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市场监管

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市场监管

一、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市场监管(论文文献综述)

薛涵予[1](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彩红[2](2017)在《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全球化主要是指金融活动无视国界,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转变为全球性质的商业活动。包括金融服务,协调和扩张的财政政策。本文首先对金融全球化的概念及其表现进行分析,并且结合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现状对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进行理解。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有利有弊,根据中国金融业问题提出应对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不利影响的有效解决方案。

雷雨亮[3](2017)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中国经济更加深入融入全球,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更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路径。然而,不断扩大的经济与金融开放增加了国内经济的脆弱性。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明显升级。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快速繁荣发展的同时,房地产金融和经济脆弱性也不断凸显。国内房地产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间的联动性加强,发达经济体短期利率分化和汇率波动带来的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动使得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剧。在区域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各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也成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阻碍。本文以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为重要视角,梳理了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理论基础,探索了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在结构、价格、持续性和公平性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传导机制,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为检验开放经济下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脆弱性,本文通过构建综合指标评估体系,基于熵值法对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脆弱性进行了量化评估。为进一步证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脆弱性,本文使用DCC-MGARCH模型检验了国际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传染性,并采用M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市场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全国房地产经济整体脆弱性偏高,主要表现在住房租售比过高,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不过,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东部地区省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除全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的普遍性原因外,东部地区房地产经济脆弱性还表现在房价收入比不合理,房价超出居民家庭承受力。中西部地区内部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不大。人均GDP过低和住房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也是中西部地区房地产经济脆弱的重要原因。中国房地产股票收益率与香港、亚太地区、新兴市场、欧洲地区和美国的股票收益率之间都存在显着正向的时变相关关系。各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与我国房地产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分化明显。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股票市场波动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传染性,但2015年以来的欧洲债务危机升级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有限。汇率波动对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很大。无论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阶段还是升值预期逐渐消退至贬值的阶段,人民币升值都会加重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但人民币预期贬值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住房抵押金融风险变动方向相反。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会增加房地产金融风险,货币供给量增加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同时提高住房抵押金融风险。利率水平较低时,利率增加能有效缓解房地产金融风险,当利率处于高位时,利率水平继续上升会增加房地产金融风险。短期国际资本渠道下利率上升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相对有限,而且只有在利率水平较低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和提高利率才能缓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但会增加住房抵押金融风险。GDP增长加速对房地产开发金融风险和住房抵押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

于志强[4](2017)在《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安全影响越来越大。而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国家的金融安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安全。国际游资的流动直接威胁着国家金融安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巨大,中国的金融安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安全,国际游资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国际游资如何影响国家金融安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本论文着重分析国际游资的构成、特征与根源,构建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通过案例来分析国际游资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和与金融安全需求之间的影响机理,认为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再传导至发展需求。中国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错综复杂的内外部金融安全环境,挑战大于机遇,虽然国内对国际游资严格的资本管制,但国际游资通过经常项目、资本市场、非法渠道大量流入国内,并呈现出流出迹象。国际游资在中国的无序流动,首先冲击了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各子项市场、经济和金融机构,对中国股市、外汇市场、实体经济、国际收支、银行业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了金融安全发展需求中的金融监管有效性,抵消国家货币政策的效用预期,加大了中国金融监管的难度。针对目前国际游资对国家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中国要标本兼治,既要通过维护金融安全发展需求,提升抵抗国际游资风险的能力,又要维护好金融安全基本需求各子项,减轻或者避免国际游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整套防范国际游资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发展需求和基本需求的战略选择和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对政府实操具有借鉴意义。

肖韵[5](2017)在《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监管竞争是指监管权力机构为了扩大监管权力影响范围,争夺监管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试图超越和压倒其他监管机构权力作用的行为总称。金融监管机构的多样性、监管制度的复杂性以及监管资源的稀缺性在客观上促成了金融监管竞争。在专业化分工和分权制衡理论下,监管竞争中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和良性互动应该对防止权力滥用,提高监管效率起到积极的影响。不过,在金融监管实践中,由于各监管主体的利益诉求、监管目标和监管策略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秩序紊乱,消极竞争行为频现,金融监管的整体效率受到影响。在我国涉及的金融监管竞争中,积极竞争与消极竞争并存。就积极竞争而言,由“宝万事件”所引发的中央金融监管层合力调停事件并清理整顿相关不合法灰色地带,是金融监管积极竞争的典型事例。不过,由于多重因素的限制,我国涉及的金融监管竞争更多是以消极竞争的状态出现。从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角力、2015年股市调控中的监管协调失序,到数次清理整顿地方交易场所中的央地分歧、小额贷款公司管理中的地方竞赛,再到中美跨境上市审计监管中两国之间的数次交锋与博弈、各国对巴塞尔协议落地差异化实施等,事实说明在多元化、分散化的金融监管格局中各类型、各层级的监管机构之间均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消极竞争现象,这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以我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为对象进行分析、研判。从竞争发现理论出发,监管竞争虽然导致了监管冲突、监管套利等问题,但其仍具有积极、合理的一面。如果能够通过制度设计来发挥监管竞争机制的优势,消解消极监管竞争所引发的各种弊端,可以促进监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改革并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面对监管竞争问题,不应该进行一味地否定和抛弃,而应该发现和挖掘监管竞争的潜在价值,现实金融监管整体效果的提升。对于监管竞争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经验可以移植,我们应该从实际国情出发,探寻规制金融监管竞争的中国之路。从我国金融监管竞争产生和特点反映,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国际地位等因素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国未从理论和制度上廓清和型构监管机构关系的合理位阶,未进行科学的权力配置和秩序安排,以及在国际金融监管中的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是导致我国各类消极金融监管竞争现象出现的原因所在。维护监管竞争秩序,规制消极监管竞争行为,是保障监管竞争机制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本文主张以“自发生成”与“理性建构”相结合构筑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属性的金融监管竞争秩序,并且通过法律制度进行确认、规制和保障,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合理且合法的制度安排,减少监管机构之间的摩擦,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化“监管竞争”为“监管竞合”,建构“多中心”的金融监管竞争秩序,进而推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良性发展。本文正文部分共五章,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对金融监管竞争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第一,通过已有理论的研究,总结出金融监管竞争既可积极亦可消极的特征,并主张“自发生成”与“理性建构”的二元构造是对金融监管竞争进行制度优化的支撑理论,并通过法律进行控制、维系,其能够更为客观地解释监管竞争秩序状态和科学构建监管竞争的合理秩序。第二,通过效应分析金融监管竞争的优点与劣势,为如何将监管竞争化“冲突“为“竞合”提供依据。第三,认为有限理性和资源稀缺是金融监管竞争产生的前提假设,解释金融监管机构的行为逻辑,这为监管竞争的秩序建构和法律规制提供了解决的方向。第四,通过对金融监管竞争维度、范围、方式与策略的分析,为研究各类监管竞争现象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思路。第五,对我国金融监管竞争进行类型化分析的重要性和分类标准进行阐述。第二章对我国中央金融监管机构彼此之间的角力与协调失序现象进行考察。通过对我国当前三套资产证券化监管规则的比较分析,揭示出中央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规则制订过程中的差异与冲突;通过对2015年股市调控行动中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失序现象的分析,指出我国当前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效率低下的问题。上述分析认为,中央监管机构多重职能目标、追求部门利益以及行业俘获影响是导致中央金融监管消极竞争发生的主要致因。第三章对我国金融监管中的央地博弈与地方竞赛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厘清数次清理整顿地方交易场所行动,发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监管博弈问题;通过比较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揭示出金融监管的地方竞赛问题。这些研究揭示表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定位和属性不明,中央金融监管政策欠缺针对性,以及金融监管权纵向配置失灵是央地以及地方间金融监管消极竞争产生的内生逻辑。第四章透过中美跨境上市审计监管事件以及巴塞尔资本协议演进过程的考察,对我国涉外金融监管活动中出现的监管竞争现象进行分析。通过上述事例分析,发现当前国家间金融实力较量、国家金融主权的侵犯与维护以及国际金融标准的软法属性是导致国际金融消极监管竞争存在的主要因素。第五章以制度设计为视角,对各类金融监管竞争秩序进行制度重塑,实现从失序竞争到有序竞合的转变,消解各类消极监管竞争行为,从而保障监管竞争机制优势的显现。首先,考虑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环境,认为中央金融监管格局可适当借鉴双峰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理念,突破监管竞争弊端,防止出现监管冲突、监管套利,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中央与地方构建分层监管模式,中央的监管重心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地方的监管重点在于其监管区域内的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和金融服务。“多元双峰”与“双层”监管模式,既可以避免分业监管的缺陷,又可以有的放矢,发挥监管竞争、专业化与分权制衡的优势,消除单一监管所带来的风险。其次,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制订、监管协调专门机构的设立以及统一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等方式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增强其实效性。再次,通过对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进行匹配、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政绩考核的方式对地方逐底监管竞争进行治理。此外,通过加强我国跨境金融监管协调制度的建设和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话语能力,建议设立正式、合法、独立且具有执行力的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以及强化国际金融标准的实施,来保障国际金融监管之间的竞争得到有效约束。最后,重视反垄断法、司法制约机制、行业协会和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外部力量,对监管竞争行为进行规范。

