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影响因素比较模型分析——以广东和上海为例

科技创新成果影响因素比较模型分析——以广东和上海为例

一、影响科技创新成果因素的比较模型分析——以广东、上海为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闫雅芬[1](2021)在《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效应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结构转型以及增长动能转换的要求。加快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证。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技术创新作为全面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抓手,对于建立健全工业绿色转型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资源环境约束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在对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转型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两阶段DEA模型、SBM-Undesirable模型分别对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转型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综合运用FGLS方法、GMM估计方法、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和系统动力学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动态反馈关系及路径选择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影响机制—动态反馈—系统路径”的研究逻辑,构建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角度辨析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进一步从系统视角明确工业绿色转型的系统要素,探究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并从不同技术创新决策和模式选择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系统路径,为下文的实证检验、系统动力学仿真和路径选择的系统模拟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2)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运用两阶段网络DEA模型测度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拓展工业绿色转型测算框架,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间我国技术创新总效率整体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技术研发创新效率和技术应用创新效率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工业绿色转型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省份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水平差异显着,存在较大的转型提升空间。(3)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通过FGLS方法和SYS-GMM方法对面板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创新过程来看,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作用是正向的;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技术创新能够通过工业生产效率、能源结构优化和资源循环利用产生中介效应推动工业绿色转型。不同的技术创新阶段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通过以上三种传导机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提升效应大多优于中西部地区。(4)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的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信息融合等子系统的因果联系和系统反馈回路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模型通过了系统结构检验、历史检验和稳定性检验,保证仿真模型的解释能力和有效性。在系统仿真模型构建和检验的基础上,基于技术创新决策和模式选择的情景设置,对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进行动态性预测。情景模拟下,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和系统要素协同创新等路径选择将更有利于提升工业绿色转型的经济效益,促进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同时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实现工业绿色转型。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拓宽了工业绿色转型的测算维度。在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将信息融合维度纳入工业绿色转型的测算框架,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工业绿色转型效率进行综合测度,以更好地反映我国工业绿色转型水平。二是拓展了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影响的研究视角。针对研究问题的多元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复杂系统特征,本文将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进—步拓展至系统思维的复杂科学分析框架,以系统动态性的研究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和多元作用路径,丰富了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关系的相关研究。三是揭示了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系统路径并进行仿真模拟。基于不同技术创新决策和模式选择,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工具,构建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仿真系统。设置不同技术创新方式、多元技术创新主体和系统要素协同创新等情景,并与基准情景进行对比,观察工业绿色转型各子系统中关键要素的变化趋势,实现对我国工业绿色转型水平的动态性预测,以期优化技术创新影响下工业绿色转型的路径选择,为工业企业相关决策与工业绿色转型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李群妍[2](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医药制造业创新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创新驱动发展依旧是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医药制造业在人类健康与经济效益上创造着巨大的贡献,尽管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医药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仍存在不少问题限制着创新进一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本文梳理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相关研究,分析近年来发展现状,从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因素探索,分别从空间、创新要素投入、科技基础、社会环境、外部经济环境视角选取不同层次指标进行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探索。基于理论基础上构建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影响体系,运用文献研究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本文所构建创新系统、研究假设进行实证验证,计算各潜变量、观测变量间影响系数与路径通道。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空间上呈现正向相关性,这种空间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强;(2)从路径关系来看,创新要素投入通过直接路径促进创新能力,路径系数为1.109;科技基础通过直接、通过创新要素投入间接2条路径影响创新能力,总路径系数为0.714;社会环境通过直接、通过创新要素投入、外部经济环境、科技基础间接4条路径影响创新能力,总路径系数为-0.192;外部经济环境通过直接、通过创新要素投入间接2条路径影响创新能力,总路径系数为0.265;(3)从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影响来看,新产品研发投入、R&D资金人员、R&D人员对创新要素投入影响依次减弱;高校专职教师、医药企业数、高校本科毕业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对科技基础影响作用依次减弱;人均社会销售额、人均GDP、互联网普及率、交通密度对社会环境影响依次减弱,其中经济指标显示出较强影响作用;外企投资总额、外企注册资本、外企数、对外开放度对外部经济环境引进作用依次减弱。综上所述,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呈现出正向空间相关性,这种空间依赖性并非随机分布,呈现H-H相邻,L-L相邻,H-L相邻形式;创新要素投入、科技基础有利于促进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外部经济环境综合影响路径对提升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贡献相对很弱;而社会环境削弱了创新要素投入、科技基础、外部经济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力度;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取决于各因素相互协同作用。在制定政策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各影响因素作用,充分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增强科技基础,合理利用外部经济环境,增强欠发达地区社会环境建设,以便有针对性提升改善创新环境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

