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颂》与《橙子颂》对比

《橙子颂》与《橙子颂》对比

一、《橘颂》与《橘赋》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詹青青[1](2020)在《两晋士人对楚辞的接受 ——以文学创作为中心》文中认为楚辞对两晋士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士人在创作实践中接纳屈原,祖述楚辞,两晋文学在文学题材、语词意象、艺术体式上无不受楚辞的影响。本文即以探究楚辞对两晋文学的创作影响为重点,概括士人对楚辞的接受情况,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两晋士人的楚辞接受成因,对楚辞的重点接受者进行个案研究。晋代骚体文学继承了建安骚体文学注重抒情和个性的风格,在题材上又有所发展。两晋士人推重屈原的才华,在评骚中融入了个人寄寓,深切认同了屈原不遇于时的人生悲剧。纵观文史,探讨楚辞对两晋士人影响之形成,从两晋政局与士风嬗变,学术思想,地理影响三个方面综而论之,尤其是士人清谈风尚和地域因素对楚辞接受的影响。西晋受楚地文学影响较大的士人由吴入洛,东晋衣冠南渡,在南方定居,楚地的山川之盛,楚声、楚歌悲韵与以悲为美的风尚契合,楚地祭奠、纪念屈原的风俗和传说都无疑会影响到两晋士人对楚辞的接受。总之,晋人肯定屈原的人格与才情,将吟咏楚辞视为名士风尚,但是在实践中未必采取他立身处世的方法,有感于仕途难进、君臣遇合之难的两晋士人,或与世沉浮,淈其泥而扬其波,或隐居不仕,企慕游仙,关注个人际遇多于国家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两晋的骚体文学的世俗化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楚辞原初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而陆云、郭璞、陶渊明等人的文学创作与屈原其人其文关系较密切,是两晋楚辞文学接受的代表,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个性色彩。

吴婉婷[2](2020)在《三国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国赋研究》主要以三国赋的创作为研究对象,展示三国时期魏蜀吴整体的赋文学创作盛况。三国时期秉承汉代遗风,赋体文学得以继续发展,并在赋体文学的创作上一反汉代主流风格的铺张繁缛,文风转向清丽,情感在辞赋中日趋个性化,表现的对象亦由宫廷走向民间生活与关山宦海,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三国辞赋创作因时代地域的差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风格。关于赋的起源论,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其中“诗”源说、“辞”源说、“纵横家”之说,是研究较为集中的三个方向,分析考证这三种理论说法的来源,在分析赋的起源及形成特点下探讨三国赋对汉赋的继承和创新,进而揭示在“赋源说”影响下的三国赋创作所呈现的新特点。整个三国时期在地域上可以划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这三个政权内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对三个政权中赋文学发展状况的探讨,能全面了解三国赋创作的整体面貌。在时间上曹魏政权可以划分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和正始前期三个历史阶段,思想分别对应儒学传统、儒学瓦解、玄学发展的三种意识形态,因此赋体文学创作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在作家方面曹魏有三曹、七子、杨修、繁钦、丁仪等一批有才华的赋作者,通过对他们中个别作家的单独论述,能够看到在曹魏政权内部赋作家创作共性与个性的交织融合,以及在文学发展中他们独特的文学创作活动。三曹作为曹魏政权内部文学的提倡者,登高而呼,从者如流,其赋体文学创作影响了政权内其他作家的创作,通过留存的文学文献及史籍,运用文学、史学、地理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赋作进行史实系年考证,有助于文献的整理分析及展示曹魏赋作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蜀汉、孙吴由于地理环境的偏僻,社会文化落后,统治者不提倡等原因,文学没能如曹魏一样呈现全面繁荣局面。蜀、吴辞赋成就整体上虽不及曹魏,但孙吴有诸葛恪、韦昭、闵鸿、杨泉等极富文学修养的赋作家,蜀汉有费祎、郤正等才华绝俗的赋作家,他们的赋作流丽轻盈呈现出不同于曹魏的特点,对这些赋作作品和赋作家的研究能丰富三国文学的整体研究状况。

