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造林质量管理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浅谈造林质量管理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一、浅谈造林质量管理与提高工程建设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马国红[1](2020)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退耕还林”是我国为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于本世纪初推行的一套生态治理制度。本文作者曾实地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西部干旱地区,固原市的生态治理工作有着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具有积极的体系化治沙探索经验,但亦有诸多尚不完善之处。具体到法律层面,该市的法律规制与退耕还林实践有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而这种制定法与社会实践的不协调并非仅在固原一地存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治理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问题。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实践与法律规制不协调的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找寻到更为有效的法律管理方式。本文以作者在固原市实地调查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托,以思索法律规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进路,通过比照分析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制度设计与实践,在理论上分析讨论生态治理中法律规制与治理实践的互动作用;再结合固原市生态治理实践中的本地特色及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具体对象加以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立法现状,肯定其本地化的立法特色,并评析其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从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和配套制度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讨论,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以期得出有助于固原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完善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及当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理化建议,并最终提出对退耕还林制度的立法建议。希望能对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陈杨[2](2019)在《林业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国家林业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林业工程建设成效,进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阐述了加强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营造林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建议。

李文武[3](2019)在《营造林工程质量提升措施探究》文中指出现如今,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对于改良环境质量、维系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为了整体优化营造林工程的成效与作用,应该提升营造林工程质量。基于此,分析了影响营造林工程质量的因素,探讨了有效提高营造林工程质量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提高营林工作的成效。

张慧娟[4](2019)在《山西省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析及科学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加快国土绿化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建设美丽山西的目标。因此近年来林业建设成效显着,但是仍旧存在动力不足,增速慢,质量不高,造林工程成活保存率低等问题。2011-2015年人工造林是“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增长最重要的后备资源,本文以山西省“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国省市县所有人工造林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基础数据出发,从人工造林保存的总体情况、分面积类型、分年度、分工程四个方面做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人工造林的保存现状、成林面积比例、幼林质量等关键数据,重点分析了的5年间人工造林的保存现状及导致失败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人畜破坏是影响我省造林保存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科学管理措施,得出了四方面的结论:(1)全省人工造林质量不高,储备不足。必须加快造林速度,加强造林科学管理。(2)全省缺乏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造林地落实难、林牧矛盾,毁林开垦等现象严重。必须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生态观为总指导,由政府主导,做好全省的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部门合作,实行规模化造林,差别化投资,工程化管护。(3)全省人工造林工程管理不科学,工程造林体制不完善,应建立全省造林工程管理系统,加强造林工程过程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约束,实现全省造林工程的动态管理。(4)幼林管护不到位是导致造林失败的重要原因,做好幼林抚育管护及补植补造工作是保证造林成活成林的关键环节,应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工程,整合管护体系,加大抚育管护相关费用的投入力度,提高成林转化。

梅浩[5](2018)在《基于造林综合核查的营造林质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就是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具体措施。在新时代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背景下,本研究基于2012-2015年营造林综合核查数据库,进行营造林质量基本结果分析、营造林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和营造林质量问题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整理影响营造林质量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对策方法,为营造林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并对未来营造林发展方向展开思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对营造林合格率和成效率等营造林质量指标分年度、分区域进行整理,然后对全国营造林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一是对全国不同时期的合格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十五”时期全国营造林合格率呈上升趋势,“十一五”期初合格率下滑,后逐步上升,2013年度开始合格率大幅下降;二是对不同省份和年度的合格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营造林质量下滑带有一定的趋势性和普遍性,但不同省份间的差异较大,质量也不均衡;三是对全国不同年度之间混交造林比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混交造林比例上升,提高了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防护功能;四是对全国不同年度各地类造林面积比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宜林荒山(沙)荒地人工造林比例下降迅速,非林地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比例上升。(2)把全国分成东北地区、华北及中原地区、南方集体林区和西北地区等四个区域进行营造林质量特点分析,发现华北及中原地区和南方集体林区营造林合格率要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以营造防护林为主,南方集体林区以营造林商品林为主。(3)对影响全国营造林合格率、成效率的原因分年度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从客观、管理和技术等三方面对影响营造林质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客观问题有:一是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造林成效;二是林牧矛盾突出影响造林成果巩固;三是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管理问题有:一是计划安排不合理;二是重点工程造林缺乏全额投资;三是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四是造林后续管理制度缺失。技术问题有:一是自然恢复手段未得到充分应用;二是营造林标准体系不完善;三是造林规划设计与实际应用脱节。(4)根据营造林质量变化的趋势和存在问题,从营造林发展理念、任务布局、技术研究和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对策。一是调整营造林任务结构;二是加强营造林基础性研究;三是加快西北地区营造林发展进程;四是进一步规范营造林管理;五是提高营造林信息化管理水平。

