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辨治放疗后消化道放射性损伤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云,黄鹤,万挺,冯艳玲,刘继红[1](2021)在《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 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 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 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 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 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 每周5次, 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 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 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 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 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 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 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 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 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 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 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 390/848)、呕吐(33.8%, 287/848)、便秘(16.3%, 138/848)及腹痛(10.3%, 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 QLQ-C30调查问卷显示, 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 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 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 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 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 H=253.800, 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 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 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 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 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 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 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2=0.008, 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 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 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 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 值得临床重视。
姜菊玲[2](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崔苗莉[3](2021)在《金康清肺饮防治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临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病例观察的方法,观察、分析金康清肺饮在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防治方面具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本方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菏泽市中医医院及菏泽市立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常见胸部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放疗的患者共计73例,依据患者意愿或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37例)及治疗组(36例)。对照组予三维适形放疗(或普通放疗)配合一般治疗,治疗组予对照组方案加服金康清肺饮(中药汤剂或免煎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前后,急性放射性肺炎临床发生率、中医症候总评分、卡氏评分及改善情况、肺功能、PCT及CRP水平及激素、抗生素用量和使用时间。结果:放疗后,在急性放射性肺炎临床发生率方面,治疗组8.33%低于对照组16.21%(P<0.05);在中医证候总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有效率80.5%优于对照组51.3%(P<0.05);在卡氏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70.2%;治疗组肺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激素用量及抗生素应用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两组患者PCT及CRP水平明显高于放疗前;放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金康清肺饮可降低急性放射性肺炎临床发生率,改善中医症候,提高卡氏评分,改善肺功能,减少激素抗生素用量及使用时间,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说明本方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安全性。
胡博婷[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方文岩主任治疗肺癌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方文岩主任治疗肺癌患者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基于方文岩主任治疗肺癌的学术思想,分析总结方文岩主任在治疗原发性肺癌时的用药规律,以期为肺癌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及思路。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整理出方文岩主任自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国医堂专家门诊收治的396例肺癌患者。将收集到的患者的信息资料其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以及其他信息、四诊信息、中药处方等,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该软件中所拥有的信息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层次聚类分析等功能进行处方数据挖掘。结果:1.方文岩主任提倡肿瘤络病学说,认为“久病入络,络虚毒结”是肺癌发病的重要机理,肺癌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肺癌发病以正虚为本,表现为肺络损伤,邪实盘踞;治疗时以扶正、祛瘀、解毒、通络为基本大法。