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工专机床学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光[1](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程月[2](2017)在《上海Nabtesco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行业需求爆发式增长,很多企业纷纷加入了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部件生产的大军中。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扶持项目资金,加大了对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部件行业的支持力度。这些都大力促进了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机器人核心部件RV精密减速机的市场需求。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上海Nabtesco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也造成了竞争加剧的行业现状。面对行业现状,作为一家RV精密减速机销售公司,应该如何及时把握市场机遇,如何制定更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更好的利用和开发客户资源,更及时的应对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销售业绩、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Nabtesco公司是一家世界知名的RV减速机生产厂家,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60%。公司在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有诸多竞争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市场营销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Nabtesco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图等理论,分析公司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市场需求及消费行为,同时分析Nabtesco公司的人力、财务、研发、市场营销等内部环境。在市场细分,产品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等方面制定了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最后,提出了公司应该完善组织结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培训,改进激励机制,完善客户管理公司等具体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李艳莉[3](2015)在《崇高与平凡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1912-1937)》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人类必须能够生活,才得以具备“创造历史”的前提。人类的日常生活是他们能动性、创造性激发的基础,离开日常生活空谈人类发展无疑是空中楼阁。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日常生活的论述入手,加之运用日常生活哲学相关理论,试图走入关注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的研究之中,找寻到鲜活的教育史研究对象的真实存在和生活,改变之前研究中“见物不见人”的研究取向。在此思路的指导下,本文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1912-1937年)大学教师的日常生活,并按照大学教师的日常文化生活、日常经济生活、日常消费生活、日常交往生活以及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为模块进行了研究。通过围绕前述几个方面,勾勒了这一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的图景,并对此作出思考和评价,最终为我国当前大学教师的不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导论主要从“方鸿渐们”的日常生活切入,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资料说明、概念界定、理论参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路径以及分析问题的理论支撑。第一章大学教师:一个新群体的崛起清末民初之际,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终于在时代背景下应运而出,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教师作为新群体出现并不断壮大。本章首先论述了大学教师作为新群体依托大学为生存环境,因履行大学的职能、根据社会要求等而肩负教学、研究和推广责任;同时,又进一步对这一新群体的空间分布、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称分布及籍贯、性别、年龄等方面具备的特点进行了剖析;此外,对大学教师日常生活开展的前提活动及促使大学教师群体特点形成的聘任活动、大学教师入职后的职称评定活动进行了相应论述。第二章文化生活:高深学问终为伴大学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为教学、研究、推广,而三项职责也成为大学教师日常文化生活的核心。本章以三项职责作为三小节,依次介绍了大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以及推广生活。其中,大学教师在教学中,既遵守校历、课时数等规范,也为了传授新知而编写讲义,琢磨教学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在研究中,他们于课余闲暇时抽时间“泡图书馆”,出入新旧书店之间搜罗各种书籍,有些则钻入了大学的实验室之中或奔赴野外调查求证。此外,学校给予大学教师的留学和学术休假权利,更促使大学教师在研究中吸收异域空气,扩大和更新学术视野;大学教师不仅活动于象牙塔中,还在社会空间中通过农业、教育等推广活动,服务大众。这三项活动,构成了大学教师的日常文化生活内容,也使大学教师区别于其他群体。第三章经济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本章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我国大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指出民国政府专门出台了大学教师薪俸规范,规定其收入主要为月俸,且各类各级大学教师收入有异。