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珠[1](2021)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我国乡村教育的现状满目苍凉,而乡村教师是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乡村英语教师应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技能,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以保证乡村教育的顺利推行,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那么乡村教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应然角色是什么,是否存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角色偏差,教师角色又该如何丰富与更新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促进教师完善教师角色,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从理论上建构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然的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在此基础上运用调查研究法,以发放问卷为主,访谈为辅助的形式对教师实然的角色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表是围绕教师的应然角色这五个维度,结合理论建构中的具体的角色内容编制问卷,并且设置了性别、教龄、学历、执教年级等四个人口学统计变量,了解目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情况。研究发现,教师群体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师-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学科研意识差、水平低、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缺失。乡村教师、低学历以及低教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然的教师角色存在较多偏差。基于调查及综合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改善建议,以期帮助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环境,提高教师的角色水平。第一,从教师自身出发,首先要充实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其次要转变教师观念,学习教育新模式;最后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第二,从外部支持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出发,首先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其次要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再次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最后要加强对乡村学校的教育投入。
孟志远[2](2021)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学习者得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样态。泛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鲜明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学校、校园和教师的概念,渲染出学校教育将在泛在学习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但应当明确,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且至今未变,是因为其教育供给始终依据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而调整。学校的存在对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作为千百年来始终担负着核心教学任务的场所,很难会在数字时代中被基于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所取代。与泛在学习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极易受到冲击的薄弱之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思考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供给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研究与访谈,围绕学校应在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孕育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先后梳理了泛在学习的内涵,泛在学习引发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新需求,以及泛在学习为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回溯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历史,描述学校教育供给现状,明确了学校教育不会为技术变革所动摇的价值坚守,以及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导向与变革路径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策略,从而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供给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导向与可参照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学校教育供给”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并依此选取了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二部分描述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学习样态的泛在学习。首先回溯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来源——泛在计算,以及支持泛在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描绘了泛在学习的特征,如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以及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等。泛在学习对学习者多方面的支持催生了学习者对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质量、人际交往机会、个性化成长服务以及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新需求,各种来自学习者的新需求进一步为学校教育带来知识教学、人际关系、现代学校标准育人模式以及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研究的第三部分梳理学校教育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将符号与文字的创造使用、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界定为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产生推动作用的四种技术力量。进而梳理学校教育供给面临的四次变革进程中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由掌握农耕技术以满足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后进一步多样化专业化,至今已形成更多元的创新型劳动者需求。同时,学校教育供给由早期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教育供给、工业化时代统一的标准化教育、将视听技术充分应用于学校教学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转向当前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合作、探索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的供给。研究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的价值。首先结合第三部分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学校教育之所以传承千年且仍具有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因,包括学校中“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以及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等亘古不变的内涵。学校教育所传承的珍贵财富与泛在学习相比自然具有诸多优势,体现在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非认知因素培育、现实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其次,对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对泛在学习及学校教育的主观认识。研究的第五部分提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策略。在理论导向方面,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应以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掌握,求知精神的生成,合作能力与领导力、科学精神与创造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生成为目标。