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提取法测定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曹莉[1](2020)在《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2种菌种分离方式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采用甘油-琼脂半凝胶法、甘油-营养琼脂半凝胶法、斜面低温保藏法、鲜牛奶法共4种保藏方法进行菌种保藏。通过观察蛹虫草液体菌种、子实体形态,测定子实体产量及其生物活性成分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均可成功制备蛹虫草菌种,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性状更稳定、品质更好。(2)蛹虫草子实体生长30d(天)时为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蛹虫草菌种品质的下降。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出菌快、菌球匀实、数量多,液体菌培养的子实体转色快且深、长势健壮,出草率高,产量达20.71-21.86g/盒。(3)蛹虫草子实体生长40d时为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对蛹虫草菌种品质下降的延缓作用不明显。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较为理想,液体菌培养的蛹虫草较其它时期出草率高、畸形少、产量达20.44-20.64g/盒。(4)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小,分别为4.54-6.18%、0.203-0.381%,菌种保藏方法及分离时期对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无显着影响。(5)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较大,分别为3.54%-7.83%、0.066-0.448%,斜面低温保藏法保藏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方法对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含量影响显着。
杨心如[2](2019)在《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通过观察和测定各试验组菌丝生长状况、转色性能、子实体生长状况,探索蛹虫草菌种制备的最佳途径。选择不同种类的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氮源(硫酸铵、蛋白胨、酵母粉、尿素),设计不同碳、氮源浓度制作液体培养基培养蛹虫草液体菌,并将液体菌接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蛹虫草的出草实验,通过测定液体菌菌丝干重、蛹虫草子实体鲜重以及子实体和菌糠的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及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0 d和15 d时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菌丝体时其生长速度快、转色快;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5 d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更细密、粘稠,质量好;在蛹虫草子实体培养40 d时组织分离获得菌种的后代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5),平均虫草产量达22.34 g。2、蛹虫草生长45 d时孢子分离获得的菌种,在PD(Potato Dextrose)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液体菌球小而细密,菌液浓稠;栽培的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平均鲜重为20.15 g,且子实体长势好、密度大,粗壮。所以生长45 d的蛹虫草更适合进行孢子分离。3、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对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蛹虫草液体菌菌丝干重有显着影响。当碳源为30 g/L蔗糖和氮源为6 g/L酵母粉时菌丝干重最大,分别为1.01 g/100ml和1.11 g/100ml。PD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栽培蛹虫草,蛹虫草产量存在显着差异。添加20 g/L蔗糖作为碳源和10 g/L硫酸铵作为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出的虫草产量最高,平均鲜重分别为24.46 g 和 25.6 g。4、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对栽培获得的子实体及菌糠中的虫草多糖及虫草酸含量有显着影响。以10 g/L葡萄糖,12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源和氮源,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81 g/100g和1.91 g/100g;菌糠中多糖含量较高的是30 g/L蔗糖和12 g/L硫酸铵,分别为0.07 g/100g和0.04 g/100g。以25 g/L麦芽糖和6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氮源,栽培得到的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71%和5.48%;菌糠中虫草酸含量较高的是30g/L的葡萄糖和8 g/L的蛋白胨,分别为2.09%和2.29%。
葛琦[3](2019)在《金蝉花成分分析及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蝉花(Cordyceps cicadae)为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及其寄主山蝉若虫形成的干燥复合体,与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同属,在民间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其性寒味甘,具疏散风热、定惊镇痉等功效。蝉花主要生长在四川、江浙地区、福建、安徽及云南等省份。近年来,冬虫夏草的大规模采收导致资源枯竭,金蝉花与冬虫夏草成分相似,功效相近,有望开发成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本论文系统分析了金蝉花中营养成分,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金蝉花中6个核苷类成分的方法,并对其主要有效成分(甘露醇、麦角甾醇和核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对不同浓度乙醇醇沉金蝉花多糖进行筛选,得到最佳抗氧化活性多糖组分,研究了其对果蝇寿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金蝉花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金蝉花营养成分研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12个不同产地的金蝉花样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粗多糖以及金属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纤维素、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及碳水化合物等含量分别为36.98%~42.84%、33.9%~37.62%、4.46%~8.87%、4.37%~6.06%、5.77%~9.59%和3.08%~8.40%。