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上择形合成2,6-二烷基萘的研究进展

分子筛上择形合成2,6-二烷基萘的研究进展

一、分子筛上择形合成2,6-二烷基萘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煜,祁晓岚,王振东,孔德金,欧阳福生[1](2021)在《ZSM-35分子筛合成和表征研究进展》文中指出ZSM-35分子筛因在丁烯异构化反应中具有优异的择形催化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新型合成方法层出不穷。综述了近年来ZSM-35分子筛的新型合成方法、表征方法、微观结构以及酸性特征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类合成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ZSM-35分子筛的合成规律及形貌控制方法,并对ZSM-35分子筛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利用双模板剂的协同作用可以合成出性能更优异的ZSM-35分子筛;减少有机模板剂的使用及无胺合成是ZSM-35分子筛合成的热点;ZSM-35分子筛微观结构的改进也备受关注,合成出了大孔-介孔-微孔复合孔ZSM-35分子筛以及纳米型ZSM-35分子筛。

赵潇[2](2021)在《COx催化加氢制高附加值化学品》文中研究指明COx(CO/CO2)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若利用可再生能源得到的氢,将COx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对缓解我国化石资源紧缺、降低化石资源依赖以及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COx催化转化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2Na)改性制备了Nax-Fe-Co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C2-C4=和C5-C11)。XRD分析表明,Co和EDTA-2Na有助于增强Fe的抗烧结性。在煅烧EDTA-2Na辅助制备的样品过程中,EDTA4-可以分解为有机小分子,从而促进铁种类的还原。同时EDTA-2Na中的钠可改善催化剂表面的碱度,有利于改善烃的产物分布。用于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FTS)的负载型铁催化剂主要是以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为载体。然而,金属与载体强的相互作用阻碍了活性相碳化铁的形成,使得催化剂活性较低。在本论文研究中,通过EDTA络合浸渍制备了10Fex Ey Na/Al2O3催化剂,通过带正电荷的羟基(OH2+)与[Fe(EDTA)]-配合物阴离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来提高氧化铝载体上铁物种的分散度。原位红外实验表明,EDTA辅助制备的催化剂更容易富集活性物种,从而提高了CO的转化率。使用尿素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Zn含量的Zn O-Zr O2固溶体,并与H-ZSM-5沸石组成双功能催化剂。以甲醇、二甲醚等为活性中间体,将合成气与苯一步转化为甲苯、二甲苯。研究发现,合适的Zn O-Zr O2比例显着的提高了催化性能;适宜的酸量有助于甲苯/二甲苯选择性的提升,降低副产物乙苯、C9+芳烃的选择性。沸石拓扑结构对产物分布影响明显,H-ZSM-5沸石具有和芳烃分子动力学直径相近的十元环孔道,有利于苯的活化,因此苯的转化率较高;H-ZSM-35、H-MOR沸石具有小尺寸八元环孔道不利于苯通过,且副产物乙苯的选择性较高。双功能催化剂活性中心的距离是影响催化剂性能主要因素,采用粉末混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合成气与苯的转化。研究了合成气与联苯烷基化的性能,对比不同类型的分子筛发现,H-ZSM-5与ZnAlCrOx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是较理想的催化剂。在硅铝比相同的条件下,nano-H-ZSM-5催化剂的活性高于micro-H-ZSM-5。合成气与联苯烷基化以及甲醇与联苯烷基化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以合成气代替甲醇作为的甲基化试剂,不仅可以提高联苯的转化率,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反应的稳定性。通过nano-H-ZSM-5进行Ce、Si、P、Mg一系列复合改性,有效地提高了4-甲基联苯(4-MBP)与4,4’-二甲基联苯(4,4’-DMBP)的选择性。最后,研究了ZnAlCrOx与分子筛H-ZSM-5,SAPO-11,H-MCM-22和H-β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对合成气与萘的烷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分子筛的孔道尺寸与催化剂活性成正比,与2-甲基萘(2-MN)和2,6-二甲基萘(2,6-DMN)动力学直径相当的H-ZSM-5和SAPO-11分子筛是较为理想的合成气与萘烷基化的催化剂。

张维民[3](2021)在《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文中研究表明Beta沸石是一种具有三维十二元环交叉孔道结构的大孔沸石,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的强Br?nsted酸浓度、高Si/Al比、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和高表面积,是石化工业应用中的潜在催化剂,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工艺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然而,传统的Beta沸石作为催化剂时,存在强烈的空间位阻和扩散限制,阻碍大分子通过其内部孔道而形成积炭使催化剂失活,导致沸石催化剂的潜力未能被充分利用。解决该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是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以允许大分子转化并缩短扩散路径。目前虽然有多种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的方法,但仍然仅限于实验室规模,工业化生产仍未能实现。限制其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工艺复杂或原料昂贵。因此,为了真正实现多级孔Beta沸石的未来应用,有必要开发一种经济可行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既需要保证制备的多级孔沸石性能优异,也需满足合成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和合成程序简单的要求。本论文在常规Beta沸石的合成凝胶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热条件下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并探索了预晶化时间和添加乙醇的影响,最终确立了以CTAB为模板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的方法,此方法无需预晶化,无需乙醇,操作程序简单;改变合成凝胶中的H2O/(SiO2+Al2O3)、Na2O/(SiO2+Al2O3)及TEAOH/(SiO2+Al2O3)等参数及使用不同链长的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一定范围内均可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得到的多级孔Beta沸石是由单晶纳米颗粒组成的椭球状聚集体,介孔由丰富的晶间孔构成;通过控制变量,在保持较高微孔比表面积的前提下,外比表面积在80-290 m2·g-1的范围内,介孔体积在0.23-0.54 cm3·g-1的范围内可调变,且单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椭球状聚集体的尺寸也可调变,实现了多级孔Beta沸石孔结构和形貌的调控;该合成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产品性质可调,基本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通过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晶化动力学,改变凝胶Si/Al比和CTAB浓度等,利用表面张力测试、XRD、N2吸附、SEM和TG等技术手段,追踪分析了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过程中CTAB的作用方式。在成核期,带正电的CTA+以球状胶束形式存在于固体中,被吸引在带负电荷的Al(OSi)4-和Si-O-附近,由于空间位阻作用,阻碍四面体间的相互连接,产生更多的晶核。随着晶化进行,Si-O-逐渐生成骨架中不带电的完整硅氧四面体,大量CTAB胶束与固体脱离,剩余的CTAB部分以CTA+形式与沸石外表面Si-O-作用,部分与Al(OSi)4-结合;与沸石外表面Si-O-和Al(OSi)4-结合的CTA+阻碍纳米晶粒的聚集,高温脱除后产生了晶间介孔,介孔来源于沸石纳米颗粒的堆积;另一部分CTA+以单体形式在Beta沸石的直通孔道与内部Al(OSi)4-结合,与TEA+相互竞争,并取代部分TEA+起到模板作用。外比表面积与凝胶Si/Al比和CTAB浓度有关,吸附的CTAB胶束越大,外比表面积越大。因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CTAB浓度而实现不同凝胶Si/Al比的沸石孔结构和形貌调变。在凝胶Si/Al比为10-200的范围内,研究了CTAB的调变范围对多级孔Beta沸石性质的影响。在凝胶Si/Al比为10-100的范围内,CTAB/SiO2的调变范围随着凝胶中Si/Al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合成的多级孔Beta沸石可达到的最大外比表面积也减小,形貌由纳米晶粒堆积而成的椭球状聚集体形貌转变为具有清晰晶体边界的立方体结构。凝胶Si/Al比为150时,多级孔Beta沸石变得致密,且出现了片状无定形。凝胶Si/Al比的改变使多级孔Beta沸石的Si/Al比以及Al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酸性。凝胶Si/Al比增大,产物体相Si/Al比增大,导致总酸量减少。凝胶Si/Al比为10-50时,骨架Si/Al比逐渐升高,导致总B酸量下降,强B酸占比提高;凝胶Si/Al比为100时,出现了大量提供酸量有限的四配位骨架铝Al(IVb),导致B酸量急剧减少。凝胶Si/Al比为10-100时,非骨架铝含量逐渐下降,尤其是五配位非骨架铝Al(V)的下降趋势明显,导致L酸量逐渐下降。