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胆汁淤积症30例观察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胆汁淤积症30例观察

一、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淤胆30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梓洋[1](2021)在《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在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黄疸(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最终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纳入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平衡饮食,保证休息减少劳累,忌酒健康指导,对照组予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抗病毒;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护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退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茵陈术附汤(机配免煎颗粒)治疗,每日2次,每次1袋,饭后100ml开水冲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凝血功能P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患者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显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TBIL、DBIL、IBIL)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4、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PT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T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两组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B轻度黄疸患者,体质为阳虚体质,证属寒湿阻遏者,辨证运用茵陈术附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更明显,可有效改善血清TBIL、DBIL、IBIL、ALT、AST水平,明显减轻身目黄染、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饮食减少、胁肋疼痛、脘腹胀闷等中医临床症候,提高生活质量。2、运用体质学说指导临床,根据患者体质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方,更有利于标本兼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运用前景。

李尚点[2](2021)在《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肝病除常见消化系统临床表现外,亦可出现其他多系统症状,其中皮肤瘙痒是皮肤表现中的常见症状之一。目前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的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经提出潜在的致痒因子包括:胆盐、组胺、内源性阿片物质等;临床观察到徐春军教授基于从血论治理论应用中药汤药口服治疗,也可以对皮肤瘙痒症状起到缓解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相关统计分析,以探究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的有效性,以及肝病患者瘙痒的发生与否、严重程度,与不同性别、年龄、病因、疾病进程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种疾病及此后进行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临床观察性研究,根据2020全年门诊就诊患者的病例记录,筛选相关信息,统计分析瘙痒症状在慢性肝病群体中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分层的群体之间,是否存在皮肤瘙痒发生与否的差异性。并收集北京中医医院徐春军教授门诊诊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患者的一般资料、中西医诊断、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等信息,统计分析中药治疗有效率。研究结果:1.对2020年门诊病例记录进行筛选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年徐春军教授门诊诊治慢性肝病患者共324人-1188诊次,其中合并皮肤瘙痒症状64人-199诊次,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总体发生率为19.75%。2.在各因素分层的统计数据中,女性患者瘙痒发生率(24.82%)显着高于男性患者(16.04%)、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瘙痒发生率(59.09%)显着高于其他病因患者、肝硬化阶段患者瘙痒发生率(28.57%)显着高于肝癌患者(1 1.39%),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略高于青中年患者,秋季皮肤瘙痒发生率略高于其他季节,但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差异不具有显着性。3.临床观察部分共收集38例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病例,其中按性别划分为男性15例、女性23例;按不同年龄层划分为青年患者12例、中年患者26例。治疗前瘙痒程度评分按照性别、年龄、诊断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着(P>0.05)。4.38例病例治疗前瘙痒评分3.92±1.73,治疗后瘙痒评分为1.42±1.77,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显着(P<0.05)。总体38例病例中有33例瘙痒评分降低,计算治疗有效率为86.84%。结论:1.皮肤瘙痒是慢性肝病常见症状,其中以女性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硬化患者多见。2.中医药治疗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在症状改善方面疗效显着。

于乐成,程明亮[3](2020)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认为舒肝宁注射液(Shuganning Zhusheye,SGN)是由茵陈、栀子、黄芩、板蓝根和灵芝等5种中药材的提取物组合而成的一种纯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经典方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茵陈蒿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的肝病治疗药物[1-2],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等肝脏疾病。

党海燕[4](2020)在《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淤胆型肝炎为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肝炎,其发病机理复杂,病程迁延难愈,并且可存在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当中,特别是长期应用药物的患者,对肝脏损害持续,因此淤胆型肝炎一直都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在应用药物治疗过程中会有费用昂贵,退黄效果差、疗效低,并且还会伴随多种副作用。而在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药物淤胆型肝炎的过程当中,往往由于其使用时机不恰当从而造成了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何时使用激素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就基于激素应用时机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行论证,从实践上给予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依据。目的探讨激素在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中的应用时机,为有效提高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将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15例药物性淤胆型肝炎随机分为三组A组(32例)、B组(43例)和C组(40例),三组患者均应用综合保肝、对症治疗,其中A组为治疗开始就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B组为治疗开始单独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一周后,再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C组为治疗开始单独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两周后,再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以上三组糖皮质激素应用疗程均为四周。