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气象短信服务系统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曹梅,郭鹏,陈聪[1](2014)在《针对广东台风过程中气象服务的思考与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2013年三次台风过程短信、微博、和网站的气象服务,并进行了总结反思。"广东天气"微信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提供了新的气象服务方式。通过不同渠道发布的新媒体服务,各取所长,更好的满足了公众气象服务的社会需求。
李秀莲,乔云红,时瑞琳[2](2014)在《关于建设省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及时性、主动性不够,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气象服务需求,因此需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从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管理权限、创新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省、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
曾桢[3](2014)在《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特征与结构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指出“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目前城乡一体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还关系到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社会共同富裕、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重大问题。而在“三农”问题的影响因素当中,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农业市场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以带动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流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与安全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农业政策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利于维护农户的权益,缓和社会矛盾。由于农业信息传播对“三农”问题的巨大影响,因而对其研究意义极为重要,但目前对其研究却存在不足。首先研究的对象范围具有局限性,仅限于农户,而对农产品经销商、涉农单位等其他相关信息传播主体则较少涉及,特别是缺乏实证调查,同时也忽略了对农户群体分化现状分析,及对不同农户群体间信息传播差异的研究。其次研究缺乏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的分析,目前研究多基于“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传播框架,忽略农业传播的双向性,及基层主体的信息需求、媒介使用和需求满足情况。最后,相关解决方法比较单一,过度强调政府部门采取政策手段与加大投入资金的作用,忽略从农业信息传播现状出发,面向实际需求、结合相关技术,使用有效媒介,解决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将立足于对农业信息传播中三个关键主体—农户、农产品经销商、涉农单位,应用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思维方式,通过历时3年的调查,对132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关分析结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善农业信息传播的建议,最后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建议进行实践验证。研究结果显示:①通过对农业信息传播的基础——农户主体分析发现,按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年龄、职业等划分的不同农户群体在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媒介使用、信息需求满足、信息问题的感知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农户信息传播问题不能单一化、简单化处理,而应该面向不同农户群体的特征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②通过对农业市场信息传播的主体—农产品经销商的分析发现,目前农产品经销商中市场信息传播主要以手机通话的人际传播为主,而对电脑、报刊杂志等媒介的使用较低,调查结果显示,这主要受到农产品经销商交易特征的影响,以及对各个涉农单位所提供的市场信息服务评价不高造成。③通过涉农单位主体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涉农单位所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中农业经济信息交流频繁,而农业环境、科技信息交流不畅,同时整个信息传播网络整体服务对象仍然以政府为主,面向基层的信息服务效果不佳,并且不同部门在信息采集频率与范围上存在互补,但标准缺乏统一。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内容,以及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论述了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与农业信息传播相关的基本概念,为本文后面的分析提供了支持。第三章农户信息传播分析,主要研究农业信息传播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农户,并结合农村阶层划分理论,采用聚类方法得到四类不同的农户群体,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验证不同农户群体媒介使用、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满足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同时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群体农户信息需求满足的影响因素。第四章为农产品经销商信息传播分析,主要研究农业经济信息传播中关键主体——农产品经销商,包括对经销商基本特征(人口学特征、交易特征、市场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以及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经销商信息需求进行归纳描述,并对媒介使用及媒介评价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层次回归对经销商信息需求、媒介使用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第五章涉农单位信息传播分析,主要研究农业信息传播中处于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地位的主体——涉农单位,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涉农信息交流结构及其特征。