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物资渡过“阵痛期”(论文文献综述)
肖赛玥[1](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李帅锋[2](2021)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文中认为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领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行业增速有所减缓,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量煤炭企业相继爆发财务危机。改革供给侧政策的颁布,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总共提出了五大任务,即“去产能、消库存、去杠杆、减成本、补短板”。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柱,为扭转煤炭行业低迷的局面,改革煤炭行业显然成为践行供给侧改革的第一要务。国有企业承担着独特的功能定位,走在改革的最前线,是决定改革成功的要素。冀中能源是一家国有大型能源企业,集合了煤炭、煤化工、煤矿装备多种业务,在国内煤炭领域中其实力居于前十。主业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冀中能源最大的本钱,不仅掌握前沿生产技术,煤炭储存量位列世界第七,而且随着集群发展规模不断增大,产业链日益完善,对提高核心竞争力极为有利。然而与此同时,冀中能源也摆脱不了大多数企业都有的困扰,即环保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等。冀中能源面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整体下滑态势时,积极的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进行了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以冀中能源为例,在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和煤炭行业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冀中能源关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践情况,对其经营与盈利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实施财务绩效评价和对比,以冀中能源的实践为例,总结供给侧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并提出合理建议。财务绩效能够对当前的战略及其带来的经济贡献客观地评价,给企业、政府、投资者等各个利益关联方的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够帮助企业基于经验和政策调整和改进战略,以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和进一步转型升级。这里综合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等多种方法做深入分析论述。基于文献研究,参考与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分析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得出结论显示,对于煤炭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改善供需结构,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且可以从转型升级方面为煤炭企业提供指导,尤其是去产能的意义对煤炭企业更是不言而喻,煤炭企业必然要走向转型升级。另外,在现有的财务分析中,较为常见且可行的方法有EVA指标分析与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根据供给侧改革政策及煤炭行业的特点,引入了要素管理相关指标和“补短板”、“去产能”、“降成本”等指标。在案例分析中,针对2011至2020年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策略和财务数据,基于煤炭行业构建了适用的财务指标绩效分析,从中发现冀中能源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发挥了积极的财务绩效影响。冀中能源2015年之前,经营与盈利均处于逐年递减的局面。实施供给侧改革,扭转了冀中能源的颓败之势,去产能、减成本初见成效,盈利能力开始回升。然而,在去杠杆、补短板上冀中能源力有不足,显露出经营战略上的欠缺和资本结构的短板,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必须由战略制定、风险控制、政策防范、资本结构等方面出发,为煤炭行业提出今后的发展之路,认为当下阶段煤炭行业要始终坚持战略升级的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创新能力,致力于改善资本结构,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牢牢把握政策机遇,除此之外,还对如何构建煤炭行业更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张锦凯[3](2021)在《基于渠道视角的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营运资金如同企业经营运转的血液,而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稳定住企业的资金流,抓好营运资金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经营好坏甚至生死存续。传统营运资金管理以资金结构优化和持有资金量的确定为中心,由于难以指导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及时有效地做出管理决策而备受挑战。近年来提出将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策略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得研究营运资金从单一要素的分析管理延伸到企业本身和上游供应商,涵盖了企业从采购、生产到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先进的研究成果,翻阅相关书籍,并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本文研究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奠定理论基础。首先,从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营运资金规模以及结构等方面对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采用基于要素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其次,对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展开绩效评价,得出较低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并基于渠道视角分析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再次基于渠道视角对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方案设计;最后提出渠道视角下营运资金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对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参考价值,助力X钢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论文研究有以下发现:X钢铁公司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效果不佳;基于渠道视角对该公司营运资金进行管理发现各个渠道存在问题:在采购渠道,发现采购成本过高,采购策略单一,过度挤压上游供应商,未信息化采购;在生产渠道,发现X钢铁公司存货积压主要为在产品积压,且生产过程监管不严,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交货期时间长;在销售渠道,盲目放宽信用政策导致应收账款占比高,回款风险大,销售渠道窄,无客户信用评级机制,营销盈利能力较弱。