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清源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与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娟,夏丽敏,朱志柳,李梦斐[1](2020)在《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大仰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文中指出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大仰湖湿地群自然保护区开展蕨类植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望东垟、大仰湖两个保护区蕨类植物种类丰富,有38科75属175种;10种以上的科有4科,占蕨类总种数的53.1%,5种以上有9属,占蕨类总种数的44.0%;科、属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特点;区系起源古老,且蕨类植物在系统发育或进化关系上具有连贯性。
巫文香[2](2014)在《广西湿地植物种类及区系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区系的研究对植物系统进化和分类起着发展作用,对植物生态学、环境科学、植物资源的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的研究虽然已有一段历史,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并没有对其进行物种多样性编目,也没有收集现有种类的凭证标本,建立专门湿地植物标本库。对广西湿地高等植物进行种类及区系特征分析、相关凭证标本的采集、物种多样性编目的编写就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下。此外,本文还对广西湿地高等植物中的特有种、外来种和珍稀濒危种进行进一步梳理;对广西湿地高等植物地理分布进行划分;对广西湿地高等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进一步系统的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广硒湿地的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①依据文献鉴定湿地植物种类,确定外来种和珍稀濒危种,区分区系地理成分。②野外调查采集并制作凭证标本。③使用ExceI2010和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数据。④借鉴国内其他标本馆中馆藏的广西湿地高等植物标本完善物种多样性编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类组成: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种类丰富,部分种类是外来种。现已知901种,隶属158科403属,其中苔藓植物95种,隶属24科44属;蕨类植物55种,隶属25科36属;种子植物751种,隶属109科323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5种,隶属2科4属;被子植物746种107科319属(单子叶325种,隶属34科122属;双子叶421种,隶属73科197属)。蕨类植物外来种1种;种子植物外来种55种,隶属30科41属。苔藓植物种类相对少,其科数、属数、种数分别占中国苔藓植物总数的19.20%,7.69%和约2.75%。蕨类植物种类较少,其科数、属数、种数分别占广西蕨类植物总数的44.64%,23.23%和4.07%;占中国蕨类植物总数的39.68%,15.45%,约2.08%。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其科数、属数、种数分别占广西种子植物总数的22.10%,9.48%,9.34%;占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8.89%,9.15%,约2.42%。2.种类组成结构: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种类组成结构以含属数1属的科、含种数1种的科和含种数1种的属为主要结构,世界性多型科和多型属的种类较多。①科水平上,科组成以含属数1属的科和含种数1种的科为主;其中,含属数1属的科、含属数2-4属的科、含属数5-9属的科、含属数10-19属的科、含属数20属以上的科分别有100科、39科、13科、3科、3科,分别占总科数的63.29%、24.68%、8.23%、1.90%和1.90%;含种数1种的科、含种数2-9种的科、含种数10-19种的科、含种数20-49种的科、含种数50种以上的科可分别有61科、77科、14科、4科、2科,分别占总科数的38.61%、48.73%、8.86%、2.53%和1.27%。苔藓植物的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和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蕨类植物优势科为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口蹄盖蕨科(Athyriaceae);种子植物优势科为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Poaceae)、蓼科(Polygon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和菊科(Compositae)。②属水平上,属组成以含种数1种的属为主,其中含种数1种的属、2-4种的属、5-9种的属、10种以上的属分别有247属、113属、35属、8属,分别占总属数的61.29%、28.04%、8.68%和1.99%。③种水平上,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生态类群以湿生植物为主。从生活型方面看,多年生草本共有463种,占总种数的51.39%,其中蕨类49种,占总种数的5.44%;种子414种,占总种数的45.95%。从植物生态类群方面看,湿生植物共有457种,占总种数的50.72%,其中苔藓植物69种,占总种数的7.66%;蕨类植物43种,占总种数的4.77%;种子植物345种,占总种数的38.29%。