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工艺美术造型和紫砂壶的创新与借鉴(论文文献综述)
胡珊[1](2021)在《曼生壶造物美学研究与设计应用》文中认为
李嘉雯[2](2020)在《当代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生成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苏州藏书澄泥石砚雕历史悠久,是中国工艺美术砚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藏书澄泥石雕在当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除砚雕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苏州藏书澄泥石砚雕与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一直存在着混淆,始终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伴随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进而导致苏州藏书澄泥石雕面临着极大的生存考验。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在对藏书澄泥石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轨迹追根溯源后,对苏州藏书澄泥石砚进行了正名。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对澄泥石雕的当代兴起与发展变化进行了调研梳理,为后期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数据。最后,本文就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的保护、传承、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希望藏书澄泥石雕的未来发展更好。
王凡[3](2020)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消费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诸多政策利好和市场层面的空前成功。与此同时,众多传统手工艺却面临着活态性降低、传承受阻等问题。如何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创产品快速发展的势头,帮助传统手工艺在市场中获得文化新生和活态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极具价值的命题。在这种背景下,论文以宜兴紫砂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探讨。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宜兴紫砂等概念进行梳理,对消费者创新、心理所有权、感知创新性等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剖析宜兴紫砂在消费者市场中的局限性,揭示开发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可行性、必要性。运用问卷调查法,基于紫砂文创产品设计,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所有权量表和感知创新性量表的测量,并运用实证研究法对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创新性形成机制假设模型进行构建和验证。运用案例分析法,明确在设计实践中利用同构、逆向思维、解构、联想等设计方法,可以正向促进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的创新性,并提出紫砂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想。进而结合宜兴紫砂文创产品设计现状,以消费者创新为视角,构建出以宜兴紫砂为例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在理论层面上,论文揭示了基于文创产品的消费者感知创新性形成机制;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结合促进消费者感知文创产品创新性的设计方法,以宜兴紫砂为例,提出消费者创新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路径。并以此提升消费者参与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的积极性和成功率,促进传统手工艺真正融入市场并实现活态继承。该论文有图43幅,表7个,参考文献79篇。
孙瀚文[4](2020)在《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文中认为喀左紫砂矿藏资源丰富,为紫砂壶制作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喀左紫砂制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但紫砂壶受关注度最高,特色最鲜明。通过探索喀左紫砂的制作历史,阐述喀左紫砂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初步发展期、相对成熟期、快速发展期、衰退转向振兴期四个发展阶段。以喀左玉龙紫砂壶为例,探索其传统壶型与创新壶型的艺术特色。研究表明,喀左玉龙紫砂壶传统壶型中,光货类造型注重线条变化、雕塑类造型突出陶刻技法、花货类造型讲究自然生动;创新壶型突显蒙古族传统文化、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出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由此可见,制壶大师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其壶型的艺术特色也各异。研制一把新的玉龙紫砂壶,可以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表达,结合中国传统画论中“应物象形”的理论,创新设计不同造型的紫砂壶,能够引起广大民众的认同。秉承喀左玉龙紫砂壶的艺术特色才能让它与众不同,脱颖而出,才能在紫砂壶行业中经久不衰。因此,以徐振海为代表的制壶大师们应该不断加强书法、篆刻学习,建立校企合作,突出喀左玉龙紫砂壶的装饰效果;多方勘探并研用喀左紫砂泥料,恢复辽金柴窑烧制方法,彰显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非遗”特色;以生产性保护、前店后厂的形式进行营销推广,反哺喀左玉龙紫砂壶制作,结合广大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创意设计喀左玉龙紫砂壶新造型。
