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核电站十年安全运行 新闻要闻

大亚湾核电站十年安全运行 新闻要闻

一、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十年新闻看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超[1](2020)在《核电站严重事故核素近海迁移计算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目前运营和在建机组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区,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放射性核素将会通过大气和海洋扩散污染生态环境。必须对核素在海洋中的迁移路径和浓度分布进行预测分析,进而采取应急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危害程度。建立核素在核电站近海域的迁移模型,对核泄漏事故后核素在海洋中的迁移进行计算,分析核素在海洋中的迁移机制,实现事故后果的预测和评估,对提高我国核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海阳核电站AP1000机组及其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源项分析模型,同时建立了悬浮物及生物影响程度分析模型。进而根据气候态的海洋数据,建立了中国近海气候态水动力模型;以气候态水动力结果为边界,根据实时气象数据,建立了核电站近海域水动力模型;以近海域水动力场为基础,基于拉格朗日和欧拉两种方法,分别建立了核电站近海域核素的迁移和扩散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计算了核素在核电站近海域的迁移和浓度分布。首先,对核泄漏事故后的源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31I、134Cs和137Cs是辐射剂量评价中最主要的核素,碘和铯主要以CsI和CsOH的形式存在;部分核素进入大气后沉降到海洋,部分直接进入水体流入海洋;进入海洋后,大部分碘和铯会迅速溶解,以离子态形式存在,极少部分化合物和离子附着于海洋悬浮物以颗粒态存在;基于典型核泄漏事故对核素泄漏量进行计算,131I泄漏量为3.15×1017Bq,134Cs 泄漏量为 1.12×1016Bq,137Cs 泄漏量为 1.08×1016Bq。然后,对中国近海域及核电站近海域的水动力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夏季整个黄海被一团冷水所占据,以10℃为轮廓线,形成一团闭合的冷水;冬季有一支暖水舌从南面的济州岛而来,向北进入南黄海,并经过成山头进入北黄海;核电站近海域的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最大误差在10%以内,计算与实测的流速最大误差也在10%以内;核电站沿岸大潮期间低水位为-2m左右,高水位为2m左右,潮差为4m左右。其次,对悬浮物吸附沉降和生物富集作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悬浮物对核素的吸附沉降作用随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悬浮物沉积通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水深的增大而减小;只考虑悬浮物作用时,当悬浮物沉积通量和分配系数取上限值时,八年后核素剩余率为50%,当悬浮物沉积通量和分配系数取下限值时,三百年后核素的剩余率为90%;只考虑海洋生物作用时,当海洋生物浓度为10-5kg/L,分配系数达104L/kg时,放射性活度减小了 10%左右;实际情况下,海洋中的悬浮物参数、生物参数远小于设定的上限值,短期核素扩散中悬浮物和生物影响可忽略;长期核素扩散中悬浮物影响需考虑,生物影响仍可忽略。再次,对核素在核电站近海域的迁移进行了计算,研究了季节、释放方式、衰变和潮流等因素对核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核素连续释放时,第一天内137Cs主要以扩散为主,第一天内137Cs向东扩散了约27km,南约13km,西约10km,泄漏点附近区域137Cs浓度可达106Bq/m3;两周内137Cs随海流自核电站沿着海岸向东北方向迁移和扩散,两周时核素扩散到了以核电站为中心的约东75km、南35km和西30km,高浓度区域137Cs放射性活度略有降低;冬季核素迁移和扩散速度很快,夏季核素迁移和扩散相对较慢;瞬时释放和连续释放时核素分布区域没有差别,浓度分布有一定差别,但随时间的增加差别越来越小;衰变对核素的迁移和扩散区域没有影响,对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有影响,与半衰期较长核素相比,衰变对半衰期较短核素的影响更大;放射性活度在潮流影响下呈现周期性变化,在一个涨潮落潮的十二个小时,基本呈现一个往复运动;夏季近海域大气沉降高浓度核素第十个小时扩散到海底,冬季第一个小时内扩散到海底。最后,对核素在海洋中短期和长期迁移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核素短期迁移过程中,主要受源项、海流、季节、风力、衰变和潮流等主要因素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弱;核素长期迁移过程中,大气核素沉降作用减弱,对流扩散作用减弱,1311衰变作用减弱,同时137Cs衰变作用开始明显,悬浮物吸附沉降作用不断增大,生物影响一直很小;提出了一种核素扩散预测及监测系统,给出了应急响应中需要注意的科学预测和科学防护问题。