边云涛[3](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张宇杰[4](2021)在《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医药产业是人类生命健康之根本,是各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滞缓,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强度加剧。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在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纵观全球医药市场,我国医药产业与美国等欧洲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随着21世纪初期我国加入WTO医药产业受到了国外资本的关注,一方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原料药制造大国,但由于医药产业早期发展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依靠,导致目前医药产业的自我创新、高端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加快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再上新的平台,国家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相关单位为医药行业发展作出明确规划,“继续加强医药产业规模效益快速扩大,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方面要显着突破,质量认证标准不断提高与国际标准接轨,促使医药产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快”等。广东省坐拥珠三角经济产业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队,医药产业抓住时机发展迅速,医药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交货值也在不断增加。虽然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基础实力薄弱,目前总体实力与美国、欧洲发达地区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相比国内的龙头医药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整体水平偏中等,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薄弱。从“十三五”“十四五”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发展规划来看,从制药大国转向制药强国是我国医药产业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打破的壁垒,也是新医改环境下医药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本文主要基于理论机理分析与实证论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关于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文献研究的汇总分析,对影响因素做出大致的判断和分类。接下来结合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经验,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验为参考,分析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核心要素。在现状分析章节,从企业规模与效益、布局和分类、市场结构特征、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等五个角度对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介绍,同时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医药企业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尽可能系统全面的对广东省医药企业发展作出描述。其次在文献研究以及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构建理论基础上,选取基本信息、盈利能力、研发创新、国际化水平、发展能力五个维度,对广东省17家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通过测算结果对广东省17家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进一步探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在实证测算的结果上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来验证不同影响因素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大小,从而能够更精确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信息支持。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从国际化经营意识、研发投入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多元化发展四个方面,为广东省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提出建议及对策。

王静[5](2020)在《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实施“后工业化”战略抢占全球制造业升级的制高点,中国积极响应世界制造业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聚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标签。由此带来的产业竞争力提升,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如今的制造业升级,早已不能再依靠要素投入的外力推动,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的内推驱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因此,“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的产业模式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尤其重要。本文分析了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时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带来的影响。理论上,分别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其中,间接影响是基于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展开,即产业集聚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来影响装备制造业升级。实证上,分别对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装备制造业升级进行了指标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接着基于异方差、自相关和截面相关的检验结果,最终选择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装备制造业全行业和分行业的中介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存在着显着的正相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子行业的促进作用更大。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促进装备制造业全行业升级过程中发挥了4.34%的中介效应,对技术密集型子行业升级而言,中介效应提高至8.27%。但总的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技术缺口,使得技术创新并未很好地发挥出潜在的中介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加大研发投入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及注重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对策建议。

黄强强[6](2020)在《中国创新能力的区域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重要时期,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重要挑战,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亟需转变,由单纯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禀赋转向创新驱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基于创新的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创新要素或者创新基础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和区域聚集特征,这种差异和聚集影响到区域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布和集聚。为了更好发挥创新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国各地区协调发展,应当对地区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就相关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出发,在融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并且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本文的相关工作及结论:(1)通过对中国各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集聚和创新集聚基础在空间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二者的地区分布有显着差异,并且呈现一定的梯级分布特征。(2)通过对各地区创新能力集聚和创新集聚基础进行熵值数分析,发现二者在地区间处于不平衡状态。(3)通过空间计量分析,发现除了地区工业增加值集聚指标,本文所选取的其余指标对区域创新集聚均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4)中国各省级地区间的创新能力集聚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这并不代表能将这一结论延伸至更小或更大的研究视角。在得出以上结论的同时,提出相关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地区创新的协调发展。

