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合成与降解研究进展

聚乳酸合成与降解研究进展

一、聚乳酸合成及降解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胡金蕊[1](2021)在《二醋酸纤维素接枝聚乳酸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基聚合物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是使用后所产生的不可降解的废弃物对生态系统同样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以及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开发一种环境友好、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基聚合物来代替石油基聚合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发现储量最丰富的生物基材料,二醋酸纤维素(CDA)是通过纤维素乙酰化得到的。CDA虽然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成纤性,容易加工成薄膜、纤维以及涂层,广泛应用于织物、卷烟过滤嘴、分离膜等领域,但是分子链上的极性基团形成的强烈分子相互作用,导致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较高,热加工窗口过窄,限制了热加工。因此,为实现CDA的热塑性加工,对CDA增塑和降低Tg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使用辛酸亚锡为催化剂,L-丙交酯为接枝单体,CDA为接枝骨架,通过开环共聚方法制备了一系列CDA-g-PLA聚合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凝胶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等方法对产物结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L-丙交酯与CDA配比,对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链段成功接枝到CDA骨架上。当L-丙交酯与醋酸纤维素配比为6:1时,CDA-g-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3℃,初始失重温度为236℃,获得热稳定性良好的CDA改性聚合物。选取L-丙交酯与二醋酸纤维素投料比为4:1时所制备的CDA-g-PLA聚合物为材料,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CDA-g-PLA/PEG2000复合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CDA-g-PLA/PEG2000复合膜的结构、表面形貌、亲水性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PEG2000加入量超过30%时,复合膜内部出现结晶,复合膜由脆性断裂转为韧性断裂。此外,当PEG2000加入量达到50%时,断裂伸长率比CDA-g-PLA基膜增长了56.9%,水接触角为15°,表明PEG2000有效提高了CDA-g-PLA膜的韧性和亲水性。

李小龙[2](2020)在《路易斯酸催化聚乳酸降解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的不可降解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使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来代替部分石油基高分子材料被认为是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聚乳酸(PLA)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完全降解性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在快消品、农用地膜以及一次性医用机械塑料等领域,聚乳酸制品的高报废率和降解效率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使得垃圾堆积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这导致其固体废弃物回收到生态系统中所花费时间过于长久,限制了其在该领域应用。因此,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内加快聚乳酸制品的降解速率是非常有必要的。路易斯酸由于具备良好的催化活性常常被用来作为催化剂应用于聚乳酸的合成,其配位作用可以屏蔽聚乳酸分子链间的氢键,使PLA分子作用力减弱。残留在聚合物体系中的路易斯酸对改性材料的热稳定性的影响早有报道,但其对聚合物特别是聚乳酸材料的降解行为却鲜有研究。本文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路易斯酸改性聚乳酸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研究材料的降解行为,运用多种检测手段分析材料的降解效果和综合性能;采用SEM观察样品形态变化;结合FTIR、XPS和NMR分析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无水氯化锌、氯化钙、氯化锂、氯化铁等金属氯化物和硫酸铁、磷酸铁等不同铁盐类的路易斯酸在转矩流变仪中对聚乳酸进行熔融改性,探究改性材料降解行为和综合性能的变化及路易斯酸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几种盐类路易斯酸中,氯化铁(Fe Cl3)对聚乳酸的降解效果最好;对比分析溶液法与熔融共混法制备Fe Cl3/PLA材料,改性PLA有较好的降解性能是由于Fe Cl3的存在而非在熔融共混中热效应造成;随着氯化铁加入量的增加,改性样品的分子量变小,分子量分布变宽。Fe Cl3对PLA的结晶行为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其结晶度随含量的变化从43.7%到1.17%;在降解性能上,含2.95 phr Fe Cl3的改性样品降解效果最佳,降解速率比纯PLA提高10倍以上。降解过程遵循水解降解机理,但不同的是,Fe3+与PLA中羰基氧及邻近的碳发生键合反应,形成稳定的Fe-O、Fe-C化学键,比其他类型的络合更能削弱PLA的酯键。2.为降低Fe Cl3加入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过度降解的不利影响,将亚磷酸三苯酯(TPPi)引入Fe Cl3/PLA样品中熔融共混制备TPPi改性Fe Cl3/PLA材料,赋予其一定的综合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以TPPi:Fe Cl3=3:1的质量比加入时改性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材料在保持较好降解性能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综合力学性能,拉伸强度达到43.78 MPa,弯曲强度为99.04 MPa;TPPi的加入明显改善了Fe Cl3/PLA材料的热稳定性并对Fe Cl3/PLA材料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和结晶行为同样有调控作用;TPPi对PLA的扩链作用抑制了Fe Cl3对PLA的过度降解并使之保持一定的降解效果和力学性能。3.引入具有生物降解性的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与PLA进行熔融共混赋予改性材料韧性,通过改变Fe Cl3的含量来调控PLA/PBAT的降解行为和综合性能。研究发现,当Fe Cl3的添加量为0.3 phr时获得改性材料综合性能最佳。Fe Cl3的加入不仅加快了PLA/PBAT材料的降解,还能促进二者的相容性;材料能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是由于Fe Cl3对改性材料的降解首先作用于PBAT链段部分,未被降解而残余的PBAT在PLA体系中能起到增加分子链运动能力和增韧效果,但当PBAT链段被降解完全后,Fe Cl3会对PLA发生降解,材料的综合性能在后期依然会大幅下降;Fe Cl3对改性材料的降解包括络合反应和键合反应两部分,首先发生的是对苯环附近酯键的络合反应,其次是对脂肪链段的键合反应。

