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新出版

《百年历史》新出版

一、《<大公报>百年史》新近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向云逸[1](2021)在《《东方杂志》(1904-1948)近代卫生科学知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崔燕[2](2020)在《《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文学史序幕,以《晨报副刊》创办十年(1918.12——1928.06)时间段为研究样本可看到,短短十年间,由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一批怀着炽热中国心的新文化主将努力,现代文坛出现空前繁荣局面;《晨报副刊》和其他进步报刊为新文学的创生与发展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新文学刚在这块古老土地诞生就留下一个坚实脚印。研读新文学史可清晰地看到大众传媒发挥的渡航引进、摇旗呐喊的巨大传播作用;尤其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四大副刊传媒功绩最为显赫的应是《晨报副刊》。作为一份存在于现代新闻史十年之久的报纸副刊,《晨报副刊》不仅拥有令人羡慕的三大名主编李大钊、孙伏园和徐志摩,不但刊登了鲁迅的惊世之作《阿Q正传》、转载了新文学史开山之作《狂人日记》,而且借助传媒平台扶植了一批文学新人在现代文坛迅速成长。这些均是载入新闻史册和新文学史册的传媒业绩。现代社会,文学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与助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是学术界较少从《晨报副刊》视域关注报刊媒介对新文学的传播意义。未能见到运用大数据对《晨报副刊》进行传播效能量化分析与实证研究成果;而这恰是颇有学术价值的创新点。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构架如下:绪论部分由研究背景、研究价值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组成,阐述《晨报副刊》研究背景并概述其在新闻传播史和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深入同行学者研究成果的“内里”,分析其学术贡献和价值以及未能涉及的研究盲点;阐述本论文研究思路与论域、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梳理《晨报副刊》的创刊及其发展流变。从媒介发生学视域探究由《晨钟报》到《晨报》再到《晨报副刊》的媒介史,以新文化的勃兴为已任的现代报人传媒理念,新文学传播模式的构建,新文学鼎力传播的媒介定位。第二章对《晨报副刊》创办十年刊登的新文学作品进行实证研究。构建《晨报副刊》指标体系、传播效能评估体系、运用SPSS软件和大数据统计学方法,对新文学作家在《晨报副刊》的发文量进行数据量化分析;从大数据视角对《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效能进行实证研究。第三章《晨报副刊》历任主编新文学传播业绩。重点关注三大名主编李大钊、孙伏园、徐志摩的新文学传播功绩,并对一直未能被学术界注意的其他主编《晨报副刊》编辑业绩分析研究。第四章《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从新闻传播学视域分析周氏兄弟与《晨报副刊》的渊源及传媒业绩。目标定位于《晨报副刊》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新月社的媒介支持,探讨新文学社团对媒介的掌控力;文学社团借助媒介聚合人气、努力开拓新文学传播空间的举措。第五章《晨报副刊》与新文学文体。考辨《晨报副刊》与现代文学文体变革,探究新闻文体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新文学文体特征;从传媒视域分析新文学文体。余论 归结本论文核心观点与研究结论,提出有待后续探讨的相关现象和问题。

于云雁[3](2019)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1929-1949)》文中指出

谈笑[4](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赵晓芬[5](2016)在《金陵大学历史系与中国近代史学教育(1924-194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即在学院体制下各个大学历史系的纷纷建立。金陵大学历史系的创立与发展,在民国史学高等教育中颇具特色,值得关注,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将以金陵大学历史系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为考察核心,剖析金陵大学在近代中国史学教育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亦尝试从金大学人的思想理路、着作、师友关系及人际网络互动入手,将其放置在学术史的脉络中加以关照,探讨对金陵大学历史系发展造成影响的多方面因素,联结承接传统与注入新学的时间轴线,借此掌握中国近代学术转折性发展的关键。文章首先从长时段来厘清金陵大学历史系的建立及发展脉络,细致描绘金陵大学历史系1924年建立到1947年复校之前的发展过程,分别观察金大历史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色;再从总的发展趋势上来把握金大历史系课程的变化,描述其课程体系的架构过程;并用群像式写法,以金大历史系师生群体为描述对象,对相关史学研究团体组织、刊物进行综合性考察,展示民国时期金大历史系师生的总体面相;最后从学人角度对历史系灵魂人物贝德士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解读历史系师生与民国史学界的互动参与,来重估金陵大学在近代中国史学教育发展中的地位。由研究得出,金陵大学历史系对中国近代史学界的影响超出了学界既有认知,其相关学术活动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回响。贝德士在历史系的规划与实践奠定了历史系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其影响下成长的中国后生史家促进了金大历史系的长足发展,后者亦成为了推动民国高等教育历史学科“本土化”的主动力量。金陵大学历史系的研究,对中国近代历史学科构建问题的重新探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金福[6](2016)在《新记《大公报》科学传播研究 ——以《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史研究研究不仅包括科学和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也包括科学和技术传播史的研究。科学和技术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介入。