在实践方面,学校教育供给应从学校课程资源、校园空间、学习者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供给主体和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辅机构教学资源的变革;室内学习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改造;育人模式的循证化,教师身份的大众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学校与社会、家庭、自然的教育供给功能、责任、环境的联结;学习者学习评价内容、手段、方式、主体等方面的变革。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总结和结论的梳理,指出本研究所作访谈的代表性不高、个人写作视角局限、教育供给变革策略的可行性未得到验证且普适性较弱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李丹[3](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角色冲突、角色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为研究对象,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理论提供指导。主动使教师成功的实现自身的角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正文共分成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的难点及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具体梳理和分析。首先对新时代、教师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界定展开理论分析。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参考等四个方面去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全面梳理,详细探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梳理与分析后得出角色弱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基于上一部分的角色分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五章重点分析与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去论述实践策略的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铸魂育人的训教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科学理论的普及者、勇于创新的助力者,希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地进入角色并实现角色。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郭彧宏[4](2020)在《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随着远程直播教学的深入,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实施,学者们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关注也越来越高。远程直播教学推广后,为实现教育均衡做出一定的贡献,并得到了远端学校师生的欢迎,在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远程直播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怎样才能将直播教学效益最大化?远端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直播教学?在直播教学下,远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学能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重要力量,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由于远程教学的隔空性,进行授课的前端教师面对着庞大的学生,包括本班的学生和远端学校的学生,因而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种情况下,远端教师显得特别重要,远端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着直播课堂的利用效果。远程直播课堂下,远端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发生了改变,远端教师不仅需要作为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在直播课堂这一环境下所需要的特殊教学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远端教师在直播课堂下的教学能力入手,一个半月亲身融入重庆市Z中学的直播课堂,通过观察Z中学教师利用直播课堂的情况,访谈Z中学的远端教师和远端学生,结合访谈结果以及深入直播课堂的观察结果,重点分析了远端教师利用直播课堂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通过文献分析以及调研现状分析出教师在远程直播课堂这一环境下的教学能力,从而尝试提炼出了教师在远程直播课堂下的教学能力框架,根据这一框架提出了关于如何提升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策略,从而促进远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远程直播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相关概念的阐述,提出了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以及所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笔者根据对文献的分析以及远程直播教学的特点构建了远端教师教学能力的框架,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第二部分笔者为调查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情况,做了一个研究设计。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研究样本进行了解读;同时介绍了本研究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本研究的研究过程进行梳理,设计了研究思路。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Z中学教师利用直播课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首先分析了Z中学的特征,其次分析了Z中学教师对远程直播课堂的应用情况以及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第四部分则根据文献的研究和所调查的资料对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能力进行提炼,构建了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第五部分根据这一框架提出了提升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一些策略。
华晓霞[5](2018)在《网络视域下成人教育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成人教育体系中,网络教育也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人教育模式向网络化的转变,对成人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来满足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育活动的需要。
陈月霞[6](2016)在《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一个重要手段。在成人教育体系中,网络教育服务已体现出其强大的功能。面对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成人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是适应成人网络教育服务的需要,也是更好发挥成人教师在新时期依据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成人教育的必然条件。
翁朱华[7](2013)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作为现代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远程教育,在过去相对很短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进入21世纪的最近十多年间,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的指引之下,开启了从传统远程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转变的历史新篇章。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起步很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了规模与质量、外延与内涵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我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又是核心矛盾之一。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角色要求,中国远程教育教师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应对这些角色要求,又如何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本论文希望基于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视角,考察中外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以及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规定性要求,再结合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远程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进而为我们探讨教师应对这些挑战所要担当的角色和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增进这些素养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通过基于文献梳理的国际比较,考察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和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提出的规定性要求。