刘乃梁[6](2016)在《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溯源不足百余年的当代反垄断法秉承竞争宏愿,以独立规制禀赋常立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宏图之中,因其恢弘效果而被社会舆论褒奖为“经济宪法”,也因此标签设定而承载着更多的历史使命与规制期待。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肩负着为市场经济发展肃清垄断荆棘的任务,它与银行业垄断问题的广泛质疑和银行业市场化探索的行之惟艰“不期而遇”。当回顾、审视和反思我国银行业从垄断经营到竞争引入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知晓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开展并非历史的巧合,而是源于现实和发展之迫切需要。我国银行业发展呈现出对政府干预的高度路径依赖,这使得银行业垄断以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形态呈现于社会舆论面前:它因公权的过多介入而游走于市场与法律的边界,又因公私交融之下金融机构权利的权力化倾向而表现出市场行为的肆意。在种种争论之中,金融消费者和大多数社会舆论声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为富不仁”,经济学家更多地痛陈银行业市场精神之缺失,业界人士极力维护银行业的正面形象,而决策层隔岸观火静待银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外部性展开。在银行业垄断的“罗生门”之中,《反垄断法》的实施成为问题澄清和解决的应然进路,银行业垄断的传媒语境亟待法律层面的认知、剖析与应对。从金融学到法学,银行业垄断问题需要从指数分析和效果评测回归《反垄断法》的法定垄断类型和法律规制结构之中,进而寻求法律框架下的合理界定与规制进路;从金融法到竞争法,银行业需要引入更为独立、更为权威的维护市场竞争机制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制手段,通过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探索实现对银行业市场金融规制的补充和完善;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我们应当在尊重银行业金融规制的基础上,立足主体权利的维护,从主体行为逻辑出发构建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银行业垄断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比之我国反垄断法规范体系的单薄、银行业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的“一家独大”比之我国反垄断法规制机构的分散与不成熟,种种对比的结论在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完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很长一段距离。但是,我们不能因反垄断法的羽翼未满而对银行业垄断问题视而不见,亦不能因反垄断法律规范的既有残缺而放弃对银行业垄断行为专业规制路径的探索。在金融法治化的议题之下,我们没有理由使金融市场化的建设脱离最符合市场化诉求、最能维护市场竞争机制的反垄断法的实施。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立足于银行业垄断问题的特征,从反垄断法规制优势出发不断寻求制度完善,以期为银行业市场化进程保驾护航。本文的研究与写作立足于法学视角,在遵循问题主义进路的前提下,依照法律规制开展与完善的基本结构展开对核心命题的论述。具体来看,从“规制需求—规制供给—规制问题—规制分析—规制路径”的法律规制进路逻辑出发,对银行业垄断的规制缘起、银行业垄断行为的法律界定、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困境、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律逻辑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全文除导论之外,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银行业垄断:问题与规制进路”。本章通过银行业垄断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梳理,阐明命题的法学属性,明确银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制度体系的宏观向度。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虽然存在着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观点之争,但是从整体发展趋势而言始终是从垄断逐渐走向竞争。鉴于反垄断法对银行业垄断结构规制的局限性和行为规制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应当确立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行为导向,将银行业垄断问题的关注点从金融学的市场评测转入法学视野下的行为规制。银行业垄断问题的法学本质在于形成垄断行为、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和影响社会公共利益。我国银行市场的垄断行为夹杂政府的不当干预具有多层次、多场域的特征,从根本上渗透于银行业市场的各个领域。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立足于市场化建设,从垄断行为规制着手,树立“攘外必先安内”的规制理念,正确处理与金融规制的关系,借《反垄断法》实施之东风,探索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的完善路径。第二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内涵阐释”。本章在厘清《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障碍的基础上,明确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认定思路,阐明银行业经营者的主体特殊性,将广泛存在于社会舆论之中的“意定”垄断行为置于法定垄断行为框架之内分析,通过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对号入座明确银行业市场垄断的法律真实性,从法律适用的层面释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银行业垄断行为的法律认定应当以合理规则适用为主,慎用本身违法规则,相关市场认定应当着眼结论的发展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应当尊重银行业的行业特征,适时调整认定方法。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秉承经营者的同一性,树立“以经济垄断规制为主,行政垄断规制为辅”的推进维度。除宏观认定思路阐释之外,本章从银行业市场价格联盟、“银行业反垄断第一案”和“大到不能倒”等问题着手,着重分析银行业在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等垄断类型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个性。第三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问题审视”。本章从“目标—主体—方法—效果”的规制结构出发阐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我国银行业市场反垄断法规制承继了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目标虚化”,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多元定位不仅导致自身规制目标的不集中,也使得与银行业规制目标趋同,产生外部挤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行业规制的权力冲突不利于规制目标的实现,并且银行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反垄断法规制体系自身的不健全更是加剧了银行市场对反垄断法规制的排斥。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面临着一种“内忧外患”的实践困境,规制方法的不完善首先成为“内忧”的始作俑者,而后反垄断法规制的“无计可施”又对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产生减损效应,最终导致反垄断法规制“无从下手”,威慑与合规指引的双重规制效果成为奢求。第四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本章依据第三章提出的目标虚化、主体冲突、方法困境和效果评测四方面的问题,立足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特征和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现状,从规制理念、权利导向、冲突协调和规制调试四个方面进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阐释。我们认为,反垄断法规制秉持着助推而非主导、规制而非控制、工具而非万能以及独立而非附庸的法律适用理念,在金融市场化、金融法治化和金融民主化的银行业市场发展思潮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树立一种法治、辅助且独立的规制理念,通过对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规制,促成银行业市场金融规制的有效变革,通过反垄断法规制的路径创造实现银行业市场监管路径依赖的适当破除。银行业市场应当明确竞争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不同的权利诉求,反垄断法规制立足于相关市场主体的权利维护,并且通过反垄断法规制的自我调试缓解法律的不确定性,挖掘反垄断法规制之于银行业市场的特殊禀赋。第五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进路”。本章针对前文问题梳理与逻辑分析首先明确银行业反垄断规制权的行使原则和边界,明确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的特征在于软硬兼施、多元参与和制度明晰。首先,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建立明确的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为规制协调机构,不断促进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司法化改造,合理配置垄断行为执法管辖权,依据区分原则开展银行业市场政府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并通过执法和解制度的探索柔性处理银行业市场问题。其次,通过以大数据和银行业市场竞争性评估的基础制度完善、以法律规范体系和量化标准为核心的实体制度完善以及以执法和司法为内容的程序制度完善,缓解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不确定性。最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还应从主体多元化、守法促进、政府不当干预排除和产业政策协调等方面着手,完善私人实施、专家参与、竞争倡导、竞争中立和行政指导等关联法律制度。

崔斌[7](2015)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的法律规制》文中提出几十年来,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从正规金融得到的资金支持却微乎其微。长期以来,民间金融有效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为创造了60%以上GDP增长的民营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由于长期采取金融抑制政策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导致我国对民间金融的规制也保持着以打击、取缔为主的制度惯性,民间金融法律规制体系始终处于缺位状态。近些年来,民间金融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越来越活跃,不仅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张,其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民间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民间金融的地域性不断被突破,其原本主要依靠民间信用和道德伦理为基础的自治体系已经越来越乏力,因此,我国民间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暗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直面当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域外国家或地区纷纷变革其金融法律制度,以最大化的发挥其民间金融的效用,我国部分省市如温州、山东、广东、云南等地也迈出了从法治角度创新民间金融规制的脚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尽快为民间金融搭建一个清晰的法律规制框架,以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体系,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震性。从本文的逻辑结构来看,除了引言和结语,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民间金融概述。具体包括民间金融的界定、特征和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民间金融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第二部分: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理学三个方面对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现实问题。