金蝉花粗多糖含量为2.27%~3.58%。金蝉花中金属成分Cd、Pb、Hg、As的含量均低于国标中食用菌重金属的限量标准(1.0 mg/kg、0.2 mg/kg、0.1 mg/kg和0.5mg/kg)。2.金蝉花核苷类成分的LC-MS分析及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联用法对金蝉花水超声提取物中核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初步鉴定出7种主要核苷类成分,并对峰面积较大的6个核苷类成分(腺嘌呤、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和N6-(2-羟乙基)腺苷)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的方法,测定了12个不同产地金蝉花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分离度及峰形良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和重复性等考察良好,可进行核苷类成分的检测分析;不同产地金蝉花的6个核苷类成分分别为17.6~77.34μg/g、1077.56~1538.21μg/g、50.24~481.39μg/g、293.84~705.44μg/g、408.2~784.27μg/g和534.24~921.91μg/g。3.金蝉花麦角甾醇及甘露醇含量测定。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分别采用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12个不同产地的金蝉花菌核、子实体和整株中麦角甾醇和甘露醇的含量。结果显示,整株金蝉花麦角甾醇含量为281.88~683.1μg/g,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明显高于菌核,分别为540.57~1800.39μg/g和129.83~229.55μg/g。金蝉花中甘露醇含量为82.12~136.24 mg/g,菌核中甘露醇含量略高于子实体,其均值分别为112.53~154.29 mg/g和68.71~105.62 mg/g。4.金蝉花多糖体外抗氧化研究。通过不同浓度乙醇醇沉金蝉花水提物,得到6个金蝉花多糖组分CP 30~CP 80,并测定不同浓度醇沉金蝉花多糖的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金蝉花多糖组分抗氧化活性为:CP70>CP60>CP80>CP50>CP30>CP40,表明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具有最佳抗氧化活性。5.金蝉花多糖CP70体内抗氧化研究。利用双氧水(H2O2)应激果蝇模型和正常生理衰老果蝇模型,研究高、中、低剂量(10 mg/mL、5 mg/mL和1 mg/mL)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并测定了中剂量组(5 mg/mL)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对果蝇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TA)活力的影响,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测定4种衰老相关基因(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1、MTH和SIRT2)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金蝉花多糖CP70组分对两种模型下果蝇的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均有延长,且中等剂量组(5 mg/mL)效果最为显着;5 mg/mL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显着升高了CAT酶(P<0.01)和GSH-Px酶活力(P<0.001),降低了MDA的含量(P<0.001);另外,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显着上调了果蝇体内CAT、SOD1和MTH mRNA水平的表达(P<0.05),而对SIRT2mRNA水平的表达无显着差异,推测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能显着延长果蝇寿命可能与上调抗氧化相关基因CAT、SOD1和MTH的表达水平有关。
钱正明,张浩,田野,李春红,杨丰庆,李文佳[4](2018)在《冬虫夏草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冬虫夏草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核苷、多糖、糖醇类、甾醇、蛋白质、肽、氨基酸、鞘脂和脂肪酸等。本文在前期综述文献的基础上,以冬虫夏草主要化学成分为基础,综述了各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以期为冬虫夏草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戢培正[5](2017)在《木里冬虫夏草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固态发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虫草药材中富含核苷类化合物、虫草多糖类、糖醇、甾醇类、蛋白质、氨基酸、无机元素、脂肪酸、维生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生殖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均有积极作用,且可减缓肿瘤生长、抑制癌细胞的扩散。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虫草及其相关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但天然虫草的生存条件苛刻,加之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使天然虫草资源紧缺,市场供不应求。近来研究表明,通过人工培养的虫草真菌所获菌丝体,其有效成分与天然冬虫夏草相当,并且有效成分产量相对稳定,可直接用于药物及保健品的制备中,因此对冬虫夏草中相关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发酵技术生产虫草有效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本实验从凉山州木里县高山草原采集获得冬虫夏草样品,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虫草真菌E1,对该分离纯化的虫草真菌进行形态学和18S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E1为Hirsutella sp.(被毛孢属)。以凉山产苦荞为培养基,以甘露醇和虫草素为指标,对虫草真菌E1固态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确定适合菌株E1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蛋白胨1%,酵母粉1%、牛肉膏2%、豆饼粉4%,蔗糖2%、硫酸镁1%、磷酸二氢钾0.15%以及基质荞麦,优化后发酵工艺:液态种子摇床培养时间为72h,液态种子接种量10%,培养基初始含水量60%,培养基装量60 g/250 mL,发酵时间为10天。在优化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后,虫草素和甘露醇含量均有所提升,表明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虫草真菌E1产虫草素和甘露醇含量。