王嘉颖[3](2020)在《士人心态与魏晋言志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古代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言志赋以表现作家的理想抱负、人生追求为归旨,是士人内心情感的书面表达。与此同时,魏晋时期受到动荡时局和哲学思潮的影响,士人心态急剧变化,士人心态的嬗变影响着士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样也影响着士人的言志赋创作。因此,本文以魏晋士人心态为切入点,重点研究魏晋不同时期的士人心态对言志赋创作的影响。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引言,引言旨在揭示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学界对言志赋的研究多集中在两汉时期,对魏晋时期言志赋的研究少之又少,魏晋士人心态的嬗变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魏晋言志赋的思想内涵提供了重要支点。第一部分为魏晋言志赋概述。首先我们对言志赋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言志赋是指在赋中抒发作者对理想抱负、个人怀抱、人生追求的思考的作品。接着我们对魏晋时期的言志赋进行了时间上的段限和篇目上的汇总,并对一些篇目上的取舍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最后把魏晋言志赋的篇目、作者、出处、存佚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明确研究范围。第二部分为建功立业的呼声与建安言志赋。建安时期的士人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具有一种内在的使命感,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具有强烈的功业意识。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建安时期的言志赋中往往洋溢着对事功的强烈追求,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时的言志赋中也不乏士人因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愤懑之感。第三部分为归隐避祸的思考与正始言志赋。正始时期政治局势残酷险恶,士人出于自我保全的心理,往往选择远离政治漩涡,归隐避祸。受这种心态的影响,正始时期的言志赋多表达了一种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第四部分为出世入世的矛盾与西晋言志赋。西晋士人受动荡政治局势和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以求名自适为能事的同时,又能够调和儒道,不为一家所困。受这种心态的影响,西晋时期的言志赋也呈现出多样的风貌,在主旨上大体可分为入世的告白、出世的心声、进退的矛盾与自我的坚守这四种。第五部分为退守自适的无奈与东晋言志赋。东晋士人普遍具有一种偏安心理,但他们并非毫无济世之心,只是仕进无门,加之受动荡时局及哲学思潮的影响,他们不得不选择退守自适的处世态度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受这种心态的影响,东晋时期的言志赋在表达士人退守自适心志的同时往往流露出一种痛苦、无奈的悲伤情绪。

徐赞芳[4](2019)在《唐诗橘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唐诗》中运用橘意象的作品有将近三百首,说明橘不仅是唐代文人喜爱的水果,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而成为文人借此表达内心情感的载体,文人们继承了先秦以来橘意象的思想情感蕴涵及审美特质,并在运用中有了新的发展。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在绪论中,对橘意象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整理,并且对橘意象下一个定义,橘意象包括橘树、橘花和橘的果实即橘子,并且指出橘意象包含对“橘”和“柚”的研究,但不包含对“柑”、“桔”等的探讨。第一章,对唐前文学(主要集中在诗歌)的橘意象进行一个汇总,整理出唐前橘意象发展概况,其次,对唐代诗歌中出现橘意象的作品进行汇总,并对其划分为初盛唐、中晚唐两个时段来对这些作品进行总体意象风格特点分析。第二章,分析唐诗中橘意象思想情感内涵,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怀才不遇的抒发、思乡情感的流露、闲适生活的向往和政治意蕴的寄托,通过对唐诗的研读,仔细分析其思想情感内涵。第三章,从三方面阐述唐诗中橘意象的审美特色。第一,秾丽绚烂的色彩之美,绚烂的色彩之美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对某些情感表达有重要作用。第二,静雅的意境之美,秾丽的色彩与清幽的意境是橘意象审美特色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些作品突出秾丽的色彩,有些作品则以橘意象与有朦胧、凄清、悠远特色的意象组合而形成清幽静雅的意境之美。第二,馨香甘甜的滋味之美。滋味之美不仅给人带来口感的享受,也能产生心灵的愉悦,因而对人的情绪具有很大影响。第四章,从怀橘、橘奴和洞庭橘三方面重点叙述橘意象的文化意蕴及在唐诗中的传承和流变。这些典故体现出了传统文化蕴涵,汉魏时期产生的陆绩怀橘、橘奴、橘井分别体现出关于孝道、泽被子孙和治病救人的传统美德。这些典故在唐诗中的运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传承典故的最初蕴涵,其二在唐诗的发展中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蕴涵。

