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士亨[1](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需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在矿产资源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维护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的基本制度。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制度模式,这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在实践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以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我国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应以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立基于资源全民所有的本质,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资源利益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围绕上述思路,本文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导论和四个章节。导论部分主要阐释了当前进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理论资源,包括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西方产权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矿业国有制思想。其中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是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对所有权本质的揭示、对其结构体系的全面分析、对国有制的深刻认识,为明确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建设方向和完善制度体系提供了科学丰富的理论资源。第二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对当前制度建设的指导意义:即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通过法治手段推动制度完善并巩固制度建设成果。第三章在明确理论资源、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主要包括两大问题:第一是对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本质的认识,明确了资源国家所有和全民所有的内在一致性,并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两个方面提出了落实矿产资源全民所有的具体措施。第二是重点研究了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体系的完善问题,一方面分析了影响体系重构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矿产资源属性、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对矿产资源所有权中的使用、收益和管理权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建立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从经济和生态两个层面体现矿产资源收益、厘清管理权能的双重性等观点。第四章提出了新时代推进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原则与具体路径。在基本原则方面,应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保障制度建设成效的最大优势,将保障人民福祉、实现资源利益的全民共享作为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作为制度建设的主线,将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方法和保障。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所有权结构体系、行使机制、收益分配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制度完善建议。
唐小雯[2](2020)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下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近几年,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很快,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却是辽宁省发展中的一块短板,面临着诸多问题。当前推动辽宁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指导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辽宁省政府应重视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深化体制改革,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建议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辽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应用价值。同时,民营企业也要同政府并驾齐驱,改变传统的发展机制,致力于发展高尖端产业,打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解决辽宁省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民营经济分别进行概述。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民营经济相关理论阐释、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民营经济的指导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对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在肯定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有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总结了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僵化、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科学技术力量薄弱,并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市场领域存在缺陷,科技水平低与人才流失互为因果。第三部分,以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指导,针对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即: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高雪倩[3](2020)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蕴含着深远的内涵,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进行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不仅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还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建立在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碰撞之上,是以社会基本矛盾深化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形成阶段以及成熟完善阶段。经典着作作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产生的温床,在对其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主要包括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等。同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深刻剖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进步性,也指出私有制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规划,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挖掘和探索,不仅满足了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了目前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对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思考。总之,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是为了挖掘其重要的价值指向,包括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有指导意义,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徐施易[4](2020)在《马克思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文中认为自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以来,挖掘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与重要议题。然而关于马克思是否讲过共享发展的论争,表明我们亟需剖析马克思共享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意涵关联,考辨共享思想升华为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进程和二者的内在区别,才能避免陷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经注我”式的错误倾向。马克思共享思想首先是一种普惠性的发展哲学,缘起于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与尖锐批评,发展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规划与现实建树,并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与崇高信仰中得到确证。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复魅人本主义思潮,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共享思想经历了早期萌芽、中期发展和成熟拓展三个阶段。