李进[2](2019)在《大亚湾核电站装卸料项目优化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从1954年全世界第一座核电机组在前苏联建成开始,人类正式进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时代。我国的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分别在1991年和1994年建成并投入商运。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已有42台核电机组投入商运,总装机容量达到4177万千瓦,并有15台在建机组[1]。核电机组在每一个运行循环周期结束时需要进行停堆换料,这项工作需要使用PMC系统[2](核燃料装卸系统),大亚湾核电站的PMC系统经过2003年的升级改造工作以及PMC一体化自主性维修工作,大大降低了装卸料的总体时间,为电站做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安全性,在核燃料装卸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上就需要多花时间,而增加时间便意味着牺牲了电站的经济性。因此如何在看似互相矛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和优化是作者在本文尽力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大亚湾核电站装卸料项目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将国内的福建宁德核电站、法国同机型核电站与大亚湾核电站在装卸料工作方面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寻求优化解决方案。针对装卸料项目中面临的各个岗位工作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问题、现场交接班流程的优化问题、关键路径问题、资源整合等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大国工匠”乔素凯进行深度访谈。对核电站中的人因失误类型、预防措施以及装卸料的人员管理方面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最后提出大亚湾核电站装卸料项目的优化方案。

左凯文,文剑波[3](2019)在《公众沟通对核电工程公众理解的建构作用——以大亚湾核电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众认可度和接受度已经成为影响核电等大型工程项目长期稳定运营的重要因素。对"公众理解工程"和"核电公众沟通"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简要梳理,分析了公众沟通工作的必要性及其对公众理解工程的促进作用。以大亚湾核电基地为具体案例,展现了中国广核集团在公众宣、信息公开、跨区域沟通等方面的实践,并对进一步提升公众理解工程的开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智虹[4](2019)在《“善治”视角下广东地方政府的舆论引导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快了舆论的生成与传播。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舆情事件频发,政府的舆论引导影响着社会的安稳与发展。本文基于“善治”视角,以“粤治-广东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舆情引导优秀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综合传播学、新闻学等理论知识,剖析广东地方政府舆论引导的基本面、实践探索与经验形成。在网民集体发声的舆论生态中,广东地方政府联合社会力量设置正面议题,与负面舆情形成对抗力量,主动引导舆论走向。纵观广东地方政府舆论引导近十年的探索与发展,融入地方治理实践并进行充分互动,是其中显着的主线,推动了舆论引导的整体转型突破。其一是核心理念的嬗变,从以人为本的沟通意识到新媒体优先的竞争思维,再到意见领袖建言献策的智慧导向;其二是核心战略的转型,从网络问政的实施到线上线下联动治理,再到以智能手机为媒介的移动治理;其三是效果突破,从攻破谣言的舆情反转到建立品牌的公信力传播。“善治”视角下,广东地方政府“引领”舆论的经验模式如下:打好“提前量”,把握议程设置与媒体沟通的主动权;构建传播体系,拿捏舆情处置的“时”与“度”;打通治理层级,整合信息资源与公共服务;以网络治理为发力点,发挥舆论引导的叠加效应;整合“对话”渠道,深化公众参与。

刘欣[5](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叶梅[6](2019)在《粲然》文中认为谨以此文献给建国70周年!我一本本啃读那些初读极为晦涩,但渐渐有了味道的书,粒子、轻子、介子、中微子……它们像一颗颗小星星,在我眼前飞舞。我寻访一个个科学家,听他们讲述,他们质朴淡定,但内心似火,我感受着他们的深刻与寂寞。有多少人的汗水化作河流,载动着不断向前的科学之船?我只能从文学的角度去试图描述他们的崇高,领略他们闪现的光芒。那些耐得住寂寞,呕心沥血,种了一茬又一茬麦子,磨了一道又一道宝剑的人们,