张龙翼[3](2020)在《可降解聚乳酸膜制备及其在白乌鱼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进一步开发适合食品包装使用的聚乳酸可降解塑料,本文以聚乳酸颗粒为溶质,研究了不同食品级溶剂对聚乳酸成膜性的影响,并对所得聚乳酸膜的表面形貌、热学性能、透光性能、红外光谱、接触角以及内部结构进行了评价,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食品级溶剂对聚乳酸成膜性的影响。以氯仿溶剂制备的聚乳酸膜为参照,对比了食品级酯类、冰乙酸对聚乳酸成膜性的影响,发现三种溶剂均可以制备聚乳酸成膜,且制得的聚乳酸薄膜具有相似的透光率和力学性能。因此,采用食品级酯类(乙酸甲酯、甲酸乙酯、乙酸丁酯和乙酸乙酯)和食用冰乙酸取代氯仿制备可降解聚乳酸膜具有可行性。(2)食品级溶剂溶解法制备聚乳酸膜的性能。以氯仿溶剂制备的聚乳酸膜为参照,对冰乙酸、乙酸甲酯作为溶剂制备的膜进行性能表征,发现不同溶剂制备的聚乳酸膜在热稳定性和结晶性等方面的差异不显着。考虑到原料来源、制作成本等因素,选择采用食品级冰乙酸制备可降解聚乳酸膜具有更好的性价比。(3)食品级溶剂制备聚乳酸膜的形成机理。将聚乳酸加入到溶剂中,聚乳酸分子间因强烈的分子凝聚力而交联在一起,利用旋转涂膜法,获得聚乳酸膜。发现以冰乙酸、乙酸甲酯和氯仿作溶剂制备得到聚乳酸膜的表面形貌存在差异,而红外光谱图谱在形状与位置方面几乎完全相同。说明此过程既没有生成新的基团也没有形成新的物质,只是由于溶剂的挥发速率不同导致表面形貌存在差异。(4)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以PE膜为对照组,研究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发现随着冷藏天数的增加,PLA处理组的样品各指标变化趋势明显低于PE处理组,且膜厚度为20μm时的变化幅度最小。说明食品级聚乳酸膜可以减缓鱼肉组织的生化反应速度,延长白乌鱼肉的冷藏保鲜期,厚度为20μm时,保鲜效果最好。(5)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冻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以PE膜为对照组,比较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冻藏保鲜效果的影响,发现PLA组的样品各指标变化幅度最小。说明食品级聚乳酸薄膜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抑菌及抗霉特性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能延缓鱼肉的腐败变质,是冻藏白乌鱼较为理想的包装材料。总之,食用冰乙酸可以替代氯仿用于制备食品级聚乳酸膜,而且该聚乳酸薄膜可以延缓白乌鱼鱼肉的腐败变质,延长白乌鱼鱼肉的冷藏和冻藏期。

边宇飞[4](2020)在《荧光/X光高支化脂肪族聚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性、可视化、高灵敏、实时动态监测的特点,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面的表现出特有的优势。尤其是具有成像功能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因其组成可调和靶向识别能力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以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物理机械性能成为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生物医用材料。但是聚酯材料存在化学惰性和难功能化的缺点,通过引入高支化结构不仅可以引入大量的功能化位点赋予材料特殊功能,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三维立体结构而改善聚酯的物理性能。因此,开发结构精确可控、官能度和性能可调的高支化多功能化聚酯用于集生物成像和药物治疗的诊疗一体化载药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以功能性小分子和多羟基线形/星形聚丁二烯大分子为引发剂,选取香豆素和三碘苯甲酸作为荧光和X光模型分子,通过直接引发法和后功能化法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明确、官能度和性能可调的线形梳状/星形梳状的荧光和荧光/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及聚己内酯,详细研究了不同材料、分子拓扑结构和端基对其热性能、荧光性能、药物释放和酶降解行为的影响,并对其荧光和X光成像效果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羟基化香豆素为引发剂通过直接引发法合成了一系列ω-端基荧光化的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PLLA/PCL/PVL/PTMC-COU),系统研究了不同化学结构对其荧光性能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吸电子效应和酯基密度的差异,四种材料发光能力不同。在体外药物释放中,由于PLLA/PCL-COU两种材料性质和微球表面形态的差异,PCL-COU-PTX微球释放速率远快于PLLA-COU-PTX;且在释放过程中可以保留蓝色荧光特性。2)以线形/星形多羟基聚丁二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含羧基香豆素为荧光剂,通过开环聚合法和脱水缩合反应合成了结构可控、官能度可调的线形梳状和星形梳状荧光聚乳酸(lc-/sc-PLLA/-COU),系统地研究了拓扑结构、支化度和端基对其荧光性能、药物释放和酶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LLA-COU的发光效率依赖于支化度。在稀溶液中PLLA-COU的发光效率是“空间屏蔽效应”和“分子内猝灭效应”的结果;在固态下则由分子内/分子间猝灭决定。由于降低的结晶度和松散的分子堆砌,lc-/sc-PLLA-COU具有更快的药物释放和水降解速率;酶降解随着支化度和端基的增加从表面腐蚀变为本体腐蚀特征。PLLA-COU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具有荧光成像能力。3)以线形/星形多羟基聚丁二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含羧基香豆素为荧光剂,通过开环聚合法和脱水缩合反应合成了结构可控、官能度可调的线形梳状和星形梳状荧光聚己内酯(lc-/sc-PCL-COU),系统地研究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支化点的增加和端基的引入,空间位阻和晶体缺陷增大,导致PCL的结晶能力显着降低。由于聚酯链柔顺性差异,相同结构的PCL-COU的发光能力略低于PLLA-COU。拓扑结构和支化度对两种聚酯的体外释放和酶降解影响不同,结晶型PCL-COU在结晶过程中链运动受到中心核的约束作用更显着。4)以线形多羟基聚丁二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含羧基香豆素和三碘苯甲酸(TIBA)分别为荧光剂和X光显影剂,通过开环聚合法和脱水缩合反应“一锅法”合成了结构明确、官能度可调的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1-/s-/lc-PLLA-COU-I),系统地研究了 PLLA-COU-I官能度的调控方法及TIBA的引入对荧光性能、酶降解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评价了 PLLA-COU-I的荧光和X光显影效果。结果表明,随着TIBA官能度的增加,较低支化度的lc-PLLA-COU-I的荧光量子产率(Φ)会降低,且降幅随之降低;而较高支化度的lc-PLLA-COU-I的Φ增加,且增幅增加或不变。l-/s-/lc-PLLA-COU-I的酶降解速度为:星形>线形>线形梳状,这是因为TIBA的引入改变了端基与PLLA基质的相容性。荧光和X光显影和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1-/s-/lc-PLLA-COU-I均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和清晰的X光显影效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集荧光和X光双模式成像及药物治疗双重功效于一体的新型可降解聚酯载药系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范春丽[5](2020)在《聚乳酸基超高压食品包装膜中纳米银的迁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聚乳酸(PLA)和纳米银为原料制成了聚乳酸/纳米银新型可生物降解薄膜,将该薄膜材料进行超高压处理,分别研究了其在含酸、含醇和油性食品包装的迁移行为;探究了超高压对纳米银的迁移规律和用于含酸食品包装的聚乳酸基纳米银复合膜的影响;揭示了聚乳酸/纳米银薄膜用于超高压食品包装的适用性和安全性。