陈方圆,焦子伟,努尔买买提,郭岩彬,马正海[6](2017)在《蛹虫草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蛹虫草别称北虫草、北冬虫夏草、蛹草菌等,分类学上与冬虫夏草同属,现已形成大规模人工栽培,因药理作用广泛,已被批准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及新资源食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蛹虫草活性物质提取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报道,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技术与成果,对蛹虫草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取虫草素主要有水浴浸提法、超声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法等;提取虫草酸有水提法、醇提法、超声-浸提协同提取法等;提取多糖有热水浸提法、超声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有基酒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煎煮法等;提取甾醇和糖醇有超声波提取法等;提取色素有酸热法、丙酮提取法等。建议进一步优化蛹虫草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为实现其工业化、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李宝霞[7](2013)在《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指出冬虫夏草为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是现代倍受推崇的保健品之一,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热点,但是天然冬虫夏草资源逐渐匮乏。为寻找新药源,并为临床用药和人们日常选用提供参考经验,本题对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主要鉴别方法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题中测定了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中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为保证本品纯度提供数据参考。为确定该人工培育品的药用成分,及是否具有药用价值。对该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进行了薄层鉴别,证明该品含有虫草素和腺苷两种主要成分。以上结果初步证明,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具有与冬虫夏草相同的两种成分。并对虫草素和腺苷进行了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一次进样,同时测定这两种成分的含量。色谱柱, C18(250mmx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0:80),进样量10μl,柱温30℃,检测波长260nm。在此条件下虫草素和腺苷具有良好的分离度,且含量均高于0.08%,大大高于中国药典中规定冬虫夏草中腺苷含量不得少于0.01%的规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本研究表明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中多糖含量大于0.10%。采用硫代硫酸钠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中甘露醇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本品中甘露醇含量不少于4.8%。
周苏[8](2013)在《冬虫夏草及虫草制品中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文中研究说明虫草(Cordyceps)是一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且资源稀缺的食药用真菌,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高寒草甸地区,如西藏、云南等地区。因其在抗癌、抗病毒等方面具有良好功效,被广泛加工制成相关营养、滋补、保健品,常见的类型有制剂、片剂等。由于其生长环境条件严苛,且人工无法栽培天然冬虫夏草,使得其市场售价居高不下,从而导致市场出现假冬虫夏草或以别的物质冒充虫草制品,欺骗消费者使其权益受到侵害。本研究通过考察比较4种虫草样品和3种虫草制品在核苷、虫草酸、麦角甾醇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上的差异,希望能够对今后全面建立虫草营养价值体系有所帮助,也期待为今后虫草制品在质量控制、规范等方面提供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虫草及其制品中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进行检测方法研究并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比较提取溶剂、提取方法、提取时间等流动相的不同对虫草及其制品中虫草素和腺苷的提取效率的影响,最终确定其提取方法为:固体试样:称取粉碎均匀的样品0.5g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约80mL,置于超声波仪中超声提取3h,取出后用超纯水定容,摇匀。取1mL样液离心,将上清液过0.45μm MCM微孔滤膜,滤液供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液体试样:准确吸取5g样品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约40mL,置于超声波仪中超声提取30min,取出用超纯水定容摇匀。取样液过0.45μm MCM微孔滤膜,滤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流速1mL/min,柱温35℃下进行测定。