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兰“实用音乐”与戏剧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

科普兰“实用音乐”与戏剧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

一、科普兰“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肖惠嘉[1](2018)在《巴伯歌剧《瓦妮莎》女主角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与威廉舒曼,伯恩斯坦等齐名的第三代美国专业音乐家之一,塞缪尔·巴伯在美国音乐界乃至世界范围音乐领域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富盛名的音乐家以及音乐诗人。关于巴伯的创作风格有百家之言,有人说他是“新浪漫主义者”,有人说他是“保守主义者”,更有人说他是“折中主义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器乐及声乐作品,世间对其作品的评判毁誉参半,饱受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美国最举足轻重的优秀作曲家之一。巴伯在1958年创作完成的大型三幕式歌剧《瓦妮莎》(Vanessa)同年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好评如潮,赞誉载道,多次在本土加演以及输出欧洲,被媒体赞为“是迄今为止大都会剧院上演的最好的美国歌剧”并获得了普利策奖,是巴伯创作成熟期的巅峰之作。因此《瓦妮莎》对研究塞缪尔巴伯其人及其风格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本篇论文以塞缪尔巴伯歌剧作品《瓦妮莎》两位女主角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节版本,巴伯的人生经历;其次完整描述了作品创作背景;接下来以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音乐形象为探讨载体对整部歌剧的发展内涵进行了挖掘和论述;最后笔者将作品中观察到的音乐特征进行排列归纳,作为对巴伯新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和女主角审美特征的总结。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塞缪尔巴伯乃至美国专业音乐领域起到补充作用,使广大音乐研究者与爱好者能更加全面的对作曲家进行了解与研究。也希望能让《瓦妮莎》这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再次回到大众的目光中,使优秀的作品不至蒙尘。

潘谊[2](2018)在《科普兰的音乐教学新研究——评《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文中认为作为音乐界众所周知的美国着名音乐领军人物科普兰,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美国风格音乐的创作。同时,他还将欧洲音乐作曲技法融合到美国各种民间音乐素材之中,不仅保持了美国音乐多元化的特点,还充分展现了上世纪现代作曲技法的特征。正是由于科普兰对各种题材和体裁作品的广泛涉猎,导致了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美国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气息,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始终贯穿着鲜明的"美国精神"。

王美玲[3](2017)在《科普兰及其《阿巴拉契亚之春》创作研究》文中提出美国作曲家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是举世公认的美国音乐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现当代美国音乐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体裁涉及钢琴曲、管弦乐组曲、芭蕾舞作品、歌剧、电影配乐等领域。在科普兰漫长的一生中,他的作品风格经历了爵士乐、抽象音乐、实用音乐以及十二音音乐这几个阶段;在这些创作风格中,有的体现了科普兰对于新时代音乐的追求,有的则体现了对美国民族音乐的探求。正是因为科普兰广泛涉猎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作品,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真切的感受到美国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气息,而那一直贯穿于科普兰作品中的“美国精神”也成为科普兰最鲜明的标志。本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语之外,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科普兰前时期的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在这一章节中,对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第二章主要论述音乐作品《阿巴拉契亚之春》的创作缘起及其音乐风格分析;第三章主要论述对作品风格的成因探究;第四章主要论述的是科普兰在美国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通过这几章节的结构布局,笔者也对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作曲家本人及其作品风格以及作曲家在美国音乐史上的地位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古赟[4](2017)在《布利茨坦歌剧《雷吉娜》的音乐学分析》文中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涌现出一批年轻本土音乐家,他们开始提出尽快建立美国的民族音乐学派的主张。到了30年代,随着各种职业性群众组织的建立,美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具有左派倾向的音乐协会和团体。在这个大环境下,促使了马克·布利茨坦走上左翼音乐的道路。歌剧《雷吉娜》是布利茨坦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首演于1949年。歌剧以丽莲·赫尔曼的戏剧作品《小狐狸》为蓝本,进行歌剧脚本改编和音乐创作。布利茨坦选择该戏剧为蓝本是对资本主义的反叛以及对种族歧视和绝对男权的不满。剧中反映了三个不同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新兴的资本主义阶级的剥削以及贪婪、在绝对男权的环境下,女权主义的抗争和仍然存在的黑人种族问题。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体现这三个社会问题。这部歌剧一共有三幕五场,其中包含了咏叹调、拉格泰姆、灵歌、迪克西兰爵士乐、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布利茨坦运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歌剧作品。论文分六部分:绪论、四章和结语。绪论,对选题及意义做了简要概述;第一至四章,是本文主体部分,对左翼音乐、歌剧《雷吉娜》的戏剧分析、音乐分析以及综合前三章的分析对作品中的左翼内涵做出三方面的分析;结语,对研究结果做出了笔者对《雷吉娜》的评价。