马克思主要在物质生产、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和社会交往四个方面提出了富有建树的实践理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探索中,将马克思共享思想深化为中国化的、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党的初心和宗旨、全国人民的奋勇斗争使得中国人民推翻压迫站了起来,在经济建设维度的“共同富裕”思想使得中国一改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富了起来,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的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武装使得中国人民强了起来,以至有能力、有担当地为世界发展话语体系建设贡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突出了当代中国在制度建设改革、凝聚价值共识、保障人民权益共享上的璀璨创新,共享发展理念的传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与特色、优势与成就,为中国统揽推进“四个伟大”、把握时代机遇、应对世界变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杨艳琴[5](2020)在《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的发展问题伴随人类诞生而出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久不衰的论题。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存在状态的深刻揭露及辩证批判,并考察了不同历史形态下人的存在及发展状况,分析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存在及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对人的异化发展批判的基础上,勾绘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理想图景。当前,人的发展问题仍然伴随全球化发展的世界进程,更是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立足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这一根本指引,不断改善人的存在及发展环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重点围绕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渊源、演进历程、核心蕴涵、三维探究及其当代价值等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时期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论述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阐释;在对该理论演进历程的梳理中,本文主要立足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经典文本及相关论述,结合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重点从萌芽、形成、成熟和深化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对该理论核心蕴涵的考察,侧重就横向视角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的发展等方面展开梳理,就纵向视角从劳动异化理论、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学说同人的发展关系等视域进行阐述。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具有深刻且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该理论对于新时代深化发展唯物史观、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进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并积蓄中华民族复兴梦想实现的巨大能量。
彭巨水[6](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刘孝文[7](2019)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关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经历了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的实践经历巨大的发展变化,从马克思当初设想的单一公有制形式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历史的演进,实践的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自身进行了深化发展,同时也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且需要给予理论上的回答和释疑。由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提出的历史条件、发展演进,以及面对的现实实践的变化,因此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当代发展的理论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第一部分,绪论。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创新之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说明选择该论文题目的目的及意义所在,为该研究的进行指明方向。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总结,对当前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明确的认识。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本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为理论的发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第二部分,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基本内容概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产生,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的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体系。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地位。第三部分,中国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探索与发展。对苏联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实践与发展研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实践与发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实践与发展研究。第四部分,我国在研究实践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经验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指导,推动我国所有制改革,为今后国内外的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徐淑云[8](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朱冬琦[9](2019)在《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但仍面临多重矛盾和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分析框架,以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为指导,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问题发端,在缕析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实践探索的难点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从加强党组织引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改善改革环境,健全企业治理机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刘海军[10](2019)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新的历史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牵制构成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路径。故此,分配正义之于当代中国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迫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中与对共产主义社会图景的勾勒中蕴含深刻而丰富的分配正义思想。深入挖掘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科学要义与实践方略,对于构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的话语体系与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分配正义问题上是以历史科学的姿态出场的,唯物史观的独特视野使其深深根植于生产方式,彻底颠覆了分配正义理论的形而上特征与思辨色彩。马克思基于生产方式的还原考虑分配正义问题,实现了对分配正义的前提性澄清,分配正义的内涵、主题与场域以及价值遵循不再被抽象的范畴所遮蔽。“现实的人”及其解放真正渗入到分配正义的“骨髓”当中。人类解放之所以成为分配正义的价值遵循,源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而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是高度一致的。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品质:马克思通过解蔽分配正义背后的生产方式,使分配正义超越了伦理范畴并去除了抽象的“外衣”;它是对现有事物的批判与超越,并科学地勾勒出未来社会的分配正义图景;它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与实践策略。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探索与其哲学思想的演进是一致的。早期的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观照下形成了自由理性的分配正义观,而这构成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萌发;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开辟了分配正义的新视域和新范式;政治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揭示,推动了科学的分配正义体系的最终确立。