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水资源化:变废为宝——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资源化再利用工程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梁娟[1](2015)在《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测算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污水资源化利用能明显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地表、地下水资源,减少流域取水量,有利于维持流域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着。在没有政府、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干预下,对于再生水生产者(污水处理厂)而言,再生水经济效益低下,财务上出现亏损,再生水回用项目将无法推行,政府应当给予合理的财政补贴。由于再生水回用项目具有公益性,外部效果凸显,应当从国民经济角度对再生水回用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外部效果纳入到综合效益中,判定项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首先,文章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政府推行污水资源化项目的理论支撑,得出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对西安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整体情况,从经济、生产条件、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了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性,并论证了西安市污水资源化补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其次,文章对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的量化方法,采用了条件价值法、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费用支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形成三种测算模式,分别得出不同的测算值。经过方法的优劣分析并最终以基于条件价值法测算模型理论性较强的测算方法作为主要方法,并对西安市集中式污水资源化利用和分散式污水资源化利用分别采取了典型的案例进行再生水利用外部效果测算实证分析,将测算出的外部效果纳入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得出项目是可行的结论,并研究出合理的补贴力度。最后,对再生水利用外部效果内部化提出对策建议,要给予适度的补贴力度、优惠政策;建立合理的水价格体系;加强宣传教育、道德约束等,切实做到再生水生产者与用户互惠互利,长效健康发展。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GL083)的资助
郑艳婷,马金英[2](2014)在《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北京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污水资源化将城市污水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达标的、可供人们二次利用的合格水资源,既能增加水源,又能减少水环境污染,是解决北京目前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加快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对策。
宋杨[3](2009)在《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是对水自然循环过程的人工模拟与强化,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技术可行,而且经济合理。因此,发展污水再生利用,推进污水资源化,是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各地区水资源自立能力和安全保障程度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论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从再生水推广利用的背景、再生水调查和污水资源化分析、再生水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再生水推广利用的优化决策模型及再生水利用的文化和信息化支持体系等方面研究再生水利用中的理论与应用问题。其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1)结合西安市水资源的现状,综合分析西安市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探讨缺水所带来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以及西安市城市污水资源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和紧迫性。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确立西安市各行业节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2)根据西安市三个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和水量初步调查结果,对再生水“水源”的水量、水质以及再生水用户,进行了统计分析。(3)明确西安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方向即:工业、景观用水、市政杂用、农业和地下回灌等,分析了再生水利用的集中利用和分散利用的方式;并评价了西安市污水资源量、污水再生利用现状和污水再生利用的需求量。(4)讨论了污水再生利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再生水推广利用中健康风险的常规评价方法(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和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不确定性健康风险改进蒙特卡罗模拟评价方法。结合再生水的水量、水质、再生水处理系统、输水管网和终端用水户等,论述了再生水利用中的安全保障技术。(5)以循环经济的效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以及生态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再生水利用价格的现状及价格的构成要素,建立了单位制水成本模型和平均成本定价模型,对西安市再生水价格进行了测算。(6)依据西安市再生水利用总体规划,建立了成本优化模型、水量最多优化模型以及再生水管网维护费用决策模型。以再生水用户为主要对象,分析了再生水质量和再生水供给利用影响。(7)倡导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效对接,通过构建城市节水文化支持体系和建设城市再生水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来支持和推动城市再生水的科学有效利用。