《大公报》作为历史上着名的报纸媒体,向来重视科学传播,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记公司时期(此时期的《大公报》称新记《大公报》),于1929.01-1937.07先后三次开发科学类副刊。始终秉持“科学普及”宗旨,刊载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近年来,国内对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的研究渐有涉及。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未有人从科技传播角度开展研究。为此,本论文选择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科学周刊”和“科学副刊”为研究对象,从科学传播视角,对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策略、传播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以期对中国近现代科技传播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实例,并对当今科技传播事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新记《大公报》史料采集,对科学类剐刊总共175期刊登的所有文章共323篇的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分类研究、个案研究和抽样分析,并对《大公报》和相关报刊的科学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如下重要结论:新记《大公报》的科学类副刊,有完整的办刊思路和系统的组稿计划,.内容严谨、形式活泼,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与同时代的报刊相比,在科学传播的广度、深度、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成功的报刊之一,在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记《大公报》的办报人把传播科学,当作责无旁贷的责任,不受时局、社会热点变换的影响,以及官方政策的左右,始终坚持科学传播的公益性和独立性。摈弃在科学类副刊中刊登广告的商业行为,不为经济利益所驱使。这是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成功的重要保障。新记《大公报》科学副刊坚持专家办刊。高薪聘请热心于科学普及事业的知名专家、学者为主编和主笔,借助学术团体的力量、组织相关的作者群体,从而使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刊登的稿件,有整体计划,有学科特点,兼顾科学性、普及性和趣味性,始终保持着高质量、高水平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始终贯穿着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方法的倡导。把向民众传播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放在重要位置。研究与总结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的历史经验,可以更清楚看到现今报刊科普宣传存在的问题,并为改革和提高今天的科学传播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论文创新点主要是:从科学传播视角研究;完整的史料采集;采用内容分析、统计分析、分类研究、个案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综合研究方法;确定新记《大公报》的科学类副刊在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上的地位;“以史为鉴”挖掘对我国当今科普宣传有益的启示。

郭奕冰[7](2013)在《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研究(1912-1949)》文中提出学术着作是传承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工具,学术着作出版有助于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因此,学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出版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动荡起伏、波澜壮阔,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的学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先进知识分子们在学术上的诉求,又迫切希望传播给社会大众,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共鸣和关注,在客观上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学术与出版交叉融合,学术着作呈现繁荣盛景,一批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着作不断涌现,有些着作至今仍在重印,惠泽学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民国时期,中华书局作为第二大民营出版机构,在学术着作出版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学术着作出版的经验依然值得现在出版界借鉴。论文通过对1912-1949年间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着作进行筛选分析,将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着作划分为古籍型学术着作和原创型学术着作。通过对学术着作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看出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经历了起步期、繁荣期、衰退期三个阶段,并揭示出学术着作出版以人文社科类为主、自然科学类为辅特点,译介型西方学术着作形成以欧美日为主、其他国家影响甚微的特点。同时,详细论述中华书局作家群体、编辑群体、译者群体与学术着作出版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的贡献。论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学术着作概念的界定、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背景以及现阶段中华书局学术着作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1912-1949)概况。