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种优良牧草在西藏选育

24种优良牧草在西藏选育

一、西藏选育出24种优良牧草(论文文献综述)

唐凤,李瑶,王永琪,张树振,张永超,张博[1](2021)在《22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客观评价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对22份野外采集的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H′=1.894 6);小花数变异系数(CV)最大(29.94%);株高与茎粗、旗叶长、旗叶宽、倒2叶长、倒2叶宽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22份披碱草属野生种质资源分为四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9份种质,具有穗长和花序长最短、花序小穗数最少等特点;第Ⅱ类群包括4份种质,具有最长茎长(包括花序)最长、花序小穗数和小花数最多,千粒重最重的特点,可作为选育种子产量高的品种的优良亲本;第Ⅲ类群包括5份披碱草属种质,具有植株矮小、茎秆较细、叶片细小的特点;第Ⅳ类群包括4份披碱草属种质,具有植株高大、茎秆较粗、叶片宽大的特点,可作为选育饲草产量较高抗倒伏品种的优良亲本。主成分分析将15个数量性状指标集中在累积贡献率达83.16%的5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与披碱草饲草产量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穗长和花序长;第三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种子长和茎节数;第四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种子宽;第五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小花数。综上所述,22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E 22和E 08种质具有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宽大等优良特点,可以作为亲本用于改良当地披碱草属牧草品种。

贾振宇[2](2021)在《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隶属于禾本科披碱草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具有饲草产量高、叶量丰富、草质柔软、适口性好等优良特性,兼具抗旱、耐寒、耐盐碱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多年生牧草,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的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场补播改良中被广泛种植利用。本研究通过对34份老芒麦种质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筛选出叶量丰富、饲草产量较高的育种基础材料,进一步采用系统选育法开展新种质创制、新品系选育和多试点测试鉴定,借助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手段,并结合SSR分子标记技术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老芒麦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相关表型及农艺性状的表现,找出了与产量及其他相关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研究成果可为老芒麦及其他禾本科牧草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和种植利用提供依据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株高、茎叶和农艺性状等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从34份材料中初步筛选出10份优异种质,其中6份为审定登记品种,4份为野生材料。采用系统选育法创制出株型高大、叶量丰富的新种质,经进一步选育获得内农老芒麦新品系,2019年已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阶段。(2)经过3年性状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新品系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优异,三年平均鲜草产量为22563.6 kg·hm-2,干草产量为7695.7 kg·hm-2,均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在生长第二年饲草产量达到最大值。在阴山北麓内蒙古武川试验点新品系两年鲜草平均产量达到20500.1 kg·hm-2,干草平均产量为7613.5 kg·hm-2,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与农牧老芒麦、同德老芒麦相比,饲草产量增幅分别为11.25%和12.28%。在阴山南麓沙尔沁试验点鲜草平均产量和干草平均产量分别为22602.81 kg·hm-2和7796.41 kg·hm-2,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新品系丰产性能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3)SSR标记共获得107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数100个,多态性百分率为93.46%;单株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2683~0.9505之间,平均为0.619。群体结构分析将96株单株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样本数量最少,类群Ⅱ空间分布较集中,类群Ⅲ的空间分布较分散。栽培驯化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育成品种,各遗传多样性的具体排序为:同德老芒麦>阿坝老芒麦>康巴老芒麦>麦洼老芒麦>川草2号老芒麦>内农老芒麦。(4)分子标记关联分析检测到与老芒麦相关性状存在关联(P<0.05)的35个SSR位点,其中有8个位点与2个或2个以上的农艺性状相关联,大部分数量性状与多个位点相关联,应该属于多基因效应。ES53位点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最高为9.2%,与叶片宽度极显着相关(P<0.01),与叶片长度相关的位点最多为19个,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2.4%~7.8%。其余位点中与株高相关的位点7个,10个位点与叶片数量相关,与节间长相关的位点3个。通过关联分析能够有效地找到与叶片数量性状、株高等产量性状相关联的标记,可为老芒麦种质鉴别、纯度鉴定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

常丹丹[3](2021)在《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小黑麦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穗部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最佳遗传模型,运用构建的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本文以穗部性状差异显着的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和‘甘农7号’为父本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小黑麦穗部的芒长、小穗数、穗长、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群体的穗部各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可为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黑麦RIL群体穗部各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穗部表型有超亲遗传现象,整体变异性广泛,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9.34%~40.82%。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黑麦RIL群体的穗粒重与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正相关;穗长与穗粒数正相关;芒长与穗长和穗粒数正相关,与穗密度呈负相关。(2)小黑麦穗部芒长的最佳遗传模型为4MG-AI,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MX2-CE-A,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0.35%和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和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和86.96%;穗粒重的最佳遗传模型为2MG-CE,主基因遗传率为51.97%。小黑麦穗部各性状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3)利用小黑麦RIL群体遗传图谱结合穗部性状表型值共检测出13个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每个连锁群上平均1.9个QTL位点,控制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的QTL分别为1、4、3、2、3个,单个QTL位点的贡献率为7.67%~12.63%。

