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市牧区示范工程实施概况

格尔木市牧区示范工程实施概况

一、格尔木市牧区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妍[2](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认为

青海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3](2020)在《青海省人民政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青政[2020]6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有关司局:现将《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8月18日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落实"美丽中国"战略,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制定本实施方案。

赵昆[4](2020)在《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财富越集中,人口越密集,地震灾害风险将更加凸显,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冲击与影响就越广泛。我国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一个个强致灾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和损失。青海省地震呈现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的特点,地震灾害风险极大,因此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为例,立足青海省情、震情,对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经验启示,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形式,总结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现状,剖析了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顺畅、机制不健全、管理能力不足、社会参与不够等问题,从机构改革不够彻底、保障措施仍需强化、重点工程亟需实施、公众素质有待提升等方面分析问题成因。结合公共管理理论,立足地震系统实际和本人工作实践,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实施重点工程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十个方面完善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5](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提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李忠鹏[6](2019)在《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在当前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于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青海生态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分析之基,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成就、困境和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诞生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期间对于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指示和要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二是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三是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当前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指导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青海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作出了“一优两高”重要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成就总结为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化发展,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建设建设项目不断落地实施,高原生态经济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统筹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生态领域的政策供给不断加快,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移民就业及后续产业发展等等;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面临的困境归纳为局部地区仍有生态恶化趋势,总体上保护任务繁重,生态保护文明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生态移民就业及后续产业发展较缓慢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实施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经济以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改善民生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对青海民众及核心生态功能区居民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等等,期望在正确施策、多方努力下青海能够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青海的重要贡献。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7](2018)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青政办[2018]18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已经省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各自职责,认真抓好贯彻执行。2018年12月24日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

青海省环境保护厅[8](2017)在《2016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文中研究指明综 述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保短板的责任担当,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行?

李延森[9](2017)在《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覆盖及生态系统弹性变化》文中提出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单元,被看做全球变化的重要“指示器”,高原植被在缺氧、高寒、全年低温等自然条件限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适应策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高原地区的植被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青藏铁路格拉段作为高原区里程最长、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工程项目之一,从2001年修建至今,其对沿线地区植被的作用如何?是否导致周围植被退化?等问题仍需探讨。本文选取青藏铁路沿线10km范围为研究区,利用1995-2014年Landsat 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铁路沿线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变化趋势与铁路的关系,分析铁路修建对沿线植被变化的影响;通过时间序列NDVI稳态变化探测,分析研究区稳态变化的时空特征,从而对研究区的各植被生态系统类型的弹性进行评价,揭示研究区各植被生态系统应对变化的能力;最后结合气温及降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相关因素,对研究区植被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索。(1)青藏铁路沿线1Okm区域范围内,以草甸生态系统分布居多,NDVI多分布在0~0.4之间,植被生长状况较差;NDVI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高、低值显着聚集分布;各植被生态系统类型的NDVI均值大小顺序为:湿地>农田>草甸>灌丛>高山植被>草原>荒漠>裸地。(2)根据“距离越远,影响越弱”的原则,对沿线10km范围分别建立0~100m、100~250m、250~500m、500~1000m、1000~2000m、2000~5000m、5000~10000m 七个缓冲区,对比各缓冲区的NDVI变化发现:1995~2014年间,各缓冲区NDVI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区NDVI与青藏高原的NDVI上升速率一致;从各缓冲区的NDVI时序曲线得出,2001年后,铁路各缓冲区的平均NDVI产生分异,植被破坏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沿线100m内,距离铁路越远,平均NDVI越高,铁路修建对区域植被生长呈现抑制作用,作用范围集中在沿线1km范围内。(3)从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上看,1995-2014年间,沿线10km范围内植被生长状况改善区域的面积约为恶化区域面积的3倍,NDVI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格尔木市及其周边、念青唐古拉山局部、当雄-拉萨两侧山麓,减少区域主要为铁路设施建设区、沿线居民点周边和那曲-当雄段的牧区;不同生态系统中,荒漠和裸地20年间NDVI变化最轻微,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NDVI增加最显着。(4)通过序贯T检验和生态弹性计算,发现青藏铁路沿线NDVI剧烈变化的区域主要为居民点、藏北牧区和部分河谷区等人类活动集中区,沿线城市节点和面状牧区的植被变化大于铁路两侧。由此可见,20年间,铁路沿线的植被剧烈变化主要在于其对沿线人类活动的激活;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弹性较低、NDVI较高,应该作为生态保护和监测中的重点,而裸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则由于其NDVI较低,弹性较高,是研究区生态恢复的难点。(5)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符合“增温增湿,植被扩张;增温减湿,植被减少”的特征;铁路修建对沿线植被生长的影响范围不如气候变化广泛,人类活动聚集区植被变化由人类主导,以促进、维持和破坏的作用形式出现。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16)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青政办[2016]20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11月15日青海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前言"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打造"三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和《青海省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总体目标的攻坚期。

