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省名及相关问题述评

新疆省名及相关问题述评

一、新疆省名及其相关问题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翔[1](2021)在《《遐域琐谈》为《西域闻见录》最初版本新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遐域琐谈》并不为人所熟知,此书更耳熟能详的名称是《西域闻见录》。关于《西域闻见录》的作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姓氏"进行探讨。至于《西域闻见录》的版本,本文认为,刻本《西域闻见录》并非初版,刊刻年代亦非《序》中所载之乾隆四十二年(1777),包括《西域闻见录》《西域琐谈》《异域琐谈》等其他版本皆为《遐域琐谈》修改之后的异名本。因此,《西域闻见录》最初的版本应是《遐域琐谈》。

刘志佳[2](2020)在《新疆行省制下督、抚、将军的改制探索》文中指出清末新疆改设行省,施行"新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策划新设行省的高层政区,妥善处理督、抚、将军的关系是清廷面临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由于朝廷议定的行省建置实际上已经偏离左宗棠、刘锦棠最初的设计,以致贯穿清末新疆省政治生活内部最突出的问题——抚、军争权与督、抚、将军关系问题,本质上是由新疆行省制度设置的不完善及行政层级的缺陷造成的。当新疆的社会常情与朝廷的谕令章程发生矛盾时,其高层政区的运转弊症尤为引人瞩目,清廷也在不断地尝试内外均衡的调适机制。最终,新疆"新制"运行改革的过程,并入了晚清政府探索变革的轨道。

王淼[3](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刘志佳[4](2019)在《清末新疆分省与“省名”再辨》文中指出新疆设省伊始,刘锦棠虽强调"合甘肃为一省",但实际运行中,实为"分省"。而且刘锦棠光绪十年(1884)四月奏请设立的"甘肃新疆巡抚、藩司"与十年九月朝廷的定议,已经偏离了刘锦棠最初"设甘肃巡抚、甘肃关外等处布政使"的设想,尤其是与"归并甘肃为一省""仿江苏建置"的提法相矛盾。在光绪二十五年光绪朝会典纂成以前,官方对新疆省名的行政称谓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致文移、奏稿中在表述新疆高层政区的称谓时略显混乱。光绪朝法典确立了专名"新疆"作为统部,并认可了"新疆省"的使用,然而直到直省官制改革以后,清廷方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新疆省区。

翁晖[5](2017)在《黄濬、黄治西域着述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西域经过乾隆收复,嘉庆、道光接力统治,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蒸蒸然有中华气象”。道光中期的乌鲁木齐诗坛、文坛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黄濬、黄治即为其中的中坚人物,他们创作大量涉及乌垣社会面貌和幕府文化生态的着述,值得我们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由两编组成,上编是研究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并对“西域”和“西域着述”进行界定;第二章,利用家谱、档案、地方志等文献勾勒黄濬、黄治生平;第三章利用诗文别集等文献述介黄濬、黄治在西域举行的“文学交游”、“定舫诗社诗学活动”、“文人雅集”、“为东坡寿”四种文学活动;第四章,对黄濬、黄治西域诗词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类研究。黄濬、黄治西域诗主要包括吟咏西域自然风光之作、唱和、应酬之作及和韵之作三类。黄濬的西域诗具有为诗若文,浑涵万有、意境深远,气雄笔健、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黄治的西域诗具有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细腻真挚,情真意切、含蓄雅致,韵味隽永的艺术特色;第五章,述介黄濬西域文:诗话《倚剑诗谭》、笔记《红山碎叶》等的主要内容及价值;第六章,论述黄濬、黄治西域着述具有的三重意义:丰富西域文献库、增添西域文学的样式与题材、展示道光中期乌鲁木齐社会生活和遣员遣戍生涯。最后是论文的结语。下编是文献篇,主要是对黄濬、黄治的西域着述予以整理、收录。

