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一、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论文文献综述)

郭彬[1](2021)在《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疗效,以此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中医治疗依据。方法:选择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60例,分别来自江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和住院部。采用简单随机法将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各30例。另外选取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儿保科体检正常婴幼儿30例为正常组。常规组:予以母乳(母亲回避过敏食物)或配方奶粉(氨基酸奶粉:恩敏舒)喂养以及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片等)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石榴皮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黄芪白术)。正常组:继续原喂养方式喂养。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样本症状及体征、过敏相关指标。结果:1.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中药组和常规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无差异(P>0.05),采用不同方法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临床症状如腹泻、食欲不振、哭闹不安、神疲乏力表现的情况。中药组患儿与常规组患儿治疗4周后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症状总积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提示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改善症状的疗效更佳。2.实验室指标比较:与过敏相关指标IL-6、IL-17、EOS、EOS%比较: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牛奶蛋白过敏患儿IL-6、IL-17、EOS、E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两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前相比,IL-6、IL-17、EOS、EOS%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下调IL-6、IL-17、EOS、EOS%的表达水平;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组在降低IL-6、IL-17、EOS、EOS%的表达水平上明显优于常规组。3.治疗疗效等级比较:中药组显效人数为18人,有效人数为10人,无效人数2人,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组显效人数10人,有效人数13人,无效7人,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较常规治疗(饮食回避)总体治疗效果更佳。结论:1.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存在EOS、EOS%、IL-6、IL-17的表达异常增高。2.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使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MPA患儿临床症状更好的得到缓解。3.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更明显改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免疫相关指标EOS、EOS%、IL-6、IL-17的表达水平。4.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优于单纯饮食回避联合益生菌治疗。

陈倩雯[2](2021)在《揿针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儿童肺脾虚弱型慢性单纯性鼻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揿针穴位埋针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儿童肺脾虚弱型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为揿针穴位埋针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探寻临床治疗本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并确诊为肺脾虚弱型慢性单纯性鼻炎的60例患儿,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数均为30例。治疗组以揿针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水煎服,对照组以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内舒拿)喷鼻,同时配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水煎服。由于我院并没有内舒拿,故嘱患儿家属于齐鲁医院购买。观察治疗前后患儿鼻部症状、全身症状以及体征变化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各记录一次,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儿童肺脾虚弱型慢性单纯性鼻炎均有效,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通过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症状,治疗组各因子治疗前后积分具有极显着差异(p值均小于0.01)。将两组各因子治疗前后积分差值d组间对比显示,在打鼾张口呼吸、嗅觉减退、头痛头昏、鼻腔分泌物、鼻腔黏膜方面治疗组疗效极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1);在鼻塞、鼻涕、大便溏薄、易感冒、纳呆、鼻甲方面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在舌象、倦怠乏力、脉象方面两组疗效无显着差异(p值大于0.05)。治疗结束后,将两组等级关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两组疗效有极显着差异(p值小于0.01),治疗组的秩平均值(22.15)低于对照组的秩平均值(38.85),治疗组的秩总和(664.50)均低于对照组的秩总和(1165.50),证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疗效。结论:揿针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儿童肺脾虚弱型慢性单纯性鼻炎,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该治疗方法针药结合,其操作简便,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刘明强[3](2021)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型特应性皮炎患者SCORAD评分及其子评分的影响,进而评估其疗效指数;2.研究患者体内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IL-4、IFN-γ的相关性;3.观察参苓白术散对炎症因子IL-4、IFN-γ、Ig E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治疗效果;4.观察参苓白术散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平行、对照以及对患者实施盲法的试验方法,把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两组患者均使用临床常规外用药物进行基础治疗,试验组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颗粒剂冲服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与参苓白术散相仿的安慰剂冲服进行对照。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SCORAD评分、检测血清中IL-4、IFN-γ、Ig E的含量以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的含量,通过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和比较。同时在研究试验期间对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记录。结果:1.基线比较,本次研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病例中,在年龄、病程、SCORAD评分及其子评分上、血清IL-4、IFN-γ、Ig E的含量,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2.愈显率比较:试验组愈显率达76.7%,对照组愈显率为46.7%,试验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经治疗,在SCORAD评分上以及SCORAD评分的子评分上,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下降,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均可有效下调患者血清中IL-4、IFN-γ、Ig E的含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试验组在下调肠道内大肠杆菌方面优于对照组,上调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方面优于对照组,提示参苓白术散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肠道菌群平衡。6.特应性皮炎患者体内血清IL-4与大肠杆菌成正相关性,与双歧杆菌、乳酸菌城负相关性;而IFN-γ与大肠杆菌则成负相关性,与双歧杆菌、乳酸菌成负相关性。7.课题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事件,研究中所有病例未出现脱落和剔除,说明两组患者在用药上无毒副作用。结论:1.在使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参苓白术散可以更为有效的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并显着下调患者患者血清中IL-4、IF-γ、Ig E炎症因子的含量以及调节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平衡。2.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变化与特应性皮炎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患者体内炎症因子与菌群的联系,并且可以推断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导致Th1/Th2分化异常,进而对特应性皮炎产生影响。