程媛钰[5](2020)在《苏作明式家具的造物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工艺美学研究中家具是最具物质性的代表,而苏作明式家具的设计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造物美学思想。明式家具代表了中国家具发展史上的巅峰,凝聚了我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苏作明式家具的器具造物观,其材美工巧,具有取“法”自然与伦理秩序相呼应的造物思想;以线造型,在功能上体现了现代科学精神的艺术表达;匠心独运,充满了极富趣味的装饰细节。这样的设计思想体现了形式与功能并重,展示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充分展现了中国家具设计的精髓。明式家具用材讲究,价格昂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最有说服力的作品。作为晚明文人精神世界的高度物化,文人将“闲雅”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家具制作和家居生活的诗意塑造之中,将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文人与匠师的合作使得家具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均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达到了道器合一的境界,超越了简单的器物世界,也没有流于空虚,而是着眼于回到艺术本身,回到艺术人生,这种思想与现代审美不谋而合。因此,明式家具在世界范围内的收藏界掀起了一股狂潮,“明式”家具为现代家具的设计美学提供了可供取法的研究方向。
谢天瑶[6](2019)在《当代喀左紫砂器物造型的地域性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左地区紫砂文化积淀浓厚、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紫砂矿产资源和深远的紫砂历史,是北方紫砂的代表。当地的地域文化对当代紫砂器物的造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喀左的紫砂工艺大师在继承当地优秀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在紫砂器物的造型方面做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不断探索,是古老制作工艺与现代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具有喀左地方特色的紫砂器物造型。虽然喀左紫砂产业的发展较晚,但是其紫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时期,悠久的历史背景使喀左紫砂器物的造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全文主要通过五个方面来论述。第一部分,对喀左地区各时期紫砂的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对喀左地区紫砂的矿藏和矿料特点以及当代紫砂的制作工艺进行描述。第三部分,以喀左当地文化遗存对喀左紫砂器物造型的影响为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各时期以当地文化遗存为主要元素在当代喀左紫砂器物造型中的应用,从而形成具有喀左地域代表性的紫砂器物造型,并且对其文物在历史和造型方面进行概述,以及对应用造型元素的紫砂器物所代表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当地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对喀左紫砂器物造型的影响,将蒙古族特有的衣带装饰、民族乐器、建筑风格等造型元素都应用在喀左当代的紫砂器物造型上,这既是对喀左紫砂工艺的展现,也是对蒙古族民族特色传承的重要载体,做到了紫砂工艺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第五部分,从宜兴紫砂造型等方面对喀左紫砂的影响,来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同时喀左作为北方紫砂的代表,正在不断借鉴宜兴优秀的紫砂文化,从而形成更具喀左地域特征的紫砂器物造型。
