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花协秘书长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广东省顺德市举办(论文文献综述)
贾俊丽[1](2012)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研究 ——以常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会展行业迅猛发展,会展经济时代进而来临。与此同时,花卉产业作为我国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在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十大行业中排名第二,不仅花卉种植规模急剧扩大,形成了以福建、广东为主的观赏苗木主产区,以云南、上海为主的切花主产区,以浙江、江苏为主的切叶切枝主产区;而且,开始形成了以市场为纽带拉动区域花卉产业发展的格局。花卉产业与会展业结合的各类园林展也方兴未艾,在我国国家级园林展中,以四年一次的花卉博览会为最盛。经过多年的发展,花博会已经显现出巨大的会展经济势头,吸引了众多城市申办,申博可谓炙手可热。同时,花博会又是一场巨额投入的展会,有必要对花博会展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以探求花博效益的最大化。现今,相关园林展展区与展园的规划设计研究繁多,花博会后可持续发展利用尚缺乏全面分析与探究,缺少相关的理论成果与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花博会的规划研究具有其时代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法、理论归纳总结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在园林展、花博会概念的明确下对花博会辅展区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相邻学科与相似研究对象--风景区、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的分析比较中完成对花博会辅展区概念内涵、特征、内容等的定性研究。同时对花博会相关概况,风景区、农业园区、主题公园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园林研究进行综述。其次,对第五、六、七届花博会从举办情况、选址、产业背景、经营管理、展后利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对三届花博会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探寻花博经济的规律,辅展区原型园区与雏形的出现形式和条件,辅展区与可持续花博会的关系。再次,从调研案例的结论中,明确花博会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在于辅展区体系,并分条阐述辅展区体系构建的要素分析,以此为出发点,融合风景区、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旅游景区的相关理论,完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花博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相关项目规划设计模式。最后,以笔者实际参与的实证项目案例作为分析与论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该体系和模式的相同或相似实践对象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参考,为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花博会总体规划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黄玉妹[2](2011)在《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马克思的交换理论为会展业奠定理论基础。我国现代会展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交换的速度快、效率高,必然直接影响经济的运行效率。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产品是订单化生产,产品的交换范围从一个国家扩大到国际区域,传统的交换媒介已无法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展业因其对提高交换效率的重要作用而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力求揭示出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现代产业分类来看,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其在产品交换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现代会展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资本、技术、信息,为促进交换的快速有效进行提供了商务平台,为会展举办地的城市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会展活动举办地的知名度、美誉度。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现代会展业素有“城市面包”、绿色产业、无烟产业等美称,其实质是一种低碳产业。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研究现代会展业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代会展业是“引爆行业”,能够带来很高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它可以带动诸如建筑、交通、通讯、运输、广告、旅游、宾馆、餐饮、城市建设等系列产业的发展,联动效应达到1:9。此外,现代会展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会展业的举办能够提升举办城市的形象,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能够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会展业的举办使其迅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外界人士了解该城市,吸引投资。我国现代会展业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促进经济进步的新引擎。现代会展业通过高科技推广与展示功能、产业联动功能、经济辐射功能、提升软实力等功能,推动会展城市集群和会展产业带的出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未来,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将朝着生态化、高科技和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等的方向发展,现代会展业的后劲足、潜力大,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朱丽琴[3](2010)在《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提升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花卉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特殊产品,花卉业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广州市是我国主要的花卉生产区和消费区之一,素有“花城”美誉。