同时,各大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融合,亦有调整,且制定了本校的薪酬规范。大学教师除享有月俸外,还享有养老金、恤金、差旅费等福利。总体来看,大学教师的经济收入属于中上层,但是民国时期军阀统治下教育经费时常被挪用,欠薪时有发生,大学教师的经济生活中又增加了为维护生存权、经济权等观念指导下的索薪生活,有些则自谋出路过上了“跑街式生活”。第四章食衣住行:消费生活的运转事物总是在对立和统一中发展,大学教师有经济收入就有消费。在第三章主要对经济收入等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模块进行论述基础之上,本章则主要对大学教师的日常消费进行了研究,通过选取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消费生活中最重要的四大块——食衣住行进行分析,展现了大学教师以学校、校外为空间展开的食、住,中西结合的服装以及交通工具的不断丰富,反映了他们从日常消费来看,亦属于中上层。大学教师的日常消费中还渗透了本群体的选择、消费能力和具备的特色,且家庭内部恩格尔系数较低。以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的日常消费加以经济收入,进一步论证了大学教师处于中上层群体。第五章 日常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本章主要从大学教师的交往空间入手,辅以交往对象、形式等对大学教师日常交往进行了研究。首先再现了以家庭为场域与朋友间的闲聊式交往,或足不出户通过信件、电话等实现的文字式交往,紧接着将空间放置于社会之中,展现了大学教师结伴而行,以旅行的形式进行交往;其次,以学校为空间展现了大学教师间的工作交往、游戏交往,以及借助教员休息室进行的交往;最后,以大学教师和学生入手,描述了师生联谊会、导师制等平台下二者的交往。总体来看,大学教师的日常交往是在固定圈子和固定群体中进行的。第六章爱情、婚姻、家庭:叫我如何不想他民国时期,国人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方面已经发生了变革,大学教师作为最先接受新观念洗礼的群体,其婚恋、家庭生活亦有所变化。本章首先对大学教师的爱情、婚姻进行了研究,指出他们对待旧式爱情、婚姻,有固守也有反抗,更多则走上了自由恋爱、新式婚姻的道路上,有些还和学生共谱恋曲;在大学教师家庭生活的研究中,主要分析了大学教师的家庭模式以核心式家庭为主,但与其他群体的家庭亦有相似之处,如赡养父母、抚育后代等,进而又阐述了大学教师这一群体的家庭生活经营之道,主要对夫妻、父子关系更为平等、夫妻相处之道以及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闲暇生活等进行了研究。可以说,爱情、婚姻、家庭生活是大学教师日常生活中心灵和情感停泊的港湾,维持和激发大学教师的鲜活性和情感性。第七章思考与评价:特点、与社会变迁及启示本章主要在史实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近代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的特点、与社会变迁的接受和推动进行了分析,指出近代大学教师日常生活具备了日常生活的一般特点,即基础性、重复性、规范性、情境性、情感性,但其日常生活同样因构成以及日常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消费生活、特定交往圈以及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而具备特殊性;同时,大学教师日常生活深受时代影响而兼具中西古今特色,作为主体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推动社会变迁;据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的特点、与社会变迁而形成借鉴,主张当前需要关注大学教师日常生活,明确“生活人”角色,继而改进其日常文化、经济、交往、婚恋以及家庭生活。结语在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传统的追求中,指出要关注大学教师的日常生活,这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促进大学教师持续长久发展的最基础支撑,否则只能是空谈心性。
严霄云[4](2013)在《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立意要与中国特定的工业化过程相联系,而具体工人的生产与不同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工厂制度相结合。中国农民工向新产业工人转换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但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相比较也具有共同点,都是符合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这一客观规律。自工业革命起,工厂制度作为资本积累方式和劳动生产组织在国家干预、市场力量、劳动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着变迁,根本目的在于控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鲍尔斯与金蒂斯归纳了美国历史上工厂制度变迁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联系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符应原则”。狭义上的“符应原则”指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与工厂劳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对应性,而广义的“符应原则”指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将潜在劳动力统合至社会经济结构中去。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工业化提供产业工人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农村户籍的学生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主体,毕业之后成为企业一线用工的主体。但鉴于工业社会中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存在“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的争论。学校和工厂都已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地方,本文应用“符应原则”运行机制从知识技术、个性品质、阶层意识三个方面对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职校工(生)在中职学校、制造业工厂接受的训导进行分析,应用“符应原则”传送机制对这一潜在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进行区分,从中反映出国家意识形态、工厂制度的强制与同意因素。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劳动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化的工业劳动。