冷忠泽[4](2009)在《长春市城区污水资源化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范畴的污水资源化规划方略是建立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需水量提出的根本性措施。本文根据长春市城市发展定位和地域特点提出了有创建性的实施和预测方略,形成了以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水资源合理利用规划,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长春市城区地表水现状分析证明,城区主要纳污水体污染严重:伊通河纳污河段水质恶化现象严重,新凯河和永春河段均不能满足城市规划水体功能要求,串库受高新区和汽开区排放污水的影响,大部分水质指标超过V类标准,南湖和净月潭水体功能良好,应长期注意水体富营养化控制。(2)通过对长春市各排水区现状和污水厂规划情况进行分析,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中生活污水所占比重超过60%,占城市污水主导地位,城市回用水量不到城市二级污水总量3%。通过BP神经网络对城市发展污水排放总量进行预测,远期污水排放总量达5.9亿m3,排放总量增加了一倍,污水二级处理能力达到5.4亿m3/a,具备很大回用价值。(3)根据长春城市化特点,将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方向划分为生活、工业、生态环境等三类,污水再生后能够取代部分清洁水源,取代比率占20%左右。通过对再生水水质标准进行分析,得出推荐长春市城市再生水回用标准值,能够满足当前长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各方面的需求。根据城市地形特点和汇水区特征,将长春市污水资源化系统划分为6个子系统,再生水补给工业、市政杂用和生态用水。推荐以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组合工艺作为再生水厂的主导工艺。(4)在城市污水再生水厂与污水处理厂合建的基础上,对再生水厂建设进行效益分析,在规划水平年内城市再生水厂投资总额达11亿元,再生水厂运行单位总成本为1.22元/m3,单位经营成本为0.95元/m3,低于自来水水价,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单晓东[5](2007)在《城市污水资源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指出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既能缓解水短缺问题,又可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最后提出了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几条建议.
陈霞[6](2007)在《塘沽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消耗过大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而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再生率低,同样也是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污染物排放量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环境质量就越差。因此,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再生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节约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同时,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社会系统”,从“清洁生产”的角度看,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也是防治水环境污染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实现水资源良性社会循环的重要保障措施。城市污水回用可减少向水域的排污量,带来可观的环境效益,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是缺水城市势在必行的措施。塘沽区是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26.1 m3/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7,作为滨海新区的核心,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实施污水资源化,开发城市第二水源,即将污水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深度处理后加以利用,具有节水、治污、增效等多种效益,是解决塘沽区目前流域水环境污染以及水的供需矛盾的值得重视的途径之一。通过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通过对塘沽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概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塘沽区城市污水再利用现状和污染治理状况,提出塘沽区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必要性、可靠性及可实施性,为回用工程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2)探讨了塘沽区现阶段污水再生后的可利用于形式,论述了以农业用水、城市工业用水、城市景观水体补充用水、市政、园林生活杂用水等作为城市污水再利用的可行性;(3)就塘沽区污水再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调研,提出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实施对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再生水资源利用地方性法规;加强污水回用技术的创新;建立统一监测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杠杆优化水资源配置;采用多渠道融资和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坚持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并举原则等措施。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解决塘沽区水资源匮乏、减轻水体污染程度、促进塘沽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刘琪铭[7](2007)在《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规模及再生水价格研究》文中指出合肥市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的水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用水量的需求。本论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方式及规模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合肥市的供需水现状和污水处理的实际特点,认为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有利于解决合肥市水质型缺水问题,然后从水量、水质、技术、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和用户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合肥市污水处理与污水回用的现状,将合肥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水质与回用于不同用途的水质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初步确定了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并对回用水规模进行了预测。根据合肥市再生水利用情况,分析了再生水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制定原则,确定再生水的价格构成并进行了合肥市再生水价格分析。最后,针对合肥市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的建议。