以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为视角,剖析其对我国金融法律制度提出的要求,并对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与缺陷进行了分析,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第四部分:域内外民间金融法律规制实践及启示。主要介绍了美国的社区银行模式、日本的轮转基金模式、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模式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间合会模式,并对我国温州、山东、广东、云南等地的地方性民间金融规制文本进行了梳理,最后得出域内外法律规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实现路径。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法律规制理念的革新和框架性的制度构建,消除金融抑制政策的制度惯性,最终实现民间金融的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解凤敏[8](2011)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不断推进,金融危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梦魇。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金融活动不断暴露于全球风险之下,长期积累的深层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金融危机是悬在我国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防范金融危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本文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本文首先厘清金融危机成因与我国金融危机发生路径,为构建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危机不仅决定于一国经济金融运行规律与特征,还会因投机攻击和外部危机传染而诱发。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全球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与路径。从我国现实看,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与“投资拉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金融领域道德风险严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储蓄率居高不下以及货币供应失控。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外部风险对经济运行冲击日趋显着。当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积聚、资产市场泡沫严重、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剧,而经济基础恶化与外部危机传染可能引发我国金融危机。基于金融危机理论与我国现实,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视角构建我国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并以1999年1月至2011年5月为样本期进行“三维度-两时域”预警实证研究。为此,本文首先设计逐层递进反映我国货币危机、货币-股市危机、货币-股市-银行危机压力指数,并在广泛考察汇率与国际收支、金融部门、实体经济、财政收支以及全球经济等多类指标基础上,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单变量线性回归方法筛选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筛选结果显示,货币危机压力与全球经济指标关系密切,货币-股市危机压力更易受到外围市场波动影响,而货币-股市-银行危机压力则对国内实体经济运行和短期资本流动变化较为敏感。进而以三类危机压力指数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处理后的预警指标为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t模型和Markov区制转换模型,分别从离散状态和连续状态两个层面进行6个月和12个月危机预警,并且全面评价与比较两种模型的“三维度-两时域”预警效果。样本期内预警结果显示,两类模型均表现出一定预警能力,其中离散状态的预警效果较好,连续状态的预警更适于风险状态刻画,短期预警效果优于长期预警效果,货币-股市-银行危机更适于长期预警。样本期外预警结果显示,三类危机发生概率在2011年初均明显升高,其中货币-股市-银行危机概率持续居高并发出预警信号,当前我国处于金融危机压力高企、金融危机易发时期。进一步分析发现,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均经历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其间信贷膨胀、投资猛增所孕育与积聚的风险在外部危机诱发下逐步显现,从而导致两次危机之后我国金融危机压力显着升高。近期我国危机压力再度升高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前期实施过度扩张性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前我国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实施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严控民间借贷风险蔓延,预防地方政府债务恶化、确保外资有序流出流入、防范金融风险升级。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长效之策是通过深化经济、金融及行政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与调整经济结构、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善宏观调效果、促进国际金融与货币合作,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降低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金融体系抗冲击能力。论文有图55幅,表38个,参考文献175篇。

吴婷婷[9](2011)在《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理论与实证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随着金融国际化逐步成为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主旋律,全球爆发了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2010年代的美国次贷危机等接连不断的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世界金融和经济体系。危机的阴霾,令人们倾向于将“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国际化”直接挂钩。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维护作为世界性经济难题,受到了各国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反观中国,虽然自2001年底入世以来金融国际化进程迅速提速,但却从未爆发过金融危机,金融业反而因对外开放提升了运行效率。中国的现实,仿佛又在暗示我们,积极参与到金融国际化浪潮中才能实现开放经济条件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金融安全。国内外这些相悖的事实,引发了本文对金融国际化与国家金融安全二者关系的思考:第一,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对一国金融安全而言,产生的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若是正(或负)效应,那么产生这种正(或负)效应的作用路径是什么?第二,一国不实行金融对外开放,是否就不存在金融安全问题?如果仍然存在,那么在金融国际化与金融非国际化的不同条件下,金融安全问题的表现特征有何差异?第三,二者之间的关系与金融国际化推进国的国家类型和形态是否有关(即是否具有国别效应)?第四,二者间的关系是否与金融国际化的推进阶段有关(即是否具有时变效应)?第五,就中国而言,在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过程中,金融国际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总体影响是净的正效应,还是净的负效应,二者关系有何特征?第六,未来中国在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地获得净的正效应?应重点关注哪些因素?基于这六个核心问题的引导,本文的研究欲采用下述思路逐层推进:首先,界定金融国际化、金融安全的概念,并探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金融安全问题,并分析前者正、负向作用于后者的路径,以厘清其内在机理;然后,基于美、韩两国的案例,分析其各自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遭遇的金融风险与安全问题,比较其共性和差异性,以总结出有益于中国的政策启示;接着,以中国为样本,研究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之间的数量关系与特征;随后,对中国自1979年以来金融国际化进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划分阶段,并分析每个金融国际化子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视角,对中国金融国际化未来的宏观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初步设计出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模式、次序和方向。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将研究分为理论、案例、实证、政策分析四大篇,各篇具体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结论如下:第一、二章是理论分析篇。其目的是,在提出问题且理清本文逻辑框架的前提下,为全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重点想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一和第二个核心问题。本篇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1.从国别视角,定义了金融国际化。其核心内涵是“两个经济体之间金融融合的双向过程与状态”,主要表现为资本运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和货币的国际化。其中,货币国际化是大国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最高层级。2.基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安全。同时,厘清了个体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安全与金融危机四者之间逐层递进的关系。3.回顾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文献在研究内容、视角、方法上存在的研究倾向与不足,以此找寻到了本文的研究切入点。4.从金融国际化的表现维度入手,分析了资本运动国际化等七个金融国际化子进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并较系统地梳理出金融国际化正、负向作用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路径。正向作用路径主要有助推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弱化制度落差三大路径。负向作用路径主要有资本外逃、增加外源性风险导入渠道、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国际监管套利、监管与金融国际化进程错配、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特里芬难题、货币国际化进程逆转引发国内通胀等多重路径。同时,指出大、小国在各金融国际化子进程中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大国在货币政策协调、监管国际协作、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与安全问题,比小国突出;小国主要面临的是资本运动、金融机构、业务、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安全隐患问题。5.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二者的关系。指出,虽然同时存在金融国际化正、负向影响金融安全的渠道,但金融安全问题与金融国际化并没有必然联系。金融国际化与金融非国际化情况下,一国都可能存在金融安全隐患,甚至爆发危机。只是两种情况下,金融安全问题表现出的特征有所差异。因此,不能因为爆发金融危机,就因噎废食,中止金融国际化进程。一味地“闭关锁国”,反而容易使一国金融系统中已经出现的金融风险,暂时隐匿并囤积起来,从而得不到及时释放,而一旦遭遇冲击,便易引发危机。第三章是案例分析篇。本章想重点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异同,总结出值得中国在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过程中借鉴的共性与差异性启示。为此,本章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工作:1.选取美国、韩国分别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代表国,梳理了各自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发现,伴随着资本运动国际化的美元国际化启动于20世纪初期,而美国其他维度的金融国际化则集中发端于1960年代末期。其采用的推进模式是,借助两次世界大战,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实现美元国际化,并以美元国际化带动金融业务、机构、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而韩国的金融国际化进程,发端于1980年代的利率管制的放松,随后金融机构、市场、业务国际化进程陆续启动,并于1990年代提速了资本运动国际化进程,实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可自由兑换,进而以此为契机,开启了韩元国际化进程。2.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二者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美国的金融国际化具有“松-紧-松”螺旋式放松金融管制的自然演进特征,与韩国在政府主导下赶超式的金融国际化发展模式有着本质不同。一是美韩两国金融国际化的初始目的不同,所以立场不同;二是美韩两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起始点不同,从而开放的受益情况不同;三是美韩两国大、小国的不同国家形态决定了其开放策略的不同;四是美韩两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不同国情决定了其金融国际化各维度推进的先后次序不同。3.阐释了美韩两国各自在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中遭遇的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并总结出几点启示。共性启示有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是—国推行金融国际化战略的首要条件;奉行自由主义,并不意味着政府丧失了调控、干预的作用和功能,相反地,政府应主动、适时地调整金融国际化的推进进度;超越监管边界的金融创新必将带来风险的集聚;放松金融管制与强化金融监管并举,不断修正、改进、更新监管方式方法,动态地优化金融监管体系,使其能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改革的进度相匹配。差异性启示有二:其一,美国经验告诉我们,金融国际化进程是一种“松-紧-松”式的螺旋循环。