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其顿新总统特拉伊科夫斯基(论文文献综述)
余熙[1](2018)在《马其顿的中国朋友圈》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前驻马其顿大使温振顺先生的热情推介下,笔者近期在马其顿采访了几位曾在马其顿政府担任要职或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并为恢复和促进中马外交关系起过重要作用的中国铁杆朋友们。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中南部的内陆国家马其顿共和国,对于大多数
熊昊[2](2011)在《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 ——基本政策与主要难题》文中认为本文是一项关于入盟后波兰政府对美国、欧盟、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研究,旨在揭示波兰贝尔卡、卡钦斯基、图斯克三届政府对美欧俄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和轨迹。通过阐释各届政府对美欧俄的基本政策以及背后的因素和影响,结合梳理历史上波兰对外关系及其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当前波兰外交政策面临的主要难题。第1章导论主要考察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目前国内外对于波兰外交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入盟之前的时间阶段,而对于入盟后尤其是新近政府的外交政策研究并不多见。而近年来波兰在对外关系中表现活跃:无论是乌克兰“橙色革命”、美国东欧反导计划、欧盟-俄罗斯能源博弈、还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维和行动等都能看见其身影。同时,波兰具有的三重角色(欧盟国家、北约成员国、中东欧国家)又让它的外交政策不能脱离美国、欧盟、俄罗斯三方而存在。因此,本文结合国际关系学、历史学、军事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对入盟后波兰不同政府时期对美欧俄的外交政策、动因、影响以及难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探究转轨后的中东欧国家以及欧盟国家的对外关系有现实意义。波兰外交政策及其难题不是今日才有,其实历史上一直存在,并在有的方面得以延续,所以本文第2章主要运用历史工具对波兰历史上的外交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从浩瀚复杂的史料中探寻不同历史阶段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调整原因、影响、得失以及难题,尤其围绕波兰在历史上对西边德国、东边俄国(苏联)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运用大量权威的外文史料,还原当时的真实境况,以此达到理性、专业、深入的透视。在有历史纵深的基础上,本文第3章分析入盟后初期波兰贝尔卡政府阶段的外交政策,通过对其政策内容、原因的探究,勾勒出此阶段对外政策“准正常化”的形象:一方面继续亲近美国,加强与其特殊伙伴关系,并且力争融入欧洲,展现”回归欧洲”的一面;但在另一层面,同俄罗斯仍然存在不少摩擦甚至矛盾。而且部分摩擦是建立在人权、民主等很难调和的价值观基础上,这就显示出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准正常化”状态。第5章分析卡钦斯基政府时期民族主义外交政策的表现内容、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尤其着笔墨分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和波兰-俄罗斯关系受到的负面影响,其中,使用了定量分析法来证明波兰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逐渐加深问题。最后依据事实得出结论:该政府时期的波兰外交表现出“非正常化”的特质:过度亲近美国、怀疑欧洲、强硬对抗俄罗斯。因为2010年4月波兰总统专机坠毁事件对其政坛和外交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第5章关于图斯克政府的外交政策具体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图斯克政府执政初期至空难事件前,其二是空难事件后至今。文中使用经济学方法论证了图斯克政府主张尽快加入欧元区的相关因素,并且结合波兰PGNIG公司的案例来分析波兰在能源供应上对俄罗斯严重依赖问题的继续以及新问题的显现,此外,文中还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反映空难事件后波兰民众对俄罗斯的真实看法,通过从多角度论述政府外交改变原因及其影响,来说明这一政府时期外交逐渐具备了“正常化”特质。第6章是总结和勾勒入盟之后波兰对美欧俄政策的两种演变轨迹:一种是不同政府分别对美欧俄政策的横向演变轨迹,另一种是不同政府的总体战略的纵向演变轨迹。然后描绘出波兰的国家角色在入盟之后的背景下发生的变迁路线图,继而简述波兰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全面展现出近几年波兰外交的政策走向。第7章以入盟后三届政府的不同政策为依托,结合历史上的类似问题,通过横向、纵向的穿插来分析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政策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论述第一个难题:外部撕扯力量与内部自主要求的竞争中,文章将经济学中的“轮轴-辐条”效应理论创新性地运用到了国家外交政策中来,通过阐释该理论效应存在的两大问题以及非“轮轴-辐条”效应现象的出现,来说明波兰在处理外部撕扯力量与内部自主要求的竞争中面临的困难。本章在分析第二个难题中的政治精英之争时,提出“波兰宪法关于总统和总理外交权限界定模糊的制度性结构缺陷”这个结论,将单纯的精英斗争上升到了制度缺陷的高度进行剖析;在分析新观点:“政治版图”东西分立时,文章运用地理学方法,通过不同内容的地图来阐释波兰“政治版图”分立的长久性;在阐述第三个难题中的“波兰对俄罗斯当前国家形象负面认同的持久化”过程中,运用了权威机构的民意调查数据、笔者的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深入理解波兰人心目中的俄国家历史形象,再通过结合对俄当前国家行为的具体分析,最后得出波兰人对俄罗斯当前国家形象负面认同持久化这个结论;此外,通过对民众相关态度背后因素的挖掘,以及在欧盟制宪进程中理事会投票权重和表决机制变化的技术性分析来阐释民众及其国内政治力量对于欧盟政治一体化建设的担忧。总之,本文主要依托大量外文资料,尤其是第一手官方资料尽量将波兰对外政策原貌呈现出来,并结合相关权威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希望能为今后他人研究以及预测波兰外交走向奠定部分学术基础工作。
陶林[3](2011)在《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和重组,利益集团的出现是必然的政治现象。分析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及演变,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途径、特征、影响和趋势,得出有益的启示对于转型国家出现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正是基于此,本文以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等方法对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包括八大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方法,论文的重要概念界定,论文框架、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一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分析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历史演变,首先系统探讨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是历史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是政治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导致利益分化是经济原因;转型时期俄罗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阶级阶层的分化是社会根源。