何雨潼[4](2021)在《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坝藏猪是我国高原藏猪中的一个类型,本文对阿坝藏猪的部分种质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阿坝藏猪提纯复壮及科学饲养管理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对阿坝藏猪的生长发育、肥育性能、屠宰等性能及肉质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和研究。(1)生长发育方面:在阿坝藏猪主产区随机抽测388头藏猪(其中公猪116头,母猪272头),分别在2、4、6、8、10、12、14、16、18月龄进行体重和体尺指标的测定。对阿坝藏猪体重生长进行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三种模型拟合,并对体重累积生长及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阿坝藏猪生长发育规律均符合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模型,但存在不同性别间所适用的模型不同。公猪生长发育更符合von Bertalnffy生长模型(R2=0.9914),其生长拐点为6.77月龄,拐点体重15.38 kg;母猪生长发育更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R2=0.9928),生长拐点为8.35月龄,拐点体重24.06 kg;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存在性别差异,藏公猪生长拐点月龄早于藏母猪。除6月龄和8月龄外,公猪的体重均低于母猪。阿坝藏公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65),公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5449x0.3307,胸围估算的体重公式为y=20.9619x0.3258;母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79),阿坝藏母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33.5535+0.987x;胸围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9716x0.3052。(2)肥育性能方面:选取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3月龄断奶阿坝藏猪12头(其中公猪6头,母猪6头)并去势,按当地传统的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肥育性能测定。即半舍饲饲养6个月(补食为主),再放牧6个月(放牧为主),最后半舍饲3个月(补食为主)直到出栏。结果表明:日增重在肥育的15-18月龄为最高184.25 g,极显着高于其它各阶段(P<0.01),其次为6-9月龄和12-15月龄(P<0.01)分别为111.81 g和110.66 g;料重比以12-15月龄最低为1.11极显着低于15-18月龄、6-9月龄、3-6月龄、9-12月龄;阿坝藏猪全程料重比为2.06:1,普遍低于其它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阿坝藏猪通过传统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育肥具有低料重比,高饲料转化率,低饲养成本优势,15月龄左右完成肥育屠宰可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胴体品质。(3)屠宰性能方面:随机选取育肥至18月龄的6头阿坝藏猪,进行屠宰和相关屠宰指标测定。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引入品种猪屠宰性状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胴体长为58.075±0.21cm,屠宰率64.97±0.51%,腿臀比28.64±0.55%,瘦肉率40.05±1.12%。阿坝藏猪眼肌面积19.182±0.32 cm2均高于合作藏猪、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放牧+补饲组),有一定的产肉潜能,但不占优势;胴体长为58.075±0.21cm较西藏藏猪(CG)、合作猪长;背膘厚3.34±0.23cm较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要薄,高于外国猪种。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引入外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指数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心脏指数0.36%,肝脏指数1.25%,脾指数0.15%,肺指数1.04%,肾脏指数0.28%,胃指数1.09%,大肠指数3.66%,小肠指数1.04%,阿坝藏猪大肠指数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具有耐粗饲性特点。(4)肉质品质方面:选用结束肥育、屠宰的5头阿坝藏猪背最长肌部分进行肉质品质测定。结果表明:L*值为43.56、a*值为17.52、b*值为3.6,L*值均低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未出现PSE肉;a*值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猪肉肉色偏红,b*值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阿坝藏猪肉质耐贮存,且p H24下降幅度小,滴水损失(1.78%)和剪切力(3.76kg)低于部分地方品种猪,熟肉率(69.58%)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阿坝藏猪猪肉营养丰富,猪肉营养成分中除水分(64.73%)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外,粗蛋白(23.89%)﹑肌内脂肪(8.94%)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阿坝藏猪猪肉中8种氨基酸含量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且鲜味氨基酸含量占主要,阿坝藏猪猪肉具鲜美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高,值得推广。