马克思始终保持着对分配正义的科学认知:他既反对普世而永恒的绝对正义原则存在,也反对视分配正义为人类一切活动的“中枢”的狂热观点。与此同时,马克思还科学揭示了分配正义的内在限度:揭示了分配正义对意识形态的依附关系与分配正义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性与历史性,并厘清了分配正义之于生产方式的“内嵌”与“超越”关系。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具有独特的叙事结构,即实现了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生产方式的还原。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是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时间与空间的统一。首先,马克思扬弃了分配正义原则的绝对化取向,超越了自由权利对分配正义的狭隘限定,构建了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分配正义原则序列。其次,马克思将唯物史观作为分配正义的哲学底蕴,实现了对个人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分配正义观的矫正与超越,进而科学剖析了分配正义的基本要素、评判标准、实现策略与实践旨归。最后,马克思科学勾勒出了分配正义的历史形态,彰显了人类历史的进阶规律。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西方与当代中国遭遇到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当代西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遭遇了诸多论争与质疑。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质疑构成这一论争的焦点。与此同时,以柯亨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试图对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进行“拯救”,然而这种“拯救”最终沦为一种道德式救赎。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当代意蕴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并实现了中国化的承继与创新:逐步探索与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体系;与时俱进地推动适合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与现实境况的“公平—效率”制度体系的建设;推进共同富裕引导下分配正义的理论完善与道路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创了全球分配正义的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跃迁越发凸显构建分配正义的中国话语与中国道路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由资本逻辑所驱使的西方逻辑绝非真正实现分配正义的普世方案;实现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与新时代境遇的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必然路径。必须遵循分配正义原则的内在统一,型构新时代分配正义原则体系;创建“共享发展”的分配正义新格局,保障其有效的理念支撑与制度供给;加强制度正义建设,构建新时代分配正义的制度依托与协同机制;直面全球分配正义的现实危机,推进全球分配正义的中国话语与中国方案的建构。
二、论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理论资源 |
1.1 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
1.1.1 马克思的所有权本质理论 |
1.1.2 马克思的所有权发展理论 |
1.1.3 马克思的所有权结构理论 |
1.1.4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有制理论 |
1.2 西方产权理论 |
1.2.1 产权的本质 |
1.2.2 产权的价值 |
1.2.3 国家和产权的关系 |
1.2.4 马克思所有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
1.3 中国传统的矿业国有制思想 |
1.3.1 “官山海”思想 |
1.3.2 矿业公私兼营思想 |
1.3.3 清代的矿业开发管理思想 |
1.3.4 “节制资本”思想 |
1.3.5 中国传统矿业国有制思想的启示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探索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矿产资源所有权问题的初步探索 |
2.1.1 确立了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基本纲领 |
2.1.2 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 |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形成 |
2.2.1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建立 |
2.2.2 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运行模式——无偿使用和计划管理 |
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
2.3.1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实现模式的创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2.3.2 矿产资源所有权管理体制的创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 |
2.4 中国共产党进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
2.4.1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
2.4.2 坚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任务 |
2.4.3 坚持通过法治手段推动制度完善、巩固制度建设成果 |
第三章 新时代推进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理论思考 |
3.1 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本质 |
3.1.1 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和全民所有的内在一致性 |
3.1.1.1 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本质是全民所有 |
3.1.1.2 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全民所有的表现形式 |
3.1.2 实现矿产资源全民所有的保障措施 |
3.1.2.1 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矿产资源全民性的基本保障 |
3.1.2.2 社会主义法治与矿产资源全民所有的实现 |
3.2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体系的重构 |
3.2.1 影响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体系重构的主要因素 |
3.2.1.1 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的决定作用 |
3.2.1.2 矿产资源属性对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的影响 |
3.2.1.3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的影响 |
3.2.2 对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体系的重新认识 |
3.2.2.1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中使用权能的重新诠释与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构建 |
3.2.2.2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中收益权能的落实与拓展 |
3.2.2.3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中管理权能的双重性及其主要内容 |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
4.1 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4.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 |
4.1.2 坚持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
4.1.3 坚持政府和市场的辩证统一 |
4.1.4 坚持将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有力保障 |
4.2 制度建设应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结构体系 |
4.2.1 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与开采许可权的分设 |
4.2.1.1 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的设立及运行 |
4.2.1.2 矿产资源开采许可权的独立 |
4.2.2 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与开采许可权的配合 |
4.2.2.1 设立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出让制度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内在要求 |
4.2.2.2 建立矿产资源开采许可制度是对资源市场配置的必要补充 |
4.3 制度建设应优化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行使机制 |
4.3.1 建立独立的矿产资源所有权代表机构 |
4.3.2 理顺矿产资源所有权行使中的央地关系 |
4.3.3 加强对矿产资源所有权行使的监督保障 |
4.3.3.1 落实全民的主体地位 |
4.3.3.2 强化司法的保障作用 |
4.4 制度建设应实现我国矿产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 |
4.4.1 矿产资源所有权收益实现形式的规范与完善 |
4.4.2 完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各方主体利益的平衡 |
4.4.2.1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关系 |