利用三个不同大小的探针分子(均三甲苯、1,2,3,4-四氢萘和1,3,5-三异丙苯)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吸附与扩散性能。在吸附/脱附实验中,与常规Beta沸石相比,三种探针分子在多级孔Beta沸石中均表现出更高的吸附量及更快的扩散速率。利用三个不同大小的探针分子(甲基环己烷,均三甲苯,1,3,5-三异丙苯)反应研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酸性。甲基环己烷催化转化是一种表征多级孔Beta沸石酸性的有效手段,均三甲苯催化转化可用来反映多级孔Beta沸石孔内和外表面的酸性分布,1,3,5-三异丙苯裂解可用来反映多级孔Beta沸石可接近酸的酸性质。沸石中介孔的引入,提高了甲基环己烷的转化率,裂解产物的产率以及异丁烷的产率,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使可接近的总酸、B酸以及强B酸酸量均提高;提高了均三甲苯的转化率、降低了I/D值及1,2,4/1,2,3-TMB值,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使可接近的总酸酸量提高、反应空间和孔内或孔口的酸量与酸密度增大、扩散性能提高;提高了1,3,5-三异丙苯的转化率以及深度裂解产物的选择性,表明多级孔Beta沸石的可接近酸以及可接近的强酸的酸量均提高。在中试规模的反应器中,动态水热体系下制备多级孔Beta沸石,探究多级孔Beta沸石的工业化可行性。所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高的外表面积和丰富的中孔体积,且保留了沸石固有的微孔性质,已证实在实验室和中试规模下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相似的性质。中试规模的成功制备,证明该制备方法操作简易且合成结构稳定,因此可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扩散实验和9,10-二氢蒽的加氢裂化反应研究了中试规模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多级孔Beta沸石中介孔的引入,缩短了吸附质分子在沸石中的扩散路径,提高了其扩散速率,因此提高了吸附质分子的传质速率。9,10-二氢蒽在多级孔Beta沸石的加氢裂化反应表明介孔的引入提高了酸性位的可接近性,提高了产物分子传质速率。将中试规模制备的多级孔Beta沸石为载体的催化剂应用于工业模拟的VGO加氢裂化反应中,该催化剂因载体中的介孔提高了酸性位的可接近性,因此比参比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具有较高的中间馏分收率。此外,该催化剂的开环能力提高,致使产品中航空煤油的烟点增加,柴油的凝固点升高和尾油的BMCI值降低。因此,在涉及大分子参与的酸催化反应中,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桂文莹[4](2021)在《三价锰系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对氯苯酚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文中指出对氯邻甲酚是一种重要的精细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做防腐剂、消毒剂、杀菌剂及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中间体等。传统合成对氯苯酚衍生物的方式主要为酚类物质的氯化,此工艺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氯原子利用率低、副产物污染严重和设备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甲醇产能大,价格稳定。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生产对氯邻甲酚同时具备生产成本低廉、利于进一步扩大生产、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合成工艺和原子利用率高等优点,可以替代传统的氯代工艺成为大批量合成对氯邻甲酚的新选择。因此,设计和开发具备原料转化率高、单邻位选择性高、循环次数多和使用寿命长的催化剂是实现此工艺工业化的关键。本论文以不同方法合成了一系列Mn2O3系催化剂,评价了催化剂在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反应的活性。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NH3/CO2程序升温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固体紫外和热重-差热等系列表征,对反应前后、不同焙烧温度和不同元素配比的催化剂进行了细致研究。将这些表征结果同目标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相关联,并解释了脱氯反应的机理。讨论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沉淀法制备Mn2O3催化剂在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采用氨水沉淀法制备了Mn2O3催化剂。经过不同温度焙烧,制备了不同结晶度、酸碱位丰度、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的催化剂样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其反应性能,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脱氯为该反应的主要副反应。我们对脱氯进行细致的研究。将载气由N2换为H2/Ar混合气,证明了甲醇分解产生的H2不会使对氯苯酚脱氯。将甲基化试剂由甲醇换为甲醛溶液,脱氯反应受到抑制,说明甲醇是对氯苯酚类物质脱氯的主要原因。XRD、XPS和TG-MS表征表明反应过程中Mn3+被还原为Mn2+且催化剂表面氧物种分布发生了变化。在总结对氯苯酚和甲醇的反应历程和反应机理后,提出了一种甲醇使对氯苯酚类物质脱氯的机理。通过XRD和TG-DTA表征分别对不同反应阶段催化剂的晶相和表面积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反应温度、酚醇比、液时体积空速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讨论了反应条件如何影响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反应产物的选择性。二、α-Mn2O3纳米线材料在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通过水热法合成了α-Mn2O3纳米线材料,经过不同温度焙烧制备了不同结晶度、酸碱位丰度、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的催化剂样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其催化性能。SEM显示催化剂介孔结构源于α-Mn2O3纳米线的烧结和堆叠,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烧结加剧。XRD、N2吸附脱附、NH3/CO2-TPD表征结果表明,在考察的焙烧温度范围内,所合成的纳米线材料结构稳定,晶相不会发生转变。较沉淀法合成的Mn2O3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多的活性位点。XRD、XPS和TG-MS表征表明反应过程中Mn3+被还原为Mn2+且表面氧物种分布发生了变化。H2-TPR表征说明α-Mn2O3纳米线催化剂体相晶格氧更易于迁移至催化剂表面。通过XRD和TG-DTA表征分别对不同反应阶段催化剂的晶相和表面积碳物种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反应温度、酚醇比、液时体积空速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探讨了α-Mn2O3纳米线材料在高液时空速下具有高活性的原因。三、尖晶石型Zn1-xCuxMn2O4催化剂在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含有不同锌铜含量的Zn1-xCuxMn2O4(x=0,0.25,0.5,0.75,1)尖晶石催化剂。并通过XRD、固体紫外光谱、XPS、SEM、N2吸附脱附、H2-TPR、NH3/CO2-TPD、TG-DTA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态和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不同锌铜比、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反应的影响,以及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变化。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x=0.25,反应温度390 oC、酚醇比1:20时,对氯邻甲酚的单程收率最大为46.8%。虽然尖晶石结构的Zn0.75Cu0.25Mn2O4比表面积较小,但是由于其表面氧物种活性高,因此在高体积空速下可维持较高的转化率。四、钙钛矿结构Sr掺杂的锰酸镧催化剂在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通过溶胶凝胶法先制备了不同Mn含量(LM1,LM2,LM3)的锰酸镧催化剂。并在LM3的基础上引入了不同量的Sr2+,制备了一系列钙钛矿型催化剂。通过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和对对氯苯酚与甲醇邻位甲基化反应的反应评价。结果表明,当Mn的含量较大时(LM2,LM3),由于阳离子富集作用,会生成无定形的氧化锰。且Mn含量越大,Mn的结晶度和平均价态越低。Sr2+的引入会使钙钛矿的晶格发生畸变,产生氧空位。在反应过程中,会加快催化剂内部晶格氧的迁移速率。但不会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酸碱性、比表面积)等产生太大影响。Sr2+的加入使催化剂体相晶格氧更易迁移至催化剂表面,促进了甲醇到甲醛的氧化过程,使催化剂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好的活性。