廖智[5](2021)在《永昌羊肉品质评价》文中提出永昌肉羊养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以永昌羊肉做成的“永昌羊羔肉垫卷子”、“永昌炕锅子”等地方风味小吃享誉国内外,是着名“甘味”农产品,也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用科学数据支撑“永昌肉羊”品牌,推动“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本研究在永昌肉羊代表性产地——红山窑镇毛卜啦草原选取15只健康、自然放牧加短期舍饲育肥的6月龄永昌肉羊,屠宰后测定屠宰性能、安全性、肉品质等指标,并分析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生产过程等方面的特征。同时查阅国内有关绵羊屠宰性能和肉质方面的文献,以及课题组同期异地测定的179只湖羊、76只滩羊和40只杜泊羊6月龄公羔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数据作为对比框数据库,从多维度评价永昌肉羊的特色。结果表明:(1)产地环境方面,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常年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2874.6小时,≥0℃有效积温3051.08℃,年平均降水量255.12毫米,年蒸发量2153.48毫米,最热月均温达25.92℃,最冷月均温为-14.82℃。在毛卜啦草原随机采集了20个土壤样,检测发现土壤p H为8.74,呈弱碱性,没有检测到六六六、DDT、苯并芘等农药残留,土样中镉、汞、砷、铅、铬、铜、镍、锌等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GB 15618-2018)。畜牧业饮水主要是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在放牧地抽样40份水样的p H为8.11,为天然弱碱性水源,抽测饮水样本中未检测到大肠杆菌等病菌微生物以及凯氏氮和磷;汞、镉、砷、铅等重金属,锌、硒、钡、银、铬、镁、钙、铜等常量元素的含量均符合国家农用水源地标准(NY-T 396-2000)。(2)永昌肉羊生产以放牧加补饲为主,到胴体重30-40斤上市。通过放牧草原实地调查,发现主要有甘肃霸王、蒙古韭、碱蓬、红砂、盐爪爪属和黄毛六种牧草,其粗灰分为24.63%,水分68.53%,粗蛋白17.02%,粗脂肪2.23%;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钾含量为10515.67 mg/kg、铁含量为354.89 mg/kg、镁含量为1232.00 mg/kg;重金属元素砷、铅、汞、镉、铬等远低于国家标准(GB/T13885-201),没有检测到六六六、DDT等农残;补饲牧草主要为青贮饲料、燕麦秸秆及玉米秸秆,粗蛋白含量为6.63%,粗脂肪含量0.67%,粗灰分为7.83%,水分含量为7.13%;其重金属砷、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含量远低于饲料原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农残六六六、DDT均在国家标准(GB/T 13090-2006)范围之内。(3)屠宰性能和羊肉安全方面,永昌肉羊先放牧至5月龄,后集中育肥至6月龄屠宰。宰前活重36.81±2.27 kg,胴体重15.57±0.97 kg,背膘厚1.48 cm,眼肌面积11.41 cm2,屠宰率42.40%。羊肉表面无肉眼可见异物,没有寄生虫,且肉色鲜红。羊肉中没有检测到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及沙丁胺醇等瘦肉精,以及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邻二甲氧嘧啶(SM2、SMM、SDM、SQX)这四种磺胺类药物,镉、砷、汞等重金属;铅、镍、铬的含量也低于国家标准(GB5009.268-2016)。(4)肉品质方面,永昌肉羊屠宰后45min b*为3.99,显着(P<0.05)高于滩羊和湖羊,排酸24h后永昌羊肉L*和b*分别为41.50和8.21,显着(P<0.05)高于滩羊和湖羊。永昌羊肉肉质细嫩,剪切力为67.86 kgf,肌纤维直径为26.94μm,均显着(P<0.05)低于同类产品平均值。永昌羊肉富含多种有益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含量为46.7 mg/100g,显着(P<0.05)高于同类羊肉产品,肌内脂肪酸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率(P:S)为0.67,高于WHO理想标准值0.4;永昌肉羊氨基酸比例合理,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TAA)为40.08%,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AA)为66.51%,满足FAO/WHO所述的质量较好蛋白质的要求;永昌肉羊富含多种矿物质,其中钾含量达到3426.88 mg/100g,Fe含量为26.22 mg/100g,Zn含量为10.67 mg/100g,Mg含量为301.93 mg/100g,均显着高于同类绵羊肉;永昌羊肉具有独特的甘甜香气,膻味轻,其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含量3.16 mg/kg,比同类绵羊肉高0.37g/100g,甜味氨基酸L-谷氨酰胺显着(P<0.05)高于湖羊和杜泊羊,香味核苷酸5’腺嘌呤核苷酸比湖羊和杜泊高41.42%、35.98%,没有检测到与膻味相关的辛酸,酮类及相关化学物质。永昌羊产地环境各指标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养殖模式多为放牧+补饲,生产过程安全。肉质质量检各指标均国家标准(GB 5009.268-2016)。肉品质检测中,剪切力最小,肌肉组织纤学结果表明永昌羊肉瘦而不柴,口感细嫩,脂肪酸和氨基酸比例达到优质蛋白要求;矿物质含量高;苦味氨基酸含量低于同类绵羊、鲜香风味前体物质比例比湖羊及杜泊高,总体上永昌羊肉口感细嫩,风味鲜香、膻味轻,营养丰富。

王朋磊[6](2021)在《草木樨低香豆素第二次轮回选育及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木樨(Melilotus)作为广泛种植的豆科类牧草,具有重要饲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目前主要栽培种有黄花草木樨(M.officinalis)和白花草木樨(M.albus)。降低草木樨中香豆素含量可以有效提高该物种的饲用价值。本团队自2011年以来,从国内外引进101份草木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创制选育出多份优异草木樨半同胞家系。2014-2015年对草木樨半同胞家系开展了第一次轮回选择,对创制出的草木樨半同胞家系进行产量、香豆素含量等6个性状综合评价。但要想育成稳定的新品种,有必要开展多次轮回选择。研究以团队选育草木樨半同胞家系为材料,进行第二次轮回选择,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草木樨品质性状及香豆素测定的快速预测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成了草木樨半同胞家系第二次轮回选择。利用第一次轮回选育获得半同胞家系材料,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各25份,在甘肃省的榆中县和临泽县进行了连续两年的产量、品质、香豆素含量等性状测定,研究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草木樨半同胞家系间株高、干重、纤维、香豆素含量等性状具有显着的基因型变异(P<0.01),干重、株高、茎粗等两地点间存在显着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P<0.01);经过第二次轮回选择后,根据基因型方差计算的干重与株高的遗传增益较高。香豆素与干重、株高、茎粗、纤维等呈负相关关系,与粗蛋白呈正相关关系;干重、株高等产量性状又与各品质性状有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模式分析通过图像化的形式表明各农艺性状的关系并将不同半同胞家系的综合表现进行汇总。聚类分析将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都聚为4个组,黄花草木樨表现最好的为第2组,平均干重和株高均最高,分别为138.70 g,129.05 cm,香豆素含量0.44%,为4组中的最低。白花草木樨中第4组表现最好,具有较高的干重、株高、粗蛋白且香豆素含量最低,平均干重为106.74 g,株高为110.36 cm,平均香豆素含量为0.35%。这些表现较好的材料将用于后续草木樨新品种的选育工作。2.建立了草木樨品质及香豆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和测定技术。分别从甘肃省榆中县和临泽县采集草木樨中间育种材料225份,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各100份用于定标材料,25份混合材料用于模型的外部验证。通过定标材料的近红外光谱和性状的化学值结合,利用最小二乘法(PLS)等数学计量方法,建立了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香豆素(Cou)5个性状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发现200份定标样品各性状化学值范围如下:CP 7.97%-13.49%、ADF 19.23%-48.19%、NDF433.11%-54.99%、ADL 3.52%-12.03%、Cou 0.13%-1.1%,所测性状具有较宽广的分布范围,样品选择适合,满足建模条件。建立的CP、NDF、ADF、ADL、Cou等性状的预测模型定标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0.90、0.89、0.78、0.87;预测标准偏差(SEC)分别为:0.987、1.416、1.264、0.521、0.072。通过外部样品数据进一步验证结果发现,建立5个性状的预测模型中Cou和NDF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ADL模型预测效果相比其他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草木樨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空间,为后续草木樨的香豆素及品质的快速测定奠定了基础。

