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泉,付瑞平[1](2021)在《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关于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话题》文中提出自2018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后,有关城市安全发展事项日益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被提到各级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中。不久前,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同时部署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一时间,诸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是什么关系,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与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成果如何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有关城市安全治理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亟需梳理清晰。为此,《中国应急管理》杂志编辑部特邀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副主任贺定超,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负责人郭桂祯,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交通安全研究所所长史聪灵,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梁光华,广东南方应急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文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彭玲,中国科学院大学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与产业联盟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黄翊,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人工智能专家李继凯,四川省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龙健等,围绕以上话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熊志军,孔晋华,张爱玲,潘文峥,刘建军,李建党,陈小利,桑逢云[2](2021)在《以安全之姿,护航古都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城市安全发展侧记》文中研究表明策划人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安全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经济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城市交通、工地和诸多社会环节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强调要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强源头治理,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发生。为坚决落实党中央、
朱月[3](2021)在《城市公共安全视阈下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解密后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回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谢婷[4](2021)在《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民办高校为例》文中指出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聚众性、破坏性、混乱性和失衡性等特征,导致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较大。高校突发事件同样如此,由于不可预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仅会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以及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名誉和形象。近年来,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在高校校园和周边发生愈加频繁,各类违纪违规,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愈发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对高校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还会对其招生工作带来一定威胁,进而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可见,加强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对于建立有效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意义重大。本文以云南省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以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为主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介绍云南省民办高校公共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阐释相关概念,介绍选题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介绍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分析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从政府及社会因素、学校层面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针对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指出研究局限,对下一步研究进行展望。通过研究,论文指出了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预警阶段、处置阶段、恢复阶段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学校层面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因素;针对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可以从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急指导与监管职能、创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预警机制、构建学生心理辅导与干预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
陈越华[5](2020)在《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以伊春事件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运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然而随着客运量的不断增加,航空公共突发事件也愈发多发频发,产生了大量的事故灾难,再加之我国的政府部门,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机制来应对和预防突发航空类公共事件,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理论研究也很不足,进行应急管理的能力也严重不足。考虑到当前的政府部门合作管理体系,建立一种基于跨部门协同的新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满足现代民航的运行要求,还可以满足航空业的共同愿望以及政府,民航业和航空旅客的相关要求。对消除航空运输安全生产的风险,保持航空运输系统的有序稳定运行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伊春空难这一我国航空史上的着名突发性安全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跨部门协同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同时对事前、事中、事后各主体职责的分析,阐明其相关关系,指出了现阶段协同合作存在责任关系不协调、协同指挥系统不统一等问题,并从管理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政府各部门在以后的航空突发事件中及时、有效的对航空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保障广大群众的财产与生命安全。
黄之东[6](2020)在《G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长期以来是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今社会,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重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科学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对于维护社会各层面的稳定意义重大,对于提升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耦合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呈现增加趋势,相关风险形势严峻。因此,研究公共安全管理机理,构建合理、有效的公共安全应急能力体系以及对地级政府应急能力开展评价,以提升政府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水平,就在就显得极为重要。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是指政府及其应急部门在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时处理应对的管理能力。开展应急能力评价是全面加强政府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能从侧面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治理水平。本文主要研究的两个核心内容,一是研究如何构建具有科学依据与广泛适用性的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对G市政府2018年第四季度的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开展实证性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紧密围绕危机周期生命理论,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国内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开展应急能力评估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为以下四点:一是对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的意义、理论以及方法和评估工作内容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以公共安全事件和政府应急管控工作任务为构建线索,以结果为主要导向的指标体系建立思路;二是构建了一个包含了12项一级指标和44项二级指标的地级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其他地级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提供研究参考;三是针对G市政府2018年第四季度的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开展实证性研究,得出G市政府在对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定量的认识和控制,但未能完全采取标准化流程管理,管理过程尚未具备可追溯性的应急管理水平,并呈现出管理“重应对,轻预防”的一种偏向;四是探讨我国地方政府提升公共安全应急能力的思路和建议,建议在事前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以有效提高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