近年来,广州市花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但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其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和相关基础理论为指导,广泛查阅和参考以有的研究成果,深入调查和分析广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了花卉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州市1999~2008年花卉产业化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运用SWOT法,分析了广州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1、遵循有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开放性原则,针对花卉产业的特性及发展状况,按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总目标逐层分解,设立了规模化、科技化、效益化、一体化四个子系统,选择了18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花卉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1999~2008年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的综合得分逐渐增加,表明其花卉产业化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近10年,广州市花卉产业化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99年~2003年为花卉产业化发展不稳定的时期;2004年~2008年为花卉产业化水平的稳步提高时期。从总体上看,其规模化、科技化、效益化和一体化四个子系统都处于增长的趋势。其中,一体化子系统持续增长,说明广州市花卉产业化内部一体化程度发展态势良好。规模子系统和效益子系统都呈现波浪式上升,不太稳定。科技子系统增幅不大,且出现较大的波动。3、广州市花卉产业化经营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如符合都市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统筹城乡、工农协调发展的地方经济实力雄厚;研发资源优势;花文化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等。但也有不少劣势:如花卉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低;龙头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纽带不够紧密;花农整体素质不高;产业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缓慢;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同时,广州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机遇十分宝贵:如国家农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国际花卉生产布局的调整将有利于承接高端品种生产;花卉市场需求强劲;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入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发展的机遇等。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广州市花卉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如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稳定;周边其他省市花卉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花卉产业发展受土地资源的制约凸现等。4、本研究提出的进一步提升广州市花卉业产业化水平的主要对策建议是:(1)加强花卉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打造全国花卉集散地和物流配送中心;(2)全面实施龙头带动战略;(3)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花农的组织化程度;(4)构建花卉产业化经营利益共同体;(5)加快花卉科技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6)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引导扶持:(7)完善花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8)不断延伸花卉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石磊[4](2010)在《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北京展区室外展园规划设计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由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主办,始于1987年,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被称为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迄今为止,花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七次,第七届花博会于2009年10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山东省潍坊青州市两地成功举办。本文从花博会的历史、发展现状、申办、组织运作、场地与选址谈起,总结出了花博会的目标及作用,为下文的分析研究做铺垫。七博会展区主要由室内展馆和室外展区组成,室外展区的设计理念为“高水平,有特点”,设计主题为“花博之冠,顺义门户”。室外展区占地面积404亩,位于室内展馆东侧,室外展区是由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园,深圳市展园,港澳台地区展园和3个企业展园组成,文章根据展示内容对展园进行分类,分为缩微风景名胜展园、诠释历史文化展园、弘扬民族文化展园、复制传统园林展园、表现植物景观展园、宣传城市事件展园六类,从设计理念、背景主题、展园布局三方面一一分析研究,最后总结了目前花博会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花博会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推断。
韩东[5](2009)在《国兰市场调查及国兰资源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兰是中国传统名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深受国人喜爱。近年来,国兰贸易繁荣,导致国兰资源破坏严重,并且目前国内国兰贸易仍多数为私人交易,贸易的形式、特点、市场情况、价格走势等都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相关资料收集,对国兰市场和资源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贸易形式、定价机制,国兰贸易的典型市场和价格分析,对国兰资源破坏状况和保护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国兰市场的贸易形式主要有兰花博览会、兰苑及专业兰花公司销售、各地的兰花集市以及网上交易。②国兰的定价机制仍源于中国传统的瓣型理论,国兰的价格确定要遵从种、型、量、奇、色、香、瓣等定价原则。但是国兰价格还要受到文化、供求关系、流通领域、舆论导向等多方面的调整,因而品鉴的标准只是相对的参考。国兰繁殖过慢,无法大规模生产,这是国兰价格无法接近大众消费的最根本原因。③对云南省鹤庆县近3年的国兰贸易情况进行分析,3年国兰的交易数量为2007年>2008年>2006年,3年国兰的交易额为2006年>2007年>2008年。主要品种价格2007年较2006年平均下降了3.5倍,2008年较2007年平均下降了3.3倍。交易数量和交易额上,呈现出1月至3月为一个高峰,10月左右为另一个高峰的趋势。并且国兰市场已经从珍奇品种占市场交易主流的“倒金字塔”向大众消费品种占市场交易主流的“金字塔”开始转变,这无论对国兰市场还是对广大国兰爱好者都是有利的。④国兰资源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国兰资源破坏严重,而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兰市场的繁荣带来国兰资源的破坏。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国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广泛开展国兰资源的宣传教育;加强国兰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国兰育种和繁殖技术研究;加大国兰种质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与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国兰的产业化等多方面手段开展对国兰资源的保护。⑤解决国兰市场发展和国兰资源保护问题的核心是国兰的产业化。
江泽慧[6](2008)在《在中国花卉协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常务理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满怀豪情迈人伟大的2008年之际,中国花卉协会五届三次
