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水包油乳化剂——OLIVEM1000K(论文文献综述)
袁旻嘉[1](2021)在《利用橄榄油酸酯类乳化剂Olivem 1000形成液晶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橄榄油酸酯类乳化剂Olivem 1000形成液晶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可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乳化剂的正常用量(质量分数≤6%)不是形成液晶结构的关键因素;与长链脂肪醇复配被确认是该类型乳化剂形成液晶结构的关键因素。油脂种类不是有无液晶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但是会影响液晶结构的规整性。均质乳化条件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定的均质力度均能形成液晶结构。p H条件对该乳化剂形成液晶结构无显着性影响。较低离子强度(Na Cl质量分数≤1%)对该乳化体系的液晶形成没有明显影响。
王轲[2](2018)在《氢化卵磷脂形成液晶的机理及其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氢化卵磷脂(Hydrogenated Lecithin,HLC)是一种由天然卵磷脂加氢处理得到的两性表面活性剂,可以在水中或作为乳化剂在乳状液体系中形成液晶结构。与非天然来源的乳化剂相比由HLC制备的乳状液其安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因此HLC型液晶乳状液在未来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运用相图研究了HLC形成液晶的规律性,主要包括HLC/Water体系,HLC/E-EN8/Water体系以及不同类型油脂形成HLC型乳化体系的相行为。针对HLC/Water体系,HLC的质量分数在1037 wt%,温度<70℃时,形成层状液晶;在HLC/E-EN8/Water体系中,随着HLC/E-EN8比例的不同,液晶的微观结构也有所区别,但均为层状液晶,其中HLC/E-EN8在6:48:2之间形成规则的层状液晶;在乳状液体系中,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和鳄梨油均比角鲨烷更容易形成液晶,十八醇的加入可显着增加液晶相,使得层状液晶结构更加容易形成。其次,使用单因素法研究了配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对乳状液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HLC的添加量、油脂的种类和添加量、辅助乳化剂的种类、脂肪醇的种类、胆固醇的添加量、无机盐的种类和添加量、多元醇的种类、pH、乳化工艺中温度、均质时间、均质功率等对液晶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LC的添加量为24%时,为制备液晶结构乳状液的最适添加范围;相比非极性油脂,极性指数为20左右的极性油脂制备的乳状液液晶数量最多,结构最规则;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和霍霍巴油两个体系中,液态油脂添加量为5%时制备的乳状液液晶效果最好;在辅助乳化剂的影响中,只有E-EN8制备的乳状液具有马耳他十字液晶结构;随着E-EN8添加量的增加,液晶数量逐渐减少,其最适添加量为1%左右;胆固醇有助于液晶结构的形成,随着胆固醇添加量的增加,液晶的数量变多、规则度变好、明亮度也不断增加;相比十八醇和二十二醇,十六醇制备的乳状液液晶结构最为均一;甘油、1,2-丙三醇和1,3-丁二醇对液晶结构均无明显影响;随着无机盐NaCl和MgSO4添加量的增加,液晶的规则度下降,数量变少,其中MgSO4比NaCl更容易破坏液晶结构。水相溶液的初始pH对乳状液样品的pH值无明显影响,但过酸或过碱的初始水相乳化粒子略有增加的趋势;乳化温度、均质功率和均质时间对乳状液液晶效果的影响不大,但对乳液粒子的大小有略微的影响。最后,对HLC型液晶乳状液最佳配方的应用性能进行了表征,包括常温稳定性、在体稳定性、保湿性和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HLC型液晶结构乳状液在常温储存一个月后,液晶结构基本消失。随着涂抹后时间的增长,液晶结构先由规则的马耳他十字状逐渐变得不规则,大约5 min后液晶结构完全消失;HLC型液晶结构乳状液的保湿性能和缓释性能均高于普通乳状液,但相比发展成熟的烷基糖苷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周梦[3](2018)在《高效复合液晶乳化剂的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液晶乳液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护肤品,但目前市场上的液晶乳液中仍然存在液晶形成率低、结构不完整及无法在皮肤温度附近长时间停留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以氢化卵磷脂为主乳化剂开发了一种复合液晶乳化剂,该乳化剂的组成与人体皮肤成分类似,无毒、无刺激、皮肤安全性高;其形成的层状液晶形状完整、粒度均匀、密度大。