马继东[6](2016)在《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治疆政策的政治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地区由于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地缘政治、自然条件、现代国家战略需求等等,使得新疆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新疆的发展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政策,而对近代治疆政策进行政治哲学思考,能够为当代的治疆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与理论帮助。本文将近代治疆政策分为对内与对外两部分进行研究,对外中国如何维护新疆的主权,对内如何在保持政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对新疆的治理,最后从冲突与融合的角度,对近代治疆政策进行政治哲学思考,并对如何推进现代化新疆治理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的是近代新疆,从“文化中国”到“主权中国”的转变。中央政府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与外来侵略者的关系,中央政府如何制定外交政策,维护中央政府在新疆的主权。清政府治理新疆之初,对于新疆周边的部落和国家,始终采取羁縻的外交政策,中国及周边国家处于“文化中国”的体系当中。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原有的平衡,沙俄和英国分别凭借军事和贸易多种手段,侵犯中国在新疆的主权,中国在被动的明确主权,建立“主权中国”。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被推翻,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速,各国原先凭借不平等条约确立的特权被逐渐取消,“主权中国”的建立转向主动。在国际局势的转变,和中国局势的双重影响下,中央政府才逐步从他国手中,收回被践踏的主权。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的是近代新疆,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的转变。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以军府制为主多种制度并用的方式,对新疆进行中央集权治理。清政府治理的后期,新疆的政局可谓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建立行省,稳定政权。在而后的近代化的浪潮下,清政府也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新政政策,来维持其统治地位,但辛亥革命的浪潮最终将清政府的政权推翻。民国开始后,中央政府一直无暇顾及新疆,由地方军阀对新疆进行独裁治理。到了国民党政府真正执掌新疆政权后,治疆政策的目的则主要变成了,稳定国民党专制政权。在三区革命和全国解放的局势下,新疆和平解放,转向民族区域自治。第三部分,主要是总结反思,新疆从冲突到融合的根本原因。近代新疆,之所以政权更替,冲突不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西方条约型、冲突对抗模式等,打破原有中国世界秩序,中央政府不得不学习西方,开始摸索建立近代国家概念下的中国,开始由“文明中国”向“主权中国”转变。另一方面,则是近代新疆各民族觉醒和自由发展的诉求未得到重视。现局势下的融合,应从传统新疆治理模式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发挥传统“文化中国”,以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交往方式,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并进一步推进新疆治理的现代化,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繁荣稳定的新疆。

阎东凯[7](2015)在《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1875-1949)》文中认为新疆古称“西域”,清代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蒙古后,清政府治定了“移民实边”政策,开始组织招募大批内地汉族人口迁移至新疆,并主要聚集在天山北麓地区,构成了清代中期新疆汉族人口的主体。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新疆地区发生大规模战乱,天山北麓地区自乾嘉以来聚集的人口损失殆尽。1875年前后清政府命左宗棠率大军收复新疆,并着手恢复新疆地区经济、重建地方政权,由此展开了新一轮由内地移民新疆的热潮,并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形成了晚清民国时期颇具规模的天山北麓地区汉族移民社会,并在这一区域内逐渐孕育产生了带有移民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从区域研究的理论视角将天山北麓地区界定为一个文化研究区域,主要包括新疆天山北麓东段地区,东起今巴里坤、西至乌苏一带;将同治战乱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作为研究时限,对这一时期天山北麓地区色彩纷呈的移民文化现象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与研究。由于同治战乱前后天山北麓地区移民文化的同质性与延续性,文中许多地方也将前后两个时期视为一个整体,兼及同治战乱前移民社会及其文化内容。本文回顾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汉族移民的历史,梳理了移民人口的数量和种类,分析了移民产生的动因,并以上述内容作为研究移民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本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层面,选取了农耕技术、商业贸易、会馆组织、聚落地名、婚丧习俗、岁时节庆、城乡庙会、宗教信仰以及民间传说作为各文化层面的代表内容,立体地考察了这一区域移民文化的面貌,分析论述了各种文化现象在天山北麓地区移民社会构建中的文化整合作用。本文尝试运用历史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对天山北麓移民文化进行历时性研究的同时,对移民文化在移民社会形态和汉族移民族群的认同方面的功能与作用,进行共时性的分析研究。本文分章节阐述了天山北麓移民文化以下各方面内容:第一,阐述了天山北麓地区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农耕方式的选择和商业贸易体系的建立,展示了晚清民国时期该区域汉族移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样态,分析了区域物质文化的地域特色,论述了区域环境对物质文化产生的影响和决定作用;第二,从制度文化层面考察了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会馆组织建立和发展,分析了各省籍会馆的乡神崇拜文化对祖籍地认同意识的强化作用,探讨了会馆作为民间组织在移民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中的社会职能。将天山北麓地区聚落地名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地名的起源、种类、文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反映出还处于过渡形态下的移民社会的社会特点,分析探讨了制度文化层对建立移民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第三,在行为文化层面上,对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的婚丧习俗、岁时节庆及城乡庙会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研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了移民对内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沿袭与适应变化,分析了汉族移民带有标志性的民俗仪式及活动对族群的文化认同作用,论述了岁时节庆与城乡庙会活动在移民社会生活秩序构建和社会运行中的整合作用。第四、以天山北麓地区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为中心,对移民社会精神文化的构建进行阐述归纳。论述了宗教信仰作为移民精神寄托和慰济的社会功能,同时,也阐明了传统统治策略下宗教信仰对边疆社会秩序构建和加强社会控制的作用。对天山北麓地区汉族民间传说和族群叙事文本进行了分类分析,以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民间传说的流传与边疆移民社会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民间传说在移民社会中的道德伦理教化、自然环境的人文化、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功能。在对天山北麓地区移民文化多维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尝试探讨了关于天山北麓地区地域文化类型界定的理论问题,总结归纳了天山北麓地区移民文化的特点,分析阐述了天山北麓地区移民文化区域的历史演变与移民文化的文化价值。