姚冬梅[6](2016)在《新时期加强三北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营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质量是营造林的生命线,营造林质量关系到林业生态建设的成败。新形势新任务对三北工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对推动三北工程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全面总结营造林质量管理成就、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营造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深层原因,并阐述了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的重大意义,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这一三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新时期加强三北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蒋勇军[7](2015)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文中认为工赈,即以工代赈,是“工”与“赈”的矛盾统一体,是以“工”为手段,以“赈”为指归,既是消极救济,亦是积极善后。它一般是指灾害发生后,政府或民间力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灾民出工投劳,参加公共工程的兴建而获得赈济的一种自救方式。其内容囊括清除淤积、疏濬河流、开凿水渠、打造水井、修筑堤坝、兴修公路、修筑铁路、建造机场、修缮房屋、推广农事、植树造林、举办工厂、创办识字班诸项;其类型亦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覆盖水利工赈、交通工赈、房屋工赈、市政工赈、农林工赈、实业工赈等方面。它既可赈济灾民,亦可举办工程,奠定了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基础,实为一举两得,不失为“授人以渔”、祛灾除荒之至善良策。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这一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论述了这一时期工赈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这一时期举办的工赈事业进行了总体评价。本文由绪论、主体及结语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共包括六章。绪论部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选题的意义,系统地回顾了工赈的研究现状,对工赈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科学地界定,详细地介绍了本文相关史料的搜集情况。最后,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以前的工赈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工赈的萌生与成长、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三个部分,基本上勾勒出国民政府以前工赈事业发展的大致轮廓,阐明了工赈作为传统的赈灾救荒举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章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国际因素四个层面对其进行了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考察。并详细地阐述了国民政府前期工赈事业全面勃兴的表现,包括施行科层制管理体制工赈救灾组织的建立、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并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举办的工赈事业作了简要地评价。第三章详细地论述了抗战时期、复员时期这两个时期我国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首先,运用生态史观、现代化史观从宏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我国工赈事业曲折发展的表现,一方面,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在曲折中前行。最后,运用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对抗战后我国工赈事业走向全面兴盛作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并对其历史作用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介。第四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大致流程,其程序虽琐碎繁杂,但有规律可循、有迹可觅。其运作流程具体包括准备、施工、验收三个阶段。其中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囊括成立工赈管理机构、审批工赈项目、进行实地勘察、制订征地拆迁制度、拟定工赈计划和开展招标承包业务;工赈的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前准备和工赈计划的实施;工赈的验收阶段包括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进行工程验收及整理工赈档案资料三个方面。第五章从“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两个层面详细地论述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的大致情况,并分门别类地对这两个层面的管理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首先,从“人”的管理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进行了探究,从工作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其次,从“物”的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进行了全面地考察,从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物料管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第六章综合运用各种史观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进行总体评价。首先,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特点;其次,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以及这一时期制约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余论部分在综合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历史的基础上,从工程建设、人事管理、关系处理、依托条件四个方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为后人提供殷鉴。