这种具有自然演进特征的金融国际化发展模式往往伴随金融危机的产生,这要求我们关注金融制度建设、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合理边界,并能有效地对虚拟经济予以管理,保持社会信用总量与经济总量的适当比例。能否对虚拟经济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和危机救助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二,韩国作为与美国不同的赶超型国家,其经验启示我们,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合理次序安排;金融自由化改革,须以政府主导为主,具备计划性、渐进性的特点;一旦危机爆发,采用政府干预、激进型、彻底性的金融改革方案,能更快地走出危机困境。4.基于美国和韩国,分别具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家类别和大国、小国的国家形态,通过对其实施的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到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二者关系具有“国别效应”的结论。第四章是实证分析篇。本章欲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四和第五个问题。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是,探寻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二者之间在长、短期内存在的数量关系及其特征,从而为现有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来自中国样本的证据。为此,本章主要进行了三个部分的工作:1.对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进行了量化研究。其一,运用经济指标法,利用包含官方外汇储备在内的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度量了中国的“广义金融开放度”;其二,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视角,构建了能较全面刻画中国金融国际化各维度子进程的“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沿用法规描述指标法的思想,对各指标进行赋值,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样本数据提取主成分,从而构建出综合衡量金融国际化程度的“中国金融国际化指数”(CFII)。进一步地,通过分析该指数在[1979,2010]区间段上曲线斜率、趋势与波幅的变动情况,全面描绘出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在入世前后的变化特征。2.对中国金融安全状况进行了量化研究。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环境的视角,分别构建了中国微观、中观、宏观金融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1982-2009年间的宏观金融安全状况。通过对由此合成的中国金融安全指数(CFSI)的走势予以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二:(1)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内源性危机(外源性危机)爆发的概率分别会降低(增加);(2)金融国际化与国家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具有时变效应。二者间的关系会随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在金融国际化初始阶段,金融国际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负向影响效应通常会起主导作用,使得二者呈现负向关系;在中后期,正向影响效应往往会起主导作用,从而令二者间呈现正向关系。3.对量化研究得到的中国金融国际化指数和中国金融安全指数,实施了计量经济学分析。将CFII和CFSI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引入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中,对二者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内CFII与CFSI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内二者间存在误差修正关系。但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在t时刻二者之间均呈现出正向的数量关系;(2)从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FII每变动1%,CFSI将平均同向变动18.05个基点;从短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FII增长率每变动一个单位,CFSI波幅将平均同向变动15.26个基点,而当CFSI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非均衡误差将以0.49的调整力度把这种短期波动导致的非均衡状态,反向拉回至长期的稳定状态。第五章是政策分析篇。本章欲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六个问题。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是,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以期尽可能地发挥金融国际化提升国家金融安全状态的正向作用。为此,本章进行了四个部分的工作:1.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视角,回顾了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分析了各维度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1)虽然自入世以来,中国金融国际化各维度对应的国际化程度均从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不同维度的国际化程度却有着非一致性变化。总体而言,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最高,业务次之;金融监管国际化程度虽稳步提升,但仍略滞后于金融机构、市场、业务;货币政策国际化进程因1993、1994年的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显着提速,这种相对于其他维度的领先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而此后,该子进程推进得相对平稳;资本运动的国际化程度,随经常账户的完全开放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而逐渐提升,但其推进进度相对于前述五个维度,更为审慎;人民币国际化在入世前的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而自次贷危机以来却显着提速,更在2009-2010年一举超越了其他六个维度的国际化程度;(2)每个维度包含的各子国际化进程呈现出非对称的发展格局。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例,其虽自2008年以来显着提速,然而“重贸易、轻金融”的问题依旧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贸易进程远远领先于金融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发展状态。2.结合CFIl在不同时间段中斜率与数值的变化以及对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历史的回顾,将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划分为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金融抑制阶段(1979-1991)、金融运行机制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的阶段(1992-2000)、走向金融全面开放的过渡阶段(2001-2005)和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阶段(2006年至今)。3.基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视角,对未来金融国际化的宏观发展方向予以了展望。一是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化演进,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制度落差,以降低被风险转移、危机转嫁的可能性;二是要借后危机时代世界金融格局变革之机,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以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三是要突破原有局部性思维模式,转货币政策决策的一国视角为全球视角,加强货币政策操作的国际协作,并根据自身与其他参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国的经济融合度,确定选用规则性还是相机性政策协调模式;四是要在动态修正自身金融监管框架的基础上,强化在监管细节方面的国际合作,强调国际联合监管的及时性与实效性,将已签署的“谅解备忘录”落到实处;五是要把握国际监管的演进趋势,及时将监管模式、方法、技术的最新变化吸纳到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以各种监管模式、方法、手段并举的方式,构筑国家金融安全的监管防线。4.结合美韩两国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的经验、启示与中国金融国际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推进模式”,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推进次序、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可采取“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以货币政策国际化为先导者,以金融机构、业务、市场、资本运动国际化为助推者,以金融监管国际化为并行者”+“产业国际化与金融国际化联动、共振”的金融国际化战略推进模式,即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中国金融国际化的终极目标,需要首先以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国际化创造利益驱动源,并通过逐一推进金融机构、业务、市场国际化与资本运动的国际化,借四维度之合力,为人民币搭建起“走得出、留得住、流得回”的循环途径,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由于前述六个维度的国际化进程都离不开金融监管体系及时的更新与修正,以实现相互间的动态匹配,因此需要将金融监管国际化作为其余国际化维度的并行者;另外,一国金融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充足的原始动力源,因此单一从金融领域出发,促进某一个或几个子维度的国际化进程,不足以持续性地推动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必须从实体经济领域寻找动力源,即应以实体企业的海外扩张带动金融企业“走出去”,以发挥实体企业国际化与金融企业国际化之间的联动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国际化与金融国际化共振的目标。本文可能有的贡献之处如下:1.理论研究方面可能有的贡献其一,比较系统地梳理了金融国际化七个表现维度下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及其负向作用于国家金融安全的一般路径,与此同时,基于金融开放性收益,提出了金融国际化正向作用于一国金融安全的三个主要路径。其二,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视角,分门别类地梳理了自1979年以来中国金融国际化各子进程中发生的代表性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刻画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各维度具有的“非对称性”结构特征。其三,初步构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推进模式”,探讨了在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金融国际化终极目标的假设前提下,应如何通过其他维度的国际化,辅助、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其推进的先后顺序、主次关系应如何安排?每个维度应重点推进的方向是什么?2.实证研究方面可能有的贡献其一,首次比较系统地测度了中国在1979~2010年间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大小与变化趋势。在对金融国际化的量化研究中指出,金融国际化是个多维概念,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金融开放度,因此,在量化其程度时需要从其表现维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界定。本部分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视角,全面构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对法规描述指标法予以了一定修正,弱化了事件赋值的主观性;三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了可用于纵向比较的“中国金融国际化指数”,由此创建了“中国金融国际化时序数据库”,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其二,基于金融国际化动态演进的视角,分宏观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三个层面,构建了宏、中、微观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现有研究的主要差异在于,观察视角的不同(强调是在金融开放条件而非封闭条件下,并且突出是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动态而非静态地考察金融安全状况),从而指标选择与设计的侧重不同,以此反映中国金融国际化加速进程中金融安全状况的动态变化特征。其三,基于包含相关系数与交叉系数在内的相关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序列相关检验、异方差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与建模手段,对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较全面地刻画了二者长、短期关系具有的数量特征。