2.(1)性别、年龄:肺癌发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2)根据AJCC第八版TNM分期标准,肺癌患者以中晚期不能手术者为主;(3)根据肺癌患者中医症状分析结果显示,以咳嗽、乏力、胸闷、痰白而多、寐差、气短、胸痛为主;(4)根据数据分析显示中医证候以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最多见。3.用药规律: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处方中使用频率>100次的药物共64味,其中前十味药分别是桔梗、浙贝母、黄芪、白花蛇舌草、红景天、甘草、太子参、夏枯草、蒲公英、半夏;从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得出四气主要是寒、温为主,五味以苦、甘、辛味药物为主;以归肺、脾、胃经的药物较为常用。4.常用药物组合: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47组常用药物组合,是方师治疗时常用的药对组合,前五组分别是:浙贝母、桔梗,白花蛇舌草、桔梗,太子参、黄芪,黄芪、桔梗,红景天、桔梗。5.核心药物,分别是桔梗、浙贝母、绞股蓝、红景天、白花蛇舌草、黄芪、太子参、夏枯草、蒲公英、半夏、杏仁、猫爪草、甘草。6.熵聚类新方: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共获得15首新方组合,是方师在治疗肺癌时的常用药物,体现了方师在治疗肺癌时根据不同证候并结合症状,即病、证、症相结合的遣方用药思想。结论:分析方文岩主任治疗原发性肺癌常用药物、药对及加减用药,总结方文岩主任辨证思想及治疗思路。方文岩主任提倡肿瘤络病学说,认为“久病入络,络虚毒结”是肺癌发病的病机,基于“扶正祛邪通络”的思想,以“扶正、祛瘀、解毒、通络”为基本治疗大法,贯穿肺癌的整个治疗过程;扶正与驱邪兼顾,注重脾胃后天之本,用药多选择平和之品,较少用药性峻猛、耗气伤阴之品。熵聚类新方体现方文岩主任对肺癌的复杂证情及肺癌在发生、发展、治疗时出现的并发症的辨证治疗,值得参考选用。
谭雅彬[5](2021)在《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病例中一直都居高不下。临床上治疗CRC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方法之一,辅以化疗、放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其中手术最为广泛且疗效更确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肠道微生物与CRC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手术治疗也会明显改变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术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也与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有关。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减轻患者术后相关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近来研究发现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过临床观察以及文献研究发现临床上不少CRC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属于脾肾阳虚证,采用中药干预后临床效果突出。本研究拟探讨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变化情况,以及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中药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作比较,以期找到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证明中药干预在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的同时能够改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进一步说明中药干预的疗效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尝试找出肠道菌群中与CRC治疗有关的有益菌、有害菌和关键菌,从而为中医药抗肿瘤的研究提供新证据、新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共40例,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试验,使用中药制剂持续干预2周,对患者中药干预前后的相关症状和体征通过症状积分法进行评价,分析中药干预对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对40名患者用药前后以及10名正常健康人共90份粪便标本进行采集,然后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别检测出健康正常志愿者(作为研究基线)、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以及中药干预后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信息,然后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群落结构的统计学及可视化分析比较三组样本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得到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特殊变化,证明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及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尝试找出肠道菌群中与CRC治疗有关的有益菌、有害菌及关键菌。研究结果1.40名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评价为痊愈者2名,显效者16名,有效者22名,无效者0名,中医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100%。其中中药干预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为13.65±2.65,中药干预1周后为9.00±2.15,中药干预2周后为4.58±2.29。三个时间点互相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后的相关症状获得了明显的改善。2.OTU分类鉴定结果显示中药干预前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药干预在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的同时使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具有比干预前有更多样的肠道微生物。3.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而中药干预使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较用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使之接近于正常健康人群。4.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存在显着差异,处于失调状态,而中药干预使患者的肠道菌群微生态得到改善,且中药干预后患者的肠道菌群组内差异性变小,说明中药干预CRC术后患者能改善其肠道微生态。5.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相对丰度与正常健康者相比无显着(P<0.05)减少物种,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相对丰度与正常健康者相比存在显着增高(P<0.05)的物种,尤其是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埃希氏菌属(gEscherichia)、gLachnoclostridium菌。