(1)聚乳酸/纳米银复合包装膜通过将PLA与纳米银混合制得,并将其进行超高压处理。以4%(v/v)的乙酸溶液,50%(v/v)的乙醇溶液和异辛烷溶液作为食品模拟溶液,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LA基膜中纳米银的迁移含量。利用菲克第二定律曲线拟合测得的迁移量,研究了纳米银在超高压处理后的PLA基薄膜中的迁移规律,建立了迁移模型。结果表明,纳米银在4%(v/v)的乙酸溶液中迁移量和扩散系数最大,其次是在50%(v/v)的乙醇溶液中,在异辛烷溶液中迁移量和扩散系数最低。研究暗示食品模拟物中的水分活度可能会影响薄膜中PLA和纳米银之间的分子结合力。银原子或离子与乙酸羰基上的氧原子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纳米银在乙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较高。拟合的迁移模型趋势线的相关系数(R)在0.957至0.997之间。考虑到制备性能良好的纳米包装材料与纳米银从包装材料向食品的迁移之间的平衡,在复合材料中加入少量纳米银是限制纳米银迁移并获得良好性能的最有效方法。(2)将含有5 wt%纳米银的聚乳酸基薄膜在0、100、200、300和400 MPa的压力下处理10分钟并浸泡在4%(v/v)的乙酸溶液中,研究不同压力处理对于纳米银迁移行为和迁移规律的影响。对于用200 MPa处理的薄膜,在储存结束时纳米银迁移最低。适当的高压(200 MPa)可能会限制聚合物链的运动,诱导致密的薄膜结构,并抑制乙酸模拟物的吸附。此外,适当的高压(200 MPa)引起扩散路径曲折度的增加,从而导致纳米粒子扩散度的降低。但是,高于400 MPa的高压处理将导致纳米银的扩散速率增加。200 MPa食品超高压处理时纳米银迁移量最小,压力达到400 MPa,纳米银迁移量仍未超过限量标准。(3)用0、200和400 MPa处理含有5 wt%纳米银的聚乳酸基薄膜并浸泡在4%(v/v)的乙酸溶液中。通过SEM、DSC、XRD、FTIR测试了复合膜在迁移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热性能变化、化学相互作用和物理键合。还评估了超高压处理对于迁移过程中的PLA/纳米银薄膜的性能的影响,考察薄膜用于超高压食品包装的适用性。随着在乙酸溶液中储存时间的增加,在储存时间结束时,合适的高压食品加工(200 MPa)导致薄膜更致密的结构和更高的结晶度。但是,400 MPa的高压会破坏PLA分子和纳米颗粒之间的氢键。高压处理对浸入食品模拟物中的膜的特征峰没有影响,PLA在储存过程中一直保持非晶态结构。但在储存后期,纳米银向乙酸模拟物中的迁移导致了薄膜特定特征峰强度的下降。纳米粒子的迁移将直接促进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适当的超高压处理(200 MPa)对迁移过程的复合膜性能影响最小。

王文焕[6](2019)在《X光显影碘代聚乳酸介入栓塞材料合成与性能》文中提出X射线成像技术不仅是目前临床医学当中最为常用的诊疗手段,也是介入治疗当中的主要示踪技术。借助介入治疗微创手术,X光显影材料可以通过导管等植入指定位置,并能够在后期实现非侵入式的追踪。近年来,多种自显影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相继被合成出来,而聚乳酸作为应用范围最广、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饱和的分子链结构中缺少反应活性位点而难以得到相应的聚乳酸基X光自显影材料,因此X光显影聚乳酸的合成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合成具有X光自显影功能的聚乳酸材料将进一步拓宽显影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采用“链端功能化法”、“链中功能化法”、“扩链法”三种引入碘原子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结构的具有X光自显影能力的碘代聚乳酸材料,并探究了碘原子引入对聚乳酸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考察了碘代聚乳酸在介入治疗栓塞剂领域的应用前景。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以“链端功能化法”合成了两臂线形、四臂星形两种不同分子结构碘代聚乳酸,该系列碘代聚乳酸可通过分子链臂长调控聚合物碘含量(wt%)及显影能力。探讨了 2,3.5-碘苯甲酸(TIBA)对聚乳酸的X光显影能力、结晶能力的影响;利用“O/W法”制备得到I-PLA栓塞微球并评价了两种分子结构I-PLA微球的体外细胞毒性;着重考察了 I-PLA微球的降解行为及降解过程中x光显影性能的衰减规律。结果显示,TIBA较大的体积空间位阻抑制了 PLA分子链的运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聚乳酸的结晶能力。Micro-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测试显示了该系列 I-PLA 具有高 HU(Hounsfiled Unit)值,能够呈现清晰CT显影图像,材料的成像能力随着TIBA在聚乳酸中所占比重增大而逐步提升,其中样品I-S-PLA8k具有最好的成像效果。在三个月的降解过程中,该系列I-PLA微球始终保持高HU值与优异的CT成像效果。2)以“链端功能化法”合成了一系列高支化结构碘代聚乳酸。以线形羟基化聚丁二烯为引发剂,合成一系列高支化聚乳酸,进而通过TIBA酯化封端,制备了一系列碘代高支化聚乳酸材料。该系列碘代聚乳酸具有较两臂线形、四臂星形结构聚乳酸而言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末端羟基),因而能够拥有高HU值的同时也能够兼顾了较高的分子量。该系列I-PLA制备的栓塞微球无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好,粒径大小均一且拥有较好的分散度、圆整度,可作为长效栓塞材料使用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以“链中功能化法”合成了一系列碘代聚乳酸共聚物。通过一种含有缩酮结构功能性三亚甲基碳酸酯单体与丙交酯的开环共聚合和酮肟“点击”后功能化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碘代聚乳酸共聚物。可以通过调控单体投放比来调控最终产物的碘含量(wt%)与显影性能,可调控灵活性更高。该系列碘代聚乳酸材料在X光与CT设备下都能够呈现清晰的图像。生物学评价显示该系列材料可以很好的支持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的生长及增殖,同时该系列材料在植入生物体4周时间且并未引起明显炎症反应,表明该材料在具有高度可调控性的X光显影性能同时也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初步证实了该系列碘代聚乳酸材料在介入治疗栓塞剂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4)以合成的二碘新戊二醇为一种新型扩链剂,采用“扩链法”分别合成了乳酸基聚氨酯、聚己内酯基聚氨酯、聚乳酸聚己内酯基聚氨酯三种不同软段结构的具有X光自显影功能的碘代聚氨酯,并对比了相同软段组分聚氨酯碘原子引入前后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利用“W/O/W法”制备得到系列碘代聚氨酯/盐酸阿霉素(I-PU/DOX)载药微球,粒径均一的分布在50μm-400μm的范围内;有较高的药物负载量及良好的药物释放能力,在两个月的释放周期内的累积释放率最高可达80%。该系列I-PU具有较高的HU值及良好的栓塞效果,具有清晰的X光与CT图像,能够成功栓塞实验动物肝动脉血管,且栓塞后能够提供良好的CT成像示踪性能,作为药物缓释栓塞材料在临床介入治疗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张龙翼,晏宸然,张崟,刘文龙,赵黎明[7](2018)在《聚乳酸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促进非石油基可降解材料的研究,对聚乳酸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聚乳酸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易吸收性,是一种无毒无害的高分子材料。加大对聚乳酸可降解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石油资源枯竭等环境和能源问题。聚乳酸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直接聚合法和丙交酯开环聚合法。聚乳酸目前主要应用于生物医学、工农业和食品包装等领域。