4.4.2.2 合理确定企业在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中的地位 |
4.4.2.3 完善资源所在地居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下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分析与综合研究方法 |
3.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民营经济概述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形式 |
3.不同所有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不同 |
(二)民营经济相关理论阐释 |
1.民营经济的含义 |
2.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3.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 |
(三)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民营经济的指导意义 |
1.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
2.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
3.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
二、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
(一)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
1.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的主体力量 |
2.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日益增强 |
3.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
(二)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体制机制僵化 |
2.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 |
3.科学技术力量薄弱 |
(三)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 |
2.市场和融资领域不完善 |
3.科技水平低与人才流失互为因果 |
三、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下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
1.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方向的体制改革 |
2.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服务 |
3.发展新型产业 |
(二)优化营商环境 |
1.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实质性服务 |
2.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
3.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
(三)大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
1.培育引进高素质劳动者 |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3.加强产学研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 |
2.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 |
2.1.1 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 |
2.1.2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 |
2.1.3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 |
2.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社会基础 |
2.2.1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观点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 |
2.2.2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
2.2.3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趋严重 |
第3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演进 |
3.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
3.1.1 开始研究物质利益问题 |
3.1.2 形成对私有财产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最初认识 |
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 |
3.2.1 揭示私有财产与国家和法之间的关系 |
3.2.2 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和本质 |
3.2.3 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命运及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扬弃 |
3.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阶段 |
3.3.1 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私有制问题进行科学阐释 |
3.3.2 批判蒲鲁东对所有制问题的错误认识并考察所有制范畴 |
3.3.3 揭示资本的本质并阐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
3.3.4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过渡性和未来社会的特征 |
3.4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成熟完善阶段 |
3.4.1 在理论上构建科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
3.4.2 深刻揭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
3.4.3 深入研究分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问题 |
第4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4.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核心要义 |
4.1.1 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
4.1.2 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 |
4.1.3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 |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认识 |
4.2.1 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
4.2.2 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
4.2.3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4.3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设想 |
4.3.1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 |
4.3.2 共产主义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5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 |
5.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 |
5.1.1 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 |
5.1.2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
5.1.3 所有制形式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 |
5.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
5.2.1 为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
5.2.2 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
5.2.3 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马克思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研究综述 |
1.3.2 当前研究不足之处 |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2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发展历程 |
2.1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早期萌芽 |
2.2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中期发展阶段 |
2.3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成熟拓展 |
3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基本内涵 |
3.1.1 剖析劳动价值规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统一 |
3.1.2 破解物质利益难题,树立共享社会真正共同体 |
3.1.3 重新占有人的本质,粉碎异化劳动的文化枷锁 |
3.1.4 人与社会一体发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3.1.5 审思近代生态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交互 |
3.2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实现途径 |
3.2.1 物质生产是实现共享的前提基础 |
3.2.2 制度建设是实现共享的基本保障 |
3.2.3 思想建设是实现共享的重要一环 |
3.2.4 社会交往是实现共享的必要条件 |
4 马克思共享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
4.1 毛泽东对共享思想的开拓探索 |
4.1.1 毛泽东共享思想的历史贡献 |
4.1.2 毛泽东共享思想的主要特征 |
4.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共享思想的创新建树 |