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对农村劳动力采取封闭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与这段历史相似的是,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只招收少量农村家庭的精英子女,1992年之后开始对农村人口放开,但之前的分配工作、落户等政策不再具备,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工业生产体系内部是多元化的,即使是在制造业工厂,工作岗位也分若干层次,而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在所有工业社会中本质都是一样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就是要将社会身份不同的潜在劳动力分配到分层化的教育格局和劳动格局中去。中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应着不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分配。农村家庭子女由于受限于各种资本,客观的结果是其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扩大,而其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层次有降低的趋势,难免引起教育再生产的讨论。工业化带来的另一相似影响是企业与工人之间是资本--劳动力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在国际分工领域,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中后段,国际资本强调的是弹性的积累,在劳动领域表现为低层次工人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制造业需要在竞争中壮大,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成为转型的关键,这也对中职校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厂往往通过劳动分工和等级区分对企业进行复杂控制。统治阶级在教育政策有两大目标:一是劳动力的再生;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符应原则”在学校层面的运行机制在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显示了它的作用:在知识技术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由于性别、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喜好等因素,选择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这对其进入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产生了影响;在个性品质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特别强调纪律约束和规范内化,这与之后的工作要求是对应的;在成层意识训导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宣传的是蓝领文化,通过隐性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中职学生在此训导之下分化为积极、消极制造两类群体。进入工厂之后,极大多数中职校工(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上的用工)被安排在劳动等级制分工的较低层次,工厂对等级制分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个性品质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中职校工(生)必须接受工厂的再次训导,职业教育再次发挥了作用。与学校教育的相对公平而言,工厂的训导更带有技术、官僚控制的意图。在结构的限制之下,部分上进的中职校工(生)寻求工厂外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达到符合职业层次提高所需要的条件。工厂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制度的变迁相比,中国沿海开发区的制造业工厂在劳动分工、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呈现趋同性,当然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下沙开发区的制造业有四大行业,每个行业的一线生产的工种基本上可以分为普工和技工。“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在中职校工(生)被分配至东部沿海开发区时出现了新的内容,与制造业专业关系不大的中职校工(生)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来工厂充当普通操作工人,地区差异成为异地工作制造同意的基础。在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在工厂内部转换为劳动,光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同意才能达到有效生产的目的。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成为下沙制造业工厂普遍采用的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式的合法性来自于工业社会普遍适用的技术决定论--选优任能论。工厂对处于劳动等级制分工不同位置的中职校工(生)进行再次整合,并促使其形成与工作相联系的阶层意识。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分化的过程,中职校工(生)发挥个人主动性追求个人的利益时也在维护着工厂的利益。由于企业职级的金字塔结构是既定的,中职校工(生)最终成为一线生产的主体,部分中职校工(生)经过时间磨砺成为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从而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的和“符应原则”所反映的劳动等级制分工的再生产。农村户籍的中职校工(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需要一系列稳定性因素的保障。受葛兰西思想的影响,鲍尔斯、布洛维从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两方面探讨阶级结构稳定化的作用机制,强调国家干预导致霸权制度的出现。将青年人统合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去是“符应原则”传送机制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与工厂制度的变迁紧密联系。