(2)基于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访谈,考察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此明晰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路向对教师的角色期待。(3)通过梳理近年中外远程教育理论界有关教师角色和素养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分析框架。然后,基于这个“理想框架”,开展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我国目前远程教育教师在现实中所担当的角色如何发挥职能、专业素养是何状态,与理想的角色和素养要求还存在哪些距离。(4)以实证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国外远程教育机构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的成效,尝试揭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看,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角色适应的惯性和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和适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开放性”,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远程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特点;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远程性”,它相当程度地决定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结构和师生交互方式。正是远程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依托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教学“远程性”,改变了传统的基于集体的面授教育中以教为中心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也在渐趋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清晰。当现代高等教育的追求逐渐转化为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多元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时,远程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师生交互中,做出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变革,承担新的角色。本文基于中外远程教育界有影响的58位学者的书面访谈和我国11位远程教育专家的会议座谈,揭示出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要求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转换最核心的部分应该包括:教师从知识权威变为具有共享意识的知识资本的重新配置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个性化学习顾问和教学交互的促进者。这些角色期望,毕竟主要是基于远程教育发展愿景的理想。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承担这样的角色转换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还有待获得实证的数据予以说明。在综合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梳理了远程教育界近年对教师角色和素养的讨论,并归纳了指向未来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模型。这个角色模型包括以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角色、以教学交互为核心的教师角色、支持性与发展性角色;并以此角色模型为基础形成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支持性素养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20项的教师素养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自编问卷和访谈,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个案,以该机构全体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状态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以责任心为代表的情意素养既是教师认为最重要的素养,也是他们最为满意的素养,而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反映了我国开放远程教育在实践中的艰难;教师需求最为迫切的素养集中于与网络教育密切相关的技能素养领域;学科知识既是远程教育教师最为满意的素养之一,同时又时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的素养之一,这种态度,反映了远程教育教师身份认同面临的困境。总体而言,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适应和担当面向未来的教师角色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如何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型角色,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如何提高教师素养,或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外远程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比较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和国外三所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澳大利亚TAFE不同的教师发展模式,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启示:基于校本的培训系统的建设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大方向,而其中,在线模式是未来的一个普遍趋势;教师发展应该在一种系统观念下组织实施,而不是单一地针对“技术发展”或“个人发展”而实施;针对和围绕具体实践问题或情境开展教师发展活动,更有可能确保实效。最后,论文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及未来发展方向、远程教学的专业性、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素养及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就我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提出了建议。我国关注远程教育教师问题,在时间上相对较晚,相关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结合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远程教育的具体实践特征提出建议的,又相对更少。本研究不敢说能填补空白,但确是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系统的全体专任教师为样本,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背景和概念框架之下开展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和结论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路向。
陈荣武,丁青华,应卫勇[8](2011)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重塑与功能转换》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网络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从事网络教育教学的教师在角色定位、角色转型与角色功能实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我国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在网络教育教学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角色失调现象,必须进行角色重塑和功能转换,从而真正成长为能够胜任现代网络教育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樊旭[9](2011)在《在线教师引导技能内容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力的扩展,网络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并且正在发展成为将来主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但是当前的网络教学还处于发展中,并未形成较为系统和成熟的体系,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有效性问题。影响在线学习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学理念、资源、技术、学习者、教师等。在这些因素中,教师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当前研究中对网络教师的角色定位难以厘清,对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职责和作用也缺乏清晰、统一的界定,也进一步导致缺乏对在线教师专业技能的关注和研究。所以,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在线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难以有效支持网络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从在线教师的角色定位出发,认为教学性角色是在线教师的主要角色,而引导者角色是教学性角色的核心;进一步对在线教师引导技能进行概念界定,对在线教师的引导技能进行了分类,构建了引导技能内容体系;设计了在线教师引导技能手册的内容框架,并在参与在线教学的教师中发放,通过反馈对引导技能进行了初步评价。