首先,介绍学术着作出版的背景,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其次,对将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按照选题资源的不同划分为古籍型学术着作与原创型学术着作。第三部分: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1912-1949)特点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术着作的学科、国别、出版形式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1912-1949)与编、译、着群体。分别介绍作家群体、编辑群体和译者群体与学术着作出版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1912-1949)贡献。主要从中国近现代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着作出版规范意识等等介绍。第六部分:结语。简要回顾了全文内容,指出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对现代出版业的启示。

车守同[8](2013)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4年1月成立的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中国抗战时期所成立最重要的一处遗址博物馆。成立的背景,与抗故时期「西北开发政策」、「(1942年)国军派驻河西走廊」、「(1942年)中央政府收复对新疆省行政权」,有绝对密切的关系。为了抵抗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及经济封锁,地处偏远的敦煌,交通运输获得大幅改善。加上菁英人才的参与、兰州市政的建设,以及于全国最重要的国营事业玉门油矿凿井出油,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当时在河西走廊与莫高窟从事公务访查及学术工作的人员虽然不多,但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晌,并且在1949年以后,分居海峡两岸,相关的史料也分布在两岸。本论文系以分布海峡两岸的史料,包括公文、信函、日记,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时代背景,作一时间的比对与全面性的讨论。

洪静[9](2011)在《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记《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所公认的,这与其履行了报纸两项最基本的职能——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不无关系。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新记《大公报》也未偏离此旨趣,坚守及时、公平、公正、详实的传播原则,秉承“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独立言论理念,服务公共利益。既向广大民众传递最新体育信息,也传播先进的体育文化知识,同时,积极引导青年“重体育,爱运动”。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的体育观念,充分发挥了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服务公共利益的作用。新记《大公报》的体育新闻业务颇有特点,主要体现在体育新闻采访、体育新闻体裁、体育新闻版面编辑与体育新闻评论四个方面。新记《大公报》建立了一个覆盖面广、机动性强、反应灵敏的由记者、特派员与通讯员组成的采访网络。在体育新闻采访业务上,报纸开办初期就聘请了专门的体育新闻采写人员,并且非常重视采访技巧。在体裁上,新记《大公报》的体育新闻以消息为主,但遇有大的赛事或有重大意义的体育事件时,也会采用体育通讯等体裁配合消息全方位地进行报道。新记《大公报》重视体育新闻摄影报道,注重采用连续报道、综合报道的方式进行体育新闻报道。在体育新闻评论方面,除了体育社评外,新记《大公报》在体育周刊、体育版和体育消息栏也常发表体育短评、随感等评论性文章。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范围广、影响深刻。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关系密切。新记《大公报》的体育新闻传播,既折射出报人对“及时、公正、客观”新闻报道信念的执着和坚守又体现了文人对国民素质的温情关怀、对体育强国梦的不懈追求。宣传积极的体育观念,引导民众为提高体质而进行体育运动。如此的人文关怀既是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的目的之一,又是当下体育新闻传播最值得借鉴的理念。

张佩佩[10](2011)在《清末东三省清理财政研究》文中提出财政是庶政之基,因此财政改革成为清末实行宪政的基础;而旨在集中财权、构建财政制度的清理财政又成为财政改革的初基。东三省地区由于特殊的地位倍受各方关注,而严重的内忧外患,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对其进行改制。东三省省制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其清理财政的背景之一。而此时东三省的财政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收支严重不敷,并且体系混乱。从全国和东三省的情形看,都有进行清理财政的必要。作为清理财政的运行机构,东三省的清理财政局是在督抚督饬下,由度支使主持建立,由度支部派谴的正副监理官利本省司道等人员组成,实行分科治事,有严格的经费来源及运作规则,专管清理财政事宜,负有稽核全省出入确数、改良收支方法及调查该省财政一切沿革利弊之权。该局在实际运行中会与各方面,如度支部、督抚、府厅州县和谘议局等产生交集,特别是度支部和督抚分别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监理官和度支使来实现对清理财政局的掌控。另外,三省清理财政局之间也需要协调运作。财政确数的调查是清理财政的初基工作。东三省财政确数的调查主要是对存在于经制之外而不被中央所知晓的外销利规费的清查。因为旧有的财政奏销制度太过僵化及事权与财权严重不平衡等原因而形成了外销和规费。中央对东三省外销规费等款项无从知晓,而东三省督抚对于各州县的款项也不尽知。因此,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中央与东三省、省与府厅州县之间出现逐级清查、逐级隐匿的较量,使得财政的清理扑朔迷离、困难重重。而对于由度支部派遣到东三省清理财政的监理官来说,就处于多重困境之中。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人事关系的纠葛等因素的牵绊,使得监理官权限不明,身份尴尬,处于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处于利益纠结、政见相异、派系纷争的漩涡之中预算制度是近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理财政是以预算的实行为归依。