可见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问题是共生菌和致病菌失衡,条件致病菌异常增多,这与CRC术后脾肾阳虚患者出现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6.中药干预前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均发生了改变,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显着减少(P<0.05)的物种,尤其是gLachnoclostridium、埃希氏菌属(gEscherichia)、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肠球菌属(gEnterococcus)。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组成和相对丰度显着增多(P<0.05)的物种普雷沃氏菌科(fPrevotellaceae),尤其是 gPrevotella9、柔嫩梭菌属(gFaecalibacterium)、罗姆布茨菌(gRombotusia)。中药干预能抑制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微生物中条件致病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生长,这与中药干预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7.本研究通过组成及丰度检测发现在不同组别存在某些特定菌,这些物种可以作为监测不同治疗阶段的疾病活动性和治疗反应性的指标。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组区别于别组的特定菌为乳杆菌目(oLactobacillales)、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gRuminococcusgnavusgroup,中药干预后组为:罗姆布茨菌(gRombotusia)、gAnaerostipes,中药干预前组为乳杆菌目(oLactobacillales)、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gRuminococcusgnavusgroup,正常健康组为巨单胞菌属(gMegamonas)、柔嫩梭菌属(gFaecalibacterium)、gSubdoligranulum、gEnorma、gRoseburia、gAlistipes、萨特氏菌属(gSutterella)、gRuminococcaceaeUCG002。8.在人体肠道微生物所有样本绝对丰度前20的属水平范围内,本研究发现不存在相互拮抗的菌群,而gPrevotella9和巨单胞菌属(gMegamonas)之间均存在相互协同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处于失调状态,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问题是共生菌和致病菌失衡,致病菌异常增多,这与CRC术后脾肾阳虚患者出现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中药干预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发现中药干预能够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主要使普雷沃氏菌科(f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富度增加,而肠杆菌科(f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科(fEnterococcaceae)的相对丰富度减少,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使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增加,有助于CRC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恢复正常健康状态,这与中药干预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并且CRC术后脾肾阳虚证中药干预前后的患者和正常健康者的肠道菌群均有其特定的关键菌。中药干预改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相关症状的作用机制与其改善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有关。
孙一丹[6](2021)在《“扶正解毒祛瘀法”参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小细胞肺癌(SCLC)的发病率、死亡率据统计呈逐年升高态势。SCLC预后极差,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广泛期,前期通过观察扶正解毒祛瘀法对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发现扶正解毒祛瘀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配合西医治疗,实现减毒增效等方面,体现出较好的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305例SCLC病例,分析并归纳影响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探讨贾英杰教授“扶正解毒祛瘀法”综合治疗SCLC的临床用药规律、治疗模式,以及参与治疗的优势阶段,为扶正解毒祛瘀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5-1-1至2021-1-31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扶正解毒祛瘀法”综合治疗的305例SCLC癌患者。电话随访并收集患者生存状态、总生存时间(OS)、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等信息,进行生存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通过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确定影响预后的临床特征。分析结果中,P<0.1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进一步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综合性实验室指标,利用ROC曲线确定连续变量的截点值,比较各指标的高、低组间差异。通过对不同病理阶段、不同治疗阶段中患者使用中药的频次、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贾英杰教授“扶正解毒祛瘀法”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用药规律。结果:1.基本特征:本研究纳入30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3±2.354岁。随访截至2021年3月31日,共获得287例患者生存信息,其中尚有102例患者存活。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3.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0个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51.0%(147/287),2年总生存率为12.2%(35/287),3年总生存率为4.2%(12/287)。失访人数共18例(5.9%)。2.