周瑜[10](2010)在《信息社会教师角色定位与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标志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角色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联,传统教师角色将受到巨大挑战。但面对这种冲击,有些教师表现出了不知所措,有些则固守权威角色,还有些只重视技术的更新而忽略了人文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即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没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应该如何转变。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不是对传统的教师角色一概否认,而是对传统角色进行批判地继承。为此,本文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信息社会教师角色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教师角色所赋予的新内涵,同时就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构建提出新的措施。本论文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此研究的问题缘起和意义等,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述评。第一章对教师角色全面的解读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确立角色内涵,提炼出中西方的相关教师角色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教师角色所经历的演变历程,透析传统隐喻指代下的教师角色的发展。第二章主要阐述信息社会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论述了教师角色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教育环境发生着怎样的更新,教学经历着怎样的调整,师生关系又面临怎样的改变等等,在这样的教育冲击面前,教师表现出何种态度,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教师角色的变化。而相关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采用生活访谈和观察法,选取一些教学案例,主要从知识角色、技术角色、道德角色和情感角色在转变中面临的困境,剖析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知识体系、信息素养、道德思想等角度探究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模糊性、角色冲突的原因。第三章系统探讨信息社会教师角色的完善与构建。本文认为,信息社会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此,从教师的特殊职责、作用来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其扮演着多重角色,如网络学习导航员、课程资源开发人、多元文化诠释者、未来生活设计师、教育合作的伙伴等,全面提升角色意识。在构建策略方面,本文主要从信息资源整合、教师培养等方面完善教师角色体系。一方面是利用课程、社区、教育交往中的信息资源展示角色新理念;另一方面探索教师教育培养的新模式,改进培训方式、提升教师信息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等,有效实现教师角色构建的基本策略,力求使教师研究深入下去。信息社会赋予教师新的内涵,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理念,提升角色意识,做信息时代的领路人,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二、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1.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
2.乡村教师是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面临新挑战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1.教育信息化 |
2.角色 |
3.教师角色 |
(三)理论基础 |
1.角色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四)研究现状 |
1.文献趋势分析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的思考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六)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亟待转换 |
1.教育信息化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
2.英语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应然角色 |
1.知识的引导者 |
2.教学活动的协作者 |
3.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
4.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5.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者 |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 |
1.调查目的 |
2.问卷编制 |
3.信度分析 |
4.效度分析 |
5.正式发放问卷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1.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总体情况 |
2.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分类剖析 |
3.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的人口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
4.不同教龄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教师角色总体上存在的问题 |
1.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
2.师-生、师-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
3.教学科研意识差、水平低 |
4.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缺失 |
(二)不同类别教师对教师角色存在的问题 |
1.乡村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水平存在不足 |
2.低学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水平存在不足 |
3.短教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水平存在不足 |
(三)教师角色转换问题原因分析 |
1.教师自身对教育信息化的接受程度不高 |
2.学校对教师角色转换的条件支持不够 |
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对策与建议 |
(一)乡村教师增强自身的角色修养 |
1.转变教师观念,学习教育新模式 |
2.充实教师自身专业知识 |
3.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
(二)学校助力乡村教师的角色转换 |
1.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 |
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
3.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
(三)社会帮扶乡村教师的角色转换 |
1.社会提高教师职业的认可度 |
2.政府优化乡村学校资源配置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教师访谈实录 |
致谢 |
(2)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泛在学习: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样态 |
第一节 泛在学习概念与发展溯源 |
一、概念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泛在计算 |
二、发展溯源: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技术 |
第二节 泛在学习样态特征 |
一、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 |
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
三、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 |
第三节 新学习样态催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需求 |
一、对知识教学质量的需求 |
二、对人际交往体验的需求 |
三、对个性化成长服务的需求 |
四、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需求 |
第四节 新教育需求为学校教育供给带来的挑战 |
一、泛在化知识对学校知识教学的冲击 |
二、虚拟化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 |
三、个性化需求对标准学校模式的冲击 |
四、数字化学习对学校存在方式的冲击 |
第二章 学校教育供给: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推动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四次浪潮 |
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与学校教育变革 |
二、变革性技术、社会形态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 |
第二节 符号与文字初创使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从口耳相传到符号与文字的产生 |
二、以满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