下沙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正发生着重构,这一案例体现了政府、资方、劳工各自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若干问题。职业是工业社会中进行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教育--职业--阶层是分层与流动的逻辑。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稳定的职业群体,标志着这一群体向产业工人进一步的转化,从而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整个工业社会都力图将工人变为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工业公民,而不是阶级的一员来建构,但“符应原则”最终揭示的是“少数人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大多数人只有劳动力”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必须重返
詹虹[5](2007)在《基于权力的中国企业领导影响力研究》文中指出历经了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之后,无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领导者,都在不断的走向成熟,于是也铸就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的中国企业高层精英。他们当中很多人不是在书本当中系统学习过相关的管理理论和领导技巧,而是在变幻莫测的中国市场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企业领导者的代表人物柳传志曾经这样说道:联想控股的愿景,即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里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控股公司。这番话可反映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整体思潮,显示了中国企业家身受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精神动力源泉。的确,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领导者如何提升和拥有独具特色的影响力,是摆在中国企业领导者乃至全球企业领导者的一大管理难题。领导者的影响力产生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领导者的权力。组织行为的研究者Zaleznik认为:“组织中权力是无可避免的”,组织是政治体系。这意味着组织必须通过分配权力,并建立一种舞台以操纵权力。由于权力和政治被用于组织中,因此对领导者而言,理解这两者在组织中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权力与影响力是领导者角色的核心,领导者可以运用来源于不同方面的权力影响追随者。本研究基于此认识,在对国外领导有效性的理论进行回顾以及在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认识的前提下,围绕企业领导影响力这一核心,从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等多学科角度,对领导影响力产生的不同权力来源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企业领导权力与领导影响力相关关系的研究模型,在之前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假设,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来证明假设,研究结果表明非职位权力带来的领导影响力比职位权力带来的领导影响力大,且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不同组合带来的领导影响力存在着显着差异,这一结论为扩大企业领导者影响力提供了实证依据,笔者还据此提出了领导者增大权力,提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澹凡忠,姜军生,杜国臣,张鹏,宋健[6](2000)在《高工专机床学课程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高工专机床学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机床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建立了由《机床及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的应用》、《PLC控制的应用》等三门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专科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工专机床学课程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工专机床学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上海Nabtesco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PEST模型 |
2.2 迈克尔波特五种竞争力理论 |
2.3 SWOT分析方法 |
2.4 营销组合理论 |
第3章 Nabtesco公司市场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内主要竞争者 |
3.2.2 潜在进入者 |
3.2.3 购买者 |
3.2.4 替代品 |
3.2.5 供应商 |
3.3 市场需求及消费行为分析 |
3.3.1 市场需求量 |
3.3.2 消费行为分析 |
第4章 Nabtesco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Nabtesco公司概况 |
4.2 人力资源 |
4.3 财务状况 |
4.4 技术研发能力 |
4.5 市场营销能力 |
4.6 SWOT分析 |
第5章 Nabtesco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
5.1 Nabtesco公司的市场营销目标 |
5.2 STP战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5.3 产品策略 |
5.3.1 公司现有产品群 |
5.3.2 产品组合调整策略 |
5.3.3 服务策略 |
5.4 价格策略 |
5.4.1 定价方法 |
5.4.2 定价策略 |
5.5 促销策略 |
5.5.1 人员推销 |
5.5.2 广告 |
5.5.3 销售促进 |
5.5.4 公共关系 |
5.6 渠道策略 |
5.6.1 渠道结构 |
5.6.2 渠道管理方式与制度 |
第6章 Nabtesco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公司组织结构的保障 |
6.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6.2.1 重视员工的全面培训 |