邹坤[4](2020)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的微生态学机制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验证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基于舌苔菌群的结构变化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的微生态学机制。方法 选取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系肿瘤外科的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患者,辩证论治后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4周,然后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治疗效果。选取有治疗效果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分别提取服用中药前后的舌苔样本,并将舌苔样本分为Before组和After组。另取正常体检者的舌苔样本作为健康对照组,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来分析舌苔菌群的变化。结果 本次研究共有19例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患者完成为期4周的中药治疗,其中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4.21%;最终观察组纳入治疗有效的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患者15例,健康对照组纳入12例健康体检者,共获得了 42例合格舌苔样本;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从样品稀释性曲线可以看出曲线逐渐趋于平缓,表明每个样品的测序量足够: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After组和Before组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有差异;差异显着性分析显示在属水平上,与Before组相比,After组舌苔菌群的奇异菌属(Atopobium)、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Saccharimonadaceae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与Before组相比,After组与HC组舌苔菌群的奇异菌属(Atopobium)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且在After组与HC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疗效确切;参苓白术散加减能够改变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患者的舌苔菌群结构;与Before组相比,After组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均有相应的舌苔菌群具有显着性差异;奇异菌属(Atopobium)可能是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机制的标志舌苔菌群。

钟冰[5](2020)在《针刺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针刺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胜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观察,与传统埋线联合中药治疗作对比,为治疗肥胖症提供一种操作更方便、疗效更持久、效果更满意的方法。方法:本研究运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名脾虚湿胜型肥胖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治疗组选用包含PPDO线体的一次性埋线针进行针刺埋线结合口服参苓白术散治疗,对照组传统埋线结合口服参苓白术散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六个月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回访,评价复发情况。通过临床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BMI值、体重、腰围、肥胖度、中医临床症状等,来观察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等评估排斥反应及治疗的安全性,将收集所得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64例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实验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体重、BMI值、腰围、肥胖度、中医症状等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体重、BMI值、肥胖度、腰围、中医症状评分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疗程治疗,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81.25%;治疗结束6个月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回访,了解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6.90%,对照组复发率为26.92%;对治疗后治疗部位出现排斥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评估排斥反应的情况,治疗组排斥反应为3.13%,对照组排斥反应为21.88%。结论:针刺埋线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疗效优于传统埋线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针刺埋线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疗效确切,复发率及排斥反应较低,操作便捷,值得临床推广。

邓媛[6](2020)在《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钱氏白术散对于小儿脾虚泻的治疗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方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脾虚泻患儿为对象,以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以口服中药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治疗,两组患儿均加予基础治疗(饮食指导及补液),疗程为10天。根据量化积分表评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组内、组间主次症缓解情况、总有效率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评价:试验组30例患儿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患儿临床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疗效经比较P值小于0.05,说明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内比较:除对照组形体消瘦外,两组患儿治疗后其余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经统计检验,试验组除形体消瘦,对照组除食后作泻和形体消瘦外,余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异P值均小于0.05,证实了两组药物均能有效缓解脾虚泻患儿的临床症状。(3)组间比较:(1)主症:试验组对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2)次症:试验组对于食后作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对于其余次症的缓解,二者疗效相当(P值大于0.05);(3)证候总积分:试验组治疗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且P值小于0.05,说明试验组对脾虚泻患儿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治疗观察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两种药物安全性均良好。结论:加味钱氏白术散可有效改善脾虚泻患儿的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罗晓琼[7](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梁廷君[8](2019)在《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采用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通过观察小儿厌食症的主、次症状积分,日均费用、药物煎煮、服药时间,评价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经济性效益,探讨运脾醒胃汤煮散的优效性,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简、便、廉”的中医特色方案,为运脾醒胃汤煮散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中医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患儿90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饮片组、煮散组、颗粒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运脾醒胃汤汤剂、煮散(半剂量)、颗粒不同剂型口服治疗,总疗程2周,对比观察三组在治疗前后(0、7、14天)的症候积分变化、处方费用、药物煎煮时间、服药时间。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第7天、14天食欲、食量、面色、口臭、呃逆等症状积分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饮片组比较,煮散组、颗粒组在治疗第7、14天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症候总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煮散组在日均费用上明显少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颗粒组在日均煎煮时间上均少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均费用上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煮散组、颗粒组的服药时间明显少于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确切,煮散组的剂量仅为其余两组的半量,可达到相同的疗效,且在煎煮时间、日均药费、日均服药时间上明显优于饮片组,煮散组在药物费用上优于颗粒组,中药煮散充分体现了“简、便、廉”的中医特色优势,为煮散剂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张声生,周强[9](2018)在《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学认为"脾"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结合体,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精微之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虚无以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气机升降失司,则百病皆生。脾虚当以健脾为大法,健脾方为主方施治,其中代表方药为参苓白术散(颗粒、丸)和补中益气方(颗粒、丸)。二者是中医传统的经典方药,强调经典方的原方剂量,在临床上运用广

