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咳喘(论文文献综述)
党迎迎[1](2021)在《清代肺胀文献整理及证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现代医家多认为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肺系疾病中出现“肺胀咳逆”“喘不得卧”“目如脱状”等症状的阶段属于中医古病名“肺胀”的医治范畴。数据表明慢性肺系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状[1],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并且在现如今的医疗实践中,西医并不能达到强有力的治疗效果,收益风险比不够有利,而肺病一直是中医的优势学科,因此笔者希望能挖掘中医古籍文献里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经验,补西医的短板,以缓解慢性肺系疾病的医疗压力。研究目的:梳理清代古籍中有关肺胀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的论述,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研究、总结归纳,初步探索清代医家对肺胀的认识经验,为肺胀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古代文献依据,以期提高中医对肺胀的临床治疗水平。研究对象:本文仅研究清代古籍中记录“肺胀”的相关文献,之所以不涉及与“肺胀”相等同的其他疾病名称,是因为与“肺胀”相类同的其他的疾病名称都属于各医家自己的理解,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否存在细微差别不得而知,因此笔者想仅仅梳理清楚“肺胀”的相关清代文献及证治经验。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以“肺胀”为检索词,在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第五版中筛选出记录肺胀证治的文献资料,将检索内容摘录,并以此为线索查询实体书籍,选择较佳版本的实体书作为最终研究的文献资料。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对论述肺胀证治较多的着作进行专门分析,对论述肺胀证治较零碎的着作内的知识进行整体归纳总结。同时利用Google学术,百度学术检索平台,CNKI、万方数据库,以“肺胀”“咳喘”“上气”为主题检索词,全面收集与“肺胀”相关的现代文献资料。频数分析法:用SPSS23.0软件计算清代以前及清代治疗肺胀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数、及使用药物的药类频数,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统计,得出清代以前医家与清代医家治疗肺胀所用药物主导趋势的变化。研究内容: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为什么要研究清代医家对肺胀证治的认识,即研究的背景。古籍中对肺胀的定义较为模糊,与肺痿、肺痈、肺痹,咳嗽、哮喘的区别不甚明晰。肺胀的概念较大,与现代疾病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很多现代疾病都被认为属于肺胀范畴,但又没有统一认知,医家对此各执己见。笔者整理了清代以前的肺胀源流,分为三个时期介绍古籍中肺胀的相关内容。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对肺胀的记载,是后世对肺胀诊断、治疗的基础。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中首次记录用针灸治疗肺胀,《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记录用艾灸治疗肺胀。隋朝巢元方突破性的提出了本虚标实的证型。《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记录了较多治疗肺胀的方剂。这些综合医书中对肺胀治疗的记载可以大致窥见唐以前对肺胀的认识与诊疗思路。宋元明时期,宋代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中所记录之方剂与前代相比有较多创新,无太多重复方剂,且多运用煮散剂。元代朱丹溪将咳嗽的病因分为风寒、痰饮、火郁、劳伤、肺胀五种,并首次提出痰瘀阻碍肺气的病机。明代的医家开始将肺胀与其他疾病相对比,认为龟胸病、哮吼、马脾风,均会出现肺胀的症状。第二部分:总结概括清代医学发展状况,沿海地区医学发展较快,温病盛行,温热病邪成为清代疾病的主要病因,医案记载较前代丰富。运用File Locator pro软件搜索《中华医典》第五版中的文本内容,对清代古籍中“肺胀”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排名前10的古籍纳入研究范畴,并在其中筛选出内容确为重要的6本书籍(《证治汇补》《理瀹骈文》《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增订通俗伤寒论》《杂病源流犀烛》《血证论》)进行整理总结。第三部分:对清代古籍中碎片化的“肺胀”内容进行总结整理,从概念、证候(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药物分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清代对肺胀的定义有了新认知,将肺胀更多的与其他疾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清代医家对肺胀的病位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认为肺脾肾肝脏器发生病变均可导致肺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从“风”“寒”“热”“痰”“瘀”“虚”角度来考虑。对治疗的原则与治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将清代医家与清代以前医家治疗肺胀的方剂中的中药挑出来,进来药物频数分析,与药类频数分析,将两个时期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清代医家使用清热药的总使用频数与药味均较清以前有所增加,说明清代肺胀出现热证频数较前代更为频繁。且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与收涩药都较清以前药类排名有所提升,说明清代医生更加注意水肿、血瘀与纯虚类病证。第四部分:对清代医家治疗肺胀的医案进行整理总结,按病因病机分为“风寒痰饮内外搏结”“表不解,郁热犯肺”“痰涎壅闭”“温邪犯肺”“水湿犯肺”“肺脾虚弱”六大类。同时也对失治误治医案进行总结,总结出有三种失治误治的情况:选方不准,反复变换方剂越治越重;遗漏重要诊断点;病机诊断错误。研究结论:1.肺胀概念扩大化。清代医家认为肺胀为喘之极,是喘病的程度词。认为肺胀是肺叶怒张的状态。或认为抱儿痨、水肿会导致肺胀。肺胀即呷嗽、哮嗽等等。通过清代医家对肺胀从病因病机到症状治法的记录,可以看出肺胀的这个“胀”字非常值得探究,气血津液的逆乱,病理产物的淤积,都会导致肺脏胀大,因此这个“胀”可以引申为“气胀”“水胀”“痰胀”“血胀”等。随着现代疾病谱的不断演变,在未来不管遇到何种疾病,只要遇到有肺胀的症状,并且诊断患者是属于“气胀”“水胀”还是“痰胀”“血胀”等,再灵活处置即可。2.对肺胀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完善。清代医家对肺胀证治的认识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认为病位不仅在肺,也在肝、脾、肾。在病因上基于清代温病的盛行,更加重视温邪对肺胀影响。而对于其他历代均有记载的病因也有更深入的理解。笔者将肺胀的病机特点归纳为“风”“寒”“热”“痰”“瘀”“虚”六类。3.肺胀证候的分型渐趋完善。笔者将清代医籍中出现对肺胀证候的认识,归纳为热邪犯肺证、风寒郁表证、风寒痰饮搏结证、痰热内蕴证、瘀血挟痰证、肺脾肾虚证六类。其中热邪犯肺证与痰热内蕴证为清代肺胀证型的特色。4.医家对肺胀证治的认识渐趋体系化,用药多样化,尤重清热解表。清代医家对肺胀的证治开始出现在一本书里进行体系化的记录。清代医家使用的药物种类多于清代以前医家,清代医家在用药选择范围上较清代以前的医家更广。且在解表药的使用中,较历代更重视清热解表,这与当时温热病盛行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5.清代医案记载数量多,对肺胀医案的记录也是历代之最,清代以前很少有关于肺胀的医案记录,且清代对于肺胀发生发展阶段的记录也较为完善。记载的医案中不仅有成功的,也有失治误治的,以及明确患有肺胀的病人,出现何种症状时为死证,提示医家要辨证精准,立法恰当,并且要熟悉疾病每一阶段的症状,准确诊断出疾病的危重阶段。如此方可用药如有神,这些失治误治以及病期的记录,能使医学生吸取教训,更好更快的提高临证水平。
刘良[2](2021)在《《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和专家论证会制定出《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编制第一轮专家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依据德尔菲法专家遴选原则从全国范围内遴选的60位专家。回收第一轮问卷后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专家书面意见形成第二轮问卷,再次发送给40位专家,回收问卷后统计分析其结果,总结形成《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草稿进行论证并对其主要问题进一步研讨,汇总专家意见形成《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结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共进行了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将前两轮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和两轮专家书面意见汇总形成了《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结论: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及专家论证会制定《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为进一步的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