苏碧云,李亚宁,丁丽芹,周瑞,黄鹤,李谦定[8](2016)在《聚乳酸高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聚乳酸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具有绿色环保、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近年来对于聚乳酸的合成和应用研究越来越多。聚乳酸的合成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在聚乳酸的合成过程中,催化剂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同的合成过程催化剂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对聚乳酸的合成过程中所用到的高效催化剂进行综述。

刘辉[9](2016)在《高分子量聚乳酸的合成、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乳酸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原料可再生性等优点,备受关注。本文首先综述了聚乳酸的合成及改性研究进展,针对当前聚乳酸合成工艺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研究工作,采用直接合成法和开环聚合法研究了合成高分子量聚乳酸的工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80 wt%的工业L-乳酸为原料,辛酸亚锡/氯化亚锡/对甲苯磺酸为复合催化剂,5A分子筛为脱水剂,采用逐步脱水熔融缩聚法合成得到高分子量聚乳酸。实验表明随着合成时间的增加,聚乳酸的比旋光度和分子量先逐渐增加然后降低,同时在分子量增加的情况下,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开始降解温度以及终止降解温度出现先快速增大后微量减小又增大减小的起伏性变化。优化条件下合成得到了重均分子量达16万的高分子量聚乳酸,产品色泽较浅,开发的新工艺具有反应时间短,成本低,工艺简单,分子量分布窄的优势。以80 wt%的L-乳酸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采用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合成得到了粘均分子量为51万的聚乳酸。丙交酯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下其收率最高达到76.7%。DSC-TG分析表明提纯三次后的丙交酯纯度较高,在130℃下合成的聚乳酸热稳定性好。X-RD分析表明在130℃下有利于聚乳酸晶体生长,在140℃左右有利于聚乳酸的结晶,结晶度最大。GPC分析表明130℃得到的聚乳酸分子量分布窄。在优化条件下得到了粘均分子量高达51万的聚乳酸,具有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反应时间短,收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以88 wt%的L-乳酸(另一厂家提供)为原料,氨基磺酸/辛酸亚锡为催化剂,亚磷酸三苯酯为抗氧化剂兼促聚剂,采用微波辐射法熔融缩聚得到重均分子量为2.95万分子量分布为1.19的耐热型聚乳酸。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比旋光度逐渐降低,加入抗氧化剂后,得到的聚乳酸没有引入其他官能团,其初始降解温度增加了约100℃,分子量分布变窄。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低成本合成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的聚乳酸提供了实验依据,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聚乳酸接枝,得到接枝的氧化石墨烯。分别用氧化石墨烯和接枝的氧化石墨烯与聚乳酸溶液共混,自然挥发成膜。采用紫外光对两类不同含量的共混样品进行聚乳酸降解性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后的氧化石墨烯与聚乳酸共混样品具有良好力学性能,但其亲水性,抑制光降解性不及氧化石墨烯与聚乳酸共混。

孙志慧[10](2015)在《星形聚乳酸的合成及其在药物缓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乳酸(PLA)是具有良好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与线形聚乳酸相比,星形聚乳酸具有较低的结晶度、分子表面有较高官能度、较小的流体力学体积等性能,而且星形聚乳酸在更易获得更高分子质量的同时又能降低熔融粘度,易于生产加工。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L-丙交酯为原料,分别以1,6-己二醇、三羟甲基丙烷(TMP)、季戊四醇(PET)、双季戊四醇为支化剂,采用熔融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臂数为2的线形结构聚乳酸以及臂数分别为3、4、6的星形结构聚乳酸(SPLLA)。采用核磁共振仪对合成出的聚乳酸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对聚乳酸1H-NMR谱图的分析证明了支化剂中的每个羟基都参与了聚合反应,形成了具有相应支化结构的聚乳酸。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光散射联用仪(GPC-LC)研究了星形聚乳酸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合成的四种聚乳酸的分子量相近,但星形结构聚乳酸的分子量分布比线形结构聚乳酸要窄,进一步采用乌氏粘度计、DSC、TG、POM、XRD等研究了臂数对星形聚乳酸的特性粘度、热性能、热降解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等的影响。结果发现星形聚乳酸的特性粘度、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融温度(Tm)、结晶度(Xc)都比线形聚乳酸低,并且随星形聚乳酸的臂数的增加而降低;聚乳酸的冷结晶温度(Tcc)则随着臂数的增加而增大;晶体的生长速度和尺寸与聚乳酸的臂数和温度有一定的关系:臂数越多,聚合物的晶体生长速度越慢,晶粒尺寸越小;在结晶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晶核越容易生成,晶体生长越慢。论文最后采用复乳法(W/O/W)制备了聚乳酸(PLLA)微球。首先通过改变乳化剂类型、内水相/中油相/外水相(W1/O/W2)比例、搅拌方式、搅拌时间对空白聚乳酸微球制备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初探。然后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研究了乳化剂类型、乳化剂浓度、聚乳酸浓度、搅拌速率、搅拌时间等因素对聚乳酸微球的形貌及尺寸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乳化剂为聚乙烯醇(PVA),乳化剂浓度为1%,聚乳酸浓度为40mg/mL,搅拌速率为500r/min,搅拌时间为6h时,制备出的聚乳酸微球效果最佳。以头孢唑啉钠(CEZ)为模型药物,采用最佳方案制备了4种PLLA-CEZ微球,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PLLA-CEZ微球及空白PLLA微球的结构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发现在3734cm-1处PLLA-CEZ微球均出现了一个峰,为CEZ的N-H的伸展振动峰,说明载药微球都成功地装载了药物CEZ。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对PLLA-CEZ微球载药量、包封率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星形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都比线形聚乳酸微球的高,而且随着臂数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PLLA-CEZ微球在PBS溶液中进行体外缓释,发现在20h内四种PLLA-CEZ微球都出现了突释现象,但是星形聚乳酸微球的突释现象比线形聚乳酸的微球弱,而且随着臂数的增多PLLA-CEZ微球的缓释效果越好。