孙静[8](2007)在《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潜力及效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多渠道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经验表明,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论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对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及其各类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探讨,试图为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论文还重点开展了雨水利用、再生水回用的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对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为北京市相关规范、政策法规的制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章详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重要意义;界定了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情况,指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拟定了本文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了北京市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对北京市水资源利用概况及存在问题和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第三章从技术、经济、政策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探讨了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需求和可供潜力,并开展了供需平衡分析,为北京市今后的非传统水资源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第四章对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运用专家打分法的注意事项。第五章在简要评述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的方法,即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六章运用上述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再生水回用工程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此为基础对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规划提出了建议。结论与展望对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董艳艳,王红瑞[9](2006)在《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非传统水资源主要包括污水回用、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淡化、雨水资源化、微咸水开发利用等。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中水利用和雨水利用。对于严重缺水的北京来说,积极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李浇[10](2006)在《深圳河(湾)流域污水资源化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深圳河(湾)流域水污染问题,使其达到地表水V类的水质目标,本文提出了以污水资源化再生水为基础的解决途径。其不仅具有极大的“减负”作用,又兼具“增容”潜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对不同截污率下,各设计水平年污水处理厂及河道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进行预测。通过实测资料,建立深圳河(湾)水系水质模型,以预测结果为初始条件,以水质目标及污水处理厂可能提供的污水量为约束条件,假定不同的资源化水出水水质,试算出各条河的环境需水量,即补水量,最终确定出污水资源化水出水的水质标准。通过对再生水用户的分类、需水量和需水水质的分析,确定出各污水处理厂不同水平年需实现的污水资源化工程量。重点研究了污水资源化工程的水处理工艺。通过多种工艺比选,推荐的工艺为曝气生物滤池加生物活性炭滤池,消毒方式为紫外消毒。以罗芳污水处理厂为例进行了方案设计。分析了工程投资及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了项目实施已具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通过对可能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具体措施。 本研究将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对于解决深圳河(湾)流域水污染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污水资源化:变废为宝——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资源化再利用工程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资源化:变废为宝——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资源化再利用工程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测算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国内外污水资源化利用现状评述 |
1.3.1 污水资源化内涵 |
1.3.2 国内外污水资源化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外部效果的理论解读 |
2.1.1 外部效果的内涵 |
2.1.2 外部效果的特征 |
2.1.3 外部效果产生的原因 |
2.1.4 外部效果内部化的措施 |
2.2 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整体分析 |
3.1 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利用模式分类 |
3.1.1 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 |