赵春旭[7](2020)在《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筛选及对低温胁迫的生理与分子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低温胁迫下,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等均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扩展性能和再生力强,营养丰富,抗逆性强,是一种优良的牧草,也是草地建植和生态恢复的优良种质材料。同时,草地早熟禾质地好,色泽美,绿期长,是冷凉地区广泛使用的草坪草种。然而,目前我国草地早熟禾育成品种较少,大量种子依靠国外进口,且不能较好的适应我国多样的气候特征,尤其在一些高寒地区,限制了草地早熟禾在该地区的推广种植。我国草地早熟禾野生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有广泛的分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本土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具有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良特性。因此,筛选本土抗寒种质资源,探究其抗寒机理,对于选育抗寒新品种、引种驯化等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青藏高原地区采集到15份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对其进行了抗寒性综合评价,获得了抗寒型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10-122和低温敏感型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09-126。并且采用生理指标测定方法、转录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对10-122和09-126进行了抗寒生理响应、转录组学差异及代谢组学差异分析,鉴定了抗寒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代谢产物,从不同层面探究了青藏高原地区野生草地早熟禾的抗寒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对低温胁迫下15份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进行了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野生草地早熟禾材料的抗寒能力存在差异。低温胁迫抑制了15份野生草地早熟禾的萌发。苗期时,低温胁迫下供试材料细胞膜系统损伤,叶绿素含量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升高。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5份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性能,并按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如下:10-122>10-222>09-173>09-264>10-73>10-45>09-304>09-336>09-033>09-281>09-317>09-329>09-065>09-073>09-126。(2)相对于低温敏感型材料09-126,抗寒型材料10-122在低温胁迫期间可以更好地保持细胞膜结构和光合色素稳定。其通过产生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提高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APX)、消解活性氧物质(O2·-、H2O2)、增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蔗糖、果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丙酮酸含量等生理反应,以维持细胞的稳定性。(3)在低温胁迫下对抗寒型种质材料10-122和低温敏感型种质材料09-126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材料10-122在低温胁迫下与适温状态相比存在3194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7088个上调表达,14855个下调表达。材料09-126中有25905个DEGs,其中,13513个上调表达,12392个下调表达。10-122特有的DEGs为17742个,09-126特有的DEGs为11704个,两者共有DEGs 14201个。在低温胁迫下2种材料DEGs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膜系统及次生物代谢等通路中,抗寒型材料10-122富集程度高于低温敏感型材料09-126。GO分析发现,抗寒型材料10-122在脂类代谢、钙离子结合、转运蛋白活性、氧化还原酶复合体、含氧化合物响应、细胞膜、光系统Ⅰ反应中心中特异显着富集。KEGG分析发现,抗寒型材料10-122在角质、木栓质和蜡脂生物合成中特异显着富集。此外,只在抗寒型种质材料10-122的特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CBF转录因子、钙信号调节、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抗氧化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通路中,说明以上代谢通路和特异表达基因在10-122抵御低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在低温胁迫下对抗寒型种质材料10-122和低温敏感型种质材料09-126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在糖及糖醇代谢、氨基酸代谢和三羧酸循环代谢中,材料09-126和10-122的多种代谢产物含量发生变化,其中脯氨酸、鸟氨酸和苏氨酸含量均上升,可以将其作为供试材料响应低温胁迫的主要标志物。低温胁迫下,丝氨酸、蛋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只在10-122中下调表达,木糖、异麦芽糖和海藻糖-6-磷酸只在10-122中上调表达,这可能是寒冷地区乡土种质材料普遍适应低温胁迫的保护性抵御反应。