曾文清[8](2012)在《造林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影响造林成效的关键因素,造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强弱不仅决定着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而且影响到林木的生长量、林分质量和效益,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是长期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珠海林分林相改造工程项目施工为实例,紧紧抓住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环节,严格依照造林工程施工的自身特点,运用因果分析法等多种手段,按照IS0标准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从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入手,系统的分析造林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对造林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目的意义,明确质量管理在现实中的意义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国内外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阐述质量、质量管理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程序和基础工作。第三章造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述造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原则、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的流程。第四章介绍珠海林分林相改造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施,包括确定质量目标、制订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制提出了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1)制定科学的造林规划。科学规划是保证造林质量,从而有计划地种植树林、扩大林木资源、改善环境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造林生产活动的指导依据,使造林工程能够朝着既定目标迈进。(2)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员工的思想觉悟、专业培训和质量意识等活动对质量管理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它们是保障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3)制定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使各部门、各级人员认真履行各自的质量职能;(4)制定施工监督办法,确保造林质量。(5)造林环节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造林质量。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做好:确保良种壮苗造林;造林前苗木的管理;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期。(6)强化造林工程管理,建立工程监理制度和项目监督评价制度。(7)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仅能够持续不断的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还能持续增强核心优势,使企业保持长久活力。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对珠海林分林相改造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围绕造林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本文针对珠海林分林相改造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并通过建立项目部这一级的质量管理机构、质量保证体系、监督办法等来实现。(2)针对珠海林分林相改造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问题,为保障造林工程施工质量,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一是要制定科学的造林规划;二是要加强人员培训;三是要制定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四是要制定施工监督办法,确保造林质量;五是要造林环节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造林质量;六是要强化造林工程管理,建立工程监理制度和项目监督评价制度;七是要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佘广美,吕晓雪,张志成,曹晓云[9](2011)在《浅谈造林绿化质量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林是林业工作的基础,质量是整个林业工作的生命线,对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常州市造林绿化质量管理为例,通过对当前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要求,对造林绿化质量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共同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实现森林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强的目标。

刘红[10](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二、浅谈造林质量管理与提高工程建设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造林质量管理与提高工程建设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其法律规范概述
    第一节 退耕还林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现状
        一、退耕还林政策演变
        二、我国退耕还林发展现状概述
    第二节 域外退耕还林相关法律制度
        一、各国退耕还林立法体系
        二、域外退耕还林的相关制度
    第三节 我国全国性退耕还林的法律规范
        一、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
        二、退耕还林的技术规定
        三、退耕还林的管理规定
    第四节 我国地方性的退耕还林规范及其评价
        一、退耕还林的管理规范
        二、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及其他规范
第二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二、对退耕还林的认知程度和参与自主权
        三、参与退耕土地的质量与面积变化
    第二节 退耕还林的管理情况
        一、退耕还林的作业技术与成活率
        二、退耕还林的管护与林权问题
        三、退耕还林的补助情况
    第三节 退耕前后效益变化及农户的期望
        一、退耕前后效益情况
        二、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评价及期待
    第四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践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评析
    第一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管理规范的优势
        一、较为科学的补植补造与检查验收规范
        二、管护等管理规范比较健全
        三、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管理规范具针对性
    第二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存在不足
        一、退耕还林法律规范不健全
        二、退耕还林管理规范不完善
    第三节 退耕还林相关配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
        二、管护制度不完善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第四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第一节 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的完善
        一、出台《固原市退耕还林保护条例》
        二、补充管理规范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退耕还林重点配套制度的完善
        一、健全和落实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制度
        二、完善退耕还林管护制度
        三、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
    第三节 借鉴域外及我国地方性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关于固原市退耕还林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对农户和村委干部的访谈

(2)林业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2 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
    2.1 营造林数据统计不够全面可靠,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制度保障
    2.2 忽视生态理念的融入,队伍素养有待提升
3 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的对策
    3.1 强化基础管理,完善配套机制
    3.2 强化规划设计,加强精细化养护
    3.3 强化全面监督,不断提升队伍素养

(3)营造林工程质量提升措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营造林工程质量的因素
    1.1 种苗质量因素
    1.2 工序质量管理因素
    1.3 施工管理因素
2 有效提高营造林工程质量的措施
    2.1 优化种苗选择,把握营造时机
    2.2 优化施工工序,提升施工技术水平
    2.3 完善管理制度,渗透质量意识
3 结语