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P<0.001)、临床分期(P<0.001)、中医辨证分型(P<0.001),呼吸系统疾病史(P<0.001)与吸烟史(P=0.004),继发转移情况[肝转移(P<0.001)、脑转移(P=0.015)、骨转移(P<0.001)],伴发的多种合并症[肺部感染(P=0.028)、胸腔积液(P<0.001)、癌性发热(P=0.012)、癌性疼痛(P=0.026)],西医治疗方式[手术(P<0.001)与放疗(P=0.005)],“扶正解毒祛瘀法”参与治疗模式(P<0.001)(根据患者接受中、西医治疗情况分为单纯“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组,“扶正解毒祛瘀法”联合序贯治疗组和“扶正解毒祛瘀法”维持治疗组),以及“扶正解毒祛瘀法”参与治疗后复发/进展情况(P<0.001),能够反应肿瘤生长状况及炎症、免疫状态的多种实验室指标[NLR(P=0.003)、PLR(P=0.001)、ALI(P=0.001)、SII(P=0.003)、CEA(P<0.001)、CYFRA21-1(P<0.001)及各淋巴细胞亚群占比(P<0.05)],与SCLC患者的生存密切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P=0.034)、骨转移(P=0.002)、肿瘤分期(P<0.001)、呼吸系统疾病史(P=0.016)、胸腔积液(P=0.006)、吸烟史(P<0.001)、手术(P=0.002)、“扶正解毒祛瘀法”参与治疗模式(P<0.001),以及PLR(P=0.007)、SII(P=0.006)、CEA(P<0.001)、CD3+占比(P=0.015)、CD3-/CD19+占比(P<0.001)是影响SCLC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3.贾英杰教授“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SCLC的用药规律显示,初次用药共计147味,高频用药依次是生黄芪、川芎、瓜蒌、枳壳、白花蛇舌草、桑白皮、鸡内金、党参、神曲、冬瓜子、净砂仁、浙贝母、山慈菇、陈皮、厚朴。辨证分型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黄芪、瓜蒌、郁金、姜黄为所有证型的高频用药,总体用规律药能够体现“扶正解毒祛瘀法”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局限期患者高频药物以清热化痰,解毒祛瘀药味居多,而广泛期患者则多用健脾和胃,疏调气血之品,其中不乏淡渗利湿药。在不同西医治疗阶段中,化疗前及化疗期间,生黄芪使用频次最高,化疗后使用最多的是瓜蒌。化疗期间及化疗后用药规律相似,相比于化疗前补气健脾和胃为主的用药规律,更注重行气消导。相较于首诊的总体用药情况,化疗前、后患者清热解毒药使用明显较少。粒子植入术前、后用药频次最高者为瓜蒌,粒子植入术后较术前的高频用药中清热解毒药更多。免疫治疗前、后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仍为黄芪及瓜蒌。免疫治疗前以清热宽胸涤痰、理气药味者为多,不乏养血、祛瘀之品;免疫治疗后同样重视清肺化痰,理气和胃药应用相对较多。相比于放、化疗而言,免疫治疗前、后在益气扶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疏调气机及养血和营之品的应用,同时兼顾解毒、祛瘀。综合治疗后的维持巩固治疗阶段中,黄芪使用频次最高,郁金、姜黄次之。补气药如党参、白术同样属于高频用药。瓜蒌、桑白皮为清热化痰药的高频用药,还包括当归、白芍等养血之品,以及丹皮、鸡血藤等用于养血祛瘀。白花蛇舌草、连翘、猫爪草等清热解毒药物仍有所应用。并且杜仲作为补益肝肾之品,也列席其中。结论:1.截至随访结束之日,305例SCLC患者中,1年、2年及3年生存率为51.0%、12.2%、4.2%,中位OS为13.0(9.0-20.0)个月。“扶正解毒祛瘀法”联合序贯治疗模式为本研究中SCLC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该组患者较其他组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疗效好。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呼吸系统疾病史及吸烟史,临床分期为广泛期,伴有肝部及骨部转移,合并胸腔积液是SCLC患者预后不良因素。炎症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室指标PLR、SII,肿瘤标志物CEA,总T细胞、NK细胞的占比可以作为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另外,接受手术治疗为保护性因素。“扶正解毒祛瘀法”参与的治疗模式中,接受“扶正解毒祛瘀法”联合序贯治疗和接受“扶正解毒祛瘀法”维持治疗的患者,较接受单纯“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的患者而言死亡风险降低,能够作为SCLC总生存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相对而言,“扶正解毒祛瘀法”联合序贯治疗模式的显着性及保护性均较其他两种“扶正解毒祛瘀法”参与的综合治疗模式在临床中疗效更佳。3.通过总结贾英杰教授“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SCLC用药规律的分层分析结果,发现在“扶正解毒祛瘀法”指导下,临证辨证施治的用药规律各有侧重。局限期治疗重点在于宣肃上焦,扶正以助攻邪;广泛期治疗多以补气养血,调节阴阳,健运中洲为主,兼顾解毒、祛瘀,以减少癌毒对正气的损伤。对于接受不同西医治疗的SCLC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及不同病理阶段,贾英杰教授强调审因、辨证、辨症相结合。贾英杰教授认为化疗的“药毒”和放疗的“热毒”会加重正气的虚损,并形成“毒剧损正,因虚致瘀,瘀而毒甚”的恶性循环。贾英杰教授临证根据放、化疗的不同阶段调整用药,以扶正培本,旺气磨积为重,顾护中州,疏调三焦,同时以解毒、祛瘀相结合为总体治疗原则。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阶段以补气和血,调和气血阴阳恢复内环境稳态为主。维持治疗阶段正气内虚,余邪藏匿,“虚”、“毒”、“瘀”并存。贾英杰教授认为此时治当权衡正气与邪毒之势,强调攻补之间的尺度是辨证施治的关键。临证通过调和阴阳之偏盛偏衰,以求最终达到“健脾益肾”的治疗平台期。
王子昊[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辨证方法和用药思路,加深对放射性损伤病机和致病过程的认识,指导临床,增加治疗手段,提高疗效,并为后续的临床研究的设计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吴勉华教授治疗接受盆腔部位放疗而出现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所定的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病案,再根据教材、指南等,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对无效值、缺失值进一步排查,数据清洗完毕后,运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患者一般资料、消化道症状、其他症状、舌脉象和处方中药等进行分析,发掘导师辨治放射性直肠炎的思路和用药规律。结果: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放射性直肠炎患者87例,一共171诊次。其中以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例数最高,分别为37例、32例、12例,其余有子宫内膜癌3例,输尿管癌、膀胱癌、骨盆孤立性纤维瘤各1例。男女人数比例为1:1.56,平均年龄58.71岁,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83岁。2.常用药物:共涉及197味中药,频次排名前十味药物分别是茯苓(168次,98.25%)、炒白术(163次,95.32%)、炙甘草(163次,95.32%)、太子参(155次,90.64%)、陈皮(150次,87.72%)、白花蛇舌草(112次,65.50%)、半枝莲(106次,61.99%)、炒薏苡仁(99次,57.31%)、麦冬(96次,56.14%)、炒稻芽(90次,52.63%),按功效分类后,以总频次排序显示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理气药、安神药、清热凉血药最为常用。进一步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后,得出意义较大的药对4对,核心处方5组。结论:1.通过对处方、症状、癌肿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归纳出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以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法为治疗大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温阳固脱等法为治法;在治疗过程中抗癌解毒药的应用须贯穿全程。2.总结放射性直肠炎基本病机:肠腑失司,瘀热互结,气阴两伤。
