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软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孙肖坤[1](2021)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的动态稳定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和经济效益,其开发建设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工程建设领域,许多投资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并开始涉足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周期越来越长,参与建设的单位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项目风险也愈发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效率低下、费用超支等现象屡见不鲜,项目执行情况在各层面上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求。因此,从复杂性视角出发对项目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对项目复杂性进行科学、系统以及深入的分析,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动态、全面地掌握项目费用状态,如何判断工程费用实际状态与计划的偏差严重程度,如何对项目费用偏差做出科学的警报和预测,如何有依据地对工程项目的费用偏差进行有效纠偏控制,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实施监控管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性视角的建设项目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项目费用偏差的警报及预测模型,梳理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费用偏差程度下的纠偏流程,进而分析并设计了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费用监控模式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在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领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内费用偏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识别,构建系统动力学反馈图模型,确定主要变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建立各变量之间方程关系;最后,通过Vensim软件模拟仿真,建立动态控制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识别出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及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费用偏差计算的需求及特点进行分析,据此选取适用于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的方法模型;然后对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缺陷分析,引入贴近度概念,并将边界均值算子作为主要方法对经典K-means聚类进行改进,有效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和警情区间不连续的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模型是偏差警报模型的后续研究。首先,全面论述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原理,对其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仿生算法对传统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优化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初始网络权值和阈值,并将历史数据输入模型中进行训练获得成熟模型;同时,将现阶段的费用偏差进行子目费用分析,将总偏差最终分摊至每一个子目费用的扰动因素,深度分析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中不同活动对费用偏差的影响,在当前费用偏差情况已知的情况下,研究其对未来费用偏差的影响程度并予以量化,判定即将发生的项目警情及其位置,有效辅助项目费用管理方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费用事前控制。(3)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研究。首先,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挖掘了流程再造和协同理论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梳理了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和协同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运维阶段所面临的不同费用偏差警情,明确各阶段责任方,梳理并总结出具体的纠偏操作流程和控制策略;为了增强该纠偏流程的适用性,本节首次提出了纠偏效果评价,从控制能力、控制效果、经济和社会效果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支撑度理论的模糊群决策模型,对纠偏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反馈结果,推动纠偏策略的持续改进。(4)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把研究的理论和构建的模型拓展到实际的项目费用管理中,提出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设计。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对系统建设目标、系统用户和系统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构建费用偏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结构,从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功能模块、系统数据库四个角度对系统进行详细深入的设计;在涉及到系统关键的实施技术方面,对开发技术选型进行了结构性论述,并对数据仓库的核心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介绍,设计了系统模型管理模块的结构和重点功能。该系统包括费用偏差警报、费用偏差预测、费用偏差控制、纠偏效果评价等功能。
张秋萍[2](2021)在《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远洋贸易范围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强大的海防力量;复杂绵长的海岸线,也需要快速机动的航空母舰对各类事态做出及时有力的反应,以此来提升国家安全保障。然而平战两用的航空母舰却需要强大殷实的国民经济做后盾。正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力量的积累和储备,才使航母发展逐渐走进国民的视野,也越来越受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海事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的研究青睐。由于我国航母研发起步晚,跟美英法等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方案研发和相关配套方面,需要我们船舶专业人员不断锤炼航母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前期方案设计阶段相关的航母主尺度和性能要素等船型论证方面的工作,虽然早期方案论证工作繁杂却比较重要。尤其是对设计方案研发,统计资料法可以作为母型船资料法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内容简要如下:(1)梳理了航空母舰作为大型舰船的具体船型特点、基本特征、关键技术和动力装置等,重点分析了蒸汽动力装置和核动力装置的优缺点及其对航空母舰性能的影响,根据船舶通用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文献总结整理了航空母舰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方法。(2)搜集了二战后建成服役的航空母舰样本数据,分析了航母船型主尺度要素、船型参数和主要性能与满载排水量关系规律,通过单变量回归、多元回归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拟合,得到相关统计分析数学表达式,可用于船型方案论证阶段对主尺度的预测、评估和验证。(3)建立了航母船型相关的战斗力、生命力、稳性、耐波性和经济性等主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基于主客观复合权重改进TOPSIS方法的航母船型评价模型,并选取各个航母类型中较先进的船型共计四艘验证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4)构建了航母船型信息及设计参数数据库,采用VB.NET编程语言在Visual Studio2019平台上开发了航母船型方案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航母船型性能多方案评估优选排序自动化。该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包含船型数据库、方案生成以及方案评价三大模块,当航母船型方案所需主尺度、船型参数或性能要素缺少时,可以辅助决策者获取相关参考信息,为航母早期设计方案论证提供了相关性能评价的实现方法。本文对航母船型性能的回归分析、指标整理、评价体系构建和改进TOPSIS评价模型搭建,可为航母的船型方案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参考;开发的决策软件系统对航母船型方案辅助评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积极意义。