王廷[5](2021)在《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合成气的高效利用为生产清洁燃料和化工产品开辟了新途径。它既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又能废物利用创造更高经济效益,芳烃作为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品,从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其他非石油碳资源出发经合成气制芳烃具有广阔前景。而费-托合成技术是替代石油路线将煤、天然气、生物质等含碳资源经合成气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最佳途径和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合成气(CO/H2)经费托合成路径直接转化为芳烃受到很大的关注。相比于甲醇路线,复杂的费托产物组成导致更难的阐明芳烃形成和产物调控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去探究反应机理及影响芳烃选择性的相关因素。如利用硅层包覆HZSM-5外表面酸性位,Fe Mn费托催化剂与分子筛单段和两段反应,模拟费托条件下,利用乙烯和丙烯作为模型分子探究其在分子筛上的芳构化行为等。另外,开发了一种性能优异的Na调节的Fe 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探究了其电子性质、碳化行为、界面效应等对于产物的影响,并创造性的构建了Na调节的Fe 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用于合成气一步制轻芳烃,同时解决了两类催化剂(费托催化剂和分子筛)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惰性硅层包覆HZSM-5可以显着提高对二甲苯(PX)的选择性,主要是由于有效阻止了对二甲苯(PX)在HZSM-5外表面酸性位上异构为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MX和OX)。随着惰性硅层对HZSM-5分子筛包覆程度的增加,PX选择性虽大幅度提高,但是却影响了液相中芳烃产品的总选择性,主要是由于过分的硅层包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FTS产品进入沸石通道和/或外表面发生芳构化反应。(2)Fe Mn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单段和两段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与甲醇路线不同,在合成气经费托路线制芳烃中,主要是C5+费托中间体转化生成芳烃而非低碳烯烃,低碳烯烃主要加氢和异构为烷烃。在单段反应器中,对比复合催化剂的颗粒混合方式,通过费托催化剂与分子筛分层填装实验的探究发现,它们距离越远,可以有效降低分子筛周围的乙烯浓度,进一步抑制了苯和甲苯与乙烯的烷基化反应,从而使总芳烃中BTX(苯、甲苯和二甲苯)的选择性从48.3%显着提高到68.9%。(3)在模拟局部费托合成反应环境下,乙烯和丙烯以及庚烷模型反应结果表明:费托合成反应中原位生成的H2O和CO2在促进芳烃形成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主要由于H2O提高了分子筛酸强度以及CO2有利于驱动H转移过程,促进环化脱氢反应生成芳烃。(4)通过DFT计算进一步证明了质子(H+)对CO解离的消极作用,与纯Fe5C2(510)表面相比,H+-Fe5C2(510)表面的d带中心向低能移动而远离费米能级。该结果表明,H+-Fe5C2(510)表面对于CO解离活性比较低,说明了质子(H+)的引入后不利于CO的解离。另外,对比Fe5C2(510)的表面上吸附CO的C-O键距(1.196?),H+-Fe5C2(510)C-O键距变小(1.174?),说明CO在H+-Fe5C2(510)表面解离变难,该结果与d带中心结果一致。因此,可以推论,更多酸性HZSM-5分子筛上的质子靠近Fe或Fe5C2相,CO解离可以完全被抑制。(5)相比于α-Fe2O3-0.75Na,Fe Ni Ox(5:1)-0.41Na具有稳定的催化活性和高α-烯烃(C2=-C4=)的选择性,适当添加Ni,有效地抑制的Fe基费托催化剂碳沉积,从而显着提高了费托催化剂的稳定性,由于Ni对于CO弱的吸附以及Fe向Ni的电子转移,降低了Fe上CO的吸附和解离,从而改变了Fe的碳化行为,反应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Fe3C活性中心,有利于降低甲烷,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与实验和DFT计算结果一致。另外,由于Fe和Ni之间的电子转移,改变了Ni本征的催化特性,减弱了甲烷化反应。(6)有趣的是,一般在费托反应中中,碱性助剂是抑制加氢的,但这里,过多的Na将显着增加C1o-C4o的选择性,结合表征和DFT计算证实,过多Na的添加,会减弱Fe-Ni相互作用,减少Fe向Ni的电子转移,使Ni显示出其本征的催化特性,由于它的强加氢能力大幅增加不期望的低碳烷烃的选择性,(7)利用DFT计算,通过对Fe-Ni界面C-C偶联行为的研究发现,Fe-Ni界面吸附的CH2物种倾向于通过C-C偶联形成C2H4,且C2H4可以自发从表面脱附,表明低碳烯烃的形成是有利的,进一步的链增长受到抑制。这由于Fe-Ni界面上的电子积聚而引起的电子排斥效应,削弱了CH2和C2H4物种的结合强度。(8)费托产物分布显着影响HZSM-5分子筛的稳定性和芳烃产物选择性。对于Fe Ni Ox(5:1)-0.41Na,C5+产物主要集中在低碳数,这些产物在HZSM-5上催化转化主要生成高附加值的芳烃(液相中总芳烃选择性达到98.6%,其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轻质芳烃选择性为65.7%),且HZSM-5分子筛具有较好的催化稳定性,相反,Fe Mn Ox(5:1)-0.40Na,由于Mn Ox中氧空位提升CO解离,C5+中高碳数产物选择性增加,这些费托产物在HZSM-5上催化转化为多环支链芳烃,且HZSM-5分子筛稳定性明显下降。同时,研究发现,费托催化剂和HZSM-5分子筛耦合反应中,费托催化剂上的Na能迁移到HZSM-5分子筛的外表面毒化酸性位,从而抑制了H转移反应,避免了低碳烯烃加氢生成低碳烷烃,大幅提高了气相中高附加值的低碳烯烃的选择性。

续晶星[6](2021)在《烷基化降低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含量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沥青(Coal tar pitch简称CTP)是煤焦油深加工产品之一,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常温时为黑色高粘度半固体或固体。CTP在炭素工业中作为粘结剂和浸渍剂使用,在炼铝、炼钢、耐火材料、建筑材料及筑路等行业都广为使用,是一种很有应用和潜在价值的资源。但是由于CTP中富含较多致癌性多环芳烃(简称PAHs),对环境、人体有较大的伤害,这也是CTP被限制应用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降低CTP中毒性PAHs含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模型化合物反应,来探究CTP改性的可能性。首先通过16种PAHs中的一种化合物蒽来筛选改性剂和催化剂,然后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合GC-MS和红外分析表征,对产物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反应机理;然后在优化条件下,选用五种模型化合物来探究反应变化规律;通过对分子筛的改性试图提高蒽的转化率,最后在优化条件下对CTP进行改性,通过产物表征分析改性效果,得到以下相关结论:(1)通过对改性剂和催化剂的筛选,最后选用HY作催化剂,1-辛烯为改性剂,最优条件为:HY添加量为8%(相对于蒽的质量),溶剂环己烷与1-辛烯质量比1:4,在反应釜内温度180℃、压力2 MPa、反应2 h,在此条件下,蒽的转化率为55%,目标产物辛基蒽的收率为28.6%。蒽与烯烃的反应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同时还有副反应的发生。(2)采用控制变量法计算优化条件下的动力学速率方程,在4组不同温度下,4个时间点对应蒽的转化率,Origin模拟相关线性关系,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计算得出反应活化能为28.582 k J·mol-1。(3)在优化条件下,选用萘、菲、荧蒽、芘和苯并[a]芘等五种模型化合物,HY分子筛作催化剂,探究反应的可行性,随后又选用对甲苯磺酸、甲烷磺酸、β分子筛、USY催化剂和无水Al Cl3等五种催化剂,研究反应效果。说明芳环数越多,其反应活性也相对较高。(4)采用Zn、Fe、Cu、Ca、Al和Pb等6种金属负载HY,负载后催化活性降低,可能是金属负载分子筛后,破坏了分子筛结构的有序性,遮蔽了强酸中心,不利于反应的进行。(5)将蒽与烯烃烷基化反应的最优条件应用于煤沥青改性,当环己烷与1-辛烯质量比1:4时,环己烷抽提物中16种优控PAHs的总含量由85.134 mg/g降至59.455 mg/g,总降低率为30.2%;当甲苯与1-辛烯质量比1:4时,甲苯抽提物中16种PAHs总含量由98.586 mg/g降至74.178 mg/g,总降低率为25%。通过一系列表征分析改性前后煤沥青,表明烯烃与煤沥青中部分物质发生了反应,改变了煤沥青结构。

张新庄[7](2021)在《Mo/HZSM-5微球的流化磨损及其甲烷无氧芳构化流化床工艺优化》文中认为作为天然气、煤层气、油田伴生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一次能源的主要成分,甲烷的高效、清洁化利用备受关注。在无氧条件下,甲烷经催化可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液态/固态芳烃以及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稀缺的氢气,其工艺流程短且原子经济性好。经过近三十年的持续探索,甲烷无氧芳构化(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MDA)技术已在催化剂、反应工艺及设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并对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和催化机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且在小型试验系统上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转,但目前仍未有中试及工业化实践。受热力学限制,MDA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以获取有生产意义的产物收率,同时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减小反应器尺寸,需要采取动力学上不利于MDA的系统加压措施,或在常压下增大进料空速。以上工艺措施会导致显着的催化剂磨损问题,如同炼油工业的FCC工艺一样,其可能会给未来的放大试验、中试甚至工业生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堵塞管线、污染产品和降低催化性能。而在我们较早相关试验的气相出口管道中也收集到了一定量的催化剂磨损细粉。现有活性较佳的催化剂是以Mo为主要负载金属的氢化ZSM-5沸石分子筛,实际使用中需要将其成型为百微米级的规则颗粒,并采用传热效果较佳的流化床或附带催化剂连续再生的循环流化床工艺。而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因竞争性的积碳反应以及空间位阻造成的深度脱氢反应而快速失活,且反应器类型及尺寸变化可能会对催化性能和适宜工艺参数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推动MDA技术向中试和工业化方向迈进,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围绕催化剂跑损和芳构化性能不稳定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一)Mo/HZSM-5催化剂的流化磨损催化剂跑损源于其在工艺条件下的磨损。