胡蓉[7](2005)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在人类自觉精神和建立美好社会愿望的推动下,志愿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高尚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参与志愿服务的人越来越多,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成为一项国际性的、蓬勃发展的事业。 当代社会,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载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志愿者成为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其管理绩效直接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成功。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不同于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及其志愿者还仅仅是一个新鲜事物,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才刚刚起步。因此,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的特殊性入手,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过程,实证研究了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志愿者的管理,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现状思考了其管理的优势与劣势,并针对我国志愿者管理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志愿者指的是:自愿将其时间、精力、技能、经验奉献给组织或团体,而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的人; 2、志愿者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价值、对非营利组织的价值以及对志愿者个人的价值; 3、有组织的志愿服务的载体,应当主要是非营利组织,而不应是政府部门,也不应是企业。通常情况下,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根据工作性质分为:管理型志愿者、日常型志愿者、项目型志愿者三种类型。本文以项目型志愿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4、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素质要求的特殊性、培训过程的特殊性、激励方式的特殊性、绩效评价的特殊性; 5、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过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包括规划、招募与甑选、培训、配置与协调、激励、监督与评估、遣散。根据项目管理
王红姝[8](2005)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花卉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特殊产品,花卉产业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伴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花卉业迅速在全球崛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花卉产业产生极大兴趣,使之成为一项新兴的、具有活力的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花卉生产国和出口国都最大限度地优化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将信息资源和品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开拓花卉市场,一场激烈的花卉产品市场竞争已经开始了。 我国具有发展花卉产业的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悠久的花文化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花卉产业,不仅可以美化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带动相关产业的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花卉业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花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二十年来,我国花卉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但我国的花卉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整体生产水平低、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花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研究,通过研究掌握国际花卉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正确认识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我国花卉产品的竞争力,使我国早日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出口大国。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对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动因、花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世界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花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花卉产业化经营、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通过研究提出了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因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因、国内花卉消费动因和花卉出口动因;通过分析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界定了我国花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式增长,并提出技术进步是花卉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提出在发展我国花卉产业时要避免盲目强调比较优势、忽视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产业化经营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益分配机制是花卉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关键,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出通过发展花卉产业集群,提高我国花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并结合产业区域优势,构建了我国特色花卉产业集群布局;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了实施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战略。
云之南[9](2003)在《打造国际知名的品牌花展——中国花卉博览会申办活动侧记》文中指出 花落成都 随着第六届花卉博览会举办城市审定会议的结束,持续了近两年的六博会申办活动终于降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四川省成都市脱颖而出,夺得六博会的举办权。
