾驶室白车身模态测试 |
3.3.3 驾驶室非金属顶棚模态测试 |
3.3.4 模态试验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驾驶室振动性能仿真分析 |
4.1 驾驶室白车身模型搭建 |
4.2 驾驶室白车身刚度仿真分析 |
4.2.1 扭转工况仿真分析 |
4.2.2 弯曲工况仿真分析 |
4.3 驾驶室白车身模态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驾驶室异常振动原因及优化措施 |
5.1 怠速抖动 |
5.1.1 发动机激励 |
5.1.2 调整怠速 |
5.2 侧围异常振动 |
5.2.1 结构不足 |
5.2.2 车轮激励 |
5.2.3 结构优化 |
5.2.4 优化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 |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消费者偏好与需求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2.1.3 基于新古典主义的耐用品模型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3 产品竞争力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4 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5 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1 国外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2.1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
3.2.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
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3.1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
3.3.2 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
3.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收集与问卷设计 |
4.1.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
4.1.2 问卷设计与样本结构 |
4.2 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
4.2.1 离散选择模型分类 |
4.2.2 模型的选择 |
4.3 理论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1 理论分析 |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4 模型的回归与分析 |
4.4.1 新能源汽车的长期/短期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2 城市公交系统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 |
4.4.3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5.1.1 理论分析 |
5.1.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5.2 基于消费者品牌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2.1 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的需求研究 |
5.2.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
5.2.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
5.3 基于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3.1 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 |
5.3.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需求研究 |
5.3.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偏好研究 |
5.4 基于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
5.4.1 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研究 |
5.4.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
5.4.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6.1.1 理论分析 |
6.1.2 模型的选择 |
6.2 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影响 |
6.2.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
6.2.2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
6.2.3 模型的解释与分析 |
6.3 调查结果的统计性描述 |
6.3.1 消费者家庭车辆的拥有情况及消费偏好 |
6.3.2 消费者个人认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调查结果 |
6.3.3 消费者的汽车共享出行情况调查 |
6.3.4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与偏好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1 基于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政策导向 |
7.1.1 加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等意识的个体认知 |
7.1.2 强化产品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
7.1.3 加强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
7.1.4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
7.2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2.1 增加新能源汽车国产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
7.2.2 鼓励自主研发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
7.2.3 产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调整和转向 |
7.2.4 针对消费者特点的产业发展策略 |
7.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3.1 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 |
7.3.2 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提高产品性能 |
7.3.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注重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 |
7.4 市场需求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
7.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
7.4.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机制 |
7.4.3 打破区域壁垒增进区域协同 |
7.5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商用车发动机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汉马动力:致力于多元化产品解决方案,后国Ⅵ时代前景可期[J]. 黎明. 商用汽车, 2021(11)
- [2]重庆SFHY公司发动机产品战略研究[D]. 左雪梅.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3]潍坊市商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研究[J]. 徐国林.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1(05)
- [4]江西五十铃汽车皮卡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殷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部分商用车企业2021年新年献词[J]. 本刊. 商用汽车, 2021(Z1)
- [6]基于7Ps理论的LT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周佳楠.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7]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于海淼. 山东大学, 2020(05)
- [8]商用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二维互动”成长模型研究[D]. 王尔成. 山东大学, 2020(05)
- [9]长头载重汽车驾驶室振动特性研究[D]. 王海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D]. 何春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