王彩微[5](2019)在《唐诗中的水果及其诗意呈现》文中研究指明“水果入诗”的传统自《诗经》、楚辞就已存在,此后历代文学作品中都能发现水果的影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观察生活的视野更加广阔,诗歌题材也更为广泛,水果在唐代被广泛用于宴饮、馈赠、祭祀等各种场合,水果类意象在唐诗中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水果入诗”的过程中,一些果品因为自身外观和滋味的特点受到人们喜爱,渐渐不再只用于写实或比兴,还在诗人笔下累积了特殊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更大的审美价值。唐诗中的水果种类繁多,本文限于学力和篇幅不能全部展现,就挑选唐诗中几种最具特色的水果作为切入点,从葡萄的西域情调,樱桃的礼制地位,橘的高洁传统,荔枝的贵妃渊源,桃、杏、李的平民色彩五个方面探究水果在唐诗中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及艺术特色。第一章分析葡萄在唐诗中的政治象征意义。汉武帝破大宛得到葡萄作为战利品,葡萄这种外来果品就从异域风物的代表变成了征服西域的象征。通过对六朝诗、唐诗、宋诗中葡萄意象的比较分析,探讨葡萄在唐诗中的特殊使用。第二章分析樱桃在唐诗中的礼制色彩,主要体现在荐新、赐樱、樱桃宴三个方面,展现出樱桃在宗庙礼仪和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再从樱桃的食用方式、盛放器皿、樱桃小口典故等角度分析唐诗中的樱桃描写所体现出的唐代社会风俗。第三章分析橘的多重典故意义与其代表的文人情怀。屈原《橘颂》赋予橘坚贞高洁的品质,“陆绩怀橘”和“千头橘奴”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唐代诗人咏橘时甚少进行写实描写,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通过归纳唐代咏橘诗对典故的运用,探究橘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分析唐代咏橘诗写实少、用典多的原因。第四章分析荔枝的审美属性与政治内涵。通过对安史之乱前后荔枝诗的比较,探讨历代荔枝文学作品的发展轨迹以及时代性特征。选取杜甫与杜牧二人的荔枝诗做个案,探讨借荔枝题材讽刺时政这一咏荔模式的开创和发展。第五章分析桃、杏、李的平民化色彩。桃、杏、李种植广泛,经常以花朵入诗,却很少作为果品入诗。通过分析唐诗中桃、杏、李的特征,总结桃李、桃杏、瓜李等搭配用法,探究桃、杏、李花果入诗数量相差悬殊的原因。水果类意象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终于在唐诗中大放异彩。唐诗中的水果描写拓宽了诗歌题材,提升了果品的审美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俗和饮食文化。

张钊,向丽妃[6](2019)在《英美新批评视域下的《橘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文辞优美,并且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其中《橘颂》"或可视为中国文学传世作品中今见第一篇比较典型的咏物之作"。对于诗歌批评理论而言,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的一大创举,其理论主要针对诗歌,旨在对诗歌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利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可以对《橘颂》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进行更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诠释《橘颂》不同于《楚辞》之外其他作品的文学性,挖掘《橘颂》所蕴含的隐喻、张力和非个人化传统的特点。