其次认为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发展演变有三个历史时期: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叶利钦时期的发展壮大和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的转变。指出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发展和蜕变既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根源之一,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利益集团的雏形。第二章介绍转型时期俄罗斯的主要利益集团。研究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应当对于转型时期俄罗斯主要的利益集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俄罗斯转型时期大体分为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两个阶段。首先对于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分类进行了阐述。然后介绍了叶利钦时期的以金融工业集团、石油天然气工业集团、军工利益集团、地方利益集团为主要代表的利益集团概况。最后介绍了普京执政后打击寡头干政,原七大寡头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现状以及俄罗斯新寡头的兴起和强力部门利益集团的出现。第三章分析了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为了达到和维护自己集团的切身利益,进行政治参与的六个案例。包括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6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尤科斯事件的折射;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安大输油管线之争的折射;俄罗斯军工利益集团与俄罗斯军火出口;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与俄罗斯里海能源政策决策;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7年银行家的战争。第四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剖析。阐述和总结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四个主要途径。在对美国和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比较的过程中提示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特征: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主体发展不平衡、政治参与的游说对象比较集中、制度供给有限、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大、自身成熟度低、对寡头政治的治理可谓初见成效。第五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互动。强调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与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供给密切相关。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特殊的社会大环境。而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对于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对于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均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深远影响。第六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与展望。首先提出了对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其次分析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与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互动效应。认为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是俄罗斯政治民主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俄罗斯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作用是有限的。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转变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应当在俄罗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谨慎的推进和扩大俄罗斯利益集团有序政治参与。最后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趋势展望;分析了当前俄罗斯政治民主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俄罗斯政治民主化进程任重道远,带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使俄罗斯利益集团从寡头政治参与向有序政治参与转变,重视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及其治理,是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结束语部分,总体评价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得出基本的结论,并认为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及治理对于广大的转型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甄旺达[4](2009)在《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的现状及其政策主张》文中研究表明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由马其顿共盟演变而来,在马其顿独立后曾两度联合其他政党执政,在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民盟以社会民主、法治、平等和公民社会权利等理念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是把马其顿建设成发达、自由、公正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经济体制,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左娅[5](2005)在《马其顿新总统布兰科·茨尔文科夫斯基》文中认为