宋磊[8](2020)在《新疆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品质研究》文中指出为筛选适宜石河子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及其最佳收获期,本试验选取10个品种燕麦在四个生育期(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成熟期)刈割调制干草并测定营养品质,采用隶属函数评价牧草质量并筛选适合青贮的生育期。选取10个燕麦品种在筛选出的两个时期刈割(抽穗期、乳熟期)。将采回的样品分别调制干草和青贮。研究燕麦青贮发酵过程中0、3、5、9、15、30、45、60 d营养品质及发酵品质变化规律,以及其干草和发酵60 d青贮在瘤胃中0~72 h营养物质的降解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收获期燕麦营养品质研究燕麦干草作为燕麦的主要调制方式因收获期而造成营养品质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燕麦在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成熟期四个时期中营养品质存在显着差异(P<0.05)。根据营养品质结果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1)各品种燕麦鲜草产量及CP含量在抽穗期最高,乳熟期干草产量及WSC含量最高,成熟期RFV值最高;2)爱沃在抽穗期、蜡熟期和成熟期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8.59t/hm2、11.51 t/hm2和10.50 t/hm2,乳熟期为领袖14.62 t/hm2;抽穗期CP含量高于乳熟期、蜡熟期和成熟期。爱沃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的CP含量在所有品种中均最高,分别为15.74%、13.57%、11.56%;3)通过隶属函数评价,抽穗期美达综合评价最高,乳熟期领袖综合评价最高,蜡熟期和成熟期均是爱沃综合评价最高。4)各品种鲜草产量峰值均出现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建议选择抽穗期及乳熟期进行青贮加工。2.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燕麦青贮发酵阶段,生育期和青贮发酵时间对燕麦青贮品质均有显着影响(P<0.05)。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各指标随发酵时间逐渐降低,随着生育期推迟显着增加粗纤维含量而降低CP和WSC含量。对于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指标而言,随发酵的进行p H值逐渐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加,NH3-N/TN值逐渐增加。收获期对p H值变化影响程度减小,乳熟期的乳酸含量最高,乙酸含量最低,抽穗期NH3-N/TN最低。乳熟期燕麦青贮发酵品质较抽穗期好。本研究中各品种燕麦青贮品质乳熟期均优于抽穗期。较其它几个品种燕麦,领袖无论在抽穗期或乳熟期收获,青贮品质均最优。建议本地燕麦青贮种植品种为领袖,以该品种乳熟期收获为本地燕麦青贮生产的主要方式。3.不同品种燕麦青干草及青贮瘤胃降解率的分析及评价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的推广的燕麦品种及收获期,本研究通过对10个品种燕麦两个收获期调制的干草及青贮进行半体外消化率分析及评价,并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有效消化率模型参数的计算,并采用隶属函数评价得出以下结论:DMD越高家畜对燕麦饲草的采食量则越大,其ADF和NDF有效降解率与家畜采食量呈负相关。建议各品种在抽穗期刈割并青贮能够获得DMD更高的饲草,其中燕王、爱沃和领袖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刈割并青贮均能够获得较高的瘤胃降解率;结合实验二结论建议以领袖和爱沃乳熟期收获为本地燕麦青贮生产的主要方式。

马碧花[9](2020)在《水杨酸、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抗逆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和草坪草,禾草内生真菌与宿主形成互惠共生体。为提高多年生黑麦草的抗逆性,本研究从筛选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选育抗逆性植株两方面着手开展研究。以被内生真菌感染(E+)和未被内生真菌感染(E-)的多年生黑麦草为材料,首先在温室条件下比较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后多年生黑麦草E+和E-植株抗旱性的差异,以明确喷施适当浓度的外源激素是否能提高植株抗逆性。并将部分多年生黑麦草E+和E-种子进行航天诱变后,根据田间表型性状初步筛选出优异变异单株并进行抗逆性评价和抗性机理研究,筛选出抗逆性较强的种质资源,为选育适宜于西北干旱地区的抗旱多年生黑麦草新品种奠定基础。所获结果主要如下:(1)用4种不同浓度水杨酸(0 mmol/L、0.25 mmol/L、0.5 mmol/L和0.75 mmol/L)处理多年生黑麦草E+和E-植株后,分别进行正常浇水(对照)和15天不浇水(干旱)处理。发现在对照和干旱条件下部分E+和E-植株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随水杨酸浓度先增加后降低,说明水杨酸对植株的生理生化产生影响,且不同浓度影响不一致。