周天雨[7](2018)在《新出简帛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出土文献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学术研究资料,尤其对于先秦史的研究者来说,之前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再加这段历史的久远性,诸多学术难题跨越几千年始终难以解决。但是近些年来,不断有先秦、秦代的简帛文献资料出土,这为我们研究先秦史的学者以及学习先秦史的学生都带来了新的学术思考,也为我们更好、更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先秦史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可能性。所以,出土文献已经成为古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在近几年出土的简帛文献中,不乏大量有关先秦、秦代文学的资料,这些都是传世文献所没有的,所以,将这些文献进行集中整理和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先秦、秦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也为一些古今难解的学术公案提供新的思路。如2012年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201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以及2009年出版的《放马滩秦简》中都有大量的有关先秦《诗经》、《楚辞》和先秦、秦代时期的小说作品,其中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是未见于传世本的《诗经》周颂和大雅作品;上博简八《李颂》、《兰赋》、《鶹鷅》和《有皇将起》是前屈原时代的楚辞作品,而清华简三《赤鹄之集汤之屋》和放马滩秦简《墓主记》则是战国和秦代的小说作品。所以,通过研究这些文献篇章的作者、成文年代、文本结构、文本性质以及它们与传世文献的关系等问题,使我们对先秦文学史有了新的认识。《周公之琴舞》使我们看到了组诗形式的《周颂》;《芮良夫毖》采用“毖”来命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式;上博简八中的四篇楚辞作品使得我们看到了前屈原时代的楚辞,《李颂》的发现证明了屈原的《橘颂》乃是其早期的作品,而屈原是楚辞这一文体发展成熟的重要环节;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的发现将中国小说的历史提前到了战国,放马滩秦简《墓主记》和北大简《泰原有死者》可以使我们了解一些秦代的社会风俗。所以,这批新出土的简帛文学资料,对于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整理和研究这批文献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先秦历史、文学的发展面貌。

黄德勇[8](2018)在《唐赋对楚辞的接受》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唐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赋的文本分析,立足于唐代现实环境下唐人对楚辞的评价,探讨唐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赋家的情感内容和赋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楚辞的具体接受,力求在情感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更深层次探讨唐赋对于楚辞的接受,以期在唐代社会政治大环境下勾勒出唐代赋作及唐代赋家的整体轮廓,并分析出唐赋对楚辞接受的原因。基于此,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从观念层面分析唐人对楚辞的评价。每个时期不同的文学角度,不同的时代背景导致对楚辞的评价褒贬不一。第一节论述初唐时期史官和文人对楚辞的不同评价。第二节论述盛唐时期,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文人对楚辞的接受状况。第三节论述中唐时期,文人们面对深刻的社会危机,在辞赋创作中对楚辞的接受。第四节论述晚唐文人面对国家危机,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在这样的心理下对楚辞的接受。他们引屈子为同调,借命骚以抒愤。第二,从情感内容层面分析唐赋对楚辞的接受。这一部分,主要从诉家国、通讽喻和达幽怨三个角度来分析唐赋对楚辞的接受。第一节诉家国。从“放逐”的地理图志角度来论述文人对楚辞的情感接受。第二节,通讽喻。晚唐多讥讽时弊之作,文人们多借赋讽喻当朝。第三节达幽怨。仕途的失意让文人们企图在文学上找到心灵寄托,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楚骚情结。第三,从艺术形式层面分析唐赋对楚辞的接受。拟从唐赋典型意象、节奏结构、句式化用以及审美风格四个方面来论述唐赋对楚辞的接受。第一节论述赋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楚辞“香草美人”和“潇湘”“渔父”的典型意象的接受。第二节,论述唐赋在节奏结构上对楚辞的接受。楚辞体句式可分《橘颂》型;《离骚》、《九章》型;《九歌》型三种。第三节,具体论述在唐赋中出现直接引用楚辞内容作为标题的或者是直接截词入赋现象,以及对楚辞中“木叶”语典的袭用。第四,深刻分析唐赋对楚辞接受的原因。主要有文化南移、文人心态、注家注本三方面原因。第一,文化南移主要体现为教育轴心的南移,教育轴心的南移又表现为私学的发展和科举取士南方仕子数量的增加。第二节论述文人心态下唐赋对楚辞接受的原因。唐代官吏贬谪南方也是一种文学常态。这些经历遭遇自然使他们去追怀屈原。第三节论述唐代楚辞注家注本的传播也促使了赋家在创作中对楚辞的接受。总之,本文将赋的研究立足于对于楚辞接受的这一层面上,从具体文本分析,探究唐代赋家在唐代社会的大环境下,情感和具体的艺术形式两方面对于楚辞的接受,使人能够对唐代赋体文学有更为宏观的了解,让人们重新审视唐代赋家、赋作。以期许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弥补现学界对于唐赋研究的不足。