4.2.1 邓小平: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打开共同富裕崭新思路 |
4.2.2 江泽民: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凝练共享发展科学内涵 |
4.2.3 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解答共享发展核心问题 |
4.3 习近平对共享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升华 |
4.3.1 习近平共享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
4.3.2 共享发展理念的四大显着表征 |
5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当代中国意义 |
5.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共建物质发展,共享全面小康 |
5.2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中国之治保障共享 |
5.3 以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凝聚共享共识,关切民生保障 |
5.4 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交往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古希腊时期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二、中世纪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三、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四、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五、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七、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 |
一、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萌芽时期 |
(一)《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的注重 |
(二)《莱茵报》阶段对“自由”、“理性”的强调 |
(三)《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解放”的关注 |
二、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形成时期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的规定与扬弃“异化” |
(二)《神圣家族》: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定位 |
三、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成熟时期 |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的阐释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同历史发展中的人的统一 |
四、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深化时期 |
(一)《共产党宣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构想 |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的划分 |
第三章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核心蕴涵 |
一、人的本质的发展 |
(一)人的类本质的发展 |
(二)人的实践本质的发展 |
(三)人的现实本质的发展 |
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
(一)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
(二)人的主体自觉性的发展 |
(三)人的主体创造性的发展 |
三、人的需要的发展 |
(一)人的物质需要的发展 |
(二)人的社会需要的发展 |
(三)人的精神需要的发展 |
四、人的价值的发展 |
(一)人的自我价值的发展 |
(二)人的社会价值的发展 |
第四章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三维探究 |
一、劳动异化理论视域下人的发展 |
(一)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对人的发展的阻碍 |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对人的发展的束缚 |
(三)资本主义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禁锢 |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发展 |
(一)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
(二)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三)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
(四)教育与环境与人的发展的互动 |
三、共产主义学说视域下人的发展 |
(一)合理的社会根本制度是前提条件 |
(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发展前景 |
第五章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
一、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价值 |
(一)唯物史观是贯穿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 |
(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时代延续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及意蕴 |
二、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价值 |
(一)推进制度制定的人民利益合理偏向 |
(二)引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导向 |
(三)引导社会和谐文化氛围的积极营造 |
(四)促进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
(五)“中国梦”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
一、论文内容 |
二、结构安排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简要评述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
四、简要评述 |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
一、宏观制度层面 |
二、中观体制层面 |
三、微观机制层面 |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目前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
结语与展望 |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文图表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7)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拟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拟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概述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时代背景 |
(二)马克思所有制的理论来源 |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体系 |
(一)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一般理论 |
(二)消灭私有制是马克思所有制的基本结论 |
(三)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
(四)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逻辑终点 |
三、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关于所有制的基本构成 |
(二)关于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
(三)关于不同所有制经济 |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发展 |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重要精神 |
(二)坚持“两个平等”的主张 |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稳中有进推进所有制改革 |
(二)提出“三个没有变”,稳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三)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新思路新举措 |
(四)稳固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实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探索的经验总结 |
一、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要立足我国具体国情 |
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四、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要不断全面深化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核心概念 |
一、国有企业 |
二、国有企业改革 |
三、混合所有制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二、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历程 |
一、起步阶段(1978-1992 年) |
二、探索阶段(1993-2002 年) |
三、深化阶段(2003-2012 年) |
四、新时期所有制改革新思路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
一、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公司化治理模式 |
二、国有企业进一步推进完善产权制度改革 |
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向混合所有制方向转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国民共进”与“共同发展”的混改目标尚未达成 |
二、国企与民企“双向进入”,“优势互补”的路径有待构筑 |
三、保护产权与完善治理还需深化加强 |
第三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 |