宋国栋[7](2020)在《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用不到5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发达国家150年的发展历程,城市轨道交通在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凭借其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大城市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的压力和挑战也日益加大,在管理体制机制、法规标准体系、规划建设与运营衔接、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当前,我国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已建成了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市郊新城、贯通重要枢纽的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里程全国第一,日均客流量居世界前列。在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下,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风险频发,火灾防控风险明显,容易成为极端分子破坏和恐怖袭击的目标。探讨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有利于上海市的健康持久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基于此,本文以风险管理理论、安全系统理论与应急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为具体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结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际,分析公共安全责任部门公共安全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发现:上海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主要存在机制保障性不足,公共安全意识不统一;预警时效性不足,安全风险评估不及时;预案针对性不足,风险防范应对不充分;队伍专业性不足,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处置实战性不足,应急力量配备不达标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从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意识、健全轨道交通公共安全责任体系、强化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监督与指导、加强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切实提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能力。
况敬晶[8](2020)在《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推进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农民的需求由单纯增加收入上升到了对先进文化、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建立在物质和精神满足基础上的迫切需求反映了民生质量的提升。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世情、国情和乡情的变化给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将越来越严峻,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薄弱环节日渐凸显。农村公共安全服务问题不仅事关农村的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公共安全服务的成效,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提升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并找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的思路探索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有效路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是对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研究的概述。文章阐述了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及其相关概念,重点就新时代提升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是对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历史回顾及现实状况进行了研究。文章在阐述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基本现状,特别是剖析了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既是本文重点也是难点。文章从六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进行了研究,分别是以基层党建为核心,为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升提供组织保障;加快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增强农村居民法制意识;着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力度,切实构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运行体系;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加快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培养输送公共安全服务专业人才。最后部分是对此论文的总结。
杜岑[9](2020)在《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发达完善的公共交通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凡事都有两面,在公共交通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我们生活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狭小的车内空间、拥挤的乘客和瞬息万变的道路状况,都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近年来全国各地关于公交车事故的报道层出不穷,事故的发生轻则造成财产损失,影响道路交通秩序,重则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目前,在国内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着不少研究,但是少有针对公共交通特别是公交车这类突发事件进行的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在研究前期学习了解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并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大量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合整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筛选确定本文运用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从企业与政府两个层面,对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运用研究前期确定的理论基础对现存的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管建设为成熟的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德阳市当地实际情况得出针对性的公交车应急管理新思路;最终得出本研究课题的结论与展望。本文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特色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对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应急预案方面存在应急预案制订不及时、应急演练不充分等问题;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舆论引导意识薄弱等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前期预警系统缺失、各级部门联动不协调的问题;法制方面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细化、普法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4R危机管理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提出定期总结优化应急预案,构建参与式的公共应急文化氛围;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政府主动引导舆论走向;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提高应急物资使用效率;推进法律法规细化落实,加强普法宣传力度等针对性公交车应急管理新思路,健全完善了德阳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系统。