赵茹[9](2017)在《出土文本与《楚辞》中的咏物作品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这篇论文探讨的是先秦楚辞中的咏物楚辞作品。咏物作品体裁众多,内容广泛,写作咏物作品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我国古代文学的咏物传统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歌。《楚辞》可以说是咏物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近年来,随着新的出土文献,特别是一些相关楚竹简的出现,为研究楚辞咏物传统的形成增添了新的材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中收录的楚竹简作品《李颂》《兰赋》两篇,其文学性较强,又是以吟咏植物为主题,因而对研究楚辞咏物传统具有极高价值。现学者已经对几篇楚辞作品完成了释读、校对工作。本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先秦楚辞咏物作品的文学性特征。文章主要分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对楚简文本《李颂》《兰赋》等楚辞体作品做基本情况介绍,分析早期咏物作品的写作特色。第二章:通过对楚辞中其他咏物作品的分析,发掘资料探究《橘颂》作者与真伪。第三章:探究楚辞咏物传统与《诗经》比兴的关系,重点分析《楚辞》对《诗经》比兴的继承与发展。第四章:以已有咏物诗篇为基础,联系出土楚简中具有咏物特点的《李颂》《兰赋》分析早期古人的自然观。最后是结语与文献附录部分,在结语中总结全文行文脉络,略陈己见,结束全文写作。后附有上博简(八)中《李颂》《兰赋》《鶹鷅》图版原文。

莫山洪,杨素萍[10](2017)在《咏橘诗与文人情怀》文中研究说明咏橘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屈原的《橘颂》为这种文化奠定了基础,柳宗元《南中荣橘柚》和《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等作品以及梅尧臣《赠黄庭筠举进士》等诗歌则将这种文化精神发扬光大,真正构成了咏橘诗的基本内蕴,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渝的精神风貌。