其中红树植物有17种(真红树植物11种,半红树植物6种),隶属12科1 7属,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分布在防城港,角果木(Ceriops tagal)文献见分布在北海和防城港,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分布在北海和钦州,其余种类广西北部湾3个沿海城市均有分布。从全球范围看,在广西湿地种子植物中,多型科、多型属分别是科组成、属组成的主要类型,而单型科、单种属的比例非常少。3.区系地理成分:广西湿地野生高等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多样,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有8个类型、5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科有55科,占76.39%;温带分布科有17科,占23.61%。属的分布区有13个类型,14个亚型和7个变体。其中热带分布属185属,占69.81%;温带分布属74属,占27.92%;中国特有分布属6属;占2.26%。说明广西湿地野生高等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主要以热带成分为主,热带成分属在广西湿地比较常见,如半边莲属(Lobelia)、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稻属(Oiyza)、李氏禾属(Leersia)。世界分布科54科、世界分布属66属,分别占总科、属的42.86%和19.94%,其中蓼属(Polygonum)、金鱼藻属(Ceratophyllum)、莎草属(Cyperus)、眼子菜属(Potamogeton)、香蒲属(Typha)、早熟禾属(Poa)、浮萍属(Lemna)的种类在广西湿地的分布面积较大,并常常作为建群种,可见世界分布成分在本区的湿地植物占有一定的位置。4.特有现象: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特有种类少,现己知广西湿地分布的东亚特有属有7属如泥胡菜属(Hemistepta)等;东亚特有种或主要分布种7种如细叶水团花(Adina rubella)等。中国特有分布属有6属,如水松属(Glyptostrobus)等;中国特有种有11种如动蕊花(Kinostemon ornatum)等。广西特有种有12种如广西隐棒花(Cryptocoryne kwangsiensis)等。5.与周边省联系: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的区系与周边省联系密切,同为优势科有禾本科、莎草科和蓼科等,广西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湿地植物区系与云南、贵州起源统一。从地理成分看,广西湿地高等植物区系在我国具代表性,广西区古特有属和新特有属共存,使广西成为中国特有属种的中心地区之一6.地理分布:广西湿地高等植物地理分布可以分为6个分布区,分别为桂东北湿地植物区、桂西北湿地植物区、桂中湿地植物区、桂西南湿地植物区、桂东南湿地植物区和桂南湿地植物区。7.资源开发利用:广西湿地高等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功能多样化、蕴藏量丰富,可分为经济植物资源、环境保护资源和植物种质资源。广西湿地高等植物资源中,部分是珍稀濒危资源,现已知重点保护植物19种,其中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3种,隶属3科3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隶属10科12属;此外还有广西重点保护植物3种,隶属3科3属。并发现一些种类如广西隐棒花在广西分布面积小,易受破坏。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发现有过度开发利用、污染日益加重和引种导致入侵等问题,建议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申请全球环境基金(GEF)保护广西乃至全国湿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研究具有的创新之处:①对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编目。编目以2011年-2014年野外植物调查中采集的3139号标本为基础,并引用国内其他标本馆馆藏标本信息。②采集广西湿地高等植物标本,弥补了广西目前没有专门建立湿地植物标本的不足,为日后相关研究学者留下凭证标本。所采集的标本现存放于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湿地生态研究室。③更新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种类最新信息。通过野外科学调查和文献统计,现已知广西湿地高等植物901种。④分析一些广西分布面积小,易受破坏的湿地植物种类,建议加强保该物种。⑤对广西湿地高等植物资源进行较为系统而具体的归类,并为目前湿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供相关部门学者参考。
王惠玲[3](2013)在《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实地调查和整理资料,初步发现历山自然保护区有药用蕨类植物31种,隶属于12科17属.对该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药用部位、药用价值进行了报道,以期为该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骆强,王丽娟,游萍,蒋洁云[4](2012)在《韭菜坪及其邻近地区药用蕨类植物种类及生态》文中提出对贵州韭菜坪及其邻近地区药用蕨类植物种类及生态类型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韭菜坪及其邻近地区共有药用蕨类植物30科50属93种,占贵州药用蕨类植物科数的65.22%,属的41.32%,种的25.41%;根据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和分布,将其生态类型分为土生、石生、附生和水生4个类型,同时对其药用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利用建议,为韭菜坪及其邻近地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傅赛红,徐寿爱,焦和玉,王莺[5](2012)在《遂昌县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遂昌县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33科46属74种,论述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药用部位、采收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以为该类植物资源的研究提供参考。