同时,该乳化剂普适性高,与护肤品配方中常用的各类油脂及添加剂均具有良好的适配性。此外,本文还对该乳化体系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和优化,结果表明此体系宜选用直接乳化法;均质速度、均质时间、乳化温度以及降温速度等均对乳液中液晶性质有明显的影响。乳液的粘度及乳滴粒径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控,因此,该乳化剂可用于制备各种膏、霜、乳液等,在化妆品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最后,本文利用实验所得的较佳配方和工艺制备了一款液晶乳液,并对该乳液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乳液在皮肤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皮肤表层停留6 h仍能保持完整的液晶结构,克服了一般液晶乳液中液晶织构无法在皮肤上长时间停留的问题,为液晶乳液其它性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与传统乳液相比,该液晶乳液表现出优异的锁水性和缓释性,7 h后,体系中仍可保留总水分质量的50%;耐温性能研究表明,该液晶乳液耐高温性能及低温冻融性能优良,且高温对乳液中层状液晶的影响是可恢复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该乳液中的液晶具有极好的耐盐性、耐酸碱性和耐稀释性;流变性实验表明,该乳液具有显着的剪切变稀性能和粘弹性,故其在使用中极易铺展,表现出良好的肤感。此外,流变性研究结果和稳定性试验也证实了该液晶乳液产品储运稳定性极佳,便于实际的应用和储运。层状液晶的多层结构赋予其溶解各种成分的性能,便于增加产品功效,使该类液晶乳液在保湿、美白、防晒、抗敏、抗衰以及祛斑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永录[4](2018)在《液晶型多功能防晒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防晒产品因为技术限制,无法较好兼顾防晒效能、皮肤安全性以及消费者使用感等方面;同时,在长期的配方开发工作中,本人发现较成熟地运用于护肤品开发的液晶乳化技术,具有许多能够提升防晒产品性能的特点。本论文以液晶型防晒水包油乳液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液晶型乳化剂,卵磷脂类液晶乳化剂(DS-HPC70S),葡萄糖苷类液晶乳化剂(Montanov 202),硬脂酰类液晶乳化剂(EUMULGIN SG)及不同的防晒油脂搭配,研究不同油脂和不同液晶乳化剂所形成液晶情况。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固体防晒油脂,有助于液晶的形成。相对于硬脂酰类液晶乳化剂,葡糖苷乳化剂和卵磷脂乳化剂更易于帮助防晒乳化体系形成液晶。同时,设计出两种不同类型的防晒乳液,一种纯化学防晒乳液,以及一种含物理微粒的防晒乳液,观察两种不同类型的防晒配方的宏观乳化粒径分布与微观粒径形态,对比非液晶乳化体系,研究液晶乳化技术提升防晒产品的防晒值、稳定性、抗水性、物理防晒分散性、肤感、安全性等方面的优点。结果显示,液晶型防晒乳在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在防晒化妆品的配方开发中具有重大意义。
李春蕾[5](2014)在《层状液晶型护肤乳液的研究与制备》文中提出本论文重点研究层状液晶型护肤乳液的制备。针对层状液晶形成机率小、形状不完整、数量少等问题,对制备工艺条件和配方组成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研究四种乳化剂形成液晶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研究六种油脂对四种乳化剂形成层状液晶的影响,研究五种水溶性聚合物对四种乳化剂形成层状液晶的影响,研究优选出的油脂和水溶性聚合物在不同用量上对四种乳化剂形成的层状液晶形状和数量的影响。设计出一条工艺简单,容易形成形状完整度高和数量多的层状液晶结构的护肤乳液的制备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采用L9(34)正交表对制备工艺条件(乳化温度、乳化速度、乳化时间和降温时的搅拌速度)进行正交实验,根据液晶形状的完整程度和数量多寡进行评分,计算k1k2k3值和极差R。结果表明:通过正交法进行的数据分析可将制备工艺条件的优水平适当的缩取至单一数值,从而能保证后续进行的研究在工艺操作上的一致性。Montanov68乳化剂的乳化温度为68℃,乳化速度为3200r/min,乳化时间为8mins,降温时的搅拌速度为700r/min。Biobase S乳化剂的乳化温度为68℃,乳化速度为3200r/min,乳化时间为4mins,降温时的搅拌速度为700r/min。Montanov L和Nikkomulese LC乳化剂都是乳化温度为68℃,乳化速度为3200r/min,乳化时间为8mins,降温时的搅拌速度为500r/min。