为了解催化剂在高温、长时间快速移动和MDA反应下的真实磨损情况,本文第二章2.3节中以循环流化床为模拟对象,在已有50 mm流化床基础上自制流化磨损评价装置,并在第三章中研究了系统温度、运行时间和工艺因素(活化、芳构化和再生)对无粘结剂喷雾成型Mo/HZSM-5微球流化磨损的影响,结果发现:热应力、机械应力和化学应力共同造成催化剂表面磨蚀和/或体相破碎;系统温度越高、运行时间越长,则催化剂磨损越严重;200℃以下主要为表面磨蚀,200~600℃时磨损近似稳定,600℃以上为多级破碎主导;工艺因素产生的积炭增大了催化剂粒径和耐磨性,且处理深度增加(活化→芳构化→再生)会产生相对负向作用;H2再生能减小积炭催化剂粒径,但无法使其恢复至初始状态;推测工艺处理Mo/HZSM-5上存在3种类型积炭:Mo2C和/或MoOxCy、石墨前驱态和/或碳颗粒和低聚稠环芳烃。(二)Mo/HZSM-5催化剂的粒径-芳构化性能关系若不考虑活性组分和载体结构的变化,则催化剂磨损的最直观表现是粒径(分布)改变。为了解Mo/HZSM-5粒径对其芳构化性能的影响,本文第四章中系统研究了不同粒径规整Mo/HZSM-5微球和无定形破碎Mo/HZSM-5颗粒的MDA性能,结果发现:固定床中不存在规律性的粒径效应,且处于粒径范围两极的催化剂均表现出较差的MDA效果;流化床中,较大粒径的甲烷转化率较好且较稳定,苯选择性的稳定值不受粒径变化影响,200-280μm催化剂的MDA性能最佳;流化磨损产生的细小催化剂颗粒增大了其与甲烷的接触面,减小了扩散阻力,因而提升了初期MDA性能,但也促进了积炭生成,加之催化剂质量损失,最终导致失活加快。(三)Mo/HZSM-5催化MDA的流化床(系统)工艺优化单一尺寸流化床的优选工艺参数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反应器尺寸放大和型式变化,进而造成MDA性能不稳定的现象。为了解流化床尺寸和型式对Mo/HZSM-5催化MDA工艺优选的影响,本文第五章中采用8/15/50 mm流化床优选和35/50 mm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系统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部分适宜的MDA工艺参数,结果发现:适宜的再生H2温度和流量分别为850℃和0.5 L·min-1,反应空速(reaction space velocity,RSV)为4000 m L·g-1·h-1,Mo/HZSM-5粒径中值为177.7-194.0μm,活化前升温介质为N2或H2,活化后至芳构化反应前升温介质为H2;流化床系统的适宜催化剂循环速度与反应器/再生器尺寸密切相关,且系统具备有限的自我调节特性;高空速会放大系统的不均匀流化,使部分“死体积”催化剂在无H2再生下连续失活;适当增加催化剂滞留量、延长再生时间并减少再生次数均有益芳烃稳定生成。(四)Mo/HZSM-5催化性能的反应器放大效应反应器尺寸增大往往会导致催化反应效果变化。为了解流化床(系统)放大对Mo/HZSM-5催化MDA的影响,本文第六章中基于现有实验规模,研究在3种尺寸流化床和2种尺寸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系统中Mo/HZSM-5催化MDA的放大效应,结果发现:放大效应受RSV影响,在较低RSV(≤4000 m L·g-1·h-1)下,流化床(系统)内径增大(8 mm→50 mm和35 mm→50 mm)后,甲烷转化率、苯选择性和生成速率下降,而萘选择性和生成速率升高;在较高RSV(8400~11000 m L·g-1·h-1)下,流化床内径依次增大(8 mm→15 mm→50 mm)后,甲烷转化率小幅降低,但苯/萘的选择性和生成速率均升高。推测,较高RSV使Mo/HZSM-5与CH4接触更加充分,芳烃产品的扩散阻力减小,加之传热改善,积炭失活过程也更为平缓。本文以推动MDA技术进一步放大为导向,着力探究流化床(系统)工艺中Mo/HZSM-5微球催化剂磨损的原因、可能机理及催化影响,并针对小试中芳构化效果不稳定问题进行工艺参数优化、验证和放大效应研究,为该技术未来的反应器设计和规模化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王学明[8](2021)在《菲加氢异构合成烷基金刚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刚烷类燃料是高能量密度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衍生物烷基金刚烷,具有优良的低温性能、促进固态组分溶解等优点,可直接作为高密度燃料的主体或添加剂来使用。煤焦油中含有70%以上的碳氢化合物,其中部分稠环芳烃(萘、蒽、菲等)的分子结构特点使其可用于合成高能量密度燃料。菲为煤焦油中含量较高(>5%),但利用价值较低的一种稠环芳烃,菲加氢得到的氢化芳烃全氢菲在酸平衡条件下,可以异构为烷基金刚烷。为了实现菲向烷基金刚烷转化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具有介孔超笼结构的USY分子筛为载体,低温加氢性能优良的贵金属Pt、Pd作为活性组分,制备了一系列双功能催化剂,在优选反应条件下对催化剂加氢转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考察了金属加氢活性位和载体酸性位对菲转化率和加氢异构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并分析整理了菲加氢异构为烷基金刚烷反应网络;以全氢菲为反应原料,探究了菲向烷基金刚烷转化路径中的速控步。获得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Pt/USY催化剂制备。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Pt为活性金属,USY为载体,所制备Pt/USY比表面积平均为700 m2·g-1,孔径为3.8 nm。TEM分析表明Pt高度分散在USY超笼分子筛中。2,菲催化加氢反应性能。在280°C、4 MPa反应条件下,当Pt负载量为1.5 wt.%时,烷基金刚烷收率达到最高,为6.1%。产物分布结果表明,金属活性位点上发生了加氢反应,酸性位点上发生了异构和裂化反应。菲首先加氢饱和为全氢菲,接着全氢菲通过异构重排转化为烷基金刚烷。改变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会影响菲的加氢转化速率;饱和产物全氢菲和全氢蒽是菲向金刚烷转化的中间产物,适宜的酸性和USY独特的孔结构是全氢菲向烷基金刚烷异构的主要原因。3,Pt-Pd/USY催化剂制备。为了进一步提高Pt/USY催化剂反应活性,就改变加氢组分,用不同合成方法制备了Pt Pd/USY催化剂。相比于Pt/USY催化剂,Pt-Pd/USY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菲在Pt-Pd/USY催化剂上具有更快的转化速率。烷基金刚烷的收率由4.6%提高到6.7%,但由于载体较强的酸性位,导致反应过程中更多中间产物发生了裂化反应。4,平衡竞争反应。为了强化中间产物加氢异构反应、减弱裂解副反应的发生,利用不同浓度草酸处理USY分子筛来调节其酸性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浓度草酸脱铝的USY分子筛,不仅酸强度减弱,酸性位数量减少,其比表面积和孔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微孔、介孔数量及比表面的改变,影响了活性金属Pt的分散性,以及菲催化加氢反应产物分布。USY载体酸性位点上主要发生了异构和裂解反应,而酸处理后的USY载体可以减弱裂解反应,进而强化了异构反应。菲在Pt/0.1-USY催化剂上加氢异构反应效果最优,异构产物以全氢蒽为主,收率为17.6%,烷基金刚烷的收率为2.3%。以全氢菲为原料,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获得的烷基金刚烷收率为8.0%,而以菲为反应原料时,烷基金刚烷的收率为6.7%,说明全氢菲向烷基金刚烷的转化为整个反应的速控步。

贺黎文[9](2021)在《多孔沸石ZSM-22的改性及其负载金属催化剂对正十二烷的加氢异构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油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加氢异构化技术在改善油品质量方面如汽油辛烷值、柴油低温流动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工业上以酸性多孔沸石负载贵金属Pt催化剂为主,但是其转化率不高、收率低,其催化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加氢异构化催化剂乃是重中之重。我们改性沸石调变其酸性,并负载贵金属Pt和非贵金属Ni基催化剂来研究正十二烷在加氢异构化性能,并且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XRD、N2吸附、NH3-TPD、SEM、TEM、H2-TPR、CO化学吸附和Py-IR等表征,具体的实验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配制不同浓度的柠檬酸溶液(CA),对ZSM-22沸石进行改性处理,并负载Pt催化剂(Pt/ZSM-22-CA-x,x=0,1,2,3),研究其对正十二烷的加氢异构化性能。研究表明,Pt/ZSM-22-CA-2和Pt/ZSM-22-CA-3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相近,这是因为两者的B酸中心的数目相近。此外,其催化性能优于传统的NH4+交换改性ZSM-22制备的Pt催化剂。第二部分用传统的非贵金属Ni基催化剂代替Pt催化剂,将ZSM-22沸石用稀硝酸改性后,用浸渍的方法负载NixPy催化剂。考察Ni的负载量(NixPy/ZSM-22-HNO3-x,x=0,1.0,1.5,2.0,4.0)对正十二烷加氢异构化催化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当Ni的负载量为1.0 wt.%且Ni:P=1:1时,此时的催化效果最好,这是因为NixPy在催化剂表面分散较均匀,而且,0.5NixPy/ZSM-22-HNO3(3.6 nm)<1.0NixPy/ZSM-22-HNO3(3.9 nm)<1.5NixPy/ZSM-22-HNO3(4.2 nm)≈2.0NixPy/ZSM-22-HNO3(4.3 nm)<4.0NixPy/ZSM-22-HNO3(5.9 nm)。足以见得当Ni的负载量为1.5 wt.%和2.0 wt.%时,两个催化剂的平均颗粒尺寸是可以看作是一样的,说明两者的金属酸中心位点数目也是相近的,因而两者的催化性能相似。第三部分是保证Ni的负载量为1.0 wt.%且Ni:P=1:1为前提,使用金属氧化物MgO改性ZSM-22沸石,考察Mg的负载量(NixPy/ZSM-22-Mg-x,x=0.5,1.0,2.0,3.0,4.0)也就是不同浓度的MgO对ZSM-22沸石改性,并应用到对正十二烷的加氢异构化测试研究中,实验结果表明,当Mg的负载量为0.5 wt.%和1.0 wt.%时,两个催化剂的酸性和酸量相近,因而两者的催化性能较相似,而当Mg负载量进一步提高则催化性能越来越差。第四部分是基于以上对催化剂类型的不足提出新思路,初步设计新型加氢异构化催化剂MoxPy、WxPy和Mo Sx催化剂,研究其对正十二烷的加氢异构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WxPy/ZSM-22催化剂并没有催化活性,而MoxPy/ZSM-22催化剂催化活性都是明显低于NixPy催化剂,另外其催化剂的产物选择性可能与浸渍液中Mo物种的存在状态有关。