并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症状及体征进行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生化指标观察三组患者在治疗前ALT、AST、ALP、GGT、ALB、TBi L、DBi L和IBi L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C组患者ALT、AST、ALP、GGT、ALB、TBi L和DBi L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要好于A组和B组患者,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ALT、AST、ALP、GGT、ALB、TBi L和DBi L生化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IBi L指标在治疗后三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症状及体征中的肝肿大、皮肤瘙痒、纳差、乏力和尿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C组症状及体征中的肝肿大、皮肤瘙痒、纳差、乏力和尿黄改善情况均要好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与B组治疗后相比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经过治疗,A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8.75%;B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4%;C组显效23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661,p<0.001)。(4)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A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7例,感染8例,腹水9例;B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6例,感染7例,腹水8例;C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3例,感染3例,腹水5例;三组患者中均无肝性脑病患者。经统计C组患者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要好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治疗的第二周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快速、安全、有效地对药物性淤胆型肝炎进行治疗。但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注意逐渐减量的原则,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马振华[5](2019)在《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临床上发现除病毒性肝炎以外的其它原因导致的肝损伤病人日渐增多,主要包括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等。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这三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常常需要鉴别诊断。以上疾病的诊断金标准都需要肝组织活检。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伤,也称为药物性肝炎。目前已知,数以千计的药物可引起肝损伤或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我国目前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约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比例的20%。药物性肝损伤没有特异的临床征象或标志,其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轻微、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到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诊断存在困难,因此需要研究药物性肝炎诊断的确切指标。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两种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多样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具有挑战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特点,肝生化功能异常,自身抗体和肝组织学异常。然而,肝脏生化功能和自身抗体水平也不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肝组织学检查由于存在创伤性,临床上不容易被患者普遍接受,此外,不典型的肝脏组织学容易混淆诊断。针对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缺乏有效诊断标志物的情况,结合目前日益成熟的代谢组学技术,包括非靶标代谢组学(即全轮廓代谢组学)及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我们希望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可以代替肝组织活检的替代(Surrogate)指标。我们应用了非靶标代谢组学及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来探索这几种疾病的代谢组学特征,进而探索研究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潜在的诊断标志物,旨在找到无创、可靠、敏感的诊断指标。方法: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分析38例药物性肝损伤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样品,鉴定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中不同损伤程度的疾病组的代谢变化、相关代谢通路和组间差异,并采用选择性反应监测(Select reaction monitoring,SRM)对15种靶向胆汁酸代谢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用ROC曲线分析筛选,找出与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药物性肝损伤不同损伤程度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2.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分析54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2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39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样品,鉴定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代谢变化、相关代谢通路和组间差异,并采用SRM法对15种靶向胆汁酸代谢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用ROC曲线分析筛选,找出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探讨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结果:1.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药物性肝损伤的特征差异代谢物6个。经代谢物鉴定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亚油酰胺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水平上升,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0/0:0)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水平下降,ROC曲线分析,AUC>0.9,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大于80%,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与健康对照组的候选诊断标志物,以上物质在重度肝损伤中,与轻度肝损伤组相比,差异显着,同时可以作为肝损伤严重程度评估的候选标志物,药物性肝损伤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了初级胆汁酸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甘油磷脂代谢通路。2.药物性肝损伤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不同损伤程度的药物性肝损伤组间,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盐、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在组间有显着差异;同时发现重度损伤的DILI患者血清中石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着,这几种胆汁酸水平的下降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非靶标代谢组学中发现的升高的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及牛磺脱氧胆酸,进一步靶标胆汁酸检测中发现这三种胆汁酸在疾病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大于80%。3.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我们发现了17种物质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与正常人相比显着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9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正常人相比下降的差异代谢物质,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12种物质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正常人相比升高的物质,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12种自身免疫性肝炎与正常人相比下降的差异物质,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甘氨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盐、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胆红素、二氢(神经)鞘氨醇、4-羟双氢(神经)鞘氨醇、溶血磷脂酰胆碱(18:3(6Z,9Z,12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20:3(11Z,14Z,17Z)/0:0)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均呈上调的表现;12-酮氧基胆酸、焦谷氨酸、乳酸、次黄嘌呤、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及单甘油酯均呈下调的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相似的代谢改变,即代谢特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共有12个代谢物曲线下面积大于0.8,前3位代谢物分别为牛磺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及LysoPC(18:3(6Z,9Z,12Z)),这些物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敏感性可达80%以上,特异性可达90%以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共有11个代谢物曲线下面积大于0.8,前3位代谢物分别为溶血磷脂酰胆碱(18:3(6Z,9Z,12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及焦谷氨酸,这些物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敏感性可达80%以上,特异性可达80%以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差异物质主要集中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合成及磷酯类代谢这几个代谢通路上。