东三省提前试办了省预算,并为全国预算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全国预算的制定利实施中,为了尽可能地维持和扩充自身的利益,在度支部、行省、府厅州县各行政层级之间出现了相互讨价还价、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局面。同时还出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冲突。由于各方都固守自身利益,使得预算形同虚设,影响了预算的权威性。国地税的划分,不仅可以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还有利于全国预算的最终确立,是构建财政制度的重要步骤,因此成为清理财政的重要内容。东三省在改制前后及清理财政过程中对税收进行整顿,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为国地税的划分做了准备。东三省督抚在税收层级的讨论中有明显维持省财政税收的意图,甚至明确提出预留省税,但是度支部是想通过两税的划分加强中央的财权利收入,而府厅州县等也想借此固守自身的利益。三省清理财政局明确提出省税的层级,引发了方对省税的讨论和争执。财政的清理包括对财政秩序的整顿,并且清理财政是由现有官员来执行,因此,关系到财政秩序整顿的一些吏治问题,如厘定公费、裁员减薪和整顿官员财财政腐败等,在清理财政的过程中就有了整顿财政和刷新吏治的双重意义,也成为清理财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清理财政是财政改革的基础,是清末全方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并不单是财政问题,还牵涉到人事利益的纠葛、改革的背景和环境、改革的政策及策略等等,因此,影响清理财政成败的因素很多。东三省清理财政作为全国清理财政的重要一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作用,但是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清末清政府整体改革的进行及政局的稳定。

二、《<大公报>百年史》新近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公报>百年史》新近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2)《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概述及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晨报副刊》的创刊及其发展流变
    第一节 《晨报副刊》:彰显新文化副刊媒介特色
        一、《晨报副刊》始末
        二、传媒视域解读《晨报副刊》
    第二节 《晨报副刊》传媒定位:鼎力传播新文学
        一、灵活多变的新文学传播策略
        二、《晨报副刊》与新文学共融发展
第二章 《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实证研究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晨报副刊》作品编码表
        二、《晨报副刊》历任主编业绩数据统计分析
        三、《晨报副刊》作家发文量VS主编单因素ANOVA分析
        四、《晨报副刊》戏剧发文&自然科学文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二节 《晨报副刊》发文量实证研究
        一、《晨报副刊》作品编码统计暨数据可视化分析
        二、《晨报副刊》发文类别及结构矩阵分析
    第三节 《晨报副刊》作家作品样本抽取与数据分析
        一、鲁迅作品与《晨报副刊》实证研究
        二、《晨报副刊》作家作品样本抽取与量化分析
        三、中国知网作家被研究量VC《晨报副刊》发文量
第三章 《晨报副刊》历任主编新文学传播策略与业绩
    第一节 李大钊和孙伏园的新文学传播策略与业绩
        一、李大钊:《晨报副刊》首任主编
        二、孙伏园:以新文学的勃兴为己任
    第二节 徐志摩和其他主编的编辑思路与编辑实践
        一、徐志摩:《晨报副刊》另类主编
        二、其他几任主编
第四章 《晨报副刊》与新文学传播
    第一节 《晨报副刊》与周氏兄弟
        一、鲁迅:文学家兼传媒人
        二、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的耕耘者
    第二节 《晨报副刊》:新文学社团的传媒场域
        一、文学研究会人气聚合的平台
        二、助推创造社扩大新文学影响力
        三、新月社同仁的挚爱
第五章 《晨报副刊》与新文学文体
    第一节 《晨报副刊》与新闻文学文体
        一、新闻文体小说历史回眸
        二、助推报告文学的创生
    第二节《晨报副刊》与新文学文体的建构
        一、杂文、小品文的缘起
        二、话剧文体的建构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民治与教育的关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中方主体
        二、外方主体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一、借款法律关系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三、合伙法律关系
        四、买卖法律关系
        五、租赁法律关系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一、公私混合主体
        二、私法性的内容
        三、公法性的内容
        四、契约涉外因素
        五、国际经济因素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契约与条约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法理比较
        一、法的形式比较
        二、法律关系比较
        三、法的实施比较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一、1840年至1870年
        二、1870年至1894年
        三、1894年至1912年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一、法律地位优势
        二、经营实力优势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一、询盘
        二、发盘
        三、还盘
        四、接受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一、定义
        二、形式演变
    第二节 契约结构
        一、契约首部
        二、契约尾部