陈剑平[8](2013)在《清末“甘肃新疆省”省名辨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甘肃、新疆历史上的密切关系及刘锦棠的建省理念,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时即以甘肃、新疆并称,将其命名为"甘肃新疆省"。"甘肃新疆省"省名包括了今天的两个省(区),这给人们带来了认识上的困难与混淆。"甘肃新疆省"其实就是在行政、地域辖属上与甘肃省并立的新疆省。建省以来",甘肃新疆"常被简称为"新疆"。清帝逊位后"甘肃新疆省"省名不再使用。

姜刚[9](2012)在《军阀时代—清末民国新疆的政治变迁》文中指出民国时期,军阀政治是新疆这个自古以来多民族共生舞台上最为显着的特征。造成军阀政治的诸多因素,早在晚清时期已在酝酿当中。腐朽的清王朝,在十九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的时代大变局中,遭遇到了数千年来前所未见的危机。其为挽救危亡,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步履维艰的整顿和改革,随着王朝的覆灭无疾而终。在此历史背景之下,以巡抚领导下的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军队的地方化、私属化、地方财税权的扩大、金融体系的自立为表征的新疆地方主义倾向也日益增强。而封闭的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格局,以及经贸关系的离心化,更加剧了新疆形成割据势力的危险。民国肇造,杨增新在恢复和建构新的统治秩序的过程中,在清代新疆巡抚事权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强了军、政大权向督府的集中,巩固了其在新疆的绝对权力和独裁地位,从而开辟了民国新疆军阀政治的格局。杨增新这个老吏,以传统的州县之道治理新疆,标榜“无为而取天下”的道治主义政治哲学。载牵制主义、平衡主义和“无为而治”的施政总方针的指导下,杨增新禁锢了新疆社会自晚清以来萌动的近代化欲望。这使得其统治下的新疆社会,长期处在一种缓慢新陈代谢的状态当中,徘徊于现代文明世界的大门之外。在新疆新旧思潮的激烈碰撞下,以樊耀南为代表的新疆“新派人物”,于1928年7月7日刺杀杨增新于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作为杨增新的学生和忠实追随者,金树仁试图在因循其前任基本路线和方针的前提下,对杨的部分治新政策进行调整和改变,来迎合新疆社会在杨增新时代被压制和禁锢了的近代化革新的愿望。由于受到个人能力、意志以及客观条件的局限,金树仁敷衍性质的改革刚刚跨出一小步,杨增新时代的统治秩序便已然变得七零八落,这使其陷入到一个尴尬和窘迫的境地。哈密事变之后金树仁脆弱的政权迅速解体,标志着在新旧的激烈碰撞下,在革新与守成的两难中,杨增新所建立并在金树仁时期得到延续的军阀政治的模式已悄然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盛世才政权的崛起,是包括南京政府在内的各种势力在新疆的利益角逐,最后由于苏联胜出所造成的结果。新疆统治者由文人向武人的过渡,以苏盛同盟为基础新疆对苏联模式下近代化成功经验的复制,表面新疆的军阀政治在经历短暂的中断后踏上了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实现量由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的转变。苏盛同盟,是盛世才时期新疆军阀政治最鲜明的特征。苏盛同盟本身包含着一个无法化解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矛盾不断扩大的结果,导致盛世才在1942年与苏联决裂。重庆国民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成功地接管了新疆地方政权。至此,自民国元年以来杨增新开辟的军阀政治的格局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维持半独立半割据状态长达三十二年之久的新疆,终于被纳入到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