三、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三节 造纸印刷技术发明应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造纸与印刷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
二、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
三、工业生产催生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四节 视听技术发展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视听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
二、多样化专业化的劳动者需求 |
三、视听教学为新形式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五节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快速迭代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
二、面向信息社会活动的新型劳动者需求 |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三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供给:传承与优势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传承的珍贵财富 |
一、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 |
二、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 |
三、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 |
一、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的优势 |
二、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培育的优势 |
三、学校现实环境创设的优势 |
四、学校教师育人功能的优势 |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基于访谈的结论 |
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
二、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
三、高校学生的观点 |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
五、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的观点 |
第四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上)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价值指向 |
一、以学习者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
二、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求知精神 |
三、培育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
四、培养科学精神与创造力 |
五、培育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 |
六、培育数字时代信息素养 |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变革 |
一、重设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
二、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价值 |
三、丰富教辅机构教学资源 |
第三节 学校校园空间的变革 |
一、调整室内学习空间 |
二、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
第五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下) |
第一节 学习者培养方式的变革 |
一、育人模式的循证化 |
二、教师身份的大众化 |
三、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供给主体的拓展 |
一、学校与社会的功能联结 |
二、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联结 |
三、学校与自然的环境联结 |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变革 |
一、从重知识到重素养:评价内容的变革 |
二、从纸笔化到智能化:评价手段的变革 |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
四、从多元化到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变革 |
结语 |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及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 |
注释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 |
(二)角色 |
(三)教师角色 |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 |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
(二)邓小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
(三)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
(四)习近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
四、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 |
(一)教育为治国治民之首 |
(二)教育为人生之基 |
(三)教育的目的“礼贤下,举贤才” |
(四)教育的首要为品德和伦理教育 |
(五)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
五、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参考 |
(一)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理论 |
(二)心理学中“认知方式”理论 |
(三)社会学中“角色定位”理论 |
(四)管理学中“管理教育”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分析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解析 |
(一)地位崇高、使命光荣与环境氛围的矛盾 |
(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自身素质的矛盾 |
(三)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
(四)队伍迅速扩大与成长发展瓶颈的矛盾 |
(五)部分教师思想迷茫与职业定位的矛盾 |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定位探析 |
(一)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
(三)学习方法的辅导者 |
(四)高尚品行的塑造者 |
(五)人生价值的打造者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探析 |
(一)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负面影响削弱了高校党团教育的效果 |
(四)传统教育理念塑造了单向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
注释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构建 |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 |
(一)坚持发展性原则 |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目标 |
(一)由个体推进向整体突破的变化 |
(二)由知识培育向价值培育的变化 |
(三)由学生发展向社会需要的变化 |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内容 |
(一)政治要强 |
(二)情怀要深 |
(三)思维要新 |
(四)视野要广 |
(五)自律要严 |
(六)人格要正 |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方法 |
(一)由诠释性向启发式的变化 |
(二)由解释性向探究式的变化 |
(三)由讲授性向引导式的变化 |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途径 |
(一)思政课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
注释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 |
一、增加理论学习、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
(一)增强专业能力,扎实专业功底 |
(二)突破专业限制,完善知识结构 |
(三)接受创新理论,勇于创新教学 |
二、加强责任担当、做铸魂育人的训教者 |
(一)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
(二)交融学科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能力 |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氛围 |
三、提高自身修养,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
(一)无私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
(二)无畏精神,弘扬革命红色文化 |
(三)奉献精神,发扬社会先进文化 |
四、启发逻辑思维、做科学理论的普及者 |
(一)思维逻辑严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二)思维方法辩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的能力 |
(三)思维导向开阔,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 |
五、树立问题意识、做勇于创新的助力者 |
(一)正视学生问题,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
(二)教师以身示教,做学生发展的示范者 |