姜可[5](2016)在《科普兰《钢琴奏鸣曲》音乐技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创造和发展美国风格的音乐。在音乐创作上,科普兰将欧洲音乐的作曲技法极好地同美国各种民间音乐素材融合在一起,他的音乐既保持着美国音乐多元化的特点又展现了20世纪现代作曲技法的特征,同时广泛吸收各音乐流派的方法和长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音乐语汇,同时他的创作也反映出美国专业音乐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和走过的道路。《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39-1941年间,这一时期处于科普兰创作生涯中的“实用音乐”——戏剧音乐时期,科普兰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很多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如《林肯肖像》、《小伙子比利》等为大众所熟知的代表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钢琴奏鸣曲》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较为艰深而严肃的无标题纯音乐作品,作品极具20世纪个性化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和声、节奏、音高组织关系等各方面都别具特色。《钢琴奏鸣曲》于1941年10月21日,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由科普兰本人首演。笔者对科普兰《钢琴奏鸣曲》的分析研究主要着眼于音乐本体本身,对作品的曲式结构、主题动机发展、和声、节奏等几大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部分到整体、由微观至宏观、对音乐的创作技法特点进行提炼,从而理解作品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构成,正文中把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特点和技法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正文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概述了科普兰的生平与创作分期,以及《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作品各乐章的曲式结构特点;第三章中分析了作品的主题动机的特点以及主题动机在全曲的贯穿发展手法;第四章对作品的调式调性及和声技法进行分析;第五章介绍了作品在节奏上的特色。通过这几个章节的音乐本体分析进行《钢琴奏鸣曲》创作技法探究,从而一窥科普兰的音乐创作的特色。

项葵[6](2016)在《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中三大语言要素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罗·亨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是20世纪着名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作曲家,他是集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现代音乐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理论着作《作曲技法》(共三卷)对20世纪西方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作曲技法》中调性、和声及旋律的三大语言要素为研究线索,力求通过观察三大语言要素内容在亨德米特音乐创作中的运用,阐明亨德米特音乐理论具有的创新特色及表现的音乐风格特征,从而对亨德米特音乐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进行论证。本文以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为研究切入点,引导出其音乐创新的四个层面,首先第一个层面是阐明亨德米特音乐理论形成的三大背景,即时代背景、音乐流派背景及个人的艺术实践经历背景;第二个层面是详细解读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中的三大语言要素,细致阐述调性、和声及旋律的基本内容,为其创新音乐在具体音乐作品中的分析论证做好铺垫;第三个层面是本文重点,本章基于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中三大语言要素的特征,以亨德米特钢琴音乐作品《调性游戏》为音乐分析对象,分别从三个角度即亨德米特对传统音乐思维的继承、现代音乐技法的创新以及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展现,论述其音乐理论在亨德米特音乐创作中展现的音乐特色;第四个层面是通过第三个层面的分析总结,对亨德米特音乐理论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进行阐述。最后,对亨德米特音乐理论在20世纪其他音乐理论中体现的独特价值以及带给中国音乐创作的启发性意义进行了简单梳理。