张胜男[7](2020)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日渐成熟,人工智能开始步入商业化阶段,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人工智能产业链逐渐完善。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驱动,人工智能开始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为传统产业重新赋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成为传统产业在智能化时代实现转型升级的有利武器。能源作为国家经济生活的支柱性产业,面临着能源资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能源管理系统日趋复杂多变等困境。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智慧能源等政策,加速了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首先深度解析了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状况与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当前仅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较为成熟且发展增速迅猛,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尚未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人工智能的发展表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对地区层面上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中将上述五省作为代表省份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为客观、全面衡量当前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别构建了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鉴于人工智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尚无先例可循,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衡量人工智能发展状况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进而,采用熵权法分别对全国层面和代表省市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各评价指标客观赋权,最终得到了2011-2017年间、全国层面和代表省市的人工智能和能源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发现地区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科研教育水平以及金融支持度是制约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处于技术推动阶段。最终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至瓶颈期,发展增速缓慢,而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迅猛;在代表省市中,由于政治经济地位、自然资源禀赋等的差异,能源产业和人工智能发展均表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其中,北京、上海的人工智能发展优于能源产业的,属于重科技轻能源的地区发展模式,广东和江苏的发展模式兼顾科技与能源的协同发展,浙江省人工智能和能源产业的发展及发展增速均处于较低水平。为探究全国及地区层面上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基于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了2011-2017年间全国层面和代表省市中两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根据耦合协调度的阶段划分得到如下结果:统计期内,全国层面上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但在2012年开始才正式进入协调发展阶段;五个代表省市中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均表现出比较优异的耦合发展,但协调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北京最早实现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广东、江苏和浙江也相继实现了耦合协调发展,上海截至统计期末仍未实现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为探寻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广东和江苏两省为代表,首先利用能源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算了2000-2017年间两省的能源产业综合发展指数。运用合成控制法,在考虑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财政支出、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以及科技水平这六项因素对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后,观察了2000-2017年间两地的能源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受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省的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只要实现了耦合发展,就能够推进当地能源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的提高,且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这一实证结果通过了安慰剂检验和排序检验,在10%的水平下显着,表明了实验结果的稳健性和有效性,从数据角度有力的证实了人工智能在重新赋能传统产业上的巨大潜力。考虑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本文从人才培养视角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市场上的人才供求关系与高校教育模式现状,指出要想发挥出人工智能对能源产业的增长驱动作用,在人工智能与能源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上可能的创新路径。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在如何推进地区间人工智能的协调发展、怎样因地制宜引导地区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融合进程以及在加快转变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学科背景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将人工智能的科技红利最大化,助力我国智慧能源的建设。该论文有图31个,表20个,参考文献125篇。

周亚梦[8](2020)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区域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科技创新不充分发展表现尤为突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缩小地区间的技术差距。高技术产业拥有较强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和带动效应,对于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十分关键,因此理性客观地分析和认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区域分布非均衡现状,对于缩小地区间技术差距、推动我国落后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鉴于此,本文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现状入手,试图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极化分析、空间扩散分析和效率分析深入剖析区域分布非均衡现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路径。具体做法是,首先梳理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依据高技术产业创新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厘清极化-扩散效应影响创新区域分布非均衡的作用机理;其次,给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区域分布的现状描述;第三,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和极化TW指数测算我国区域创新极化趋势;第四,构建区域创新空间扩散模型,对创新产出的空间扩散展开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基于区域创新效率提高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研究期内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空间分布呈现先集聚后扩散的变化特征,空间集聚模式特征由高-低集聚模式开始向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模式转变。第二,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与产出集聚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大多存在两极化倾向,全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极化程度从2009年起在逐步下降。第三,目前在环渤海、长三角、中部、西南和东北五个区域形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溢出圈,东南和西北地区区内创新溢出联系微弱,其主要原因是创新梯度大、产业联系不紧密。