魏开炬,吴承文[6](2010)在《九阜山杀虫抗菌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福建省尤溪县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杀虫抗菌作用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可作为农药使用的野生蕨类植物共有21种,分属12科18属,主要集中在鳞毛蕨科(5种)、紫萁科(2种)、凤尾蕨科(2种)、乌毛蕨科(2种)、金星蕨科(2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种类有海金沙、紫萁、蕨、狗脊蕨、蜈蚣草、乌毛蕨、阔鳞鳞毛蕨等。介绍了每种杀虫抗菌蕨类植物的生境、主要化学成分、活性部位和作用方式,并提出开发利用建议。
哀建国[7](2010)在《毛竹林下里白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蕨类植物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的遗传资源、生理生态特性和繁殖技术开展一系列研究。采用trnG-S引物片段对分布于全国十个省区(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江西、四川、云南、浙江)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中12个野生群体的124个里白个体的cpDNA进行扩增,通过对变异位点数(P)、单倍型多态性(h)、核苷酸多态性(π)等遗传特性的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大溪里白群体生境为期1年的监测,揭示了里白生境中诸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因子的变化状况;并对大溪里白生境开展群落学调查和多样性研究;对其土壤和植株中所含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等大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里白中矿质元素含量年动态变化规律;开展了里白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响应规律研究;对在不同基质配比、不同光、温调控水平以及不同激素水平下里白孢子萌发、配子体增殖和孢子体诱导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旨在为蕨类植物里白的遗传资源评价、引种繁育以及在竹林复合经营中栽培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里白物种水平的单倍型多态性(h)为0.453,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067。西部群体的平均水平的核苷酸多态性(π= 0.000292)与单倍型多态性(h = 0.2)比中东部群体要高得多(π= 0.000145; h = 0.067)。群体内单倍型多样性(hS)和核酸多样性(πS)在里白群体间变化很大,群体内单倍型多样性(hS)平均值为0.127±0.231,核酸多样性πS (×10-3)的平均值为0.212±0.364。单倍型多样性(hS)和核酸多样性(πS)与海拔和经纬度没有相关性。AMOVA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地区间的变异为2.97%,群体间的变异为64.54%,群体内的差异为32.49%,地区间的差异不显着,变异主要出现在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研究发现,里白具有四川龙溪(虹口)与湖北交接处、云南大围山以及黄山山脉一带3个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这3个分布中心涵盖了所测的所有3种单倍型,而其它地区的群体均仅含1种广布单倍型(Hap1)。(2)浙江大溪里白生境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相对湿度65.5%,年平均光照强度5800lx,年平均土壤含水量19.4%,适宜植株生长。经调查,该里白生境毛竹林内共有维管植物75种,隶属43科,64属;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Simpson指数平均值为0.778,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258,种间相遇机率平均值为0.783,群落均匀度平均值为0.783。灌木层属次生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3)浙江大溪里白生境土壤中氮、磷、钾、钙、镁、锰等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在里白生长高峰期达到峰值;除锰元素外,里白中硫、钙、镁、铁、硼、锌、铜、钼、钠等元素含量均在里白生长旺季出现吸收高峰,随后下降,其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里白植株中氮和磷、氮和钾、磷和钾、钾和铁、钙和钼、钠和氮、钠和铁等矿质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显着,氮和镁、氮和铁、镁和铁、钠和镁之间相关性极显着,且里白植株中氮、磷、钾等三种大量元素和土壤中变化规律一致。