通过极差R也可知四个制备工艺条件中,乳化温度和乳化速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将四种不同种类的液晶乳化剂和六种不同种类的油脂以及五种不同种类的水溶性聚合物进行层状液晶形成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卵磷脂类液晶乳化剂(Nikkomulese LC)最佳,其次是葡萄糖苷类液晶乳化剂(Montanov68和MontanovL),最后是硬脂酰类液晶乳化剂(Biobase S)。植物油脂(橄榄油和乳木果油)最佳,其次是液态的动物油脂(角鲨烷)和液态的矿物油脂(白矿油),而固态的动物油脂(羊毛脂)和固态的矿物油脂(凡士林)会影响层状液晶的形成。有机合成水溶性聚合物(Carbopol940、Aristoflex AVC,Sepigel305)最佳,而天然水溶性聚合物(汉生胶)和有机半合成水溶性聚合物(羟乙基纤维素)会影响层状液晶的形成。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液晶乳化剂选配相应的油脂种类和水溶性聚合物均能提高其层状液晶形状的完整度和数量。经过对制备工艺条件和配方组成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综合各项优水平进行产品的制备,本论文配方制备的成功率是80%。
塞吉欧阿玛瑞,克里斯蒂纳舒伯特[6](2002)在《新型水包油乳化剂——OLIVEM1000K》文中认为基于市场日益强烈的需要 ,意大利B &T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植物来源、不含EO的乳化剂。这种乳化剂是由橄榄油中的脂肪酸与山梨醇、十六/十八醇发生酯化反应而得。橄榄油是一种与我们的皮脂成分最相似的油脂 ,这种新产品结合了橄榄油的所有优点 ,在化妆品方面具有非常令人感兴趣的功用。
二、新型水包油乳化剂——OLIVEM1000K(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水包油乳化剂——OLIVEM1000K(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橄榄油酸酯类乳化剂Olivem 1000形成液晶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的制备 |
1.2.2 p H值的测定 |
1.2.3 液晶结构图片的拍摄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乳化剂体系的影响 |
2.1.1 乳化剂用量 |
2.1.2 乳化剂与复配乳化剂的复配 |
2.1.3 乳化剂与长链脂肪醇(助乳化剂)的复配 |
2.1.4 乳化剂、复配乳化剂和脂肪醇的复配 |
2.2 均质条件、电解质和p H的影响 |
2.2.1 均质条件的影响 |
2.2.2 离子强度的影响 |
2.2.3 p H值的影响 |
3 结论 |
(2)氢化卵磷脂形成液晶的机理及其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卵磷脂 |
1.1.1 卵磷脂的概述 |
1.1.2 卵磷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现状 |
1.2 液晶 |
1.2.1 液晶的基本概念 |
1.2.2 液晶的研究方法 |
1.2.3 液晶的应用性能 |
1.2.4 液晶乳化剂 |
1.3 课题的立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HLC体系形成液晶的相行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HLC型液晶乳状液的制备 |
2.3.2 相图绘制方法 |
2.3.3 偏光显微镜观察 |
2.3.4 小角X射线衍射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HLC/Water体系的相行为 |
2.4.2 HLC/E-EN8/Water体系的相行为 |
2.4.3 乳状液体系的相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对HLC型液晶乳状液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乳状液的制备 |
3.3.2 显微镜观察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LC添加量的影响 |
3.4.2 油脂的影响 |
3.4.3 辅助乳化剂的影响 |
3.4.4 胆固醇的影响 |
3.4.5 脂肪醇的影响 |
3.4.6 多元醇的影响 |
3.4.7 无机盐的影响 |
3.4.8 pH的影响 |
3.4.9 乳化温度的影响 |
3.4.10 均质功率的影响 |
3.4.11 均质时间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LC型液晶乳状液的应用性能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乳状液的制备 |
4.3.2 偏光显微镜的观察 |
4.3.3 在体稳定性测试 |