刘阳[7](2018)在《核电厂事故应急能力提升方法及实施方案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能开发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样也是世界各国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但在核能事业稳步发展的进程中,也曾出现过美国三里岛核电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日本福岛事故等重大核电厂事故。这屈指可数的几起事故,却在当时对当地甚至周边国家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在国际社会上也造成了多年以来一直难以磨灭的公众影响。核电厂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的强化是确保核电事业稳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核电厂事故应急能力的完善不仅可以在事故出现的全过程中起到及时有效避免或减弱事故危害和公众影响的作用,同时在核设施日常运行过程中也发挥着促进核电安全运营的管理作用。因此,本文针对核电厂事故应急能力的全面提升,从历史上的核电厂事故(福岛事故)、国内核电厂应急演习、现有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就发现的各项不足和待完善处提出了有效且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并对偶发紧急事件处理方案的择优选取提出了多元素计算最佳处理方案。(1)对日本福岛事故中辐射监测、实时监控系统,国际公约执行,事故后的应急撤离工作,以及核事故应急公众影响等环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和具体建议。(2)对我国核电厂应急演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系统分类。分别从管理问题、人的问题、设备设施问题、环境问题和接口问题等应急过程中的要素,对演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措施。(3)对偶发紧急事件的高效合理处置提出了多元素计算最佳处理方案。发展迅速和破坏性强是偶发紧急事件的特点,在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针对现场具体情况临时提出的各项偶发紧急事件处理方案中及时有效地进行最优选取,将确保应急救援实施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整体工作部署及事故后期的稳定性。(4)对我国《原子能法》颁布出台和实施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梳理了我国《原子能法》起草的过程。结合起草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和客观因素,对确定核事业战略发展目标、监管部门独立性的完善、梳理相关现有法规标准等内容提出了建议思路。经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的认真学习和分析,对其相关概念的明晰,与其它法律法规关系的梳理,完善核安全监管部门独立性,强化过程管理,细化核事故赔偿与索赔,加强信息公开等内容提出了在今后修版时的修改建议思路。核能发展是我国以及全世界的重大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核电厂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是对安全发展核能领域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各项要素进行分析,随后对各项核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措施,各项对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将会有效提升核电厂事故应急能力,为核能事业的安全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曲野萌[8](2018)在《我国核电站项目设备供应商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中国核电蓬勃发展,所建电站数量和规模位居世界首位。核电工程的建设离不开供应商管理这一重要环节。核电工程有投资额度大、环节多、周期长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在电站中,核电站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无论选择何种反应堆型,核电站都包含核岛、常规岛和电站配套辅助设施三大部分组成,涉及的设备成千上万。所以在这庞大的工程体系中,供应商管理是核电站建设和运行的重要管理构成之一。科学合理的供应商管理,对于核电站安全建设运营,提升质量保证,提高工作有效性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供应商管理理论在国内外已经相当成熟,但由于产业的特殊性和全球发展的长期停滞,对核电工程实际的供应商管理理论还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现有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相对简单而忽略了如今供应商管理因素的多变性。本文以供应商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核电主要设备组成及分类方式,通过分析核电供应商市场的供需状况,提出核电供应商管理的现存问题与关键要素。提出四种设备供应情况(1)多家供应商提供非安全级设备;(2)多家供应商提供安全级设备;(3)唯一供应商提供非安全级设备;(4)唯一供应商提供安全级设备,并分别给出核电设备供应商管理策略及建议。主要从供应商关系模式(“竞争性关系模式”与“非竞争性关系模式”)、供应商选择方法和绩效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为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高核电站安全性和管理水平,针对核电项目供应商评价指标、供应商选择与方法、供应商绩效考核展开进一步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线性权重法搭建模型,为供应商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最后一章通过对大亚湾核电项目供应商管理现状的分析,结合本文中提出的供应商管理策略及方法,对大亚湾核电项目现有供应商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徐沛宇[9](2016)在《中广核的世界“关”》文中指出携资本和技术之势,中广核意图闯入世界核产业的大战场。它将要面临着哪些重重关卡?在敲定参股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之后,来自世界各国的采访函迅速塞满了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新闻发言人的邮箱。曾经鲜为国外知悉的中广核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核电产业的明星企业。

王晨香[10](2014)在《卓越大亚湾——写在大亚湾核电20年商运之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5月6日,是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商运20周年的日子。20年来,大亚湾核电骄人的运行业绩和在管理创新方面的突破,不仅为我国核电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探索,也坚定了社会各界对核电安全的信心。截至2014年4月30日,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商运累计上网电量已达4970亿千瓦时,其中输港电量累计达1927亿千瓦时,约占香港用电量的1/4;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4142天,无非计划停机停堆、连续安全运行天数位列国际同类机组第一名;自1999年以来每年参加法国电力公司举办的国际同类机组安全业绩挑战赛,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一期已累计获得了31项次第一名;质量的卓越追求上,体现在"零非计划停机停堆、主控室零报警、零泄漏"等10个"0"目标;技术创新突破上,以"长短高低"来提升设备的可靠性,更长的燃料循环、更短的大修工期、更高的设备可靠性和更低的人因失误率,实现运行业绩的高端稳定;管理模式上,从孤立电厂管理到群堆管理再到群厂管理,创建了核电运营管理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管理的新模式;环境保护方面,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年上网电量环境效益相当10万公顷的森林。