姜英梅[10](2011)在《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自身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相比农业和工业部门,中东金融部门发展相对较好。近年来,中东金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与政治、宗教和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与此同时,国内外对中东金融领域也日益关注。本论文是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的尝试之作。论文以中东金融体系演变及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起点,以新制度金融理论为基础,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概况和总结了地缘政治、石油美元、宗教、商业文化环境和金融全球化,这五大因素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并就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环境、确立中东金融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包括引言和八章内容。引言部分提出了“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由及意义;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对中东金融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述;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基本逻辑、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中东金融体系发展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脉络和变迁轨迹,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四个时段阐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1973年前是现代银行的兴起阶段,1973-1980s是中东金融体系雏形建立时期,1990s是中东金融体系逐步深化时期,2000年以来中东金融飞速发展时期。重点分析了中东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对新制度经济(金融)学的解释,引伸到中东金融体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就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因素。因此,对中东金融发展脉络的梳理是探讨影响中东金融发展因素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东金融体系的地缘政治背景。该部分首先分析了石油与地缘政治关系,指出世界强国尤其是美国对中东石油财富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根本原因。论文接着分析了中东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较量对伊斯兰银行的推动,以及西方“伊斯兰威胁论”对中东伊斯兰金融的诟病。“9·11”事件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金融反恐战对中东金融,尤其是对伊斯兰银行、慈善机构造成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对中东地区主要战争及其经济影响的分析,得出只有在和平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论断。第三章,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的推动作用。该部分首先分析了石油与中东经济的关系,指出中东国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是中东经济易于波动的主要原因,而石油价格的波动也与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化态势有很大关系。论文阐述了20世纪70-80年代和21世纪初的石油美元回流机制。通过分析,指出第一次石油美元回流促进了国际资本大流动和国际债务激增;新石油美元回流有助于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但也可能助长资产泡沫。最后着重阐述了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发展的作用,指出石油美元促进阿拉伯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增加银行流动性导致信贷膨胀、催生了金融中心梦想,并实现了从石油资本到金融资本的转变。第四章,中东金融体系的伊斯兰特色。本章首先分析了伊斯兰经济和金融思想,指出伊斯兰金融是伊斯兰教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论文分析了伊斯兰金融的兴起与发展,介绍了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东伊斯兰金融发展概况,指出伊斯兰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与伊斯兰复兴运动和石油美元息息相关。本章还对伊斯兰金融和传统金融进行比较,指出伊斯兰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形式。最后,论文阐述了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治的关系,指出伊斯兰金融的发展程度与政府有很大关系,政府越支持,发展越顺利。第五章,中东地区特殊的商业文化环境。该部分分析了中东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和商业文化习俗、科技信息、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对中东金融发展的影响。指出尽管中东国家公布并实施了许多改革计划,但是改革的结果还是有限的、分散的和没有成效的。中东国家商业环境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活力与竞争力。从而导致经济相对封闭、外国投资进入困难、国际融资环境差、普通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信贷融资。因此,未来中东国家应着重加强对政治、法律、市场等制度环境的建设。第六章,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该部分主要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实质、中东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金融的影响。指出金融全球化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实际上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其核心依然是垄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加大了金融风险并导致金融危机频发。中东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包括货币政策改革、银行业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由于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因此金融风险相对较小。然而,金融全球化不存在任何经济绝缘体。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中东国家金融体系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冲击。第七章,新兴金融资产——主权财富基金。选择主权财富基金作为论文的案例,与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主权财富基金的高关注度有很大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概况和金融危机后的变化,指出主权财富基金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新兴力量,其主权特性、跨境投资特点以及不透明的运作方式,使西方国家质疑其政治动机。实际上主权财富基金争论的实质在于国际金融主导权。这也是西方国家实施金融保护主义的根源所在。本章还分析了中东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变化,指出主权财富基金实质上是从石油财富演变而成的金融资产。第八章,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思考。基于前述各章的分析,本文认为:中东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变迁以提高金融绩效的过程;中东金融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其表现有所不同,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因素是主要因素,那一种是次要因素。中东金融中介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结构性分离的特点。中东金融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金融变迁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需求为辅;金融部门应主动开放、适度自由、加强监管和保护;以地区整合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冲击,逐渐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国际新秩序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市场监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市场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金融全球化概述
二、金融全球化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影响
    (一) 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
    (二) 金融全球化为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机遇
        1、为中国提供人才和资金。
        2、有利于中国学习国外经验。
        3、有利于中国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金融全球化下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
        1、中国金融业创新意识乏善可陈。
        2、中国金融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3、中国金融业制度不完善。
        4、中国银行业发展尚不健全、易受国际游资冲击。
三、中国金融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我国金融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
    (二) 分业经营模式无法完全适应金融活动的高度灵活。
    (三) 中国对于银行业欠缺严格的管理。
    (四) 金融监管存在局限性。
    (五)
四、中国金融业应对金融全球化的建议
    (一) 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体制。
    (二)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 全方面推进金融系统供给改革。
五、结论

(3)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脆弱性问题研究
        1.2.2 区域经济开放与房地产经济
        1.2.3 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问题研究
        1.2.4 房地产金融脆弱性
        1.2.5 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理论研究
    2.1 开放经济发展的概述
        2.1.1 经济全球化
        2.1.2 区域经济开放
        2.1.3 金融开放理论
        2.1.4 金融市场化理论
    2.2 市场脆弱性理论基础
        2.2.1 脆弱性内涵
        2.2.2 经济脆弱性的内涵界定
        2.2.3 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及分类
        2.2.4 房地产市场的脆弱性
    2.3 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理论
        2.3.1 金融传染性的内涵
        2.3.2 金融传染的相关理论基础
    2.4 房地产金融风险理论
        2.4.1 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及产生的根源
        2.4.2 金融风险的相关基础理论
        2.4.3 房地产金融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的机理分析
    3.1 区域经济开放与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
        3.1.1 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3.1.2 区域经济开放条件下房地产经济中的巴萨理论
    3.2 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
        3.2.1 经济全球化与新兴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3.2.2 金融开放背景下金融市场化与新兴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3.3 经济全球化下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分析
        3.3.1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传染渠道
        3.3.2 国际危机对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渠道
    3.4 汇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
        3.4.1 汇率的价格传导机制
        3.4.2 汇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传导渠道
        3.4.3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关于汇率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机制
    3.5 利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
        3.5.1 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渠道分析
        3.5.2 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
        3.5.3 汇率、利率与房地产价格联动性的理论模型
第4章 中国房地产区域市场经济脆弱性分析
    4.1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评估方法的选择
        4.1.1 灰色聚类法
        4.1.2 集对分析法
        4.1.3 综合指数评价法
        4.1.4 脆弱性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4.2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子系统和指标体系
        4.2.2 脆弱性指标的数据描述分析
    4.3 脆弱性综合评级指标标准化处理
        4.3.1 适度评价指标
        4.3.2 正向指标
        4.3.3 负向指标
    4.4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脆弱性综合评估法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4.2 基于熵值法确定第三层指标权重
        4.4.3 基于熵值法确定子系统指标权重
    4.5 我国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评估
        4.5.1 各省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
        4.5.2 全国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估
        4.5.3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同质性
        4.5.4 区域房地产经济脆弱性的异质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全球化下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的实证分析