二、聚乳酸合成及降解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乳酸合成及降解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二醋酸纤维素接枝聚乳酸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醋酸纤维素
        1.1.1 醋酸纤维素的简介
        1.1.2 醋酸纤维素的合成
        1.1.3 醋酸纤维素的应用
    1.2 醋酸纤维素的改性
        1.2.1 醋酸纤维素改性的原因
        1.2.2 醋酸纤维素改性方法
    1.3 聚乳酸
        1.3.1 聚乳酸的简介
        1.3.2 聚乳酸的合成
        1.3.3 聚乳酸的性能及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以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表征测试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2.2.3 多检测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
        2.2.4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2.2.5 热重(TG)分析
        2.2.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2.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8 拉伸性能测试
        2.2.9 亲水性能测试
第三章 二醋酸纤维素接枝聚乳酸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二醋酸纤维素接枝聚乳酸(CDA-g-PLA)的合成
        3.2.2 辛酸亚锡[Sn(Oct)_2]催化机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DA-g-PLA的 FT-IR分析
        3.3.2 CDA-g-PLA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3.3.3 CDA-g-PLA的 GPC分析
        3.3.4 CDA-g-PLA的结晶性分析
        3.3.5 CDA-g-PLA的 DSC分析
        3.3.6 CDA-g-PLA的 TG分析
        3.3.7 CDA-g-PLA成纤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DA-g-PLA/聚乙二醇2000 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讨论
        4.3.1 CDA-g-PLA/PEG复合膜FT-IR分析
        4.3.2 CDA-g-PLA/PEG2000 复合膜结晶性能分析
        4.3.3 复合膜DSC分析
        4.3.4 复合膜表面形貌分析
        4.3.5 复合膜力学性能分析
        4.3.6 复合膜亲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2)路易斯酸催化聚乳酸降解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乳酸
    1.3 聚乳酸降解机理
        1.3.1 聚乳酸的水解降解
        1.3.2 聚乳酸的热降解
    1.4 聚乳酸降解行为
        1.4.1 聚乳酸在紫外光照射下降解
        1.4.2 聚乳酸的水热降解
        1.4.3 聚乳酸的微生物降解
        1.4.4 聚乳酸在碱溶液中降解
    1.5 路易斯酸用于聚乳酸降解
        1.5.1 路易斯酸
        1.5.2 路易斯酸在高聚物中降解或改性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目的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路易斯酸改性聚乳酸在不同环境中降解行为及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不同金属盐改性聚乳酸样品制备
        2.2.3 样品的纯化和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2.3.2 紫外光降解结果分析
        2.3.3 不同金属盐改性样品在碱溶液中降解结果分析
        2.3.4 不同酸根离子的铁盐熔融指数结果分析
    2.4 氯化铁对聚乳酸的降解行为及机理研究
        2.4.1 反应加工曲线分析
        2.4.2 聚乳酸和改性聚乳酸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2.4.3 降解行为分析
        2.4.4 热性能分析
        2.4.5 FeCl_3和PLA作用机理分析
        2.4.6 FeCl_3和PLA反应过程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磷酸三苯酯调控FeCl_3/PLA降解行为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制备
        3.2.3 表征和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加工曲线分析
        3.3.2 碱溶液中降解行为研究
        3.3.3 力学性能分析
        3.3.4 热重测试分析
        3.3.5 DSC测试分析
        3.3.6 流变行为分析
        3.3.7 GPC测试分析
        3.3.8 FT-IR测试分析
        3.3.9 作用机理推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Cl_3对PLA/PBAT改性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氯化铁改性PLA/PBAT样品的制备
        4.2.3 表征和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加工曲线分析
        4.3.2 碱溶液中降解行为测试
        4.3.3 力学性能分析
        4.3.4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4.3.5 分子量及其分布结果分析
        4.3.6 DSC结果分析
        4.3.7 热重结果分析
        4.3.8 流变行为分析
        4.3.9 红外谱图分析
        4.3.10 XPS结果分析
        4.3.11 ~(13)C-NMR和~1H-NMR测试分析
        4.3.12 FeCl_3 改性PLA/PBAT材料降解作用机理推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3)可降解聚乳酸膜制备及其在白乌鱼贮藏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乳酸简介
        1.1.1 聚乳酸的合成方法
        1.1.2 聚乳酸的应用
    1.2 聚乳酸塑料简介
        1.2.1 聚乳酸塑料的基本性质
        1.2.2 聚乳酸塑料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1.3 白乌鱼概述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不同食品级溶剂对聚乳酸成膜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膜厚度测试
        2.2.5 膜透光率测试
        2.2.6 膜吸水性测试
        2.2.7 膜拉伸强度测试
        2.2.8 膜断裂伸长率测试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膜透光率分析
        2.3.2 膜吸水性分析
        2.3.3 膜拉伸强度分析
        2.3.4 膜断裂伸长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食品级溶剂溶解法制备聚乳酸膜的性能评价及成膜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聚乳酸薄膜的制备