第六章为对三个主体间的信息传播关系的讨论,主要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户、农产品经销商、涉农单位之间的信息传播关系与存在的问题。第七章为农业信息传播改进策略,包括:①加强不同涉农单位间的合作,互通共享信息资源②选择对服务主体有效的信息媒介,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信息服务③普及移动互联网络,推广移动智能终端,加强移动应用服务建设。在提出改进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信息及通讯技术,实际设计开发了一个面向农业市场信息传播的移动应用系统,以及一个面向农业生产信息传播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的思路。
司瑶冰,李司洋,夏宇宁[4](2013)在《SMS和声讯电话气象信息服务需求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内蒙古手机气象短信和12121声讯气象服务电话的发展变化状况,结合内蒙古移动公司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增长及社会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应充分利用手机便捷快速传播信息的优势,针对SMS服务,合理划分出需求群体,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气象信息产品;利用声讯电话专业化服务的特点,提供精细化、人性化的气象服务信箱栏目。将手机短信和12121声讯电话成为防灾减灾,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的气象信息资源传播手段的重要途径。
乔云红,朱金花,王晓丽,李秀莲,时瑞琳[5](2013)在《对气象信息服务平台的新认识》文中指出气象信息服务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服务,它是对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有选择的应用,它要以气象业务为依托,它还要不断获取用户的需求,因此,气象信息服务是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气象业务和用户需求三者的密切结合。气象服务的功能,不仅要使气象部门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天气情报和灾害情况,而且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用户需求,挖掘用户的需求,引导用户的需求,因此气象信息服务的技术、手段和产品,也要不断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气象业务建设的前进而跟进,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胜任这种变化需要技术的积累和研究,需要建立科学的、基于现代通信和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欧阳辰晨[6](2013)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研究 ——以“易农在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当前,伴随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及应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入,农村、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要更为迫切。如何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将农民所需的科技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并为农业的产-供-销-加工储藏等各环节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科技信息服务,对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内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适应于不同地域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各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总结、概括和分析,以便为本文的模式构建提供研究的基础。其次,本文从江苏省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需求出发,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即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服务内容和信息服务手段和策略等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易农在线”为例,提出适应江苏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并对以“1+N”模式的目标、功能、运行机制、管理保障以及具体构架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再次,为了更好的了解江苏省农户对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使用和需求的现状,本文结合“1+N”模式的内容,通过农户问卷和合作社问卷,对苏北、苏中、苏南的东台、扬州、泰州、南通、南京、句容等6个城市的1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67位农户和16位合作社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本文对“1+N”模式的实施背景、步骤和成效进行案例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以及“易农在线”平台试运行的数据,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的各组成要素和具体架构模块进行调整和细化,以便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同时,对江苏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政府支持,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培训支持,提高农户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平台支持,加强多种信息内容和方式的整合。
李彩霞[7](2013)在《汾阳市气象短信业务发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气象事业及移动业的迅速发展,气象短信业务异军突起,成为开展气象服务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汾阳市气象短信业务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气象短信业务的合理对策。