        三、契约附件
        四、契约正文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财务条款
        二、管理条款
        三、格式条款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性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性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商务技术条款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三、主要参与人物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三、中方赴美谈判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第四节 事件后续
结语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附录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一) 说明
参考书目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二、报刊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五、外人论着
        (一)中文
        (二)英文
后记

(5)金陵大学历史系与中国近代史学教育(1924-19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 学术前史
第一章 金陵大学历史系沿革
    (一) 草创时期(1924—1929)
    (二) 大发展时期(1930-1937)
    (三) 华西坝时期(1938-1946)
第二章 金陵大学历史系的课程设置
    (一) 外国史课程的设置与特色
        1. 外国通史类
        2. “中国中心”的国别史课程
        3. 专门史等课程的补充
    (二) 中国史课程的丰富与拓展
        1. 中国通史类课程
        2. 中国断代史与专门史课程的扩充
    (三) 其他历史类课程
        1. 史学理论与方法
        2. 顺时代之“势”:边疆史地类课程与边疆史研究的兴起
第三章 金陵大学历史系师生群像
    (一) 金大历史学会的组织与活动
    (二) 贝德士与金大历史系学生群体
    (三) 教学与研究并进:中国文化研究所与历史系
第四章 联系与“对话”:金陵大学历史系与中国近代史学教育
    (一) “学人”视角:贝德士与金陵大学史学教育
        1. “平衡杆”:贝德士与金大历史教学
        2. 中西学术的会通
    (二) 学术评论与开拓:陈恭禄与中国近代史
    (三) 王绳祖与中国世界史学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记《大公报》科学传播研究 ——以《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科学传播理论研究
    2.2 《大公报》发展梗概
        2.2.1 英敛之时期(1902.06-1916.09)
        2.2.2 王郅隆时期(1916.09-1925.11)
        2.2.3 新记公司时期(1926.09-1949.06)
        2.2.4 新中国《大公报》发展时期(1949.09-1966)
    2.3 《大公报》副刊发展梗概
        2.3.1 《大公报》副刊概况
        2.3.2 新记《大公报》副刊的发展特点
    2.4 中国大陆研究概况
    2.5 台湾地区研究概况
    2.6 小结
3 论文选题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创新点
4 新记《大公报》领导群体
    4.1 趋同的人生阅历
        4.1.1 出资人吴鼎昌
        4.1.2 当家人胡政之
        4.1.3 主笔张季鸾
        4.1.4 继承者王芸生
    4.2 共同的事业追求
    4.3 相同的精神特质
5 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概况
    5.1 缘起
    5.2 办刊宗旨
    5.3 读者定位
    5.4 科学类副刊的类别、数量和版面
        5.4.1 科学类副刊类别
        5.4.2 科学类副刊的数量和版面
    5.5 小结
6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撰稿群体
    6.1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主编
        6.1.1 夏坚白
        6.1.2 雷孝实
    6.2 编辑队伍
    6.3 撰稿科学家代表简介
        6.3.1 严济慈
        6.3.2 李书田
        6.3.3 秉志
        6.3.4 刘咸
        6.3.5 小结
7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传播内容
    7.1 发表文章概况
        7.1.1 第一时期(1929.01.09-1930.05.28)
        7.1.2 第二时期(1933.03.03-1934.09.14)
        7.1.3 第三时期(1936.07.11-1937.07.25)
    7.2 传播的主要内容
        7.2.1 化学类
        7.2.2 物理类
        7.2.3 生物类
        7.2.4 总论类
    7.3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三个时期的特点
    7.4 小结
8 传播方式和策略
    8.1 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最新发展
        8.1.1 《科学周刊》(1929-1930)
        8.1.2 《科学周刊》(1933-1934)和《科学副刊》(1936-1937)
    8.2 贴近生活、贴近受众
    8.3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8.3.1 关于科学内容的评论
        8.3.2 关于科学主体的评论
    8.4 注重策划“造势”
    8.5 借助阅报社推广
    8.6 重视栏目编排
        8.6.1 “科学小问题”与“读者问答”栏目
        8.6.2 “科学珍闻”、“科学常识”、“杂俎”等小栏目
    8.7 小结
9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受众
    9.1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的受众
    9.2 “大众化”的受众困境
    9.3 小结
10 《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传播效果及影响力