张云[10](2009)在《清代乌鲁木齐都统研究》文中认为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完全确立,以后历代中央政府都在新疆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大多时期对新疆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辖治。1762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1773年,又设立乌鲁木齐都统,为新疆东部地区最高军政长官,但受伊犁将军节制,军府制的设立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军政体制的管理。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综合讲述了乌鲁木齐都统的设置及其背景;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三章内容分别阐述了乌鲁木齐都统的建置结构及首任都统,乌鲁木齐都统的创置与东部新疆的开发建设,乌鲁木齐都统撤销及其原因等;其中论述乌鲁木齐首任都统及其主要政绩,乌鲁木齐都统与伊犁将军的职权关系问题,镇迪道的设置在新疆政治中心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概述了乌鲁木齐都统对新疆的政治体制建设产生的历史意义。充分利用学术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唯物史观原理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学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涉及乌鲁木齐都统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的梳理、分类、解读,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首任都统任职期间乌鲁木齐及北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经济的变迁,最后深入探讨了乌鲁木齐都统的废除与新疆建省的关系问题。

二、新疆省名及其相关问题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省名及其相关问题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遐域琐谈》为《西域闻见录》最初版本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七十一的姓与氏
二 《遐域琐谈》的异名版本
三 《遐域琐谈》应为《西域闻见录》的最早版本

(2)新疆行省制下督、抚、将军的改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建省前与建省之初的督、抚、军改制探索
二 清末新政期间新疆督、抚、军改制的探索
结 语

(3)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资料
        (一) 档案、文献类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一、固防与整军
        二、吏治的整顿
        三、屯垦与税收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一、武备与边圉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一、保障政治稳定
        二、加强边防安全
        三、保障经济利益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四、创立近代警制
        五、兴办近代学堂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二、惩治腐败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五、严禁毒品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三、拓宽教育视野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清末新疆分省与“省名”再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刘锦棠的建省方案
二 新疆分省与置省方案的背离
三 分省后的行政称谓与省名辨析