全英[3](2021)在《以呼吸训练为对照评价强化六字诀对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中西医呼吸康复对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来评价传统中医康复训练对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价值,以期为临床疾病的康复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以符合肺功能II、III级的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且符合标准的患者96例,并将其分为中医康复组、西医康复组及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在原有西医规范治疗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不额外进行药物干预,中医康复组患者以加练“呼”、“呬”字诀次数的“强化六字诀”为主要训练内容,西医康复组以呼吸训练为主要训练内容,对照组无其他干预。患者入组培训合格后,进行为期12周的的肺康复锻炼,每周前往医院进行一次集中训练,其余时间在家中完成,并及时完成运动日志的填写及电话随访,最终以肺功能(FEV1%、FEV1/FVC)、CAT评分、m MRC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作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数据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有显着差异,P>0.05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96名患者,因失访脱落或依从性差未能完成实验,每组均脱落2例患者,有效病例共90例,每组3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吸烟情况、肺功能分级)及初始疗效指标(肺功能、CAT评分、m MRC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2.CAT评分比较:治疗后中、西医康复组CAT评分较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对比,中医康复组改善优于西医康复组与对照组(P<0.05),西医康复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m MRC评分:治疗后三组患者m MRC评分较前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对比,中、西医康复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康复组与西医康复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肺功能:治疗后三组患者FEV1%值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FEV1%值明显下降(P<0.05),中、西医康复组数值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中医康复组下降差值低于对照组(P=0.021<0.05),其余两两之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治疗前后FEV1%差值数值来看,中医康复组下降数值最小,肺功能下降速率最慢。治疗后三组患者FEV1/FVC较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改善程度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较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对比,中医康复组改善明显优于西医康复组与对照组(P<0.01),西医康复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中医子项症状:治疗后三组患者在咳嗽、咯痰、喘息、气短症状上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对比,中、西医康复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咳嗽、咯痰症状上,中医康复组均优于西医康复组(P<0.05);中医康复组治疗后在乏力、纳呆、自汗、便溏症状上均有明显改善(P<0.01),西医康复组在乏力、纳呆症状上有所改善(P<0.05),组间对比,在乏力、纳呆、自汗、便溏症状上,中医康复组改善均优于西医康复组与对照组(P<0.05),西医康复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中、西医康复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67%、46.67%、3.33%,中、西医康复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中医康复组优于西医康复组(P<0.05),疗效最佳。结论:1.强化六字诀在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呼吸训练,且有着更综合全面的临床价值。2.对于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中医肺康复训练,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特有的优势,又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王建新[4](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陈晶晶[5](2021)在《参七化痰方治疗AECOPD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背景COPD是全球引起慢性疾病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COPD的研究一直是呼吸界的研究热点。据202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COPD乃世界第3位死亡原因,可预测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在未来几十年上升。目前,COP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病因是由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其中暴露于吸入污染物或香烟烟雾激活肺泡上皮和炎症细胞引起气道炎症是COPD发病主要机制。本研究分为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体外研究三部分。运用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分子医学技术,针对慢阻肺这一重大疾病开展相关性研究。从理论研究出发,通过分类提炼关于慢阻肺的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文献,梳理出慢阻肺中医学发生发展病机及治则治法,通过临床观察及体外研究,阐明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COPD的内在机制,为益气活血化痰法进一步运用于COPD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2目的在传统医学“整体观念辨证统一”思想指导下,探讨慢阻肺的中医学发生发展内在病机,通过理论研究,揭示慢阻肺“本虚标实”的病理本质及益气活血化痰法的治疗意义。临床研究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气虚血瘀痰阻证的疗效评价及安全性,并分析TGF-β1与ROCK1等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体外研究以Rho A/ROCK与MAPK/ERK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观察在TGF-β1刺激下参七化痰方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及F-肌动蛋白的形成和细胞骨架重组的影响,检测药物干预后上述通路相关分子水平的表达变化,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中药参七化痰方对气道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探讨其治疗慢阻肺气道重塑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药辅助治疗慢阻肺提供科学依据。3方法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搜集筛选关于慢阻肺的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文献,提炼出慢阻肺中医学发生发展病机,揭示慢阻肺发病的本质及治法,并通过文献研究阐述Rho A/ROCK等信号通路与TGF-β1的结构功能及其与慢阻肺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参七化痰方治疗慢阻肺临床研究及体外实验提供理论基础。临床研究部分:按照随机对照设计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AE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控制性氧疗、抗生素、解痉平喘药及祛痰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参七化痰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治疗前后对两组症状与体征评分进行记录来评估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监测患者呼吸困难指数(m MRC)、肺功能(FEV1%pred、FEV1/FVC)、血气分析(Pa CO2、Pa O2)、感染指标(WBC、NEUT%、hs-CRP)、凝血指标(FBG、DD水平);此外,还对治疗前后患者的TGF-β1与ROCK1进行了检测,并且对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TGF-β1指标与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后续细胞实验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体外研究部分:本课题来源系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473675)支持。采用参七化痰方的大鼠含药血清,进行气道平滑肌细胞体外实验。实验研究一从新生SD大鼠的肺中成功分离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从不同层面来筛选TG F-β1刺激下参七化痰方(SQHT)对气道平滑肌细胞最适作用浓度,为后续信号通路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实验研究二根据实验一筛选出的SQHT最适含药血清浓度进行接下来的实验,利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检测迁移能力;采用流式方法检测凋亡能力,并利用Western blot与RT-q PCR方法对Bax、Bcl-2水平进行验证;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追踪细胞F-肌动蛋白的变化。实验研究三采用Western blot与RT-q PCR方法对Rho A/ROCK与MAPK/ERK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进行了检测,包括Rho A、ROCK1、ROCK2、p-ERK、ERK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四为了进一步证明SQHT在气道平滑肌细胞重塑及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Western blot与RT-q 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Snail、Slug的变化,同时采用ELISA方法验证细胞上清中MMP9、TIMP-1蛋白的变化,为临床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阻肺提供科学依据。4结果4.1理论研究慢阻肺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正虚,肺脾肾气亏虚为主。标实乃痰瘀,以痰瘀互结为特点。总属正虚夹杂痰瘀而成,气虚血瘀痰阻乃肺胀病机之关键,益气活血化痰法是肺胀的根本治法。