当没有水杨酸处理时,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显着(P<0.05)提高了宿主的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说明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提高了宿主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性。而喷施一定浓度的水杨酸后,内生真菌仅显着(P<0.05)降低了植株的丙二醛含量和提高了过氧化物酶活性,说明干旱条件下水杨酸与内生真菌共同作用对宿主植株作用不明显。(2)将多年生黑麦草E+和E-种子进行航天诱变,观测其田间表型性状。结果表明诱变E+种子萌发后的发芽率和成株的成活数均高于其未诱变E+种子,诱变E-植株的成活率大于非诱变E-植株的成活率。且在种植后第二年,诱变E+植株株高、分蘖的变异系数大于未诱变E+植株;诱变E-植株分蘖和冠幅的变异系数大于未诱变E-植株;诱变E+和诱变E-植株的小穗数、穗长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其对照,从中筛选出了21株E+和18株E-优异变异单株。(3)收集筛选的优异变异单株的种子,在温室进行干旱(土壤饱和含水量15%)、盐(250mmol NaCl溶液)、干旱和盐共同处理(先浇250 mmol NaCl溶液,3天后进行干旱)三种胁迫处理,并以不加任何NaCl并正常浇水的植物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三种处理均抑制了多年生黑麦草植株的生长,显着(P<0.05)降低了部分植株的株高、分蘖和生物量等指标;并显着(P<0.05)降低了部分多年生黑麦草植株的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碳(C),磷(P),钾离子(K+),钙离子(Ca2+)含量,显着(P<0.05)提高了部分植株的钠离子(N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在对照和三种胁迫处理下,内生真菌和航空诱变均对植株生长产生显着性影响,比如干旱和盐共同处理下,内生真菌显着(P<0.05)提高了诱变植株的株高、分蘖、地上生物量。对照条件、干旱处理、干旱和盐共同处理下,航天诱变显着(P<0.05)提高了E+多年生黑麦草植株的株高和E-植株的株高、分蘖。内生真菌和航空诱变对植株的内源激素、营养元素、离子含量也有显着性影响。比如对照和三种胁迫处理下,内生真菌显着(P<0.05)提高了诱变植株的IAA、地上部分N以及地下部分Ca2+含量并显着(P<0.05)降低了诱变植株的CTK以及地上部分Na+和K+含量;内生真菌显着(P<0.05)提高了非诱变植株的ABA、地下P含量并显着(P<0.05)降低了非诱变植株的CTK、地下部分Na+含量。对照和三种胁迫处理下,经过航天诱变后E+植株的IAA、地上部分N含量显着(P<0.05)提高,Na+含量显着(P<0.05)降低;经过航天诱变后E-植株的IAA、地下部分Ca2+含量均显着(P<0.05)提高,地下部分Na+含量显着(P<0.05)降低。该研究表明内生真菌促使植株内源激素、离子含量、营养元素在宿主体内的合理分配,而经航天诱变后的植株,其内源激素、离子含量、营养元素也受到影响,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最终提高宿主植物的抗旱耐盐性。从航天诱变筛选出的变异植株抗逆性增强,而内生真菌进一步增强此优势,为下一步选育抗旱多年生黑麦草新品种奠定基础,而水杨酸对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植株的作用不明显。因此,利用“航天诱变+内生真菌”开展优质抗逆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周娟娟,魏巍,桑旦,秦爱琼,黄利春,汪丽军[10](2019)在《藏北高寒区越冬期间野生早熟禾根系生理特征及抗寒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藏北高寒区早熟禾属(Poa)野生种质田间越冬期的生理特征和抗寒强弱,以采集自藏北草原的3个野生种和引进1个栽培品种为试验对象,在海拔4 512 m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种植,并测定其根系中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SS)、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 S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5项指标越冬期间的变化,分析不同材料的低温生理适应性。结果表明,4种供试材料的越冬率均高于80%,且野生种的越冬率显着高于栽培品种(P <0.05)。入冬前(9月)至翌年返青期(5月),根系中SS、MDA含量和SOD、CAT活性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于最冷月(1月);SP含量呈现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中亚早熟禾(Poa litwinowiana)和渐尖早熟禾(P. attenuata)的SOD和CAT活性在最冷月显着(P <0.05)高于冷地早熟禾(P. crymophila)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早熟禾属材料的抗寒性能,由强到弱顺序为中亚早熟禾>渐尖早熟禾>冷地早熟禾(野生种)>青海冷地早熟禾(栽培种)。