崔洋[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刘沈林教授中医药辨治食管癌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整理、总结、提炼刘沈林教授治疗食管癌的学术思想核心,归纳其治疗食管癌的辨证体系、用药特征、药证相关性及诊疗规律等,为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收集2006年9月-2020年9月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刘沈林教授辨治食管癌的临床医案,共95位病人833诊次。将所有就诊资料逐项录入EXCEL,根据具体的数据挖掘需求,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库,将清洗后的数据录入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通过FPGrowth算法,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对病案数据进行处理,结合主题模型、关联规则、多因子降维、复杂网络等多种方式,探索“临床症状-舌脉-治法治则-药物-剂量-分期”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结果:医案中临床症状频次前十位的是吞咽梗阻、咳嗽咳痰、便溏、脘腹胀满、口干、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反酸、胸闷。舌象频率较高的是舌苔薄白、舌苔腻、舌质红、舌质淡、裂纹、边有齿印等。脉象主要为细、弦、滑。治法治则主要为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化瘀、解毒、理气、养阴、化湿、疏肝等。药物频次较高的为陈皮、枳壳、炒白术、急性子、炙甘草、法半夏、半枝莲、石打穿等。粉剂频次居前两位的是守宫粉、参三七粉。药对24组,临床症状K均值聚类群集值6组,药物K均值聚类群集值15组,方剂K均值聚类群集值35组,核心处方为健脾消膈方、消痰逐瘀方。各分期代表性系统聚类方2组。相同医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吞咽梗阻、咳嗽咳痰、食欲不振、反酸、胸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刘沈林教授辨治食管癌的两种常见证型:脾虚瘀毒型、痰瘀互结型;两种常用方:健脾消膈方、消痰逐瘀方;两种常用粉剂:守宫粉、参三七粉;各分期均具有不同的代表方;药后患者吞咽梗阻、咳嗽咳痰、食欲不振、反酸、胸闷的症状能得到改善。
王玉[9](2021)在《国医名师胡国俊辨治肺癌的数据挖掘与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借助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胡国俊先生治疗肺癌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探讨其对肺癌的认识和诊疗思路,总结胡国俊先生辨治肺癌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历和门诊跟诊的方式,收集2009年06月26日~2020年11月10日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胡国俊先生门诊的肺癌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病历,然后把病历资料录入安徽省中医院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临床病历采集系统V3.1”,待病历信息核查无误和规范化处理后,导入“临床病历数据处理系统”,借助数据挖掘方法中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无尺度网络分析对病历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并将其呈交胡国俊先生审阅。结果:通过对收集的169例肺癌患者的436诊次病历资料进行四种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结果:1.频数分析:(1)肺癌的常用药物:即按用药总频次降序排列前31位的药物依次为薏苡仁、南沙参、黄芪、太子参、葶苈子、黄芩、五味子、鳖甲、百合、川贝母、甘草、旋覆花、僵蚕、蝉蜕、仙鹤草、枇杷叶、麦冬、瓜蒌皮、茯苓、麻黄、山药、知母、白术、牡蛎、柴胡、半夏、浙贝母、玄参、桔梗、白芍、麦芽。(2)肺癌常见证型(出现频次排名前五的证型):肺脾气虚;痰热阻肺,气阴两虚;痰热瘀阻肺,气阴两虚;痰热阻肺;痰瘀阻肺,气阴两虚。2.关联规则分析:药对:(1)白术、黄芪;(2)麦冬、南沙参;(3)百合、南沙参。药物组合:(1)旋覆花、僵蚕、蝉蜕;(2)知母、南沙参、百合;(3)白术、太子参、黄芪;(4)仙鹤草、太子参、黄芪;(5)五味子、太子参、黄芪、南沙参;(6)川贝母、葶苈子、薏苡仁;等等。3.聚类分析:7个药物聚类组合:(1)薏苡仁、鳖甲;(2)黄芪、太子参、南沙参、百合、五味子;(3)葶苈子、黄芩;(4)川贝母、旋覆花、瓜蒌皮;(5)知母、玄参、牡蛎、麦冬、山药;(6)甘草、白芍、浙贝母、金沸草、麻黄、地龙、赤芍、僵蚕、蝉蜕、枇杷叶;(7)麦芽、谷芽、茯苓、白术、半夏、柴胡、桔梗、仙鹤草。4.无尺度网络分析:核心处方1个,其药物组成是:黄芪、太子参、南沙参、五味子、薏苡仁、百合、黄芩、葶苈子、鳖甲、蝉蜕、僵蚕、白术、麦冬。结论:通过四类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所得结果反映了胡国俊先生诊治肺癌的一般规律,具体如下:1.病因病机:胡国俊先生认为肺癌的病理因素有虚、痰、热、瘀、湿、毒,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痰湿热毒瘀为标,病位主要在肺,累及脾胃心肝肾等脏腑。2.诊疗思路:(1)收集四诊信息,辨病为先;(2)辨病期,分清虚实;(3)辨证拟方,随症加减;(4)培土生金,调肝畅情志,扶正以祛邪,达人瘤共存状态。3.用药特点:甘寒、苦寒并用;补气养阴,化痰燥湿,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散结消瘤之品;重视健脾益胃,辅以疏肝理气和血。4.核心处方:有益气养阴、化痰止咳、利水渗湿、清热解毒、散结之功,随症加减后可应用于肺癌各证型的治疗,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
韩毅毅[10](2020)在《芪术郁灵汤对放化疗后食管癌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主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增的50多万例食管癌患者中一半以上发生在我国,位列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死亡率的第四位,5年生存率仅20%。在我国,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占绝大多数,手术是主要的根治方式,然而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早发现,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放化疗成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选择。但放化疗不良反应较多,且因治疗方式的叠加而加剧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持续存在。另一方面,放化疗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高达50%,目前尚无最佳挽救治疗方案。在放化疗等治疗控制疾病后,如何改善相关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稳定瘤体,尽可能延缓疾病进展以达到最终延长生存的目的?中医药对此可起到什么作用,本研究围绕此问题展开。研究目的中医药治疗是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相关研究显示,放化疗阶段或放化疗后联合中医药治疗,可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近期有效率及远期生存率。