Rho A/ROCK为慢阻肺中最常见失调信号通路之一,MAPK/ERK信号通路位于其下游发挥作用,TGF-β1刺激与慢阻肺气道重塑及气道平滑肌密切相关。参七化痰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痰功效,故可能介导上述两条信号通路干预TGF-β1的刺激来治疗慢阻肺。4.2临床研究4.2.1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症状体征评分、m MRC、FEV1%pred、FEV1/FVC、Pa CO2、Pa O2、WBC、NEUT%、hs-CRP、FBG、DD、TGF-β1以及ROCK1水平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4.2.2治疗后疗效比较4.2.2.1益气活血化痰法对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咳嗽、喘息、咯痰量、痰液状态、饮食情况、口唇紫绀、胸闷、乏力、肺部啰音等单项积分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咳嗽、咯痰量、痰液状态、饮食情况、口唇紫绀、乏力、肺部啰音单项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闷及喘息单项积分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率方面,治疗组30例中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中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过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相近(P>0.05),但2组显效率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4.2.2.2益气活血化痰法对呼吸困难指数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m MRC评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m MRC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3益气活血化痰法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FEV1%pred,FEV1/FVC指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FEV1%pred,FEV1/FVC指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2.2.4益气活血化痰法对WBC、Neut%、hs-CRP、TGF-β1、ROCK1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WBC、Neut%、hs-CRP、TGF-β1、ROCK1指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WBC、Neut%、hs-CRP、TGF-β1、ROCK1指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2.2.5益气活血化痰法对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a O2、Pa CO2较治疗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Pa O2、Pa CO2指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2.2.6益气活血化痰法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FBG、DD较治疗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FBG、DD指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2.3益气活血化痰法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且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4.2.4 TGF-β1与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治疗组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TGF-β1含量与WBC(r=0.466,P=0.009)、Neut%(r=0.450,P=0.012)、hs-CRP(r=0.388,P=0.034)、Pa CO2(r=0.432,P=0.017)和DD(r=0.394,P=0.031)呈正相关,与Pa O2(r=-0.467,P=0.009)、F EV1%pred(r=-0.379,P=0.039)及FEV1/FVC(r=-0.344,P=0.045)呈负相关,而与FBG无显着相关性(r=0.156,P=0.409)。结合前述结果,提示TGF-β1可能参与AECOPD炎症、凝血及呼吸功改变等过程。进一步研究还显示,AECOPD患者血清TGF-β1含量与COPD发病重要信号通路Rho A/ROCK中ROCK1(r=0.309,P=0.043)也呈正相关。4.3体外研究4.3.1实验研究一实验细胞爬片经DAPI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后,根据荧光二抗的荧光颜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核为蓝色,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位置为绿光,主要表达区域为细胞胞浆,细胞特异性及活性良好,鉴定为ASMCs,可作为后续实验用细胞。通过给予不同浓度的SQHT含药血清进行干预TGF-β1刺激的ASMCs,结果显示在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骨架重组等方面,与空白组相比,TGF-β1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5%SQHT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外(P>0.05),5%、10%和20%SQHT各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量效关系在所设浓度梯度范围内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其中5%和10%SQHT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0%和20%SQHT含药血清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Rho A、ROCK1、ROCK2、Bax、Bcl-2均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Rho A、ROCK1、ROCK2、Bax、Bcl-2均有显着差异(P<0.01)。不同浓度治疗组组间比较,10%与20%治疗组对Rho A、ROCK1、ROCK2、Bax、Bcl-2等指标的影响均较5%治疗组显着(P<0.01),且10%与20%治疗组对Rho A、ROCK1、ROCK2、Bax、Bcl-2等指标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鉴于考虑到细胞毒性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10%SQHT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的最适浓度。4.3.2实验研究二药物在抑制气道平滑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骨架重组方面均具有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在增殖、迁移及骨架重组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增殖、迁移及骨架重组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在抑制增殖、迁移和抗凋亡方面,10%SQHT组与Fasudi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架重组方面10%SQHT组优于Fasudil组(P<0.01),且二者在抑制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骨架重组及抗凋亡表达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且10%SQHT+Fasudil组最佳(P<0.05,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Bax、Bcl-2、Bax m RNA、Bcl-2 m RNA均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Fasudil组对Bax m RNA无显着影响外,三个治疗组Bax、Bcl-2、Bax m RNA、Bcl-2 m RNA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10%SQHT组Bax、Bcl-2、Bax m RNA、Bcl-2 m RNA均优于Fasudil组(P<0.01);联合治疗组Bax、Bcl-2、Bax m RNA、Bcl-2 m RNA均优于10%SQHT与Fasudil组。4.3.3实验研究三药物对Rho A/ROCK与MAPK/ERK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异常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Rho A、ROCK1、ROCK2、Rho A m RNA、ROCK1 m RNA、ROCK2m RNA、p-ERK、ERK、p-ERK/ERK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Rho A、ROCK1、ROCK2、Rho A m RNA、ROCK1 m RNA、ROCK2 m RNA、p-ERK、ERK、p-ERK/ERK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10%SQHT治疗组在抑制Rho A、ROCK1、ROCK2、Rho A m RNA、ROCK1 m RNA、ROCK2 m RNA、p-ERK、ERK、p-ERK/ERK方面均优于Fasudil(P<0.05,P<0.01);联合治疗组在抑制Rho A、ROCK2、Rho A m RNA、ROCK1 m RNA、p-ERK、ERK方面均优于另外2个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在抑制ROCK1、ROCK2 m RNA、p-ERK/ERK方面与SQHT组无差异(P>0.05),且优于Fasudil组(P<0.01)。4.3.4实验研究四药物对Snail?Slug?MMP-9?TIMP-1的关键因子异常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nail、Snail m RNA、Slug、Slug m RNA、MMP-9、TIMP-1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Snail、Snail m RNA、Slug、Slug m RNA、MMP-9、TIMP-1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10%SQHT治疗组在抑制Snail、Slug m RNA、MMP-9、TIMP-1方面均优于Fasudil(P<0.01),在抑制Slug、Snail m RNA方面与Fasudil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在抑制Slug、Slug m RNA、MMP-9、TIMP-1方面均优于另外2个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在抑制Snail、Snail m RNA方面与SQHT组无差异(P>0.05),且优于Fasudil组(P<0.01)。5结论基于益气活血化痰法创制的参七化痰方可以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证候疗效、呼吸困难指数、肺功能、感染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以及凝血指标等,且安全性良好,未见毒副作用。其内在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1及Rho A/ROCK等信号通路途径相关,通过下调TGF-β1及Rho A/ROCK相关基因蛋白表达,进而负向调节MAPK/ERK信号通路的发展。