该方法下腺苷和虫草素均在1-50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且回收率在93.5%-99.7%之间,7家实验室对本方法的验证均结果较好,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延展出对5类核苷物质的检测方法的确定,同时对稍有变动的麦角甾醇测定方法进行验证。2、采用建立好的方法对3个产地冬虫夏草和北虫草及3种制品中5种核苷类物质及麦角甾醇的含量进行测定,还采用现有方法对样品中虫草酸、15种水解氨基酸和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虫草样品中只在北虫草中测出含有虫草素,其含量为2.404mg/g,其余三种冬虫夏草中未检出含有虫草素,在虫草片制品中测得含有虫草素34.021mg/g;北虫草中除虫草素外另4种核苷类成分的总含量最高,达3.96mg/g,云南产冬虫夏草的含量最低为2.24mg/g。麦角甾醇的含量在北虫草中含量最高,约为西藏产冬虫夏草2倍、青海产冬虫夏草3倍。西藏冬虫夏草所含虫草酸最多,达到159.886mg/g,且4者虫草酸含量两两间均差异极显着。4种虫草样品在氨基酸总含量上均为差异显着,其中云南冬虫夏草的氨基酸总量最高,为29.302g/100g。云南和西藏冬虫夏草中镁(Mg)含量差异不显着,含量为4种虫草样品中最高,分别为1.554mg/g和1.544mg/g,铜(Cu)的含量在青海冬虫夏草中最高,达到20.127mg/kg,西藏冬虫夏草含铁含量最多,是791.653mg/kg,而锌(Zn)和锰(Mn)则在云南冬虫夏草中含量最大,分别为145.589mg/kg和64.359mg/kg。虫草菌丝体口服液中未测出含有肌苷、腺嘌呤、虫草素、麦角甾醇、虫草酸和氨基酸成分。仅在虫草片制品中测到含有虫草素,其含量为34.021mg/g,麦角甾醇在胶囊制品中的含量较虫草片的含量高,达到1.983mg/g,且胶囊制品中氨基酸总量约为虫草片制品氨基酸总量的2倍,达31.164g/100g,虫草酸在虫草片制品中的含量比胶囊制品要高,达162.591mg/g,在所有测定的成分中,口服液的含量均是最低的。3、按国标对所有样品中总砷(As)及铅(Pb)、镉(Cd)的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铅和镉分别在西藏和云南产冬虫夏草中含量最多,铅在西藏冬虫夏草中含量为211.395μg/kg,镉在云南冬虫夏草中含量为29.008μg/kg,西藏总砷含量最多为4.864mg/kg,三种有害金属的含量均在北虫草中含量最低。制品中虫草片的铅和镉含量比另外两种制品的含量要高,分别为13.174μg/kg和18.838μg/kg,口服液中未测到有铅存在,且另两种有害金属的含量均为最低。
武阳阳[9](2013)在《虫草属真菌发酵三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七是我国的传统名贵中药,微生物发酵三七可产生生理活性更高、应用价值更大的产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本研究采用三种虫草属真菌: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Dai)、蛹草拟青霉(Paecilomyces militaris Liang)和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 Samson)分别对三七原药材进行液体发酵,检测发酵产物中三七和虫草的功效成分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发酵前后皂苷单体成分的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得发酵产物的甘露醇含量。结果表明,蝙蝠蛾拟青霉、蛹草拟青霉的液体发酵产物中Rd为原药材灭菌对照的4倍,高产人参皂苷Rd,同时合成腺苷、虫草素和甘露醇。以三七原药材为底物,用蝙蝠蛾拟青霉、蛹草拟青霉和蝉拟青霉分别对其进行固态发酵。三种虫草属真菌均可在三七培养基中良好生长。其中蝙蝠蛾拟青霉和蛹草拟青霉的固态发酵产物中人参皂苷Rd为原药材灭菌对照的5倍多,可高产Rd;腺苷和甘露醇含量与野生的冬虫夏草相当;而蛹草拟青霉的发酵产物中虫草素含量为868.53μg/g,远高于野生冬虫夏草中虫草素含量。以总皂苷、人参皂苷Rd、腺苷、虫草素和甘露醇为指标,优化蝙蝠蛾拟青霉、蛹草拟青霉固态发酵三七的最佳发酵时间分别为16d和20d。此时,蝙蝠蛾拟青霉的固态发酵产物中,人参皂苷Rd的含量是其液体发酵产物中的含量的1.25倍,总皂苷和腺苷含量与之相当,而甘露醇的含量则稍低于其液体发酵产物。蛹草拟青霉的固态发酵产物中,人参皂苷Rd和虫草素是其液体发酵产物的1.33倍和18.87倍,总皂苷、腺苷和甘露醇含量则稍低于其液体发酵产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方法,从三七原药材中提取出三七总皂苷。优化蝙蝠蛾拟青霉和蛹草拟青霉的培养基和发酵时间,TLC分析其对三七总皂苷和人参皂苷Rbl的转化。研究表明,蝙蝠蛾拟青霉和蛹草拟青霉有高效转化Rbl为人参皂苷Rd的活性,且转化人参皂苷Rbl为Rd的为其胞内酶。本研究采用药食兼用的虫草真菌发酵三七获得生理活性较强的稀有皂苷,同时合成腺苷、虫草素和甘露醇等虫草的功效成分,实现一次发酵过程获得虫草和三七的药用成分,为药用微生物与植物药相互作用获得丰富的、新的药用资源开辟了途径。
万蕾蕾[10](2011)在《两种中药的化学物质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千金子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可用于水肿、痰饮积滞胀满、二便不通、血瘀闭经、晚期血吸虫病、疥癣疮毒、蛇咬。千金子性味“辛、温;有毒”,属有毒中药。《中国药典》规定炮制后的千金子方可使用,炮制后其毒性降低。千金子的化学成分包含了多种二萜Euphorbia factors L1-L11,其毒性可能与二萜有关。本文鉴定千金子炮制前后5种二萜(Euphorbia factor L1—L3,L7a,L8)的化学结构并建立其中3种二萜(Euphorbia factor L1, L2, L8)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的测定方法。结果炮制后千金子中3种二萜(Euphorbia factors L1、L2、L8)含量分别为3.435 mg·g-1,1.367 mg·g-1,0.286 mg·g-1,低于炮制前4.915 mg·g-1,1.944 mg·g-1,0.425 mg·g-1,可见传统的的制霜入药具有减低毒副作用,为千金子及其炮制品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又名虫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物,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和经济价值。近代认为本品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阳疾、遗精、腰膝疲酸等症状以及可增强身体免疫功能。腺苷作为冬虫夏草的质控指标被记载于《中国药典》(2010版)中。但是腺苷含量是否与其他活性成分存在相关性,尚未见报道,这也是本文要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在不同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对冬虫夏草菌株CICC 50002菌株进行深层液体发酵,制备得到20批不同腺苷含量的冬虫夏草菌丝体。其次采用HPLC法、苯酚—硫酸法以及比色法对菌丝体提取物中腺苷、总糖和甘露醇含量进行测定,并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腺苷组分与其它活性物质之间的相关性。最后考察虫草菌丝体提取物对小鼠脾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实验测得冬虫夏草菌丝体中腺苷、总糖和甘露醇的含量分别为0.27~1.26mg·g-1、2.99~56.48mg·g-1和34.35~147.62mg·g-1。SPSS结果表明:腺苷含量、总糖含量和甘露醇含量之间存在较弱的相关关系或不相关关系;自变量(腺苷含量)与因变量(糖含量、甘露醇含量)之间是不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曲线估计结果表明无统计学意义。冬虫夏草发酵菌粉提取物可以促进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冬虫夏草及其相关替代品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二、水提取法测定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提取法测定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蛹虫草概述 |