二、西藏选育出24种优良牧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选育出24种优良牧草(论文提纲范文)

(1)22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2.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4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2.4.1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4.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3 讨 论
    3.1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3.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
4 结 论

(2)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1.1.1 种类与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产量与品质
        1.1.4 栽培技术
    1.2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形态学水平
        1.2.2 细胞学水平
        1.2.3 蛋白质水平
        1.2.4 分子标记水平
    1.3 基于关联分析发掘连锁基因位点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3.1 连锁不平衡
        1.3.2 连锁不平衡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4 老芒麦育种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2.2.2 多叶老芒麦新种质鉴定
        2.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试验方法
        2.3.1 农艺性状测定
        2.3.2 营养成分分析
        2.3.3 遗传多样性
    2.4 数据分析
        2.4.1 灰色关联分析
        2.4.2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2.4.3 关联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3.1.1 形态及农艺性状
        3.1.2 主成分分析
        3.1.3 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3.2 新种质创制与评价
        3.2.1 新种质培育
        3.2.2 物候期
        3.2.3 主要农艺性状
        3.2.4 饲草产量
    3.3 新种质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3.3.1 物候期
        3.3.2 株高、茎叶比、鲜干比
        3.3.3 草层结构分析
        3.3.4 产草量分析
    3.4 参试材料单株水平产量和品质鉴定比较
        3.4.1 表型性状分析
        3.4.2 产草量及营养成分比较
        3.4.3 主成分分析
        3.4.4 灰色关联分析及综合评价
    3.5 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
        3.5.1 SSR多态性分析
        3.5.2 遗传相似系数及分子方差分析(AMOVA)
        3.5.3 群体结构分析
        3.5.4 主成分分析及N-J聚类分析
        3.5.5 主要农艺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老芒麦表型与农艺性状多样性
    4.2 老芒麦产草量特性
    4.3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4.3.1 产量性状
        4.3.2 品质性状
        4.3.3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4.4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研究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群体遗传结构
        4.4.3 关联分析
5 结论
6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黑麦概述
        1.1.1 小黑麦起源及特点
        1.1.2 小黑麦类型及应用
        1.1.3 小黑麦传统育种
        1.1.4 分子标记在小黑麦研究中的应用
    1.2 遗传群体构建及分子标记类型
        1.2.1 作图群体构建
        1.2.2 分子标记概述
    1.3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性状测定及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穗部性状的表型及次数分布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小黑麦穗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2.2.3.1 遗传模型的选择
        2.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备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2.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
    2.3 讨论
        2.3.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相关性
        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模型
        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参数对育种的指导
    2.4 小结
第三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亲本及群体构建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DNA提取
        3.1.4 小黑麦ISSR-PCR扩增和检测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6 QTL命名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表型分析
        3.2.2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
    3.3 讨论
        3.3.1 群体选择及分子作图
        3.3.2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3.3.3 影响小黑麦QTL定位的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猪种研究现状
        1.1.1 国外猪种资源的现状
        1.1.2 国内猪种资源的现状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对我国猪种产生的影响
        1.2.1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1.2.2 国外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1.3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概况
        1.3.1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1.3.2 我国藏猪的现状与特点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研究地基本概况
    3.1 产区自然条件
    3.2 生态环境条件
    3.3 社会经济条件
4.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及模型的拟合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体重
        4.2.2 体重与体尺
    4.3 讨论
        4.3.1 阿坝藏猪生长模型的拟合
        4.3.2 阿坝藏猪的生长规律
        4.3.3 体重与体尺各指标相关系数
        4.3.4 阿坝藏猪体重与体尺的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阿坝藏猪(放牧+半舍饲)肥育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5.1.2 肥育生长性能测定及指标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育肥期日增重
        5.2.2 育肥期料肉比
    5.3 讨论
        5.3.1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日增重比较
        5.3.2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料重比比较
    5.4 本章小结
6.阿坝藏猪屠宰性能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屠宰测定依据
        6.1.2 主要测定指标及标准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屠宰指标比较
        6.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猪种和国外品种猪的内脏器官指数比较
    6.3 讨论
        6.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屠宰性状分析
        6.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分析
    6.4 本章小结
7.阿坝藏猪肉质品质测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测定动物
        7.1.2 试验仪器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肉色比较
        7.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质理化指标比较
        7.2.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商品猪肉质营养成分比较
        7.2.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7.3 讨论
        7.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肉色比较
        7.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常规肉质性状比较
        7.3.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营养含量比较
        7.3.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猪肉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7.4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描述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永昌羊肉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
        1.1.1 国外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
        1.1.2 国内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
    1.2 .甘肃羊产业现状
        1.2.1 永昌县肉羊产业情况
        1.2.1.1 永昌肉羊养殖历史
        1.2.1.2 永昌肉羊产业现状
    1.3 影响羊肉品质的因素
        1.3.1 产地环境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1.3.2 生产过程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1.3.3 屠宰性能
        1.3.4 肉用品质评价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永昌羊产地环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数据采集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土壤测定方法
        2.2.2 水样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气候环境分析
        2.3.2 土壤资源
        2.3.3 水资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生产过程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饲草料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饲养管理调查
        3.3.2 牧草分析
        3.3.3 饲草料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永昌肉羊屠宰性能和安全品质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肉质安全性检测
        4.2.2 布鲁氏杆菌的测定
        4.2.3 屠宰性能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流行病学调查及安全性检测
        4.4.2 屠宰性能测定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肉品质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动物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肉用品质的测定
        5.3.2 营养成分的测定
        5.3.3 脂肪酸的测定
        5.3.4 代谢组学检测差异风味前体物质
        5.3.5 肌纤维组织特性的测定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肉用品质结果与分析
        5.5.2 营养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5.5.3 代谢组学检测差异风味前体物质
        5.5.4 背最长肌肌纤维组织学特性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土壤各元素测定
    附录2 水样各元素测定
    附录3 饲料及饲草中各元素测定
    附录4 永昌羊肉中风味化合物测定
致谢