蒋雨[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王胜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文中认为目的:在中医辨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王胜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诊的方式,收集2019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王胜教授专家门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案,筛选出符合标准的177例、397诊次门诊病历。借助安徽省中医院信息中心研发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字化平台”,对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季度就诊诊次)、症候(症状/舌脉/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对药物-药物、症状-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对各证型的核心处方以及王师辨治慢阻肺核心处方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总结出王胜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并举临床典型病案三则。结果:1一般情况:男性137例,40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者为95岁,年龄最小者为41岁,平均年龄为69.29岁;吸烟史情况:不详25人,无吸烟50人,戒烟56人,未戒烟46人;2019、2020年季度就诊诊次之和第一季度72次,第二季度145次,第三季度108次,第四季度72次,平均每例患者的就诊次数为2.24次。2症候:症状频次:所有症状出现频次≥50的分别是:动则气喘、咳嗽、口干、白痰、痰多、乏力、纳差、咽痒;舌脉频次:舌质以舌淡红最常见,其次是舌质红、舌质暗;舌苔以苔薄白最多见,其次是苔少、苔薄黄、苔白腻;脉象以脉沉细为主,其次为脉细滑、脉细弱、脉浮细;证型分布:痰热郁肺、气阴两虚证(37.03%),肺肾两虚证(19.90%),痰热郁肺、肺失宣降证(15.36%),寒饮凝肺、气阳两虚证(10.58%),痰热瘀阻肺证(9.57%)。3药物:高频药物:前10位药物依次为麻黄、地龙、葶苈子、浙贝母、苦杏仁、芦根、百合、黄芩、枳壳、南沙参;药物四气频次依次为寒、平、温、凉、热;药物五味频次依次为苦、咸、甘、辛、酸;归经频次依次为肺、脾、胃、心、肝、大肠、膀胱、肾、胆、小肠、心包、三焦。4药物组合:(1)常用药对:射干+麻黄、苦杏仁+麻黄、百合+南沙参、射干+葶苈子、僵蚕+蝉蜕、僵蚕+地龙、麻黄+葶苈子;(2)三药关联主要为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补益药之间的配伍;(3)四药关联主要体现化痰止咳平喘、清热、平肝息风、益气养阴等治法,具有正邪兼顾、攻补兼施的配伍特点;(4)五药关联常用药物配伍仍是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益气养阴为主,兼有清热凉血药、温肺化痰药及理气药的应用。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证型对应核心方:痰热郁肺、气阴两虚证:南沙参、百合、甘草、芦根、麻黄、浙贝母、黄芩、葶苈子;肺肾两虚证:五味子、南沙参、白术、芦根、枳壳、地龙、百合、仙鹤草;痰热郁肺、肺失宣降证:旋覆花、葶苈子、蝉蜕、麻黄、枳壳、甘草、苦杏仁、黄芩;寒饮凝肺、气阳两虚证:干姜、鹿角霜、甘草、黄芪、熟地黄、姜半夏、党参、五味子;痰热瘀阻肺证:玄参、瓜蒌、地龙、浙贝母、黄芩、赤芍、芦根、僵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核心处方药物组成:麻黄、甘草、苦杏仁、芦根、浙贝母、黄芩、葶苈子、百合。结论:1王胜教授辨治慢阻肺经验:(1)王胜教授治疗慢阻肺临床经验丰富,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慢阻肺诊疗中首要环节,重视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2)辨证思路是核心,王师指出分虚实、辨寒热、论脏腑是慢阻肺的核心辨证思路;(3)王师治疗慢阻肺的用药规律主要为攻补兼施、寒温并用,有祛实邪、补虚损之功;(4)对症下药是慢阻肺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现代科技为探索中医工作者经验的总结开辟了有效途径,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更系统分析中医诊疗信息,可以挖掘出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等环节中潜在的规律,增加其客观性,对促进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创新意义重大。
许超[7](2021)在《补气阴化痰瘀法对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HMGB1、sCD163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以临床上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气阴两虚痰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补气养阴、活血化痰为治疗原则,选用参麦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及我院院内制剂咳喘平颗粒为治疗药物,与常规西医治疗组对照,通过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及血清可溶性清道夫受体163(soluble Cluster Differenti ation 163,sCD163)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该治法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探寻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2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MICU和SICU)的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气阴两虚痰瘀证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1例。均采用西医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基础病;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呼吸支持,气道管理;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补气阴化痰瘀法(参麦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咳喘平颗粒),疗程为7天。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SI评分)、血气分析指标(Pa O2、Pa CO2)、氧合指数(Pa O2/Fi O2)、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HMGB1、sCD163的变化,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确定其治疗效果。3结果:3.1评分指标及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两组均较前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1%,高于对照组的66.7%,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气分析、氧合指数:Pa O2、氧合指数两组较前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 CO2两组较前均降低,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实验室指标:WBC、hs-CRP、PCT两组均较前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新型炎症标志物:HMGB1、sCD163两组均较前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补气阴化痰瘀法可有效改善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及感染程度,临床疗效显着。补气阴化痰瘀法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失衡、改善循环障碍、减少炎性渗出等多重作用机制,提高氧合功能,改善组织脏器灌注,降低炎症损伤,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有助于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可靠,为临床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刘玥[8](2020)在《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兼证的相关性,为研究SAP中医证型特点提供客观依据。2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SAP临床预后及核心指标的影响,总结中医药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前瞻性临床研究提供前期基础。方法:1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调查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病房确诊SAP的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中医辨证资料、治疗方法、实验室检査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预后转归等内容,将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调查表中。建立原始临床数据库后,将数据导入SPSS 22.0中,总结SAP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和兼证分布情况,检验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以及是否出现兼证和兼证类型之间的关系。