第四,创新资源高投入组地区的创新效率最高,创新效率高稳定组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区,辽宁、陕西、四川、湖北的创新效率稳定性差。论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区域分布非均衡,从创新增长极的视角,提出了一种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极化-扩散效应的理论框架,为破解我国区域经济失衡困境提供有益思路;二是综合运用多种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七大区域内部高技术产业创新极化扩散的系统动态性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就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房建奇[9](2020)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发展正推动着企业经营管理向生态环境全息化、经营社会化、线上线下融合化、管理决策数据化、组织结构虚拟化、成员权力平等化方向转变,对企业现有生产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产生新的影响和作用,引发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变革。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模式和新途径。由此,知识的跨界搜寻与共享、企业间的开放合作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企业发展的显着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范例,也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经过40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现实中仍面临着人力和信息资源不足、创新资源严重匮乏、创新手段单一等方面发展困境。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摆脱自身实力限制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企业家作为企业网络的创造者和关键学习代理人,直接决定着企业生存与发展,其社会资本作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关键通道,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从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以企业家社会资本为基础,以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以大数据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重点聚焦四个具体问题: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否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实现技术创新?第二,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如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三,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中间路径?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过程中,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否存在权变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期望能够揭示大数据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丰富企业家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动态能力、大数据能力、环境不确定性和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视角,从而为新时代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本研究基于资源观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以北京、上海、辽宁、河北、吉林、云南6个省(市)为研究区域,以上述6省(市)高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软件园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81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70份。经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社会资本均能显着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第二,组织学习及其两个维度(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动态能力及其两个维度(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分别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第三,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机制过程中,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产生了链式中介作用。此外,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四,大数据能力能够有效加强组织学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但其三个维度的调节作用效果不同,大数据人力资源、大数据无形资源均正向调节于组织学习或动态能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大数据有形资源对上述关系没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第五,组织学习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受环境不确定性的正向调节,且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的中介路径;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着。更进一步地,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的中介路径调节不显着。本研究丰富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及其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探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影响,既弥补了现有企业家社会资本实证研究的不足,又丰富和完善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理论内涵,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未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本研究聚焦企业家这一特殊群体,以企业家社会资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着重分析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丰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践路径;第三,本研究将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大数据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受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的整合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打通了二者作用机制中的盲点,填补了二者之间内在作用机制解释不足方面的缺陷。

姜谷静[10](2020)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人均GDP不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近几年GDP增长率却持续走低,2017年仅为6.76%,经济增速缓慢。因此,实施创新战略,刺激经济增长不失为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长期经济不合理的粗放式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习近平指出,要想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将绿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在强调推进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与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相结合,走绿色发展可持续道路。与此同时,随着创新战略的实施,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如何?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人力资本等影响因素在知识产权保护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如何?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测算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及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关系。在研究内容上,本文首先回顾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等相关文献,并深入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与绿色创新效率间的关系等研究理论,在此基础上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分析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考察知识产权保护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其次,通过收集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工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并从整体以及分地区的层面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接下来,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关系。