杜乐[3](2021)在《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优化的背景下,我国陆上风电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陆上风电项目具有投资较大、运营周期长且技术复杂的特点,导致项目在全寿命周期中面对的风险因素众多且复杂。项目在各种风险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导致实际成本超出计划,加剧了项目的生存压力。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陆上风电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实际面对的成本风险,提出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而完善项目成本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陆上风电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综述风电项目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以风电项目成本管理为研究基础,引入全寿命周期度电成本管理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改变了过去以单位千瓦造价作为成本衡量指标的简单粗放型成本管理模式。考虑与发电量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相关的风险因素,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将项目划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运营维护阶段与报废处理阶段,依据风险因素选取原则与思路对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初步识别,采用变异系数法筛选出主要的风险因素后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定性分析了这些风险因素之间的传导机理并进行了区域层级划分,形成了度电成本风险因素关系阶层结构图,表明了风电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前期阶段的风险控制不足将会导致风险向后期阶段蔓延传递并扩大,同时分析得到实施阶段的风险因素相互影响作用较强,分析结果验证了风险识别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梳理了风险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建立了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因素指标体系。随后以实际项目为例,基于风险因素指标体系采用构建的群组AHP-Vague集风险评价模型对实际陆上风电项目进行了度电成本风险评价,验证了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与科学合理性,得出该项目度电成本总体风险水平为中等风险,项目的实施阶段与运营维护阶段风险水平为中等风险,且有向较高风险发展的趋势,属于需重点关注阶段应引起重视。为进一步分析需重点关注阶段的风险状况,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进行了度电成本不确定性分析。最后依据风险因素的特性与实证研究的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优化管控策略。本文构建的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识别与评价模型,完善了陆上风电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有效的风险管控策略,可以对陆上风电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与成本风险管理起到帮助,进一步提升陆上风电项目投资运营的成本效益。
方瑞苑[4](2021)在《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对其更新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城镇老旧住宅更新面临四大问题,即更新方案是否可行,更新后住宅建筑性能能否得到提升,更新能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更新方案的成本是否经济合理,因此需在建筑策划阶段对老旧住宅单体的更新方案进行评价。价值工程作为一项技术及经济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经济和功能的角度研究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尤其设计阶段发挥很大能效,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评价工作流程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更新方案优选和决策提供一种简单可行、反映客观事实的定量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城镇老旧住宅现状及更新方案调研剖析,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既有住宅性能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ANP-模糊评价的功能综合评价模型,从更新后功能性、施工可行性及方案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对更新方案进行评价,求出价值工程相应的功能系数。再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成本估算模型,对更新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求出价值工程中相应的成本系数,进而结合功能系数求出更新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后结合大连某老旧住宅建筑的案例,验证本文构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为更新方案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在城镇老旧住宅更新的建筑策划阶段对各更新方案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引入更新方案评价中,将价值工程工作流程与更新方案的评价流程结合,为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付晓旭[5](2021)在《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放开发电、售电等属于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管住输电、配电等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明确意见。在电力体制与国企“双重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机制。论文以国有电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业务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成效分析和运营优化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电网企业层面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了国有企业混改的相关政策;研究了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各类资本参与的途径,提出了混改的基本流程,旨在为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模式研究提供框架。(2)构建了电网企业适合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能源服务、竞争性配售电、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混改业务类型;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电网企业发展混改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3)构建了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光伏选址、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业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了微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计算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基于风电光伏等不确定性,引入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微网业务多情景投资运营优化模型。(4)构建了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冷热电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业务模式;构建了冷热电综合能源运营优化模型;选取典型示范工程开展实例分析,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盈利情景,以及风电与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效果等。(5)构建了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对配售电混改业务经营模式进行梳理;以资产利用率为投资优化目标,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增量配电业务投资优化模型;基于博弈分析,构建电网企业售电业务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6)构建了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组合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建立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序关系分析法给指标集成赋权,构建了组合混改业务的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曹益铭[6](2021)在《基于PHM的装甲装备保障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军事装备在维护保养方面的支出费用不断提高,装备在部队的保养服役状态对战斗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基于摩托小时(Motor)数的保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部队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一套科学智能的保障系统对装备保障工作提供决策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逐步提高,嵌入式设备的计算能力不断增强,这为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的研制和推广提供了硬件支撑。PHM是装备生命周期状态监测的关键,PHM系统中的故障诊断算法和故障预测模型以及根据具体装备设计方案,从综合使用角度对PHM绩效指标体系取值进行决策优化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别对PHM系统中的故障诊断模型和故障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在故障诊断模型方面,使用故障树分析法对典型装备发动机故障进行分析,找到故障相应的传感器。