2以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将患者形成自然分组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48例,西医治疗组共有59例。以临床治愈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临床症状改善(退热时间和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等指标,以及与肺炎感染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乳酸脱氢酶)变化为次要观察指标。将两组各临床指标的结果导入SPSS 22.0,分析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以及两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长、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改善等方面的差异。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内病例,按照服用中医药物的类型分为:中药汤剂组和中成药组两组,分析中成药组和中药汤剂治疗组的治法治则,比较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得出SAP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中的主要药物使用规律,以及经验性药物配伍组合方式。结果:1 SAP在老年患者和男性患者中发病率明显升高。2患者的SA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热壅肺证(28.97%)、痰湿阻肺证(21.50%)、肺脾气虚证(18.69%)、气阴两虚证(12.15%)、风热犯肺证(8.41%)、外寒内热证(7.48%)、邪陷正脱证(1.87%)、热入心包证(0.93%)。兼证分布情况为近半数患者出现兼证,血瘀证发病率约29%,腑实证发病率约19%。3患者未合并兼证,以及合并血瘀证,合并腑实证的情况与SAP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出现血瘀证或腑实证两种兼证的概率最小。血瘀证分布见于除邪陷正脱证和热入心包证两个重症类型外的其他所有证型中,并在痰湿阻肺证中最多见。腑实证主要发生在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和外寒内热症三种证型中,并在痰热壅肺证中出现频率最高。4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两组,分别在7d和14d的治愈率,均为中西医结合组高于西医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诸观察指标改善方面,治疗7d后,中西医结合组各感染指标均较西医组低,且两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三个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4d时,则两组感染指标结果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在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总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和咳痰消失时间)方面、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中西医结合组均优于西医组,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药汤剂组和中成药组两组,在7d的治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4d的治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辨证论治处方中,使用频率前二十的药物依次是:炙甘草、党参、茯苓、柴胡、桑白皮、鱼腥草、厚朴、芦根、枳壳、清半夏、苍术、冬瓜子、苍术、瓜蒌、白术、白茅根、苦杏仁、浙贝母、砂仁、黄芩、桃仁。药物分析结果表明清热类药物使用最多,主要有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四类。而使用频率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清热药、补气药、化湿药、利水消肿药和止咳平喘药。结论:1 SAP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为: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邪陷正脱证>热入心包证。兼证分布情况中血瘀证和腑实证两种兼证的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数约一半。2中西医结合和西医治疗SAP都有效,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抗感染效果更好,各感染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用时更短。并在改善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改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方面都较纯西医治疗有优势,可以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缩短SAP病程,并提高SAP的治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指标主要体现在:治疗7d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三个指标方面。3采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汤剂治疗整体效果优于中成药治疗,可以缩短SAP病程,提高短期治愈率。4 SAP的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补气健脾,止咳平喘为原则,主要使用的药物为桑白皮、鱼腥草、芦根、冬瓜子、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生黄芪、苍术、玄参、厚朴、枳壳、柴胡、清半夏、桑白皮、苦杏仁、陈皮、瓜蒌、浙贝母等,并且论治中,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予以辨证加减,采用对症的药物配伍关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并建议根据SAP证型,兼证以及临床症状和疾病转归等灵活加减用药。
杨辉[9](2020)在《加味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经过观察加味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评价加味补肺汤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方面的临床疗效,探究该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严格按照研究设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思力华)每日一吸(18ug/吸)),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味补肺汤(即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加味补肺汤),两组的疗程都为8周。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及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FEV1/FVC%、FEV1%Pred)、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评分(m 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问卷(CAT)、六分钟步行实验(6MWT)等的变化,最后将研究收集的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线数据分析: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各自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病程、吸烟史、肺功能(FEV1/FVC%、FEV1%Pred)、中医症候评分、m MRC评分、CAT积分、6MWT等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则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FVC%、FEV1%Pred)对比:治疗后两组各自的FEV1/FVC%、FEV1%Pred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及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EV1/FVC%、FEV1%Pred与治疗后的差值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两组m MRC评分及CAT评分对比:两组m MRC评分及CAT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各自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 MRC评分及CAT评分疗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两组6MWT距离对比:两组6MWT距离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6MWT距离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肺汤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的患者与单纯西药组相比,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临床疗效更佳。