吉昭羽[7](2019)在《宜兴紫砂泥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宜兴紫砂作品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宜兴紫砂的成型和装饰工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而宜兴紫砂泥绘这一极具特色的传统紫砂装饰工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以宜兴紫砂泥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设计学等相关领域研究方法,对其历史、现状、存在问题、种类、技法、画面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和历史分析,宜兴紫砂泥绘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缘起、兴盛、凋零、重生四个阶段。综合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资料、采访紫砂工作者与手工艺人后,指出其当下存在的工艺还原与创新困境,揭示其传承外在兴盛而内质断代的现状。面对工艺范畴的不断扩大,宜兴紫砂泥绘的概念也需与时俱进,在现有定义的基础上,可将其更新为“以紫砂器为载体,以紫砂泥为原材料,用工具人工绘制图文装饰的紫砂装饰工艺”,并据技法差异可将其划分为彩泥绘、堆花绘、堆泥绘、镶嵌绘等几大类。最后,结合当下的消费语境,通过两次设计实践论证本文观点,为宜兴紫砂泥绘作品的设计创新提供借鉴,也尝试为宜兴紫砂泥绘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新的思路和方向。
周鑫[8](2019)在《论清中晚期宜兴紫砂壶造型的文人化类型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清中晚期宜兴紫砂壶与书画相遇因其高度的文化性为人所知,这些文人化紫砂壶究竟有哪几种类型?在其历时性发展过程中,文人壶式造型发生着怎样的嬗变?这些文人亲自参与紫砂壶设计装饰的缘由又是什么?本文针对清中晚期紫砂的文人化现象,对此类紫砂壶材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对其器形进行类型学分析,发现文人化壶式造型主题存在着某种复合同构的设计语言并且具有一定的仿古性,而同一器型的造型变迁往往还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独立脱胎现象。文人通过图像、铭文及异质材料的隐喻构筑了紫砂器特有的表域体系。在历时性维度下的文人化紫砂壶造型,经由艺人个体的社会性模塑,产生了形体轮廓曲直变化的多种造型图式。通过对文人化紫砂器物的深入解读,发现文人与紫砂的关系密不可分。文人绘画的平面意识与紫砂器表的界框性共联,在文人品味附着下的紫砂器物逐渐摆脱了其自身的“物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人化符号。在这个符号体系下,文人设计类、书画金石类、文人款识类构成了文人化器物造型的三大类型。进而揭示了,清中期紫砂文人化现象的本质,在于文人修养让紫砂器在功能性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精彩的设计巧思来契合传统元素,从而造就了其丰富的文人化壶类造型。
赵敏达[9](2019)在《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文中认为纵览我国非遗项目中,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最深处,是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群体凝聚起来的具有草根阶层形态的精神生活、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道德教育、审美观念传播以及价值信仰传递等文化功能。宜兴紫砂陶艺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本文选取其为研究对象,在理清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之上,分析“宜兴紫砂陶艺”的渊流、保护传承的现状和不足,为其现今保护与传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其他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一些借鉴作用。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现实依据,概述国内外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后文研究进行铺垫。第二部分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研究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概念、特性与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困境。第三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源流与重要意义,主要阐述其源流变化、文化资源在地化表现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不足。第五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探索当前的发展新机遇,结合其保护与传承应该遵守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前的新理念与新契机,推动宜兴紫砂技艺的发展。第六部分为结语,简概行文逻辑并总结本文研究内容。
佘艳纯[10](2017)在《宜兴高职院校紫砂工艺课程研究》文中指出紫砂工艺美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经在国内外工业文化产业中形成一定规模空间,不管是国内具有较高传统工艺文化的手工业、制造业,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工业创新样式的包豪斯陶瓷美术设计,都是在工艺美术创作中具有较大发展的文化艺术产业。紫砂陶生产率先向“重归手工,找回人性”[1]的方向转化。我国紫砂行业提升产品的品质和设计感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日用紫砂工艺美术作品将对国内外市场开发起到强化作用,同时在手工艺制作方面紫砂工艺的制作方式由以往的半手工模具方式转向全手工制作,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部分作品还应创新工艺品的制作方式。