使用PCA+BP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历史故障数据及装备发动机运行产生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故障诊断;在故障预测方面,提出了基于二次指数平滑的装备传感器预测算法,并使用某发动机轴承振动信号进行了验证,信号预测的准确率在98%以上。(2)为了提高PHM系统的效率和精度,使用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twin,DT)将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进行数据融合。充分利用DT的相互作用机理和融合数据,结合装备使用特性,使用装甲装备的五维数字孪生技术驱动PHM系统。以某装备发动机为例,使用Agent技术对DT模型中装甲装备发动机的复杂系统结构和装甲装备的等待、训练以及维修等物理行为进行刻画。针对PHM系统的可靠性和指标参数优化问题,通过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Optimization实验,综合装甲装备完好性、任务成功性等系统权衡指标优化了PHM整体指标参数,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合理性。(3)基于开源大数据框架开发了装甲装备PHM保障仿真大数据系统平台,利用Java EE技术和SSM框架搭建一个B/S模式的平台,实现装备数据的操作、装备运行监测、仿真结果展示等界面,同时还使用Hadoop+Spark的大数据框架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与应用,仿真部分使用Agent方法进行离散建模,通过仿真计算实现装甲装备保障的指标优化、可视化分析、装备保障能力评估等功能。
胡龙春[7](2021)在《基于LCC的输变电设备投资方案比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电网投资越发关注投资的有效性,并且目前电网投资需求仍保持旺盛态势。实现电网投资降本增效、提高投资的科学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电网投资越是增长,电网建设项目越多,就对通过引入计算机辅助决策,增强决策科学性的需求越迫切。本文以实现工程目标、确保供电可靠性前提,全面考虑了从前期到报废退役各个阶段,从远期效益最大化出发,使得全过程成本最小成为一种理念和行为决策方式。基于全过程成本开发了输变电设备投资比选系统。研究内容简介如下:1.对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四种功能需求,分别为规划设计阶段方案比选、设备采购阶段供应商比选、超期设备退役管理和设备台账及故障管理;阐述了相关技术,介绍了LCC计算的常用方法,由于分项计算法计算准确度较高,适用于有具体设计的工程,本文采用该方法。2.构建了输变电设备LCC费用计算模型,将输变电设备全过程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引入通货膨胀来修正和完善LCC模型,使其更加精确;为适应当前电网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文创新性引进运维专业供电可靠性修正指标,该指标综合考虑故障率、设备运行年限及设备数量。3.根据功能需求,提出系统的设计思路,并设计了系统整体框架,投资比选系统由应用服务器、客户端和数据库三大部分组成;设计并介绍了用户登录模块、规划设计阶段方案比选模块、设备采购阶段供应商比选模块、超期设备退役管理模块和设备台账、故障管理模块的实现方法。4.该系统具备设计方案比选、供应商比选、超期设备退役管理、设备台账及故障管理等功能;针对系统包含的四个子模块,对四个应用实例进行了演示和分析,验证了本文开发的基于LCC的输变电投资方案比选系统的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白学宗[8](2020)在《基于工况逼近的在役风电叶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文中提出风电叶片是风电机组中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件,长期运行在复杂多变的工况下,极易发生变形过大和前后缘开裂故障,进而导致叶片折断、叶筒相撞乃至倒塔、电网烧毁等恶性事故,因此,开展在役叶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状态监测和预测是PHM的首要环节,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在役叶片性能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致使后续的健康评估、故障识别和预测、健康管理决策等环节的研究也停滞不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助课题组建造的液压激振式疲劳试验台和山东德州某风机制造厂的65k W风电样机,采用工况逼近思想间接实现了在役叶片的状态监测和预测,结合其典型故障模式和工况特点给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在役叶片PHM方法,并以65k W叶片为例对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在役叶片抗弯刚度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方法。通过工况逼近实验,获得疲劳载荷、低速冲击载荷、环境温度及风速分布共同作用下叶片的抗弯刚度退化规律,并据此构造出抗弯刚度退化公式,运用该公式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抗弯刚度退化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且满足精度要求,验证了工况逼近方法的合理性和公式的准确性。(2)提出在役叶片前后缘抗裂韧度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方法。通过工况逼近实验,获得各级拉裂载荷下前后缘抗裂韧度的退化规律以及环境温度对抗裂韧度检测值和退化速率的影响规律,并据此构造出抗裂韧度退化公式,运用该公式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抗裂韧度退化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且满足精度要求,验证了工况逼近方法的合理性和公式的准确性。(3)提出在役叶片健康评估及剩余健康寿命(Remaining Healthy Life,RHL)预测方法。基于灰色关联度(Grey Relation,GR)模型提出在役叶片多权重模式健康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评估,准确识别出叶片非健康运行状态,成功触发故障识别和预测机制。所提出的方法可为不同的评估需求提供备选模式,且为缺乏经验的评估者提供可信的评估区间。(4)提出在役叶片故障识别与趋势预测方法。根据静载标定记录编制故障字典并构造故障点火路线图,结合服役工况和性能状态实现故障状态识别。运用局部比对(Local Alignment,LA)法和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MP)实现10min和24h故障预测,并基于风速和温度统计结果实现长期故障趋势预测。运用该方法对在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故障状态进行分析,并根据故障趋势预测结果对在役叶片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与实测记录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间接验证了健康评估模型的准确性。(5)提出在役叶片健康管理决策方法。针对现有决策模型缺乏量化依据和映射关系的现状,制定了指标量化规则,并基于层次分析-模糊决策(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AHP-F)模型在决策目标与备选策略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映射关系,实现准确的健康管理决策。运用该方法对叶片不同服役阶段的健康管理策略进行优选。结果表明:日常保养模式在叶片服役超6年后便不再适用,必须开展以健康评估和故障预测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决策,以避免主观判断对决策结果的不利影响。最后,基于Lab VIEW软件设计出健康管理界面,以动态显示在役叶片PHM的相关结果。
田帅[9](2020)在《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是一种经典的桥型,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我国公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车辆荷载的快速增加,公路桥梁车辆活荷载应力水平已经明显增大,在车辆荷载长期的反复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肋梁桥的疲劳问题不容回避。而钢筋混凝土肋梁桥在其服役时间内容易遭受疲劳荷载作用的是混凝土桥面板,而且大量的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旧桥,在建桥时对未来交通量预测的不准确,从而导致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损坏日益严重,甚至出现疲劳塌陷问题。为了确保旧桥的运营安全,为桥梁的评估、维护、加固、设计等提供参考,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评估与疲劳加固方法的研究已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2017年开始,对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疲劳性能与疲劳加固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共进行了 3片基准试验梁、4片疲劳试验梁、3片基准加固试验梁、3片疲劳加固试验梁及6个锚固试件等的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疲劳破坏形态与评价体系、疲劳性能分析、疲劳加固性能分析、附加锚固分析、疲劳维护与规划分析等。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15座桥梁,调研了近10年来我国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破坏的现状,选取两座典型的钢筋混凝土肋梁桥进行桥面板实态检测,对比了国内外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损伤的判定基准。基于调研结果,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破洞面积86.7%在3m2以下,以冲剪破坏为主,疲劳破坏年限主要体现在30年以内,比正常疲劳寿命要短10年以上,建桥后10~20年发生疲劳破坏的桥梁占46.7%,桥面板疲劳破坏年限严重地低于设计使用年限。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是影响桥面板疲劳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重铺桥面铺装不能延缓桥面板的疲劳破坏。