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霉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月,张淼,孙冲,张胜男,马姝丽[1](2021)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个案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药品不良反应(ADR)个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各数据库,收集国内外期刊近20 a来发表的关于阿奇霉素ADR的个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35篇文献,纳入57例阿奇霉素ADR案例,男女比例接近1∶1,各年龄段人群均有涉及。消化系统ADR占26.4%,占比最高,其次为皮肤及其附属器ADR,占15.2%,过敏性休克占14.4%,神经系统ADR占13.6%。结论阿奇霉素ADR复杂,医务人员应严密监测ADR发生情况,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刘艳[2](2018)在《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综合分析,了解这一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发现导致儿童ADR的重要因素,开展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关联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药监部门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儿童ADR报告(市北区与四方区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上报的0-14岁儿童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考察报告来源、上报人员职业;患儿一般情况、患儿的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评价、转归及影响。对报告中不合理用药及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比例报告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三种方法对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信号数据挖掘。结果:1.6岁以下儿童为ADR/ADE高发人群(72.48%);涉及的可疑药品中抗感染药物最多(63.21%);给药方式主要以静脉滴注方式(82.14%),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占比分别是54.19%、17.73%、4.7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30分钟内(39.63%)。2.新的、严重的ADR/ADE79例(14.50%),严重报告比9.91%;6岁以下儿童为新的和严重的ADR/ADE高发人群(68.36%);给药方式静脉滴注最多(69.62%);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为主,占比分别为:35.44%、18.99%、12.66%;新的和严重的ADR/ADE多发生在3天内(68.35%)。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居多,分别占比:22.33%、14.56%、10.68%。合并用药多为1-2种。3.对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存在不合理用药报告占报告总数的24.03%,不合理用药类型涉及6个方面,以用量用法不适宜最多,占76.47%,不合理用药涉及药物类别分布中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最多占81.40%;对ADR/ADE报告中涉及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进行统计:说明书中儿童应用信息缺项涉及药品77种,占涉及药品总数的51.68%,以抗感染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最多,均为14种,对77种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标注信息分类,以无任何儿童用药信息最多。4.三种数据挖掘方法中PRR法检出可疑信号最多30条,通过ROR法、MHRA法检出的可疑信号在PRR法中都能检出;三种检测方法均能检出的可疑信号组合有13条。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为说明书未收载的新的可疑风险信号;本研究发表论文后,CFDA修改说明书将检出的脂溶性维生素(Ⅰ)-紫绀和脂溶性维生素(Ⅰ)-潮红两项风险信号增加为不良反应项。结论:1.医护人员应重点监测6岁以下儿童、用药30分钟内的药物不良反应,静脉滴注药物出现ADR比例高,提示临床谨慎应用静脉药物。2.严重的ADR/ADE上报率低,合并用药不容忽视。3.儿童不合理用药和儿童用药信息缺乏是导致儿童ADR发生的重要因素。4.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作为可疑风险信号应予以重视;三种方法均可用于儿童ADR信号检测,可综合应用多种的检测方法,以期达到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李庆,雷招宝[3](2018)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患者死亡26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死亡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医务人员与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有关医药数据库,下载氟喹诺酮类致患者死亡的病例报告原文,分析其致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检索到氟喹诺酮类致死亡病例26例,其中11例患者死于过敏性休克;其原因主要为用药人群选择不当、超说明书用药、不适当的联合用药、安全用药意识不强、基层医务人员处置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事件的能力严重不足等是致死的重要原因。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事件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与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刘金永,孙增先,张骞峰,周金玉,高山[4](2012)在《磷霉素致不良反应124例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磷霉素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磷霉素"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磷霉素致ADR的有效文献99篇,共124例,并按患者性别、年龄、既往药物过敏史、原患疾病、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ADR类型及临床表现、评价与转归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磷霉素致ADR患者性别与年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7例患者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占49.33%(75例患者有过敏史确切记录);121例(97.58%)患者经静脉滴注给药;过敏性休克最多(42例,33.87%),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8例,22.58%);出现ADR最快的是在静脉滴注后立即发生,最迟出现在患者用药5d后;绝大多数患者停药或治疗后好转恢复,死亡8例。结论:磷霉素致ADR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严重的可能引起死亡,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其ADR的危害性。