3.1.2 集中式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
3.1.3 分散式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
3.2 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性分析 |
3.2.1 西安市经济实力的典型性 |
3.2.2 再生水生产条设件的典型性 |
3.2.3 生态条件的典型性 |
3.3 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的具体表现分析 |
3.4 污水资源化补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3.4.1 污水资源化补贴的必要性 |
3.4.2 污水资源化补贴的合理性 |
4 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外部效果价值测度方法研究 |
4.1 外部效果测算方法 |
4.1.1 费用支出法 |
4.1.2 条件价值法 |
4.1.3 替代(影子)工程法 |
4.1.4 恢复费用法 |
4.1.5 市场价值法(生产率变动法) |
4.1.6 人力资本法(工资损失法) |
4.2 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测算方法研究 |
4.2.1 基于损害的水环境污染损失核算方法 |
4.2.2 基于成本的水污染损失核算方法 |
4.2.3 基于条件价值法核算方法 |
4.2.4 三种测算方法的优劣分析 |
5 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测算实证分析 |
5.1 集中式污水资源化利用之典型——西安浐灞生态区再生水利用体系建设 |
5.1.1 西安浐灞生态区及其再生水利用体系概况 |
5.1.2 浐灞生态园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测算实证分析 |
5.1.3 浐灞生态区再生水利用费用效益分析 |
5.2 分散式污水资源化利用之典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 |
5.2.1 项目概况 |
5.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测算实证分析 |
5.2.3 项目的国民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
5.3 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内部化对策与建议 |
5.3.1 财政补贴力度合理化 |
5.3.2 提供优惠政策 |
5.3.3 建立合理的水价格体系 |
5.3.4 鼓励民众参与、推动行业发展 |
5.3.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市污水资源化的必要性 |
2 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开发利用初具规模 |
3 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面临困境 |
4 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对策 |
5 结语 |
(3)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污水再生利用的意义 |
1.1.1 再生水的基本内涵 |
1.1.2 水资源与水环境危机 |
1.1.3 污水再生利用的意义 |
1.1.4 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及再生水"水源" |
1.2 再生水回用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再生水回用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外再生水回用的研究进展 |
1.2.3 再生水回用的发展模式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再生水水质标准、用户及处理工艺 |
1.3.1 再生水水质标准 |
1.3.2 再生水用户类型 |
1.3.3 再生水处理工艺 |
1.3.4 再生水处理的关注焦点 |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2 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的背景 |
2.1 西安市水资源现状 |
2.1.1 降水及其分布特征 |
2.1.2 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 |
2.1.3 西安市城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2.1.4 缺水带来的影响 |
2.2 西安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2.2.1 城市污水再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
2.2.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 |
2.3 西安市各行业需水量增长 |
2.4 西安市可供水量的有限性 |
2.5 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
2.6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再生水调查与污水资源化分析 |
3.1 再生水水源调查 |
3.1.1 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再生水"水源"调查 |
3.1.2 邓家村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源"调查 |
3.1.3 西安市纺织城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水源"调查 |
3.2 再生水用户调查 |
3.2.1 工业利用 |
3.2.2 农业利用 |
3.2.3 市政杂用 |
3.2.4 景观利用 |
3.3 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分析 |
3.3.1 西安市污水资源量 |
3.3.2 西安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现状 |
3.3.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需求量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再生水健康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及保障措施 |
4.1 健康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 |
4.1.1 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
4.1.2 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 |
4.1.3 健康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问题 |
4.2 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2.1 风险评价指标 |
4.2.2 生理学指标 |
4.2.3 化学指标 |
4.3 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 |
4.3.1 暴露评估 |
4.3.2 毒性评估 |
4.3.3 健康风险评价计算模式 |
4.3.4 不确定性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4.4 保障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安全的技术措施 |