我国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缺少疲劳评价体系。(2)选取16m跨径的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肋梁桥,按照1:4相似比例,缩尺设计跨径为4m的试验梁,基于长宽比6.5、1.88的2片基准试验梁,通过静载试验测出桥面板的极限承载力,基于长宽比6.5、3.76、1.88的3片疲劳试验梁,疲劳荷载水平取0.515,进行定点等幅疲劳加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桥面板表面产生放射状裂缝,发生冲剪破坏,长宽比为6.5、3.76、1.88的试验梁桥面板疲劳寿命的比值为1:1.228:1.396,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情况下,双向板的疲劳性能好于单向板。(3)基于疲劳试验,使用ABAQUS建立试验梁有限元疲劳损伤分析模型,分别分析长宽比、疲劳荷载水平、板厚对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影响,探讨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S-N曲线。基于模拟分析,桥面板长宽比由6.5降低到3.76、1.6,其疲劳寿命分别延长15%、33%,双向板疲劳寿命长出单向板20%左右,疲劳荷载水平由0.383降低到0.271,其疲劳寿命延长54%,当桥面板增厚12.5%时,桥面板的疲劳寿命延长15%左右。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水平、疲劳损伤次数下,长宽比较小的桥面板剩余承载力,高于长宽比较大的桥面板,板厚对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影响大于长宽比,小于疲劳荷载水平。(4)选取条形钢板、碳纤维布和碳纤维网格,作为桥面板疲劳加固材料,选择长宽比2.8的试验梁作为桥面板加固对象,依次开展静载破坏试验、疲劳荷载水平为0.515的定点等幅疲劳加载试验,探讨疲劳加固下桥面板S-N曲线。基于试验结果,当荷载循环次数达到疲劳寿命的90%以上时,加固桥面板在加载点处出现疲劳主裂缝,未加固、碳纤维布加固、碳纤维网格加固、条形钢板加固的试验梁桥面板,其疲劳寿命之比为1:1.754:1.789:1.533,桥面板加固后,其疲劳寿命延长53.3%~78.9%,桥面板加固后劣化速度明显放慢,在疲劳进展期,加固材料将桥面板的劣化值降低50%左右,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情况下,碳纤维布和碳纤维网格对桥面板的疲劳加固效果好于条形钢板加固。(5)通过6片试验板的加载试验,分析碳纤维布加固单向板的适宜锚固方法,针对桥面板上面补强的特点,开展碳纤维布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粘结性能研究。基于试验结果,非封闭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封闭缠绕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的锚固效果,强于非封闭碳纤维压条有间隔粘贴锚固、钢板压条螺栓锚固,桥面板的剥离破坏发生在压条有间隔的锚固情况,碳纤维压条抵抗碳纤维布剥离破坏的能力强于钢板压条,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单向板加固时,适宜采用非封闭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的形式,加铺碳纤维的桥面板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的抗剪强度、黏结强度满足要求。(6)以折衷规划、失效树规划为基础,借鉴机械设备维修规划理念,建立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的维护与规划模型,采用Weibull分布理论,分析桥面板疲劳寿命与不同破坏概率之间的关系,疲劳荷载水平取0.515,疲劳维修时间节点取0.4倍的疲劳寿命时,模型失效概率不到0.01,维修时间节点取为0.2倍的疲劳寿命时,模型失效概率为0.00011~0.000013。
宋岫琛[10](2020)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任务的国家粮食储备库也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构建“绿色储粮、科技储粮”的现实目标任务要求,而开展既有建筑设施节能改造是储备粮库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分布式发电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部分储备粮库利用“地处郊区遮挡少、屋面面积好利用”等独特优势,探索开展光伏节能改造。而合同能源管理以其专业化、市场化和高效的节能减排运作机制,越来越多的在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项目中得到应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关决策和运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本论文以合同能源管理为切入点将分布式光伏发电与粮库节能改造有效串联,通过系统地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建筑节能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研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节能改造项目效益评价体系,为未来各方此类项目决策和运作提供依据。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光伏节能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和介绍,就相关技术发展趋势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了论述。再运用定性分析法,对当前在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中应用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建立效益分析模型。通过调查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某粮库项目能耗特点和未来用能量进行预测,对已建成运营光伏发电的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投资和运营情况进行分析,为项目五个模式下的效益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分别针对五种模式建立了项目建设方案并对项目全寿命期各方收益进行比较,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1)本研究针对在粮库光伏发电项目中粮库方在项目决策中主导性不强、主动性不够的情况,将当前主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当前光伏发电政策和用电并网模式有效结合,建立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项目全寿命期效益评价模型,为用能单位的决策提供依据。(2)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及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粮库未来用能进行了合理预测。同时也为效益评价模型有效运用提供预测依据,使效益评价模型在针对非固定收益模式的项目可以开展有效分析评价。(3)通过对某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项目实例的研究,建立五个假设模型方案并进行经济效益计算,对合同能源管理不同模式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是当前政策框架下分布式光伏节能改造项目的最优选择;论证了国家政策对此类项目的巨大影响和引导作用,就各方进一步优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的运行机制提出建议,为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较为有价值的探索思路。
二、基于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软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研究现状 |
1.2.2 项目费用控制研究现状 |
1.2.3 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纠偏策略研究现状 |
1.2.5 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及费用控制分析 |
2.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
2.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参与主体 |
2.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复杂性分析 |
2.2 费用偏差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
2.2.1 费用偏差控制内涵 |
2.2.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2.2.3 费用偏差控制基本原则 |
2.3 费用偏差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 |
2.3.1 偏差特征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2 神经网络模型 |
2.3.3 费用偏差预警聚类方法 |
2.3.4 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监控模式 |
3.1.1 费用监控模式特征分析 |
3.1.2 费用监控模式构建 |
3.1.3 费用监控模式运行流程 |
3.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2.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3.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3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3.1 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 |
3.3.2 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4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控制方法研究 |
4.1 工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计算需求及特点分析 |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警情计算模型研究 |
4.2.1 K-means聚类理论及缺陷分析 |