1.1.1 野生蛹虫草概述 |
1.1.2 人工培育蛹虫草概述 |
1.2 菌种保藏 |
1.2.1 菌种保藏方法 |
1.2.2 菌种保藏条件及保藏效果 |
1.2.3 蛹虫草菌种分离 |
1.3 蛹虫草人工培育 |
1.3.1 谷物培养基 |
1.3.2 蚕蛹培养基 |
1.4 蛹虫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
1.4.1 虫草多糖 |
1.4.2 虫草酸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蛹虫草菌种分离 |
2.2.2 培养基制备 |
2.2.3 菌种保藏法 |
2.2.4 蛹虫草菌种活化及接菌、培养 |
2.2.5 蛹虫草子实体鲜重测量 |
2.2.6 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提取、测定 |
2.2.7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提取、测定 |
2.2.8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
3.1.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3.1.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3.2 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
3.2.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3.2.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蛹虫草菌种分离方式及分离部位 |
4.2 蛹虫草液体菌种形态与培养基营养配比 |
4.3 蛹虫草菌种保藏 |
4.3.1 蛹虫草菌种保藏方法 |
4.3.2 蛹虫草菌种保藏效果 |
4.4 蛹虫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 |
4.5 蛹虫草子实体形态及产量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蛹虫草概述 |
1.1.1 蛹虫草形态特征 |
1.1.2 蛹虫草生活史 |
1.1.3 蛹虫草生长环境 |
1.2 蛹虫草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 |
1.2.1 虫草多糖 |
1.2.2 虫草酸 |
1.2.3 蛹虫草其他活性成分 |
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 |
1.3.1 蚕蛹栽培 |
1.3.2 固体培养基栽培 |
1.3.3 液体菌种培养 |
1.4 蛹虫草的菌种选育 |
1.4.1 人工选择育种 |
1.4.2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培养基配制 |
2.2.2 蛹虫草子实体栽培 |
2.2.3 蛹虫草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
2.2.4 蛹虫草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
2.2.5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 |
2.2.6 蛹虫草液体菌种生物量测定 |
2.2.7 蛹虫草子实体产量测定 |
2.2.8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
2.2.9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虫草酸的测定与提取 |
2.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长期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
3.1.1 PDA菌丝生长情况 |
3.1.2 液体菌培养情况 |
3.1.3 出草情况 |
3.2 不同生长期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
3.2.1 PDA菌丝生长情况 |
3.2.2 液体菌种培养情况 |
3.2.3 出草情况 |
3.3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蛹虫草的生长状况 |
3.3.1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生长状况 |
3.3.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试验结果 |
3.4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蛹虫草多糖含量及虫草酸含量 |
3.4.1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多糖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的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蛹虫草的菌种分离方法 |
4.1.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
4.1.2 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
4.1.3 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的比较 |
4.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及栽培试验 |
4.2.1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培养 |
4.2.2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子实体栽培 |
4.2.3 碳氮源的添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
4.2.4 碳氮源的添加对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金蝉花成分分析及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蝉花研究概况 |
1.1.1 金蝉花的生长环境 |
1.1.2 金蝉花的文献记载 |
1.1.3 金蝉花的研究优势 |
1.1.4 金蝉花的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
1.2 中药材抗氧化研究概况 |
1.2.1 抗氧化研究背景 |
1.2.2 中药材的抗氧化研究 |
1.3 抗氧化研究方法概况 |