4.4.1 "水源"的水量及水质保障 |
4.4.2 再生水处理系统安全保障 |
4.4.3 输水管网安全保障 |
4.4.4 终端用水户安全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5 再生水价格模型的制定研究 |
5.1 再生水价值理论 |
5.1.1 效用价值理论 |
5.1.2 劳动价值理论 |
5.1.3 生态价值理论 |
5.2 再生水定价方法 |
5.2.1 单位制水成本模型的建立 |
5.2.2 平均成本定价模型的建立 |
5.3 西安市再生水价格测算 |
5.3.1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投资与运行费用 |
5.3.2 平均成本计算 |
5.3.3 供用双方收益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再生水推广利用规划及决策模型研究 |
6.1 西安市再生水利用的规划 |
6.1.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区域工程规划 |
6.1.2 再生水的调蓄和输送 |
6.1.3 再生水用水设施的规划布置 |
6.2 再生水利用的优化决策模型 |
6.2.1 成本优化模型 |
6.2.2 水量最多优化模型 |
6.2.3 再生水管网维护费用决策 |
6.3 区域用户再生水利用的最优行为分析 |
6.3.1 再生水质量最优决策分析 |
6.3.2 再生水供给利用的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再生水推广利用支持体系研究 |
7.1 城市节水文化支持体系研究 |
7.1.1 水文化的基本内涵 |
7.1.2 水文化与人水和谐 |
7.1.3 城市节水文化支持体系 |
7.2 城市再生水利用信息服务支持平台 |
7.2.1 水利信息化的内涵和建设 |
7.2.2 系统需求与目标 |
7.2.3 系统功能结构 |
7.2.4 系统实现技术 |
7.2.5 系统体系结构与实现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博士期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博士期出版的专着 |
(4)长春市城区污水资源化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概述 |
1.1 城市污水资源化的概念 |
1.1.1 污水资源化的意义 |
1.1.2 城市污水的分类 |
1.2 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 |
1.3 国内外污水资源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污水资源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国内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4.1 论文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长春市城区地表水环境现状分析 |
2.1 长春市城区主要水系功能划分 |
2.2 城区地表水水体污染状况分析 |
2.3 地表水体周边工业污染源调查 |
2.4 地表水体污染问题分析 |
第三章 长春市城区污水排放现状与总量预测 |
3.1 城区污水系统现状分析 |
3.1.1 城区排水系统现状 |
3.1.2 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规划 |
3.2 污水回用现状 |
3.2.1 污水回用历史与现状 |
3.2.2 存在问题分析与讨论 |
3.3 城区污水排放总量预测 |
3.3.1 长春市城市需水量预测 |
3.3.2 城区污水排放总量预测 |
3.3.3 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总体规划 |
4.1 城区污水资源化利用结构 |
4.2 城区污水资源化利用总量预测 |
4.2.1 生活杂用水 |
4.2.2 工业用水 |
4.2.3 生态环境用水 |
4.3 污水资源化规划原则与特性 |
4.3.1 污水资源化规划原则 |
4.3.2 城区污水资源化利用规划特点 |
4.4 污水资源化利用水质标准 |
4.5 污水资源化利用系统规划 |
4.5.1 城区污水处理潜力和污水回用模式 |
4.5.2 规划原则 |
4.5.3 污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布局 |
4.5.4 污水再生处理场地和工艺选择 |
第五章 再生水厂建设工程及效益分析 |
5.1 编制依据 |
5.2 投资估算 |
5.3 运行费用与制水成本分析 |
5.4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效益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校公开发表文论及着作情况 |
(5)城市污水资源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现状 |
2 城市污水资源化再利用的技术途径 |
3 城市污水资源化再利用现状 |
4 几条建议 |
5 结束语 |
(6)塘沽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污水资源化的内涵和意义 |
1.2 污水资源化的实施可行性 |
1.2.1 污水回用技术成熟 |
1.2.2 水源充足 |
1.2.3 国内外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保障使用安全 |
1.2.4 公众心理接受程度日趋提高 |
1.3 污水资源化的原则 |
1.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1.3.2 综合效益最优化原则 |
1.3.3 就近回用原则 |
1.3.4 先易后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 |
1.3.5 确保安全原则 |
1.4 国内外污水资源化发展历程 |
1.4.1 国外污水回用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
1.4.2 国内污水回用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
1.5 我国污水回用的发展趋势 |
1.6 面临问题 |
1.6.1 对污水资源化的认识问题 |
1.6.2 配套政策问题 |
1.6.3 污水资源化的技术问题 |
1.6.4 资金短缺问题 |
1.6.5 水价问题 |
1.6.6 管理问题 |
1.6.7 城市基础设施问题 |
第二章 塘沽区城市发展及水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
2.1 自然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
2.2.2 发展目标 |
2.3 塘沽区水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
2.3.1 水资源状况 |
2.3.2 水环境质量状况 |
2.3.3 塘沽区污水排放与处理现状 |
2.3.4 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塘沽区城市污水再利用现状分析 |
3.1 塘沽区污水资源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3.2 建立社会层面污水再利用体系——城市生活处理污水实行循环再利用 |
3.2.1 塘沽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 |
3.2.2 污水处理厂实例 |
3.2.3 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污水再生利用情况 |
3.3 建立社区层面生活污水再利用体系—居住小区建设中水自循环系统 |
3.3.1 政策要求 |
3.3.2 中水回用实例 |