        3.2.4 扫描电镜测试
        3.2.5 热失重分析测试
        3.2.6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
        3.2.7 透光性能测试
        3.2.8 红外光谱测试
        3.2.9 接触角测试
        3.2.10 X射线衍射分析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扫描电镜分析
        3.3.2 热失重分析
        3.3.3 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3.3.4 透光性能分析
        3.3.5 红外光谱分析
        3.3.6 接触角分析
        3.3.7 X射线衍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食品级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原料预处理
        4.2.4 菌落总数测定
        4.2.5 挥发性盐基氮值
        4.2.6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测定
        4.2.7 pH测定
        4.2.8 质构测定
        4.2.9 色差测定
        4.2.10 感官评价测定
        4.2.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菌落总数分析
        4.3.2 挥发性盐基氮分析
        4.3.3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测定
        4.3.4 pH分析
        4.3.5 质构分析
        4.3.6 色差分析
        4.3.7 感官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食品级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冻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2.3 原料预处理
        5.2.4 肌原纤维蛋白测定
        5.2.5 Ca2+-ATPase活性测定
        5.2.6 总巯基含量测定
        5.2.7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测定
        5.2.8 pH测定
        5.2.9 质构测定
        5.2.10 解冻损失率测定
        5.2.11 蒸煮损失率测定
        5.2.12 持水性测定
        5.2.1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a~(2+)-ATPase活性分析
        5.3.2 巯基含量分析
        5.3.3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分析
        5.3.4 pH分析
        5.3.5 质构分析
        5.3.6 解冻损失率分析
        5.3.7 蒸煮损失率分析
        5.3.8 持水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荧光/X光高支化脂肪族聚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功能化脂肪族聚酯的研究进展
        1.1.1 功能化脂肪族聚酯的合成
        1.1.2 功能化脂肪族聚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2 高支化聚酯的研究进展
        1.2.1 高支化聚酯的结构和合成
        1.2.2 高支化聚酯的结构与性能
        1.2.3 高支化聚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3 生物成像技术
    1.4 论文研究思路
2 线形荧光脂肪族聚酯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含香豆素基团的线形荧光脂肪族聚酯的合成
        2.3.2 线形荧光聚酯的荧光性能
        2.3.3 载紫杉醇线形荧光聚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3.4 线性荧光PLLA/PCL-COU-PTX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2.3.5 线形荧光聚酯PLLA/PCL-COU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高支化荧光聚乳酸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支化荧光聚乳酸的合成
        3.3.2 高支化荧光聚乳酸的热性能
        3.3.3 高支化荧光聚乳酸的荧光性能
        3.3.4 载紫杉醇荧光l-/s-/lc-/sc-PLLA-COU-PTX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3.3.5 荧光l-/s-/lc-/sc-PLLA-COU微球的体外酶降解行为
        3.3.6 荧光l-/s-/lc-/s-PLLA-COU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高支化荧光聚己内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支化荧光聚己内酯的合成
        4.3.2 高支化荧光聚己内酯的热性能
        4.3.3 高支化荧光聚己内酯的荧光性能
        4.3.4 载紫杉醇荧光s-/lc-/sc-PCL-COU-PTX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4.3.5 高支化荧光l-/s-/lc-PCL-COU微球的体外酶降解行为
    4.4 本章小结
5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合成
        5.3.2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荧光性能
        5.3.3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荧光和X光显影性能
        5.3.4 载紫杉醇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5.3.5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微球的酶降解行为
        5.3.6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线形荧光功能化聚酯的热性能
附录B 高支化荧光功能化聚乳酸的微观结构及微球酶降解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聚乳酸基超高压食品包装膜中纳米银的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可降解材料的研究现状
        1.1.2 聚乳酸的研究现状
        1.1.3 聚乳酸基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纳米材料的概述
        1.2.2 食品纳米技术的现状
        1.2.3 纳米银的研究现状
    1.3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估
        1.3.1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问题
        1.3.2 食品接触性材料标准法规最新进展
        1.3.3 纳米银的毒理性研究
        1.3.4 食品接触材料中的纳米粒子迁移研究
    1.4 超高压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应用
        1.4.1 食品非热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1.4.2 超高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食品模拟物对聚乳酸/纳米银复合膜迁移的影响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聚乳酸纳米银膜样品的制备