(4)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里白的Ci基本不变,表明干旱胁迫下气孔导度的降低不是引起Pn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60%时,不会引起Fv/Fm、Fv′/F′m、qP、ФPSⅡ和ETR的明显改变,在60%以下时,Fv/Fm、Fv′/F′m、qP、ФPSⅡ和ETR等参数明显下降,PSII的线性电子传递速率降低;干旱胁迫下用于PSII天线色素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光能显着升高,对光合机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发生膜脂过氧化现象。(5)里白孢子繁育的最佳光强为40μmol·m-2·s-1,配子体发育为孢子体的发育率达48.4%;基质以泥炭土-黄心土(1:1)效果最好,砂子最差;最适温度为20~25℃,低于或高于此温度,里白处于配子体阶段,不能形成孢子体;从孢子萌发到孢子体形成需要90d左右的时间,这和其它蕨类植物相比较缓慢。(6)无菌条件下,以配子体为外植体,配子体增殖适宜的培养周期为41~50d;配子体在培养基MS+6-BA0.5 +NAA0.5和MS+6-BA0.5 +NAA1.0上增殖效果最佳,但常用不同培养基间对配子体增殖倍率没有显着性差异;25℃为配子体培养的最适温度;孢子体诱导至90d时有大量孢子体产生,此时需要及时转接以利于后续培养。
孙起梦[8](2009)在《观赏蕨类植物的引种栽培和紫金山蕨类植物资源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为配合南京中山植物园蕨类植物专类园的建设,对安徽、浙江、江西和江苏等地进行了蕨类植物的引种工作,引种的种类达到100种以上,数量在10000株以上。为了对引种的蕨类植物进行驯化,筛选出适合南京地区气候,观赏价值较高的观赏蕨类植物,对所引种的蕨类植物在南京栽培条件下的物候期、生物学特性、生长特点、耐寒性、耐旱性等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总结,结果表明:红盖鳞毛蕨、阔鳞鳞毛蕨、棕鳞耳蕨、黑鳞耳蕨等50多种蕨类植物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观赏效果,并通过观察其适应性和观赏特性,对引种蕨类的观赏特点和园林应用形式进行了探讨。通过蕨类植物引种适应性和物候观察,对相关类群蕨类植物的引种驯化提供依据。对乌蕨、野鸡尾、金粉蕨、针毛蕨、红盖鳞毛蕨等14种蕨类植物,通过盆播浸水的方法,进行了常规的孢子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乌蕨、针毛蕨、红盖鳞毛蕨、野鸡尾等在常规条件下的孢子繁殖较容易,萌发数量较多的井栏边草每盆萌发达到120株,乌蕨每盆萌发20株,野鸡尾每盆萌发16株。对不同播种基质组合的试验中,珍珠岩+沙+泥炭(1:1:1)的播种基质的萌发率最稳定,珍珠岩+泥炭(1:1)的萌发率最低。对几种乡土蕨类进行了不同基质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虎尾铁角蕨、红盖鳞毛蕨、阔鳞鳞毛蕨、贯众、井栏边草、黑足鳞毛蕨均在泥炭+沙+珍珠岩的移栽成活率最高,达到93.25-100.00%,生长速度也较快。而在泥炭基质中栽培的移栽成活率最低。对红盖鳞毛蕨、阔鳞鳞毛蕨、棕鳞耳蕨等进行分株繁殖,观察结果认为:分株繁殖只是对孢子繁殖的一个有益补充;并对分株的优缺点进行阐述。对温室内引种的蕨类植物,通过观察表明:目前存活并生长良好的有36种。大部分种类生长良好,有20余种生长表现优秀,少数种类能够在温室条件下自然繁殖;蕨类植物在温室内有多种具体应用形式,对部分种类在温室内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描述和探讨。对南京紫金山及周边地区的蕨类植物进行了生境、种类、资源量、生物学特性和具体分布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是紫金山共有蕨类植物70余种,有25科36属;发现江苏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2种。有水生、陆生、附生、攀援等生态类型,对生存环境进行了归类和分析,为本地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的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戊英[9](2009)在《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对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进一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区药用蕨类植物共有30科53属76种,优势科有水龙骨科(13种)、凤尾蕨科(5种)、铁角蕨科(5种)、卷柏科(5种),优势属有卷柏属(5种)、铁角蕨属(5种)、凤尾蕨属(5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种类有蛇足石杉、金毛狗、福建莲座蕨、阔鳞鳞毛蕨、紫萁、江南星蕨、剑叶凤尾蕨、海金沙、乌蕨等。列出了每种药用蕨类植物的中文名、科名、学名、药用部位、药用功效、采收时期与采后处理方法,并对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魏开炬[10](2009)在《九阜山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中指出为合理开发与利用蕨类植物资源,对福建省尤溪县九阜山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蕨类植物共有35科58属114种,种数在6种以上的科有鳞毛蕨科、金星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凤尾蕨科、碗蕨科,种数在5种以上的属有复叶耳蕨属、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卷柏属、铁角蕨属和毛蕨属,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蕨类金毛狗和粗齿桫椤2种。从水平、垂直与生态分布分析了该区的蕨类植物资源分布规律。按其用途、生物学习性及资源特点将该区蕨类植物划分为药用、观赏、食用、指示、化工原料、编织和包装、饲料和绿肥、农药及珍稀濒危与珍贵保护蕨类植物9种类型,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二、福建清源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与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清源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与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大仰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