3.4 建立企业层面废水再利用体系--重点水污染源单位建设污水回用项目 |
3.4.1 塘沽区工业废水回用现状 |
3.4.2 工业废水再生回用实例 |
3.5 污水再生回用的经济性及可靠性 |
3.5.1 污水回用的经济性 |
3.5.2 污水回用的可靠性 |
第四章 塘沽区污水再利用途径 |
4.1 污水再利用方式 |
4.2 污水再利用途径 |
4.2.1 再生利用于农业 |
4.2.2 再生利用于城市工业 |
4.2.3 作为景观水体及地下水的补充用水 |
4.2.4 再生利用于市政、园林等生活杂用 |
第五章 塘沽区污水再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
5.1 塘沽区污水再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
5.1.1 缺乏对污水再生利用的系统规划 |
5.1.2 缺乏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
5.1.3 市政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
5.1.4 水价政策不合理 |
5.1.5 公众意识淡薄 |
5.1.6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
5.1.7 商业化运作不成熟 |
5.2 塘沽区污水再利用对策 |
5.2.1 完善地方性法规,健全水资源信息管理体系 |
5.2.2 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
5.2.3 加强再生水资源利用设施的审查和管理 |
5.2.4 加快回用技术创新 |
5.2.5 利用经济杠杆,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
5.2.6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对污水资源化的认识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规模及再生水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
1.3 国内外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现状 |
1.3.1 国外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现状 |
1.3.2 我国污水回用历史回顾 |
1.3.3 国内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现状 |
1.4 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方式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 |
2.1 城市概况 |
2.1.1 经济社会概况 |
2.1.2 城市自然环境 |
2.2 污水处理现状 |
2.3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现状 |
2.4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方式和需求量分析 |
3.1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1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
3.1.2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3.2 工业可利用回用水量预测 |
3.2.1 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的可行性分析 |
3.2.2 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的需求量预测 |
3.3 城市生态用水可利用回用水量预测 |
3.3.1 城市污水回用于生态用水的可行性分析 |
3.3.2 城市污水回用于生态用水的需求量预测 |
3.4 市政杂用水可利用回用水量预测 |
3.4.1 城市污水回用于市政杂用水的可行性分析 |
3.4.2 城市污水回用于市政杂用水的需求量预测 |
3.5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规模分析 |
第四章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再生水价格分析 |
4.1 影响再生水价格的因素分析 |
4.2 再生水价格的制定原则 |
4.3 再生水价格的构成分析 |
4.3.1 工程水价 |
4.3.2 环境水价 |
4.4 合肥市再生水价格分析 |
4.4.1 合肥市现有再生水价格 |
4.4.2 合肥市再生水价格远期分析 |
4.4.3 远期价格的合理性分析 |
第五章 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分析 |
5.1 经济政策 |
5.1.1 推广污水回用产业市场化 |
5.1.2 制定科学合理的再生水价格 |
5.1.3 建立再生水产业投资鼓励机制 |
5.1.4 制定政策促进再生水的推广使用 |
5.2 技术政策 |
5.2.1 开发适合城市的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
5.2.2 加快制定合肥市再生水回用水质的标准 |
5.2.3 切实保障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安全性 |
5.2.4 大力发展污水回用的科技推广 |
5.3 宣传政策 |
5.4 行政政策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8)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潜力及效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雨水利用 |
1.3.2 再生水回用 |
1.3.3 海水开源 |
1.4 国内外非传统水资源利用进展 |
1.4.1 国内外雨水资源利用 |
1.4.2 国内外再生水回用 |
1.4.3 海水开源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北京市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社会经济 |
2.1.3 水资源概况 |
2.2 北京市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
2.3 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3.1 雨水利用现状 |
2.3.2 再生水回用现状 |
2.4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三章 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和潜力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雨水利用可行性分析 |
3.1.2 污水资源化可行性分析 |
3.1.3 海水资源利用可行性分析 |
3.2 潜力分析 |
3.2.1 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需求潜力分析 |
3.2.2 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可供给潜力分析 |
3.2.3 供需平衡分析 |
第四章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2 指标选择的方法 |
第五章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5.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5.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5.2.1 层次分析法 |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六章 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