(三)以问题为导向,做四个自信的助力者 |
注释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五)研究创新 |
一、相关概念阐述和理论基础 |
(一)远程直播课堂相关概念 |
(二)教学能力相关概念 |
(三)理论基础 |
二、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样本解读 |
(二)研究工具制定 |
(三)研究思路 |
三、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现状分析 |
(一)Z中学的特征 |
(二)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现状 |
四、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提炼 |
(一)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分析 |
(二)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图 |
五、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
(一)立足学校,优化远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 |
(二)立足个人,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网络视域下成人教育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育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背景 |
(一) 互联网环境为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提供了可能 |
(二) 成人网络教育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变化 |
(三) 网络教学和真实教学之间的有效互动 |
二、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育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的内容 |
(一) 对整个教育的实施过程进行设计的角色定位 |
(二) 对教育资源的分享和开发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
(三) 成人教育活动引导者的角色定位 |
(四) 教学中及时地进行全程的效果评估的角色定位 |
三、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 成人教育活动的主体怎样实现新的角色定位 |
(一) 创新教育思维和发展理念 |
(二) 紧贴发展的要求, 达到自我素质的提升 |
(三) 通过应用环节的构建, 实现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
(四) 为实现好的教学环境, 加强教育设施的投入 |
(五)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
(六) 管理体制的创新, 定位环境的改善 |
(6)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师角色定位背景 |
(一)教学资源重新配置 |
(二)教学活动模式转变 |
(三)教学环境交流互动 |
二、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
(一)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角色的定位 |
(二)教学数据资源的开发角色的定位 |
(三)组织学习活动引领角色的定位 |
(四)教学效果评估角色的定位 |
三、如何实现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树立教育发展理念 |
(二)明确发展切入点,实现自身素质提升 |
(三)强化应用环节功能,构架师生互联桥梁 |
(四)扩充设施投入规模,创建良好教学环境 |
(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综合教学技能 |
(六)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优化教师自我定位环境 |
(7)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述评 |
(一) 远程教育、开放远程教育、远程教学 |
(二) 教师角色与教师素养 |
(三) 远程教育教师、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 |
(四) 已有研究述评 |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远程教育历史演进中的教师角色变迁 |
一、远程教育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师角色 |
(一) 中外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比较 |
(二) 函授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学习资料的设计者 |
(三) 多媒体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媒体与学习资源的整合呈现者 |
(四) 网络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学习方式转变的支持者 |
二、远程教育不同实践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
(一) 单一院校模式教师角色:团队合作特征更为明显 |
(二) 双重院校模式的教师角色: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
(三) 中国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中的教师角色比较 |
三、远程教育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特殊要求 |
(一) 特殊性之一:教与学时空分离 |
(二) 特殊性之二:教育对象特殊 |
(三) 特殊性之三:教学过程特殊 |
(四) 善用媒体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整合是远程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核心要求 |
四、总结 |
(一) 远程教育发展与教师角色适应的惯性和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
(二)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适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
(三)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在渐趋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清晰 |
第三章 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
一、基于国内外学者访谈的远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
(一) 教育者与学习者在开放教育世界中的角色发生变化 |
(二) 资源与课程再造势在必行 |
(三) 技术对教学模式产生结构性影响 |
(四) 评价观念和评价模式面临创新要求 |
二、远程教育教师未来角色展望 |
(一) 知识资本的配置者 |
(二) 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 |
(三) 个性化学习顾问 |
(四) 有效教学交互的促进者 |
第四章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的分析框架 |
一、国外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
(一)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研究 |
(二)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研究 |
(三) 国际机构和组织视角下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 |
二、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
(一) 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研究 |
(二) 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三、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归纳模型 |
(一) 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角色 |
(二) 教学交互为核心的教师角色 |
(三) 支持性与发展性角色 |
第五章 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现状分析 |
一、教师素养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 调查方法的确定 |
(二) 问卷框架的形成 |
(三) 研究样本的选取 |
(四) 数据处理 |
二、艰难处境之下“责任心”最受重视 |
(一)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支撑 |
(二)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有可能淡化远程教育教学的专业性 |
(三)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反映了远程教育过程的艰难 |
三、提升技能素养的需求最为迫切 |
(一) 技能素养是最受重视的“专业”素养 |
(二) 技能素养需求最为迫切 |
(三) 技能素养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突出 |
四、知识素养关系到教师的身份认同 |
(一) 远程教育对象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和行业知识之间找到平衡 |
(二) 远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兼顾学科教学知识和远程教学知识 |
五、两难抉择中的科研素养 |
第六章 探索更有实效的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
一、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现状与问题 |
(一) 远程教育教师培养现状 |
(二) 在职培训现状与问题 |
二、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的成效分析 |
(一) 学历深造的认可度最高 |
(二) 自我反思是最具弹性和自主化的素养提升途径 |