徐金凤[8](2013)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集中供热具有节约能源、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以及改善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优点,所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60多个城市实现了集中供热。然而,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以及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本文针对集中供热系统在运行、管理、维护等环节存在运行效率很低、供热质量较差、节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结合物联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高效节能的集中供热网络系统。该系统已经在天津市南开区、东丽区等地区得到成功应用,数据显示运行效率增加,供热质量提高,节能效果明显。首先,本文分析了传统集中供热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及其结构,即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换热站、工作人员、控制中心与互联网相连接,组建成一个完整的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该系统包括换热站现场控制、控制中心以及通讯网络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关系概括来说,是控制中心通过通讯网络对所有的换热站进行远程监控调节。然后,通过对多种通讯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采用GPRS无线传输方式进行数据通讯,并且设计了通讯网络系统,通过通讯网络系统实现了换热站与控制中心之间的数据通讯,包括采集数据的上传,控制信息的下发以及控制应答信息回馈。其次,本文设计了换热站监控子系统,实现了控制中心对换热站的实时远程监控。并且,通过对气象数据、用户的用热特点、建筑类型对供热的影响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换热站节能运行控制模式,具体包含三个部分:换热站分组分段控制策略、基于室内温度反馈的控制曲线动态调节策略及换热站运行控制曲线辅助决策。最后,针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突发情况,本文提出了短信报警服务,并且设计实现了基于GSM/SMS的短信报警服务平台。即在传统的集中供热报警方式基础上,增加了短信报警功能,通过短信来将报警信息实时发送给工作人员;另外还增加了短信服务功能,通过短信方式来查询和设置换热站的运行数据及控制参数。
朱金花,范永玲,乔云红,张荣,候润兰[9](2012)在《农网—支撑农村信息化的网络平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继承巩固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长期以来,城乡差别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构建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系统,促进家电下乡、信息下乡,激发农村消费需求,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农村信息化也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农业农村改革开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农业农村长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新的动力;抓住信息网络所能够提供的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本文从利用农网网络平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出发,介绍了农网的现行状况,分析了农网信息在农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过建立专业用户气象服务系统;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为农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开发新型为农服务项目,促进农业信息传播;增加人工影响天气信息,提高农业信息综合生产能力及与时俱进加强气象在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作用五个途径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不但可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而且利于合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节约成本,促进农业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在为农服务中的水平。
张学成,张永瑞,周小平,王旭,赵润萍[10](2012)在《忻州市气象短信服务系统》文中指出《忻州市气象短信服务系统》,从2006年研制并与当年10月投入使用至今(2012年8月31日)已累计发送气象灾害预警、雨情、雪情、预报等各类短信200多万条。该系统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功能不断完善,技术逐步成熟,为服务全市地方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山西气象短信服务系统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气象短信服务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针对广东台风过程中气象服务的思考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台风案例选取与介绍 |
2短信服务 |
2.1 短信服务概况 |
2.2 短信服务思考 |
3 微博服务 |
3.1 微博服务概况 |
3.2 微博服务思考 |
4 网站服务 |
4.1 网站服务概况 |
4.2 网站服务思考 |
5 微信服务 |
6 总结 |
(2)关于建设省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目标 |
1.1 服务方面 |
1.2 业务方面 |
1.3 技术方面 |
2 建设内容 |
2.1 基础数据库 |
2.2 基础信息查询检索子系统 |
2.3 服务产品加工制作子系统 |
2.4 服务产品编审分发子系统 |
2.5 服务用户管理子系统 |
2.6 气象服务产品展示子系统 |
2.7 系统监控子系统 |
2.8 系统管理子系统 |
3 省、市、县分级管理 |
3.1 省级管理员权限 |
3.2 市级管理员权限 |
3.3 县级管理员权限 |
4 创新点 |
4.1 数据集中存储、分级维护、审批入库 |
4.2 强大的DMGIS平台的标绘组件 |
4.3 运用网格WEBGIS发布部分信息 |
4.4 气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