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品的艺术性、审美观念性、视觉感受性等特征让其成为现代工艺美术紫砂艺术发展的主流,现今艺术市场对日常实用性的紫砂工艺品需求较多,为了更高效率生产研发日用紫砂工艺品还需各个紫砂工艺企业单位生产出多样式、多种审美风格、多批量的陶艺产品。所以,在工艺美术院校要重点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制作能力的提高,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继承和发展上结合高校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联系起来,让中国紫砂工艺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对陶瓷主产区陶都、陶都地区的陶瓷生产企业、陶瓷研究所、名人工作坊进行调查,陶瓷产品生产厂家中优秀专业技艺人才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高职紫砂工艺院校和社会陶艺制作生产者,应该请教有高技能专业知识和制陶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教育,现如今,紫砂陶工艺发展的相关企业对传统工艺出生的专业制陶人,在工艺制作技术上有较高的要求,陶艺创新是陶瓷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较为熟练陶瓷工艺制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对懂艺术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尤其迫切。为更好的适应紫砂工艺美术对工艺人才的需求,紫砂陶艺术设计专业在相关高职院校的紫砂陶专业课程上做出相关课程改革。为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艺人才”[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首先,美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上,实行单元制的手工艺美术项目教学。意识就是把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由紫砂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专业教学项目过程中实现创作与学习双效结合的形式,从而促进紫砂陶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还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到校外实践课程中,使高校学生在完成校内的基础理论文化知识和实训室制作工艺作品的基础上,在校外通过在相关博物馆、美术馆观赏到的手工艺美术作品或与相关工艺美术大师之间的探讨中总结经验。这种模式的教学能让高校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具备主动学习、创新作品、激发个人潜力的特点。其次,“单元制手工艺美术教学还改革了高校工艺美术固有的课堂形态,它以分项项目小组讨论及现场制作手工艺的模拟,更为清晰地演示紫砂陶工艺美术的专业知识技能,使高校课程模式增添了活力性。”[2]最后,单元制手工艺美术教学还改革了课程评价方式,以学生制作出相应的专业工艺美术作品,根据作品优劣来打分奖评,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紫砂陶工艺美术的基础文化理论教学,加强高校学生实训创作能力培养,在此专业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在紫砂陶工艺美术课程上的创新感悟,让其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二、传统工艺美术造型和紫砂壶的创新与借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工艺美术造型和紫砂壶的创新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代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生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1 古典文献类 |
2.2 当代着作及期刊论文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检索法 |
3.2 案例分析法 |
3.3 田野调查法 |
3.4 统计法 |
第一章 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生成的历史背景 |
1.1 澄泥石砚溯源 |
1.1.1 澄泥石砚生成的自然环境 |
1.1.2 澄泥石砚发展的社会基础 |
1.1.3 澄泥石砚的工艺基础 |
1.2. 澄泥石砚的正名 |
1.2.1 苏州藏书澄泥石砚与澄泥砚相混的原因 |
1.2.2 苏州藏书澄泥石砚与澄泥砚的差异 |
1.2.3 苏州藏书澄泥石砚与澄泥砚的鉴别方法 |
1.3 澄泥石砚的发展历史与地位 |
1.4 澄泥石砚和澄泥石雕的关系 |
第二章 澄泥石雕的当代兴起 |
2.1 当代澄泥石雕的品种及其艺术语言 |
2.1.1 砚雕类 |
2.1.2 其他文房器具类 |
2.1.3 澄泥石壶类 |
2.1.4 澄泥石摆件类 |
2.2 当代澄泥石雕兴起的缘由 |
2.2.1 改革开放促进砚雕技艺复苏 |
2.2.2 日本收藏热的推动 |
2.2.3 海派雕刻艺术影响 |
2.2.4 宜兴紫砂的兴起 |
2.2.5 文房文化的勃兴 |
2.3 藏书澄泥石雕与金山石雕的关系 |
第三章 当代苏州澄泥石雕发展状况 |
3.1 生产经营的模式演变及分布 |
3.1.1 解放初期 |
3.1.2 改革开放后 |
3.1.3 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 |
3.2 新石雕工具的引进 |
3.2.1 传统雕刻的工具 |
3.2.2 电动机器的广泛使用 |
3.2.3 数控雕刻技术的引进 |
3.3 现主要传承人及传承方式 |
3.3.1 师徒与家族传承 |