刘雪梅[10](2003)在《市场办展的典范》文中指出 1987年 中国花卉博览会适应我国花卉业发展需要 应运而生。从第四届开始 花博会改“要我办”为“我要办” 成为市场经济向花博会渗透的转折点。当1999年以申办的形式确定五博会举办地点时 全国有8个城市摆擂广州 最终广东省顺德市陈村花卉世界因成功举办五博会而名声鹊起 身价倍增 城市化建设整整提前了5年。花博会也完成了从一般展会到国际知名品牌展会的蜕变 完成了由计划办展到市场办展的转型。
二、全国花协秘书长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广东省顺德市举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花协秘书长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广东省顺德市举办(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研究 ——以常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
1.1.2 会展经济的出现 |
1.1.3 花博会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的亟需 |
1.2 相关概念 |
1.2.1 园林展与中国花卉博览会 |
1.2.2 花博会辅展区概念的界定 |
1.3 花博会辅展区的定性研究 |
1.3.1 风景区与辅展区 |
1.3.2 农业园区与辅展区 |
1.3.3 主题公园与辅展区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预期结果和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风景区基础理论 |
2.1.2 农业园区主要理论 |
2.1.3 主题公园相关理论 |
2.2 花博会相关综述 |
2.2.1 花卉博览会与其他园林展的辨析 |
2.2.2 历届花博会的举办情况 |
2.2.3 花博会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
2.2.4 花博会经济效应 |
2.2.5 花卉博览会的研究情况 |
2.3 风景区、农业园区、主题公园领域发展概况 |
2.3.1 风景区发展现状 |
2.3.2 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
2.3.3 主题园区发展现状 |
2.4 园林展可持续发展研究 |
2.4.1 国内关于园林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
2.4.2 国外关于园林展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三章 相关案例调研与分析 |
3.1 第五届陈村花博会 |
3.1.1 第五届花博会概述 |
3.1.2 调研分析 |
3.1.3 小结 |
3.2 第六届温江花博会 |
3.2.1 第六届花博会概述 |
3.2.2 调研分析 |
3.2.3 小结 |
3.3 第七届顺义、青州花博会 |
3.3.1 第七届花博会概述 |
3.3.2 调研分析 |
3.3.3 小结 |
3.4 对比与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花博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模式研究 |
4.1 辅展区体系是可持续发展花博会的承载体 |
4.2 花博会辅展区体系构建的条件要素分析 |
4.2.1 区位优势 |
4.2.2 经济实力 |
4.2.3 产业支撑 |
4.2.4 资源优势 |
4.2.5 政府政策支撑 |
4.3 基于可持续发展花博会的辅展区体系构建 |
4.3.1 构建原则和目标 |
4.3.2 构建思路 |
4.3.3 配套花博功能体系 |
4.3.4 构建景区空间体系 |
4.3.5 完善花卉产业体系 |
4.3.6 重构景观文化体系 |
4.3.7 建立博览旅游体系 |
4.3.8 择优管理运营模式 |
4.3.9 辅展区体系构建流程 |
4.4 基于可持续发展花博会的辅展区规划设计模式 |
4.4.1 系列花木园区 |
4.4.2 游览景观道路 |
4.4.3 系列花木主题文化展园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实证案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常州武进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 |
5.1 第八届花博会相关概况 |
5.1.1 第八届花博会概况 |
5.1.2 第八届花博会理念与思路规划解读 |
5.1.3 第八届花博会主展区规划 |
5.2 第八届花博会构建辅展区体系的优势因素 |
5.2.1 区位交通优势 |
5.2.2 花木产业背景优势 |
5.2.3 现有花木旅游资源优势 |
5.2.4 花博会主展区功能补充基底优势 |
5.2.5 经济实力优势 |
5.2.6 政府的大力支持 |
5.3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的构建 |
5.3.1 构建目标与定位 |
5.3.2 构建原则 |
5.3.3 构建思路 |
5.3.4 功能配备体系 |
5.3.5 构建景区空间体系 |
5.3.6 花卉产业体系 |
5.3.7 博览旅游体系 |
5.3.8 景观文化体系 |
5.3.9 管理运营模式 |
5.4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规划设计 |
5.4.1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规划设计内容 |
5.4.2 面——花卉产业整体层面 |
5.4.3 块——一场七园的园场体系 |
5.4.4 线——游览景观道路 |
5.4.5 点——系列花木主题文化展园 |
5.5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构建完成的意义 |
5.5.1 第八届花博会对常州和武进发展的作用 |
5.5.2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动态和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结构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交换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石 |
第二节 马克思交换理论为本文研究指明方向 |
第三章 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的涵义及特点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形成条件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变迁 |
第四章 我国现代会展业的产业联动功能 |
第一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与产业关联效应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
第五章 我国现代会展业的经济辐射功能 |
第一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与区域增长极理论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形成特色会展产业带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六章 我国现代会展业提升竞争力的功能 |
第一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提升企业竞争力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提升城市软实力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提升国家软实力 |
第七章 我国现代会展业及功能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及功能的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及功能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的运作方式更加规范化、市场化 |
第四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及功能的品牌化发展趋势 |
第五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及功能的联盟化及国际化发展趋势 |
第六节 我国现代会展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趋势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发展实践 |
2.1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理论 |
2.1.1 交易费用理论 |
2.1.2 规模经济理论 |
2.1.3 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理论 |