李元[10](2018)在《基于脑肠肽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及中药疗效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探讨功能性腹泻(FDr)脾虚证以及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本病的生物学机制,探寻疾病治疗靶点,进一步完善中医脾虚证理论。方法理论研究方面:(1)全面整理功能性腹泻临床文献,对出现频次较高的中医证型及其症状表现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本病的核心症状,并对临床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有效方剂及中药进行梳理,探讨该病的中医证治规律。(2)结合研究结果,对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综合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客观化分析有效治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等,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实验研究方面:(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构建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进行评价。运用“高乳糖饲料喂养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合因素造模,观察大鼠功能性指标(一般体征、体重、饮食情况、腹泻指数),并采用生物学指标(血清淀粉酶、D-木糖和乳酸含量)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2)在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运用Elisa、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血清及下丘脑中的脑肠肽指标(Ghrelin、CCK、VIP)进行检测,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生物学机制;(3)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干预模型大鼠,西药蒙脱石散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研究期间观察记录大鼠一般体征、饮食情况、腹泻指数,并采用生物学指标(血清淀粉酶、D-木糖和乳酸含量)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4)使用Elisa、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血清及下丘脑中的脑肠肽指标(Ghrelin、CCK、VIP)进行检测,探讨参苓白术散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治疗机制。结果理论研究方面,整理并分析功能性腹泻临床文献,结果显示:(1)功能性腹泻临床出现频次较高的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脾肾两虚、肝郁脾虚、寒热夹杂、脾虚湿阻等,共有症状为“腹泻(次数增多,性质清稀或溏薄)”,病位涉及脾、胃、肝、肾,主要责之于脾。该病主要由于脾虚不化,湿浊内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痰、饮、水、湿等致病因素停蓄腹内而成。(2)在临床治疗方剂中,以补气健脾、理气化湿等功效中药为主,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组合与《方剂学》参苓白术散配伍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参苓白术散可以作为本病的主方,也从治疗角度进一步证实了功能性腹泻与脾虚证的相关性。(3)对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的RCT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综合疗效显着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能进一步降低复发率,安全性高。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使用“高乳糖饲料喂养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合因素构建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腹泻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并出现神疲乏力、皮毛不泽、饮食减少等体征,生物学指标检测血清淀粉酶和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乳酸含量明显增高,符合功能性腹泻脾虚证标准。(2)功能性腹泻脾虚证模型大鼠生物学指标方面,脑肠肽Ghrelin、CCK在下丘脑中的蛋白与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在循环血中表达也高于正常组,而VIP在下丘脑和循环血中表达均低于正常组,推测脑肠肽激素水平的紊乱有可能是功能性腹泻的病理机制所在,从而引发胃肠运动及分泌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发生“脾失健运”的泄泻。(3)对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研究发现,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腹泻指数,改善功能性腹泻大鼠“腹泻(次数增多,性质清稀或溏薄)”主症,增加饮食量,并对神疲乏力、皮毛不泽等脾虚表现也有改善作用。健脾中药治疗能够显着提高血清淀粉酶和D-木糖含量,改善胃肠道功能,同时降低乳酸含量,缓解脾虚症状。证实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4)脑肠肽指标方面,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能够降低模型大鼠Ghrelin、CCK在下丘脑和外周血的表达,同时升高VIP在下丘脑和外周血的表达,表明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肽的表达,进而改善相关症状,因此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疗效机制有可能与调控脑肠肽的表达有关。结论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功能性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与脾虚证密切相关,参苓白术散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剂,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显着疗效。实验研究证实,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能明显改善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减少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改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疲劳状态。生物学机制研究表明,功能性腹泻脾虚证模型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中Ghrelin、CCK表达上调、VIP表达下调,表明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可能为脑肠肽表达异常诱发肠道稳态失衡,胃肠功能紊乱。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干预后,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中Ghrelin、CCK、VIP表达趋于正常,说明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调节脑肠肽的表达,从而维持神经-内分泌网络稳态,调控胃肠功能发挥治疗作用,也证实Ghrelin、CCK、VIP有可能是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生物学特异性指标及有效治疗靶点。