本文的贡献在于摒弃了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所采取的单因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各因素孤立、割裂的局面,基于渠道视角对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方案设计,并提出保障措施,最终提升X钢铁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王敏[4](2021)在《十字军战争早期摩苏尔政权军事政治研究》文中认为摩苏尔位于巴格达西北处,自古典时代就是两河流域北部重镇。11世纪,在乌盖利德王朝时期,摩苏尔成为贾兹拉地区重要政治中心。到11世纪中后期,随着塞尔柱苏丹国兴起,势力不断扩大,摩苏尔逐渐沦为巴格达苏丹权力的附庸,双方之间逐渐形成一种较为稳固的依附关系。随着塞尔柱苏丹国及叙利亚北部地方势力的纷争,摩苏尔的政治军事作用凸显,与北部地区政局变动深刻联系在一起,相应地,塞尔柱苏丹对摩苏尔的控制也在强化。第一次十字军战争爆发后,法兰克人趁伊斯兰世界内部分裂之际在东方迅速进军,蚕食土地,建立若干封建政权,并在12世纪早期以耶路撒冷王国为中心,形成了所谓拉丁东方,不断扩展势力范围。在法兰克人处于强势优势地位的情势下,内部分裂、互相敌对的伊斯兰世界鲜有反击和起色。摩苏尔因在北部内陆腹地特殊地缘政治优势,凭借着在塞尔柱苏丹国内的突出地位,成为了叙利亚北部反对法兰克势力的主要力量和领导者。第一次十字军战争中,安条克战役期间,以摩苏尔为首的突厥联军就曾与十字军正面决战。其后,摩苏尔率领联军在哈兰之战中重挫法兰克联军,成功阻遏法兰克人势力向幼发拉底河东进。同时,摩苏尔深深地陷入到塞尔柱苏丹国及北部的内部动乱之中,因苏丹权力的频繁更迭而持续内乱,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摆脱依附关系。另一方面,摩苏尔与巴格达的紧密联系,代表塞尔柱中央集权力量的政治角色,受到地方割据势力广泛抵制。因此,摩苏尔对法兰克国家的多次攻势都在法兰克联军的激烈抵抗下,同时受到大马士革、阿勒颇掣肘下无功而返。摩苏尔深受与巴格达既定依附关系的负面影响,作为有限。即便如此,它也是少数主动出击,组织力量对抗拉丁东方的主要伊斯兰势力,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军事平衡。不过,这一时期,成功占领阿勒颇为未来摩苏尔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关键一步。终于,赞吉的崛起打破了僵局,扭转了局面,改变了既往格局。赞吉是伊斯兰世界此时少见的政治强人,享有盛誉,且有建立王朝基业的强烈野心。一方面,他稳固住了对摩苏尔及贾兹拉地区的统治,在同苏丹的争斗中保持了独立地位,打破了传统的附庸关系,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他以阿勒颇为前哨,积极主动在叙利亚北部和中部用兵,统一了北方大部分的伊斯兰地方势力,压制住了大马士革,迫使后者不再北上军事干涉。到12世纪30年代,拉丁东方也陷入内乱,安条克和埃德萨关系紧张,耶路撒冷王国对北方的影响力减弱。遂即,赞吉抓住机遇,组织军事力量持续对安条克公国用兵,不断突进。到了1144年,赞吉趁埃德萨伯国内政不稳,成功攻占埃德萨城,灭亡了埃德萨伯国,给予拉丁东方沉重军事打击。赞吉王朝及摩苏尔在对拉丁东方战争中的成功,为未来在努阿丁及萨拉丁时期伊斯兰世界的进一步团结联合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反十字军运动的良好局面。
王秀芳[5](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郎婷婷[6](2021)在《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研究》文中指出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且意义重大的工程,产业扶贫是“五个一批”脱贫的重要路径,是激发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实现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长远之计,其执行效果直接影响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战略的实现。当前,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实施产业扶贫政策,产业扶贫质量和效果明显,但是在政策实际执行中依然容易陷入执行梗阻的困境。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阐释产业扶贫政策、政策执行梗阻等相关概念,以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对该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当前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面临产业扶贫实效不尽人意、目标群体识别不精准、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度低等梗阻现象,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式构建出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4个维度对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即:在政策方面明确政策目标和完善政策体系;在执行机构方面明确政府职责和提高执行人员能力;在目标群体方面加强政策认知及参与程度;在环境因素方面加快产业扶贫专项立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根据原因提出了消解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的对策,通过这些对策建议,希望对疏解门源回族自治县在产业扶贫政策执行中的梗阻,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机衔接提供一点思路。
刘怡雯[7](2020)在《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与商业模式融合探究 ——以广州方所为例》文中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实体书店具备经营业态的商业属性,和承担社会角色的文化属性,其商业属性现存丰富的研究内容,与之相伴而生的文化属性却鲜少有人问津,直至近年有关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文献才有所增益,2020年有关实体书店的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这也意味着实体书店的转型和发展亟需各方的努力和支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享受资料消费的追求日盛,精神层面的需要不断提升,因而实体书店的文化传播功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加之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为其发展提供了宽松和有利的发展环境。