1.1 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 |
1.2 景宁县大仰湖湿地群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科属组成 |
3.1.1 科的组成 |
3.1.2 属的组成 |
3.2 地理成分分析 |
3.2.1 科的分布区类型 |
3.2.2 属的分布区类型 |
4 结论 |
4.1 蕨类植物种类丰富 |
4.2 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特点 |
4.3 区系起源古老,且具有连贯性 |
(2)广西湿地植物种类及区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湿地及其功能 |
1.2 湿地植物及其类型 |
1.3 湿地植物资源 |
1.4 国内外湿地及其植物研究动态 |
1.5 广西湿地植物研究概况 |
1.6 研究的题目及其研究意义 |
第2章 广西湿地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土壤状况 |
2.4 水文状况 |
2.5 气候状况 |
第3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 |
3.1.1 研究内容 |
3.1.2 预期结果 |
3.2 研究方法 |
3.2.1 技术路线 |
3.2.2 数据分析 |
3.3 研究路线及实施情况 |
第4章 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
4.1 湿地苔藓植物种类组成 |
4.1.1 科的组成 |
4.1.1.1 优势科 |
4.1.2 属的组成 |
4.1.3 种的组成 |
4.2 湿地蕨类植物种类组成 |
4.2.1 科的组成 |
4.2.1.1 优势科 |
4.2.2 属的组成 |
4.2.3 种的组成 |
4.2.3.1 外来种 |
4.2.3.2 野生种 |
4.3 湿地种子植物种类组成 |
4.3.1 科的组成 |
4.3.1.1 优势科 |
4.3.2 属的组成 |
4.3.3 种的组成 |
4.3.3.1 红树植物 |
4.3.3.2 外来种 |
4.3.3.3 野生种 |
4.4 种类组成特点 |
第5章 广西湿地高等植物区系特征 |
5.1 湿地蕨类植物区系成分 |
5.1.1 科的区系成分 |
5.1.2 属的区系成分 |
5.1.3 种的区系成分 |
5.2 湿地种子植物区系成分 |
5.2.1 科的区系成分 |
5.2.2 属的区系成分 |
5.2.3 种的区系成分 |
5.3 区系成分特点 |
第6章 广西湿地高等植物与周边省的联系及在中国的地位 |
6.1 与周边省的联系 |
6.1.1 科水平 |
6.1.2 属水平 |
6.2 在中国的地位 |
第7章 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特有现象 |
7.1 东亚特有 |
7.2 中国特有 |
7.3 广西特有 |
第8章 广西湿地高等植物地理分布区 |
8.1 桂东北湿地植物区 |
8.2 桂西北湿地植物区 |
8.3 桂中湿地植物区 |
8.4 桂西南湿地植物区 |
8.5 桂东南湿地植物区 |
8.6 桂南湿地植物区 |
8.7 广西各地分布 |
第9章 广西湿地高等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
9.1 湿地植物资源 |
9.1.1 资源分类 |
9.1.1.1 经济植物资源 |
9.1.1.2 环境保护资源 |
9.1.1.3 植物种质资源 |
9.1.2 资源特点 |
9.2 重点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 |
9.3 资源利用问题及其保护建议 |
9.3.1 利用问题 |
9.3.2 保护建议 |
第10章 广西湿地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 |
10.1 编写说明 |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第11章 总结 |
11.1 主要结果 |
11.2 创新之处 |
11.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术活动及论文 |
附录2 论文资助 |
致谢 |
(3)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2 药用蕨类植物构成 |
3 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用部位及药用价值 |
3.1 清热类 |
3.2 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类 |
3.3 妇科类 |
3.4 其他类 |
4 结论 |
(6)九阜山杀虫抗菌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概况 |
2 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
3.2 紫萁Osmunda japonica |
3.3 华南紫萁Osmunda vachellii |
3.4 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
3.5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
3.6 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 |
3.7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
3.8 蕨Pteridium apuilinum var. latiusculum |
3.9 蜈蚣草Pteris vittata |
3.10 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 |
3.11 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 |
3.12 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 |