1.3.1 体外抗氧化方法的研究 |
1.3.2 体内抗氧化研究 |
1.3.3 抗氧化基因的研究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金蝉花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
2.2.2 粗多糖含量测定 |
2.2.3 金属成分含量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2.3.2 粗多糖成分分析 |
2.3.3 金属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蝉花有效成分分析 |
3.1 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
3.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 |
3.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甘露醇的含量测定 |
3.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蝉花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不同浓度醇沉多糖CP30~CP80 的制备 |
4.2.2 不同浓度醇沉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金蝉花多糖的含量 |
4.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3.3 ·OH清除能力 |
4.3.4 总还原能力 |
4.3.5 总抗氧化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蝉花多糖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试剂 |
5.1.4 基因引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金蝉花多糖CP70的制备 |
5.2.2 果蝇培养基 |
5.2.3 CP70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5.2.4 CP70对果蝇体内氧化指标影响的测定 |
5.2.5 CP70对果蝇体内抗氧化基因表达影响的测定 |
5.2.6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CP70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5.3.2 CP70对果蝇体内氧化指标的影响 |
5.3.3 CP70对果蝇抗衰老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4)冬虫夏草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制备方法 |
1.1 核苷类 |
1.2 糖类 |
1.3 甾醇类 |
1.4 脂肪酸 |
1.5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 |
2 分析方法 |
2.1 核苷类成分 |
2.2 糖类成分 |
2.3 甾醇类 |
2.4 脂类 |
2.5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 |
2.6 有害成分 |
3 小结和展望 |
(5)木里冬虫夏草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固态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冬虫夏草及其发展 |
1.2.1 冬虫夏草历史 |
1.2.2 冬虫夏草的分布 |
1.2.3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 |
1.2.4 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2.5 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
1.2.6 冬虫夏草开发现状与研究前景 |
1.3 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实验研究内容 |
1.5 实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虫草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2.1 木里生态调查与虫草采集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剂与仪器 |
2.2.3 培养基 |
2.3 实验方法 |
2.3.1 虫草真菌的分离 |
2.3.2 菌种形态学鉴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2.4.2 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章 虫草菌E1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3.1.1 菌种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试剂 |
3.1.4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虫草素的测定方法 |
3.2.2 甘露醇的测定方法 |
3.2.3 菌种的活化 |
3.2.4 液体培养基配方及制备 |
3.2.5 固态培养发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虫草素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 |
3.3.2 甘露醇标准曲线及其回归方程 |
3.3.3 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单因素 |
3.3.4 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正交试验 |
3.3.5 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蛹虫草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蛹虫草活性物质及提取技术 |
1.1 核苷类 |
1.1.1 虫草素药理性 |
1.1.2 虫草素的提取方法 |
1.1.2. 1 水浴法钟 |
1.1.2. 2 超声波提取法 |
1.1.2. 3 微波提取法 |
1.1.2. 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1.2. 5 生物酶辅助提取技术 |
1.1.2. 6 连续逆流提取 |
1.1.3 其他核苷类 |
1.2 虫草酸 |
1.2.1 虫草酸药理性 |
1.2.2 虫草酸提取方法 |
1.2.2. 1 水提法 |
1.2.2. 2 醇提法 |
1.2.2. 3 超声波-浸提结合法 |
1.2.2. 4 微波提取法 |
1.3 多糖 |
1.3.1 多糖药理性 |
1.3.2 多糖提取方法 |
1.3.2. 1 水提法 |
1.3.2. 2 超声波提取法 |
1.3.2. 3 微波提取法 |
1.3.2. 4 闪式提取法 |
1.3.2. 5 超高压辅助提取法 |
1.4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1.4.1 SOD药理性 |
1.4.2 SOD提取方法 |
1.4.2. 1 盐析提取法 |
1.4.2. 2 基酒提取法 |
1.5 麦角甾醇类 |
1.5.1 麦角甾醇药理性 |