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关于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的相关研究,通过整理关于实体书店的相关文献,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空间生产文献,将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对实体书店和公共文化传播空间进行定义,在前人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将二者融会贯通,提出本研究理论基础,列斐维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即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的生产和媒介生态学理论,然后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对广州市的实体独立书店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广州市方所文化书店为典型案例进行辅助分析,主要运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探讨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存在问题。之后主要通过量化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实体书店“书+”模式的感知和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实体书店的总体发展状况,探讨实体书店的商业模式和城市文化构建的关系。最终总结以上内容对广州市乃至全国的实体书店行业提供借鉴,为实现实体书店重获新生的目标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现今消费者去实体书店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买书,而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符号意义上的消费——即除了消费产品本身外,消费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美感、情调和氛围。而实体书店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意味恰好为消费者提供了以上可能。实体书店的“书+”经营模式和公共文化传播发展仍有乐观的前景,实体书店转型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商业困境,通过对政府和书店自身提出建议,推动城市和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周鑫[8](2020)在《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山东省DY市2019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名义增速为负数,为山东省内同期唯一负增长地市。山东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此次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经营发展升级转型任务要求较高,本省内地级市DY、滨州、菏泽、淄博等区域,石油化工行业形势较为严峻。DY市本土企业山东天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宣布破产,揭开相关行业阴霾下的的重重危机。区域曾经的龙头企业、重点客户接连破产或预警,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恶意转移资产,大额授信客户发生资金信贷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区域信用风险有待进一步关注预防。金融同业对DY区域经济发展的信心波动较大,企业授信贷款额度增速持续下降。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期刊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相关理论,分析国际、国内、区域日益严峻的经济环境;分析传统银行网点现存的主要问题,研究当前互联网金融对于华夏银行DY分行的深远意义;SWOT方法对比总结,明确了华夏银行DY分行竞争优势及发展方向。面对复杂的经营形式,针对DY地方经济当前状况,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及现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通过发展社区银行,打造更加贴近广大群众的产品服务组合;通过发展私人银行,打造更具高端、精细、专业的产品服务组合;积极发展智慧银行,力争产品服务科技化、高效化。为确保促进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能够顺利高效地按计划执行,分别从人力、风险防控、财务、运营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详细的发展战略保障体系。华夏银行DY分行应借助华夏银行自身品牌的整体服务优势,坚持以互联网金融科技为基础,为客户提供针对性、智能化产品组合,增强客户满意度,更好保持客户粘度。经营思路转型,开展区域个人业务,迎合区域经济市场形势,增强华夏银行DY分行在当地服务中小客户的力度,进一步增强自身在金融同业间的竞争力。通过分行内部资源的配置与输送,多方联动共同保障发展战略的落地与实现,为华夏银行DY分行接下来在DY区域的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施恒初[9](2020)在《YZ石油销售公司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国家先后下发两个关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政策文件,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正在向深水区迈进,YZ石油销售公司作为中国石化销售板块的地市级公司,也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2016年起YZ石油销售公司开展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改革进行到2019年,已实现人均15%的收入增长和13%的用工总量下降,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人均劳效下降和顾客满意度下降等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发展和员工队伍稳定性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YZ石油销售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决定通过对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员工实际想法和真实诉求,帮助企业发现可能导致员工不满意的问题或隐患,以便及时优化和完善各项管理工作,支撑企业平稳渡过改革阵痛期。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结合专家意见法等研究方法对YZ石油销售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YZ石油销售公司相关情况等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随后采用明尼苏达短式量表,从“工作环境”、“领导风格”、“责任感”和“外在奖励”这四个维度对员工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进一步,采用SPSSAU、Excel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总体分析、分维度分析以及基于员工个人传记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技能水平”、“司龄”和“职系类别”的工作满意度差异分析,发现工作场所危险系数较高、员工距离工作场所距离较远、晋升通道比较狭窄、基层管理队伍执行力不强等可能导致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态度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加强员工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完善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进措施,期望能够帮助YZ石油销售公司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进而提升员工劳效,提高顾客满意度,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打造稳定的员工队伍和健康的发展氛围。