先通过直接、间接以及总效应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等控制变量对本地区、相邻地区的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平均影响关系。然后引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平方项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其它控制变量的交叉项的模型,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控制变量对二者的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增长速度缓慢。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工业企业的效率最高,中西部效率水平较低。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本地区工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效率以及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平均影响为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相邻地区为不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拐点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3.128的时候。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大于0小于3.128时,抑制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反之大于3.128时,促进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贵州、云南、甘肃2008年和贵州2009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于这一临界值,其余各省份考察期内均大于这一临界值。并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产权结构均负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但是这种负向影响却并不明显。企业家精神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且作用效果显着。

二、影响科技创新成果因素的比较模型分析——以广东、上海为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科技创新成果因素的比较模型分析——以广东、上海为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效应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技术创新
        1.2.2 工业绿色转型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2.1.1 技术创新测度研究
        2.1.2 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2.2 工业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
        2.2.1 工业绿色转型测度研究
        2.2.2 工业绿色转型影响因素
    2.3 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
        2.3.1 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影响的测度
        2.3.2 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关系的研究
        2.3.3 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影响的路径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
        3.1.1 直接影响
        3.1.2 间接影响
    3.2 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间的动态反馈
        3.2.1 工业绿色转型的系统要素
        3.2.2 动态反馈关系分析
    3.3 技术创新影响下工业绿色转型的系统路径
        3.3.1 不同技术创新方式影响下的路径分析
        3.3.2 多元技术创新主体影响下的路径分析
        3.3.3 系统要素协同创新影响下的路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的效率测度
    4.1 技术创新效率测度
        4.1.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4.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1.3 测度结果与分析
    4.2 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测度
        4.2.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3 测度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分析
    5.1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说明
    5.2 直接效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5.2.1 基准回归结果
        5.2.2 异质性分析
        5.2.3 稳健性检验
    5.3 中介效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工业生产效率
        5.3.2 能源结构优化
        5.3.3 资源循环利用
    5.4 本章小结
6 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6.1 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
        6.1.1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特征
        6.1.2 建模步骤
    6.2 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仿真模型构建
        6.2.1 系统边界及要素分析
        6.2.2 模型因果反馈关系
        6.2.3 系统流图构建
        6.2.4 系统参数确定
    6.3 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仿真模型检验及结果
        6.3.1 仿真模型检验
        6.3.2 基准情景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技术创新影响下工业绿色转型路径选择的系统模拟
    7.1 基于不同技术创新方式的预测与情景模拟
        7.1.1 工业技术研发创新投入变化情景
        7.1.2 工业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积累变化情景
        7.1.3 技术创新投入结构变化情景
    7.2 基于多元技术创新主体的预测与情景模拟
        7.2.1 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发投入变化情景
        7.2.2 产学研模式变化情景
    7.3 基于系统要素协同创新模式的预测与情景模拟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相关建议
        8.2.1 统筹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技术创新促进效应
        8.2.2 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提高工业绿色转型效率
        8.2.3 优化技术创新路径,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协同发展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医药制造业创新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
        1.2.1 政策背景
        1.2.2 经济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创新研究发展史
        2.1.1 创新概念的提出
        2.1.2 创新理论概念的发展
    2.2 创新研究综述
        2.2.1 创新效率研究综述
        2.2.2 创新评价研究综述
        2.2.3 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现状分析
    3.1 我国医药制造业新药申请情况
    3.2 我国医药制造业盈利情况
    3.3 医药制造业创新投入现状分析
        3.3.1 研发资金投入情况
        3.3.2 研发人员投入情况
    3.4 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现状
        3.4.1 专利申请情况
        3.4.2 新产品销售情况
    3.5 医药制造业创新空间相关性分析
        3.5.1 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
        3.5.2 医药制造业创新空间特性
        3.5.3 空间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本理论和实证方法
    4.1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基础
        4.1.1 结构方程模型数学表达式
        4.1.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
        4.1.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
    4.2 模型理论体系基础与假设建立
        4.2.1 内部创新环境对医药制造业创新的影响
        4.2.2 外部创新环境对医药制造业创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药制造业创新影响因素及路径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 模型拟合及修正
        5.3.1 模型拟合及适配度检验
        5.3.2 理论模型假设实证结果分析
        5.3.3 潜变量实证结果分析
        5.3.4 观测变量实证结果分析