3.13 镰片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falcilobus |
3.14 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
3.15 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 |
3.16 镰羽贯众Cyrtomium balansae |
3.17 黑鳞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 |
3.18 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oo |
3.19 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atrata |
3.20 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rhomboidea |
4 小结与讨论 |
(7)毛竹林下里白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蕨类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研究 |
1.2.2 蕨类植物活性成分研究 |
1.2.3 蕨类生理生态和繁殖培育技术研究 |
1.2.4 蕨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5 蕨类植物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叶绿体DNA 片段的里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引物筛选的结果 |
2.2.2 里白cpDNA trnG-S 序列变异 |
2.2.3 群体遗传结构 |
2.2.4 群体遗传变异地理分布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第三章 里白生态学特性研究 |
3.1 仪器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 |
3.1.2 温度、湿度、光照强度调查方法 |
3.1.3 植被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温度 |
3.2.2 相对湿度 |
3.2.3 光照强度 |
3.2.4 土壤水分含量 |
3.2.5 群落的种类组成 |
3.2.6 群落的结构 |
3.2.7 群落的地理成分分析 |
3.2.8 群落的外貌特征 |
3.2.9 物种多样性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里白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壤质地、pH 值、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 |
4.2.2 里白植株营养元素含量 |
4.2.3 里白中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2.4 里白生境土壤和里白中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关系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第五章 干旱胁迫对里白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5.1.2 土壤相对含水量测定 |
5.1.3 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5.1.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5.1.5 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5.1.6 SOD 活性的测定 |
5.1.7 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的测定 |
5.1.8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干旱胁迫下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5.2.2 干旱胁迫下里白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5.2.3 干旱胁迫对里白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5.2.4 干旱胁迫对里白气体交换特性的影响 |
5.2.5 干旱胁迫对里白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5.2.6 干旱胁迫对里白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 |
5.2.7 干旱胁迫对里白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5.2.8 干旱胁迫对里白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2.9 干旱胁迫对里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2.10 干旱胁迫对里白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第六章 里白的孢子繁殖技术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研究方法 |
6.1.3 统计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里白孢子的繁育过程 |
6.2.2 不同基质对里白孢子萌发的影响 |
6.2.3 不同光照强度对里白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
6.2.4 不同温度对里白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讨论 |
6.3.2 小结 |
第七章 里白配子体增殖及孢子体再生技术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研究方法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里白配子体增长规律 |