王莉娜[10](2019)在《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货币供应量和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银行业在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存在显着偏好,面对民营企业存在“不敢贷、不愿贷”问题。我国大量的信贷资源流向国有企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高、贡献大的民营企业获得的融资支持却与其经济地位严重不符。本文对我国信贷资源配置中的所有制歧视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与融资情况、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关注以及搜集整理前期学者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整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问题。本文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是否存在所有制歧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前期学者并未给出一致的结论。本文认为,厘清这一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如果不存在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无显着的信贷资源配置差异,那么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就不应着眼于企业的产权性质问题;如果存在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问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存在显着的信贷资源配置差异,那么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就应从企业的产权性质出发,致力于消除不同产权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同待遇,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经营环境。第二,信贷资源配置是影响实体经济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货币政策的宽松与否对信贷资源配置产生重要的外生冲击。在我国,银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在经济中传播的主要渠道。那么,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厘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调整,使得货币政策的调整有的放矢。第三,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对经济产生影响甚至可能是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变量。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制度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别。不同地区的不同制度环境会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产生怎样的影响?厘清这一问题,有助于从制度根源上理解导致银行差别贷款的行为,也为经济金融的下一步改革提供指导方向。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使用我国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存在显着的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信贷资源配置存在显着差异,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信贷资源配置规模歧视、信贷期限结构歧视、信贷融资成本歧视。本文采用总借款规模、长期负债比率(单位资产获取的长期借款规模)表示信贷资源规模,长期借款在总借款中的比重表示信贷期限结构,实际利息率(利息支出除以企业总负债)表示融资成本,据此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三个层面均存在显着差异,即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信贷融资规模和更长的信贷期限结构,并且获得信贷资源的实际融资成本更低。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信贷配置规模差异、信贷期限结构差异、信贷融资成本差异进一步加大,强化了信贷配置规模歧视、信贷期限结构歧视、信贷融资成本歧视;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配置差异缩小。宽松货币政策会强化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可能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而言,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更紧密、更近,与银行之间的交易不存在时滞问题。如果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传导时,与商业银行关系更紧密的国有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货币政策不仅具有熨平短期经济波动的功能,还具有调节信贷资源总量以及信贷资源在不同产权企业间配置结构的作用。第三,制度环境变量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存在显着影响。政府干预、金融发展、法制化水平对信贷规模差异、信贷期限结构差异、信贷融资成本差异的影响并不相同。金融发展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信贷资源规模歧视,而地区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信贷期限结构歧视;政府干预程度下降、金融发展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则可以使信贷融资成本歧视得到显着改善。政府干预程度下降、金融发展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金融发展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银行将会更加严格地审查企业的贷款申请,给予更严格的贷款条款,严格执行贷款契约。银行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对经营绩效更高、成长能力更强的民营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从而放松对民营企业过于苛刻的贷款条件,并且提供较长期限的贷款资源,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信贷资源配置差异得到有效改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学者们关于我国是否存在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从产权的角度研究信贷资源配置问题,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解决中国现阶段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产权的角度打破信贷资源配置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偏好与歧视,解决经济增长乏力问题,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而非资源规模的扩大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激发经济活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使用2007-2017年上市公司企业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涵盖我国股票市场的沪深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种类型企业,增强了本文研究的可信度,为此类研究增添了新的证据,丰富了此类研究的文献。