    10.1 传播概况
    10.2 传播效果分析
        10.2.1 从发行数量和识字情况看其传播效果
        10.2.2 从订报对象看其传播效果
        10.2.3 从栏目变化看其传播效果
    10.3 小结
11 科学救国思潮中的报刊科学传播
    11.1 科学救国思潮中报刊科学传播发展历程
    11.2 《大公报》、《申报》科学传播概况比较
        11.2.1 《申报》科学类副刊概况
        11.2.2 《大公报》、《申报》科学传播比较
    11.3 《大公报》、《科学》杂志传播概况比较
        11.3.1 《科学》杂志科学传播概况
        11.3.2 《大公报》《科学》科学传播比较
    11.4 小结
12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科学周刊》(1929.01.09-1930.05.28)发表文章一览
附录B 《科学周刊》(1933.03.03-1934.09.14)发表文章一览
附录C 《科学副刊》(1936.07.11-1937.07.25)发表文章一览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中国传统学术转型
    1.3 学术着作概念界定
        1.3.1 学术的含义
        1.3.2 学术着作的概念界定
    1.4 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的研究现状
        1.4.1 新中国成立前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研究的文献综述
        1.4.2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研究的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2 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1912-1949)概况
    2.1 学术着作出版的背景
        2.1.1 政治背景
        2.1.2 经济背景
        2.1.3 文化背景
        2.1.3.1 新式文化的建立
        2.1.3.2 留学运动的兴起
        2.1.3.3 外国学者访华对学术活动的促进
        2.1.3.4 学术研究社团空前活跃
    2.2 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阶段划分
        2.2.1 起步期(1912-1919)
        2.2.2 繁荣期(1920-1937)
        2.2.3 衰退期(1938-1949)
    2.3 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类型
        2.3.1 古籍型学术着作
        2.3.2 原创型学术着作
        2.3.2.1 中国学者自主创作型学术着作
        2.3.2.2 译介型学术着作
3 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1912-1949)特点分析
    3.1 学科特点分析
        3.1.1 以人文社科为主、自然科学为辅
        3.1.2 自然科学类学术着作以中国学者自着为主,不乏经典着作
    3.2 西方译介学术着作分析
        3.2.1 译着国别分析
        3.2.2 译介西方学术着作学科分析
        3.2.3 译介西方学术着作的启示
    3.3 出版形式分析
        3.3.1 重印与再版
        3.3.2 以丛书出版为主
4 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1912-1949)与编、译、着群体
    4.1 学术着作作者群体
        4.1.1 专家学者参与学术着作出版
        4.1.2 学术团体参与出版
    4.2 编辑群体参与学术着作出版
    4.3 译者群体与学术着作出版
5 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1912-1949)的贡献
    5.1 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
    5.2 推进学术着作出版的规范化
    5.3 形成了一系列学术着作出版经验,为学术着作出版提供了借鉴
        5.3.1 编辑与学者一体化,有助于拓展选题资源,提高内容质量
        5.3.2 与文人学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术群体
        5.3.3 与文化团体保持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彰显学术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中华书局学术着作书目(1912-1949)

(8)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缘起
第一章 论文结构说明
    第一节 所使用的原始档案介绍
    第二节 各种文献的运用
第二章 回忆、研究与新史料的介绍
    第一节 重新回忆与以往研究的成果
    第二节 史料运用方法举例
    第三节 介绍本论文的新史料
    附件
第三章 从建设西北到建设甘肃
    第一节 建设西北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抗战前甘肃政局的发展
    第三节 战时甘肃的建设
    第四节 兰州是敦煌的中途岛
第四章 西北建设与各种考察团
    第一节 建设甘肃的模式-「建设新西康」
    第二节 各种考察团络绎於甘肃之途
    第三节 朱家骅、于右任两次重大影响的考察
    第四节 收复新疆
    第五节 莫高窟第一次成功的官方专业考察系由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达成
第五章 交通建设
    第一节 以往的交通困难
    第二节 交通战略与甘肃省的交通建设
    第三节 国防的大动脉甘新公路
    第四节 安敦、南疆与莫高窟公路
第六章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经过与人事的安排
第七章 民国卅四年「改隶」的经过
    第一节 由「裁撤」到「改隶」
    第二节 同案遭到「裁撤」的单位
第八章 傅斯年支持敦煌学缘於他的理想
第九章 玉门油矿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第一节 油矿对敦煌研究工作的支持
    第二节 油人的雪泥鸿爪
第十章 莫高窟的摄影 兼谈有未竟之志的罗吉眉
第十一章 剡司长就是英千里
第十二章 重建史料 张治中的敦煌行
第十三章 痛苦的物价波动与米代金
第十四章 读书杂记
    第一节 学者所看到散落在甘肃省内的敦煌卷子
    第二节 对「敦煌」地名注解的新思维
    第三节 莫高窟与宗教学的关连性
    第四节 莫高窟的三寺
第十五章 结语
参考书目