吴志荣[6](2005)在《在空难中丧生的世界各国政要》文中指出 自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以来,飞机逐渐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飞机在给人们的出行、交往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灾难,许多人,包括世界各国的一些军政要员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空难事件中丧生。这些空难事件,有的是自然原因所致,有的是人为策划所致,还有的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莫衷一是。戴笠1946年3月17日下午1时13分,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乘座的222号专机在南京郊区戴山坠毁,机上人员无一生还。关于戴笠座机失事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天气恶劣所致。但新近披露的史料认为,戴笠是被军统特务马汉三所害。1946年春,戴笠到北平检查肃奸工作。在
胡孝文[7](2004)在《时事概览》文中提出
王洪起[8](2003)在《进一步发展马中关系》文中指出新华社斯科普里7月8日电(记者王洪起) 马其顿总统特拉伊科夫斯基8日在总统府会见来访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古昌时强调,马其顿将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 特拉伊科夫斯基重申马其顿将坚定不移地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支持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的
金重远[9](2003)在《科索沃战争后的巴尔干》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侵略战争后,巴尔干的形势依然很混乱。在科索沃,塞尔维亚少数民族受到阿尔巴尼亚人的可怕压迫,他们中的许多人被杀或被赶出故土。在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的极端分子常和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只有在长期艰难谈判后,双方才签署和平协议。而由于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的紧张关系,南斯拉夫正面临新的分裂。巴尔干的前景仍然不明朗。
俞铮[10](2001)在《朱镕基会见马其顿副总理》文中指出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俞铮)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应中国政府邀请来华访问的马其顿共和国政府副总理佐兰·克尔斯泰夫斯基一行。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朱镕基请克尔斯泰夫斯基转达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他本
二、马其顿新总统特拉伊科夫斯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其顿新总统特拉伊科夫斯基(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其顿的中国朋友圈(论文提纲范文)
前国防部长与中国“16+1合作机制” |
首任驻华大使的中国印象 |
马其顿外交部政务参赞的中国缘 |
喜欢中国歌曲的马其顿歌唱家 |
(2)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 ——基本政策与主要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对象和依据 |
1.1.1 选题对象及其界定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点 |
第2章 波兰历史上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难题 |
2.1 早期波兰国家的外交(11-18 世纪) |
2.1.1 彼雅斯特王朝时期对德意志的政策 |
2.1.2 雅盖洛王朝时期同俄国和德意志的较量 |
2.1.3 自由选王时期的外交得失 |
2.2 波兰第二共和国外交政策(1918-1939 年) |
2.2.1 毕苏斯基时期对德国和苏联政策的演变 |
2.2.2 贝克外长时期的亲德反苏方针 |
2.2.3 乌克兰问题对波俄关系的影响 |
2.3 波兰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的关系(1944-1989 年) |
2.3.1 波兰东西边界划定问题 |
2.3.2 波兰十月事件 |
2.3.3 1968 年“三月事件” |
2.3.4 1980 年危机与苏联干涉 |
2.3.5 苏联影响下的波兰剧变 |
2.4 小结 |
第3章 贝尔卡政府时期对美欧俄外交政策 |
3.1 深化与美国特殊伙伴关系 |
3.1.1 伊拉克问题上继续支持美国及其现实因素 |
3.1.2 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
3.1.3 重视与美国经济关系中的问题 |
3.2 融入欧洲并推动欧盟扩大 |
3.2.1 跟欧盟加强经济往来的必要性分析 |
3.2.2 主动参与欧盟事务 |
3.2.3 推动欧盟东扩 |
3.3 与俄罗斯关系的两面性 |
3.3.1 双方关系发展的促进因素 |
3.3.2 别斯兰人质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摩擦 |
3.3.3 新东方政策中对俄的防范 |
3.3.4 乌克兰大选背后的较量 |
3.4 小结 |
第4章 卡钦斯基政府时期对美欧俄政策 |
4.1 过度亲近美国的政策 |
4.1.1 全力支持布什东欧反导计划 |
4.1.2 境外积极协助美国的回报 |
4.2 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受到的影响 |
4.2.1 对欧盟与美国关系的影响 |
4.2.2 对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影响 |
4.2.3 欧盟对外政策一体化发展受到的影响 |
4.3 强硬对抗俄罗斯的单一面 |
4.3.1 跟俄“清算”历史问题 |
4.3.2 经贸问题的政治化 |
4.3.3 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量化分析 |
4.3.4 反导问题上跟俄抗争的现实因素 |
4.4 小结 |
第5章 图斯克政府时期对美欧俄政策 |
5.1 强调同美国关系务实性 |
5.1.1 反导谈判中的现实立场及其因素 |
5.1.2 力主从伊拉克撤军的缘由 |
5.1.3 对跨大西洋关系依然重视 |
5.2 放弃疑欧立场,重新回归欧洲 |
5.2.1 尽快加入欧元区的经济分析 |
5.2.2 推动欧盟一体化建设的系列举动 |
5.2.3 修复与欧盟国家裂痕 |
5.3 与俄关系的时缓时紧 |
5.3.1 努力改善波俄关系 |
5.3.2 能源问题依然存在——以 PGNiG 公司为例 |
5.3.3 突发事件对双方关系的影响 |
5.4 空难事件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
5.4.1 空难对国内政治的影响 |
5.4.2 对美外交战略微调背后的因素 |
5.4.3 更深融入欧盟 |
5.4.4 与俄关系改善的契机 |
5.5 小结 |
第6章 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政策的演变轨迹 |
6.1 波兰对外政策的两种演变轨迹与路线图 |
6.1.1 横向演变轨迹 |
6.1.2 纵向演变轨迹以及变迁路线图 |
6.2 波兰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
6.2.1 外交政策的变化 |
6.2.2 外交政策的不变 |
第7章 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面临的主要难题 |
7.1 外部撕扯力量与内部自主要求的竞争 |
7.1.1 “轮轴一辐条”效应的运用及其问题 |
7.1.2 非“轮轴一辐条”效应现象 |
7.2 内部自主力量之间的竞争 |
7.2.1 政治精英之争 |
7.2.2 政党斗争 |
7.2.3 政治版图的东西分立 |
7.3 历史记忆的倚重和认同问题 |
7.3.1 国内政治力量对国家身份定位的非一致性 |
7.3.2 波兰对当前俄罗斯负面形象认同的持久化 |
7.3.3 国内对欧盟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认同的差异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二十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述评 |