芪术郁灵汤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方,前期研究显示,对于术后患者,可以改善术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核心处方芪术郁灵汤加减治疗初治的非手术食管鳞癌已完成放化疗患者,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对食管癌放化疗后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的作用。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设计,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初治的非手术已完成放化疗等西医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使用芪术郁灵汤为核心处方的加减治疗,每1~2月门诊复诊调整处方1次,连续中药治疗时间≥3个月,分别在入组及疾病进展或观察截止时填写食管癌特异性量表EORTC QLQ-OES18、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V3.0)、KPS评分、体重。统计分析无进展生存时间,通过自身前后对照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研究结果1.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57例初治的非手术ESCC放化疗后病例。入组病例中男性共49例,占85.96%,女性共8例,占14.04%,男性与女性之比为6.13:1。年龄在4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28±10.17岁,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55岁者14 例(24.56%),55~65 岁者 25 例(43.86%),>65 岁者 18 例(31.58%)。有吸烟史者47例(82.46%),有饮酒史者46例(80.70%),有肿瘤家族史者36例(63.16%)。病变位于胸下段者最多,有21例,占36.84%,其次是胸中段,有15例,占26.32%,胸上段及颈段各有11例(19.30%)、3例(5.26%),病变发生在多段病例有7例(12.28%)。有淋巴结转移者53例(92.98%),存在远处转移者14例(24.56%)。临床分期中Ⅲ期病例最多,有27例,占比47.37%,其次是Ⅳ期 25 例(43.86%),包括ⅣA 期 11 例(19.30%),ⅣB 期 14 例(24.56%),另有Ⅱ期5例(8.77%)。接受过放疗和化疗的病例有45例,占78.95%,接受过放疗的病例有52例,占91.23%,接受过化疗的病例有50例,占87.72%。2.中医症状证候食管癌放化疗后的常见症状是进食哽噎(84.21%)和乏力(78.95%),在聚类分析中二者也归为一类,密切相关。超过半数患者存在异物感(61.40%)、呃逆嗳气(61.40%)、反酸(59.65%)、口干(57.89%)、咳嗽(56.14%)、烧心(52.63%)、食欲减退(52.63%)、咳痰(52.63%)、胸背疼痛(50.88%),而且这些不适症状相聚为一大类。证型以痰气交阻证为主,有35例,占61.40%,其次是瘀血内结证10例(17.54%),津亏热结证、气虚阳微证各有6例(10.53%)。3.生存评价生存期是判定恶性肿瘤患者是否从治疗中获益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本研究以PFS进行评价。PFS定义为患者结束放化疗等西医治疗后开始中医药治疗至第一次发生肿瘤进展和/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57例入组患者随访至截止时间2020年3月1日,PFS范围在3~26个月,6个月(0.5年)PFS率为49.43%,12 个月(1 年)PFS 率为 32.61%,中位 PFS 为 6.00±0.74 个月(95%CI为 4.54~7.46)。Ⅱ期 1 年 PFS 率为 80.00%,中位 PFS 为 22.00±0.00 个月;Ⅲ期 1 年 PFS率为39.96%,中位PFS为7.00±1.13个月;ⅣA期1年PFS率为12.12%,中位PFS为5±0.64个月;ⅣB期中位PFS为4±0.37个月,1年PFS率为16.3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位、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放疗、KPS评分、吞咽困难分级是影响 PFS 的相关因素(P=0.033、0.008、0.003、0.002、0.000、0.010、0.02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放疗、KPS评分、吞咽困难分级(P=0.000、0.002、0.012、0.013、0.020、0.032)是影响食管癌放化疗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影响因素同既往研究相类似,对比同期放化疗后无中医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芪术郁灵汤治疗有一定延长PFS的优势。4.生活质量评价疾病无进展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困难、言语、疲乏、失眠、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水平上改善明显,P<0.05,评分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在进食、口干、食欲减退、咳嗽、反流、恶心呕吐、腹泻、疼痛、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KPS评分、体重等方面也有所改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出现疾病进展的食管癌患者,经过中药治疗反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困难程度加重,P<0.05,其他症状评分、KPS评分、体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对比同期放化疗后无中医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芪术郁灵汤具有延长放化疗后食管癌患者PFS的作用;年龄小、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早、接受过放疗、KPS评分高、吞咽困难分级评分低的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2.通过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的芪术郁灵汤加减治疗,可以改善疾病无进展患者的症状(吞咽困难、言语、疲乏、失眠、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水平改善明显),提高生活质量;疾病出现进展者,大部分症状无明显变化,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活质量。
二、中医辨治放疗后消化道放射性损伤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辨治放疗后消化道放射性损伤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
6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时间范围 |
3 文献类型 |
4 检索策略 |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类型 |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
3 证型频次分布 |
讨论 |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
3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
附录二 |
附件 |
(3)金康清肺饮防治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临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项目 |
2.5 疗效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认识 |