(6)草木樨低香豆素第二次轮回选育及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草木樨简介及研究进展
        2.1.1 草木樨生物学特性
        2.1.2 草木樨利用价值
        2.1.3 草木樨的栽培与利用
        2.1.4 草木樨饲喂及加工
    2.2 香豆素概述
    2.3 草木樨中香豆素研究进展
    2.4 近红外技术研究进展
        2.4.1 近红外技术原理
    2.5 近红外技术在牧草品质测定的应用
    2.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7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草木樨半同胞家系的第二次轮回选择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设计
        3.2.4 测定性状及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草木樨半同胞家系方差分析
        3.3.2 草木樨各农艺性状表型相关性分析
        3.3.3 草木樨各农艺性状的模式分析
        3.3.4 草木樨各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3.4 讨论
第四章 草木樨品质性状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3 品质性状化学值的测定
        4.2.4 光谱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性状的化学值分析
        4.3.2 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4.3.3 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筛选及对低温胁迫的生理与分子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低温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1 低温对细胞膜的影响
        1.2 低温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3 低温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1.4 低温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5 低温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2 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的分子应答机制
    3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4 代谢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5 植物抗寒性的评价方法
    6 草地早熟禾抗寒性的研究
    7 研究目的意义
    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的抗寒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萌发期试验
        1.2.2 苗期试验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发芽指标
        1.3.2 生理指标
        1.4 综合评价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丙二醛的影响
        2.4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叶绿素的影响
        2.5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脯氨酸的影响
        2.6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可溶性糖的影响
        2.7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2.8 15 份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抗寒性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萌发及苗期生理的影响
        3.2 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抗寒性野生草地早熟禾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测定
        1.3.2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1.3.3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含量测定
        1.3.4 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测定
        1.3.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3.6 蔗糖和果糖含量测定
        1.3.7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1.3.8 丙酮酸含量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光合色素的影响
        2.4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活性氧的影响
        2.5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6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糖类物质的影响
        2.7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SPS活性和丙酮酸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野生草地早熟禾转录组学比较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RNA提取及样品检测
        1.4 建库和测序
        1.5 Illumina测序及测序数据的分析
        1.5.1 转录组组装
        1.5.2 基因功能的注释
        1.5.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1.5.4 GO和 KEGG富集分析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及质量情况
        2.2 转录组组装
        2.3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基因功能注释
        2.4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5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2.6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2.7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差异表达基因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野生草地早熟禾代谢组学比较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代谢产物提取和鉴定
        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2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代谢产物数目分析
        2.3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代谢产物主成分分析
        2.4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代谢产物通路分析
        2.5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部分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2.5.1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糖和糖醇代谢产物的变化
        2.5.2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氨基酸代谢产物的变化
        2.5.3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三羧酸循环代谢产物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8)新疆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燕麦简介及生长环境及加工方式
        1.2.2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青干草营养品质影响
        1.2.3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收获期对新疆石河子燕麦青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
        2.1.2 .试验内容及测定方法
        2.1.3 .RFV的计算公式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2.2.2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干草产量的影响
        2.2.3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2.2.4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各指标的综合价值评价
    2.3 .讨论
        2.3.1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鲜/干草产量的影响
        2.3.2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2.3.3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隶属函数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感官评定
        3.2.2 .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营养品质变化规律
        3.2.3 .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变化规律
        3.2.4 .不同收获期处理青贮燕麦各指标综合价值评价
    3.3 .讨论
        3.3.1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原料及青贮的影响
        3.3.2 .燕麦青贮隶属综合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品种燕麦青干草及青贮瘤胃降解率的分析及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育期对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4.2.2 .不同生育期对燕麦青贮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4.2.3 .不同生育期燕麦干草和青贮DMD
        4.2.4 .不同生育期燕麦干草和青贮NDFD
        4.2.5 .不同生育期燕麦干草和青贮ADFD
        4.2.6 .不同生育期燕麦干草和青贮OMD
        4.2.7 .不同收获期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率隶属函数评价
        4.2.8 .不同生育期燕麦青贮各项指标隶属函数评价
    4.3 .讨论
        4.3.1 .不同收获期燕麦发酵瘤胃降解特征
        4.3.2 .不同收获期燕麦干草及青贮发酵瘤胃降解隶属函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贮60d部分燕麦感官评价
附录2 本文涉及到的各类标准曲线
致谢
作者介绍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水杨酸、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抗逆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多年生黑麦草概述
    2.2 禾草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2.3 内生真菌对禾草抗旱性和耐盐性的影响
        2.3.1 促进植株生长
        2.3.2 植物光合特性
        2.3.3 抗氧化保护系统
        2.3.4 植物渗透调节
        2.3.5 植物养分吸收
        2.3.6 植物内源激素
    2.4 水杨酸类物质对植物抗旱耐盐性的影响
        2.4.1 逆境胁迫下对植物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2.4.2 逆境胁迫下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2.4.3 逆境胁迫下对植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2.5 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
    2.6 航天育种概述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水杨酸和内生真菌对未诱变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的影响
        3.1.1 供试种植材料
        3.1.2 试验处理设计
        3.1.3 各项指标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田间多年生黑麦草诱变植株的筛选
        3.2.1 供试种植材料
        3.2.2 试验处理设计
        3.2.3 数据处理
    3.3 内生真菌和航天诱变对多年生黑麦草抗逆性的影响
        3.3.1 供试种植材料
        3.3.2 试验设计处理
        3.3.3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3.3.4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3.3.5 植物营养元素和离子含量的测定
        3.3.6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水杨酸和内生真菌对未诱变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的影响
        4.1.1 水杨酸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的影响
        4.1.2 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3 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SOD和 POD活性的影响
        4.1.4 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MDA含量的影响
        4.1.5 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 田间多年生黑麦草诱变植株的筛选
    4.3 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抗逆性的影响
        4.3.1 胁迫处理下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4.3.2 干旱和盐胁迫下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内源激素的影响
        4.3.3 干旱和盐胁迫下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营养元素的影响
        4.3.4 干旱和盐胁迫下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离子含量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影响
    5.2 多年生黑麦草诱变单株的筛选
    5.3 干旱和盐胁迫下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5.4 干旱和盐胁迫下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内源激素的影响
    5.5 干旱和盐胁迫下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营养元素的影响
    5.6 干旱和盐胁迫下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离子含量的影响
    5.7 主要结论
    5.8 下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西藏选育出24种优良牧草(论文参考文献)

  • [1]22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 唐凤,李瑶,王永琪,张树振,张永超,张博. 种子, 2021(06)
  • [2]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D]. 贾振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常丹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4]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D]. 何雨潼.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5]永昌羊肉品质评价[D]. 廖智. 兰州大学, 2021(11)
  • [6]草木樨低香豆素第二次轮回选育及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技术的研究[D]. 王朋磊. 兰州大学, 2021(11)
  • [7]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筛选及对低温胁迫的生理与分子响应研究[D]. 赵春旭.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8]新疆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品质研究[D]. 宋磊.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9]水杨酸、航天诱变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抗逆性的影响[D]. 马碧花. 兰州大学, 2020(12)
  • [10]藏北高寒区越冬期间野生早熟禾根系生理特征及抗寒性比较[J]. 周娟娟,魏巍,桑旦,秦爱琼,黄利春,汪丽军. 草业科学, 2019(08)

标签:;  ;  ;  

24种优良牧草在西藏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