二、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文献对泄泻的记载和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牛奶蛋白过敏的认识
        2.1 牛奶蛋白过敏机制
        2.2 与牛奶蛋白过敏相关的致病因素
        2.3 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及相关检查
        2.4 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
        2.5 CMPA的预后
    结语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来源
    1.2 西医诊断
    1.3 中医诊断
    1.4 纳入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标准
    1.7 研究方法
2 观察指标
    2.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2.2 过敏相关指标观察
    2.3 疗效判定
3 统计方法
    3.1 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
    3.2 三组婴幼儿治疗前IL-6、IL-17、EOS、EOS%比较
    3.3 两组过敏患儿症状积分
研究结果
    1.1 常规组治疗前后IL-6、IL-17、EOS、EOS%比较
    1.2 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1.3 中药组治疗前后IL-6、IL-17、EOS、EOS%比较
    1.4 中药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1.5 两组治疗后IL-6、IL-17、EOS、EOS%比较
    1.6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1.7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分析
    2 浅谈导师“治脾胃以止泻”的学术思想
        2.1 牛奶蛋白过敏之腹泻与脾胃之关系
        2.2 CMPA腹泻的中医治法及用药讨论
        2.3 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方药分析
        2.4 方中单味中药的相关阐述
    3 牛奶蛋白过敏与IL-6、IL-17、EOS、EOS%的相关性
    4 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的疗效分析
        4.1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4.2 免疫相关指标疗效分析
        4.3 疗效等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牛奶蛋白过敏病例登记表
个人简历

(2)揿针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儿童肺脾虚弱型慢性单纯性鼻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诊断标准
        1.2.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脱落标准
        1.3 试验分组
        1.4 治疗方案
        1.5 合并用药情况
        1.6 观察指标
        1.6.1 一般资料
        1.6.2 疗效观察项目
        1.6.3 不良反应
        1.6.4 有效性评价
    2 统计学方法
    3 临床统计结果分析
        3.1 基线分析
        3.1.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
        3.1.2 两组患儿年龄比较
        3.1.3 治疗前两组病情比较
        3.1.4 两组治疗前各症状、体征的组间比较
        3.2 疗效评价
        3.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3.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组内总积分对比
        3.2.3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d组间比较
        3.2.4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3.2.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d组间比较
        3.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4 结论
讨论
    1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研究概况
        1.1 祖国医学对鼻窒病的相关认识
        1.1.1 病因的认识
        1.1.2 病机的认识
        1.1.3 辨证分型论治
        1.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现代医家对慢性单纯性鼻炎病因的认识
        1.2.2 现代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治疗
        1.3 儿童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病机特点
    2 揿针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2.1 揿针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理论基础
        2.2 揿针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2.3 揿针选穴依据
        2.3.1 鼻与肺、脾及经络的关系
        2.3.2 选穴依据
    3 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1 方药组成及分析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内舒拿)现代药理作用
    5 疗效与机制评价分析
    6 试验安全性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鼻窒病的辨证分型
    4 治疗
        4.1 针刺疗法
        4.2 经验方治疗
        4.3 针刺或针刺联合口服中药疗法
        4.4 其他疗法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脱落和中止标准
    1.7 医学伦理原则
2.临床研究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发生的处理
    2.5 数据处理
    2.6 标本检测方法
3.结果分析
    3.1 病例基本情况比较
    3.2 观察疗效及指标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和脱落病例处理
4.讨论
    4.1 立论依据
    4.2 肠道菌群与特应性皮炎的机制
    4.3 通过肠道菌群治疗特应性皮炎
    4.4 中医从“脾”论治特应性皮炎
    4.5 从中医“脾虚”调节肠道菌群
    4.6 参苓白术散的作用机制
    4.7 特应性皮炎与IL-4、Ig E、IFN-γ的关系
    4.8 对照组用药的选择依据
    4.9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的微生态学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参苓白术散对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
        1 参苓白术散的由来
        2 方义及药物组成
        3 临床文献研究
    第二节 舌苔与舌苔菌群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舌苔菌群研究相关技术
    第四节 文献研究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7 观察指标
        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9 技术路线图
        10 测序实验步骤
        11 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临床疗效及一般资料比较
        2 物种组成分析
        3 Alpha多样性分析
        4 Beta多样性分析
        5 样品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
        6 结果总述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胃癌术后患者调查表
    附表2 Karnofsky (KPS)评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针刺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1.1 古代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2.1 肥胖的流行病学的研究
        2.2 肥胖的并发症
        2.3 诊断
        2.4 病因及发病机制
        2.5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2.3 疗程
        2.3 注意事项
        2.4 意外情况的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中医症候评分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安全性评价标准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研究
        2.1 方药的前期研究
        2.2 方药的用法
        2.3 方药分析
    3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4 针刺埋线与传统埋线两种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
        4.1 针刺埋线的作用机理
        4.2 埋线器材的选择
    5 选穴依据
    6 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标准及处理
        2.6 终止试验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给药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及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疗效比较
        4.3 安全性分析
        4.4 研究结果小结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认识
        2.2 病因认识
        2.3 发病机制认识
        2.4 西医诊断
        2.5 西医治疗
    3.讨论
        3.1 立体依据
        3.2 加味钱氏白术散组方分析
        3.3 对照组选药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对小儿脾虚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研究成果