4.3.4 保湿性能测试 |
4.3.5 缓释性能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氢化卵磷脂型液晶结构乳状液的稳定性 |
4.4.2 氢化卵磷脂型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在体性稳定性 |
4.4.3 氢化卵磷脂型液晶结构乳状液的保湿性能 |
4.4.4 氢化卵磷脂型液晶结构乳状液的缓释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高效复合液晶乳化剂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液晶简介 |
1.2.1 液晶定义 |
1.2.2 液晶的分类及特点 |
1.2.3 乳液中的液晶 |
1.3 层状液晶的特点及应用优势 |
1.3.1 层状液晶的特点 |
1.3.2 层状液晶在护肤乳中的应用优势 |
1.4 层状液晶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
1.4.1 层状液晶的形成 |
1.4.2 形成层状液晶的影响因素 |
1.5 液晶的观察方法 |
1.5.1 偏光显微镜观察法 |
1.5.2 偏振片观察法 |
1.5.3 X射线衍射法 |
1.6 液晶乳化体系的研究 |
1.6.1 液晶乳化剂的研究 |
1.6.2 液晶乳液体系产品的研究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9 实验工艺流程及研究路线 |
第2章 卵磷脂类复合液晶乳化剂的开发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主乳化剂的选择 |
2.3.2 助剂的初选 |
2.3.3 配方设计及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晶乳化剂的普适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市售液晶乳化剂的筛选 |
3.3.2 复合液晶乳化剂与单一油脂的适配性 |
3.3.3 复合液晶乳化剂与添加剂的适配性 |
3.3.4 混合油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条件的探究及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2 乳化阶段工艺条件对液晶乳液性质的影响 |
4.3.3 降温阶段工艺对液晶乳液性质的影响 |
4.3.4 正交优化试验 |
4.3.5 中试放大工艺的调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晶乳液的性能探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液晶织构在皮肤上的稳定性 |
5.3.2 液晶乳液锁水性能 |
5.3.3 液晶乳液缓释性能 |
5.3.4 液晶乳液的耐温性能 |
5.3.5 液晶乳液的流变性 |
5.3.6 乳液中液晶结构的耐离子性和耐酸碱性 |
5.3.7 液晶结构的稀释稳定性 |
5.3.8 产品的储运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相关成果 |
(4)液晶型多功能防晒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皮肤科学 |
1.1.1 皮肤的基本结构 |
1.1.2 正常人皮肤的类别及特征 |
1.2 紫外线对皮肤影响 |
1.2.1 紫外线 |
1.2.2 紫外线的强度 |
1.2.3 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
1.3 防晒产品市场介绍 |
1.3.1 防晒产品发展趋势 |
1.3.2 防晒化妆品防晒值测试 |
1.4 防晒化妆品中主要原料及应用概况 |
1.4.1 化妆品准用防晒剂 |
1.4.2 防晒剂的作用机理 |
1.4.3 有助于防晒效果的活性添加成分 |
1.5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5.1 O/W型防晒乳液的技术发展 |
1.5.2 液晶技术在护肤品中的应用 |
1.5.3 液晶乳化技术应用于防晒化妆品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设计 |
2.1 原料筛选 |
2.1.1 防晒油脂 |
2.1.2 液晶乳化剂 |
2.1.3 其他原料筛选 |
2.2 液晶乳化体系的工艺设计 |
2.2.1 油相的预制 |
2.2.2 水相的预制 |
2.2.3 乳化与降温 |
2.3 本文所涉及的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 |
2.3.1 样品制备仪器 |
2.3.2 防晒值测试方法 |
2.3.3 防晒抗水性能测试方法 |
2.3.4 宏观粒径分布观察 |
2.3.5 离心稳定性考察 |
2.3.6 高低温稳定性考察 |
2.3.7 光稳定性考察 |
2.3.8 液晶防晒乳的护肤性能测定 |
2.3.9 人体斑贴测试-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 |
2.3.10 液晶形态观察 |