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通过对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中三大语言要素音乐特征的研究,阐述亨德米特音乐理论在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具体体现在:一、亨德米特音乐理论是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普遍的运用价值;二、亨德米特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其音乐理论在现代音乐教学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三、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体现的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相融合的音乐特征成为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的特色之一;四、亨德米特音乐理论所折射出的与历史交流中的新古典主义音乐思想,使亨德米特成为20世纪现代音乐技法创新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高知音[7](2015)在《论科普兰钢琴音乐创作风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普兰是美国音乐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毕生将创作“美国的音乐”为个人最高理想并一生践行于此,并且在美国专业音乐领域乃至世界音乐之林中都认可科普兰为此付出而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创作围绕民族特性、个人特性、现代特性三个重要支柱而展开,并在时间的积淀中其风格越发鲜明。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是美国18-20世纪初期之间的专业音乐发展的概述、科普兰平生简述、科普兰在美国专业音乐中的影响与贡献;第三章是科普兰四首钢琴作品,即《幽默谐谑曲:猫和老鼠》、《活泼》、《钢琴变奏曲》、《夜思》,从这四首作品的音乐分析中看到科普兰音乐创作特征在音乐中的具体表现与创作风格的演变,最后一章从不同时期的作品的选用来触碰到他钢琴音乐创作风格逐渐成熟的脉络,并分析其音乐创作风格。本论题的研究,意图以文献研究法、音乐形态分析法、逻辑归纳法等分析手法,以科普兰的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为主线,以作品的创作技法特征为视点,通过其钢琴音乐技术风格的变化来认知科普兰作品中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旭[8](2015)在《科普兰《四首钢琴布鲁斯》音乐与演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伦·科普兰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美国作曲家,创作脍炙人口、独具特色的美国音乐是他一直以来创作的追求。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梦幻且迷人的爵士乐风格,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他广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是《幽默诙谐曲:猫和老鼠》,也正是这部作品成功地将美国爵士乐、以及酒吧音乐带入了音乐领域当中,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虽然科普兰创作的领域涉及较多,但钢琴独奏曲却是他为爵士乐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方面。各个音乐创作时期都有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诞生,最初的创作始于他在法国的学习时期,由于乐曲结构清晰,曲目短小,主题对比鲜明,旋律个性十足而被大多数人们多喜爱。目前,国内对于这四首钢琴布鲁斯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笔者在研究和弹奏作品之后,通过各种方法对乐曲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在通过对美国20世纪音乐创作研究及科普兰音乐创作技巧分析的基础上,将科普兰《四首钢琴布鲁斯》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着重对于本首作品的布鲁斯特点、节奏和爵士乐风格进行研究阐述。文中对演奏技巧的论述是笔者通过对此曲的演奏体会总结出来的,包括具有布鲁斯特点的切分音、变化节奏、音色和踏板的运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加深钢琴学习者对科普兰的了解,并掌握布鲁斯风格作品的演奏方法,对推广布鲁斯音乐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张静[9](2015)在《艾伦·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文中提出艾伦·科普兰(1900年11月14日—1990年12月2日)。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美国专业音乐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位具有美国本土风味的作曲家。科普兰的作品风格展示出了他一直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音乐特征。在他音乐创作早期爵士乐素材的使用为作品贴上“美国音乐”的标签,以具有现代音乐语言的和弦、和声进行、节奏、来体现音乐创作追求创新的意向及对古典音乐模式的突破。他开始在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等方面作出富有实效性的探索,最终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而成为美国专业音乐发展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本文选取了科普兰作品《钢琴奏鸣曲》,以和声技法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科普兰作品中和声运用的技术特点和风格。文章采用归纳的方法,通过对这部作品在调性处理、和弦结构、和声进行、和声织体等方面的和声技法进行梳理与分类,探讨科普兰现代化的和声语言,为进一步对科普兰音乐创作技法进行系统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科普兰生平及音乐历程,其次是从社会时代背景及文化艺术背景两点来看《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第二章:《钢琴奏鸣曲》的概观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为本作品的节奏、节拍及旋律,第二节为作品曲式结构。