两组疾病的大部分代谢物相同,都影响了氨基酸、胆汁酸、脂质、能量的代谢。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所有的胆汁酸在疾病组都呈升高改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胆汁酸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胆汁酸相比,鹅脱氧胆酸,石胆酸,牛磺石胆酸与石胆酸之和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硫酸盐、牛磺脱氧胆酸及牛黄结合胆汁酸水平随着Child-puph分级程度的增加,其水平亦逐渐增加,以上胆汁酸的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结合型胆汁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甘氨鹅脱氧胆酸与牛磺脱氧胆酸与药物性肝炎中疾病损伤程度的变化相同。5.胆汁酸SRM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健康对照组分析显示:鹅脱氧胆酸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石胆酸在PBC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石胆酸与牛磺石胆酸的和在PBC中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包括非靶标和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方法,发现了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人血清中代谢物质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既存在于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也存在于上述三种疾病组之间。2.我们发现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亚油酰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0/0:0)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诊断指标,同时可以作为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评估的候选标志物。鹅脱氧胆酸在药物性肝损伤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药物性肝损伤鉴别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潜在标志物。3.我们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之间大部分代谢物变化特点相似,富集通路分析其代谢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胆汁酸、脂类的的代谢物存在明显的异同,甘氨胆酸、牛黄胆酸等物质均升高,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20:2(11Z,14Z))均下降,鹅脱氧胆酸及石胆酸二者之间有差异,这些发现对于分析两种疾病在发病机制上的异同,对于两种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4.石胆酸,石胆酸与牛磺石胆酸的和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可以用来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梁泳[6](2019)在《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两组予以基础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对患者西医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ALT、AST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ALT、AS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TBIL、DBIL下降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TBIL、DBIL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的症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改善ALT、AS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中医综合疗效方面,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对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医的副作用,相辅相成。3、经研究分析,茵陈五苓散方证初步总结如下:(1)身目黄染(2)小便不利(3)口渴(4)舌脉象:舌体胖大,苔厚腻微黄,边有齿痕,脉弦滑或濡缓。为今后临床运用茵陈五苓散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张明发,沈雅琴[7](2019)在《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参碱已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优于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优于或稍优于甘草酸二铵,与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相当。苦参碱还可以减少干扰素、甘草酸二铵的不良反应发生。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能增强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的总胆红素复常率高于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甘草酸二铵,这可能与苦参碱还具有促进胆汁分泌有关。综述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荀蕾[8](2016)在《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外湿+内湿+药物”建立病证结合模型,观察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对药效学指标(ALT、AST、ALP、TBIL、DBIL、TBA、胆汁流量及流速、胆汁成分分析、LP-X、肝组织病理改变)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药物作用机制指标(Na+-H+交换体、NTCP、BSEP)表达的影响,探讨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结合临床试验,评价疸清颗粒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部分:1.实验材料: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治疗组采用疸清颗粒,阳性药对照组采用茵栀黄颗粒。2.分组方法:将6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颗粒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10只。3.造模方法:外湿+内湿+药物在长夏湿热季节将50只大鼠放于湿热造模箱内,喂饲葡萄糖和猪油脂混合液21天,之后一次性注射ANIT造成急性肝内胆汁淤积。4.药物干预方法: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按1.62g/kg灌胃,疸清颗粒高剂量组按6.48g/kg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及模型2组均给予生理盐水按10ml/kg灌胃,连续7天,每日1次。5.观察指标5.1大鼠的一般情况5.2药效学指标观测ALT、AST、ALP、TBIL、DBIL、TBA、胆汁流量及流速、胆汁成分分析、LP-X及肝组织病理改变。5.3药物作用机制指标观测大鼠肝组织中Na+-H+交换体、NTCP、BSEP的m RNA表达水平。临床部分:1.分组将已纳入的符合诊断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谷胱甘肽1.2克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1.0克静脉滴注,并口服熊去氧胆酸片,25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静脉滴注用药的基础上,口服疸清颗粒,6g/次,3次/d。3.观测项目3.1患者的一般项目3.2疗效性观测项目(1)填写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2)血清ALT、ALP、GGT、5’-NT、TBIL、DBIL、TBA及CHOL的检测。3.3机制性观测项目(1)炎症因子检测,包括TNF-α,IL-1及IL-6;(2)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包括SOD和MDA。3.4安全性观测项目结果:实验部分:1.大鼠的一般情况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正常进食进水,活动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体重逐渐增加,尿色淡黄。湿热造模箱内的大鼠于第7天出现毛发无光泽,耳背及尾部皮肤略显黄色,食欲下降,尿液深黄色,大便溏,精神不振,少动,易激惹。ANIT灌胃后半天大鼠出现食欲不振,进食进水量均明显下降,精神萎靡。