(三) 同行交流与互助具有更大的实效 |
(四) 教研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创新 |
(五) 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的实效相差甚远 |
(六) 远程教育青年教师素养提升的需求旺盛 |
三、国外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的经验及启示 |
(一) 教学技能改进模式: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例 |
(二) 问题解决模式:以美国马里兰大学为例 |
(三) 综合发展模式:以澳大利亚TAFE为例 |
(四) 国外经验的分析及启示 |
四、探索更有实效的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
(一) 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 |
(二)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培养是一个综合而整体的过程 |
(三)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的提升途径应具有实践性和情境性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一、远程教育特殊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
(一) 远程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更趋于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
(二) 远程教育培养模式趋向个别化 |
(三) 远程教育更适应于具有高级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
(四) 技术应用在于构建智能化的环境和平台,内容才是关注焦点 |
二、远程教育的专业性与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 |
(一) “对象特殊性”和“过程特殊性”是远程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 |
(二) 远程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在“内容”与“过程”的兼顾和兼进 |
(三) 从多元的、发展的视角来理解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 |
三、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一) 需要更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来源 |
(二) 需要更有弹性的师资力量的整合 |
(三) 需要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担当“整合者”和“服务者”角色 |
四、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实践与研究建议 |
(一) 用“大概念框架”概括远程教育教师素养太过笼统 |
(二) 远程教育特殊性带来的内在要求是教师素养提升的主要依据 |
(三) 构建多层次多途径的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后记 |
(8)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重塑与功能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教育的特征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
二、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失调与角色定位 |
三、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重塑与功能转换 |
(9)在线教师引导技能内容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1.1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 |
1.1.2 有效在线学习对导学的需求 |
1.1.3 在线教师技能研究的不足 |
1.1.4 建导的启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在线教师引导技能界定 |
2.1 网络教育中在线教师角色的界定 |
2.1.1 网络教育中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
2.1.2 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研究的总结 |
2.1.3 网络教育中在线教师的界定 |
2.2 对教学技能的研究 |
2.2.1 教学技能的本质 |
2.2.2 教学技能的特征 |
2.2.3 教学技能的分类 |
2.3 在线教师引导技能的界定 |
2.3.1 教学性角色是网络教师的核心角色 |
2.3.2 引导者角色是教学性角色的核心 |
2.3.3 在线教师引导技能的定义 |
第3章 在线教师引导技能内容体系 |
3.1 在线教师引导技能概述 |
3.2 课程设计中的引导技能 |
3.2.1 引导设计的关注内容 |
3.2.2 技能要点 |
3.3 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技能 |
3.3.1 在线倾听与观察技能 |
3.3.2 在线干预引导技能 |
3.4 评价中的引导技能 |
第4章 在线教师引导技能的初步评价 |
4.1 在线教师引导技能手册设计 |
4.1.1 技能手册的内容和结构 |
4.1.2 技能手册的设计原则 |
4.2 评价反馈 |
4.2.1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4.2.2 对反馈的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信息社会教师角色定位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师角色的解读 |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界定 |
二、教师角色的演变历程 |
(一) 长者论中的教师角色 |
(二) 权威论中的教师角色 |
(三) 知识论中的教师角色 |
(四) 专业论中的教师角色 |
三、教师角色的相关理论 |
(一)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师角色观 |
(二) 人本主义理论的教师角色观 |
(三) 实用主义理论的教师角色观 |
四、传统教师角色隐喻 |
(一) 蜡烛隐喻 |
(二) 园丁隐喻 |
(三) 工程师隐喻 |
(四) 倒水者隐喻 |
第二章 信息社会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一、信息社会的特征及其教育要求 |
(一) 信息社会的特征 |
(二) 信息社会的教育要求 |
1、教育的开放化 |
2、教育的共享化 |
3、教育的创新化 |
4、教育的终身化 |
二、信息社会教师角色构建的影响因素 |
(一) 学习方式自主化的变革 |
(二) 教学形式个性化的转向 |
(三) 师生关系平等化的转变 |
三、信息社会教师角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一) 信息社会教师角色构建的问题 |
1、“知识传授者”角色观念浓重 |
2、“技术掌握者”角色意识薄弱 |
3、“道德教育者”角色行为失当 |
4、“情感传递者”角色形象缺失 |
(二) 信息社会教师角色产生困境的原因 |
1、传统教育理念引发知识角色压力 |
2、信息素养缺失引发能力角色危机 |
3、道德意识淡薄引发道德角色错位 |
4、情感交流淡化引发情感角色失衡 |
第三章 信息社会教师角色的完善与构建 |
一、信息社会教师应具备的角色意识 |
(一) 人文教育设计者的意识 |
(二) 信息技术运用者的意识 |
(三) 信息道德教育者的意识 |
二、信息社会教师角色的理解与定位 |
(一) 作为网络学习的导航员 |
(二) 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人 |
(三) 作为多元文化的诠释者 |
(四) 作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 |
(五) 作为教育合作的伙伴 |
1、Web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工作的教师) |
2、e—Educators(网络教育者) |
三、信息社会教师角色的构建与保障 |
(一) 教师角色与信息资源 |
1、利用课程设计中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角色发展 |
2、开发社区活动中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角色发展 |
3、拓展教育交往中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角色发展 |
(二) 教师角色与教师培养 |
1、改进信息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角色发展 |
2、提升教师信息素质促进教师角色发展 |
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师角色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D]. 陈明珠.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D]. 孟志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 李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D]. 郭彧宏. 西南大学, 2020(01)
- [5]网络视域下成人教育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实现[J]. 华晓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18(18)
- [6]网络教育服务视域下成人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J]. 陈月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4)
- [7]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 翁朱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8]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重塑与功能转换[J]. 陈荣武,丁青华,应卫勇. 中国成人教育, 2011(12)
- [9]在线教师引导技能内容体系研究[D]. 樊旭. 河北大学, 2011(05)
- [10]信息社会教师角色定位与构建研究[D]. 周瑜. 扬州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