第三章:《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此章节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调性(色彩性的双调性设计、调性布局),和弦材料(三度叠置和弦、非三度叠置和弦、二度和音),和弦材料的特色用法,和声进行(平行进行、反向进行、持续性和声进行、线性化和声进行),和声织体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科普兰在本作品中的和声技法的运用。第四章:《钢琴奏鸣曲》具有美国精神的和声风格,第一节从突破传统和声的角度出发,不断吸收、融合、创新,体现作曲家和声技法中的美国精神;第二节着力于现代技法,看科普兰如何把简单的和弦材料用复杂的设计交织在一起,让音乐作品充满现代气息。结语部分:从前面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的特点做以归纳,力图说明这部作品的意义及科普兰充满美国精神现代和声技法的价值。

何平[10](2014)在《美国音乐研究的学术视点》文中研究表明美国音乐研究,是1982年以来我国音乐理论界兴起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之一,至今已30多年。美国音乐研究的学术视点,主要通过近10年来,作者所教授学生的23篇学位论文,对21位美国作曲家和近30部作品,通过整体俯视作曲家的教育背景、创作技法、多元影响,进行的总结性研究。包括作曲家的教育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作曲家的多元影响三部分。相信会为我们深入了解美国音乐有一定帮助,为我们对未来的研究远景,提供梳理的空间。

二、科普兰“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普兰“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1)巴伯歌剧《瓦妮莎》女主角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中国地区
        2、国外状况
        3、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歌剧基本情况
    (一)创作背景
        1、创作前期准备
        2、歌剧创作
        3、排练风波
        4、首演的成功及后续发展
    (二)歌剧情节及版本介绍
        1、歌剧情节
        2、版本介绍
三、《瓦妮莎》女主角的创作分析
    (一)立意与实现——女主角刻画的宏观布局
        1、音乐戏剧结构
        2、调性布局
        3、声乐风格
    (二)从细部看女主角人物形象创作
        1、女主角人物形象刻画
        2、女主角人物性格的逻辑性展开
        3、《瓦妮莎》女主角刻画中音乐语言的体现
四、《瓦妮莎》女主角人物形象的风格性分析
    (一)塞缪尔·巴伯与新浪漫主义
        1、《瓦妮莎》体现的新浪漫主义风格
        3、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
    (二)关于《瓦妮莎》女主角刻画的审美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科普兰及其《阿巴拉契亚之春》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 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写作内容
第一章 前科普兰时期的美国专业音乐
    第一节 美国专业音乐的初建
        一、美国专业音乐产生前的发展
        二、美国专业音乐的初建阶段
    第二节 美国专业音乐的崛起
        一、美国专业音乐的形成初期——查尔斯·艾夫斯
        二、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阶段——科普兰及同代人
    小结
第二章 《阿巴拉契亚之春》音乐风格分析
    第一节 创作缘起
    第二节 作品音乐风格分析
        一、和声技法特征
        二、节奏、节拍技法特点
        三、旋律风格特点
        四、曲式结构与管弦乐配器特征
    小结
第三章 作品风格成因探究
    第一节 社会语境
    第二节 文化语境
    第三节 科普兰个人经历
第四章 科普兰在美国音乐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社会音乐活动及其影响
    第二节 科普兰的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布利茨坦歌剧《雷吉娜》的音乐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左翼音乐
    (一)美国的左翼音乐
    (二)布利茨坦的左翼音乐道路
二、《雷吉娜》的戏剧分析
    (一)《雷吉娜》的创作背景
    (二)剧情简介
    (三)主要人物形象及关系
        1、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雷吉娜、本·杰明、奥斯卡、里奥
        2、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代表——雷吉娜、波蒂、亚历山德拉
        3、社会底层黑人的代表——艾迪、天使乐队
三、《雷吉娜》的音乐分析
    (一)角色的音乐分析及其象征性意义
        1、渴望自由、自信却又心狠手辣的雷吉娜
        2、利欲熏心、绝对男权的本
        3、狡猾又胆小的奥斯卡
        4、言听计从的里奥
        5、悲愤却又无可奈何的旧贵族波蒂
        6、从乖巧到反叛的亚历山德拉
    (二)和声技法
        1、七和弦强化剧情紧张感
        2、非传统和弦增添音乐的表情意义
        3、平行的和声运动具有不同的作用
    (三)旋律及其发展
        1、小二度的进行
        2、重复
        3、不协和和弦半音化连续进行
        4、旋律的互相交织和衔接
    (四)节奏的安排
        1、切分节奏的使用
        2、节拍的转换以及特殊节奏型的运用
    (五)多元化的音乐元素
        1、交响乐
        2、民间音乐——灵歌
        3、流行音乐——拉格泰姆音乐、迪克西兰爵士乐
        4、欧洲歌剧——咏叹调
四、歌剧《雷吉娜》的左翼内涵
    (一)音乐题材上的现实性
    (二)人物塑造上的象征意义