    5.4 我国各省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排名
    5.5 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1 结论
        6.1.2 政策建议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4)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点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点
    1.5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综述研究
        2.1.1 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2.1.2 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机理
    3.1 竞争优势理论
    3.2 核心竞争力理论
    3.3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3.4 理论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核心企业介绍
    4.1 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4.1.1 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4.1.2 医药企业规模和效益
        4.1.3 医药企业经营分类及分布
        4.1.4 医药企业市场结构特征
        4.1.5 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及成果
    4.2 广东省核心医药企业现状分析
        4.2.1 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
        4.2.2 化学药品制造
        4.2.3 生物药品制造
    4.3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4.3.1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4.3.2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4.3.3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4.3.4 广东省医药制造业国内出口市场占有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原则
    5.2 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1 指标体系解释及数据来源
        5.2.2 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
        5.3.1 因子分析法数据适用性检验
        5.3.2 确定因子数
        5.3.3 确定及命名成分因子
        5.3.4 主因子得分计算
    5.4 实证结果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样本选择及描述
        5.5.2 模型构建
        5.5.3 实证结果
        5.5.4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
        6.2.2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6.2.3 加快产业规模调整,孵化国际化大药企
        6.2.4 多元化发展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评述
        1.2.1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
        1.2.3 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分析
    2.1 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直接影响分析
    2.2 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三章 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测度
    3.1 技术创新的测度与分析
        3.1.1 因子分析法介绍
        3.1.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
        3.1.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测度与分析
    3.2 产业集聚的测度与分析
        3.2.1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介绍
        3.2.2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选择
        3.2.3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3.3 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测度与分析
        3.3.1 DEA-Malmquist模型
        3.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3.3 测度结果分析
第四章 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4.1.1 模型构建
        4.1.2 指标选取
        4.1.3 数据处理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单位根检验与面板模型选择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4.3 全行业中介效应分析
        4.3.1 中介效应检验
        4.3.2 实证结果分析
    4.4 分行业中介效应分析
        4.4.1 装备制造业子行业分类
        4.4.2 分行业中介效应检验
        4.4.3 分行业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5.2.2 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技术人才
        5.2.3 注重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中国创新能力的区域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架构
    1.4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区域创新能力
        2.1.2 区域创新能力集聚
        2.1.3 区域创新集聚基础
    2.2 相关理论
        2.2.1 创新理论的形成
        2.2.2 创新集群理论
        2.2.3 创新系统理论
    2.3 区域创新集聚机制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我国创新能力集聚与创新集聚基础特征分析
    3.1 区域创新能力集聚与创新集聚基础指标
        3.1.1 区域创新能力集聚指标
        3.1.2 区域创新集聚基础指标
    3.2 我国创新能力的区域集聚特征
    3.3 我国创新集聚基础的区域特征
        3.3.1 区域经济总量集聚特征
        3.3.2 区域金融集聚特征
        3.3.3 区域市场化特征
        3.3.4 区域创新投入集聚特征
        3.3.5 区域涉外经济集聚特征
        3.3.6 区域工业增加值集聚特征
        3.3.7 创新能力集聚和创新集聚基础差异检验
    3.4 小结
第4章 创新能力区域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平稳性检验
        4.1.1 变量选取
        4.1.2 区域创新集聚基础与创新能力集聚的相关性分析
        4.1.3 平稳性检验
    4.2 变量的空间相关性
    4.3 模型建立
    4.4 模型修正
    4.5 实证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2.2 “互联网+”模式的智慧能源相关研究
    2.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3.2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3.3 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耦合模型的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融合关系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耦合关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对地区能源产业的影响研究
    5.1 合成控制法
    5.2 变量选择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现状与人工智能-能源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6.1 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现状
    6.2 人工智能人才供应现状
    6.3 人工智能教育现状
    6.4 人工智能-能源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区域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工作
第2章 高技术产业创新区域分布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技术产业创新理论
    2.2 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
    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4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区域分布现状描述
    3.1 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工具的选择
        3.1.1 分析指标体系
        3.1.2 分析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3.1.3 分析工具
    3.2 创新区域总体分布特征
        3.2.1 区域分布的非匀质性
        3.2.2 区域差距及其贡献
    3.3 创新区域空间集聚状态
        3.3.1 全局空间集聚特征变化分析
        3.3.2 省际空间集聚模式分析
    3.4 创新区域分布时空演变
        3.4.1 创新投入的时空演变特征