3.3.2 非遗条件下的社会传承 |
3.4 市场发展现状 |
3.4.1 拍卖市场 |
3.4.2 投资市场 |
3.5 现藏书澄泥石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5.1 传承后继乏人 |
3.5.2 雕刻原石资源匮乏 |
3.5.3 急功近利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对当代澄泥石雕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
4.1 当代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的保护价值分析 |
4.1.1 文化及艺术价值 |
4.1.2 收藏与经济价值 |
4.2 大环境下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
4.2.1 打开封闭格局强化交流 |
4.2.2 尊重原创不断创新 |
4.2.3 实施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
4.2.4 保证传承根基 |
4.2.5 保护经典记忆的纯粹性 |
4.3 国际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
4.3.1 保持文化自觉意识 |
4.3.2 保持文化自信心 |
4.3.3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与时代发展相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3)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传统手工艺的基本概念及艺术特点 |
2.2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概述 |
2.3 其他相关理论概述 |
3 宜兴紫砂及其文创产品设计分析 |
3.1 宜兴紫砂手工艺概述 |
3.2 宜兴紫砂手工艺创新发展历程 |
3.3 宜兴紫砂市场调研 |
3.4 宜兴紫砂及其文创产品设计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宜兴紫砂的文创产品感知创新性传导机制实证 |
4.1 研究目的概述 |
4.2 假设模型构建 |
4.3 实验设计与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宜兴紫砂的文创产品设计手法及策略 |
5.1 塑造文化距离的设计手法 |
5.2 提升自我效能的设计策略 |
6 基于宜兴紫砂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构建 |
6.1 文化资源库建立阶段 |
6.2 创新工具箱搭建阶段 |
6.3 设计筹备阶段 |
6.4 原型构建阶段 |
6.5 测试评估阶段 |
6.6 产品制作阶段 |
7 结论 |
7.1 研究的成果 |
7.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创新点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五)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
一、喀左紫砂制作历史探源 |
(一)喀左紫砂的初制 |
(二)喀左紫砂制作的发展变迁 |
(三)喀左紫砂振兴发展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
(四)喀左玉龙紫砂制作简况 |
二、喀左玉龙紫砂壶的传统造型艺术特色 |
(一)光货类造型注重线条变化 |
(二)雕塑类造型突出陶刻技法 |
(三)花货类造型讲究自然生动 |
三、喀左玉龙紫砂壶的创新造型艺术特色 |
(一)突显蒙古族传统文化 |
(二)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 |
(三)展现丰富的精神文化 |
四、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思考 |
(一)深入学习,丰富喀左玉龙紫砂壶装饰特色 |
(二)秉承传统,彰显喀左玉龙紫砂壶“非遗”特色 |
(三)生产性保护,延续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苏作明式家具的造物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明式家具的定义和分类 |
1.2.2 关于明式家具的造物思想研究 |
1.2.3 关于明式家具的文化内涵研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苏作明式家具之器具造物观:材质、形制与艺术匠心 |
2.1 材美工巧:取“法”自然与伦理秩序相呼应 |
2.2 以线造型——科学精神的艺术表达 |
2.3 别致雅趣——富有趣味的装饰细节 |
2.3.1 形态各异的纹样 |
2.3.2 别出心裁的雕刻 |
2.3.3 清新别致的攒斗 |
2.3.4 细致入微的线脚 |
3 苏作明式家具造物思想的社会文化内涵——从家具到家居的诗意生活塑造 |
3.1 明代苏州地区闲适雅致的诗意生活氛围 |
3.1.1 明中晚期收藏活动与艺术氛围 |
3.1.2 世俗化与雅生活风尚的出现 |
3.1.3 家居布置与造园活动盛行 |
3.2 文人情趣:士大夫的室内陈设与明式家具掩映生姿 |
3.2.1 居室与家具掩映生姿 |
3.2.2 园林与家具相映成趣 |
3.3 明式家具与文人画的互文解读 |
4 苏作明式家具造物思想的美学升华:器与“道”合 |
4.1 器与“道”合的儒家文化秩序观 |
4.2 虚实相生的道家天“道”自然观 |
4.3 回到艺术本身:道与器统合于艺术人生 |
5 结语:明式家具的现代意义 |
5.1 明式家具与现代审美精神的高度吻合 |
5.2 中国风对北欧设计的影响 |
5.3 现代简约风盛行:明式风格的传承与超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致谢 |
(6)当代喀左紫砂器物造型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喀左紫砂的矿藏和制作工艺 |
2.1 喀左紫砂原料特点 |