1.5.2 麦角甾醇提取方法 |
1.6 类胡萝卜素 |
1.6.1 类胡萝卜素药理性 |
1.6.2 类胡萝卜素提取方法 |
2 展望 |
(7)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的性状鉴别 |
1.1 材料 |
1.2 基源鉴别 |
1.3 性状特征 |
1.4 结果 |
1.5 讨论 |
第二章 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的薄层鉴别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 薄层板制备 |
2.5 薄层色谱法 |
2.6 结果 |
2.7 对9批样品进行薄层鉴别 |
2.8 结果 |
2.9 讨论 |
第三章 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的纯度检查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水分测定 |
3.3 总灰分测定 |
3.4 浸出物 |
3.5 讨论 |
第四章 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中化学成分的测定 |
4.1 材料与仪器 |
4.2 虫草素和腺苷含量测定 |
4.3 多糖的含量测定 |
4.4 甘露醇含量测定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冬虫夏草及虫草制品中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虫草概述 |
2、活性成分 |
3、分离提取方法 |
4、检测方法 |
5、虫草产品 |
6、试验意义 |
第一章 虫草及其制品中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 |
1.1.2 标准品及化学试剂 |
1.1.3 设备与仪器 |
1.2 虫草素和腺苷检测方法的确定 |
1.2.1 色谱条件 |
1.2.2 样品前处理条件确定 |
1.2.3 方法学验证 |
1.3 5 种核苷类检测方法的确定 |
1.3.1 标准品溶液制备 |
1.3.2 检测条件 |
1.3.3 标准品线性方程 |
1.3.4 方法验证 |
1.4 麦角甾醇 |
1.4.1 标准品溶液制备 |
1.4.2 标准曲线及线性方程 |
1.4.3 提取及检测 |
1.4.4 回收率验证 |
1.5 讨论 |
第二章 虫草及制品中核苷、麦角甾醇等含量的测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样品 |
2.1.2 标准品及试剂 |
2.1.3 设备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核苷类测定 |
2.2.2 麦角甾醇 |
2.2.3 D-甘露醇 |
2.2.4 氨基酸 |
2.2.5 微量金属元素 |
2.3 结果 |
2.3.1 核苷类 |
2.3.2 麦角甾醇 |
2.3.3 D-甘露醇 |
2.3.4 氨基酸 |
2.3.5 金属元素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虫草及制品中有害污染物含量的测定 |
3.1 试验方法 |
3.1.1 试验样品 |
3.1.2 标准品及试剂 |
3.1.3 设备与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标准曲线 |
3.3.2 样品含量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虫草属真菌发酵三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和附表清单(先图后表)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七的研究 |
1.1.1 三七中皂苷成分的研究 |
1.1.2 人参皂苷的生物转化 |
1.2 虫草的研究 |
1.2.1 虫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
1.2.2 虫草的药理作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虫草属真菌液体发酵三七及其产物检测 |
2.1 虫草属真菌液体发酵三七 |
2.1.1 仪器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2 总皂苷的测定 |
2.2.1 仪器、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3 单体皂苷的HPLC分析 |
2.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4 腺苷及虫草素检测 |
2.4.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4.2 实验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讨论 |
2.5 甘露醇的检测 |
2.5.1 材料与仪器 |
2.5.2 实验方法 |
2.5.3 结果与分析 |
2.5.4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虫草属真菌固态发酵三七及其时间优化 |
3.1 仪器、材料和试剂 |
3.1.1 仪器 |
3.1.2 材料 |
3.1.3 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虫草属真菌固态发酵三七及其产物检测 |
3.2.2 虫草属真菌固态发酵三七的时间优化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虫草属真菌固态发酵三七及其产物检测 |
3.3.2 虫草属真菌固态发酵三七的时间优化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虫草属真菌转化总皂苷和单体皂苷的研究 |
4.1 仪器、材料和试剂 |
4.1.1 仪器 |
4.1.2 材料 |
4.1.3 试剂 |
4.2 虫草属真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4.2.1 实验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发酵时间的优化 |
4.3.1 实验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4 总皂苷的制备 |
4.4.1 实验方法 |
4.4.2 设计路线 |
4.4.3 结晶物皂苷含量分析 |
4.5 总皂苷的转化 |
4.5.1 实验方法 |
4.5.2 结果分析 |
4.6 单体皂苷的转化 |
4.6.1 实验方法 |
4.6.2 结果分析 |
4.7 讨论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两种中药的化学物质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部分 千金子化学物质与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炮制质量研究发展现状 |
1.1.1 中药炮制的定义及主要方法 |
1.1.2 中药炮制的意义 |
1.1.3 中药炮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1.4 有毒中药炮制规范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1.1.5 中药炮制研究新的发展的方向 |
1.2 千金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
1.2.1 古代炮制方法 |
1.2.2 现代炮制方法 |
1.3 千金子研究概况 |
1.3.1 千金子主要化学成分 |