4.2.2 K-means聚类方法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研究 |
4.3.1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分析 |
4.3.2 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3.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流程再造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
5.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中的流程再造与协同 |
5.1.1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目标 |
5.1.2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原则 |
5.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各阶段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1 前期决策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2 中期实施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3 后期运维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 |
5.3.1 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支撑度理论的纠偏控制效果评价群决策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杂大型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分析 |
6.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定义 |
6.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建设目标 |
6.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用户分析 |
6.1.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需求分析 |
6.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设计 |
6.2.1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开发方法 |
6.2.2 系统的平台整体设计 |
6.2.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功能及模块设计 |
6.2.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库设计 |
6.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关键技术 |
6.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开发技术选型 |
6.3.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仓库设计 |
6.3.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模型管理模块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5 论文结构 |
2 航母船型特点及设计方法 |
2.1 航母综述 |
2.1.1 航母由来和发展趋势 |
2.1.2 航母分类 |
2.1.3 航母基本特征 |
2.1.4 航母关键技术 |
2.2 航母动力装置 |
2.2.1 动力装置概述 |
2.2.2 常规动力装置优缺点 |
2.2.3 核动力装置对航母总体性能影响 |
2.3 航母总体设计流程和方法 |
2.3.1 航母总体设计特点和基本流程 |
2.3.2 航母总体设计基本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航母主要要素数学建模研究 |
3.1 统计数据分析 |
3.1.1 样本分布 |
3.1.2 数学建模 |
3.1.3 正态评估 |
3.1.4 敏感性分析 |
3.2 单变量回归分析 |
3.2.1 主尺度选择依据及数学模型 |
3.2.2 性能参数选择依据及数学模型 |
3.2.3 主尺度比与航速范围 |
3.3 多元回归分析 |
3.3.1 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引入 |
3.3.2 满载排水量多元回归 |
3.4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
3.4.1 BP神经网络算法及原理 |
3.4.2 BP神经网络建模及结果 |
3.5 数学拟合模型验证 |
3.5.1 单变量回归数学模型验证 |
3.5.2 多元回归和BP模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复合权重改进TOPSIS法的船型方案评价 |
4.1 船型评价概述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船型评价方法及流程 |
4.2 航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1 战斗力指标 |
4.2.2 生命力指标 |
4.2.3 稳性指标 |
4.2.4 耐波性指标 |
4.2.5 经济性指标 |
4.3 改进复合权重TOPSIS评价模型构建 |
4.3.1 改进复合权重获取 |
4.3.2 TOPSIS法分析模型构建 |
4.4 航母船型方案评价实例 |
4.4.1 AHP法权重计算 |
4.4.2 EWM法权重计算 |
4.4.3 组合权重计算 |
4.4.4 TOPSIS法综合评判排序 |
4.5 本章小结 |
5 决策系统软件实现 |
5.1 系统软件概述 |
5.1.1 软件实现技术及开发平台 |
5.1.2 系统主要模块及整体流程 |
5.2 系统开发内容及操作界面说明 |
5.2.1 主界面 |
5.2.2 航母船型数据库 |
5.2.3 航母船型方案生成 |
5.2.4 航母船型方案评价 |
5.3 系统应用实例展示 |
5.3.1 条件查询和快速查询 |
5.3.2 生成船型方案 |
5.3.3 方案决策过程 |
5.3.4 核动力航母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风电项目成本管理方面 |
1.2.2 风电项目风险管理方面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2.1 我国陆上风电现状 |
2.1.1 风能资源条件 |
2.1.2 风电发展现状 |
2.2 全寿命周期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管理理论 |
2.2.1 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阶段划分 |
2.2.2 度电成本模型 |
2.3 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管理理论 |
2.3.1 度电成本风险 |
2.3.2 风险识别 |
2.3.3 风险评价 |
2.3.4 风险管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识别 |
3.1 风险因素选取原则和思路 |
3.1.1 风险因素选取原则 |
3.1.2 风险因素选取思路 |
3.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初步识别 |
3.2.1 决策阶段 |
3.2.2 设计阶段 |
3.2.3 实施阶段 |
3.2.4 运营维护阶段 |
3.2.5 报废处理阶段 |
3.3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因素筛选 |
3.3.1 变异系数法及应用步骤 |
3.3.2 风险因素筛选 |
3.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因素结构分析 |
3.4.1 解释结构模型应用步骤 |
3.4.2 风险因素关系梳理 |
3.4.3 风险因素层次级别划分 |
3.4.4 风险因素结构分析 |
3.5 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评价 |
4.1 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评价过程 |
4.2 基于群组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2.2 群组专家决策改进权重 |
4.3 基于多目标模糊决策Vague集的风险评价结果确定 |
4.3.1 Vague集的基本概念 |
4.3.2 Vague集的应用步骤 |
4.4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度电成本不确定性分析 |
4.4.1 蒙特卡罗模拟的基本原理 |
4.4.2 蒙特卡罗模拟的步骤 |
4.4.3 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不确定性分析流程 |
4.5 实证研究 |
4.5.1 基于群组AHP-Vague集的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评价 |
4.5.2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需重点关注阶段度电成本不确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管控 |
5.1 陆上风电项目全寿命周期度电成本风险管控策略 |
5.1.1 风险应对 |
5.1.2 风险监控 |
5.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管控策略 |
5.2.1 决策阶段 |
5.2.2 设计阶段 |
5.2.3 实施阶段 |
5.2.4 运营维护阶段 |
5.2.5 报废处理阶段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2.1 概念解析 |
1.2.2 研究对象 |
1.2.3 评价主体 |
1.2.4 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研究现状综述评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5.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价值工程理论 |
2.1.1 价值工程定义 |
2.1.2 价值工程产生与其在建筑业中的发展 |
2.1.3 价值工程的工作流程 |
2.1.4 价值工程用于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评价研究的优越性 |
2.2 城镇老旧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1 城镇住宅发展历程 |
2.2.2 城镇老旧住宅时代背景及住宅政策变革 |
2.2.3 城镇老旧住宅建造情况 |
2.3 老旧住宅拆旧建新及综合改造相关概念 |
2.3.1 拆旧建新的特点 |
2.3.2 城镇老旧住宅综合改造的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1 基于价值工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