胡发亭,李军芳,毛学锋,常秋连,吴艳,马博文,刘敏[10](2021)在《2-甲基萘的合成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甲基萘是煤衍生油、石油焦油、重质芳烃中含量较高、用途广泛、价值较大的重要化工原料。为了延伸2-甲基萘的加工产业链,提高其资源利用率,论述了2-甲基萘的各种合成化合物的特点、性质及用途,以及合成这些化合物的技术特点、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2-甲基萘合成制2-甲基萘醌和萘基高聚物前驱体2种关键技术,并对主要合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甲基萘氧化合成制2-甲基萘醌可以分为气体氧化法、过氧化物氧化法和其他氧化物氧化法。气体氧化法以空气为原料,廉价易得,适用于连续操作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不过反应条件苛刻,原料转化率和产物收率有待提高。过氧化物氧化法绿色环保、反应条件温和,但过氧化物成本高、性质不稳定,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其他氧化物氧化法主要以氧化性盐类为氧化剂,氧化性强,原料转化率和产物收率高,但要防止过度氧化,同时氧化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废水、废料需要彻底处理,会增加企业环保成本。2,6-二甲基萘和2-甲基-6-酰基萘是重要的萘基高聚物前驱体,2-甲基萘可以通过歧化、甲醇烷基化和转移甲基化反应合成2,6-二甲基萘。甲醇烷基化法合成2,6-二甲基萘具有原料价格便宜、技术相对成熟、工艺过程简单等优势,是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2,6-二甲基萘合成工艺路线。2-甲基萘酰化合成制2-甲基-6-酰基萘具有副产物少、转化率高、收率高等优点,是目前合成萘基高聚物前驱体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分子筛上择形合成2,6-二烷基萘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筛上择形合成2,6-二烷基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ZSM-35分子筛合成和表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ZSM-35分子筛的结构
2 合成工艺对ZSM-35分子筛晶相的影响
    2.1 无胺合成法
    2.2 模板剂合成法
    2.3 双模板剂合成法
    2.4 高硅ZSM-35分子筛的合成
3 ZSM-35分子筛的形貌控制
4 ZSM-35分子筛的酸性特征
    4.1 TPD表征酸性
    4.2 FTIR表征酸性
5 结语

(2)COx催化加氢制高附加值化学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上CO_x转化的研究进展
        1.2.1 CO加氢反应
        1.2.2 CO_2加氢反应
    1.3 CO_x与芳烃烷基化的研究进展
        1.3.1 CO_x与单环芳烃的烷基化的反应
        1.3.2 CO_x与多环芳烃的烷基化的反应
    1.4 论文选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4 氮气物理吸附(BET)
        2.3.5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6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3.7 CO/CO_2程序升温脱附(CO/CO_2-TPD)
    2.4 反应性能评价及数据处理分析
        2.4.1 CO和CO_2加氢反应性能评价
        2.4.2 烷基化反应性能评价
第三章 CO_2加氢制高附加值化学品反应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3.2.1 催化剂的相组成
        3.2.2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行为与还原行为
        3.2.3 催化剂的价态分析
    3.3 催化剂性能分析
        3.3.1 EDTA2Na对Fe-Co/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以及氢碳比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3.3.3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DTA辅助制备高活性费托合成催化剂反应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EDTA辅助浸渍法
        4.2.2 EDTA辅助制备的Fe/Al_2O_3催化剂对CO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
        4.2.3 10FexE/Al_2O_3催化剂的表面吸附行为与还原行为
        4.2.4 EDTA辅助制备的Fe-Na/Al_2O_3催化剂对CO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
        4.2.5 10FexEyNa/Al_2O_3催化剂的表面吸附行为与还原行为
        4.2.6 EDTA对催化剂的价态的影响
        4.2.7 EDTA对催化剂结构特性的影响
        4.2.8 原位红外表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气与芳烃烷基化制高附加值化学品反应性能的研究
    5.1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实验部分
    5.2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性能
        5.2.1 金属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5.2.2 金属组成对合成气与苯烷基化反应结果的影响
        5.2.3 H-ZSM-5分子筛酸性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2.4 沸石骨架结构对合成气和苯烷基化的影响
        5.2.5 双功能催化剂的距离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3 合成气与多环芳烃烷基化实验部分
    5.4 合成气与联苯烷基化反应性能
        5.4.1 不同沸石分子筛对合成气与联苯烷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5.4.2 分子筛粒径大小对合成气与联苯烷基化的影响
        5.4.3 合成气与联苯烷基化和甲醇与联苯烷基化长周期性能对比
        5.4.4 不同磷负载量分子筛对联苯和合成气烷基化性能的影响
        5.4.5 金属改性分子筛对联苯和合成气烷基化性能的影响
        5.4.6 复合改性分子筛对联苯和合成气烷基化性能的影响
    5.5 合成气与萘烷基化反应性能
    5.6 本章小结
        5.6.1 合成气与苯烷基化
        5.6.2 合成气与联苯烷基化
        5.6.3 合成气与萘烷基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沸石
        1.1.1 沸石的定义
        1.1.2 沸石的结构及特性
        1.1.3 沸石催化剂的特性及应用
    1.2 多级孔沸石
        1.2.1 多级孔沸石的类型
        1.2.2 多级孔沸石较常规沸石的优势
        1.2.3 多级孔沸石的制备方法
        1.2.4 CTAB在沸石合成中的作用
        1.2.5 多级孔沸石的规模化制备现状
    1.3 Beta沸石
        1.3.1 Beta沸石的结构及特性
        1.3.2 Beta沸石的合成及应用
        1.3.3 Beta沸石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多级孔Beta沸石
        1.4.1 多级孔Beta沸石的合成
        1.4.2 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及应用
        1.4.3 多级孔Beta沸石催化剂的特性
    1.5 沸石酸性的表征方法
        1.5.1 程序温度脱附法(TPD)
        1.5.2 红外法(IR)
        1.5.3 固体核磁
        1.5.4 模型分子反应法
    1.6 沸石规模化制备的条件
    1.7 重油加氢裂化沸石催化剂的发展
    1.8 选题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沸石的合成
        2.2.1 Beta沸石的合成
        2.2.2 多级孔Beta沸石的合成
        2.2.3 多级孔Beta沸石的规模化合成
        2.2.4 催化剂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低温气体吸附/脱附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6 热重
        2.3.7 X射线荧光光谱
        2.3.8 表面张力
    2.4 酸性表征
        2.4.1 氨程序升温脱附
        2.4.2 吡啶吸附/脱附红外光谱
        2.4.3 固体核磁共振
        2.4.4 甲基环己烷转化
        2.4.5 均三甲苯催化转化
        2.4.6 三异丙苯裂解反应
    2.5 吸附/脱附实验
        2.5.1 吸附实验
        2.5.2 ZLC脱附
    2.6 催化反应
        2.6.1 9,10-二氢蒽加氢裂化反应
        2.6.2 VGO加氢裂化
第3章 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
    3.1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Beta沸石
    3.2 以CTAB为模板合成Beta沸石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3.2.1 合成方法建立
        3.2.2 影响因素考察
    3.3 不同链长的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合成Beta沸石
    3.4 小结