6.2.2 改进激励机制 |
6.3 完善客户管理系统 |
6.3.1 构建客户管理平台 |
6.3.2 构建客户窗口平台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崇高与平凡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方鸿渐们”的日常生活 |
二 研究缘起 |
三 研究价值 |
四 研究现状述评 |
五 研究方法及资料说明 |
六 概念界定与理论参照 |
第一章 大学教师:一个新群体的崛起 |
第一节 时局变幻中的大学教师角色 |
一 生存环境变迁:从大学堂到大学 |
二 学者探寻:从教学 研究者到推广者 |
第二节 大学教师的群体概况综览 |
一 大学发展与大学教师群体壮大 |
二 校际、地区、院际分布 |
三 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称分布 |
四 籍贯、性别和年龄分布 |
五 专、兼任分布 |
第三节 大学教师的聘任及升级活动 |
一 由松到紧:宏观层面的聘任规范 |
二 各自为政:中观层面的校别调整 |
三 授予聘书:微观层面的聘任活动 |
四 循序渐进:大学教师的职称进级 |
第二章 文化生活:高深学问终为伴 |
第一节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 |
一 规矩方圆: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 |
二 教室之内:“黑白生活”拉开帷幕 |
三 赴外考察:深入实践的参观教学 |
四 择师运动:正常教学生活的挑战 |
第二节 学术研究:高深学问的追寻 |
一 依托书籍:相忘于理论之内研究 |
二 实验室:动手操作之中求真知 |
三 调查实证:读书不实践,仿佛昙花现 |
四 留学休假:远离于本土之外拓展 |
第三节 社会推广:致力于改善民智和民力 |
一 拥抱社会:大学教师社会推广现场还原 |
二 多重获利:大学教师社会推广的意义 |
第三章 经济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 |
第一节 收入情况:大学教师经济生活的维系 |
一 薪酬:各级各类教师所得有异 |
二 福利:薪酬之外的间接性回报 |
三 纵横比较:大学教师收入水平考量 |
第二节 索不完的薪饷:艰难时局下的奋力争取 |
一 集体行动:索薪正在进行时 |
二 对于索薪:大家有话说 |
三 点面关系:索薪不仅是索薪 |
第三节 “跑街式生活”:第二生存空间的拓展 |
一 政府和大学对大学教师“跑街”的态度 |
二 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的群像素描 |
三 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之针砭 |
第四章 食衣住行:消费生活的基本运转 |
第一节 食:张先豆腐马先汤 |
一 食在学校:学校提供的饮食服务 |
二 学校外围的居家饮食或“下馆子” |
三 大学教师中的美食家和招牌菜 |
第二节 衣:蓝布衫故事和马夹教授 |
一 大学男教师:中西服饰杂糅 |
二 大学女教师:旗袍一枝独秀 |
第三节 住:安得广厦千万间,教师俱欢颜 |
一 校内:大学教职员住宅和宿舍 |
二 校外:租赁住宅呈集聚分布 |
第四节 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一 黄包车:人力助力下的便捷 |
二 校车:学校配备的出行工具 |
三 汽车:便捷和身份的双重象征 |
四 火车 轮船 飞机上的长途跋涉 |
第五章 日常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第一节 基于校外空间的私人交往 |
一 制度——非制度:家庭空间内的交往 |
二 鸿雁传书:文字 声音符号的互动 |
三 结伴出行:交往和领略美景并行 |
第二节 基于学校空间的同事交往 |
一 共同体:校务会议平台的工作交往 |
二 运动 聚餐 俱乐部:健身联谊两不误 |
三 教员休息室:教学空隙的闲聊 交往 |
第三节 学术 精神坐标:与大学生的交往 |
一 课余交往:解决学生困惑的良方 |
二 联谊活动:师生情谊融合的纽带 |
三 导师制:学业 生活交往的平台 |
第六章 爱情、婚姻、家庭:叫我如何不想他 |
第一节 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爱情和婚姻 |
一 遵循传统,旧式婚姻的守弃 |
二 爱神眷顾,渐生情愫相结合 |
三 昔日师生,芙蓉帐里成夫妻 |
第二节 近代大学教师的家庭生活 |
一 大学教师家庭结构的静态呈现 |
二 大学教师家庭生活的动态图景 |
三 与家人共享其乐融融休闲时光 |
第七章 思考与评价:特点、与社会变迁及启示 |
第一节 近代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的特点 |
一 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的一般性 |
二 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的特殊性 |
第二节 近代大学教师日常生活与社会变迁 |
一 社会变迁推动大学教师日常生活微适 |
二 大学教师日常生活反作用社会变迁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的启示 |
一 关注日常生活,明确大学教师“生活人”角色 |
二 秉持教—研—推,提升文化生活的基线 |
三 调整薪酬津贴,保障经济生活良性稳健运行 |
四 肯定主体间性,深化日常交往形式及共同体 |
五 积极调节和理解,提升婚姻 家庭生活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4)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职业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论述 |
(一) 教育在阶层中的作用 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歧见 |
(二) 职业教育 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 |
(三) 职业技术分层 产业工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
一、 理论概念 |
(一) 教育的阶级再生产理论 |
(二) 劳动过程理论 |
(三) 核心概念 |
二、 研究内容 |
(一)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二)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说明 |
第三章 国家产业政策与农村家庭劳动方式、中职教育的选择 |
一、 农业劳动方式向工业劳动方式转化 |
(一) 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方式的维系 |
(二) 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劳动用工的机会 |
二、 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家庭职业教育选择 |
(一) 工业化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
(二)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层面 |