2.2 喀左紫砂器物的制作工艺 |
第3章 地域文化遗存对喀左紫砂器物造型影响的实例 |
3.1 史前文明时期古生物化石元素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3.2 红山文化在喀左紫砂器物中的体现 |
3.2.1 红山玉龙造型在喀左紫砂器物中的体现 |
3.2.2 玉猪龙符号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3.2.3 玉璧符号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3.2.4 勾云形玉佩元素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3.2.5 陶杯造型对紫砂茶杯造型的影响 |
3.2.6 彩陶罐造型对紫砂罐造型的影响 |
3.3 商周时期青铜器元素在喀左紫砂器物中的体现 |
3.3.1 匽侯盂符号在紫砂花盆中的应用 |
3.3.2 酒壶器型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第4章 地域民族文化对喀左紫砂器物造型影响的实例 |
4.1 蒙古族传统纹样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4.2 蒙古族建筑造型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4.3 蒙古族乐器造型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4.4 蒙古族服饰造型在紫砂壶中的应用 |
第5章 宜兴紫砂对当代喀左紫砂器物风格的影响 |
5.1 宜兴艺人的引入对喀左紫砂器物的工艺影响 |
5.2 宜兴紫砂器物风格对喀左紫砂器物造型的影响 |
5.3 宜兴紫砂产品市场模式对喀左紫砂市场化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宜兴紫砂泥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宜兴紫砂泥绘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宜兴紫砂 |
2.1.2 宜兴紫砂泥绘 |
2.2 宜兴紫砂泥绘的发展历程 |
2.2.1 宜兴紫砂泥绘的缘起 |
2.2.2 宜兴紫砂泥绘的兴盛 |
2.2.3 宜兴紫砂泥绘的凋零与重生 |
3 宜兴紫砂泥绘的现状与问题 |
3.1 宜兴紫砂泥绘的现状 |
3.2 宜兴紫砂泥绘的问题 |
3.2.1 传统紫砂泥绘工艺还原困难 |
3.2.2 泥绘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 |
3.2.3 后继者的工匠精神欠缺 |
3.2.4 泥绘作品的设计感不足 |
3.2.5 泥绘作品间市场竞争错位 |
4 宜兴紫砂泥绘工艺类别与技法探究 |
4.1 色泥调配技法 |
4.2 绘之技法 |
4.2.1 紫砂彩泥绘 |
4.2.2 泥绘与陶瓷彩绘 |
4.2.3 泥绘与泥浆彩绘综合法 |
4.3 堆、雕技法 |
4.3.1 堆花绘与堆泥绘 |
4.3.2 泥绘与陶瓷雕塑 |
4.3.3 泥绘与漆器堆雕 |
4.4 镶嵌技法 |
4.4.1 镶嵌绘与漆器镶嵌 |
4.4.2 镶嵌绘与陶瓷刻填 |
4.5 其他技法 |
5 宜兴紫砂泥绘的画面研究 |
5.1 泥绘画面的国画形式 |
5.1.1 笔墨形神 |
5.1.2 章法意境 |
5.1.3 诗书画印 |
5.2 泥绘画面的思想内容 |
5.2.1 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
5.2.2 对美好情感的讴歌 |
5.2.3 对美好愿望的反映 |
6 宜兴紫砂泥绘设计实践思考 |
6.1 紫砂泥绘作品设计思考一 |
6.1.1 构思过程 |
6.1.2 制作步骤 |
6.2 紫砂泥绘作品设计思考二 |
6.2.1 构思过程 |
6.2.2 制作步骤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论清中晚期宜兴紫砂壶造型的文人化类型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人化紫砂壶的概念及相关器型 |
第一节 文人化紫砂壶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文人化紫砂壶的型制分析 |
第二章 文人化紫砂壶造型的表域 |
第一节 图画表域 |
第二节 铭文表域 |
第三节 印款表域 |
第四节 复合表域 |
第三章 文人化紫砂壶造型的谱系分析 |
第一节 曲直轮廓之间的转化:石瓢壶 |
第二节 造型范式的脱胎与独立:扁石壶 |
第三节 多种器型的同构:井栏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人化紫砂壶的成因及意义 |
第一节 文人化紫砂壶的成因 |
第二节 文人化紫砂壶造型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国内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
第一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概况 |
第二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
第三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
第二章 宜兴紫砂陶艺的源流与工艺 |
第一节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源流 |
第二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重要意义 |
第三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特色 |
第四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价值 |
第三章 宜兴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 |
第一节 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