3.1.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
3.1.2 基于价值工程的综合评价流程及各阶段工作 |
3.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评价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3.2.3 筛选功能分析评价指标及内涵解释 |
3.2.4 建立指标体系及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
3.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
3.3.1 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及选择 |
3.3.2 AN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3.3 指标权重确定 |
3.3.4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确定 |
3.3.5 功能系数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LCCA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经济性分析 |
4.1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内容及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阶段 |
4.1.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
4.1.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寿命种类 |
4.1.4 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案比选 |
4.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
4.2.1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步骤 |
4.2.2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 |
4.2.3 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中相关参数选择 |
4.2.4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LCCA估算模型中成本单元估算 |
4.2.5 成本系数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项目更新方案设计 |
5.2.1 方案1-综合改造(提升项为适老化改造) |
5.2.2 方案2-综合改造(提升项为节能节水改造) |
5.2.3 方案3-拆旧建新 |
5.3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A项目综合评价 |
5.3.1 A项目各方案功能系数分析 |
5.3.2 A项目各方案成本系数分析 |
5.3.3 A项目各方案价值系数计算及方案评价决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 |
附录 B 运用Super Decisions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
附录 C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
1.2.2 混改业务经济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研究现状 |
1.2.4 电网企业业务投资分析研究现状 |
1.2.5 电网企业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
1.2.6 电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分析 |
2.1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 |
2.1.1 国家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
2.1.2 地方政府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
2.1.3 电力公司层面混改政策与协议 |
2.2 国企混改推进途径分析 |
2.2.1 国企混改分类推进途径 |
2.2.2 国企混改分层推进途径 |
2.2.3 国企混改多类资本参与途径 |
2.3 央企混改基本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类型及经济性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电网企业适合混改的业务类型分析 |
3.2.1 国家电网公司混改业务类型 |
3.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
3.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
3.2.4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
3.2.5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
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分析模型 |
3.3.1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优势分析 |
3.3.2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劣势分析 |
3.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机会分析 |
3.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威胁分析 |
3.3.5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综合分析 |
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1 经济性分析模型 |
3.4.2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3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经济型分析 |
3.4.4 综合能源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5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经济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类 |
4.3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主体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1 能源生产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2 能源转换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3 能源存储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4 能源消费者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4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投资分析 |
4.4.1 光伏业务投资分析 |
4.4.2 储能业务投资分析 |
4.5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与收益分析模型 |
4.5.1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 |
4.5.2 微网混改业务效益分析模型 |
4.6 微网混改业务多情景运营优化模型 |
4.6.1 微网业务运营优化模型 |
4.6.2 微网业务运营典型情景设置 |
4.6.3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日内运营优化结果 |
4.6.4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全寿命周期运营优化结果 |
4.7 随机不确定因素下微网业务多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
4.7.1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约束 |
4.7.2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
4.7.3 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下多主体投资业务优化模型 |
4.7.4 算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模式分析 |
5.2.1 冷热电综合能源业务模式 |
5.2.2 购售电一体化业务模式 |
5.2.3 冷热电联供差价套利业务模式 |
5.3 冷热电气综合能源优化模型 |
5.3.1 冷热电气能源出力模型 |
5.3.2 冷热电气能源运营优化模型 |
5.3.3 基础数据 |
5.3.4 优化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混改方式分析 |
6.2.1 增量配电业务混改方式 |
6.2.2 竞争性售电业务混改方式 |
6.3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1 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2 竞争性售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3 算例分析 |
6.4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1 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2 竞争性售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3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
7.1 引言 |
7.2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的条件/环境分析 |
7.2.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
7.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
7.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
7.3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7.3.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运营模式 |
7.3.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运营模式 |