        3.4.2 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极化分析
    4.1 创新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与区域创新极化式发展
    4.2 分析工具的选择与数据说明
        4.2.1 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
        4.2.2 极化TW指数
        4.2.3 数据来源和区域划分
    4.3 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极化分析
        4.3.1 集聚的循环累积因果性检验
        4.3.2 极化程度的测算和区域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空间扩散分析
    5.1 创新产出空间扩散存在性的经验事实
    5.2 区域创新空间扩散分析
        5.2.1 区域创新空间扩散模型的构建和数据说明
        5.2.2 创新产出空间扩散分析
        5.2.3 分析结果的有效性验证
    5.3 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Malmquist指数法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创新效率的区域对比分析
        6.2.1 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
        6.2.2 创新效率的水平比较
        6.2.3 创新效率的变动分析
    6.3 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调整策略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2.1.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涵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2.1.4 研究评述
    2.2 企业家社会资本
        2.2.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
        2.2.2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维度
        2.2.3 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现状
        2.2.4 研究评述
    2.3 组织学习
        2.3.1 组织学习的内涵
        2.3.2 组织学习的类型和维度
        2.3.3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
        2.3.4 研究评述
    2.4 动态能力
        2.4.1 动态能力的内涵
        2.4.2 动态能力的维度
        2.4.3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2.4.4 研究评述
    2.5 大数据能力
        2.5.1 大数据能力的内涵
        2.5.2 大数据能力的维度
        2.5.3 大数据能力研究现状
        2.5.4 研究评述
    2.6 环境不确定性
        2.6.1 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
        2.6.2 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
        2.6.3 环境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2.6.4 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资源观理论
        3.1.2 组织学习理论
        3.1.3 动态能力理论
    3.2 概念模型
    3.3 研究假设
        3.3.1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3.2 组织学习中介作用
        3.3.3 动态能力中介作用
        3.3.4 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链式中介作用
        3.3.5 大数据能力的调节作用
        3.3.6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3.3.7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访谈设计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的实施
        4.1.3 访谈结果
    4.2 问卷设计
        4.2.1 问卷设计过程
        4.2.2 问卷结构
    4.3 变量设计与测量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中介变量
        4.3.4 调节变量
        4.3.5 控制变量
    4.4 数据分析方法
    4.5 预调研及量表检验
        4.5.1 信度分析
        4.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5.3 因子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4.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4 多元回归三大基本问题检验
    5.5 假设检验
        5.5.1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检验
        5.5.2 组织学习中介效应检验
        5.5.3 动态能力中介效应检验
        5.5.4 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5.5.5 大数据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5.5.6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5.5.7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5.8 稳健性检验
    5.6 研究结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知识产权保护、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绿色创新效率研究综述
        一、创新与绿色创新
        二、绿色创新效率研究综述
    第二节 绿色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
        一、创新价值链溢出
        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对创新的影响作用综述
        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测量体系综述
        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研究
    第四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机理分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研究设计
        一、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测算方法
        二、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测算指标说明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模型构建
        一、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二、知识产权保护等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一、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二、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及面板模型选择
        二、知识产权保护等变量的直接、间接及总效应结果分析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非线性作用以及相关调节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及未来展望
        一、对策建议
        二、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影响科技创新成果因素的比较模型分析——以广东、上海为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创新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效应与路径研究[D]. 闫雅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医药制造业创新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D]. 李群妍.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广东省医药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D]. 张宇杰.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5]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静.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6]中国创新能力的区域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黄强强. 华侨大学, 2020(01)
  • [7]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D]. 张胜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区域分布研究[D]. 周亚梦.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9]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D]. 房建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知识产权保护、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D]. 姜谷静.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科技创新成果影响因素比较模型分析——以广东和上海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