    5.1 房地产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脆弱性
    5.2 DCC-MGARCH模型说明与设定
        5.2.1 GARCH族模型发展的历程
        5.2.2 DCC-MGARCH模型估计步骤
    5.3 数据描述
        5.3.1 变量说明
        5.3.2 收益率波动集聚性分析
        5.3.3 数据特征分析
    5.4 相关检验
        5.4.1 单位根检验
        5.4.2 自相关检验
        5.4.3 非对称性检验
    5.5 国际金融波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传染性的实证分析
        5.5.1 各地区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DCC-MGARCH估计
        5.5.2 各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阶段DCC-MGARCH估计
        5.5.3 各地区市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关性的动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开放下金融市场化对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金融开放背景下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1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数据分析
        6.1.2 金融市场因素分析
        6.1.3 利率
    6.2 计量方法与模型
        6.2.1 计量方法选择
        6.2.2 Markov区制转换模型设定
        6.2.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3 汇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实证检验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协整检验
        6.3.3 汇率区制划分
        6.3.4 基于不同汇率区制下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脉冲响应分析
    6.4 利率市场化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实证检验
        6.4.1 单位根检验
        6.4.2 协整检验
        6.4.3 基于利率区制下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脉冲响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开放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
        7.2.1 构建各区域房地产市场经济脆弱性评估体系
        7.2.2 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
        7.2.3 健全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7.2.4 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实时监控机制
    7.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7.4 进一步研究方向
        7.4.1 更深入地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理论与实证研究
        7.4.2 对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四 研究方法与学术努力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际游资与金融安全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机理研究
    第一节 国际游资的内涵特征界定及流动渠道分析
        一 国际游资的含义及来源
        二 国际游资的表现特征
        三 国际游资的流动渠道
    第二节 国际游资形成的根源分析
        一 国际游资形成的内部因素
        二 国际游资形成的外部因素
    第三节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构建
        一 金融安全与国际关系之解读
        二 金融安全概念研究评述
        三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分析范式
        四 国家金融安全需求衡量标准
    第四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机理分析—金融危机为例
        一 国际游资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二 国际游资对金融安全需求的影响机理
    小结
第二章 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内外部环境解析
        一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外部环境
        二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内部环境
    第二节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流动渠道探析
        一 经常项目渠道
        二 资本与金融项目渠道
        三 投资市场渠道
        四 非法渠道
    第三节 国际游资流动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一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现状
        二 国际游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游资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国际游资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一 QFII的扩容增加股市投机氛围
        二 国际游资的套利行为导致股市巨幅波动
        三 国际游资的羊群行为会诱发金融危机
    第二节 国际游资动对外汇市场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加剧外汇储备波动
        二 国际游资冲击外汇汇率
        三 国际游资对外汇制度形成挑战
    第三节 国际游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流入诱发通货膨胀
        二 国际游资外逃挤重创实体经济
    第四节 国际游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流入导致双顺差趋势
        二 国际游资外逃加剧误差与遗漏项目扩大
        三 国际游资对资本项目开放形成挑战
    第五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研究
        一 通过汇率变动加剧银行经营风险
        二 通过货币供给渠道影响银行业稳定
        三 通过资产价格变动加剧银行业经营风险
    第六节 国际游资对金融监管的影响研究
        一 国际游资抵消国家货币政策的效用预期
        二 国际游资加剧金融监管难度
    小结
第四章 防范国际游资风险,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
        一 维护发展需求对提升抵御国际游资风险能力贡献度分析
        二 在G20框架下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话语权
        三 发挥中国在创建国际金融组织的主导作用
        四 合理调控外储、扩宽境外筹资渠道、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五 在G20框架下加强对国际游资的全球监管合作
        六 加强对国际游资区域和双边金融监管合作
        七 建立国家层次的金融混业监管
    第二节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基本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 严控QFII加强股市去杠杆和上市公司治理
        二 优化汇率弹性和货币组合引入“托宾税”加强预期引导
        三 全面采取限售措施严控国际游资在房地产市场外逃
        四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
        五 内外兼修提升银行业抗风险能力
        六 完善反洗钱法规加大反洗钱力度
        七 健全国际游资预警监控体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导论
    0.1 事实与问题
        0.1.1 多样化体系下的金融监管现状
        0.1.2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0.2 文献综述研究
        0.2.1“逐顶”监管竞争与法律产品理论
        0.2.2“逐底”监管竞争与部门利益理论
        0.2.3 简单二分法的困境
        0.2.4 监管合作论—对“逐底”监管竞争论的一种回应
        0.2.5 研究的黑箱化:一些没有被考量的因素
    0.3 论文思路及研究方法
        0.3.1 论文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0.4.1 主要观点
        0.4.2 创新之处
1 金融监管竞争的基本理论分析
    1.1 金融监管竞争基本范畴界定
        1.1.1 政府竞争论下的监管竞争
        1.1.2 金融监管竞争概念的厘定
    1.2 金融监管竞争规制的理论阐释
        1.2.1 金融监管竞争的性质分析
        1.2.2 金融监管竞争的效应分析
        1.2.3 金融监管的积极竞争与消极竞争
        1.2.4 金融监管竞争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
    1.3 金融监管竞争的理论前提假设
        1.3.1 监管资源的稀缺性
        1.3.2 监管机构之理性经济人
    1.4 金融监管竞争的维度与范围
        1.4.1 横向与纵向:金融监管竞争的两个维度
        1.4.2 监管市场与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竞争的范围
    1.5 金融监管竞争的方式与策略
        1.5.1 规范监管与日常监管:金融监管竞争的两种方式
        1.5.2 作为与不作为:金融监管竞争的策略
    1.6 金融监管竞争的类型化分析
        1.6.1 类型化分析对金融监管竞争研究的启示
        1.6.2 金融监管竞争的分类意义
        1.6.3 金融监管竞争类型化研究的分类标准
2.中央金融监管角力与协调失序
    2.1 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中央金融分业监管困局
        2.1.1 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形成
        2.1.2 金融分业监管格局的现状
        2.1.3 困境:以分业监管应对混业经营
    2.2 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角力
        2.2.1 资产证券化的多头监管格局
        2.2.2 资产证券化监管竞争的负面影响
    2.3 股市调控行动中的协调失序
        2.3.1 央行与证监会调控态度差异
        2.3.2 证监会与银监会监管策略分歧
        2.3.3 历史的相似之处
        2.3.4 中央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约束软化
    2.4 中央金融监管消极竞争成因理论阐释
        2.4.1 专业化分工背后的碎片化悖论
        2.4.2 双重利益背景下的“地盘之争”
        2.4.3 双重角色驱使下的“父爱主义”
3.金融监管的央地博弈与地方竞赛
    3.1 纵向金融监管缺失、地方金融发展与监管竞争的出现
        3.1.1 垂直金融监管体制下的地方金融监管缺失
        3.1.2 地方金融兴起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产生
        3.1.3 垂直金融监管体系、地方政府以及金融监管竞争的出现
    3.2 地方交易所清理整顿的央地博弈
        3.2.1 地方交易场所乱象丛生
        3.2.2 中央历次清理整顿工作回顾
        3.2.3 地方对中央清理整顿政策的执行情况考察
        3.2.4 地方政府在清理整顿中的双重身份与利益诉求
    3.3 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地方监管竞赛
        3.3.1 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权限的央地分配
        3.3.2 各地对中央《指导意见》的调整性规定
        3.3.3 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竞赛效应
    3.4 央地、地方金融监管竞争的内生逻辑
        3.4.1 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定位和功能之惑
        3.4.2 中央金融监管策略缺乏针对性
        3.4.3 金融监管权纵向配置的规范化缺失
4.涉外金融监管的对弈与角逐
    4.1 金融全球化时代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现状
        4.1.1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的影响
        4.1.2 后危机时代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的表现
    4.2 涉外金融监管双边对弈:以“中国概念股”审计事件为视角
        4.2.1“中概股”上市审计监管博弈历程回顾
        4.2.2 中美审计监管博弈对相关者利益的侵损
        4.2.3 中美双边监管对弈的直接原因:法律抵触
        4.2.4 中美双边监管对弈的根源所在:监管自主权维护与域外监管扩张
    4.3 涉外金融监管多边角逐:以巴塞尔协议Ⅲ落地实施为中心
        4.3.1 巴塞尔Ⅲ的各国实施情况
        4.3.2 巴塞尔Ⅲ倾斜性规定对中国利益的消解
        4.3.3 巴塞尔资本协议演进中的大国主导与角力
    4.4 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的成因分析
        4.4.1 国家金融竞争实现之手段
        4.4.2 国家金融主权的扩张与维护
        4.4.3 国际金融软法的约束困境
5.金融监管竞争秩序的重塑
    5.1 金融监管秩序法治化:从失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转变
        5.1.1 竞争秩序维护之必要
        5.1.2 法治化:竞争秩序维护之路
    5.2 金融监管体制顶层设计的重构
        5.2.1 监管竞争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因果关系
        5.2.2 金融监管体制调整的路径选择
    5.3 我国金融监管的机制创新
        5.3.1 中央金融监管的“多元双峰”格局
        5.3.2 央地金融监管权力配置
    5.4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优化
        5.4.1 监管优化、竞争与协调
        5.4.2 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规范化