6.1 雨水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
6.1.1 工程基本情况分析 |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6.1.4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6.2 再生水回用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
6.2.1 工程基本情况分析 |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4 模糊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
6.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3.1 存在的问题 |
6.3.2 相关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9)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现状 |
1.1 污水回用现状 |
1.2 雨水利用 |
2 北京市非传统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
2.1 污水利用对策 |
2.1.1 全面协调、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 |
2.1.2 建立一个统一的污水再生利用规划管理机构 |
2.1.3 广泛开展污水利用研究工作 |
2.1.4 采用城市污水区域性控制与沟渠水体再生利用的综合模式 |
2.1.5 健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 |
2.1.6 加快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市场化进程 |
2.2 雨水利用 |
2.2.1 北京市雨水利用的可行性 |
2.2.2 雨水利用手段 |
3 结论 |
(10)深圳河(湾)流域污水资源化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实施污水资源化的必要性 |
1.2.2 实施污水资源化的重要性 |
1.2.3 污水资源化具有战略意义 |
1.3 国内外污水资源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区域概况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年限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圳河(湾)流域污染负荷分布预测 |
2.1 水量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预测 |
2.1.1 现状河道污染水量空间分布估算 |
2.1.2 未来各河道水量污染负荷预测 |
2.1.3 处理后排放入河道中的水量预测 |
2.2 水质污染负荷时空分布预测 |
第三章 深圳河(湾)水系现状与数学模型 |
3.1 深圳河水质现状 |
3.1.1 深圳河多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
3.1.2 深圳河水质现场调查 |
3.2 深圳湾水质现状 |
3.2.1 深圳湾多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
3.2.2 深圳湾水质现场调查 |
3.3 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建立 |
3.3.1 模型描述 |
3.3.2 参数取值与模型验证 |
3.4 利用环境需水量推算污水资源化出水标准 |
3.4.1 污染负荷估算 |
3.4.2 污水排放形式 |
3.4.3 天然径流量 |
3.4.4 其它条件 |
3.4.5 计算方法 |
3.4.6 现状污染负荷下的环境需水量 |
第四章 污水资源化工程 |
4.1 再生水用户及需水量调查 |
4.1.1 再生水用户分类 |
4.1.2 再生水用户确定原则 |
4.1.3 再生水用户及其需水量 |
4.1.4 污水资源化工程需实现量 |
4.2 污水资源化工艺 |
4.2.1 源水水质确定 |
4.2.2 资源化水质目标 |
4.2.3 深度处理主体工艺比选 |
4.2.4 消毒方案比选 |
4.2.5 复氧措施 |
4.2.6 污水资源化推荐工艺 |
4.2.7 工程设计举例 |
4.3 污水资源化工程拟实现量 |
4.4 污水资源化工程系统布局 |
4.5 工程投资估算及综合效益分析 |
4.5.1 工程投资估算及成本分析 |
4.5.2 综合效益分析 |
第五章 污水资源化工程实施 |
5.1 污水资源化已具备的条件 |
5.1.1 内部条件 |
5.1.2 外部条件 |
5.2 污水资源化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
5.2.1 污水资源化工程实施的制约因素 |
5.2.2 推进污水资源化进程的实施措施 |
5.3 污水资源化方案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附图: |
附图1 深圳特区污水资源化系统近期2007年总体布置图 |
附图2 深圳特区污水资源化系统2010年总体布置图 |
附图3 深圳特区污水资源化系统远期2020年总体布置图 |
附图4 深圳河(湾)流域各河道的流域划分图 |
四、污水资源化:变废为宝——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资源化再利用工程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外部效果测算分析与研究[D]. 梁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2]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研究[J]. 郑艳婷,马金英.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11)
- [3]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体系研究[D]. 宋杨.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 [4]长春市城区污水资源化利用策略研究[D]. 冷忠泽.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5]城市污水资源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 单晓东. 襄樊学院学报, 2007(11)
- [6]塘沽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对策研究[D]. 陈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7]合肥市污水资源化利用规模及再生水价格研究[D]. 刘琪铭.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8]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潜力及效益综合评价研究[D]. 孙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7(02)
- [9]北京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对策[J]. 董艳艳,王红瑞.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10]深圳河(湾)流域污水资源化工程研究[D]. 李浇. 河海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