(一)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研究 |
(二) 利益集团政治的研究 |
(三)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研究 |
(四) 已取得的成就、不足和深入研究的路径 |
三、研究方法 |
四、重要概念界定 |
(一) 社会转型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 |
(二) 利益集团与俄罗斯的利益集团 |
(三) 政治参与和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 |
五、研究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 |
一、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蜕变 |
二、政府强力推动及政治制度的发展 |
三、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利益的分化 |
四、俄罗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
五、转型时期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演变过程 |
一、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与发展 |
二、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正式形成 |
三、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转变 |
第二章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主要利益集团 |
第一节 叶利钦时期的主要利益集团分类 |
第二节 叶利钦时期代表性的金融工业集团 |
一、叶利钦时期的八大金融工业集团 |
二、叶利钦时期金融工业集团的共同特征 |
第三节 叶利钦时期的军工利益集团和地方利益集团 |
一、叶利钦时期的军工利益集团 |
二、叶利钦时期的地方利益集团 |
第四节 普京时期的利益集团 |
一、普京打击下的老寡头现状 |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寡头的新特点 |
三、普京时期强力部门利益集团的崛起 |
第三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案例 |
第一节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6年俄总统大选 |
第二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尤科斯事件的折射 |
第三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安大线之争的折射 |
第四节 俄罗斯军工利益集团与俄罗斯军火出口 |
第五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与俄里海能源政策决策 |
第六节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7年银行家的战争 |
第四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剖析 |
第一节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
一、直接游说 |
二、外部游说 |
三、参与选举 |
四、其他途径 |
第二节 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特征比较 |
一、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相同点 |
二、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不同点 |
第五章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互动 |
第一节 俄罗斯社会转型对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影响 |
一、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特殊社会环境 |
二、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环境对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影响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影响 |
一、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 |
二、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政治的影响 |
三、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六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与展望 |
第一节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治理的对策 |
一、转变政府理念,树立利益集团均衡发展的政府治理观 |
二、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规范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 |
三、加强国家政权的作用,构建利益集团的制衡机制 |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政治民主化 |
一、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互动效应分析 |
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趋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的现状及其政策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的演变和主要活动 |
二、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的政策主张 |
(5)马其顿新总统布兰科·茨尔文科夫斯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四、马其顿新总统特拉伊科夫斯基(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其顿的中国朋友圈[J]. 余熙. 公共外交季刊, 2018(04)
- [2]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 ——基本政策与主要难题[D]. 熊昊. 中国人民大学, 2011(07)
- [3]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D]. 陶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7)
- [4]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的现状及其政策主张[J]. 甄旺达.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9(03)
- [5]马其顿新总统布兰科·茨尔文科夫斯基[J]. 左娅.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03)
- [6]在空难中丧生的世界各国政要[J]. 吴志荣. 民防苑, 2005(02)
- [7]时事概览[J]. 胡孝文. 世界知识, 2004(06)
- [8]进一步发展马中关系[N]. 王洪起. 人民日报, 2003
- [9]科索沃战争后的巴尔干[J]. 金重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 [10]朱镕基会见马其顿副总理[N]. 俞铮. 人民日报,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