(4)山西省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析及科学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山西省造林工程基本情况
    2.1 山西省生态环境
    2.2 工程建设情况
        2.2.1 退耕还林工程
        2.2.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2.3 三北防护林工程
        2.2.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2.5 太行山绿化工程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主要指标
        3.2.1 术语定义
        3.2.2 指标计算
        3.2.3 技术标准
    3.3 调查方法
        3.3.1 落实工程计划任务
        3.3.2 收集整理自查材料
        3.3.3 组织调查样本
    3.4 开展实地调查
        3.4.1 资料收集
        3.4.2 数据准备
        3.4.3 现地调查
        3.4.4 数据分析
4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析
    4.1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总体结果分析
    4.2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面积类型结果分析
        4.2.1 计划任务面积分面积类型统计结果
        4.2.2 保存面积分面积类型统计结果
        4.2.3 未保存面积分面积类型统计结果
    4.3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年度结果分析
    4.4 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工程结果分析
5 人工造林科学管理措施
    5.1 强化管理职责,实施规模造林
    5.2 合理下达计划,统一投资标准
    5.3 搞好作业设计,严格审核审批
    5.4 强化工程管理,提高施工质量
    5.5 加强林地管护,开展补植补造
    5.6 强化林地管理,实行责任考核
6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基于造林综合核查的营造林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我国营造林相关体系和研究进展
        1.4.1 我国营造林发展历程
        1.4.1.1 木材大生产时期的营造林
        1.4.1.2 改革开放初期的营造林
        1.4.1.3 生态建设时期的营造林
        1.4.2 我国营造林核查历史
        1.4.2.1 人工造林核查阶段
        1.4.2.2 营造林核查阶段
        1.4.2.3 营造林综合核查阶段
        1.4.2.4 综合核查改革发展阶段
        1.4.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3.1 营造林管理制度研究
        1.4.3.2 营造林评价体系研究
        1.4.3.3 营造林质量问题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来源
    2.3 营造林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2.3.1 综合核查中质量指标
        2.3.1.1 质量结果评价指标
        2.3.1.2 质量管理评价指标
        2.3.2 质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研究法
        2.4.2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4.3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2.4.4 比较研究法
3 基于造林综合核查的营造林质量分析
    3.1 营造林质量基本结果分析
        3.1.1 营造林合格率
        3.1.2 营造林成效率
        3.1.3 幼树生长质量
        3.1.4 营造林质量管理指标情况
        3.1.5 混交率和其它结构性指标情况
    3.2 营造林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3.2.1 不同时期合格率比较
        3.2.2 营造林合格率呈下滑趋势,地区之间差异大
        3.2.3 混交造林比例上升
        3.2.4 宜林荒山(沙)荒地人工造林比例下降迅速
    3.3 营造林质量分区域特点分析
    3.4 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4.1 合格率分析
        3.4.1.1 营造林合格率分析
        3.4.1.2 人工造林(更新)合格率分析
        3.4.1.3 封山育林合格率分析
        3.4.1.4 飞播造林合格率分析
        3.4.2 成效率分析
4 影响营造林质量的主要问题
    4.1 客观问题
        4.1.1 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造林成效
        4.1.2 林牧矛盾突出影响造林成果巩固
        4.1.3 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
    4.2 管理问题
        4.2.1 计划安排不合理
        4.2.2 重点工程造林缺乏全额投资
        4.2.3 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4.2.4 造林后续管理制度缺失
    4.3 技术问题
        4.3.1 自然恢复手段未得到充分应用
        4.3.2 营造林标准体系不完善
        4.3.3 造林规划设计与实际应用脱节
5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对策
    5.1 调整营造林任务结构
    5.2 加强营造林基础性研究
    5.3 加快西北地区营造林发展进程
    5.4 进一步规范营造林管理
    5.5 提高营造林信息化管理水平
6 对新时期营造林发展的思考
    6.1 完善营造林发展理念
    6.2 拓展营造林发展空间
    6.3 研究营造林发展技术
    6.4 完善营造林发展机制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时期加强三北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北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取得长足发展
    1.1 质量理念实现了新跨越
    1.2 质量管理取得了新突破
    1.3 质量考核步入了新阶段
2 加强三北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意义重大
    2.1 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 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永恒主题
    2.2 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 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2.3 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 是实现三北工程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3 新时期加强三北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3.1 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3.1.1 更新质量理念, 实现从传统质量概念向新的质量概念转变
        3.1.2 转换动力机制, 实现从单纯技术层面的质量管理向积极调整生产关系转变
    3.2 着力抓好6项中心工作
        3.2.1 明确培育方向, 实行分类经营
        3.2.2 因地制宜, 科学造林, 突出抓好封育、兼用林和灌木林建设以及退化林分修复工作
        3.2.3 明晰产权关系, 引入利益驱动机制
        3.2.4 转变管理方式, 创新管理机制
        3.2.5推进科技创新, 抓好技术推广
        3.2.6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质量监管