7.3.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运营模式 |
7.4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
7.4.1 运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
7.4.2 指标赋权模型 |
7.4.3 理想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
7.4.4 实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PHM的装甲装备保障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HM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基于PHM的故障诊断及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数字孪生技术研究现状 |
1.2.4 装甲装备保障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PHM的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研究 |
2.1 装甲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简介 |
2.1.1 故障诊断技术介绍 |
2.1.2 故障预测技术介绍 |
2.2 基于PCA与BP神经网络的装甲装备发动机故障诊断 |
2.2.1 典型发动机故障及其相应传感器介绍 |
2.2.2 主成分分析(PCA) |
2.2.3 BP神经网络简介 |
2.2.4 基于PCA和BP神经网络的发动机故障诊断 |
2.3 基于改进二阶指数平滑的装甲装备发动机故障预测 |
2.3.1 二阶指数平滑法简介 |
2.3.2 基于二阶指数平滑的发动机故障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HM的装甲装备发动机保障仿真建模 |
3.1 基于数字孪生的装甲装备保障建模 |
3.1.1 基于五维数字孪生模型的PHM系统框架设计 |
3.1.2 基于数字孪生的装甲装备保障PHM系统总体设计 |
3.2 装甲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 |
3.2.1 装甲装备保障指标 |
3.2.2 装甲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 |
3.3 装甲装备发动机保障建模 |
3.3.1 任务系统建模 |
3.3.2 基于Agent的装甲装备发动机的结构建模 |
3.3.3 装甲装备生命周期活动建模 |
3.3.4 装甲装备保障资源建模 |
3.3.5 装甲装备发动机保障流程建模 |
3.4 装甲装备发动机状态及其成本建模 |
3.4.1 装甲装备发动机状态建模 |
3.4.2 装甲装备发动机成本建模 |
3.5 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的装甲装备保障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需求分析 |
4.2 功能设计 |
4.3 技术实现 |
4.3.1 平台总体设计 |
4.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3.3 平台功能实现技术 |
4.4 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基于LCC的输变电设备投资方案比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及相关技术 |
2.1 需求分析 |
2.1.1 功能需求分析 |
2.1.2 系统总体分析 |
2.1.3 用户权限需求分析 |
2.2 相关技术 |
2.2.1 主要架构 |
2.2.2 数据库技术 |
2.2.3 软件开发环境 |
2.2.4 全过程成本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变电设备投资比选系统成本核算 |
3.1 全过程成本计算模型 |
3.1.1 输电设备各阶段成本算法 |
3.1.2 变电设备各阶段成本算法 |
3.2 经济学修正方法 |
3.3 可靠性修正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设计思路 |
4.2 技术构架 |
4.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3.1 变电设备数据库的设计 |
4.3.2 输电设备数据库的设计 |
4.4 功能模块的设计 |
4.4.1 用户登陆设计 |
4.4.2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及应用实例 |
5.1 应用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符合性测试 |
5.2.2 可靠性和易用性测试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规划设计阶段方案比选功能界面 |
5.3.2 设备采购阶段供应商比选模块 |
5.3.3 超期设备退役管理模块 |
5.3.4 设备台账及故障管理模块 |
5.4 应用实例 |
5.4.1 规划设计阶段方案比选实例分析 |
5.4.2 设备采购阶段供应商比选实例分析 |
5.4.3 超期设备退役管理实例分析 |
5.4.4 设备台账及故障管理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工况逼近的在役风电叶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役叶片性能状态的实时监测 |
1.2.2 在役叶片的PHM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工况逼近实验的抗弯刚度退化规律分析 |
2.1 引言 |
2.2 抗弯刚度 |
2.2.1 抗弯刚度的定义 |
2.2.2 实验叶片抗弯刚度检测方法 |
2.2.3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检测方法 |
2.3 实验对象及装置介绍 |
2.4 实验1:疲劳载荷下的刚度退化规律 |
2.4.1 实验方案 |
2.4.2 实验结果 |
2.5 实验2:温度对抗弯刚度检测值的影响规律 |
2.5.1 实验方案 |
2.5.2 实验结果 |
2.5.3 温度对抗弯刚度检测值的影响在工程中的体现 |
2.5.4 抗弯刚度退化曲线的一次修正 |
2.6 实验3:温度对抗弯刚度退化速率的影响规律 |
2.6.1 实验方案 |
2.6.2 实验结果 |
2.6.3 温度对抗弯刚度退化速率的影响在工程中的体现 |
2.6.4 抗弯刚度退化曲线的二次修正 |
2.6.5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退化分析 |
2.7 实验4:低速冲击载荷下的抗弯刚度退化规律 |
2.7.1 风速突变量的定义 |
2.7.2 低速冲击加载方案 |
2.7.3 实验结果 |
2.7.4 抗弯刚度退化曲线的三次修正 |
2.7.5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退化分析结果的优化 |
2.8 风速分布对抗弯刚度退化进程的影响规律 |
2.8.1 风速分布对3.5m截面抗弯刚度退化速率的影响 |
2.8.2 风速分布对7m截面抗弯刚度退化速率的影响 |
2.8.3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退化分析结果的再次优化 |
2.9 在役叶片抗弯刚度退化公式的建立 |
2.9.1 抗弯刚度监测中损伤计算方法 |
2.9.2 抗弯刚度预测中损伤计算方法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工况逼近实验的抗裂韧度退化规律分析 |
3.1 引言 |
3.2 前后缘裂纹长度检测方法 |
3.2.1 实验叶片前后缘裂纹长度检测 |
3.2.2 在役叶片前后缘裂纹长度检测 |
3.3 弯矩下的裂纹形态变化规律 |
3.3.1 加载时的裂纹形态 |
3.3.2 闭合弯矩的定义 |
3.3.3 卸载时的裂纹形态 |
3.4 前后缘抗裂韧度的定义和标定 |
3.4.1 抗裂韧度的定义 |
3.4.2 抗裂韧度的静载标定 |
3.5 实验1:疲劳载荷下的抗裂韧度退化规律 |
3.6 实验2:温度对抗裂韧度检测值的影响规律 |
3.6.1 实验方案 |
3.6.2 实验结果 |
3.6.3 抗裂韧度退化曲线一次修正 |
3.7 实验3:温度对抗裂韧度退化速率的影响规律 |
3.7.1 实验方案 |
3.7.2 实验结果 |
3.7.3 抗裂韧度退化曲线的二次修正 |
3.7.4 在役叶片抗裂韧度退化分析 |
3.8 实验4:拉裂载荷下的裂纹损伤规律 |
3.8.1 加载方案 |
3.8.2 实验结果 |
3.8.3 在役叶片抗裂韧度退化二次分析 |
3.9 抗裂韧度退化公式的建立 |
3.9.1 抗裂韧度监测中损伤计算方法 |
3.9.2 抗裂韧度预测中损伤计算方法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权重模式健康评估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GR的多权重模式健康度模型 |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多权重模式健康度定义 |
4.3 算例1:65kW在役叶片健康评估与健康趋势预测 |
4.3.1 当前时刻健康评估 |
4.3.2 24h健康趋势预测 |
4.3.3 一年内健康趋势预测 |
4.3.4 长期健康趋势预测 |
4.4 剩余健康寿命预测 |
4.5 算例2:65kW在役叶片RHL预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点火路线的故障识别与预测方法 |
5.1 引言 |
5.2 故障点火路线 |
5.2.1 故障模式及其监测 |
5.2.2 故障等级划分 |
5.2.3 故障字典编制 |
5.2.4 故障点火路线图的构造 |
5.3 基于点火路线的故障识别 |
5.3.1 故障识别流程 |
5.3.2 算例1:65kW在役叶片故障识别 |
5.4 基于LA的10min风速预测和故障识别 |
5.4.1 风速特征分析 |
5.4.2 平均相对误差 |
5.4.3 基于LA模型的10min风速预测流程 |
5.4.4 算例2:10min风速预测效果验证及故障预测 |
5.5 基于MP的24h故障趋势预测模型 |
5.5.1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构建 |
5.5.2 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 |
5.5.3 算例3:65kW在役叶片24h故障预测 |
5.6 基于风速统计的长期故障预测方法 |
5.6.1 方法介绍 |
5.6.2 算例4:65kW在役叶片长期故障预测 |
5.7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AHP-F的健康管理决策方法 |
6.1 引言 |
6.2 健康管理备选策略 |
6.3 健康管理决策指标及其量化规则 |
6.4 基于AHP-F的健康管理决策模型 |
6.4.1 建立健康管理决策的AHP模型 |
6.4.2 构造判断矩阵 |
6.4.3 构造权重向量 |
6.4.4 构造隶属度矩阵 |
6.4.5 构造模糊决策向量 |
6.4.6 算例:65kW在役叶片健康管理决策 |
6.5 基于Lab VIEW的在役叶片健康管理界面设计 |
6.5.1 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
6.5.2 界面设计 |
6.5.3 PHM报告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9)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