(9)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大公报》与近代体育
    第一节 中国近代体育简述
        一、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二、清政府与国民政府对近代体育的重视
    第二节 《大公报》对体育的重视
        一、旧《大公报》重视体育的传统
        二、新记《大公报》对体育的重视
第二章 新记《大公报》的体育新闻传播观
    第一节 及时、客观、公正地传播体育事实
    第二节 独立言论,服务公共利益
第三章 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采编业务
    第一节 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采访
        一、聘请体育访员
        二、注重采访技巧
    第二节 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写作
        一、使用通俗易懂的新文言
        二、新记《大公报》体育消息的特点
        三、新记《大公报》体育通讯的特点
        四、新记《大公报》体育图片消息的特点
    第三节 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编辑
        一、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版面设置
        二、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标题设置
        三、报道的规模受政治时局变化影响
    第四节 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评论
        一、体育社论
        二、体育短评
        三、体育随感
第四章 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效果
    第一节 发行量
    第二节 反馈
    第三节 报道力度
第五章 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恪守社会责任
    第二节 高扬人文关怀旗帜
    第三节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10)清末东三省清理财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和行文思路
    五、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清理财政的背景
    第一节 清廷的清理财政
        一、财权下移与财政困难
        二、清理财政的提出
    第二节 东三省省制的确立及财政状况
        一、省制确立
        二、财政状况
    小结
第二章 清理财政局的成立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组织及经费
        一、组织
        一、经费
    第二节 运行机制:与各方的关系
        一、度支部对清理财政局的直辖
        二、督抚对清理财政局的操控
        三、三省清理财政局的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外销和规费的调查
    第一节 外销和规费的状况
        一、产生的渊源
        二、对财政的影响
    第二节 清查与隐匿
        一、中央与行省
        二、行省与府厅州县
    第三节 监理官的困境
        一、制度设计的缺陷
        二、利益关系的纠葛
    小结
第四章 预算的制定和实施
    第一节 东三省试办省预算
        一、预算的雏形
        二、制定和实施
        三、局限和作用
    第二节 全国预算中行政层级间的讨价还价
        一、中央与省
        二、省与府厅州县
    第三节 行政与立法的抵牾
        一、行政官员抵制资政院的议决
        二、督抚抵制谘议局的议决
    小结
第五章 国地税的划分
    第一节 整顿税收
        一、税收机关的整顿
        二、税章和经征的整顿
    第二节 两税划分及税收争夺
        一、清理财政局对国地税的划分
        二、税收的争夺
    小结
第六章 清理财政与整顿吏治
    第一节 公费的确立
        一、公费亟应确立
        二、酌定公费
    第二节 裁员减薪及阻力
        一、冗员冗费问题严重
        二、艰难的裁减
        三、裁员减薪中的问题
    第三节 惩治腐败与清理财政
        一、官员腐败及其惩处
        二、谘议局对官员的财政监督:吉林大火事件
        三、官员腐败影响清理财政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大公报>百年史》新近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方杂志》(1904-1948)近代卫生科学知识研究[D]. 向云逸. 河北大学, 2021
  • [2]《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研究[D]. 崔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1929-1949)[D]. 于云雁.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4]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金陵大学历史系与中国近代史学教育(1924-1946)[D]. 赵晓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新记《大公报》科学传播研究 ——以《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为例[D]. 王金福.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5)
  • [7]中华书局学术着作出版研究(1912-1949)[D]. 郭奕冰. 南京大学, 2013(10)
  • [8]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D]. 车守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9]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D]. 洪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10]清末东三省清理财政研究[D]. 张佩佩.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百年历史》新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