    (三)音乐素材的主体性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科普兰《钢琴奏鸣曲》音乐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阿伦.科普兰生平与《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1.1 科普兰的生平与创作
        1.1.1 科普兰的生平概述
        1.1.2 科普兰的创作历程
    1.2《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第二章《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
    2.1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原则
    2.2 第二乐章——拱形结构原则
    2.3 第三乐章——自由结构原则
第三章《钢琴奏鸣曲》主题动机发展分析
    3.1 核心主题动机与各乐章主题的联系
        3.1.1 核心主题动机分析
        3.1.2 核心主题动机分析与第一乐章主题的联系
        3.1.3 核心主题动机分析与第二乐章主题的联系
        3.1.4 核心主题动机分析与第三乐章主题的联系
    3.2 核心主题动机的贯穿与发展
        3.2.1 核心主题动机的重复
        3.2.2 核心主题动机的变形
第四章《钢琴奏鸣曲》调式调性与和声分析
    4.1 非传统调式调性的运用
        4.1.1 双调性的使用
        4.1.2 音程化调性布局
    4.2 和声技法特征
        4.2.1 和声材料的运用
        4.2.2 和声进行的特色
第五章《钢琴奏鸣曲》节奏特色分析
    5.1 横向节奏的多变性
        5.1.1 复杂的节拍交替
        5.1.2 多变的节奏形态
        5.1.3 节奏密度的变化
    5.2 纵向节奏的多样性
        5.2.1 同质异位的复合节奏
        5.2.2 异质异位的复合节奏
    5.3 个性化的节奏特征
        5.3.1 裴波那契数列的体现
        5.3.2 节奏时值的转换
        5.3.3 与节拍重音相交错的节奏分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6)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中三大语言要素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亨德米特音乐理论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表现特征
    第三节 亨德米特音乐理论形成的个人艺术实践经历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个人音乐经历的影响
第二章 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中三大语言要素
    第一节 调性体系
    第二节 和声理论
    第三节 旋律理论
第三章 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中的三大语言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第一节 《调性游戏》简介
    第二节 传统音乐思维的继承
        一、传统调性思维
        (一) 调性原则
        (二) 调性音阶
        (三) 调性根音
        二、传统和声根源
        (一) 音序Ⅰ与音序Ⅱ的理论基础
        (二) 音级进行
        (三) 三和弦的使用
        三、传统旋律结构
        (一) 旋律镜像结构
        (二) 旋律拱形结构
        (三) 主题变型的旋律发展手法
    第三节 现代音乐技法的创新
        一、新范畴的半音调性体系
        (一) 调性结构
        (二) 调性转换
        (三) 调性音级进行
        二、现代和声的新技法
        (一) 和弦的构成与价值
        (二) 个性化的线性对位
        (三) 终止式
        三、现代旋律新思维的展示
        (一) 旋律调性的确定
        (二) 旋律结构特点
        (三) 旋律中的和声内涵
    第四节 1+1大于2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一、调性设计
        二、和声技法
        三、旋律结构
第四章 亨德米特音乐理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诠释
    第一节 亨德米特音乐风格的变化性与稳定性
    第二节 亨德米特音乐风格的表现意义——一种审美的现代性思考
    第三节 亨德米特音乐理论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结语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亨德米特音乐理论具有的历史价值
    三、亨德米特音乐理论在20世纪其他音乐理论中的独特价值
    四、《调性游戏》与亨德米特音乐理论
    五、对国内音乐创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保罗·亨德米特生平
附录二:保罗·亨德米特作品目录
附录三:保罗·亨德米特理论着作目录
附录四:《调性游戏》赋格曲式分析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论科普兰钢琴音乐创作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8-20 世纪初期的美国专业音乐发展与科普兰
    第一节 18-20 世纪初期的美国专业音乐发展概述
    第二节 科普兰的音乐创作历程
        一、 音乐创作之“早期学习与习作”时期
        二、 音乐创作之“法国—爵士音乐”时期
        三、 音乐创作之“抽象音乐”时期
        四、 音乐创作之“实用音乐—戏剧音乐”时期
        五、 音乐创作之“现代音乐”时期
第二章 科普兰在美国音乐中的影响与贡献
    第一节 美国民众及政府给予科普兰的赞誉
    第二节 科普兰在美国音乐中的贡献
        一、 钢琴家、指挥家的身份
        二、 教师、音乐评论家、音乐社会活动家的身份
第三章 科普兰四首钢琴作品分析
    第一节 《幽默谐谑曲:猫和老鼠》解析
        一、 曲式结构
        二、 和声技法
        三、 节奏特点
        四、 音乐发展
    第二节 《活泼》解析
        一、 曲式结构
        二、 和声技法
        三、 节奏特点
        四、 音乐发展