    5.5 地方金融监管逐底竞赛的治理
        5.5.1 实现地方事权、财权相匹配
        5.5.2 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5.5.3 建立地方金融监管绩效考核制度
    5.6 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约束机制构建
        5.6.1 加强跨境金融监管协调制度建设
        5.6.2 提高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话语能力
        5.6.3 硬化国际金融监管软法
    5.7 金融监管竞争的多元化约束
        5.7.1 多中心治理与多维约束
        5.7.2 反垄断法在规制监管竞争上的作用
        5.7.3 多层次司法制约体系的建立
        5.7.4 行业协会相关作用的发挥
        5.7.5 公众监督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现有文献的评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价值与力图实现的创新
    五、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银行业垄断:问题与规制需求
    第一节 银行业垄断:从结构到行为的问题演进
        一、银行业垄断结构及其外部性传导
        二、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反垄断法规制思路变迁
        三、垄断行为: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导向
    第二节 银行业垄断:从社会争议到法学问题
        一、银行业垄断社会争议中的法学追问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既有趋势
        三、银行业垄断引发的法学问题澄清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基于市场化需求的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制度变迁
        二、我国银行业垄断行为的衍生场域
        三、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内涵阐释
    第一节 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的理论澄清
        一、反垄断法适用的制度障碍及其释明
        二、反垄断法视野下的银行业性质判断
        三、《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的实然逻辑
    第二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认定思路
        一、垄断效果的判断规则
        二、合理规则的具体实施:市场界定
        三、我国银行业垄断行为认定的一般思路
    第三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主体言说
        一、垄断行为主体的反垄断法理解
        二、银行业垄断行为实施主体审视
        三、银行业垄断行为利益相关主体
        四、银行业垄断行为主体一般结论
    第四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类型探讨
        一、银行业垄断行为之垄断协议
        二、银行业垄断行为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银行垄断行为之经营者集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问题审视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目标虚化
        一、法律规制目标的一般理解
        二、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实然把握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现实语境
        四、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虚化效应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权力冲突
        一、反垄断法规制与行业规制冲突的理论阐释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金融规制的权力冲突表现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金融规制的权力冲突缘由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方法困境
        一、银行业对反垄断法规制提出的挑战
        二、反垄断法规制方法的银行业适用
        三、从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效果预估
        一、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现有效果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效果推导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效果实现之要点初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阐释
        一、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秉持
        二、银行业发展的传统与未来——基于监管理念的演变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预设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利导向
        一、从竞争到权利的反垄断法规制目标转化
        二、银行业主体的权利预设及其垄断演化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银行业市场权利冲击
        四、银行业市场权利重塑与垄断问题破解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冲突协调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的普遍性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的客观必然性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化解的应然逻辑
        四、银行业金融规制的现实趋势——基于规制冲突的缓和
        五、银行业垄断治理规制冲突的缓和向度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调试向度
        一、银行业反垄断:从法律效力到法律实效
        二、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由局限回归特征
        三、独特性塑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示范与突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进路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禀赋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实施维度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基本原则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发展向度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力协调
        一、主要国家银行业垄断规制权的配置模式概览
        二、银行业垄断规制权的法域涉及
        三、权力协调之整体架构
        四、权力协调之协调机构设置——基于反垄断法规制主导的思考
        五、权力协调之关键问题:垄断行为执法管辖权配置
        六、权力协调之特殊问题:政府行为的反垄断审查
        七、权力协调之制度补充:执法和解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完善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基础制度完善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实体制度完善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程序制度完善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方法探索
        一、银行业反垄断实施的主体多元化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竞争倡导适用
        三、银行业市场发展的竞争中立原则
        四、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行政指导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民间金融概述
    (一)民间金融的界定
    (二)民间金融的特征
    (三)民间金融的现状
二、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金融脆弱性理论
    (二)政治学基础:公共利益理论
    (三)法理学基础:社会契约理论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
    (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法律制度提出的要求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及缺陷
四、域内外民间金融法律规制实践及启示
    (一)域外民间金融法律规制实践
    (二)我国地方性民间金融规制的尝试
    (三)域内外民间金融法律规制实践的启示
五、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实现路径
    (一)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理念之重塑
    (二)我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框架之构建
    (三)我国民间金融配套法律制度之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金融危机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封闭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2.3 开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2.4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风险来源与危机生成路径
    3.1 中国经济全球化概述
    3.2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风险评价
    3.3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风险来源
    3.4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生成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内容设定
    4.1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指数设计
    4.2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指标选择依据
    4.3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的离散状态预警
    5.1 方法说明
    5.2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离散状态预警的变量设置
    5.3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离散状态预警的估计
    5.4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离散状态预警的效果评价与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的连续状态预警
    6.1 方法说明
    6.2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连续状态预警的外生变量设置
    6.3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连续状态预警的估计
    6.4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连续状态预警的效果评价与预测
    6.5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结果原因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防范对策
    7.1 短期对策
    7.2 长期对策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理论与实证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
    1.4 本文可能有的贡献之处
        1.4.1 理论研究方面可能有的贡献
        1.4.2 实证研究方面可能有的贡献
2.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一个理论分析
    2.1 金融国际化的定义与表现维度
        2.1.1 对金融国际化概念的界定
        2.1.2 对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界定
    2.2 金融安全的定义
        2.2.1 与金融安全有关的几个核心概念
        2.2.2 对金融安全的界定:基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
    2.3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2.3.1 文献回顾
        2.3.2 文献评述与本文切入点
    2.4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的负向关系: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研究视角
        2.4.1 资本运动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2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3 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4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5 金融监管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6 货币政策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4.7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
    2.5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的正向关系:基于金融开放性收益的研究视角
        2.5.1 金融国际化正向作用于金融安全的路径之一:经济增长路径
        2.5.2 金融国际化正向作用于金融安全的路径之二:金融发展路径
        2.5.3 金融国际化正向作用于金融安全的路径之三:制度落差弱化路径
    2.6 有关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关系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个辨析
        2.6.1 金融安全问题只与金融国际化有关吗?