二、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十年新闻看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十年新闻看点(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站严重事故核素近海迁移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研究现状
        1.2.2 海洋环流及污染物扩散研究现状
        1.2.3 核素海洋扩散研究现状
        1.2.4 核素迁移各因素影响研究现状
        1.2.5 核事故应急研究现状
        1.2.6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本团队已具备的研究基础
        1.3.1 计算基础
        1.3.2 软件基础
        1.3.3 硬件基础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4.1 选题来源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技术路线
    1.5 文章结构
第2章 研究对象
    2.1 引言
    2.2 位置界定
        2.2.1 电厂位置
        2.2.2 计算区域
        2.2.3 计算站点
    2.3 源项界定
        2.3.1 源项含义
        2.3.2 机组参数
        2.3.3 核素种类
        2.3.4 核素形态
        2.3.5 事故序列
        2.3.6 释放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计算工具
        3.2.1 ORIGEN2程序
        3.2.2 ROMS程序
        3.2.3 MATLAB软件
    3.3 计算模型
        3.3.1 核素总量及泄漏量模型
        3.3.2 大气沉降模型
        3.3.3 衰变模型
        3.3.4 悬浮物影响模型
        3.3.5 生物影响模型
        3.3.6 水动力模型
        3.3.7 拉格朗日模型
        3.3.8 欧拉模型
    3.4 网格设置
        3.4.1 水平网格
        3.4.2 垂向网格
    3.5 计算条件
        3.5.1 大气沉降计算条件
        3.5.2 悬浮物及生物计算条件
        3.5.3 衰变计算条件
        3.5.4 核素海洋扩散计算条件
    3.6 计算流程
        3.6.1 核素堆芯积存量计算流程
        3.6.2 大气沉降计算流程
        3.6.3 悬浮物影响计算流程
        3.6.4 核素扩散计算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泄漏事故源项计算
    4.1 引言
    4.2 核素释放数量及方式
        4.2.1 释放数量
        4.2.2 释放方式
    4.3 大气沉降数量
        4.3.1 大气核素扩散
        4.3.2 干沉降通量
        4.3.3 湿沉降通量
    4.4 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海域水动力场计算
    5.1 引言
    5.2 中国近海域水动力场
        5.2.1 夏季黄海冷水团
        5.2.2 冬季黄海暖流
    5.3 核电站近海域水动力场
        5.3.1 水位场
        5.3.2 流场
    5.4 结果验证
        5.4.1 水位验证
        5.4.2 流场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核素迁移各因素影响程度计算
    6.1 引言
    6.2 衰变对放射性活度影响
    6.3 悬浮物对放射性活度影响
        6.3.1 时间影响
        6.3.2 分配系数影响
        6.3.3 沉积通量影响
        6.3.4 水深影响
    6.4 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活度影响
    6.5 结果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核素近海域迁移计算
    7.1 引言
    7.2 夏季核素迁移
        7.2.1 表层核素迁移
        7.2.2 中层核素迁移
        7.2.3 底层核素迁移
    7.3 冬季核素迁移
        7.3.1 表层核素迁移
        7.3.2 中层核素迁移
        7.3.3 底层核素迁移
    7.4 结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欧拉方法的核素近海域扩散计算
    8.1 引言
    8.2 一天内的扩散
        8.2.1 表层扩散
        8.2.2 垂向扩散
        8.2.3 底层扩散
        8.2.4 站点浓度变化
    8.3 两周内的扩散
        8.3.1 表层扩散
        8.3.2 垂向扩散
        8.3.3 底层扩散
        8.3.4 站点浓度变化
    8.4 季节影响
        8.4.1 对扩散影响
        8.4.2 对站点浓度影响
    8.5 释放方式影响
        8.5.1 对扩散影响
        8.5.2 对站点浓度影响
    8.6 衰变影响
        8.6.1 对扩散影响
        8.6.2 对站点浓度影响
    8.7 潮流影响
        8.7.1 对扩散影响
        8.7.2 对站点浓度影响
    8.8 大气沉降影响
        8.8.1 表层扩散
        8.8.2 垂向扩散
    8.9 结果验证
        8.9.1 扩散区域验证
        8.9.2 浓度验证
        8.9.3 常规排放验证
    8.10 本章小结
第9章 核素迁移机制及应急响应
    9.1 引言
    9.2 核素迁移机制
        9.2.1 核素短期迁移机制
        9.2.2 核素长期迁移机制
    9.3 核泄漏事故应急响应
        9.3.1 核素扩散预测及监测系统
        9.3.2 应急响应
    9.4 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ORIGEN2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附录Ⅱ ANSE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附录Ⅲ SASE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附录Ⅳ ROMS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附录Ⅴ 核素扩散计算配置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大亚湾核电站装卸料项目优化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有效沟通及人因失误
    第二节 流程优化管理、项目管理及库存管理
第三章 大亚湾核电站装卸料项目
    第一节 核电发展历程
    第二节 装卸料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第三节 大亚湾核电站装卸料项目介绍
第四章 国内外其他核电站装卸料项目
    第一节 宁德核电站装卸料特点
    第二节 法国核电站装卸料特点
    第三节 与国内外核电站比较和问题分析
第五章 大亚湾核电站装卸料项目优化
    第一节 装卸料过程中的有效沟通
    第二节 装卸料过程的资源整合
    第三节 核电站人因失误管理
    第四节 装卸料项目优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论文结论
    第二节 展望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公众沟通对核电工程公众理解的建构作用——以大亚湾核电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公众沟通与“公众理解工程”
2 大亚湾核电基地公众沟通实践
    2.1 公众宣传
    2.2 信息公开常态化
    2.3 建立感情联系,提升公众信任
    2.4 对港沟通工作
3 公众沟通与核电工程公众理解的联系及意义
    3.1 公众沟通是核电工程持续完善的产出物与助推器
    3.2 公众沟通是核电工程社会性和公众性的必然要求
    3.3 公众沟通是核电工程降低主观认知风险的必要手段
4 推进公众理解工程的对策与探讨
    4.1 以工作机制的创新推动公众理解工程
    4.2 以精确识别公众推动公众理解工程
    4.3 以多要素整合传播推动公众理解工程
    4.4 以多方融合发展推进公众理解工程
    4.5 以社会咨询监督推动公众理解工程
5 结语