(5)黄濬、黄治西域着述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研究篇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西域”与“西域着述”界定
    2 黄濬、黄治生平述介
    3 黄濬、黄治西域着述反映的文学活动
        3.1 文学交游
        3.2 定舫诗社的诗学活动
        3.3 文人雅集
        3.4 为东坡寿
    4 黄濬、黄治西域诗词内容及艺术特色
        4.1 吟咏西域自然风光之作
        4.2 唱和、赠答之作
        4.3 和韵之作
        4.4 黄濬西域诗的艺术特色
        4.5 黄治西域诗的艺术特色
    5 黄濬西域文述介
        5.1《倚剑诗谭》述介
        5.2《红山碎叶》述介
    6 黄濬、黄治西域着述的意义
        6.1 丰富西域文献库、增添西域文学的样式与题材
        6.2 展示道光中期乌鲁木齐社会生活
        6.3 展示遣员的遣戍生涯
    结语
下编 文献篇
    1 黄濬西域诗
    2 黄濬西域文
    3 黄治西域诗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治疆政策的政治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从“文化中国”到“主权中国”
    第一节 “文化中国”
        一、羁縻藩属,稳定边疆
        二、下放权利,不治而治
    第二节 从被动的“主权中国”到主动的“主权中国”
        一、被动的“主权中国”
        二、主动的“主权中国”
第二章 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
    第一节 军府制与有限地方自治并存
        一、军府制
        二、有限地方自治
    第二节 从建立行省到推行新政
        一、建立行省
        二、推行新政
    第三节 从军阀独裁到国民党专制
        一、军阀独裁
        二、国民党专政
    第四节 从三区革命到和平解放
        一、三区革命
        二、和平解放
第三章 从冲突到融合
    第一节 “中央”之变:冲突的源与流
        一、“文化中国”解体
        二、民族问题突出
    第二节 融合之道: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一、传统“文化中国”的继承
        二、当代“文化中国”的构建
    第三节 新疆治理的现代化:治理模式之变
        一、走向经济现代化
        二、走向治理现代化
        三、加强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187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回顾
    三、研究理论与研究思路
    四、本文研究思路与核心章节内容安排
第一章 环境、历史与文化区域
    第一节 天山北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设置
        一、天山北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与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行政区划沿革
    第二节 清代与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汉族移民史
        一、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天山北麓地区人口与经济活动
        二、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的内地移民人口的迁入
        三、同治朝新疆战乱的破坏及清末民国时期的移民活动
    第三节 天山北麓移民文化区的界定
        一、关于地域文化与文化区的概念
        二、本文界定天山北麓文化区域的原则与标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物质文化——以农业耕作技术与商业贸易为中心
    第一节 天山北麓的农业与农耕文化
        一、农业区域的建立与发展
        二、地域环境下的选择——天山北麓地区农业耕作方式与技术
        三、农作物的引入与传播
        四、农具的使用与改造
    第二节 移民社会的物质交流与商业文化
        一、商帮与商行
        二、商业交通路线与驼运
        三、以奇台为中心的天山北麓移民社会的物质交流体系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文化——以会馆、地名为中心
    第一节 会馆与乡神崇拜
        一、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会馆的建立与空间分布
        二、会馆的乡神崇拜
        三、会馆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地名文化与边疆移民社会形态
        一、移民的到来与汉语地名的出现
        二、地名中的天山北麓移民社会形态表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为文化——以礼仪、节庆民俗为中心
    第一节 婚姻丧葬的礼仪与民俗——对生命的文化关照
        一、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移民社会的婚姻习俗
        二、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的丧葬习俗
        三、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婚丧习俗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第二节 岁时节庆与民俗文化——生命与存在的表达
        一、天山北麓地区的岁时节庆与民俗
        二、节庆民俗与大众娱乐活动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天山北麓移民社会的岁时节庆民俗
    第三节 天山北麓地区的城乡庙会
        一、天山北麓地区庙会的分布与形态
        二、庙会在边疆移民活动中的社会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文化——以宗教信仰、民间传说为中心
    第一节 天山北麓移民社会的宗教信仰与庙宇
        一、天山北麓移民社会的宗教与信仰
        二、庙宇的兴建与地理分布
        三、边疆移民社会文化建构下的关帝信仰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民间传说与地域文化的建构
        一、汉族传统民间传说母题的再现关于汉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延续与变迁
        二、西王母神话的流传——西部地域文化特性的建构
        三、英雄人物传说——边疆文化特性的建构
        四、与地理实体相关的神化传说的流传——人与自然的文化关系建构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天山北麓地区移民文化的形成与文化类型定位
    二、天山北麓地区移民文化的特点
    三、移民文化在移民社会中的功能与意义
    四、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移民文化与当代新疆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究成果
致谢

(8)清末“甘肃新疆省”省名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新疆省”省名的形成
二、“甘肃新疆省”其实就是新疆省
三、“甘肃新疆省”省名的使用
    (一) “甘肃新疆”被简称为“新疆”
    (二) 称“甘肃新疆”为“甘肃”
    (三) “甘肃新疆省”使用的时间