2.4 不同防晒油脂对液晶形成的影响 |
2.4.1 配方表设计 |
2.4.2 数据分析 |
2.4.3 总结 |
第三章 液晶型防晒乳的配方研究 |
3.1 防晒组分设计 |
3.2 基础配方设计 |
3.3 试验与验证 |
3.3.1 液晶形态观察 |
3.3.2 宏观粒径分布 |
3.3.3 机测法测定防晒指数 |
3.3.4 稳定性观察 |
3.3.5 液晶防晒乳的抗水性能 |
3.3.6 液晶防晒乳的保湿性和感官特性 |
3.3.7 人体皮肤斑贴试验 |
3.4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液晶型含粉类防晒乳的研究 |
4.1 防晒组分筛选 |
4.2 基础配方设计 |
4.3 液晶型含粉类防晒乳的工艺优化 |
4.3.1 油相的预制 |
4.3.2 水相的预制 |
4.3.3 乳化与降温 |
4.4 实验与验证 |
4.4.1 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 |
4.4.2 通过激光粒径仪测试其宏观粒径分布 |
4.4.3 通过机测法测定 |
4.4.4 稳定性观察 |
4.4.5 液晶防晒乳的抗水性能 |
4.4.6 液晶防晒乳的保湿性和感官特性 |
4.4.7 人体皮肤斑贴试验 |
4.5 实验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层状液晶型护肤乳液的研究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护肤品发展现状 |
1.2 液晶的定义 |
1.3 液晶的分类 |
1.3.1 层状液晶 |
1.3.2 立方状液晶 |
1.3.3 六方晶状液晶 |
1.4 层状液晶在护肤乳液中的作用 |
1.4.1 提高稳定性 |
1.4.2 高效保湿作用 |
1.4.3 缓释活性成分 |
1.4.4 优异的肤感 |
1.4.5 层状液晶在护肤乳液中的形成机理 |
1.5 液晶乳化剂 |
1.5.1 蔗糖酯类液晶乳化剂 |
1.5.2 卵磷脂类液晶乳化剂 |
1.5.3 葡萄糖苷类液晶乳化剂 |
1.5.4 橄榄酯类液晶乳化剂 |
1.5.5 磷酸酯类液晶乳化剂 |
1.5.6 硬脂酰类液晶乳化剂 |
1.6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背景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案 |
2.1 实验原料种类 |
2.1.1 液晶乳化剂 |
2.1.2 油脂 |
2.1.3 水溶性聚合物 |
2.2 基础配方 |
2.3 工艺流程图 |
2.4 检测方法 |
2.4.1 熔点法 |
2.4.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2.4.3 偏光显微镜观察法 |
2.5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制备工艺条件对液晶形成的影响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乳化温度 |
3.2.2 乳化速度 |
3.2.3 乳化时间 |
3.2.4 降温时的搅拌速度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脂对层状液晶形成的影响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溶性聚合物对层状液晶形成的影响研究 |
5.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层状液晶型护肤乳液的制备 |
6.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
6.2 实验部分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四、新型水包油乳化剂——OLIVEM1000K(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橄榄油酸酯类乳化剂Olivem 1000形成液晶结构的研究[J]. 袁旻嘉.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1(03)
- [2]氢化卵磷脂形成液晶的机理及其应用性能研究[D]. 王轲.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8(01)
- [3]高效复合液晶乳化剂的开发及应用[D]. 周梦.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4]液晶型多功能防晒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陈永录.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6)
- [5]层状液晶型护肤乳液的研究与制备[D]. 李春蕾.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6]新型水包油乳化剂——OLIVEM1000K[J]. 塞吉欧阿玛瑞,克里斯蒂纳舒伯特.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