孙峰[10](2020)在《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多年来将肺康复技术应用于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对我院肺病科疗区近三年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研究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要领、特色及系列方案,结合中医治疗肺痹的临证经验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继承和推广科室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理念及实践经验。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疗区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史,主症,相关理化检查,诊断,证型,应用的肺康复技术等,整理记录后录入到新建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工作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对纳入的673例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女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6项:中药封包、运动、针刺、推拿、体外反搏、吸气肌训练,总应用频数共计1617次,平均每个处方包括2.40项技术;6项肺康复技术广泛应用于7个证型: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湿热蕴于三焦证;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肺肾阴虚,肺络不畅证;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使用频数大于250次的肺康复技术有2项:中药封包、运动,累计频率为54.42%,为核心应用技术;未纳入的65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未应用肺康复技术的原因主要有四大方面:个人因素,客观阻碍,家庭和社会因素,医护人员影响。结论:1.古今贯通,动静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在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ILD过程中,既引入先进的肺康复治疗器械,又融合中医传统外治法及康复疗法,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灵活施治。2.综合立体,丰富多元。肺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多样,肺康复技术主要包括中药封包、运动、针刺、推拿、体外反搏、吸气肌训练6项,每项技术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念,在治疗ILD的整个阶段,既有规律,又有章法,理论鲜明,层次立体。3.标本兼顾,虚实有别。间质性肺疾病中医以“肺痹”为名,肺中虚冷为疾病本质,肺气不足为发病基础,同时“邪”与“痹”贯穿始终,疾病发生发展各个阶段,内外相引,虚实错杂,痰、饮、瘀、血等多种病理产物共存,肺、脾、肾等各个脏腑功能失调,治疗时各项肺康复技术紧密配伍,辨证论治,以修复脏腑功能为本,以驱逐外邪、除痹通络为标,虚证宜补,实证宜泻,使得整个治疗过程肺康复技术治疗的优势凸显。4.循途守辙,注重个体。肺康复技术在治疗过程中有既定的处方和规则,同时又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个体化设计。
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咳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咳喘(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肺胀文献整理及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肺胀的概念及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
2 古代肺胀研究进展 |
3 现代中医肺胀研究进展 |
3.1 病因病机 |
3.2 临床治疗 |
3.2.1 中药 |
3.2.2 膏方 |
3.2.3 功法 |
3.2.4 穴位敷贴 |
3.2.5 针灸推拿 |
4 小结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肺胀病名概念沿革 |
1.2 肺胀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
1.3 清以前肺胀源流 |
1.3.1 先秦两汉时期 |
1.3.2 晋隋唐时期 |
1.3.3 宋元明时期 |
2 清代肺胀文献整理 |
2.1 清代医学发展状况 |
2.2 肺胀文献整理 |
2.2.1 《证治汇补》 |
2.2.1.1 肺胀与水肿 |
2.2.1.2 肺胀与咳嗽 |
2.2.2 《理瀹骈文》 |
2.2.2.1 (?)鼻取嚏法、炒熨煎抹法及坐法 |
2.2.2.2 膏贴法、湿敷法、鼻吸烟雾法 |
2.2.2.3 提出疾病治疗大法 |
2.2.3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2.2.3.1 肺胀为喘之极 |
2.2.3.2 肺痿、肺胀与肺痈 |
2.2.3.3 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 |
2.2.4 《增订通俗伤寒论》 |
2.2.4.1 肺胀分类 |
2.2.4.2 重视腹诊 |
2.2.5 《杂病源流犀烛》 |
2.2.5.1 肺胀为气病 |
2.2.5.2 肺胀既是病名、病因,又是症状 |
2.2.5.3 肺胀与跌仆闪跌 |
2.2.5.4 治疗肺胀方剂汇总 |
2.2.6 《血证论》 |
2.2.6.1 外感肺胀 |
2.2.6.2 痰瘀肺胀 |
2.2.6.3 水饮肺胀 |
3 清代肺胀证治研究 |
3.1 清代肺胀概念 |
3.2 清代肺胀证候 |
3.2.1 病位论述 |
3.2.2 病因论述 |
3.2.2.1 外感病因 |
3.2.2.2 内伤病因 |
3.2.2.3 病理产物病因 |
3.2.3 病机论述 |
3.2.3.1 热邪犯肺,上气壅肺 |
3.2.3.2 风寒痰饮,内外搏结 |
3.2.3.3 风寒郁表,肺失肃降 |
3.2.3.4 痰热内蕴,气机上逆 |
3.2.3.5 瘀血挟痰,痹阻气机 |
3.2.3.6 肺脾虚弱,水邪上泛或气散不降 |
3.3 清代肺胀治则治法 |
3.3.1 治疗原则 |
3.3.1.1 治血不离乎气 |
3.3.1.2 辨明外感内伤 |
3.3.1.3 治未病,既病防变 |
3.3.1.4 初感忌收敛 |
3.3.2 治疗方法 |
3.3.2.1 方药治疗 |
3.3.2.2 其他治疗 |
3.4 清代治疗肺胀药物分析 |
3.4.1 分析方法 |
3.4.2 研究对象 |
3.4.3 方剂的纳入、排除标准 |
3.4.3.1 纳入标准 |
3.4.3.2 排除标准 |
3.4.4 数据的规范化 |
3.4.5 频数分析 |
3.4.5.1 清代以前基本用药分析 |
3.4.5.2 清代以前治疗肺胀药物类型分析 |
3.4.5.3 清代基本用药分析 |
3.4.5.4 清代治疗肺胀药物类型分析 |
3.4.5.5 清代以前与清代用药对比分析 |
4 清代肺胀医案精选 |
5 结语 |
5.1 肺胀概念扩大化 |
5.2 肺胀的病位病因病机认识较为完善 |
5.3 肺胀证候分型渐趋完善 |
5.4 用药多样化,尤重清热解表 |
5.5 医案内容丰富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治疗肺胀方剂表格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学研究进展 |
2 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 研究方法 |
1.1 基于文献回顾的德尔菲法研究 |
1.1.1 文献研究 |
1.1.2 德尔菲法问卷调查 |
1.1.2.1 遴选专家 |
1.1.2.2 制定专家问卷 |
1.1.2.3 计分方法 |
1.1.2.4 统计学方法 |
1.1.2.5 纳入排除标准 |
2 研究结果 |
2.1 德尔菲法问卷结果 |
2.1.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
2.1.2 专家信息统计结果 |
2.1.3 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以呼吸训练为对照评价强化六字诀对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2.4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选题依据与临床意义 |
2 实验设计依据 |
2.1 中医康复组训练内容的选择 |
2.2 西医康复组训练内容的选取 |
2.3 康复周期及观察指标的选择 |
3 中医角度探讨六字诀对COPD的康复机制 |
3.1 中医对COPD的认识 |
3.2 肺脾与肺胀的关系 |
3.3 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中医康复机制 |
4 现代角度探讨六字诀对COPD的康复机制 |
4.1 西医对COPD的认识 |
4.2 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西医康复机制 |
5 呼吸训练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机制探讨 |
5.1 腹式呼吸康复机制 |
5.2 缩唇呼吸康复机制 |
6 本研究结果分析 |
6.1 CAT评分结果分析 |
6.2 mMRC评分结果分析 |
6.3 肺功能结果分析 |
6.4 中医证候评分结果与疗效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六字诀动作详解 |
附录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 |
附录三 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 |
附录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表 |
附录五 技术路线 |
综述 中医传统功法应用于COPD稳定期的康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
一、前言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
七、讨论 |
八、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
一、前言 |
二、中成药的概念 |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八、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临床问题 |
2. 中成药遴选 |
3. 文献检索 |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6. 证据综合分析 |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8. 推荐意见形成 |
三、结果 |
1. 研究概述 |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
4. 指南质量评价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参七化痰方治疗AECOPD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虚、痰、瘀”病机及治则治法研究 |
1 正气亏虚为根本 |
1.1 病变初期,肺脏气虚 |
1.2 肺虚日久,子盗母气 |
1.3 肺脾及肾,肾失摄纳 |
2 痰瘀互结致标实 |
2.1 痰饮内伏为慢阻肺病情缠绵的关键 |
2.2 瘀血阻络为慢阻肺久治不愈的核心 |
3 外感六淫为诱因 |
4 小结 |
理论研究二 RhoA/ROCK信号通路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 |
1 Rho A/ROCK信号通路及其结构功能 |
1.1 Rho A/ROCK信号转导通路组成 |
1.2 Rho A/ROCK信号通路功能 |
2 Rho A/ROCK信号通路与COPD气道重塑 |
2.1 Rho A/ROCK信号通路与气道炎症 |
2.2 Rho A/ROCK信号通路与气道平滑肌细胞 |
3 Rho A/ROCK与 MAPK/ERK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 |
4 小结 |
理论研究三 TGF-β1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 |
1 TGF-β及其结构功能 |
2 TGF-β1 及其与COPD相关性研究 |
2.1 TGF-β1 |
2.2 TGF-β1与COPD气道炎症 |
2.3 TGF-β1 与气道平滑肌细胞 |