        2.2.2 制备标准储备液
        2.2.3 原子吸收光谱仪条件
        2.2.4 膜中初始纳米银含量的测定
        2.2.5 迁移实验
        2.2.6 迁移的数值模拟
        2.2.7 食品模拟液作用下复合膜的性能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线性方程,检出限,定量限
        2.3.2 回收率和精度
        2.3.3 聚乳酸基膜中纳米银的实际嵌入率
        2.3.4 迁移模型
        2.3.5 扩散系数
        2.3.6 机械性能
        2.3.7 氧气透过率
        2.3.8 二氧化碳透过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压压力对聚乳酸/纳米银复合膜迁移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
        3.1.2 主要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聚乳酸基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3.2.2 复合膜初始纳米银含量的测定
        3.2.3 迁移测试
        3.2.4 纳米银的迁移动力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复合膜中初始纳米银含量的测定
        3.3.2 复合膜的纳米银迁移测试
        3.3.3 数学迁移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压处理对用于含酸食品包装的聚乳酸基纳米银复合膜的影响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
        4.1.2 主要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聚乳酸/纳米银薄膜样品处理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2.3 X射线衍射(XRD)
        4.2.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迁移测试期间薄膜微观结构变化
        4.3.2 迁移测试期间薄膜晶体结构变化
        4.3.3 迁移测试期间薄膜热性能分析
        4.3.4 迁移测试期间薄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X光显影碘代聚乳酸介入栓塞材料合成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及符号表
1 绪论
    1.1 介入治疗栓塞材料
    1.2 X光显影高分子材料
        1.2.1 X光显影高分子材料的种类
        1.2.2 X光自显影材料的合成方法
        1.2.3 X光自显影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背景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链端X光显影聚乳酸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制备
        2.2.2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I-PLA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3.2 I-PLA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2.3.3 I-PLA微球的体外细胞相容性
        2.3.4 I-PLA微球的降解行为和X光显影性能的衰减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链端高支化X光显影聚乳酸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制备
        3.2.2 表征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Lc-PLA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2 I-Lc-PLA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3.3.3 I-Lc-PLA微球的体外细胞相容性
        3.3.4 I-Lc-PLA微球的X光成像效果
        3.3.5 I-Lc-PLA微球的降解行为和X光显影性能衰减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链中X光显影聚乳酸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制备
        4.2.2 表征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I-P(LA-co-TMC)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3.2 I-P(LA-co-TMC)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
        4.3.3 I-P(LA-co-TMC)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4.3.4 I-P(LA-co-TMC)材料的X射线显影效果评定
    4.4 本章小结
5 碘代聚乳酸基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制备
        5.2.2 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I-PU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5.3.2 I-PU材料的X射线显影效果评价
        5.3.3 I-PU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
        5.3.4 I-PU/DOX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5.3.5 I-PU/DOX载药微球的降解行为
        5.3.6 I-PU/DOX载药微球经导管栓塞效果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聚乳酸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聚乳酸的特性
    1.1 生物可降解性
    1.2 生物相容和可吸收性
    1.3 物理加工性
2 聚乳酸的合成
    2.1 直接聚合法
        2.1.1 熔融聚合法
        2.1.2 溶液聚合法
        2.1.3 熔融-固相聚合法
    2.2 丙交酯开环聚合
        2.2.1 阴离子型开环聚合
        2.2.2 阳离子型开环聚合
        2.2.3 配位开环聚合
3 聚乳酸的应用
    3.1 生物医学领域
    3.2 工业和农业领域
    3.3 食品包装材料
4 结语

(9)高分子量聚乳酸的合成、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乳酸研究进展综述
    1.2 聚合单体结构及其性质
    1.3 聚乳酸的合成进展
        1.3.1 直接合成法
        1.3.2 丙交酯开环聚合法
    1.4 聚乳酸的改性进展
2. 三元催化剂逐步脱水熔融缩聚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乳酸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仪器
        2.2.2 聚乳酸合成反应式
        2.2.3 聚乳酸的合成
        2.2.4 测量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真空度对聚乳酸分子量的影响
        2.3.2 催化剂用量对聚乳酸分子量的影响
        2.3.3 反应温度对聚乳酸分子量的影响
        2.3.4 反应时间对聚乳酸比旋光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2.3.5 聚乳酸的GPC曲线