二、《橘颂》与《橘赋》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橘颂》与《橘赋》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两晋士人对楚辞的接受 ——以文学创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成果
第一章 两晋士人对楚辞的接受概况
    第一节 两晋的楚辞批评
        一、两晋的楚辞学着作
        二、两晋的屈原评价
    第二节 两晋士人对楚辞的隐性接受
        一、感伤情绪与生命之思的发展
        二、楚辞阅读与名士风尚
    第三节 两晋的骚体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章 楚辞对两晋文学创作的整体影响
    第一节 文学题材接受
        一、咏物题材
        二、四时叹逝题材
        三、游仙题材
        四、其他题材
    第二节 语词意象接受
        一、香草意象
        二、神话意象
        三、其他意象
        四、语辞·构句
    第三节 艺术体式影响
        一、“兮”字句的发展
        二、结构借鉴
        三、从比兴到兴寄
第三章 两晋士人的楚辞接受成因
    第一节 两晋政局与士风嬗变
        一、西晋政局与士风
        二、东晋政局与士风
    第二节 两晋学术与“诗骚之体尽矣”辨
        一、西晋学术与对楚辞接受的影响
        二、“诗骚之体尽矣”辨
    第三节 地理与风俗影响
        一、楚辞与山川之盛
        二、地理因素对楚辞接受的影响
第四章 两晋楚辞接受个案研究
    第一节 陆云对楚辞的文学接受研究
        一、陆云的辞赋创作
        二、陆云《九愍》的创作得失
    第二节 郭璞对楚辞的接受与新变
        一、郭璞对《楚辞》的接受和继承
        二、郭璞的新变:体玄悟道
    第三节 陶渊明对楚辞的接受
        一、陶渊明对楚辞的阅读
        二、殊世同调:横而不流的人格精神
        三、楚辞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三国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赋的起源论说及三国赋创作
    第一节 赋源《诗经》说
        一、文献资料考证
        二、短小清丽的赋作
    第二节 赋源《楚辞》说
        一、文献资料考证
        二、抒情骚体的赋作
    第三节 赋源《战国策》说
        一、文献资料考证
        二、铺述对话的赋作
第二章 曹魏赋作研究
    第一节 魏地赋作创作分期
        一、汉代儒风
        二、建安尚俗
        三、正始玄音
    第二节 三曹赋作系年考证分析
        一、三曹赋年谱
        二、仕途对曹丕曹植赋作影响
    第三节 曹魏作家个案研究
        一、应玚的和而不壮
        二、杨修的自然率真
第三章 吴蜀赋作研究
    第一节 吴蜀赋作家研究
        一、吴地赋作家的本土滋养
        二、蜀地赋作家的人才匮乏
    第二节 吴蜀赋作史实系年考证
        一、吴地赋
        二、蜀地赋
    第三节 吴蜀赋作内容
        一、吴地赋作的社会百态
        二、蜀地赋作的平正质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全三国赋作家作品目录
    附录二:《全三国赋评注》释义辨疑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士人心态与魏晋言志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魏晋言志赋概述
    (一)言志赋界说
    (二)魏晋言志赋创作概况
二、建功立业的呼声与建安言志赋
    (一)建安士人群体心态
    (二)建功立业呼声下的建安言志赋
        1.强烈事功的追求
        2.壮志难酬的悲叹
三、归隐避祸的思考与正始言志赋
    (一)正始士人群体心态
    (二)归隐避祸思考下的正始言志赋
四、出世入世的矛盾与西晋言志赋
    (一)西晋士人群体心态
    (二)出世入世矛盾下的西晋言志赋
        1.入世的告白
        2.出世的心声
        3.进退的矛盾
        4.自我的坚守
五、退守自适的无奈与东晋言志赋
    (一)东晋士人群体心态
    (二)退守自适无奈下的东晋言志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唐诗橘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橘意象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成果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橘意象概述
    第一节 唐前橘意象发展概况
        一、先秦两汉橘意象发展概况
        二、魏晋南北朝橘意象发展概况
    第二节 初盛唐诗歌中的橘意象
    第三节 中晚唐诗歌中的橘意象
第二章 唐诗中橘意象所烘托的思想情感蕴涵
    第一节 怀才不遇的抒发
    第二节 思乡情感的流露
    第三节 闲适生活的向往
    第四节 政治意蕴的寄托
第三章 橘意象的审美特色
    第一节 秾丽绚烂的色彩之美
        一、橘本身色彩
        二、橘与枫、桂等景物组合色彩之美
    第二节 馨香甘甜的滋味之美
第四章 唐诗中橘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怀橘—孝亲思想的一脉相承
    第二节 橘奴—从遗财子孙到对财富的多元化思考
    第三节 洞庭橘—品赏佳果雅兴的传承与高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唐诗橘意象一览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唐诗中的水果及其诗意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唐诗中葡萄的西域情调与象征意义
    第一节 珍果出西域
    第二节 葡萄仅在唐诗中具有特殊意味
第二章 樱桃与唐人生活及其礼制色彩
    第一节 樱桃的品种与产地
    第二节 侍宴应制诗中的樱桃
    第三节 樱桃与唐人生活
第三章 橘的文人情怀与多种典故意义
    第一节 屈原的《橘颂》与唐诗中的橘
    第二节 橘之多种典故含义
第四章 荔枝的审美属性与政治内涵
    第一节 唐前诗歌中的荔枝
    第二节 唐诗中荔枝描写的时代性
    第三节 讽刺时政的咏荔模式
第五章 桃、杏、李的平民化色彩
    第一节 唐诗中的桃、杏
    第二节 桃、杏、李的意象组合
    第三节 “咏花”多于“咏果”的原因
结语——兼论唐诗中水果描写的共性
参考文献
后记