二、格尔木市牧区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格尔木市牧区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4)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综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特色创新和应用价值
        一、特色创新
        二、应用价值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地震
        二、地震灾害
        三、风险
        四、风险管理
        五、灾害风险管理
        六、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七、地震灾害风险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理论
        三、公共治理理论
第二章 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现状
    第一节 地震灾害风险环境背景
        一、构造背景复杂
        二、地震活动频繁
        三、地震风险高
    第二节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一、中央机构改革
        二、青海省管理体制
    第三节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部门
        一、省级层面地震灾害风险管理部门
        二、市县层面地震灾害风险管理部门
    第四节 地震灾害风险工作现状
        一、法治建设稳步推进
        二、业务体系逐步健全
        三、工作保障得到强化
        四、人才结构不断完善
        五、风险防治突出特色
        六、响应管理逐步明晰
第三章 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第一节 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制不顺畅
        二、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三、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四、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社会参与不够
    第二节 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机构改革还不彻底
        二、保障措施仍需强化
        三、重点工程亟需实施
        四、减灾合力还未形成
第四章 国内外相关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国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一、日本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二、美国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三、土耳其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一、北京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二、山东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三、浙江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
        四、国内其他典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经验
    第三节 国内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带来的启示
        一、国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带来的启示
        二、国内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经验带来的启示
第五章 提高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理顺地震风险管理机制
        一、发挥专业主导作用
        二、强化综合协调作用
        三、加强协调配合作用
    第二节 强化过程管理,健全地震风险管理体系
        一、兼顾防、抗、救全过程管理
        二、健全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三、提升地震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四、完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地震风险管理能力
        一、通过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全面掌握隐患底数
        二、通过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减灾实效
    第四节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多元参与形成减灾合力
        一、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加强能力建设
        二、及时搭建参与平台,完善参与机制
        三、推广地震巨灾保险,实现风险转移
        四、创新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公众能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6)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难点、重点与创新
第2章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相关借鉴及深刻内涵
    2.1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2.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概述
    2.2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相关借鉴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2.2 青海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2.3 西方国家先进生态文明思想
        2.2.4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
    2.3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刻内涵
        2.3.1 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3.2 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3.3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性
        2.3.4 新时代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新要求
        2.3.5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指导理念不断深化
第3章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及目前困境分析
    3.1 新时代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3.1.1 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且成效显着
        3.1.2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推进
        3.1.3 通过提供更多的生态红利来大力改善民生
        3.1.4 不断推进和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建设
        3.1.5 多措并举来促进移民就业及后续产业发展
    3.2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目前面临的困境
        3.2.1 局部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繁重
        3.2.2 生态补偿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3.2.3 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缓慢
        3.2.4 生态移民后续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4章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对策
    4.1 实施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工程
        4.1.1 大力实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绿色工程项目
        4.1.2 以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为主抓手推进生态保护
        4.1.3 运用成熟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青海生态保护
    4.2 发展高原生态经济以推进绿色发展
        4.2.1 科学发展高原生态农业
        4.2.2 适度发展高原生态工业
        4.2.3 积极发展高原旅游经济
    4.3 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3.1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4.3.2 构建生态保护多元共治参与体系
        4.3.3 建立生态资产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4.4 着力改善民生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
        4.4.1 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业体系
        4.4.2 出台新举措促进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
    4.5 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以培育生态公民
        4.5.1 青海各族群众的生态价值观教育
        4.5.2 生态保护区居民生态价值观教育
结论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2016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论文提纲范文)

综 述
大气环境
水环境
声环境
辐射环境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专栏

(9)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覆盖及生态系统弹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1.2.3 生态弹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2.4 青藏铁路修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1.3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青藏铁路项目概况
        2.1.2 自然环境状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分析方法
3 遥感影像预处理及修复
    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1.1 Landsat数据预处理
        3.1.2 MODIS数据处理
    3.2 云、阴影及条带提取
        3.2.1 算法实现
        3.2.2 效果评价
    3.3 时空适应性融合数据插补
        3.3.1 算法实现
        3.3.2 效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时空变化特征
    4.1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时空分布特征
        4.1.1 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特征
        4.1.2 1995-2014年研究区NDVI空间分布特征
        4.1.3 1995-2014年研究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
    4.2 1995-2014年研究区NDVI空间演变特征
    4.3 铁路沿线植被变化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4.3.1 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4.3.2 气候变化与沿线植被之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青藏铁路沿线稳态及弹性变化特征
    5.1 生态系统稳态变化特征
    5.2 生态系统弹性变化特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格尔木市牧区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青海省人民政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J]. 青海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公报(汉文版), 2020(16)
  • [4]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 赵昆.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6]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 李忠鹏. 青海大学, 2019(04)
  • [7]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J].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政报, 2018(24)
  • [8]2016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N]. 青海省环境保护厅. 青海日报, 2017
  • [9]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覆盖及生态系统弹性变化[D]. 李延森.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J].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政报, 2016(21)

标签:;  ;  ;  ;  ;  

格尔木市牧区示范工程实施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