        2.6.2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吗?
3.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基于代表性国家的案例分析
    3.1 美国金融国际化历程:经验、教训与启示
        3.1.1 美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阶段与特征
        3.1.2 来自美国的启示
    3.2 韩国金融国际化历程:经验、教训与启示
        3.2.1 韩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阶段与特征
        3.2.2 来自韩国的启示
    3.3 代表性国家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问题的比较分析
        3.3.1 美、韩两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差异性分析
        3.3.2 美、韩两国经验和教训的共性与差异性启示
4.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基于中国样本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度量
        4.1.1 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度量方法:回顾与比较
        4.1.2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度量:基于经济指标法
        4.1.3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度量:基于法规描述指标法
    4.2 金融国际化视角下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度量
        4.2.1 国家金融安全状况的量化研究:回顾与比较
        4.2.2 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构建:指标体系设计与指数合成
        4.2.3 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测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4.3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
        4.3.1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的长期关系:基于协整模型的实证研究
        4.3.2 中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安全状况的短期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
        4.3.3 实证研究结论小结
5. 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回顾与展望
    5.1 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分析
        5.1.1 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研究视角
        5.1.2 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阶段划分:基于金融国际化程度变化的视角
    5.2 中国金融国际化宏观发展方向展望: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5.2.1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化演进,缩小国间制度落差
        5.2.2 积极参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升话语权
        5.2.3 在遵循一定协调原则的前提下,主动参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5.2.4 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联手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
        5.2.5 紧跟国际监管趋势,构筑金融安全的监管防线
    5.3 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推进模式、次序与方向:一个初步构想
        5.3.1 对推进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思考:来自美、韩两国的启示
        5.3.2 对中国金融国际化战略推进模式的构想
        5.3.3 未来金融国际化各子维度的主要推进方向
6.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核心问题小结
    6.2 全文主要观点与结论小结
        6.2.1 理论分析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6.2.2 案例分析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6.2.3 实证分析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6.2.4 政策分析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6.3 全文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6.3.1 全文的不足之处
        6.3.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东金融体系概述——新制度金融理论的视角
    第一节 中东现代银行的兴起
        一、金融活动产生的原因
        二、现代银行的兴起
        三、商业银行国有化
    第二节 中东金融体系雏形(1973-1980s)
        一、中东金融体系雏形的建立
        二、金融中心的转移
        三、中东银行国际化
    第三节 中东金融体系逐步深化(1990s)
        一、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
        二、金融部门效率
    第四节 中东金融体系现状(2010s)
        一、中东国家金融机构类型
        二、银行信贷膨胀
        三、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第五节 新制度金融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诠释
        二、新制度金融理论阐释
第二章 中东金融体系的地缘政治背景
    第一节 石油地缘政治
        一、石油与地缘政治危机
        二、石油争夺战背后的金融货币战
    第二节 中东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
        一、中东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
        二、伊斯兰教与西方
    第三节 “9·11”事件与金融反恐
        一、“9·11”事件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影响
        二、金融反恐对中东伊斯兰金融机构的影响
    第四节 战争与冲突
        一、黎巴嫩内战与贝鲁特金融中心的衰退
        二、两伊战争对两国及海湾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第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银行业的影响
        四、海湾战争结束后的金融自由化进程
        五、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祸首?
第三章 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石油与中东经济
        一、石油与中东经济的关系
        二、国际石油市场金融化
    第二节 石油美元
        一、1970s 和 1980s 石油美元回流
        二、石油美元回流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债务的关系
        三、新石油美元回流与全球不平衡
    第三节 石油美元与中东金融发展
        一、石油美元促进银行机构迅速发展
        二、中东图谋金融权力中心
        三、石油美元、银行流动性与信贷膨胀
        四、石油美元加速中东资本市场发展
        五、从石油资本到金融资本
第四章 中东金融体系的伊斯兰特色
    第一节 伊斯兰金融思想
        一、伊斯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伊斯兰金融思想的主要原则
        三、伊斯兰经济和金融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伊斯兰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一、伊斯兰金融发展概述
        二、中东国家伊斯兰金融概况
        三、伊斯兰金融规模及发展特点
        四、伊斯兰金融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五、金融全球化与伊斯兰金融发展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伊斯兰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一、主要伊斯兰金融工具
        二、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
    第四节 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一、金融与政治
        二、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权合法性
第五章 中东地区特殊的商业文化环境
    第一节 政治文化环境
        一、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
        二、政府治理的低排名
        三、司法体系世俗化
        四、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商业文化
        一、传统社会结构
        二、传统商业文化
        三、过度城市化
        四、科技信息
    第三节 市场竞争环境
        一、做生意不容易
        二、竞争环境差
        三、利益集团与低透明度
第六章 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回顾
        二、金融全球化的含义、实质与影响
        三、金融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四、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
    第二节 中东国家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自由化含义
        二、中东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
        三、金融体系改革任重道远
        四、海合会国家的国际金融合作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银行业流动性紧张、信贷紧缩
        二、股市下挫,市值缩水
        三、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受损
        四、国际资本流入缓慢回升
        五、迪拜世界债务危机
第七章 新兴金融资产:主权财富基金
    第一节 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及其特点
        一、主权财富基金发展概况
        二、主权财富基金蓬勃发展的原因
        三、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特点
        四、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主权财富基金
    第二节 主权财富基金之争
        一、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影响力
        二、主权财富基金争论的实质
        三、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监管
    第三节 海湾国家 SWFs——从石油财富到金融资产
        一、石油储备的“地下”财富和“地上”财富
        二、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概况
        三、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多元化投资策略
第八章 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影响中东金融体系发展诸因素
        一、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功不可没
        二、伊斯兰教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具有两面性
        三、商业文化环境总体不利于中东金融发展
        四、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深化的显着作用
        五、地缘政治危机对中东金融体系的破坏性
    第二节 金融与经济增长
        一、有关中东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二、影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未来态势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
        二、开放自由与监管保护
        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市场监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J]. 李彩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24)
  • [3]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脆弱性研究[D]. 雷雨亮. 湘潭大学, 2017(01)
  • [4]国际游资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于志强. 暨南大学, 2017(05)
  • [5]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D]. 肖韵. 西南财经大学, 2017(01)
  • [6]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D]. 刘乃梁.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7]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的法律规制[D]. 崔斌.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8]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研究[D]. 解凤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5)
  • [9]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理论与实证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D]. 吴婷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10]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D]. 姜英梅.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标签:;  ;  ;  ;  ;  

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市场监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