牛化强[10](2019)在《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具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突发事件种类多、发生频次多等现实特点,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非常重、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卫生事件、灾害事故、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频发生。由于社会普通民众对事故灾害风险认知不足、应对灾害风险能力欠缺,以此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本领恐慌、社会民众生命财产损失。推动社会民众及整个社会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水平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宣传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生命教育,同时也作为一种民族素质教育,应当向全社会分主体、分阶段、连续地普及分享与传播,进而提高我国社会整体应对风险灾害的技能。德国境内地震带比较集中,随时面临地震带来的一定程度的伤害危险。德国作为欧洲最易受灾的国家之一,水灾、风灾、火山等自然灾害大多在此发生。作为发达国家,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事故灾难、恐怖袭击、传染病疫等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危及民众安全,影响社会安定。尽管德国时常经受各种各样的灾害危机,但他们非常重视应急防灾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突出培养社会民众风险意识、灾害意识,大力提升他们的应急防灾减灾理论水平和自救他救互救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类危机,减少生命安全威胁和财产损失。因此,本研究以德国趋于完善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的保障体系为切入点,从德国社会志愿者队伍、完善法制法规、创新信息技术支撑等方面入手,认真梳理德国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形式、主体、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分析了我国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提出我国加强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的具体措施,有效提高我国社会民众整体的灾害危机应对技能。
二、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关于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城市安全发展必须重视风险防控 |
视角一:要把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谋划部署。 |
视角二: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 |
视角三:应急管理工作一定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以科技赋能应急管理。 |
视角四:要对发生过的重大灾害事故进行认真剖析,不要让代价白白付出。 |
视角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 |
城市安全风险防范治理的实践 |
合肥:依靠科技手段打造风险立体化监测网 |
佛山:打造“智慧大脑”强化“一网统管” |
成都:“一图式”展现智能化处置 |
全面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建设 |
城市安全治理体系构建中的几个问题 |
加快试点总结推进全面提升 |
(2)以安全之姿,护航古都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城市安全发展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创建示范城市,下活“一盘好棋” |
健全机制、强化措施 |
提高站位,顶层设计 |
明晰路径,完善制度 |
借助外脑,开门创建 |
“请进来”求教 |
“走出去”求学 |
“练内功”争创 |
“强激励”引导 |
擦亮城市名片,打造城市发展“安全护城河” |
源头治理,本质安全 |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 |
治理病锈,“乐道”宜居 |
监督管理,落实责任 |
双重预防,防控风险 |
分级排查,分类销号 |
层层传导,夯实责任 |
突出重点,典型带动 |
制度保障,舆论引导 |
应急保障,智慧城市 |
搭骨架,立起四梁八柱 |
防大灾,经受汛期考验 |
智慧应急,夯实安全保障基础 |
安全文化,城市软实力 |
拓展渠道,丰富载体 |
聚焦主业,精准宣传 |
多向联动,突出效果 |
队伍建设,支撑保障 |
谋划新篇,筑牢城市生命线 |
数字赋能,突出信息化 |
齐抓共管,分步实施 |
综合治理、统筹推进 |
(4)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民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危机与应急管理 |
一、危机 |
二、应急管理 |
第二节 校园突发公共事件 |
一、突发事件 |
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
二、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一、治理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三、危机管理理论 |
第二章 云南省民办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一节 云南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一、主要管理措施 |
二、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访谈情况分析 |
二、问卷设计及云南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
第三章 云南省民办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一节 社会因素 |
一、治理模式单一 |
二、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三、网络负面影响巨大 |
第二节 学校层面因素 |
一、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
二、对网络环境的认识不够全面,参与应对经验有限 |
三、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 |
四、学生诉求及反馈渠道狭窄 |
第三节 学生自身因素 |
一、学习兴趣不足,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 |
二、以自我为中心,社交能力和抗压能力弱 |
第四章 云南省民办高校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
第一节 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急指导与监管职能 |
一、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进行全程指导 |
二、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监督 |
第二节 创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预警机制 |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体系 |
二、建立公共突发安全事件信息公开机制 |
三、加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学生心理辅导与干预机制 |
一、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 |
二、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三、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
第四节 构建多元化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管理体系 |
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
二、建立多元主体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管理协调机构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致谢 |
(5)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以伊春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公共突发事件 |
二、航空公共突发事件 |
三、应急处置 |
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一、公共危机管理 |
二、公共安全管理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理论 |
一、应急处置跨部门联动机制 |
二、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现状 |
第一节 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体制架构 |
一、我国民航管理体制沿革 |
二、航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现行体制架构 |
三、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现状 |
第二节 “8.24伊春空难”案例概括 |
一、“伊春空难”事件详情 |
二、“伊春空难”应急处置中主体 |
三、“伊春空难”应急处置中主体的关系 |
第四章 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 |
一、协同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面的问题 |
三、公共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
第二节 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多部门协调不到位 |
二、应急管理机制不科学 |
三、公共安全培训环境不佳 |
第五章 航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航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 |
一、美国经验 |
二、川航3U8633备降事件经验 |
第二节 航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带来的启示 |
一、注重安全文化的建设 |
二、加强科技的基础支持 |
三、建立和完善航空安全管理系统 |
第六章 提升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同合作 |
一、厘清协同治理责任关系 |
二、促进协同治理信息资源共享 |
三、优化协同合作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
四、完善协同合作应急处置联动工作机制 |
第二节 提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
一、完善高效的航空运输事故应急预案 |