实验过程中发现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及茵栀黄颗粒组治疗3天后,大鼠的食欲、精神状态开始有所好转,且大鼠的各项状态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好转,但茵栀黄组大鼠多持续稀溏便,而疸清颗粒组大鼠大便可恢复正常。2.对大鼠生化学的影响模型1组、模型2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项肝酶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外的其余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以降低肝酶,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与空白对照组、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相比,模型1组、模型2组及茵栀黄组TBIL、DBIL、TBA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但茵栀黄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的TBIL、DBIL、TBA指标,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优于茵栀黄组。3.对大鼠胆汁流量、流速及胆汁成分的影响与其余4组比较,模型1组和模型2组的胆汁流量、流速均显着下降(P<0.05),并且两模型组间比较各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除模型组外的其余4组组间比较,也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大鼠通过自身修复,并不能提高胆汁的流量及流速,需早期药物干预。疸清颗粒可以提高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流量及流速,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其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与其余4组相比,模型1组、模型2组的LEC、TC浓度均显着下降(P<0.05),TBIL、TBA浓度显着升高(P<0.05),并且两模型组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除模型组外其余4组组间比较各指标,也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大鼠通过自身修复,并不能改善胆汁成分,需早期药物干预。疸清颗粒可以改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成分,并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4.对大鼠LP-X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5组血清中LP-X有所升高,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可以降低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LP-X含量,但未能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5.对大鼠Na+-H+交换体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5组Na+-H+交换体m RNA的表达有所降低,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Na+-H+交换体的表达又显着高于茵栀黄组(P<0.05),但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可以提高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Na+-H+交换体m RNA的表达,但未能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优于茵栀黄组。6.对大鼠NTCP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外,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组,疸清颗粒低剂量组NTCP m RN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疸清颗粒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疸清颗粒低剂量组的表达明显低于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茵栀黄颗粒对NTCP的表达影响不大,而疸清颗粒不仅可以提高NTCP m RNA的表达含量,且高剂量组可以使其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及茵栀黄组。7.对大鼠BSEP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外,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组,疸清颗粒低剂量组BSEP m RN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与茵栀黄组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他们的表达均低于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疸清颗粒不仅可以升高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BSEP m RNA的表达含量,且高剂量组可以使其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茵栀黄组。8.对大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光镜下表现:空白对照组肝细胞呈放射状有序排列,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模型1组及模型2组可见肝细胞肿胀,细胞核变大,并可见脂肪细胞和炎性细胞。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见肝细胞组织结构、形态与模型组比较恢复较好,肝细胞水肿减轻,脂肪细胞基本消失,可见小叶间有少量的炎性细胞,肝血窦、中央静脉比较规则、内皮细胞较正常。电镜下表现:空白对照组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较大,可见核仁,线粒体呈圆形或长杵状且嵴发达清晰,毛细胆管内有丰富的微绒毛。模型1组及模型2组细胞核边聚且核较大,核内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而呈空泡样变,毛细胆管略扩张且管内微绒毛减少。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质溶解,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收缩。临床部分:1.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致。2.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尤其在改善部分中医症状方面(胁肋疼痛、口干而苦、脘闷腹胀、皮肤瘙痒、烦躁易怒、小便黄及大便稀溏)疗效更显着。4.在降低肝酶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致。5.在降低胆红素、胆汁酸及CHOL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6.在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结论:1.疸清颗粒在改善大鼠大便性状及降低TBIL、DBIL、TBA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茵栀黄颗粒。在改善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大鼠ALT、AST、ALP,提高胆汁流量及流速、改善胆汁成分及肝组织损害方面与茵栀黄疗效一致。疸清颗粒是通过上调Na+-H+交换体、NTCP、BSEP m RNA的表达这一机制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疗效优于茵栀黄颗粒。2.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在提高中医疗效,改善中医证候及部分中医症状,降低TBIL、TBA及CHOL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两组在疾病疗效及降低ALT、ALP、GGT、5’-NT方面疗效显着但无差异。疸清颗粒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抑制氧化应激这一机制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2015 update of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9](2015)在《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取得迅速进展。2009年及2013年《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分别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的2009版及2013版。近2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的资料进一步积累。为将最新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诊疗循证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专家委员会[10](2015)在《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文中指出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取得迅速进展。2009年及2013年《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分别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的2009版及2013版。近2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的资料进一步积累。为将最新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诊疗循证医学证据提供给广大

二、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淤胆30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淤胆30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中医病名起源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1.3 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1.3.1 阳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1.3.2 阴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1.3.3 胎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的认识