第二节 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的不足 |
第四章 宜兴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的机遇 |
第二节 紫砂陶艺保护和传承的原则 |
第三节 紫砂陶艺的远景展望 |
第四节 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创新路径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宜兴高职院校紫砂工艺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课题来源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紫砂工艺的基本概况 |
(一) 紫砂陶泥料制备顺序与材料特点 |
1. 紫砂陶泥料的制备顺序 |
2. 紫砂陶材料特点 |
(二) 紫砂壶制作的工艺流程 |
1. 紫砂壶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
2. 紫砂壶制作种类及方法 |
3. 紫砂壶的烧制 |
4. 后期工序 |
(三) 紫砂壶的艺术特点 |
1. 紫砂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型制特征 |
2. 紫砂壶的艺术特点 |
二、高等职业教育紫砂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目标及发展基本现状 |
(一) 高职紫砂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目标总体定位解析 |
1. 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合一 |
2. 紫砂工艺专门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的协调 |
3.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构通与衔接 |
(二) 高职紫砂工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目标 |
1. 文化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位 |
2. 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 |
(三) 国内紫砂陶工艺美术在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
1. 高等职业院校陶瓷专业点分布情况 |
2. 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
3. 陶艺专业教学现状 |
三、高职紫砂工艺美术课程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 调查目的及对象选择 |
1. 调查目的 |
2.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及统计分析 |
1. 调查内容 |
2. 统计分析 |
(三) 基于调查结果分析问题缘由 |
1. 认知缺失导致文化断层 |
2. 教学设置存在滞后现象 |
3. 缺乏制作紫砂陶艺的文化情怀 |
四、高职紫砂陶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
(一) 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培养方案 |
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
2. 高职陶艺美术设计专业改革建议 |
(二) 因材施教完善课程结构 |
1. 确保公共文化课的质量 |
2. 增设传统工艺文化课程的设置 |
3. 倡导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
(三) 多元开发扩展授课方式 |
1. 工艺大师“走进课堂” |
2. 学生“走进制陶作坊” |
3. 坚持“校企”合作 |
五、紫砂陶造型设计教学实际案例 |
(一) 课程备课 |
1. 紫砂陶造型设计的课程性质及设计思路 |
2. 课程目标 |
(二) 实证研究紫砂陶造型设计 |
1. 掌握紫砂陶器皿手绘课程 |
2. 紫砂陶造型设计课程图像资料 |
(三) 教学感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传统工艺美术造型和紫砂壶的创新与借鉴(论文参考文献)
- [1]曼生壶造物美学研究与设计应用[D]. 胡珊. 江南大学, 2021
- [2]当代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生成与发展研究[D]. 李嘉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3]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 ——以宜兴紫砂为例[D]. 王凡.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D]. 孙瀚文. 渤海大学, 2020(05)
- [5]苏作明式家具的造物美学思想研究[D]. 程媛钰.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6]当代喀左紫砂器物造型的地域性特征研究[D]. 谢天瑶. 沈阳大学, 2019(02)
- [7]宜兴紫砂泥绘研究[D]. 吉昭羽.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论清中晚期宜兴紫砂壶造型的文人化类型及成因[D]. 周鑫. 扬州大学, 2019(02)
- [9]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D]. 赵敏达.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宜兴高职院校紫砂工艺课程研究[D]. 佘艳纯.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