第4章 CTAB在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过程中的作用
    4.1 CTAB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探究
    4.2 晶化过程跟踪
        4.2.1 晶化动力学
        4.2.2 CTAB在晶化过程中的存在形式
    4.3 CTAB在多级孔Beta沸石合成中的作用
        4.3.1 XRD分析
        4.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4.3.3 SEM分析
        4.3.4 TG分析
    4.4 多级孔Beta沸石晶化机理
    4.5 小结
第5章 CTAB调变不同Si/Al比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质
    5.1 低Si/Al比合成多级孔Beta沸石
        5.1.1 CTAB调变对沸石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5.1.2 CTAB调变对沸石酸性的影响
    5.2 高Si/Al比合成介孔Beta沸石
        5.2.1 CTAB调变对沸石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5.2.2 CTAB调变对沸石酸性的改变
    5.3 小结
第6章 多级孔Beta沸石的性能研究
    6.1 样品的物化性质
    6.2 Beta沸石的吸附性能
    6.3 Beta沸石的扩散性能
    6.4 探针分子反应表征Beta沸石的酸性
        6.4.1 甲基环己烷催化转化
        6.4.2 均三甲苯催化转化
        6.4.3 三异丙苯裂解
    6.5 小结
第7章 多级孔Beta沸石的规模化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7.1 多级孔Beta沸石的中试规模制备
    7.2 Beta沸石的扩散性能
    7.3 9,10-二氢蒽加氢裂化
    7.4 VGO加氢裂化反应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三价锰系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对氯苯酚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对氯邻甲酚研究背景
        1.1.1 对氯邻甲酚简介
        1.1.2 国内对氯苯酚的生产概况
        1.1.3 国内甲醇的生产概况
        1.1.4 对氯苯酚衍生物的生产概况
        1.1.5 对氯苯酚衍生物的用途
    1.2 对氯苯酚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1.2.1 苯酚氯气直接氯化法
        1.2.2 氯化硫酰氯化法
        1.2.3 氯化铜法
        1.2.4 氯化氧化法
        1.2.5 N-氯代胺法
        1.2.6 二甲硫醚法
        1.2.7 其他方法
    1.3 苯酚类物质邻位甲基化反应催化剂
        1.3.1 分子筛催化剂
        1.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 苯酚甲醇气相甲基化的反应机理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4 催化剂的表征与测试条件。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4 N_2-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4.5 热重-差热分析(TG-DTA)和热重-质谱联合分析(TG-MS)
        2.4.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4.7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4.8 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2.4.9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5 反应活性评价及数据处理
        2.5.1 反应活性评价
        2.5.2 产物分析与检测
第三章 沉淀法制备Mn_2O_3催化剂在对氯苯酚与甲醇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Mn_2O_3催化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表征
        3.3.2 XPS表征
        3.3.3 SEM表征
        3.3.4 N2吸附脱附表征
        3.3.5 TPD表征
        3.3.6 H2-TPR表征
        3.3.7 TG-MS和DTA表征
        3.3.8 对氯苯酚邻位甲基化的反应机理及氯酚的脱氯机制
        3.3.9 Mn_2O_3催化对氯苯酚邻位甲基化的产物分布
        3.3.10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1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12 酚醇比的影响
        3.3.13 体积空速的影响
        3.3.14 催化机理的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α-Mn_2O_3纳米线材料在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
    4.1 引言
    4.2 α-Mn_2O_3纳米线催化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表征
        4.3.2 SEM表征
        4.3.3 N2吸附脱附表征
        4.3.4 XPS表征
        4.3.5 H_2-TPR表征
        4.3.6 TPD表征
        4.3.7 TG-DTA表征
        4.3.8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9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10 酚醇比的影响
        4.3.11 体积空速的影响
        4.3.12 α-Mn_2O_3纳米线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尖晶石型Zn_(1-x)Cu_xMn_2O_4催化剂在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
    5.1 引言
    5.2 尖晶石型锰酸盐(Zn_(1-x)Cu_xMn_2O_4)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RD表征
        5.3.2 固体紫外表征
        5.3.3 XPS表征
        5.3.4 SEM表征
        5.3.5 N2吸附脱附表征
        5.3.6 H_2-TPR表征
        5.3.7 TPD表征
        5.3.8 TG-DTA表征
        5.3.9 不同锌铜比对反应的影响
        5.3.10 焙烧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5.3.11 反应条件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钙钛矿结构Sr掺杂的锰酸镧催化剂在对氯苯酚与甲醇气相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
    6.1 引言
    6.2 催化剂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射线衍射
        6.3.2 SEM和 EDS表征
        6.3.3 N2吸附脱附表征
        6.3.4 XPS表征
        6.3.5 H2-TPR表征
        6.3.6 TPD表征
        6.3.7 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评价
        6.3.8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费托合成概述
        1.2.1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
        1.2.2 ASF分布
        1.2.3 Fe基费托催化剂中助剂和物相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1.3 合成芳烃的非石油路线
        1.3.1 甲烷无氧芳构化(MDA)
        1.3.2 甲醇芳构化
        1.3.3 轻烃芳构化
        1.3.4 生物质原料芳构化
    1.4 合成气制芳烃路径概述
        1.4.1 合成气经含氧中间体制芳烃
        1.4.2 合成气经费托合成路线制芳烃
    1.5 对二甲苯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沉淀法
        2.2.2 等体积浸渍法
        2.2.3 水热合成法制ZSM-5@Si
    2.3 催化剂评价装置
    2.4 催化测试
    2.5 产物分析及计算方法
        2.5.1 产物分析方法
        2.5.2 性能评价计算方法
    2.6 催化剂的表征
        2.6.1 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微孔物理吸附仪(BET)
        2.6.2 X射线衍射(XRD)
        2.6.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6.4 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
        2.6.5 扫描电镜(SEM/SEM-EDS)
        2.6.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6.7 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
        2.6.8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6.9 热重分析(TGA)
        2.6.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6.11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spectrum)
        2.6.12 吡啶(Pyridine-FTIR)和2,6-二叔丁基吡啶红外(2,6-DTBPy-FTIR)