    第三节 《钢琴变奏曲》解析
        一、 曲式结构
        二、 和声技法
        三、 节奏特点
        四、 音乐发展
    第四节 《夜思》解析
        一、 曲式结构
        二、 和声技法
        三、 节奏特点
        四、 音乐发展
第四章 科普兰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 从四首钢琴作品出发谈科普兰钢琴音乐创作风格
    第二节 科普兰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
        一、 政治经济因素
        二、 文化思潮因素
        三、 宗教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科普兰《四首钢琴布鲁斯》音乐与演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和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三、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一章 科普兰生平创作及其《四首钢琴布鲁斯》
    第一节 科普兰及其创作
    第二节 布鲁斯及钢琴布鲁斯
    第三节 《四首钢琴布鲁斯》及其创作
第二章 《四首钢琴布鲁斯》的本体分析
    第一节 曲式
    第二节 旋律
    第三节 和声
    第四节 节奏
第三章 《四首钢琴布鲁斯》的演奏分析
    第一节 切分音的演奏分析
    第二节 变化节拍的演奏与把握
    第三节 旋律触键与音色
    第四节 踏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艾伦·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艾伦·科普兰生平、音乐历程及作品创作背景
    第一节 科普兰生平及音乐历程
    第二节 本作品的创作背景
        一、 作品创作的社会时代背景
        二、 作品创作的文化艺术背景
第二章 《钢琴奏鸣曲》概观分析
    第一节 节奏、节拍及旋律
        一、 频繁的节拍转换及美国式的节奏特征
        二、 个性独到的“拱型”旋律
    第二节 曲式结构
        一、 变奏与回旋思维相互渗透的奏鸣曲式
        二、 复三部曲式的谐谑曲
        三、 自由曲式
第三章 《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
    第一节 调性分析
        一、 双调性产生的调性对比
        二、 新调性带来的新气息
        三、 半音化调性对比
        四、 思维多变的调性布局
    第二节 和弦材料
        一、 三度叠置和弦
        二、 非三度叠置和弦
        三、 二度和音
    第三节 和弦材料的特色用法
        一、 主音代替主和弦
        二、 对变化半音不协和音响的偏爱
        三、 和弦材料的内部交错
        四、 序列音暗含性的插入
    第四节 和声进行
        一、 平行进行
        二、 反向进行
        三、 持续性音导致的和声进行
        四、 线性和声进行
    第五节 和声织体
        一、 柱式和声织体
        二、 复调织体
第四章 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具有美国精神的和声风格
    第一节 冲破欧洲传统和声束缚 充满美国精神
    第二节 简与繁的和声思维纵横交错 混建成一座“现代建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美国音乐研究的学术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曲家的教育背景研究
二、作曲家的创作手法研究
    1. 传统的古典主义作曲技术的延伸
        (1) 多声音乐方面
        (2) 旋律形态方面
        (3) 节奏运用方面
        (4) 音乐结构方面
    2.20世纪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
        (1) 在20世纪和声语言中
        (2) 在旋律方面
        (3) 音乐节奏的实验风格, 是人们对美国当代作曲家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4) 在音乐结构方面, 仍保留了古典主义的传统, 特别是三部性原则
三、作曲家的多元影响研究
    1. 对后来美国作曲家作曲风格的影响
    2. 对当代相关艺术门类的影响
    3. 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科普兰“实用音乐”和戏剧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巴伯歌剧《瓦妮莎》女主角人物形象研究[D]. 肖惠嘉.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2]科普兰的音乐教学新研究——评《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J]. 潘谊. 教育发展研究, 2018(03)
  • [3]科普兰及其《阿巴拉契亚之春》创作研究[D]. 王美玲. 天津音乐学院, 2017(08)
  • [4]布利茨坦歌剧《雷吉娜》的音乐学分析[D]. 古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5]科普兰《钢琴奏鸣曲》音乐技法研究[D]. 姜可. 西南大学, 2016(02)
  • [6]亨德米特音乐理论中三大语言要素之研究[D]. 项葵.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7]论科普兰钢琴音乐创作风格[D]. 高知音. 云南艺术学院, 2015(07)
  • [8]科普兰《四首钢琴布鲁斯》音乐与演奏研究[D]. 王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9]艾伦·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 张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10]美国音乐研究的学术视点[J]. 何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4(03)

标签:;  ;  ;  ;  ;  

科普兰“实用音乐”与戏剧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