        2.3.6 聚乳酸的DSC曲线及TG曲线
        2.3.7 乳酸和聚乳酸的红外光谱曲线
    2.4 本章小结
3. 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乳酸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聚合反应式
        3.2.3 丙交酯开环合成聚乳酸工艺
        3.2.4 测量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丙交酯的结果分析
        3.3.2 合成聚乳酸的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波辐射法合成高分子量耐热性聚乳酸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仪器
        4.2.2 聚乳酸合成反应式
        4.2.3 聚乳酸的合成
        4.2.4 测量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聚乳酸最佳工艺条件探索
        4.3.2 聚乳酸的GPC曲线
        4.3.3 聚乳酸热分析
        4.3.4 聚乳酸的红外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氧化石墨烯对聚乳酸的改性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仪器
        5.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5.2.3 氧化石墨烯的接枝
        5.2.4 聚乳酸氧化石墨烯共混样品的制备
        5.2.5 测量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5.3.2 聚乳酸氧化石墨烯类制品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星形聚乳酸的合成及其在药物缓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聚乳酸的合成方法
        1.2.1 乳酸直接缩聚法
        1.2.2 丙交酯开环聚合法(ROP)
    1.3 星形聚乳酸的合成方法研究
        1.3.1 以小分子多羟基醇为核的 SPLA
        1.3.2 以无机(杂环)化合物的羟基衍生物为核的 SPLA
        1.3.3 以金属有机化合物为核的 SPLA
        1.3.4 以多元酚衍生物为核的 SPLA
    1.4 药物缓释的研究进展
        1.4.1 药物缓释的研究意义
        1.4.2 药物缓释的研究进展
    1.5 药物缓释的机理
    1.6 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
        1.6.1 溶剂蒸发法
        1.6.2 相分离法
        1.6.3 喷雾干燥法
        1.6.4 超临界流体技术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星形聚乳酸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星形聚乳酸的制备
        2.2.2.1 星形聚乳酸的合成
        2.2.2.2 粗产物的提纯
        2.2.3 测试与表征
        2.2.3.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试
        2.2.3.2 特性粘度[η]测试
        2.2.3.3 凝胶渗透色谱-光散射联用仪(GPC-LS)测试
        2.2.3.4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2.2.3.5 热失重(TG)测试
        2.2.3.6 热台偏光显微镜(POM)测试
        2.2.3.7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星形聚乳酸的链结构
        2.3.2 星形聚乳酸的 GPC 测试分析
        2.3.3 臂数对聚乳酸特性黏度的影响
        2.3.4 星形聚乳酸的热性能
        2.3.5 星形聚乳酸的热降解性能
        2.3.6 星形聚乳酸的结晶过程分析
        2.3.6.1 温度对星形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2.3.6.2 臂数对星形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2.3.7 星形聚乳酸的 XRD 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形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应用初探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空白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3.2.4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条件影响
        3.2.5 PLLA-CEZ 微球制备方法
        3.2.6 头孢唑啉钠检测波长的确定
        3.2.7 头孢唑啉钠工作曲线的绘制
        3.2.8 PLLA-CEZ 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3.2.9 PLLA-CEZ 微球的体外缓释
        3.2.10 红外光谱(FT-IR)测试
        3.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空白聚乳酸微球制备条件的初步筛选
        3.3.2 其它制备条件对空白聚乳酸微球的形貌以及粒径的影响
        3.3.2.1 乳化剂种类的影响
        3.3.2.2 乳化剂 PVA 浓度的影响
        3.3.2.3 PLLA 浓度的影响
        3.3.2.4 搅拌速率的影响
        3.3.2.5 搅拌时间的影响
        3.3.3 CEZ 的标准工作曲线
        3.3.4 PLLA-CEZ 微球 FT-IR 分析
        3.3.5 PLLA-CEZ 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3.3.6 载药微球的缓释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聚乳酸合成及降解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二醋酸纤维素接枝聚乳酸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胡金蕊.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路易斯酸催化聚乳酸降解行为研究[D]. 李小龙. 贵州大学, 2020(04)
  • [3]可降解聚乳酸膜制备及其在白乌鱼贮藏保鲜中的应用[D]. 张龙翼. 成都大学, 2020(08)
  • [4]荧光/X光高支化脂肪族聚酯的研究[D]. 边宇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聚乳酸基超高压食品包装膜中纳米银的迁移规律研究[D]. 范春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X光显影碘代聚乳酸介入栓塞材料合成与性能[D]. 王文焕.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7]聚乳酸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J]. 张龙翼,晏宸然,张崟,刘文龙,赵黎明. 农产品加工, 2018(10)
  • [8]聚乳酸高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苏碧云,李亚宁,丁丽芹,周瑞,黄鹤,李谦定. 当代化工, 2016(10)
  • [9]高分子量聚乳酸的合成、改性及性能研究[D]. 刘辉. 中原工学院, 2016(02)
  • [10]星形聚乳酸的合成及其在药物缓释中的应用[D]. 孙志慧. 东华大学, 2015(07)

标签:;  ;  ;  ;  

聚乳酸合成与降解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