        2.6.13 DFT理论计算
第三章 一氧化碳加氢直接制对二甲苯的催化剂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FeMn催化剂的制备
        3.2.2 5Zn/ZSM-5催化剂的制备
        3.2.3 ZSM-5@Si和 Zn/ZSM-5@Si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的表征
        3.3.1 XRD
        3.3.2 TEM和SEM-EDS
        3.3.3 DTBPy-和pyridine-FTIR
        3.3.4 H_2-TPR
    3.4 反应条件对合成气直接转化制对二甲苯的影响
        3.4.1 Zn改性和硅壳层包覆的HZSM-5分子筛对于PX选择性的影响
        3.4.2 反应空速对于PX选择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费托路线下芳烃形成机理及产物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填装方式对于芳烃形成以及产物调控的影响
        4.2.1 催化剂分层/分段填装对芳烃形成影响探究
        4.2.2 FeMn催化剂和HZSM-5分子筛的分层填装对芳烃分布影响探究
    4.3 模型分子阐明费托反应条件下芳烃形成机理
        4.3.1 乙烯和丙烯模型分子在费托反应条件下芳烃形成机理研究
        4.3.2 H_2O和CO_2对于芳构化反应的促进机理
        4.3.3 庚烷作为模型分子研究反应气氛对于芳构化的影响
    4.4 HZSM-5分子筛酸性对于费托催化剂活性影响机制探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调节的Fe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设计与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催化剂的表征
        5.3.1 XRD
        5.3.2 HRTEM
        5.3.3 TEM和HAADF-STEM
        5.3.4 H_2-TPR、CO-TPD和XPS
        5.3.5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spectrum)
        5.3.6 热重分析(TG)
    5.4 Na对FeNi合金形成和Fe_3C含量的影响
    5.5 Ni含量对FeNi催化剂结构演变的影响
    5.6 Na调节的FeNi和FeMn催化剂上产物选择性和碳数分布的比较
    5.7 Ni和 Na对 Fe基催化剂电子性质的影响及产品选择性调控机理探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成气经Na调节FeNi和FeMn催化剂制芳烃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催化剂表征
        6.2.1 SEM和SEM-EDS
        6.2.2 NH_3-TPD
        6.2.3 2,6-二叔丁基吡啶红外(2,6-DTBPy-IR)
    6.3 FeNi和FeMn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制芳烃的催化性能
        6.3.1 不同费托合成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6.3.2 不同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对芳烃选择性以及分布的影响
    6.4 FeNi和FeMn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制芳烃稳定性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烷基化降低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含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煤沥青的组成、性质及应用
        1.2.1 煤沥青的组成
        1.2.2 煤沥青的性质
        1.2.3 煤沥青的应用
    1.3 多环芳烃概述
        1.3.1 多环芳烃的组成及性质
        1.3.2 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分布
        1.3.3 多环芳烃的致癌机理
    1.4 煤沥青改性的研究
        1.4.1 煤沥青抑毒研究方法
        1.4.2 其他领域对PAHs的处理
    1.5 烷基化反应
        1.5.1 烷基化方法
        1.5.2 烷基化反应机理
        1.5.3 分子筛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煤沥青
    2.3 实验方法
    2.4 PAHs的分析测定
        2.4.1 PAHs标准曲线
        2.4.2 PAHs降低率的计算
        2.4.3 PAHs毒性的计算
    2.5 表征分析
        2.5.1 气相色谱分析(GC)
        2.5.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2.5.4 热重分析(TG-DTG)
        2.5.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6 拉曼光谱分析
第3章 模型化合物与烯烃的烷基化反应
    3.1 改性剂和催化剂的选择
        3.1.1 改性剂的选择
        3.1.2 催化剂的选择
    3.2 蒽烷基化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3.2.1 蒽烯比对反应的影响
        3.2.2 溶剂比对反应的影响
        3.2.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2.4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3.2.5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2.6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3 蒽烷基化产物表征
        3.3.1 GC-MS分析
        3.3.2 FT-IR分析
    3.4 蒽烷基化反应机理
        3.4.1 蒽烷基化反应的主反应
        3.4.2 蒽烷基化反应的副反应
    3.5 蒽与烯烃的动力学研究
        3.5.1 蒽与1-辛烯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3.5.2 蒽与1-辛烯反应的活化能估算
    3.6 HY分子筛的改进
    3.7 不同模型化合物的反应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1-辛烯烷基化降低煤沥青毒性多环芳烃
    4.1 煤沥青PAHs含量的变化
        4.1.1 CTP中 PAHs含量的计算
        4.1.2 不同种溶剂对CTP中PAHs的影响
    4.2 改性煤沥青毒性评价
        4.2.1 环己烷溶剂对CTP中BaP毒性当量评价
        4.2.2 甲苯溶剂对CTP中BaP当量毒性评价
    4.3 改性前后煤沥青的表征
        4.3.1 GC-MS分析
        4.3.2 红外分析
        4.3.3 热重分析
        4.3.4 XRD分析
        4.3.5 拉曼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Mo/HZSM-5微球的流化磨损及其甲烷无氧芳构化流化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甲烷与天然气
        1.1.2 天然气化工转化
        1.1.3 我国天然气利用政策分析
    1.2 甲烷无氧芳构化(MDA)过程
        1.2.1 反应机理
        1.2.2 热力学研究
        1.2.3 动力学研究
        1.2.4 催化剂积炭
        1.2.5 生产工艺及设备
    1.3 固体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1.3.1 固体催化剂质量损失及其原因
        1.3.2 固体催化剂颗粒的磨损机制
        1.3.3 固体催化剂机械强度的测定
        1.3.4 固体催化剂机械强度的改善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催化剂准备
        2.1.1 主要原料及设备
        2.1.2 制备过程
    2.2 催化剂的工艺反应处理
        2.2.1 活化反应处理
        2.2.2 芳构化反应处理
        2.2.3 再生反应处理
    2.3 催化剂流化磨损测试
        2.3.1 磨损测试装置
        2.3.2 测试过程及评价指标
    2.4 催化剂甲烷无氧芳构化(MDA)评价
        2.4.1 评价装置设计及搭建
        2.4.2 主要消耗品及系统组件
        2.4.3 评价过程主要步骤
        2.4.4 在线分析及评价指标
    2.5 催化剂的物化表征
        2.5.1 比表面积和孔体积(N_2物理吸附/脱附)
        2.5.2 粒径分布(PSD)
        2.5.3 Mo含量(ICP-OES)
        2.5.4 碳物质含量(TG/DTG)
        2.5.5 积碳类型(TPO)
        2.5.6 微观形貌(SEM)
第三章 Mo/HZSM-5 催化剂的流化磨损
    3.1 系统温度的影响
    3.2 运行时间的影响
    3.3 工艺因素的影响
        3.3.1 催化剂样品的PSMD变化
        3.3.2 催化剂样品的PSD变化
        3.3.3 流化磨损测试
        3.3.4 催化剂样品积碳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Mo/HZSM-5 催化剂的粒径-芳构化性能关系
    4.1 固定床反应中Mo/HZSM-5 的粒径效应
        4.1.1 催化剂样品及反应工艺参数
        4.1.2 催化剂粒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4.1.3 失活催化剂的积碳分析
    4.2 流化床反应中Mo/HZSM-5 的粒径效应
        4.2.1 催化剂颗粒流化状态确认
        4.2.2 流化床反应空速(RSV)优化
        4.2.3 催化剂样品及反应工艺参数
        4.2.4 催化剂粒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4.2.5 催化剂的粒径效应分析