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对照组治疗 |
2.3 治疗组治疗 |
2.4 观测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两组中医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
3.4 两组m MRC问卷比较 |
3.5 两组肺功能比较 |
3.6 两组血清WBC、Neut%、hs-CRP、TGF-β1、ROCK1 比较 |
3.7 两组血气分析比较 |
3.8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 |
3.10 TGF-β1 与各指标之间相关性比较 |
4 讨论 |
4.1 益气活血化痰法的应用及内涵 |
4.2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依据 |
4.3 益气活血化痰法影响相关指标的主要意义 |
5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参七化痰方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ASM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 SQHT配方的制备 |
2.3 SQHT含药血清的制备 |
2.4 ASMCs的分组及处理 |
2.5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
2.6 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2.7 细胞免疫荧光 |
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 |
2.9 Westernblot检测Rho A、ROCK1、ROCK2、Bax、Bcl-2蛋白的变化 |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1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ASMCs细胞的鉴定结果 |
3.2 不同浓度SQHT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下ASMCs增殖影响 |
3.3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迁移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骨架重组的影响 |
3.5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Bax、Bcl-2表达水平的影响 |
3.7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Rho A、ROCK1、ROCK2 表达水平的影响 |
实验研究二 参七化痰方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的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骨架重组及凋亡影响的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ASM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 SQHT配方的制备 |
2.3 SQHT含药血清的制备 |
2.4 ASMCs的分组及处理 |
2.5 CCK-8 |
2.6 Transwell |
2.7 细胞免疫荧光 |
2.8 流式细胞术 |
2.9 Western blot |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1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 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骨架重组的影响 |
3.4 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5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Bax、Bcl-2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Bax m RNA、Bcl-2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实验研究三 基于Rho A/ROCK与MAPK/ERK信号通路研究参七化痰方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影响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ASM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 SQHT配方的制备 |
2.3 SQHT含药血清的制备 |
2.4 ASMCs的分组及处理 |
2.5 Western blot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Rho A、ROCK1、ROCK2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Rho A m RNA, ROCK1 m RNA, ROCK2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ERK1/2、p-ERK1/2 表达水平的影响 |
实验研究四 参七化痰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的气道平滑肌细胞Snail、Slug、MMP-9、TIMP-1 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ASM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 SQHT配方的制备 |
2.3 SQHT含药血清的制备 |
2.4 ASMCs的分组及处理 |
2.5 Western blot检测Snail、Slug水平的变化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ail、Slug水平的变化 |
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MMP-9、TIMP-1 水平的变化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Snail、Slug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Snail m RNA、Slug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培养上清液MMP-9、TIMP-1 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参七化痰方的配伍及其内涵 |
4.2 参七化痰方的拆方分析及现代药理 |
4.3 参七化痰方影响相关指标的主要意义 |
第四章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 AECOPD 的临床疗效观察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切入点述评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专着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6)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王胜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认识及现状 |
2 中医治疗慢阻肺的认识与现状 |
3 数据挖掘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案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案采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导入 |
2.4 数据处理 |
2.5 数据挖掘分析 |
2.6 数据结果审核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频数统计结果 |
3.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4 聚类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讨论 |
4.2 频数结果讨论 |
4.3 关联规则结果讨论 |
4.4 聚类分析结果讨论 |
第三部分 王胜教授治疗慢阻肺经验探究 |
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重视健康教育 |
2 辨证思路是核心---分虚实、辨寒热、论脏腑 |
3 明确治法是要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 |
4 拨云见日,对症下药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举隅 |
1 痰热郁肺、气阴两虚证 |
2 寒饮凝肺、气阳两虚证 |
3 痰热瘀阻肺证 |
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患者就诊信息采集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补气阴化痰瘀法对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HMGB1、sCD163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0 病例来源 |
1.1 诊断标准 |
1.2 研究对象的筛选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实验方法 |
1.7 治疗方法 |
1.8 主要仪器、型号、设备和实验场所 |
1.9 观察指标 |
1.10 肺部感染疗效评估 |
1.11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APACHE-Ⅱ评分和CPIS评分的比较 |
2.2 两组WBC、hs-CRP、PCT的比较 |
2.4 两组血气分析、氧合指数的比较 |
2.5 两组HMGB1和s CD163 的比较 |
2.6 两组总体有效率的比较 |
2.7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中医学对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
3.2 中医对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中医对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辨证论治 |
3.4 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西医发病机制 |
3.5 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西医治疗 |
3.6 补气阴化痰瘀法治疗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可能作用机理 |
3.7 补气阴化痰瘀法治疗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的相关指标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补气阴化痰瘀法治疗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SAP现代医学认识 |
2 SAP的传统医学认知 |
3 SAP中医证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 |