第二,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资源存在影响已有诸多研究,文献主要关注货币政策对信贷资源供给总规模、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少关注货币政策对不同产权企业间信贷配置结构的影响。少量文献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配置差异进行了研究,但局限于信贷规模层面,未涉及信贷期限结构、信贷融资成本。本文从信贷规模、期限结构和融资成本三个层面,分析货币政策的变动是会显着提高还是降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配置差异,抑或是没有影响。这一研究有利于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提升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提供有效的指引方向。第三,制度环境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处于转轨阶段和金融发展处于深化改革阶段的现状,以及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事实,选择政府干预、金融发展、法制化水平三个制度变量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配置差异的制度根源。从现实层面来讲,在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和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有助于从制度环境层面完善政策措施进而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推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第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与商业银行信贷实务工作进行相应结合,不仅提升本文实证结果的可信度,也为商业银行信贷实务工作提供了相应的学术支撑。本文的政策建议为:应重新审视和解决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银行业不敢贷不愿贷问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打破信贷资源配置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偏好与歧视。有效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素质,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一步深化改革银行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尤其是要注重货币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通过制度环境的提升改善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程度。重新审视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企业杠杆率高等问题,以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带动资本、人力、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我国企业生产率和国民收入。
二、河南物资渡过“阵痛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物资渡过“阵痛期”(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供给侧改革相关研究 |
二、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三、供给侧改革对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供给侧改革 |
二、财务绩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
二、产业协同理论 |
三、权变理论 |
四、价值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供给侧改革政策回顾及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政策回顾 |
第二节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
一、我国煤炭资源情况 |
二、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前发展状况 |
三、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效果 |
第三节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一、煤炭行业样本公司选取 |
二、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
三、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
第四章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案例概况 |
第一节 冀中能源概况 |
一、公司简介 |
三、公司经营情况 |
第二节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实践 |
一、精细管理助力政策落地 |
二、业财整合提高核心能力 |
三、“三去一降一补”成效 |
第五章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第一节 传统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
一、偿债能力分析 |
二、营运能力分析 |
三、盈利能力分析 |
四、发展能力分析 |
第二节 非传统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
一、扩展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
二、要素管理相关指标评价分析 |
第三节 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一、EVA计算 |
二、EVA指标与传统财务指标对比评价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建议 |
一、落实国家政策,增强成长能力 |
二、发展相关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
三、狠抓降本增效,加强营运能力 |
第三节 煤炭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框架设计建议 |
一、立足行业特色,紧扣国家政策 |
二、精确时间节点,关注不同视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3)基于渠道视角的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理论 |
2.1 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1 营运资金的定义及特征 |
2.1.2 营运资金管理的定义及作用 |
2.1.3 营运资金管理的类型 |