    4.3 固定床和流化床粒径效应差异
    4.4 磨损Mo/HZSM-5 的粒径效应
        4.4.1 磨损催化剂颗粒的微观形貌
        4.4.2 磨损Mo/HZSM-5 的催化反应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Mo/HZSM-5 催化MDA流化床(系统)工艺优化
    5.1 8 mm流化床工艺优化
    5.2 15 mm流化床工艺优化
        5.2.1 质量流量计校正
        5.2.2 升温气氛优化
    5.3 50 mm流化床工艺优化
        5.3.1 反应空速(RSV)优化
        5.3.2 催化剂粒径优化
        5.3.3 升温气氛优化
        5.3.4 再生强度优化
    5.4 35 mm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工艺优化
        5.4.1 实验装置改进
        5.4.2 再生H_2温度优化
        5.4.3 催化剂循环速度优化
        5.4.4 再生H_2强度优化
        5.4.5 反应空速(RSV)优化
    5.5 50 mm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工艺优化
        5.5.1 反应空速(RSV)优化
        5.5.2 催化剂循环速度优化
        5.5.3 催化剂粒径优化
    5.6 小结
第六章 Mo/HZSM-5 催化性能的反应器放大效应
    6.1 较低反应空速(RSV)下流化床的放大效应
    6.2 较高反应空速(RSV)下流化床的放大效应
    6.3 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效果分析
    6.4 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系统的放大效应
    6.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菲加氢异构合成烷基金刚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菲的来源与应用
    1.3 烷基金刚烷的合成研究现状
    1.4 加氢异构反应研究现状
        1.4.1 加氢异构反应机理
        1.4.2 加氢反应
        1.4.3 异构反应
    1.5 菲加氢异构存在的问题
        1.5.1 加氢过程存在问题
        1.5.2 异构反应存在问题
    1.6 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催化剂制备及菲催化加氢反应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3 载体及催化剂表征
        2.3.1 催化剂的结构组成
        2.3.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
        2.3.3 催化剂中金属颗粒的分散状态
        2.3.4 载体的形貌分析
        2.3.5 元素组成分析
        2.3.6 催化剂中酸类型分析
        2.3.7 催化剂中酸量和强度分析
        2.3.8 催化剂的还原性
    2.4 催化加氢反应
        2.4.1 实验过程
        2.4.2 产物分析
        2.4.3 数据处理
第3章 催化剂活性金属及其含量对菲加氢异构反应的影响
    3.1 引言
    3.2 Pt/USY催化剂上菲加氢异构反应性能
        3.2.1 Pt/USY催化剂制备
        3.2.2 Pt/USY催化剂表征及反应性能研究
    3.3 Pt-Pd/USY催化剂上菲加氢异构反应性能评价
        3.3.1 Pt-Pd/USY催化剂的制备
        3.3.2 Pt-Pd/USY催化剂表征及反应性能研究
    3.4 菲加氢转化反应网络
    3.5 小结
第4章 载体酸性位对菲加氢异构反应的影响
    4.1 引言
    4.2 脱铝的Pt/USY催化剂上菲加氢异构性能评价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及反应性能研究
    4.3 全氢菲为原料向烷基金刚烷转化
        4.3.1 全氢菲的制备
        4.3.2 全氢菲在Pt-Pd/USY催化剂上的异构反应性能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多孔沸石ZSM-22的改性及其负载金属催化剂对正十二烷的加氢异构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石油中的加氢异构化
        1.1.1 石油加氢异构化意义
        1.1.2 加氢异构化反应历程
        1.1.3 加氢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机理
    1.2 加氢异构化载体
        1.2.1 沸石的简介
        1.2.2 ZSM-22 沸石的简介
        1.2.3 ZSM-22 沸石的应用
        1.2.4 ZSM-22 沸石的改性
    1.3 加氢异构化催化剂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3.3 新型催化剂的开发
    1.4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成果
        1.4.1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CA改性ZSM-22 沸石对正十二烷加氢异构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ZSM-22 的合成和预处理
        2.2.3 催化剂制备
        2.2.4 催化剂的表征
        2.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RD、N_2吸附脱附表征
        2.3.2 SEM表征
        2.3.3 NH_3-TPD表征
        2.3.4 Py-IR表征
        2.3.5 TEM表征
        2.3.6 CO吸附表征
        2.3.7 H_2-TPR表征
        2.3.8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2.4 结论
3 HNO_3改性ZSM-22 沸石对正十二烷加氢异构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ZSM-22 分子筛的合成
        3.2.2 ZSM-22 分子筛的改性
        3.2.3 催化剂的制备
        3.2.4 催化剂的表征
        3.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和 N_2吸附脱附表征
        3.3.2 NH_3-TPD表征
        3.3.3 SEM表征
        3.3.4 TEM表征
        3.3.5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3.4 结论
4 金属氧化物改性ZSM-22 沸石对正十二烷加氢异构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剂的表征
        4.2.4 催化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和 N_2吸附脱附的表征
        4.3.2 SEM、TEM表征
        4.3.3 NH_3-TPD表征
        4.3.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4 结论
5 基于ZSM-22 沸石制备磷化物催化剂研究其对正十二烷的加氢异构化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的制备
        5.2.2 催化剂的表征
        5.2.3 催化的活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5.3.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5.4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2-甲基萘的合成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氧化合成制2-甲基萘醌
    1.1 气体氧化法
    1.2 过氧化物氧化法
    1.3 其他氧化物氧化法
2 合成制萘基高聚物前驱体
    2.1 2,6-二烷基萘
        2.1.1 歧化合成
        2.1.2 烷基化合成
        2.1.3 转移甲基化合成
    2.2 2-甲基-6-酰基萘
3 制备其他化合物
4 结语及展望

四、分子筛上择形合成2,6-二烷基萘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ZSM-35分子筛合成和表征研究进展[J]. 王煜,祁晓岚,王振东,孔德金,欧阳福生. 石油化工, 2021(11)
  • [2]COx催化加氢制高附加值化学品[D]. 赵潇. 西北大学, 2021
  • [3]多级孔Beta沸石 ——从小试到中试[D]. 张维民.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三价锰系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对氯苯酚邻位甲基化反应中的研究[D]. 桂文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5]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D]. 王廷. 江南大学, 2021(01)
  • [6]烷基化降低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含量的探索[D]. 续晶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Mo/HZSM-5微球的流化磨损及其甲烷无氧芳构化流化床工艺优化[D]. 张新庄. 西北大学, 2021(10)
  • [8]菲加氢异构合成烷基金刚烷研究[D]. 王学明.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9]多孔沸石ZSM-22的改性及其负载金属催化剂对正十二烷的加氢异构化性能研究[D]. 贺黎文. 常州大学, 2021(01)
  • [10]2-甲基萘的合成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 胡发亭,李军芳,毛学锋,常秋连,吴艳,马博文,刘敏. 洁净煤技术, 2021

标签:;  ;  ;  ;  ;  

分子筛上择形合成2,6-二烷基萘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