2.1.4 产业组织理论 |
2.1.5 产业关联理论 |
2.1.6 制度创新理论 |
2.2 花卉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2.2.1 花卉产业化的内涵 |
2.2.2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 |
2.2.3 花卉产业化的利益联结形式 |
2.3 国内外发展实践 |
2.3.1 国外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发展与典型模式 |
2.3.2 国内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典型模式 |
3 广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 |
3.1 广州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
3.1.1 自然环境 |
3.1.2 经济发展概况 |
3.2 广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额快速增加,出口增长缓慢 |
3.2.2 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
3.2.3 标准化、规范化已经起步 |
3.2.4 市场建设初现规模 |
3.2.5 花卉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
3.2.6 花卉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
4 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的评价 |
4.1 花卉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花卉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4.2 花卉产业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
4.2.1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 |
4.2.2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
4.3 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的评价 |
4.3.1 数据来源和整理 |
4.3.2 指标数据标准化 |
4.3.3 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
5 广州市花卉业产业化经营的SWOT分析 |
5.1 广州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
5.1.1 符合都市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向 |
5.1.2 独特的区位优势 |
5.1.3 优越的自然条件 |
5.1.4 统筹城乡、工农协调发展的地方经济实力雄厚 |
5.1.5 研发资源优势 |
5.1.6 花文化优势 |
5.1.7 产业基础优势 |
5.2 广州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劣势 |
5.2.1 花卉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
5.2.2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
5.2.3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低 |
5.2.4 龙头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纽带不够紧密 |
5.2.5 花农整体素质不高 |
5.2.6 技术整体水平不高 |
5.2.7 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缓慢 |
5.2.8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5.3 广州市花卉产业化经营面临的机会 |
5.3.1 国家农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
5.3.2 国际花卉生产布局的调整将有利于承接高端品种生产 |
5.3.3 花卉市场需求强劲 |
5.3.4 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
5.3.5 "入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发展的机遇 |
5.4 广州市花卉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威胁 |
5.4.1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稳定 |
5.4.2 周边其他省市花卉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
5.4.3 花卉产业发展受土地资源的制约凸现 |
6 进一步提升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
6.1 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提升的总体思路 |
6.2 进一步提升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
6.2.1 加强花卉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打造全国花卉集散地和物流配送中心 |
6.2.2 全面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
6.2.3 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花农组织化程度 |
6.2.4 构建花卉产业化经营利益共同体 |
6.2.5 加快花卉科技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
6.2.6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引导扶持 |
6.2.7 完善花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6.2.8 不断延伸花卉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4)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北京展区室外展园规划设计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花博会概况 |
2.1 花博会的历史 |
2.2 花博会的发展现状 |
2.3 花博会的申办 |
2.3.1 申办条件 |
2.3.2 申办材料 |
2.3.3 申办程序与举办城市的产生 |
2.4 花博会的组织运作 |
2.4.1 花博会的运作模式 |
2.4.2 花博会的组织机构 |
2.4.3 花博会的效果评价 |
2.5 花博会的场地与选址 |
2.6 花博会的举办目标及作用 |
2.7 小结 |
3 七博会概况 |
3.1 七博会的会花、会徽及吉祥物 |
3.2 七博会的办会模式 |
3.3 七博会展区整体情况介绍 |
4 七博会室外展区规划设计分析 |
4.1 七博会室外展区综述 |
4.1.1 项目背景 |
4.1.2 设计理念 |
4.1.3 设计原则 |
4.1.4 景观布局 |
4.1.5 水景设计分析 |
4.1.6 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
4.2 七博会室外展园设计分析 |
4.2.1 缩微风景名胜展园 |
4.2.1.1 山西园 |
4.2.1.2 青海园 |
4.2.1.3 甘肃园 |
4.2.1.4 陕西园 |
4.2.1.5 云南园 |
4.2.2 诠释历史文化展园 |
4.2.2.1 河北园 |
4.2.2.2 贵州园 |
4.2.2.3 重庆园 |
4.2.2.4 湖北园 |
4.2.2.5 山东园 |
4.2.2.6 天津园 |
4.2.2.7 四川园 |
4.2.2.8 吉林园 |
4.2.2.9 澳门园 |
4.2.3 弘扬民族文化展园 |
4.2.3.1 内蒙古园 |
4.2.3.2 广西园 |
4.2.3.3 西藏园 |
4.2.3.4 台湾园 |
4.2.4 复制传统园林展园 |
4.2.4.1 江苏园 |
4.2.4.2 宁夏园 |
4.2.4.3 福建园 |
4.2.4.4 安徽园 |
4.2.5 表现植物景观展园 |
4.2.5.1 北京园 |
4.2.5.2 广东园 |
4.2.5.3 河南园 |
4.2.5.4 江西园 |
4.2.5.5 浙江园 |
4.2.5.6 黑龙江园 |
4.2.5.7 湖南园 |
4.2.5.8 辽宁园 |
4.2.5.9 新疆园 |
4.2.5.10 海南园 |
4.2.6 宣传城市事件展园 |
4.2.6.1 上海园 |
4.2.6.2 深圳园 |