        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2.2 黄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2.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的西医治疗
    3 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治疗的指导
        3.1 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
        3.2 中医体质学说指导疾病治疗的意义及优势
        3.3 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
    4 导师对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方案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2.3.3 中医辨证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观察指标
        2.8.1 检测指标
        2.8.2 安全性观测
        2.9 疗效评价标准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的比较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2.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的比较
        4.2.3 两组患者慢乙肝病程长短比较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及凝血功能(PT)的比较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4.3.1 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评价
        4.3.2 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IBIL的比较
        4.3.3 治疗前后血清ALT、AST、ALB的比较
        4.3.4 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的比较
        4.3.5 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评价
        4.3.6 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4.4 安全性观测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3 茵陈术附汤的运用依据
        3.1 附子
        3.2 茵陈
        3.3 白术
        3.4 干姜
        3.5 甘草(炙)
        3.6 肉桂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4.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的疗效分析
        4.3 对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疗效分析
        4.4 对改善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6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黄疸的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瘙痒发生率回顾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3)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识意见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
二、文献检索
三、SGN对肝病疗效的实验研究
四、SGN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
    (一)SGN对混杂类型肝病疗效的队列研究
    (二)SGN对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三)SGN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四)SGN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作用
    (五)SGN对DILI的疗效
    (六)SGN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esease,NAFLD)的疗效
    (七)SGN对肝硬化的疗效
    (八)SGN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
    (九)SGN对梗阻性胆道疾病术后肝功能异常的辅助治疗
    (十)SGN对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肝功能异常的治疗价值
五、SGN的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六、总结和展望

(4)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药物性病的分类
    1.3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策略
        1.3.1 总体判断法
        1.3.2 专家观点法
        1.3.3 实验室诊断
        1.3.4 影像学诊断
        1.3.5 病理学诊断
    1.4 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技术路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纳入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
    3.3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生化指标观察
    3.4 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4 讨论
5 结果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综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1. GCs在治疗肝衰竭中的机制
    2. GCs在治疗肝衰竭方面时机的掌握情况
    3. GCs应用剂量与肝衰竭
    4. 不同病因造成的肝衰竭与GCs
    5. GCs在应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0.1 个人简历
    10.2 发表论文
11 致谢

(5)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概述
    1.2 代谢组学概述
        1.2.1 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概述
        1.2.2 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
        1.2.3 代谢物靶标分析概述
    1.3 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组学研究现状
        1.3.1 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
        1.3.2 代谢组学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研究
    1.4 代谢组学在其他肝脏疾病中的概述
        1.4.1 代谢组学在乙肝病毒感染疾病中的概述
        1.4.2 代谢组学在丙肝病毒感染疾病中的概述
        1.4.3 代谢组学在脂肪肝中的应用
        1.4.4 代谢组学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1.4.5 代谢组学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1.4.6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1.5 基于代谢组学胆汁酸在DILI、PBC及 AIH中的研究现状
    1.6 小结与展望
第2章 本论文的总体思路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1.1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3.1.1.2 药物性肝损伤排除标准:
        3.1.1.3 AIH组纳入标准
        3.1.1.4 AIH组排除标准
        3.1.1.5 PBC组纳入标准
        3.1.1.6 PBC组排除标准
        3.1.1.7 对照组纳入标准
        3.1.1.8 对照组排除标准
        3.1.2 实验分组及各组数量
        3.1.3 样品采集
        3.1.4 样本保存条件: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试剂和样品
    3.3 实验方法
        3.3.1 样本预处理
        3.3.2 代谢轮廓分析
        3.3.3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样本
        3.3.4 胆汁酸靶标分析
        3.3.4.1 样本准备
        3.3.4.2 LC分离
        3.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DILI全轮廓分析结果
        4.1.1 DILI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临床信息
        4.1.2 DILI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代谢谱的比较
        4.1.3 DILI特异性血清代谢物的鉴定
        4.1.4 DILI生物标志物诊断效能评价
        4.1.5 DILI标志物代谢通路分析
        4.1.5.1 代谢路径影响权重分析