李贤文[5](2012)在《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148例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万方医药数据镜像系统和中国知网检索1999~2010年国内医学期刊,搜集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索获得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20篇,病例148例,因累及多个系统,不良反应194例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8例次。泌尿系统损害73例次,占37.63%;过敏反应86例次,占44.33%。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给药后2~90min,泌尿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30min~5d。148例不良反应中联合用药102例,占68.9%,单用莲必治注射液46例,占31.1%。结论: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肾损害和过敏反应,临床应用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及个人和家族疾病史,严格掌握适应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严格控制药物输液的浓度和速度。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顾玉红,杜佳新[6](2012)在《双黄连致不良反应236例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黄连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11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双黄连致ADR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黄连致ADR主要累及肌肉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神经系统。结论:临床应加强对双黄连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安秀梅[7](2012)在《磷霉素致不良反应175例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磷霉素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载的1996-2010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有关磷霉素致ADR文献113篇,并按患者姓别、年龄、原患疾病与过敏史、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磷霉素致ADR175例,全身性损害最多,为73例(41.71%),其中过敏性休克54例(30.86%),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9例(28.00%),神经系统损害20例(14.43%);ADR最短的在用药1min内发生,最长的在用药8d后发生;61例属于新的严重的ADR。结论:临床应重视磷霉素致新的严重的ADR,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魏晶[8](2011)在《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形势严峻,药品安全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十一五”规划评估报告中,其列举的突出问题就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未能满足当前监管要求”,监测体系建设是其中支撑体系之一,并对编制“十二五”规划提出“突出技术体系支撑建设”的建议。目前我国的监测体系在机构建设、监测的技术方法与手段、与监测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工作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运用文献法、回顾法、案例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系统分析等多种研究工具,将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分析系统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提出完善监测体系机构、明确监测的法律地位、创新监测方法、建立信息化监测平台,改善监测环境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药品安全性监测在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本研究认为药品安全性监测作为一个系统,其主要的构成要素为:监测技术机构、监测法规规范、安全性事件的报告、安全性信息的评价与分析、安全性信号预警、监测技术方法等。本文以美国、欧盟及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组织为代表进行研究,发现其监测体系的科学评估系统完善,药物安全性监测的沟通和执行以法律方式得以确认,辅以配套指南指导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安全性监测中如何成为第一责任人,并进行各利益相关方的充分的药品安全风险信息沟通,加之持续改善数据库的功能,完善信号的数据挖掘技术,以提高药品安全性监测的效率。本文也对我国的药品安全监测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对药品安全性监测的定义相对狭隘,而实际监测范畴已拓展。从监测机构上来看,存在人员不足监测任务繁重和编制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我国现行的药品安全法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三个层面,药品安全性监测法规效力弱,技术规范、指南体系也未能有效弥补法规缺陷;报告系统存在漏报率高、报告率不稳定,报告表不完善、信息化网络功能匮乏、安全信息有效传递不足等突出问题;企业在药品安全监测中依从性较差。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我国药品安全性监测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分类归因到法律法规、监测机制及监测技术三大层根源。具体表现为:(1)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与不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尚未建立;(2)监测体制落后,监管机构与生产企业的监测功能失衡,药事咨询委员会缺失;(3)监测技术缺陷阻碍了信息的挖掘利用。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本文提出完善我国的药品安全监测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药品安全性监测的技术指南,组织、指导药品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制定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突出药品安全监测体系在新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药品安全性监测技术能力;加快监测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报告的利用效率建立报告质量的评价规范、提高报告的评价质量,以重点监测工作推动建立政府指导和企业主动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新机制。本文认为任何体系的建立都要经历不断完善的过程,药品安全体系建立必然伴随着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现、处理与评估,逐步走向完善。
杨丽杰,李晓盟,郭美华[9](2008)在《磷霉素钠注射液148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磷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7-2006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48例磷霉素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按患者性别、年龄、既往药物过敏史、临床表现、抢救转归情况等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44%的患者既往有药物不良反应史(除药物过敏史不详),86.21%的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过程中,其中99.32%的患者治愈或好转,1例死亡。结论:磷霉素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过敏反应为主。
钱晓丹,陈凤英,郑晓玲[10](2004)在《注射用磷霉素钠致85例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注射用磷霉素钠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 1998年 6月~ 2 0 0 3年 6月国内公开报道的 85例注射用磷霉素钠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磷霉素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多发生于 <2 0岁和 >5 0岁年龄组 ,主要发生在用药过程中 30min以内。临床表现主要为变态反应 ,严重可致过敏死亡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反应。结论 临床应重视磷霉素钠的不良反应 ,对青霉素过敏者或高敏体质者应慎用 ;注意保持体内Na+ 的平衡 ,心、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二、磷霉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霉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个案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原患疾病 |