4.2.6.3 香港园 |
4.3 室外展园特点总结 |
4.4 室外展园设计探索 |
5 花博会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建议 |
5.1 花博会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
5.2 关于花博会未来发展的建议 |
附图:七博会北京展区平面图 |
附表一 七博会北京展区主要活动一览表 |
附表二 室外展园参展单位、设计施工单位、服务单位名录 |
附表三 室外展区植物名录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国兰市场调查及国兰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国兰花概况 |
1.1.1 国兰的起源与历史 |
1.1.2 国兰的分布及生长习性 |
1.2 国兰的商品价值 |
1.3 国兰产业概况 |
1.4 本文的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立项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3.1 实地调查 |
1.4.3.2 相关资料收集 |
1.4.3.3 资料分析和提出建议 |
2 国兰市场调查研究 |
2.1 国兰市场贸易形式研究 |
2.1.1 兰花博览会 |
2.1.2 兰苑及专业兰花公司 |
2.1.3 兰花集市与专业兰花市场 |
2.1.4 国兰的网络贸易 |
2.2 国兰价格机制研究 |
2.2.1 国兰品鉴一般原则研究 |
2.2.2 国兰定价原则 |
2.3 国兰贸易实例分析 |
2.3.1 鹤庆简介 |
2.3.2 鹤庆县国兰贸易情况分析 |
2.3.2.1 鹤庆县2006年国兰贸易情况 |
2.3.2.2 鹤庆县2007年国兰贸易情况 |
2.3.2.3 鹤庆县2008年国兰贸易情况 |
2.3.2.4 鹤庆县2006年-2008年国兰贸易情况分析 |
2.3.3 小结 |
3 国兰资源保护研究 |
3.1 国兰资源现状 |
3.2 国兰资源减少的原因 |
3.2.1 国兰市场的繁荣带来国兰资源的破坏 |
3.2.2 国兰繁殖困难等限制因素 |
3.2.3 国兰资源的保护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 |
3.2.4 国兰生态环境遭破坏 |
3.3 国兰资源保护方法研究 |
3.3.1 建立健全国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
3.3.2 广泛开展保护国兰资源的宣传教育 |
3.3.3 加强国兰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
3.3.3.1 就地保护 |
3.3.3.2 迁地保护 |
3.3.4 加强国兰育种和繁殖技术研究 |
3.3.4.1 育种研究 |
3.3.4.2 繁殖技术研究 |
3.3.5 加大投资保护国兰的种质资源与相关人才培养 |
3.3.6 大力发展国兰的产业化 |
4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问题 |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框架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分析 |
2.1 主要的理论基础 |
2.1.1 激励理论 |
2.1.2 能本管理理论 |
2.1.3 社会资本理论 |
2.1.4 工作团队理论 |
2.1.5 冲突理论 |
2.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1 志愿者的阐述 |
2.2.2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阐述 |
第3章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过程分析 |
3.1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规划 |
3.1.1 规划的内容 |
3.1.2 应注意的问题 |
3.2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招募与甑选 |
3.2.1 招募与甑选的内容 |
3.2.2 应注意的问题 |
3.3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培训 |
3.3.1 培训的内容 |
3.3.2 应注意的问题 |
3.4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配置与协调 |
3.4.1 应注意的问题 |
3.5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 |
3.5.1 激励的内容 |
3.5.2 应注意的问题 |
3.6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督导与评估 |
3.6.1 督导与评估的内容 |
3.6.2 应注意的问题 |
3.7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遣散 |
第4章 实证分析——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志愿者管理 |
4.1 花博会志愿者的管理过程分析 |
4.1.1 规划 |
4.1.2 招募与甑选 |
4.1.3 培训 |
4.1.4 配置与协调 |
4.1.5 激励 |
4.1.6 督导与评估 |
4.2 花博会志愿者管理的优势和劣势思考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第5章 建议 |
结论与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8)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花卉产业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 |
2.1 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
2.1.1 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
2.1.2 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2.2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理论 |
2.2.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
2.3 产业技术进步 |
2.3.1 技术进步的内涵、过程及系统 |
2.3.2 技术进步的机制及作用过程 |
2.3.3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
2.4 产业化经营理论 |
2.4.1 交易费用理论 |
2.4.2 规模经济理论 |
2.4.3 利益驱动理论 |
2.4.4 分工协作理论 |
2.5 产业集群理论 |
2.5.1 外部经济理论 |
2.5.2 集聚经济理论 |
2.5.3 交易费用理论 |
2.5.4 新竞争理论 |
3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动因研究 |
3.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3.1.1 花卉产业是高效农业 |
3.1.2 丰富的自然资源 |
3.1.3 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因素 |
3.2 国内花卉消费动因 |
3.2.1 国内花卉消费状况 |
3.2.2 国内花卉消费需求的特点 |
3.2.3 影响花卉消费需求的因素 |
3.2.4 国内花卉消费需求发展趋势 |
3.3 花卉出口动因 |
3.3.1 国际花卉生产布局的调整 |
3.3.2 出口需求增加 |
3.3.3 “入世”带来发展的机遇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花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
4.1 花卉产业及其特点 |
4.1.1 花卉产业 |
4.1.2 花卉产业的特点 |
4.1.3 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 |
4.2 花卉产业生产经营分析 |
4.2.1 种植面积及销售额 |
4.2.2 出口额 |
4.2.3 产品结构 |
4.2.4 保护地 |
4.2.5 地区分布 |
4.2.6 经营实体 |
4.3 本章小结 |
5 世界花卉产业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
5.1 世界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 |
5.1.1 世界花卉贸易现状 |
5.1.2 世界主要花卉生产国概况 |
5.2 世界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 |