2.2 渠道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渠道理论 |
2.2.2 渠道管理理论 |
2.2.3 渠道管理应用于营运资金管理中的意义 |
2.3 基于渠道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 |
2.3.1 渠道视角下营运资金的分类 |
2.3.2 渠道视角下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2.3.3 渠道视角下营运资金管理的优势 |
第三章 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钢铁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结构 |
3.1.3 公司的营运资金结构 |
3.2 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2.1 营运资金管理基本原则 |
3.2.2 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 |
3.2.3 营运资金信息管理情况 |
3.3 渠道视角下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分析 |
3.3.1 渠道视角下营运资金管理的具体分析 |
3.3.2 渠道视角下营运资金管理的综合分析 |
3.4 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果评价 |
3.4.1 评价指标确定 |
3.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4.3 效果评价 |
3.5 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3.5.1 营运资金总体配置结构不合理 |
3.5.2 采购渠道问题及成因分析 |
3.5.3 生产渠道问题及成因分析 |
3.5.4 销售渠道问题及成因分析 |
3.6 X钢铁公司基于渠道视角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6.1 必要性分析 |
3.6.2 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渠道视角下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设计 |
4.1 渠道视角下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
4.2 渠道视角下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原则 |
4.3 渠道视角下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改进内容 |
4.3.1 渠道视角下营运资金配置结构改进内容 |
4.3.2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内容 |
4.3.3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内容 |
4.3.4 销售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内容 |
第五章 渠道视角下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完善营运资金相关制度建设 |
5.2 提高员工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认识 |
5.3 建立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
5.4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
5.5 加强财务队伍人才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十字军战争早期摩苏尔政权军事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和现代研究概述 |
(三)992 年前摩苏尔的历史 |
一、摩苏尔与第一次十字军战争 |
(一)塞尔柱与新秩序:1096 年前的摩苏尔 |
(二)安条克之战与科布哈的失败 |
(三)哈兰之战:边界与阻遏 |
二、秩序的崩塌:动荡中的摩苏尔 |
(一)王朝内战与摩苏尔的震荡 |
(二)反十字军战争与地域分裂 |
(三)布尔苏奇与前赞吉时代的终结 |
三、秩序的重建:赞吉王朝的崛起 |
(一)赞吉与塞尔柱苏丹国 |
(二)从贾兹拉到叙利亚:区域性重整 |
(三)反十字军战争:攻陷埃德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英文着述及期刊论文 |
(三)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
2.2.2 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3.1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基本情况及扶贫概况 |
3.2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概况 |
3.2.1 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梳理 |
3.2.2 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机构及互动关系 |
3.2.3 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目标群体 |
3.2.4 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环境 |
3.3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成效 |
第四章 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
4.1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的表现 |
4.1.1 政策敷衍:产业扶贫实效不尽人意 |
4.1.2 政策歪曲:目标群体识别不精准 |
4.1.3 政策照搬: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度低 |
4.2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的原因 |
4.2.1 政策自身因素 |
4.2.2 执行主体因素 |
4.2.3 目标群体因素 |
4.2.4 执行环境因素 |
第五章 疏解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保障产业扶贫政策科学执行 |
5.1.1 明确产业扶贫政策目标 |
5.1.2 健全产业扶贫政策内容 |
5.1.3 加强产业扶贫政策间衔接 |
5.2 明确执行机构职责,确保产业扶贫政策有效执行 |
5.2.1 强化政府部门的职责内容 |
5.2.2 提高执行人员的能力素质 |
5.2.3 建全科学的监测评估机制 |
5.3 提高目标群体参与,推动产业扶贫政策高效执行 |
5.3.1 加强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 |
5.3.2 提升目标群体自身发展能力 |
5.3.3 建立目标群体的沟通渠道 |
5.4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促进产业扶贫政策顺利执行 |
5.4.1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
5.4.2 强化多元参与式社会环境 |
5.4.3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 |
5.4.4 构建产业法治化制度环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及人员 |
附录B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与商业模式融合探究 ——以广州方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实体书店相关研究 |
1.3.2 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相关研究 |