1.1 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病机制 |
1.2 急性放射性肺炎治疗 |
2 中医对急性放射性肺炎的认识 |
2.1 急性放射性肺炎文献记载 |
2.2 急性放射性肺炎病因病机 |
3 金康清肺饮处方分析 |
3.1 金康清肺饮方解 |
3.2 金康清肺饮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结果及分析 |
4.1 一般情况结果及分析 |
4.2 ARP发生率情况比较结果及分析 |
4.3 中医证候总积分与症候改善情况结果及分析 |
4.4 生存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结果及分析 |
4.5 肺功能情况结果及分析 |
4.6 激素及抗生素日用量及使用天数情况结果及分析 |
4.7 PCT及CRP结果及分析 |
4.8 安全性评价 |
5 不足与展望 |
5.1 不足 |
5.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放射性肺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对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研究概括 |
1 急性放射性肺炎中医研究 |
2 病因病机 |
3 急性放射性肺炎中医治疗现状 |
4 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
5 展望 |
二、西医学对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研究概括 |
1 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 |
2 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 |
3 急性放射性肺炎的治疗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方文岩主任治疗肺癌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方文岩教授治疗肺癌的学术思想探究 |
1 方文岩教授从络病认识肺癌 |
1.1 络病理论的发展 |
1.2 “久病入络”与肺癌发病 |
1.3 基于络病理论指导肺癌的用药 |
2 方文岩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肺癌的经验分享 |
2.1 桂枝汤 |
2.2 麻杏甘石汤 |
2.3 小陷胸汤、三物白散 |
2.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方文岩教授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目的 |
2 诊断标准 |
2.1 原发性肺癌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数据分析处理 |
4.1 基本信息 |
4.2 组方规律 |
4.3 新方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基本资料 |
5.2 方剂统计 |
5.3 组方规律 |
5.4 新方分析 |
讨论 |
1 基本信息分析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其他信息分析 |
1.4 症状、证候分析 |
2 方剂分析 |
2.1 高频药物分析 |
2.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3 组方规律分析 |
3.1 常用药物组合 |
3.2 核心药物 |
4 新方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联合现代治疗在原发性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肺癌的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在肺癌的现代治疗中的应用 |
2.1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 |
2.2 中药联合放射治疗 |
2.3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 |
2.4 中药联合靶向治疗 |
2.5 中药联合免疫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大肠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大肠癌中医证候研究 |
3 中医药对大肠癌的治疗 |
4 小结 |
第二节 大肠癌的发生及相关治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1 肠道菌群概述 |
2 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的发生 |
3 肿瘤相关治疗对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 |
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研究成果 |
(6)“扶正解毒祛瘀法”参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收集 |
1.5 观察指标 |
1.6 用药规律分析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临床资料特点 |
2.2 生存分析 |
2.3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2.4 基于“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SCLC用药规律初探 |
3 讨论 |
3.1 单因素生存分析 |
3.2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3.3 基于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SCLC用药规律初探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1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进展 |
1.1 “扶正解毒祛瘀法”联合化疗治疗SCLC进展 |
1.2 “扶正解毒祛瘀法”联合放疗治疗SCLC进展 |
1.3 “扶正解毒祛瘀法”联合免疫治疗SCLC进展 |
2 中医各家对小细胞肺癌的辨证论治经验 |
2.1 中医各家SCLC的病机认识及治疗原则 |
2.2 中医各家SCLC辨治经验 |
3 小结 |
综述二 小细胞肺癌免疫及靶向药物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
1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 |
2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2.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 |
2.2 P53 肿瘤疫苗 |
3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或免疫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3.1 早期靶向药物或免疫药物治疗药物 |
3.2 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3.3 凋亡因子 |
3.4 Aurora激酶抑制剂 |
3.5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
3.6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癌症干细胞抑制剂 |
3.7 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 |
3.8 新型靶向药物的诞生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放射性直肠炎发病和防治现状 |
1 放射治疗在盆腔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
1.1 宫颈癌 |
1.2 前列腺癌 |
1.3 直肠癌 |
1.4 其他盆腔恶性肿瘤 |
2 盆腔部位常见放射性损伤 |
2.1 放射性皮肤损伤 |
2.2 放射性膀胱炎 |
2.3 放射性直肠炎 |