三、 农村家庭子女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选择 |
(一) 考试制度 |
(二) 社会选择 |
(三) 分流的反应 |
四、 小结 |
第四章 中职教育 中职校工(生)的初次整合 |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 |
(一) 两类不同意愿的学生 |
(二) 各自专业的技术训导 |
(三) 与工厂有关的知识技术训导 |
二、 职业个性品质训导 |
(一) 中职学校的时空控制 |
(二) 纪律约束中的个性品质 |
(三) 规范内化中的个性品质 |
三、 职业教育成层意识训导 |
(一) 学校的成层文化 |
(二) 中职校生成层认同意识 |
(三) 中职校生成层抵制意识 |
四、 小结 |
第五章 职校到工厂 中职校工(生)初次整合后的分配 |
一、 职业资格与顶岗实习 |
(一) 职业资格空间 |
(二) 实习与顶岗实习 |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与劳动力市场 |
(一)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 |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劳动力市场 |
三、 中职校工(生)劳动力“符应”分配机制 |
(一) 初职的符应分配机制 |
(二) 符应分配机制产生的认同与抵制 |
四、 小结 |
第六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 中职校工(生)的再次整合 |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组织控制结构与中职校工(生)的定位 |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分工与等级 |
(二)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时空控制 |
(三) 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各类制造业企业中的职业层次与变动依据 |
二、 制造业工厂职业知识技术再训导 |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的推动力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
(二)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论的途径与中职校工(生)的选择 |
三、 制造业工厂个性品质再训导 |
(一) 以工厂纪律为基础的规则定向再训导 |
(二) 以工厂考核为指向的规范内化再训导 |
四、 小结 |
第七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的延伸 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中职校工(生)向产业工人阶层的转变 |
一、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工厂制度(体制)的变迁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
(一) 制造业工厂内部层面的问题 |
(二) 制造业工厂外部层面的问题 |
二、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与阶层意识 |
(一) 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 |
(二) 中职校工(生)的阶层意识 |
三、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一、 主要结论 |
二、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成果 |
后记 |
(5)基于权力的中国企业领导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第五节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领导的权力应用及影响力研究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领导者、领导权力及影响力的界定 |
第二节 国外领导有效性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国内领导有效性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五节 领导影响力实现的主客体心理基础 |
第六节 权力及影响力的经典理论和作用机理 |
第三章 中国企业领导的权力基础与影响力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和变量设计 |
第一节 权力及影响力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权力应用方式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综述 |
第三节 权力应用方式对组织承诺度的影响综述 |
第四节 权力应用方式对组织文化的影响综述 |
第五节 本论文的研究模型和基本假设 |
第四章 中国企业领导权力与影响力的量表设计 |
第一节 量表设计依据 |
第二节 拟定量表衡量构面与预试题目 |
第三节 正式量表题目的设计原则 |
第四节 正式量表题目的设计内容 |
第五章 中国企业领导权力组合应用与影响力大小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资料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统计分析结果 |
第三节 实证结论及影响力排序 |
第六章 中国企业领导者权力应用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历史溯源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第七章 中国企业领导者权力和影响力最大化的策略 |
第一节 本研究实证结果和案例分析结果的启迪 |
第二节 中国企业领导者扩大权力及影响力的技巧 |
第三节 中国企业领导者增大软性权力的策略 |
第四节 研究限制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工专机床学课程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2]上海Nabtesco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程月. 东北大学, 2017(06)
- [3]崇高与平凡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1912-1937)[D]. 李艳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4]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D]. 严霄云. 上海大学, 2013(05)
- [5]基于权力的中国企业领导影响力研究[D]. 詹虹. 厦门大学, 2007(01)
- [6]高工专机床学课程体系研究[J]. 澹凡忠,姜军生,杜国臣,张鹏,宋健.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