(4)“善治”视角下广东地方政府的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理论诠释与经验描述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2 广东地方政府面临的舆论新生态
    2.1 舆论主体分散化,舆论引导工作量增大
    2.2 负面社会议题多元化,舆论引导方式亟待更新
    2.3 舆论引导能力两极分化,新增长极有待培育
    2.4 网络传播放大政府声音,“联结”政府与公众
3 广东地方政府舆论引导观念与能力的基本面
    3.1 围绕“善治”建立舆论引导能力指标体系
    3.2 舆论引导集群案例中的善治表现
    3.3 舆论引导的认同效应与传播效果
4 融入地方治理的广东舆论引导实践转型与发展
    4.1 从沟通意识到智慧导向的理念嬗变
    4.2 从网络问政到移动治理的战略转型
    4.3 从舆情反转到公信力提升的效果突破
5 典范个案:邻避事件中的广东舆论引导效应剖析
    5.1 深圳市政府践行公开透明理念,“零距离”回应核电质疑
    5.2 汕头潮南重视沟通群众,打造“参与-协商-共识”舆论引导工作链条
6 “善治”引领下的舆论引导“广东经验”
    6.1 “时空主导”——把握议程设置与媒体沟通的主动权
    6.2 “双轮驱动”——拿捏舆情处置的“时”与“度”
    6.3 “整体政府”——整合信息资源与公共服务
    6.4 “供给侧”改革——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6.5 公众参与——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5)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核电厂事故应急能力提升方法及实施方案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核电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3 研究意义
第2章 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分析及应急能力提升
    2.1 福岛核电厂事故应急中存在的问题
        2.1.1 监测设备范围受限
        2.1.2 可视范围覆盖不足
        2.1.3 未全面遵守国际公约和公约细节尚不完善
    2.2 核电厂应急能力提升途径
        2.2.1 应用移动式无人飞行器搭载监测设备
        2.2.2 应用虚拟现实(VR)实景技术
        2.2.3 完善落实国际公约
        2.2.4 有效开展撤离
        2.2.5 控制核电厂事故公众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国内核电厂应急演习分析及应急能力提升
    3.1 国内核电厂综合应急演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2 国内核电厂应急演习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
        3.2.1 各类问题的分布
        3.2.2 管理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
        3.2.3 人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
        3.2.4 设备设施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
        3.2.5 环境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
        3.2.6 接口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
    3.3 小结
第4章 多元素计算最佳处理方案
    4.1 问题与方法
        4.1.1 问题描述
        4.1.2 决议方法
    4.2 计算应用实际举例
    4.3 小结
第5章 法制的完善
    5.1 原子能法
        5.1.1 原子能法的重要性
        5.1.2 原子能法起草过程
        5.1.3 建议对策措施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5.2.1 核安全法
        5.2.2 建议对策措施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核电站项目设备供应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供应商管理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章节及其主要内容
2 供应商管理及相关理论
    2.1 供应商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2.1.1 供应商管理的概念
        2.1.2 供应商管理的特点
    2.2 供应商管理的主要环节
        2.2.1 供应商管理的主要环节
        2.2.2 供应商开发
        2.2.3 供应商评估
        2.2.4 供应商选择
        2.2.5 供应商合作与控制
        2.2.6 供应商培养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核电站设备供应商市场分析
    3.1 核电站主要设备组成及分类
        3.1.1 核电站主要设备组成
        3.1.2 核电站设备安全级与非安全级的分类
    3.2 核电站设备供应商市场分析
        3.2.1 存在多家供应商的设备及供应商市场分析
        3.2.2 只有唯一供应商的设备及供应商市场分析
        3.2.3 核电项目供应商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关键要素
    3.3 本章小结
4 核电站设备供应商管理策略及建议
    4.1 设备供应商管理策略概述
        4.1.1 “竞争性关系模式”策略与设备供应商的选择方法
        4.1.2 “合作性关系模式”策略与设备供应商的绩效管理
    4.2 我国核电站设备供应商的管理建议
        4.2.1 多家供应商提供非安全级设备的管理策略
        4.2.2 多家供应商提供安全级设备的管理策略
        4.2.3 唯一供应商提供非安全级设备的管理策略
        4.2.4 唯一供应商提供安全级设备的管理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大亚湾核电项目供应商管理现状及分析
    5.2 大亚湾核电项目供应商选择方法
        5.2.1 大亚湾核电项目供应商资格审查规范
        5.2.2 大亚湾核电项目供应商评估与选择方法
    5.3 大亚湾核电项目供应商绩效考核
        5.3.1 大亚湾核电项目供应商绩效评定
        5.3.2 安全级设备供应商绩效考核权重模型分析
        5.3.3 非安全级设备供应商绩效考核权重模型分析
        5.3.4 供应商月进度报告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广核的世界“关”(论文提纲范文)