3 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 |
4 放射性直肠炎的防治现状 |
4.1 物理技术的应用和改进 |
4.2 健康教育和药物防治 |
4.3 外科治疗 |
综述二 中医对放射性直肠炎的认识 |
1 病名求索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3.1 热毒伤络,湿热蕴肠 |
3.2 脾虚气弱,脾肾两虚 |
3.3 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
3.4 阴液耗伤,津亏血少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整理方法 |
2.2 数据清洗过程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分析 |
3.2 临床症状分析 |
3.3 舌象脉象分析 |
3.4 常用药物分析 |
3.5 关联和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1 用药规律 |
1.1 单药分析 |
1.2 药物组合 |
1.3 核心组方 |
2 吴勉华教授对放射性直肠炎的辨治思路 |
2.1 “癌毒”和“瘀热”病机理论 |
2.2 放射性损伤的病机 |
2.3 放射性直肠炎的病机 |
2.4 放射性直肠炎的治则治法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刘沈林教授中医药辨治食管癌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食管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
1.3 临床诊断研究 |
1.4 临床治疗研究 |
2. 食管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中药配合手术 |
2.2 中药配合放疗 |
2.3 中药配合化疗 |
2.4 中药配合同步放化疗 |
3.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2.4 医案的纳入方法 |
2.5 数据处理过程 |
2.6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频率频次分布 |
3.2 关联项集 |
3.3 聚类群集值 |
3.4 分期处方聚类群集值 |
3.5 相同医案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
第三部分 结果讨论 |
1. 频率频数分析 |
1.1 临床症状分析 |
1.2 舌脉分析 |
1.3 治法治则分析 |
1.4 药物分析 |
1.5 粉剂分析 |
2. 内关联规则分析 |
2.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分析 |
2.2 舌象内关联规则分析 |
2.3 脉象内关联规则分析 |
2.4 治法治则内关联规则分析 |
2.5 药物内关联规则分析 |
3. 外关联规则分析 |
3.1 临床症状与治法治则外关联规则分析 |
3.2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分析 |
4. 聚类分析 |
4.1 临床症状聚类分析 |
4.2 药物聚类分析 |
4.3 方剂聚类分析 |
5. 分期处方聚类分析 |
5.1 Ⅰ期代表处方聚类分析 |
5.2 Ⅱ期代表处方聚类分析 |
5.3 Ⅲ期代表处方聚类分析 |
5.4 Ⅳ期代表处方聚类分析 |
6. 相同医案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结果分析 |
7. 辨治经验总结 |
7.1 刘沈林教授辨治食管癌经验分析 |
7.2 刘沈林教授治疗食管癌的经验分析 |
8. 验案举隅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国医名师胡国俊辨治肺癌的数据挖掘与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现代医学治疗肺癌的现状 |
2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优势和理念 |
第二部分 立题依据 |
1 国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重视 |
2 数据挖掘技术及软件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
3 胡国俊先生治疗肺癌临床经验丰富 |
第三部分 国医名师胡国俊辨治肺癌的数据挖掘与整理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采集 |
3.2 症状标准化 |
3.3 医案信息录入及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
4 研究结果 |
4.1 频数(频率)分析 |
4.2 聚类分析 |
4.3 关联规则分析 |
4.4 核心药物无尺度网络分析 |
5 讨论 |
5.1 胡国俊先生对肺癌的中医认识 |
5.2 胡国俊先生辨治肺癌的思路 |
5.3 胡国俊先生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 |
6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省国医名师胡国俊治疗肺癌经典病案举隅 |
附录2 肺癌门诊病历标准化记录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芪术郁灵汤对放化疗后食管癌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手术食管癌治疗研究进展 |
1 非手术食管癌治疗方式选择 |
2 非手术治疗食管癌不良反应的防治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手术食管癌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观测时点 |
1.6 疗效评价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1.8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生存分析 |
2.3 生活质量分析 |
3 讨论与分析 |
3.1 非手术食管癌放化疗后疾病特点 |
3.2 非手术食管癌放化疗后生存评价 |
3.3 非手术食管癌放化疗后生活质量评价 |
3.4 非手术食管癌放化疗后辨治思路 |
4 研究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医辨治放疗后消化道放射性损伤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J]. 周云,黄鹤,万挺,冯艳玲,刘继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11)
- [2]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金康清肺饮防治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临床机制研究[D]. 崔苗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方文岩主任治疗肺癌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D]. 胡博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谭雅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扶正解毒祛瘀法”参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回顾性研究[D]. 孙一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子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刘沈林教授中医药辨治食管癌临床经验研究[D]. 崔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国医名师胡国俊辨治肺癌的数据挖掘与整理研究[D]. 王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芪术郁灵汤对放化疗后食管癌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 韩毅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