7.2.2 激素对里白配子体增殖的影响 |
7.2.3 不同温度对里白配子体增殖的影响 |
7.2.4 里白孢子体诱导 |
7.3 讨论与小结 |
7.3.1 讨论 |
7.3.2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1.1 里白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 |
8.1.2 里白的生态学特性 |
8.1.3 里白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
8.1.4 里白对干旱胁迫的光合响应 |
8.1.5 里白孢子萌发条件 |
8.1.6 里白配子体增殖及孢子体再生技术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观赏蕨类植物的引种栽培和紫金山蕨类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观赏蕨类资源调查的背景和部分研究成果 |
1.2. 国内蕨类植物引种栽培和繁殖 |
1.3. 观赏蕨类植物的抗性研究 |
1.3.1. 耐阴性的研究 |
1.3.2. 耐旱性的研究 |
1.3.3. 园林应用研究 |
1.3.4. 其他相关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南京中山植物园蕨类植物的引种栽培 |
2.1. 蕨类园内蕨类植物的引种栽培 |
2.1.1. 引种地域、时间和材料的选择 |
2.1.2. 蕨类植物专类园的自然生态条件 |
2.1.3. 引种蕨类植物的物候观察 |
2.1.4. 几种乡土蕨类植物在蕨类园内的盆栽试验 |
2.1.5. 盆栽蕨类的耐旱性试验 |
2.1.6. 引种蕨类的适应性观察 |
2.2. 温室蕨类植物的引种 |
2.2.1. 引种蕨类植物在温室内的生长表现和观赏价值 |
2.2.2. 温室内蕨类植物的自然繁殖 |
2.3. 引种蕨类植物的园林应用研究 |
2.3.1. 蕨类园引种蕨类的园林应用 |
2.3.2. 温室内引种蕨类植物的应用 |
3. 蕨类植物的繁殖 |
3.1. 引种的部分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和分析 |
3.2. 引种蕨类植物的无性繁殖 |
3.2.1. 胎生狗脊的芽孢繁殖 |
3.2.2. 分株繁殖 |
4. 南京紫金山野生蕨类资源调查 |
4.1. 紫金山蕨类植物资源与组成分析 |
4.2. 紫金山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及生存环境 |
4.2.1. 生态类型 |
4.2.2. 紫金山蕨类植物资源分布情况 |
4.2.3. 紫金山海拔高度对蕨类分布的影响 |
4.2.4. 紫金山野生蕨类植物的水分适应 |
4.2.5. 紫金山蕨类的耐阴程度观察 |
4.3. 紫金山野生观赏蕨类及应用 |
4.4. 南京紫金山蕨类植物调查名录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发表论文 |
附表及图版 |
(10)九阜山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概况 |
2 调查方法 |
3 资源特点 |
3.1 种类与优势种、优势属 |
3.2 单属科与单种属多 |
3.3 地理成分 |
4 资源分布 |
4.1 垂直分布 |
4.2 水平分布 |
4.3 生态分布 |
5 资源类型 |
5.1 珍稀濒危与珍贵蕨类植物资源 |
5.2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
5.3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 |
5.4 指示蕨类植物资源 |
5.5 化工原料蕨类植物资源 |
5.6 编织、包装和蔽阴蕨类植物资源 |
5.7 食用蕨类植物资源 |
5.8 饲料和绿肥蕨类植物资源 |
5.9 农药蕨类植物资源 |
6 开发利用建议 |
6.1 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6.2 建立引种繁育试验基地, 推广人工栽培技术 |
6.3 积极开拓市场, 加强蕨类植物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
四、福建清源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与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大仰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陈莉娟,夏丽敏,朱志柳,李梦斐. 华东森林经理, 2020(02)
- [2]广西湿地植物种类及区系特征研究[D]. 巫文香.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8)
- [3]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J]. 王惠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4]韭菜坪及其邻近地区药用蕨类植物种类及生态[J]. 骆强,王丽娟,游萍,蒋洁云. 毕节学院学报, 2012(04)
- [5]遂昌县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傅赛红,徐寿爱,焦和玉,王莺.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2)
- [6]九阜山杀虫抗菌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初报[J]. 魏开炬,吴承文. 中国林副特产, 2010(04)
- [7]毛竹林下里白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D]. 哀建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
- [8]观赏蕨类植物的引种栽培和紫金山蕨类植物资源调查[D]. 孙起梦.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张戊英.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09)
- [10]九阜山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魏开炬.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