研究一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分布情况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排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中医证型及兼证的诊断标准 |
3.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SAP中医证型类型及分布情况 |
2.1 SA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SAP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和卒中类型的关系 |
3 SAP兼证分布情况 |
3.1 SAP兼证类型及分布情况 |
3.2 SAP各中医证型与兼证分布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研究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SAP的临床观察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思路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排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SAP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SAP治疗主要观察指标 |
3 SAP治疗次要观察指标 |
3.1 实验室检查变化 |
3.2 其他观察指标变化 |
4 SAP中成药治疗治法治则及频次统计 |
5 SAP中医辨证治疗处方药物分析 |
5.1 处方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5.2 处方中药药物功效类别统计 |
6 SAP中成药成方与辨证论治组方治疗效果比较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临床治愈率比较 |
小结 |
讨论 |
1 SAP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 |
2.1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设立理论基础 |
2.2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规律 |
2.3 SAP中医证型分布与兼证之间相关性讨论 |
2.4 SAP与 CAP的证型分布差异比较 |
3 SAP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
3.1 临床治愈率比较 |
3.2 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比较 |
3.3 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 |
3.4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3.5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
3.6 中西医治疗优势核心指标 |
3.7 原因分析 |
4 SAP辨证论治组方与中成药成方治疗的证型匹配和临床疗效分析 |
4.1 辨证论治与中成药成方治疗的证型匹配分析 |
4.2 临床治愈率比较 |
5 SAP辨证论治组方药物分析 |
5.1 各药物功效下常用药物分析 |
5.2 药物配伍分析 |
5.3 药物总结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治进展 |
1 SAP疾病定义及流行病学资料 |
2 SAP常见危险因素及预测评分表 |
3 SAP发病机制 |
3.1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
3.2 卒中后免疫功能障碍 |
3.3 其他 |
4 SAP诊断 |
4.1 SAP临床表现 |
4.2 SAP病原学检查 |
4.3 SAP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
4.4 SAP诊断标准 |
5 SAP病原学特点 |
6 SAP治疗与管理 |
6.1 SAP综合治疗 |
6.2 SAP抗感染治疗 |
6.3 SAP其他治疗方法 |
7 SAP预防 |
7.1 SAP综合管理预防 |
7.2 SAP的药物预防宜忌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辨证论治卒中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
1 SAP病因病机探讨 |
2 卒中相关性肺炎辨证论治实践 |
2.1 清热化痰法 |
2.2 温化阳化痰法 |
2.3 益气化痰法 |
2.4 理气化痰法 |
2.5 通腑化痰法 |
2.6 扶正固表法 |
2.7 活血化瘀法 |
2.8 化痰开窍法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加味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COPD的认识 |
1.1 COPD的中医病名 |
1.2 COPD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COPD的证型研究 |
1.4 COPD的中医治疗研究 |
2 西医对COPD的认识 |
2.1 COPD的流行病学特征 |
2.2 COPD的危险因素和病因 |
2.3 COPD的发病机制 |
2.3.1 炎症机制 |
2.3.2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机制 |
2.3.3 氧化应激机制 |
2.3.4 肌肉功能障碍 |
2.3.5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
2.3.6 肺内微生物 |
2.3.7 免疫机制 |
2.4 COPD的西医治疗 |
2.4.1 COPD稳定期的治疗 |
2.4.2 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
3 络病理论在COPD的运用 |
3.1 络病理论的基本内容 |
3.1.1 络病理论的历史演变 |
3.1.2 络病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
3.1.3 络病的病因病机 |
3.2 络病理论与COPD的相关性 |
3.2.1 发病特点类似 |
3.2.2 结构功能上的相关性 |
3.3 基于络病理论论治COPD |
3.3.1 气虚络瘀是COPD的基本病机 |
3.3.2 益气活血通络是COPD的基本治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的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疗效指标对比 |
3.4 治疗后两组疗效指标对比 |
3.5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肺肾气虚夹瘀证是COPD稳定期的主要证型之一 |
2 肺肾相关及气血同源在维持呼吸功能中的重要性 |
3 方剂分析 |
3.1 方药组成 |
3.2 方药来源 |
3.3 配伍意义 |
3.4 药理分析 |
结语 |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COPD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呼吸困难分级量表(mMRC) |
附录2 :慢阻肺评估问卷(CAT) |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筛选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整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数据分析 |
3 研究内容 |
3.1 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组成 |
3.1.1 性别构成 |
3.1.2 年龄结构 |
3.2 间质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的主要构成 |
3.3 从证候分布探讨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特点 |
3.3.1 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 |
3.3.2 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 |
3.3.3 湿热蕴于三焦证 |
3.3.4 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 |
3.3.5 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 |
3.3.6 肺肾阴虚,肺络不畅证 |
3.3.7 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 |
3.4 核心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特色总结 |
3.4.1 中药封包 |
3.4.2 运动 |
3.5 未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原因总结 |
3.6 典型病例讨论 |
3.6.1 病例1 |
3.6.2 病例2 |
4 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辨识经验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咳喘(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肺胀文献整理及证治研究[D]. 党迎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D]. 刘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以呼吸训练为对照评价强化六字诀对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全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王建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参七化痰方治疗AECOPD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D]. 陈晶晶.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王胜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D]. 蒋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补气阴化痰瘀法对重症脑卒中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HMGB1、sCD163的影响及疗效观察[D]. 许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D]. 刘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加味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D]. 杨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D]. 孙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