1.3.2 千金子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1.3.3 炮制对千金子的影响 |
1.3.4 千金子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 |
1.4 立题依据 |
1.4.1 目的意义 |
1.4.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原材料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色谱及质谱条件 |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2.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2 样品的提取 |
2.3.3 色谱—质谱行为 |
2.3.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2.3.5 精密度试验 |
2.3.6 重复性试验 |
2.3.7 回收率试验 |
2.3.8 稳定性试验 |
2.3.9 样品测定 |
第三章 结论 |
3.1 总结 |
3.2 后期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冬虫夏草化学物质与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冬虫夏草概述 |
1.2 冬虫夏草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
1.2.1 虫草多糖 |
1.2.2 核苷类成分 |
1.2.3 虫草酸 |
1.2.4 蛋白质和氨基酸 |
1.2.5 无机元素 |
1.2.6 其他 |
1.3 冬虫夏草主要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1.3.1 免疫调节作用 |
1.3.2 抗氧化、降血脂作用 |
1.3.3 抗心律失常作用 |
1.3.4 抗肿瘤作用 |
1.3.5 降血糖作用 |
1.3.6 对肾脏的作用 |
1.3.7 对肝脏的作用 |
1.3.8 其他药理作用 |
1.4 冬虫夏草的液体深层发酵 |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 |
1.5.1 目的意义 |
1.5.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液体深层发酵制备得到不同腺苷含量的虫草菌丝体 |
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试剂 |
2.1.3 培养基 |
2.1.4 菌种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培养基的配制 |
2.2.2 菌种活化和培养 |
2.2.3 不同发酵条件发酵得到不同虫草菌丝体 |
2.2.4 菌丝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2 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定量分析发酵冬虫夏草菌丝体中活性物质的含量 |
3.1 定量分析发酵冬虫夏草菌丝体中腺苷的含量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2 定量分析发酵冬虫夏草菌丝体中总糖的含量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定量分析发酵冬虫夏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含量 |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腺苷组分与其他各活性物质的相关性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据 |
4.3 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单因素分析 |
4.4.2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
4.4.3 曲线回归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酵冬虫夏草菌丝体对小鼠脾细胞增殖作用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仪器 |
5.1.2 试剂 |
5.1.3 实验动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冬虫夏草发酵菌粉提取物制备 |
5.2.2 试剂的配制 |
5.2.3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
5.2.4 脾细胞的培养 |
5.2.5 处理小鼠脾细胞的样品参数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冬虫夏草发酵菌粉提取物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
5.3.2 腺苷含量对脾细胞增殖作用影响 |
5.3.3 总糖含量对脾细胞增殖作用影响 |
5.3.4 甘露醇含量对脾细胞增殖作用影响 |
5.3.5 总物质含量对脾细胞增殖作用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四、水提取法测定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D]. 曹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D]. 杨心如.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3]金蝉花成分分析及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D]. 葛琦. 江苏大学, 2019
- [4]冬虫夏草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 钱正明,张浩,田野,李春红,杨丰庆,李文佳.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9)
- [5]木里冬虫夏草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固态发酵工艺研究[D]. 戢培正.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6]蛹虫草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研究进展[J]. 陈方圆,焦子伟,努尔买买提,郭岩彬,马正海.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6)
- [7]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子实体质量标准的研究[D]. 李宝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13(01)
- [8]冬虫夏草及虫草制品中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D]. 周苏.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9]虫草属真菌发酵三七的研究[D]. 武阳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4)
- [10]两种中药的化学物质与质量标准研究[D]. 万蕾蕾.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