5 结语 |
(3)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特征与结构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0.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0.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0.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0.3.3 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1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农业信息 |
1.2 农业信息传播 |
1.2.1 农业信息传播的含义 |
1.2.2 农业信息传播的过程及主体间相关关系 |
1.3 农业信息传播相关要素 |
1.3.1 农业信息传播主体 |
1.3.2 农业信息传播中信息媒介 |
2 农户信息传播分析 |
2.1 农户及其定义 |
2.2 农户群体的划分 |
2.3 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
2.3.1 数据来源 |
2.3.2 调查质量控制 |
2.4 基于数理统计的农户群体划分 |
2.4.1 农户群体聚类分析 |
2.4.2 基于判别分析的农户截面调查数据的划分 |
2.5 不同农户群体信息媒介使用分析 |
2.5.1 不同农户群体单向信息媒介使用差异比较及趋势分析 |
2.5.2 不同农户群体双向信息媒介使用差异及趋势分析 |
2.5.3 不同农户群体公共信息媒介使用差异分析 |
2.6 不同农户群体信息需求分析 |
2.6.1 农村信息需求 |
2.6.2 农户群体信息需求因子分析 |
2.6.3 农户群体信息需求差异分析 |
2.7 不同农户群体信息需求满足分析 |
2.7.1 农户群体信息需求满足因子分析 |
2.7.2 不同群体信息需求满足差异分析 |
2.7.3 媒介使用对信息需求满足影响分析 |
2.8 不同农户群体信息传播问题感知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3 农产品经销商信息传播分析 |
3.1 农产品经销商 |
3.1.1 农产品经销商基本特征 |
3.1.2 农产品经销商交易环境 |
3.2 数据来源及调查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质量控制 |
3.3 农产品经销商特征分析 |
3.3.1 农产品经销商交易环境分析 |
3.3.2 农产品经销商人口学特征描述 |
3.3.3 农产品经销商交易特征分析 |
3.4 农产品经销商市场信息需求分析 |
3.4.1 农产品经销商市场信息需求特征 |
3.4.2 农产品经销商市场信息需求描述统计 |
3.4.3 农产品经销商信息需求因子分析 |
3.4.4 农产品经销商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5 农产品经销商媒介使用分析 |
3.5.1 农产品经销商媒介使用 |
3.5.2 对手机使用的进一步分析 |
3.5.3 农产品经销商信息媒介评价分析 |
3.5.4 农产品经销商信息媒介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涉农单位信息传播分析 |
4.1 调查方法 |
4.2 涉农单位层级间信息传播分析 |
4.2.1 层级网络构建 |
4.2.2 层级关系分析 |
4.3 涉农单位层级内部信息传播分析 |
4.3.1 基层内部网络分析 |
4.3.2 省层内部网络分析 |
4.4 涉农单位信息传播整体分析 |
4.4.1 整体信息权力分析 |
4.4.2 涉农信息传播网络结构等价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主体间信息传播关系分析 |
5.1 农户与涉农单位信息传播关系及问题 |
5.1.1 农户与涉农单位信息传播关系描述 |
5.1.2 农户与涉农单位信息传播问题分析 |
5.2 农产品经销商与涉农单位信息传播关系及问题 |
5.2.1 农产品经销商与涉农单位信息传播关系描述 |
5.2.2 农产品经销商与涉农单位信息传播问题分析 |
5.3 农户与农产品经销商信息传播关系及问题 |
5.3.1 农户与农产品经销商信息传播关系描述 |
5.3.2 农户与农产品经销商信息传播问题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农业信息传播改进策略 |
6.1 缓解农业信息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
6.2 基于对策建议的对农业市场信息传播实践 |
6.2.1 服务主体 |
6.2.2 信息需求及目标 |
6.2.3 信息传播媒介的选择 |
6.2.4 技术方法实现 |
6.3 基于对策建议的对农业生产信息传播实践 |
6.3.1 服务主体 |
6.3.2 目标 |
6.3.3 信息传播媒介的选择 |
6.3.4 技术方法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农户主体传播特征及问题 |
7.1.2 农产品经销商信息传播特征及问题 |
7.1.3 涉农单位信息传播特征及问题 |
7.1.4 农户、农产品经销商、涉农单位信息传播关系特征及问题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研究 ——以“易农在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概述 |
1.2.1 国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
1.2.2 国内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
1.3 研究目的与工作假说 |
1.3.1 研究目的 |
1.3.2 工作假说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构建——以“易农在线”为例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息服务 |
2.1.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
2.1.3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
2.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的构建 |
2.2.1 “1+N”模式的需求分析 |
2.2.2 “1+N”模式的要素 |
2.2.3 “1+N”模式的构建 |
2.2.5 “1+N”模式的具体构架 |
第三章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调查分析 |
3.1 调查表的设计与调查统计方法 |
3.1.1 调查表设计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录入统计分析方法 |
3.1.5 样本发放与回收情况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1 样本属性 |
3.2.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主体需求情况分析 |
3.2.3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内容需求情况分析 |
3.2.4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式需求情况分析 |
3.2.5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策略需求情况分析 |