1.2.2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加固研究 |
1.2.3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维护规划研究 |
1.2.4 当前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与加固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破坏形态及评价体系 |
2.1 引言 |
2.2 疲劳破坏形态调查 |
2.2.1 调查状况 |
2.2.2 特征统计 |
2.2.3 典型旧桥桥面板疲劳问题的实态检测 |
2.2.4 桥面板典型破坏成因分析 |
2.3 在役桥梁疲劳损伤的评价体系 |
2.3.1 国内外桥面板损伤的等级划分 |
2.3.2 国内外桥面板疲劳损伤的判定基准 |
2.3.3 我国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评价体系的趋向 |
2.4 本章小结 |
3 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疲劳性能试验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现象描述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3 疲劳模拟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2 桥面板疲劳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加固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 |
4.2.1 RC肋梁桥桥面板加固方法的选取 |
4.2.2 试验梁设计 |
4.2.3 试验工况 |
4.2.4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法 |
4.2.5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4.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
4.3.1 静载试验桥面板破坏模式 |
4.3.2 疲劳试验桥面板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 |
4.3.3 疲劳荷载作用下裂缝发展规律 |
4.3.4 疲劳荷载作用下应变变化规律 |
4.3.5 疲劳荷载作用下挠度发展及疲劳退化规律 |
4.3.6 疲劳加固对桥面板使用寿命的影响 |
4.3.7 疲劳加固下桥面板S-N曲线探讨 |
4.3.8 桥面板适宜的疲劳加固方法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静力性能的RC肋梁桥桥面板CFRP布补强方法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案 |
5.2.1 CFRP布锚固试验设计 |
5.2.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试验设计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CFRP布锚固试验结果分析 |
5.3.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结果分析 |
5.4 补强理论探讨 |
5.4.1 CFRP布锚固理论 |
5.4.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理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的维护规划模型 |
6.1 引言 |
6.2 模型的规划基础 |
6.2.1 折衷规划 |
6.2.2 失效树规划 |
6.2.3 设备维修规划 |
6.3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6.3.1 模型的建立 |
6.3.2 模型的应用 |
6.4 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结论 |
本文创新点如下 |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光伏建筑应用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合同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框架 |
1.3.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储备粮库节能改造 |
2.1.1 储备粮库能耗特点 |
2.1.2 储备粮库节能改造主要途径 |
2.2 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 |
2.2.1 分布式能源技术 |
2.2.2 光伏发电技术在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
2.3 光伏发电政策研究 |
2.3.1 现行光伏发电支持引导政策 |
2.3.2 当前政策下分布式光伏发电三种模式 |
2.4 合同能源管理 |
2.4.1 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机制 |
2.4.2 合同能源管理实现流程 |
2.4.3 合同能源管理四种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同能源管理在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的应用研究 |
3.1 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可行性分析 |
3.1.1 储备粮库节能改造需求现状 |
3.1.2 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研究 |
3.2.1 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3.2.2 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研究 |
3.3 当前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存在问题 |
3.4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效益分析模型研究 |
3.4.1 全寿命周期评价模型 |
3.4.2 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分析模型建立 |
3.4.3 模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储备粮库能耗预测 |
4.1 储备粮库能耗分析 |
4.1.1 储备粮库基本情况 |
4.1.2 储备粮库能耗构成 |
4.1.3 储备粮库用能特点分析 |
4.2 储备粮库能耗预测方法研究 |
4.2.1 国内外既有预测方法研究 |
4.2.2 储备粮库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4.2.3 预测模型选择 |
4.3 储备粮库能耗预测模型建立 |
4.3.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建立 |
4.3.2 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 |
4.4 基于相关模型的储备粮库能耗预测 |
4.4.1 数据获取 |
4.4.2 运用SPSS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4.3 运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各变量预测 |
4.4.4 数据校核 |
4.4.5 储备粮库能耗预测结果 |
4.5 储备粮库能耗特点对光伏节能改造影响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项目实例研究 |
5.1 项目概述 |
5.1.1 项目基本情况 |
5.1.2 项目运作模式 |
5.2 项目建设研究 |
5.2.1 项目系统构成 |
5.2.2 项目建设投资分析 |
5.3 项目发电量计算 |
5.3.1 项目所在地日照资源情况 |
5.3.2 光伏系统的效率分析 |
5.3.3 发电量计算 |
5.4 项目效益分析 |
5.4.1 项目总投资及运营成本 |
5.4.2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各方案效益分析 |
6.1 “发电全部自用”模式 |
6.1.1 项目方案假设 |
6.1.2 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效益分析 |
6.1.3 节能量保证型效益模式分析 |
6.2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
6.2.1 项目方案假设 |
6.2.2 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效益分析 |
6.2.3 节能量保证型模式效益分析 |
6.3 “全额上网”模式 |
6.3.1 项目方案假设 |
6.3.2 经济效益分析 |
6.4 各方案效益比较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基于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软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D]. 孙肖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张秋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陆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风险管理研究[D]. 杜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瑞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D]. 付晓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基于PHM的装甲装备保障仿真研究[D]. 曹益铭.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7]基于LCC的输变电设备投资方案比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胡龙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工况逼近的在役风电叶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D]. 白学宗.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9]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D]. 田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10]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储备粮库光伏节能改造研究[D]. 宋岫琛.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