走出大亚湾
从“黄金人”到推销员
技术“闯关”
资本考验

(10)卓越大亚湾——写在大亚湾核电20年商运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卓越, 从追求10个“0”起步
卓越, 在创新中突破
卓越, 在规模化中跃升
卓越, 在对标中超越
新闻链接

四、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十年新闻看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站严重事故核素近海迁移计算研究[D]. 李子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大亚湾核电站装卸料项目优化策略分析[D]. 李进. 厦门大学, 2019(02)
  • [3]公众沟通对核电工程公众理解的建构作用——以大亚湾核电基地为例[J]. 左凯文,文剑波.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9(04)
  • [4]“善治”视角下广东地方政府的舆论引导研究[D]. 张智虹. 暨南大学, 2019(02)
  • [5]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6]粲然[J]. 叶梅. 黄河, 2019(01)
  • [7]核电厂事故应急能力提升方法及实施方案决策研究[D]. 刘阳. 南华大学, 2018(01)
  • [8]我国核电站项目设备供应商管理研究[D]. 曲野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9]中广核的世界“关”[J]. 徐沛宇. 能源, 2016(04)
  • [10]卓越大亚湾——写在大亚湾核电20年商运之际[J]. 王晨香. 中国核工业, 2014(05)

标签:;  ;  ;  ;  

大亚湾核电站十年安全运行 新闻要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