(6)英美新批评视域下的《橘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美新批评简论
二、《橘颂》的能指艺术批评
    (一) 《橘颂》的文学语言特点
    (二) 《橘颂》的声音层审美表达
    (三) 《橘颂》章句结构与诗歌传统
三、《橘颂》的所指艺术批评
    (一) 《橘颂》的隐喻意象
    (二) 《橘颂》在所指层面的诗歌传统
四、结语

(7)新出简帛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新出简帛文学资料概述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华简“诗”类文献
    第一节 《周公之琴舞》
        (一) 释文
        (二) 作者与成文年代
        (三) 文本结构与文本性质
        (四) 《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敬之》
    第二节 《芮良夫毖》
        (一) 释文
        (二) 作者与成文年代
        (三) 文本性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博简楚辞类文献
    第一节 《李颂》
        (一) 释文
        (二) 文本性质和文本结构
        (三) “桐”的文学意象
        (四) 《李颂》与《楚辞·橘颂》
    第二节 《兰赋》
        (一) 释文
        (二) 文本性质与文本结构
        (三) 《兰赋》与“兰”的文学意象
    第三节 《有皇将起》、《鶹鷅》
        (一) 释文
        (二) 文本性质与文本结构
        (三) 《鶹鷅》与鶹鷅的文学意象
    第四节 《上博简八》中楚辞与屈原楚辞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出土竹简小说类文献
    第一节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
        (一) 释文
        (二) 文本性质
        (三) 《赤鹄之集汤之屋》与伊尹间夏
    第二节 放马滩秦简《墓主记》
        (一) 释文
        (二) 定名与文本性质
        (三) 《墓主记》与北大简《泰原有死者》比较
        (四) 《墓主记》与志怪小说中“死而复生”故事比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8)唐赋对楚辞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缘起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四、唐赋概况
    五、赋与楚辞在文体意义上的关联
    六、楚辞在唐代的流播
第一章 观念层面唐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一节 初唐史家及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一)初唐史家对楚辞的评价
        (二)初唐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二节 盛唐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三节 中唐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四节 晚唐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二章 情感内容层面唐赋对楚辞的接受
    第一节 诉家国
    第二节 通讽谕
    第三节 达幽怨
第三章 艺术形式层面唐赋对楚辞的接受
    第一节 典型意象对楚辞的接受
        (一)“香草美人”的植物意象
        (二)潇湘意象
    第二节 节奏结构对楚辞的接受
    第三节 唐赋对楚辞的句式化用
        (一)引楚辞入赋题
        (二)楚辞“木叶”语典袭用
        (三)引楚辞入赋文
第四章 唐赋对楚辞接受的原因
    第一节 文化教育的南移
    第二节 文人心态的变化
    第三节 注家注本的传播
结语
    一、促进楚辞在唐代的传播
    二、对唐代辞赋创作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出土文本与《楚辞》中的咏物作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出土楚辞咏物文本研究
    第一节 对《李颂》诗义的解读
    第二节《兰赋》主旨及兰意象分析
    第三节 对《鶹鷅》的诗义解读
第二章:由出土文本探《橘颂》作者问题
第三章:楚辞咏物与《诗经》比兴的关系
第四章:从楚辞咏物作品分析早期自然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咏橘诗与文人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四、《橘颂》与《橘赋》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两晋士人对楚辞的接受 ——以文学创作为中心[D]. 詹青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三国赋研究[D]. 吴婉婷.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3]士人心态与魏晋言志赋[D]. 王嘉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唐诗橘意象研究[D]. 徐赞芳. 宁波大学, 2019(06)
  • [5]唐诗中的水果及其诗意呈现[D]. 王彩微.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英美新批评视域下的《橘颂》研究[J]. 张钊,向丽妃. 文化学刊, 2019(04)
  • [7]新出简帛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D]. 周天雨.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唐赋对楚辞的接受[D]. 黄德勇.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出土文本与《楚辞》中的咏物作品探析[D]. 赵茹. 杭州师范大学, 2017(06)
  • [10]咏橘诗与文人情怀[J]. 莫山洪,杨素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橙子颂》与《橙子颂》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