二、优化应急救援队伍结构 |
三、向全方面的突发事件管理方向发展 |
第三节 强化部门员工的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意识 |
一、强化航空公共安全意识培训 |
二、完善航空安全主动报告系统 |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参与意识 |
结论 |
一、研究的发现与贡献 |
二、研究的限制与不足 |
三、研究的展望与前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G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研究 |
1.2.2 关于政府与公共安全管理关系研究 |
1.2.3 关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现状研究 |
1.2.4 关于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理论方法与经验 |
2.1 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安全 |
2.1.2 应急管理 |
2.1.3 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 |
2.2 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意义 |
2.3 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研究方法 |
2.3.1 定性分析研究方法 |
2.3.2 定量分析研究方法 |
2.4 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实践 |
2.4.1 国外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实践 |
2.4.2 国内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实践 |
2.4.3 实践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
3.1 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
3.2 G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组织体系 |
3.2.1 评估主体 |
3.2.2 评估对象 |
3.2.3 评估流程 |
3.3 G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
3.3.1 预防与准备阶段指标分析 |
3.3.2 监测与预警阶段指标分析 |
3.3.3 处置与救援阶段指标分析 |
3.3.4 恢复与重建阶段指标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市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实证分析 |
4.1 评估说明及数据来源 |
4.1.1 评估方法说明 |
4.1.2 一级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4.1.3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
4.1.4 指标评分方法 |
4.1.5 评估分值说明 |
4.2 评估结果及特点 |
4.2.1 预防与准备阶段指标评估 |
4.2.2 监测与预警阶段指标评估 |
4.2.3 处置与救援阶段指标评估 |
4.2.4 恢复与重建阶段指标评估 |
4.2.5 能力评估结果 |
4.3 影响应急能力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G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思路建议 |
5.1 政府应急能力提升思路 |
5.2 政府应急能力提升建议 |
5.2.1 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和标准 |
5.2.2 提升专业与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标准 |
5.2.3 完善应急处置和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制度 |
5.2.4 进一步制定专项应急演练预案及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轨道交通 |
(二)公共安全 |
(三)公共安全管理 |
(四)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 |
二、理论基础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二)安全系统理论 |
(三)应急管理理论 |
第二章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一、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及其公共安全概况 |
(一)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基本情况 |
(二)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情况 |
二、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风险特点与管理举措 |
(一)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风险特点 |
(二)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举措 |
三、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机制保障性不足,公共安全意识不统一 |
(二)预警时效性不足,安全风险评估不及时 |
(三)预案针对性不足,风险防范应对不充分 |
(四)队伍专业性不足,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
(五)处置实战性不足,应急力量配备不达标 |
二、原因分析 |
(一)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淡薄 |
(二)未形成整体防控体系 |
(三)安全评估起步较晚 |
(四)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联动不协调 |
第四章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意识 |
二、健全轨道交通公共安全责任体系 |
(一)加强轨道交通运营主体的监督指导 |
(二)增强各责任部门协同配合 |
(三)强化公共安全规划设计 |
三、强化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监督与指导 |
(一)提升轨道交通消防设施建设 |
(二)健全轨道交通消防处置救援机制 |
四、加强轨道交通应急处置 |
(一)完善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
(二)培养市民乘客群防群治安全意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8)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研究概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公共安全文化与公共治理 |
(二)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服务 |
(三)农村公共安全与农村公共安全服务 |
二、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性质与衡量 |
(一)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特殊性 |
(二)对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衡量 |
三、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
(二)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
(三)确保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然要求 |
(四)农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历史回顾及现实状况 |
一、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历史回顾 |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管理阶段 |
(二)改革开放后从管理向治理的过渡时期 |
(三)进入新时代的全面治理阶段 |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基本现状 |
(一)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
(二)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的提升路径 |
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
(二)加强政府舆情引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方向标”作用 |
二、加快农村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 |
(一)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公共安全服务制度保障 |
(二)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和储备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突发灾害应对能力 |
三、加强法制宣传,为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供法制保障 |
(一)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建设平安乡村 |
(二)强化法制意识,坚持依法办事 |
(三)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度 |
四、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型公共安全服务体制 |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 |
(二)丰富农村社会治理内涵 |
(三)加快建设农村公共安全服务运行网络 |
五、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努力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
(一)实施规范化管理,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标准 |
(二)改革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推动农村公共安全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
(三)重视区域差异对公共安全服务产出的影响,实现服务和补偿转型 |
六、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为提升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
(一)确保教育资源到位,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强化公共安全教育 |
(二)整合教育和科技资源,创新推动农村公共安全教育 |