(9)军阀时代—清末民国新疆的政治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上编
    第一章 所谓“军阀”
        第一节 对“军阀”一词的解读
        第二节 对军阀现象的认识
        第三节 军阀的定义
        第四节 军阀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新疆“军阀政治”的界说
    第二章 新疆军阀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政治变革
        第二节 新疆巡抚的军政权力
        第三节 清未民初新疆疆吏权力的扩大
    第三章 新疆军阀政治形成的军事条件
        第一节 清朝嘉道以前的军事沿革
        第二节 新疆建省与军事变革
        第三节 清朝末年新疆的军事变革
        第四节 晚清新疆军事变革的影响
    第四章 新疆军阀政治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地理与交通
        第二节 边疆与民族
        第三节 经济与贸易
        第四节 财政与金融
下编
    第五章 落日余晖——杨增新统治下的新疆军阀政治
        第一节 杨增新军阀政权的形成
        一、辛亥革命在新疆
        二、杨增新的上台
        三、杨增新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杨增新军阀政权的特点
        一、杨增新政权的政治基础
        二、羁縻与牵制
        三、平衡与自立
        四、“无为而治”
        第三节 杨增新之死
        一、“三七政变”
        二、杨增新遇刺真相
        三、樊耀南刺杨原因之分析
        四、附录—杨增新神道碑文
    第六章 十字路口——金树仁统治下的新疆军阀政治
        第一节 金树仁政权的建立
        一、金树仁其人其事
        二、金树仁的上台
        三、金树仁接掌新疆政权
        第二节 金树仁军阀政权的特点
        一、因循与革新
        二、内部平衡状态的解体
        三、外部关系的失衡
        第三节 金树仁政权的垮台
        一、哈密事变
        二、马仲英入新与新疆动乱
        三、“四一二政变”
    第七章 赤色黎明——盛世才统治下的新疆军阀政治
        第一节 盛世才政权的建立
        一、分崩离析的新疆政局
        二、国民政府的新疆政策
        三、苏联的新疆政策
        四、盛世才控制新疆政权
        第二节 盛世才军阀政权的特点
        一、盛世才的治新方略
        二、新疆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三、盛世才政权的军政关系
        四、盛世才政权的外部关系
        第三节 新疆军阀政治的终结
        一、苏盛同盟的危机
        二、苏盛同盟的破裂
        三、国民政府收抚盛世才
        四、国民政府恢复对新疆的统治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清代乌鲁木齐都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学术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及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不足之处
2 乌鲁木齐都统的设置及其背景
    2.1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及军府制度的确立
    2.2 乌鲁木齐办事大臣及参赞大臣各级机构的相继设置
    2.3 乌鲁木齐都统的创置及其主要职责
3 乌鲁木齐都统的建置结构及首任都统
    3.1 乌鲁木齐都统下辖的各级机构及其职掌范围
        3.1.1 镇迪道的设置及隶属管辖的变化
        3.1.2 乌鲁木齐都统内部建置结构
    3.3 乌鲁木齐首任都统及其主要政绩
    3.4 乌鲁木齐都统与伊犁将军的职权关系
4 乌鲁木齐都统与东部新疆的开发建设
    4.1 乌鲁木齐移民屯田的背景
        4.1.1 乌鲁木齐屯田的条件
        4.1.2 乌鲁木齐各类屯田事业的开办及发展趋势
    4.2 乌鲁木齐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繁荣
    4.3 乌鲁木齐的城镇经济发展
    4.4 对天山北路农业区的推动作用
5 乌鲁木齐都统撤销及其原因
    5.1 内外危机的影响
    5.2 军府制的弊端
    5.3 新疆政治中心的转移
        5.3.1 天山东部军事力量的增强
        5.3.2 天山以北的重要城镇建设
    5.4 新疆建省及建省意义
        5.4.1 新疆建省
        5.4.2 建省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新疆省名及其相关问题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遐域琐谈》为《西域闻见录》最初版本新证[J]. 李鹏翔. 西域研究, 2021(02)
  • [2]新疆行省制下督、抚、将军的改制探索[J]. 刘志佳. 中国地方志, 2020(01)
  • [3]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清末新疆分省与“省名”再辨[J]. 刘志佳. 中国地方志, 2019(02)
  • [5]黄濬、黄治西域着述整理与研究[D]. 翁晖.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6]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治疆政策的政治哲学思考[D]. 马继东.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7]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1875-1949)[D]. 阎东凯.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8]清末“甘肃新疆省”省名辨析[J]. 陈剑平.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3(11)
  • [9]军阀时代—清末民国新疆的政治变迁[D]. 姜刚. 兰州大学, 2012(09)
  • [10]清代乌鲁木齐都统研究[D]. 张云. 新疆师范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新疆省名及相关问题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