(7)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1.1 目的
    1.2 技术路线图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1.5.1 检索数据库
        1.5.2 检索词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1.7 结果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7.3 Meta分析结果
    1.8 讨论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1.9 小结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案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研究设计
        2.3.3 研究对象
        2.3.4 治疗方案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2.3.6 疗效判定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2.3.8 质量控制
        2.3.9 统计分析
        2.3.10 伦理学原则
    2.4 研究结果
        2.4.1 研究完成情况
        2.4.2 基线统计结果
        2.4.3 疗效评价
        2.4.4 安全性评价
    2.5 讨论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2.5.4 现代药理研究
        2.5.5 研究结果分析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2.6 小结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3.1 课题来源
    3.2 研究目的
    3.3 技术路线图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3.4.1 纳入标准
        3.4.2 排除标准
        3.4.3 研究方法
        3.4.4 观察指标
        3.4.5 统计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一般资料
        3.5.2 患者吸烟情况
        3.5.3 合并疾病情况
        3.5.4 炎性指标分析
        3.5.5 血气分析情况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6 讨论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3.7 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4.1.3 治疗进展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4.2.2 中医病因病机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及研究现状
        1.1 基本概念
        1.2 病因认识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的研究
    2 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与研究
        2.1 小儿厌食症的病名由来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的研究
    3 煮散的历史沿革
    4 配方颗粒的认识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随访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1.1 三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
        3.1.2 三组病程分布比较
        3.1.3 三组治疗前主症积分、次症积分、症候总积分组间比较
        3.2 两组疗效分析
        3.2.1 治疗前后食欲积分比较
        3.2.2 治疗前后食量积分比较
        3.2.3 次要症候积分比较
        3.2.4 症候总积分比较
        3.2.5 治疗7 天后三组疗效比较
        3.2.6 治疗14 天后三组疗效比较
        3.3 成本效益分析
        3.4 日均服药时间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思路
        4.2 运脾醒胃汤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4.3 中药煮散的认识
        4.4 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
        4.5 汤剂、煮散剂、配方颗粒的比较
        4.6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统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
3 肿瘤相关疾病
4 代谢性疾病
5 肾脏相关疾病
6 儿科疾病
7 皮肤病
8 妇科疾病
9 男科疾病
1 0 其他

(10)基于脑肠肽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及中药疗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腹泻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功能性腹泻发病机制
        2. 功能性腹泻治疗方法
        3. 功能性腹泻相关脑肠肽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泄泻中医源流研究综述
        1. 秦汉时期
        2. 晋唐两宋时期
        3. 金元时期
        4. 明代时期
        5. 清代及民国时期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参苓白术散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研究概述
        1. 治疗机理研究
        2. 临床应用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综合疗效的Meta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实验一 相关脑肠肽在大鼠血清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PCR法检测脑肠肽相关基因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Western blot法检测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治疗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的治疗机制研究
        实验一 相关脑肠肽在大鼠血清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PCR法检测相关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Western blot法检测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肠肽在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
        1. 实验方法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D]. 郭彬.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揿针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儿童肺脾虚弱型慢性单纯性鼻炎临床研究[D]. 陈倩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刘明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脾胃虚弱证的微生态学机制初步探讨[D]. 邹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针刺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临床观察[D]. 钟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 梁廷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J]. 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张声生,周强. 北京中医药, 2018(07)
  • [10]基于脑肠肽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及中药疗效机制[D]. 李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