(三)推行教育产业多元化,为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精准输送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9)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深度访谈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4R危机管理理论 |
2.2 协同治理理论 |
2.3 “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 |
2.4 公交车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 |
第三章 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3.1 德阳市公交车运营情况及公交车突发事件介绍 |
3.2 德阳市公交公司应对公交车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3.3 德阳市政府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3.3.1 应急预案方面 |
3.3.2 管理体制方面 |
3.3.3 运行机制方面 |
3.3.4 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
第四章 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1 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监控预警系统缺失 |
4.1.2 应急预案制订不及时、演练不合理不充分 |
4.1.3 信息传递时效性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4.1.4 部门职能碎片化,跨部门协同治理困难 |
4.1.5 舆论引导能力不足 |
4.2 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成因 |
4.2.1 政府部门间共识机制缺失、跨部门协同动力不足 |
4.2.2 多元治理主体间共识机制缺失、跨领域协同动力不足 |
4.2.3 多元化治理主体应急管理意识淡薄 |
4.2.4 配套法规不健全、公众法律意识淡薄 |
第五章 国内外公共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先进经验 |
5.1 国外公共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先进经验 |
5.1.1 东京 |
5.1.2 哥德堡 |
5.1.3 奥斯汀 |
5.2 国内公共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先进经验 |
5.2.1 杭州 |
5.2.2 成都 |
5.3 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启示 |
第六章 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新思路 |
6.1 应急预案方面的新思路、构建“参与式公共应急文化氛围” |
6.2 管理体制方面的新思路 |
6.2.1 加大社会组织参与度、充分利用多方资源 |
6.2.2 变“堵”为“疏”、积极引导舆论发展 |
6.3 运行机制方面的新思路 |
6.3.1 “新技术”完善监控系统、各部门联合增强预警能力 |
6.3.2 “协议库存”有效缩短时间、加强物资领用监督管理 |
6.4 法制方面的新思路 |
6.4.1 推进法律法规细化、应急响应有法可依 |
6.4.2 建立公交司机职业保护法和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对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对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突发事件 |
2.1.2 应急管理 |
2.1.3 自然灾害 |
2.1.4 防灾减灾 |
2.1.5 防灾知识普及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社会理论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2.2.3 社会教育理论 |
3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与现状、问题与成因 |
3.1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与现状 |
3.1.1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 |
3.1.2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现状 |
3.2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 |
3.2.1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尚未形成规模 |
3.2.2 社会民众对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认识片面 |
3.2.3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 |
3.2.4 社会民众应急防灾技能缺乏 |
3.2.5 政府对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未予足够重视 |
3.3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存在问题的成因 |
3.3.1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规划体系松散 |
3.3.2 应急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较弱 |
3.3.3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不够灵活 |
3.3.4 社会民众缺乏应急防灾实战演练 |
3.3.5 政府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效能低下 |
4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实践经验分析与总结 |
4.1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主体丰富多元 |
4.1.1 政府部门重视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
4.1.2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
4.1.3 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
4.1.4 各级学校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
4.1.5 新闻媒体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
4.2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载体坚实有力 |
4.2.1 依托管理培训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
4.2.2 依托实战演练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
4.2.3 依托信息技术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
4.3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内容丰富前沿 |
4.3.1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覆盖面广 |
4.3.2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前沿性强 |
4.4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保障体系完备 |
4.4.1 应急防灾组织保障 |
4.4.2 法律法规保障 |
4.4.3 财政经费保障 |
4.4.4 科学技术保障 |
5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5.1 完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培训体系 |
5.1.1 建立层级明确应急培训机制 |
5.1.2 加快应急培训基地载体建设 |
5.1.3 强化应急培训科技支撑能力 |
5.2 构建应急防灾知识宣教优良格局 |
5.2.1 丰富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内容 |
5.2.2 拓宽应急防灾知识宣传教育主体 |
5.2.3 切实提高全民应急防灾减灾意识 |
5.3 创新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路径 |
5.3.1 加强信息技术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中的应用 |
5.3.2 创新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载体建设 |
5.3.3 强化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的结合运用 |
5.4 系统开展应急防灾减灾实战演练 |
5.4.1 提高应急演练实效性 |
5.4.2 组织宽域度应急演练 |
5.4.3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
5.5 提升行政主体防灾减灾思想认识 |
5.5.1 强化应急管理灾前预防意识 |
5.5.2 建立防灾知识普及长效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关于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话题[J]. 张广泉,付瑞平. 中国应急管理, 2021(12)
- [2]以安全之姿,护航古都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城市安全发展侧记[J]. 熊志军,孔晋华,张爱玲,潘文峥,刘建军,李建党,陈小利,桑逢云. 中国安全生产, 2021(11)
- [3]城市公共安全视阈下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解密后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回溯分析[D]. 朱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4]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民办高校为例[D]. 谢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航空旅客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以伊春事件为例[D]. 陈越华.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6]G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估研究[D]. 黄之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 宋国栋.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提升研究[D]. 况敬晶.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德阳市公交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杜岑.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D]. 牛化强.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