5.2.1 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
5.2.2 发展中国家花卉生产迅速扩大,积极组织出口 |
5.2.3 发达国家抬高花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门槛。 |
5.2.4 生产、经营、流通全球化 |
5.2.5 花卉生产工厂化和专业化 |
5.2.6 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 |
5.2.7 消费需求多样化、高档次、优质化 |
5.3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5.3.1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5.3.2 哥伦比亚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5.3.3 花卉产业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优势研究 |
6.1 我国花卉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
6.1.1 我国花卉产业的比较优势 |
6.1.2 我国花卉产业的竞争优势 |
6.2 花卉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6.2.1 花卉产业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
6.2.2 花卉产业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发展 |
6.3 本章小结 |
7 我国花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
7.1 花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分析 |
7.1.1 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和类型 |
7.1.2 我国花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分析 |
7.2 我国花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7.2.1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动因 |
7.2.2 花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
7.3 技术进步是花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
7.3.1 技术进步能改变花卉产业落后的生产手段 |
7.3.2 技术进步促进花卉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的变化 |
7.3.3 技术进步有利于开拓花卉消费市场 |
7.4 花卉产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 |
7.4.1 花卉产业技术引进的意义 |
7.4.2 花卉产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 |
7.4.3 花卉产业技术创新 |
7.5 本章小结 |
8 我国花卉产业化经营研究 |
8.1 花卉产业化及其特征 |
8.1.1 花卉产业化 |
8.1.2 花卉产业化经营主要特征 |
8.2 产业化经营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8.2.1 有利于花农进入市场 |
8.2.2 提高花卉产业的经济效益 |
8.2.3 有利于花卉生产专业化、规模化 |
8.2.4 能提高花卉产品的质量 |
8.3 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及利益关系 |
8.3.1 我国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 |
8.3.2 花卉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 |
8.4 本章小结 |
9 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研究 |
9.1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9.1.1 产业集群的含义 |
9.1.2 我国产业集群的类型 |
9.2 发展花卉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
9.2.1 有利于形成花卉产业专业化分工 |
9.2.2 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
9.2.3 有利于实现花卉产业科技创新 |
9.2.4 有利于形成花卉产业区域品牌 |
9.2.5 有利于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 |
9.2.6 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9.3 花卉产业集群的引导与构建 |
9.3.1 我国花卉产业集群初露端倪 |
9.3.2 花卉产业集群的引导与规划 |
9.4 本章小结 |
10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战略措施研究 |
10.1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 |
10.2 实施科技兴花战略,提高花卉产品竞争力 |
10.3 加强花卉专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 |
10.4 健全市场流通体系,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
10.5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花卉产品质量 |
10.6 发展特色花卉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
10.7 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促进花卉产业化 |
10.8 引导花卉消费,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
10.9 实施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 |
10.10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全国花协秘书长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广东省顺德市举办(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研究 ——以常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为例[D]. 贾俊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2]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D]. 黄玉妹.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3]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提升问题研究[D]. 朱丽琴.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4]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北京展区室外展园规划设计浅析[D]. 石磊.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5]国兰市场调查及国兰资源保护研究[D]. 韩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6]在中国花卉协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J]. 江泽慧. 中国花卉园艺, 2008(03)
- [7]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研究[D]. 胡蓉.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 [8]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 王红姝. 东北林业大学, 2005(01)
- [9]打造国际知名的品牌花展——中国花卉博览会申办活动侧记[J]. 云之南. 中国花卉园艺, 2003(17)
- [10]市场办展的典范[J]. 刘雪梅. 中国花卉园艺, 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