1.3.3 实体书店的文化传播空间生产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可行性及创新点 |
1.4.1 可行性分析 |
1.4.2 创新之处 |
2 实体书店的发展概况 |
2.1 实体书店的定义和特征 |
2.2 实体书店的社会角色 |
2.2.1 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
2.2.2 社会公共服务的践行者 |
2.2.3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角色 |
2.3 实体书店的发展现状 |
2.4 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空间生产与传播 |
2.4.1 文化产品与实体书店 |
2.4.2 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空间生产与传播 |
2.5 实体书店的商业模式演变 |
2.6 广州市实体书店发展现状 |
2.6.1 广州市实体书店转型沿革 |
2.6.2 调研样本概况 |
2.6.3 理论基础 |
2.6.4 研究方法 |
3 广州市实体书店“书+”模式发展现状 |
3.1 广州市全民阅读现状 |
3.2 实体书店“书+”模式的良性发展 |
3.2.1 实体书店“书+”模式空间配置分析 |
3.2.2 实体书店“书+”模式产品价格分析 |
3.2.3 实体书店“书+”模式经营理念分析 |
3.3 实体书店的空间环境生产 |
3.3.1 实体书店空间设计合理 |
3.3.2 实体书店环境氛围宜人 |
3.4 个案研究:广州方所文化书店 |
3.4.1 方所文化书店概况 |
3.4.2 方所文化书店的理念和内涵 |
3.4.3 方所文化书店研究方法 |
3.4.4 消费者对方所文化书店的感知与认同 |
4 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与商业模式运作 |
4.1 空间环境对“书+”模式感知的影响 |
4.1.1 风格化对“书+”模式感知影响的多样性 |
4.1.2 现实性对“书+”模式感知影响的单一性 |
4.2 空间环境对“书+”模式反馈的影响 |
4.2.1 空间环境的风格化对“书+”模式反馈影响的显着性 |
4.2.2 空间环境的现实性对“书+”模式反馈影响的被动性 |
4.3 阅读购书现状对“书+”模式影响的微弱性 |
4.4 获取信息途径对“书+”模式的影响因素 |
4.5 书店吸引力对“书+”模式的干预因素 |
5 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困境与发展思路 |
5.1 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的商业困境 |
5.1.1 外部环境的冲击 |
5.1.2 实体书自身的经营困境 |
5.1.3 政策扶持缺乏力度 |
5.2 实体书店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发展建议 |
5.2.1 实体书店着力开展自救策略 |
5.2.2 政府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 |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实体书店“书+”模式和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前景乐观 |
6.1.2 空间环境风格化对“书+”模式影响积极深远 |
6.1.3 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对“书+”影响的复杂性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2.1 研究不足之处 |
6.2.2 未来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发展战略理论 |
2.3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理论 |
第3章 华夏银行DY分行竞争环境及现状问题分析 |
3.1 华夏银行DY分行所处经济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
3.1.2 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
3.1.3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
3.2 华夏银行DY分行所处行业形势分析 |
3.2.1 传统商业银行现存问题分析 |
3.2.2 互联网金融对华夏银行DY分行的冲击 |
3.3 华夏银行DY分行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4.1 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目标确定 |
4.2 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措施 |
4.2.1 发展社区银行,服务大众化、平民化 |
4.2.2 发展私人银行,服务高端化、精细化 |
4.2.3 发展智慧银行,服务科技化、高效化 |
4.3 小结 |
第5章 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的保障体系 |
5.1 人力资源保障 |
5.2 风险防控保障 |
5.3 财务资源配置保障 |
5.4 运营管理保障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YZ石油销售公司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工作满意度 |
2.1.2 顾客满意度 |
2.1.3 工作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激励理论 |
2.2.2 EVNL模型 |
2.2.3 员工—顾客—利润链模型 |
2.2.4 工作满意度测量方法 |
第3章 YZ石油销售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 YZ石油销售公司背景介绍 |
3.1.1 YZ石油销售公司简介 |
3.1.2 YZ石油销售公司的发展历程 |
3.2 YZ石油销售公司组织架构 |
3.3 YZ石油销售公司人员结构 |
3.3.1 职系结构 |
3.3.2 性别结构 |
3.3.3 年龄结构 |
3.3.4 学历结构 |
3.3.5 技能结构 |
3.3.6 司龄结构 |
3.4 YZ石油销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3.4.1 YZ石油销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主体 |
3.4.2 YZ石油销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
第4章 YZ石油销售公司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设计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样本选择 |
4.3 统计分析 |
4.3.1 问卷回收情况 |
4.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3 总体工作满意度分析 |
4.3.4 分维度工作满意度分析 |
4.3.5 基于员工个人特征的工作满意度分析 |
4.4 调查结论 |
第5章 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措施 |
5.1 改善工作条件 |
5.1.1 改善上下班交通条件 |
5.1.2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 |
5.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5.2.1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 |
5.2.2 加强员工队伍素质培养 |
5.2.3 完善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 |
5.2.4 对重点人群进行关怀 |
5.3 建设优良企业文化 |
5.3.1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
5.3.2 塑造健康的员工品格 |