(7)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文献资料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工赈的萌芽与成长
        一、清代以前工赈的出现与推行
        二、清代前中期工赈事业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
        一、近代新型工赈观的形成
        二、工赈管理趋向近代化
        三、工赈筹资渠道趋向多元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
        一、工赈管理体系日益近代化
        二、工赈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三、民间工赈事业蓬勃发展
        四、官办工赈事业缓慢推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上)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思想因素
        五、国际因素
    第二节 抗战前工赈事业的蓬勃兴起(1927-1937)
        一、设立科层制工赈管理组织
        二、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
        三、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下)
    第三节 抗战中工赈事业的曲折发展(1937-1945)
        一、科学设置工赈管理机构
        二、继续大力举办各类工赈
        三、工赈活动开展有所掣肘
    第四节 抗战后工赈事业的迅猛发展(1945-1949)
        一、兴修水利工赈工程
        二、实施交通工赈工程
        三、推行房屋工赈工程
        四、举办市政工赈工程
        五、推广农林工赈工程
        六、兴办复业工赈工程
    第二、三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
    第一节、工赈工程的准备
        一、成立工赈管理机构
        二、审批工赈项目
        三、进行实地勘察
        四、制订征地拆迁制度
        五、制定工赈计划
        六、开展招标承包业务
    第二节、工赈工程的施工
        一、施工前的准备
        二、工赈工程的施工
    第三节 工赈工程的验收
        一、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
        二、进行工程验收
        三、整理工赈档案资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人”的管理
        一、工作管理
        二、生活管理
        三、卫生管理
        四、教育管理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物”的管理
        一、质量管理
        二、资金管理
        三、物料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工程的主要特点
        一、分布不平衡
        二、类型多样
        三、以政府主导为主
        四、合办色彩浓厚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绩效分析
        一、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的主要成效
        二、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国民政府时期影响工赈成效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
        一、政治影响
        二、经济影响
        三、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余论: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造林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1 质量管理的定义
    2.2 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
        2.2.1 国外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
        2.2.2 国内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
    2.3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合评价
第3章 造林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3.1 造林工程范围的界定
    3.2 造林工程质量的特点
    3.3 造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3.4 造林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3.4.1 人的因素
        3.4.2 技术因素
        3.4.3 季节性因素
        3.4.4 工程管理方法因素
    3.5 造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流程
        3.5.1 项目质量计划
        3.5.2 项目质量保证
        3.5.3 项目质量控制
第4章 珠海林分林相改造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施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施工所存在的问题
    4.3 项目施工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
        4.3.1 项目施工质量目标
        4.3.2 项目施工质量计划
    4.4 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制
        4.4.1 项目质量管理机构
        4.4.2 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4.4.3 项目施工监督办法
        4.4.4 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4.4.5 项目质量自检制度
    4.5 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保障机制
        4.5.1 制定科学的造林规划
        4.5.2 加强人员培训
        4.5.3 完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
        4.5.4 完善施工监督办法
        4.5.5 加强对造林各个环节的管理
        4.5.6 建立工程监理制度和项目监督评价制度
        4.5.7 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4.6 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成效
        4.6.1 总体成效
        4.6.2 具体实施效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四、浅谈造林质量管理与提高工程建设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D]. 马国红. 兰州大学, 2020(01)
  • [2]林业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 陈杨. 广东蚕业, 2019(12)
  • [3]营造林工程质量提升措施探究[J]. 李文武. 南方农业, 2019(14)
  • [4]山西省人工造林保存状况分析及科学管理对策研究[D]. 张慧娟.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基于造林综合核查的营造林质量问题研究[D]. 梅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
  • [6]新时期加强三北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的思考[J]. 姚冬梅. 防护林科技, 2016(11)
  • [7]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D]. 蒋勇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8]造林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曾文清. 山东大学, 2012(05)
  • [9]浅谈造林绿化质量管理[J]. 佘广美,吕晓雪,张志成,曹晓云. 江苏林业科技, 2011(05)
  •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浅谈造林质量管理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