3.2.6 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实施的建议 |
第四章 “易农在线”实证分析和“1+N”模式的完善及建议 |
4.1 “易农在线”实证案例分析 |
4.1.1 “易农在线”实施情况 |
4.1.2 “易农在线”的优点 |
4.1.3 “易农在线”的不足 |
4.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的完善与细化 |
4.2.1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服务主体的完善 |
4.2.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服务内容的细化 |
4.2.3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服务手段的完善 |
4.2.4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服务策略的完善 |
4.2.5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完善模式的具体构架 |
4.3 开展现代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建议 |
4.3.1 政府支持,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 |
4.3.2 培训支持,提高农户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 |
4.3.3 平台支持,加强多种信息内容和方式的整合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汾阳市气象短信业务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象短信业务的优势 |
1.1 权威性和时效性 |
1.2 针对性和实用性 |
1.3 灵活性和多样性 |
2 气象短信业务在汾阳市的开发应用 |
3 气象短信业务发展对策 |
3.1 不断创新气象信息服务形式 |
3.2 提供更专业的气象信息 |
4 结语 |
(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集中供热概述 |
1.3 集中供热网络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物联网相关知识概述 |
1.4.1 物联网技术的定义 |
1.4.2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结构设计 |
2.1 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模型 |
2.1.1 传统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结构 |
2.1.2 本文提出的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结构 |
2.1.3 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工作模式 |
2.2 换热站现场控制 |
2.2.1 换热站数据介绍 |
2.2.2 换热站现场控制调节 |
2.3 集中供热通讯网络分析 |
2.3.1 通讯方式选择 |
2.3.2 集中供热通讯网络功能分析 |
2.4 集中供热控制中心分析 |
2.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中供热通讯网络设计及关键技术 |
3.1 GPRS 无线通讯技术 |
3.1.1 GPRS 通讯网络定义 |
3.1.2 GPRS 通讯原理 |
3.1.3 GPRS 通讯方式 |
3.1.4 GPRS 通讯协议 |
3.2 集中供热通讯网络设计 |
3.2.1 集中供热通讯网络分析 |
3.2.2 UDP 通讯数据包组成 |
3.2.3 集中供热通讯网络设计 |
3.3 集中供热通讯网络系统实现 |
3.3.1 换热站 DTU 链表维护 |
3.3.2 换热站控制信息发送 |
3.3.3 换热站反馈信息接收 |
3.3.4 换热站采集数据接收 |
3.3.5 集中供热通讯网络系统运行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中供热控制中心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
4.1 换热站实时监控设计 |
4.1.1 换热站实时监控分析 |
4.1.2 换热站实时监控系统结构 |
4.1.3 换热站实时监控系统开发 |
4.2 换热站节能运行控制模式设计 |
4.2.1 换热站分组分段控制策略 |
4.2.2 基于室内温度反馈的控制曲线动态调节策略 |
4.2.3 控制曲线辅助决策 |
4.3 基于 GSM/SMS 的短信报警服务设计 |
4.3.1 SMS 技术简介 |
4.3.2 短信报警服务分析 |
4.3.3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设计 |
4.3.4 短信报警服务系统设计 |
4.3.5 短信报警服务系统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山西气象短信服务系统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对广东台风过程中气象服务的思考与探究[A]. 曹梅,郭鹏,陈聪.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 2014
- [2]关于建设省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思考[J]. 李秀莲,乔云红,时瑞琳. 山西科技, 2014(02)
- [3]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特征与结构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曾桢. 武汉大学, 2014(06)
- [4]SMS和声讯电话气象信息服务需求分析[A]. 司瑶冰,李司洋,夏宇宁.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公众、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与应用, 2013
- [5]对气象信息服务平台的新认识[A]. 乔云红,朱金花,王晓丽,李秀莲,时瑞琳.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公众、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与应用, 2013
- [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N”模式研究 ——以“易农在线”为例[D]. 欧阳辰晨.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7]汾阳市气象短信业务发展探讨[J]. 李彩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2)
- [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中供热节能网络系统设计与研究[D]. 徐金凤. 天津理工大学, 2013(S2)
- [9]农网—支撑农村信息化的网络平台[A]. 朱金花,范永玲,乔云红,张荣,候润兰. 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 2012
- [10]忻州市气象短信服务系统[J]. 张学成,张永瑞,周小平,王旭,赵润萍. 吉林农业,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