2.3 用法用量和ADR发生时间 |
2.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
2.4.1 消化系统 |
2.4.2 皮肤及其附属器 |
2.4.3 过敏性休克 |
2.4.4 神经系统 |
2.4.5 血液及循环系统 |
2.4.6 肝胆、泌尿系统 |
2.4.7 呼吸系统 |
2.4.8 耳鼻喉及口腔 |
2.4.9 其他 |
2.5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2)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描述统计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2 结果 |
2.1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
2.2 儿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药物风险信号检测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1.4 数据的预处理 |
2 结果 |
2.1 PRR法检测结果 |
2.2 ROR法检测结果 |
2.3 MHRA法检测结果 |
2.4 三种方法检出的交叉重叠信号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2 结果 |
2.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儿童不合理用药统计 |
2.2 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统计 |
3 讨论 |
3.1 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 |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失分析 |
3.3 具体药物的ADR/ADE风险警示 |
第四部分 减少儿童ADR发生,完善儿童ADR监测的措施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患者死亡26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
2.2 原患疾病与过敏史 |
2.3 致死亡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品种分布 |
2.4 给药途径与剂量 |
2.5 联合用药 |
2.6 用药与ADRs发生时间以及死亡地点与时间 |
2.7 临床症状与体征 |
3 讨论 |
3.1 致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
3.2 安全用药建议 |
(4)磷霉素致不良反应124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ADR发生的相关因素 |
2.1.1 性别与年龄分布 |
2.1.2 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
2.1.3 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 |
2.2 ADR临床表现类型 |
2.3 ADR发生时间 |
2.4 ADR转归 |
3 讨论 |
(6)双黄连致不良反应236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
2.2 原患疾病与不良反应史 |
2.3 ADR出现时间及给药途径 |
2.4 ADR临床表现类型 |
2.5 ADR转归及时间 |
3 讨论 |
(7)磷霉素致不良反应175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
2.2 ADR发生时间 |
2.3 原患疾病与过敏史 |
2.4 用药情况 |
2.5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
2.6 新的严重的ADR |
3 讨论 |
(8)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药品安全性监测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创新点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药品安全性监测系统概述 |
2.1 系统论对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建立的支撑作用 |
2.2 药品安全性监测的定义及内涵 |
2.3 药品安全性监测系统 |
2.4 药品安全性监测系统结构分析 |
2.5 药品安全性监测在药品监管中的作用 |
第三章 国外药品安全性监测的经验与启示 |
3.1 美国药品安全监测体系 |
3.2 欧盟药品安全监测体系 |
3.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国际合作模式 |
3.4 国外药品安全性监测经验与启示 |
第四章 我国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现状 |
4.1 监测技术机构 |
4.2 监测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
4.3 报告系统 |
4.4 报告网络系统 |
4.5 报告的分析评价 |
4.6 信息的反馈及利用 |
4.7 药品安全性监测在药品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
4.8 辽宁省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现状 |
第五章 我国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 药品安全性监测范畴问题 |
5.2 监测技术机构的建设问题 |
5.3 药品安全性监测相关法律体系及技术规范问题 |
5.4 报告系统存在问题 |
5.5 监测信息化网络问题 |
5.6 信息的评价及有效利用问题 |
5.7 企业在药品安全监测中依从性差的问题 |
5.8 问题根源分析 |
第六章 对完善我国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的建议 |
6.1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技术指南 |
6.2 顺应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在药品安全监管中发挥更大作用 |
6.3 全面提升药品安全性监测技术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9)磷霉素钠注射液148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磷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
2.1.1 与患者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
2.1.2 与药物过敏史的关系 |
2.1.3 与给药剂量的关系 |
2.1.4 与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的关系 |
2.2 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 |
2.3 磷霉素钠不良反应的处理及预后 |
3 讨论 |
四、磷霉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个案文献分析[J]. 张潇月,张淼,孙冲,张胜男,马姝丽. 河南医学研究, 2021(23)
- [2]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D]. 刘艳. 青岛大学, 2018(03)
- [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患者死亡26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李庆,雷招宝. 抗感染药学, 2018(09)
- [4]磷霉素致不良反应124例文献分析[J]. 刘金永,孙增先,张骞峰,周金玉,高山. 中国药房, 2012(20)
- [5]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148例文献分析[J]. 李贤文.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2(05)
- [6]双黄连致不良反应236例文献分析[J]. 顾玉红,杜佳新. 中国药房, 2012(16)
- [7]磷霉素致不良反应175例文献分析[J]. 安秀梅. 中国药房, 2012(12)
- [8]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研究[D]. 魏晶. 沈阳药科大学, 2011(05)
- [9]磷霉素钠注射液148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杨丽杰,李晓盟,郭美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8(03)
- [10]注射用磷霉素钠致85例不良反应分析[J]. 钱晓丹,陈凤英,郑晓玲.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4(05)
标签:磷霉素论文; 药品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论文; 药物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