5.4 建立常态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YZ石油销售公司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 |
致谢 |
(10)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产权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
2.1.1 马克思产权理论 |
2.1.2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
2.1.3 我国学者关于产权问题的讨论 |
2.2 信贷资源配置理论与研究 |
2.2.1 信贷资源配置概念 |
2.2.2 信贷资源配置理论 |
2.3 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 |
2.3.1 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概念 |
2.3.2 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 |
2.4 货币政策与信贷资源配置 |
2.5 制度环境与信贷资源配置 |
2.5.1 政府干预与信贷资源配置 |
2.5.2 金融发展、法制化水平与信贷资源配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不同产权企业发展与信贷配置对比分析 |
3.1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对比 |
3.2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信贷资源配置对比 |
3.2.1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差异 |
3.2.2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借款期限结构差异 |
3.2.3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差异 |
3.3 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经济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贷资源配置均衡理论模型 |
4.1 信贷资源配置均衡分析 |
4.2 引入货币政策和制度环境的信贷资源配置均衡分析 |
第5章 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选择与处理 |
5.1.1 数据选择 |
5.1.2 数据处理 |
5.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 |
5.3 实证方法 |
5.3.1 实证方法的选择:豪斯曼-泰勒估计量 |
5.3.2 实证分析的层次 |
5.3.3 实证软件的选择 |
5.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5.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5.5.1 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规模 |
5.5.2 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配置期限结构 |
5.5.3 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融资成本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货币政策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影响 |
6.1 货币政策理论与分析 |
6.1.1 货币政策、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 |
6.1.2 我国货币政策分析 |
6.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实证方法 |
6.2.1 模型设定 |
6.2.2 变量选取 |
6.2.3 实证方法 |
6.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6.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6.3.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货币政策、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规模 |
6.4.2 货币政策、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配置期限结构 |
6.4.3 货币政策、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融资成本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结论 |
第7章 制度环境对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的影响 |
7.1 理论分析 |
7.1.1 政府干预、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 |
7.1.2 金融发展水平、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 |
7.1.3 法制化水平、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 |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7.2.1 模型设定 |
7.2.2 变量选取 |
7.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7.3.1 描述性统计 |
7.3.2 相关性分析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制度环境、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资源配置规模 |
7.4.2 制度环境、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配置期限结构 |
7.4.3 制度环境、企业产权性质与信贷融资成本 |
7.5 稳健性检验 |
7.6 本章结论 |
第8章 结论 |
8.1 基本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河南物资渡过“阵痛期”(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D]. 李帅锋.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渠道视角的X钢铁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 张锦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十字军战争早期摩苏尔政权军事政治研究[D]. 王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6]门源回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梗阻研究[D]. 郎婷婷. 兰州大学, 2021(02)
- [7]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与商业模式融合探究 ——以广州方所为例[D]. 刘怡雯. 暨南大学, 2020(04)
- [8]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研究[D]. 周鑫. 山东大学, 2020(05)
- [9]YZ石油销售公司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D]. 施恒初. 扬州大学, 2020(05)
- [10]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有制歧视研究[D]. 王莉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