        4.1.5.2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2 DILI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4.3 PBC及 AIH全轮廓分析结果
        4.3.1 PBC及 AIH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临床信息
        4.3.2 PBC及 AI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代谢谱的比较
        4.3.3 PBC及 AI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特异性血清代谢物的鉴定
        4.3.4 PBC及 AIH中生物标志物诊断效能评价
        4.3.5 PBC及 AIH中生物标志物相关代谢通路
        4.3.5.1 代谢路径影响权重分析
        4.3.5.2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4 PBC及 AIH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4.4.1 PBC及 AIH胆汁酸靶标代谢组学结果
        4.4.2 PBC及 AIH差异胆汁酸诊断效能评价
        4.4.3 Child-puph不同分级程度的PBC及 AIH胆汁酸水平分析
        4.4.4 DILI、PBC及 AIH胆汁酸水平分析及诊断效能评价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疸的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病名来源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1.3 黄疸的病理表现
        1.4 黄疸的治法
        1.4.1 中医内治
        1.4.2 中成药治疗
        1.4.3 中医外治
    2 现代医学对CHB轻度黄疸的认识
        2.1 西医黄疸的定义
        2.2 胆红素的代谢
        2.3 黄疸的分类
        2.3.1 溶血性黄疸
        2.3.2 肝细胞性黄疸
        2.3.3 胆汁淤积性黄疸
        2.3.4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4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2.5 发病机制
        2.6 西医治疗
        2.6.1 单药治疗
        2.6.2 西药综合治疗
    3 导师对茵陈五苓散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方案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CHB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方证辨证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7.1 对照组用药方案
        2.7.2 治疗组用药方案
        2.8 观察指标
        2.8.1 检测指标
        2.8.2 安全性观测
        2.9 疗效评价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舌脉象不计入评分)
        2.9.3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入选情况
        4.2 治疗前基础的比较
        4.2.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比较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3 西医临床疗效的评价
        4.3.1 西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4.3.2 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
        4.3.3 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
        4.4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4.4.1 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4.4.2 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
        4.5 生活质量的评价
        4.6 安全性观测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2 中西医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3 方证相应的由来
    4 茵陈五苓散运用的依据
        4.1 茵陈
        4.2 茯苓
        4.3 猪苓
        4.4 白术
        4.5 桂枝
        4.6 泽泻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分析
        5.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结果的分析
        5.3 对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的分析
        5.4 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分析
        5.5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录3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经方八法治疗黄疸型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8)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干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疸清颗粒对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流程
2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3常见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10)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流程
2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3 常见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3.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程呈进行性,可延续数十年。不同患者病情进展的速度差异很大。过去十余年间,PBC诊断和处理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更多的患者于早期即被确定,这些患者有许多对内科治疗反应良好。欧洲和北美因PBC而行肝脏移植的人数正在下降。PBC患者可能出现疲乏、瘙痒和(或)黄疸症状,PBC的诊断标志是出现AMA,阳性率超过90%;AMA对于诊断PBC的特异性超过95%。AMA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滴度≥ 1∶40可视为阳性。由于方法学方面的差异,我国大多数肝病中心所采用的最低稀释度为1∶100。因此,在我国AMA ≥ 1∶100支持PBC诊断,该最低滴度是否会造成假阴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如果可能,M2型AMA(抗PDC-E2)是另一有效的检测指标。非特异性ANA在至少30%PBC患者血清中呈阳性[5]。
        3.1.1 PBC的诊断 需至少符合以下3条标准中的2条以上。
        3.1.2 PBC的治疗
    3.2 PBC-AIH重叠综合征
    3.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3.4 妊娠期内胆汁淤积(ICP)
    3.5 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
    3.6 各型病毒性肝炎所致胆汁淤积性肝病
    3.7 酒精性肝病合并胆汁淤积

四、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淤胆30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D]. 陈梓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D]. 李尚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J]. 于乐成,程明亮.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0(05)
  • [4]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D]. 党海燕. 郑州大学, 2020(02)
  • [5]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DILI、PBC及AIH代谢特征的研究[D]. 马振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6]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D]. 梁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苦参碱对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9(01)
  • [8]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荀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9]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J].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2015 update of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10)
  • [10]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J].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专家委员会.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5(02)

标签:;  ;  ;  ;  ;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胆汁淤积症30例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