一、有助于解决自身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 |
二、有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
三、有助于打破体制壁垒,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
四、有助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优化布局 |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一、做好顶层保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国巨石”模式 |
二、打好转型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化工橡胶公司”模式 |
三、找准着力点——瘦身健体的“中国石化东北油气”模式 |
四、确保首要目标——党建护航的“中国石油吉林油田”模式 |
五、主要启示 |
第四章 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坚持党对国企改革的领导权,提供改革的组织保障 |
一、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建立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制度 |
二、加强反腐倡廉,优化国企改革的内部环境 |
三、完善国企改革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
第二节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现代法人治理体系 |
一、结合企业功能定位,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落实董事会职权,确保改革机制落地 |
三、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四、增强企业内生活力,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
五、统筹开展改革试点,确保员工持股试点先行 |
第三节 构建合理监管平台,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避免监管机构主体缺位 |
二、破除资本对接壁垒,促进不同所有制资本融合 |
三、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建立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四、落实企业外部监督机制,维护公平公开的监管平台 |
五、推进企业健立改革容错纠错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一、马克思是如何看待分配正义的 |
二、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有何独特性 |
三、分配正义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议题与核心判断 |
二、国内外研究分歧与评析 |
三、研究趋向与可能突破 |
第三节 核心问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核心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分配正义的前提性澄清:沿着马克思的思路 |
第一节 分配正义的内涵:根植于生产方式 |
一、分配正义内涵的诸多“迷雾” |
二、分配正义内涵的真实诠释 |
第二节 分配正义的主题与场域:对“现实的人”生存境遇的关切 |
一、分配正义的主题 |
二、分配正义的场域 |
第三节 分配正义的价值遵循:人类解放的旨趣 |
一、分配正义价值遵循的决定要素 |
二、分配正义价值遵循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立场、特征与逻辑 |
第一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立场 |
一、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无产阶级立场 |
二、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立场的多重意蕴 |
第二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
一、现实性与历史性:解蔽分配正义背后的生产方式 |
二、预见性与超越性:勾勒未来社会的分配正义图景 |
三、革命性与实践性: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与实践策略 |
第三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逻辑 |
一、建构逻辑 |
二、实践逻辑 |
三、未来逻辑 |
第三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限度 |
第一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历史演进 |
一、人本取向的分配正义观的形成 |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分配正义的批判性演绎 |
三、政治经济学与分配正义的确立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分配正义内在限度的阐述 |
一、分配正义的意识形态意蕴 |
二、作为历史性实践的人类现实活动 |
三、“内嵌”关系与有限度的“超越”:与生产方式的联动 |
第四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分配正义的生产方式还原 |
第一节 马克思对分配正义主要原则的阐述 |
一、扬弃分配正义原则的绝对化取向 |
二、彰显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的主张 |
三、作为分配正义原则具体样态的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分配正义基本架构的解剖 |
一、基本要素:自由时间、劳动状态与社会制度 |
二、评判标准:基于生产方式的历史判断 |
三、实现策略:前提条件、根本策略与实践指向 |
四、实践旨归:创造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
第三节 马克思对分配正义历史形态的勾勒 |
一、发展形态:低阶分配正义走向高阶分配正义 |
二、共同体形态:“虚假的共同体”走向“自由人联合体” |
第五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当代西方论争 |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质疑及其逻辑困境 |
一、罗尔斯与马克思的理论冲突 |
二、哈耶克对分配正义的双重批判 |
三、诺奇克对权利主义分配正义的扞卫 |
四、新自由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逻辑困境 |
第二节 分析马克思主义:基于柯亨对正义的“拯救” |
一、自由总会维持正义吗 |
二、揭开自我所有权的面纱 |
三、拯救正义意指平等 |
四、平等主义信仰与乌托邦 |
第三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当代西方论争的启示 |
一、作为历史哲学的分配正义 |
二、作为实践智慧的分配正义 |
三、作为生活哲学的分配正义 |
第六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当代中国意蕴 |
第一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中国化承继与创新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效率”观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
三、分配正义制度及其协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
四、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的理念向导与现实道路 |
五、改革开放进程中全球分配正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构建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实现分配正义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一、分配正义制度及其协同机制有待健全 |
二、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引发的负效应 |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对分配正义进阶的制约性 |
第三节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当代中国实践意义 |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诠释及制度化运用 |
二、生产方式诸领域公平正义的构建 |
三、坚持分配正义的“人民性”取向 |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构建 |
第一节 新时代分配正义的原则遵循 |
一、实现平等原则与贡献原则的有机统一 |
二、实现程序正义原则与实质正义原则的有机统一 |
三、实现按劳分配原则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有机统一 |
四、构建新时代社会共同需要的共享原则 |
第二节 “共享发展”的分配正义新格局 |
一、理念支撑:“共享发展”的文化土壤与价值体系 |
二、制度供给:经济利益、公共权利与社会服务的共享机制 |
第三节 制度正义:分配正义的制度依托与协同机制 |
一、分配正义的政治驱动机制 |
二、分配正义的市场经济制度保障 |
三、“嵌入”社会正义的国家治理体系 |
四、分配正义协同机制的健全与创新 |
第四节 全球分配正义的中国方案 |
一、全球分配正义实现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二、全球分配正义的中国方案 |
结语 构建分配正义的中国话语与中国道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论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研究[D]. 王士亨. 山西大学, 2020(03)
- [2]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下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 唐小雯.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高雪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4]马克思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D]. 徐施易. 浙江大学, 2020(08)
- [5]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杨艳琴. 兰州大学, 2020(12)
-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 刘孝文.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D]. 朱冬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海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