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18岁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孟锦慧[1](2021)在《我国原创YA文学出版现状探析》文中指出
孙涛涛[2](2021)在《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的第四位主要危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糖,缺乏身体活动还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患病风险。青少年时期的身体活动除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外,该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还会延续到成年之后,对其后续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社区是青少年除了学校之外所处时间最长的重要居住环境,为明确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社区环境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群的影响差异,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以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毕节市的青少年和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运用青少年身体活动调查问卷(PAQ-CN)、青少年久坐行为调查问卷(ASAQ-CN)、以及研制的社区环境问卷、社区工作人员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对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及其与社区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贵州省12-18岁青少年身体活动平均得分为2.20±0.57(男:2.27±0.59、女:2.14±0.55)、久坐行为达到5.15±3.71h/day(男:5.23±3.64h/day、女:5.08±3.34h/day);总体屏幕时间达到1.37±1.45h/day(20.9%未达标),其中男生1.44±1.52h/day(21.8%未达标),女生1.30±1.38h/day(20.1%未达标);主干家庭孩子身体活动水平得分最高(2.28±0.58)、单亲家庭孩子久坐时间最长(6.02±1.30h/day);13岁的孩子身体活动达到最高水平(2.42±0.54);回归分析显示:“社区体育宣传”对城市地区青少年身体活动的adj R2=10.6%、农村地区青少年adj R2=3%;“运动场所类型”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adj R2=10.8%、高中生adj R2=6.1%;“社区绿化地带”对女生身体活动adj R2=4.2%、男生adj R2=3%;“社区同伴”对单亲家庭孩子的adj R2=23.3%、核心家庭adj R2=11.4%。结论: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较低,男生身体活动水平略高于女生;贵州省社区内可玩耍的绿化地带、社区整体的观赏性对女生和初中生的影响更大;交通安全对女生、初中生以及城市的青少年影响更大;女生和城市地区青少年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社区内同伴的影响;社区环境首要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因素是运动场所的数量、种类,以及体育氛围。建议:1)结合初中生、女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贵州省社区运动场所类型;2)结合初中生、女生需求,改善贵州省城市社区周边交通安全状况;3)以初中生和女生为重点,采用城市为主、农村为辅的方式加强贵州省社区体育宣传;4)以高中生、女生、单亲家庭孩子为重点,加强贵州省城市社区邻里互动。
曹蕊[3](2021)在《语言类网红“PAPI酱”短视频对用户情绪倾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优势内容、倾向性观点和情绪不断汇聚并增势,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网红”。较之图文时代的粉丝看重文采和图片美感,短视频时代的用户更关注短视频所表达的态度以及情绪。网红发布的短视频内容会得到大规模网民的点赞、评论和分享,其对用户情绪的暗示性和感染力极强。一直以来,学者们致力于戏剧影视的用户情绪倾向理论研究。但目前,在用户情绪倾向研究领域,已有学者运用人工标记和机器学习等方法,通过训练大量的线上、线下文本,捕捉到比较全面的情绪类型以及情绪倾向。他们主要着眼于网络舆情、网络口碑以及微博文本情绪等,鲜少有针对网红对用户情绪倾向的影响分析。本文探讨语言类网红的短视频对用户情绪倾向的影响,旨在为MCN机构以及新媒体营销行业提供有迹可循的用户情绪变化规律及其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新媒体技术重塑了用户的话语权,MCN机构可以利用信息形式、主题内容、网红情绪等激发用户情绪,从而使网红短视频不断被分享,以此提升网红的关注度。首先,本文通过对语言类网红“papi酱”短视频的信息形式特征分析发现,网红短视频的推送时间、系列视频、出镜人、片头、片尾都可以引发用户的情绪倾向。其中推送时间、出镜人、片头、片尾负向影响用户情绪倾向;系列视频正向影响用户情绪倾向。同时发现系列视频、片头的影响力远大于推送时间、出镜人、片尾的影响力。其次,论文通过语言类网红“papi酱”短视频的信息内容特征发现,面向实体的主题、面向事件的主题、面向习语的主题都能引发用户情绪倾向。其中面向实体的主题、面向习语的主题正向影响用户情绪倾向;面向事件的主题负向影响用户情绪倾向。研究还发现,面向实体的主题、面向习语的主题的影响力远大于面向事件的主题。第三,本文通过对语言类网红“papi酱”短视频的信息情绪倾向的研究发现,短视频的中性情绪和用户情绪倾向不相关;正向情绪的短视频、负向情绪的短视频和用户情绪倾向相关,且短视频的正向情绪和用户的情绪倾向正相关,短视频的负向情绪和用户的情绪倾向呈负相关。但短视频的正向情绪的影响力小于短视频的负向情绪。最后,研究发现,根据影响用户情绪倾向的程度,短视频的信息特征排序依次为信息内容、信息情绪、信息形式。
李敏[4](2020)在《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远离自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然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逐步兴起,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建立有效的联结;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和旅游的资源,在当下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地域性景观风貌、传承绿色生活的理念、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绿色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基于我国国情特征开展在森林户外环境下的自然环境教育,对于探索自然教育新型模式、建设森林的生态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然教育的概念辨析、理论研究等,结合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领域和理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体验性景观对于自然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下的景观设计。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体验性、保护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体验的多维层次、景观的空间与要素、自然教育课程活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探索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的应用。通过本文研究总结得出:(1)森林中的自然环境教育应注重体验性的设计,以感官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叙事性的手法进行自然环境、场地设施、活动方案的设计;景观要素的体验性设计能够塑造独特的环境意向;(2)自然教育径与环境解说是在森林环境中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3)要充分挖掘场地的景观资源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结合森林环境教育的内容,实现具有本地特色和唯一性的自然教育基地设计;(4)自然教育活动课程的策划、教育基地的运营和老师的专业引导是一个自然教育基地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类似的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提供有效的实践项目借鉴。
孟春晓[5](2020)在《儿童绘画两次“危机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肥城市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儿童心理学中,从出生到18岁都属于儿童。在法律上,根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界定,0-18岁的任何人皆属于儿童。儿童绘画是儿童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活动,他们根据自身的想法以及生活经验进行绘画活动,因此儿童绘画也成为了一种语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儿童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研究儿童美术问题,本文搜集了大量关于儿童绘画阶段的文献资料,首先以罗恩菲德、屠美如和王大根等教育家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五个阶段:涂鸦期(1.5-4岁);象征期(4、5岁);图式期(5-8岁);写实期(8-13岁);青春危机期(13-17岁)。随后对山东省肥城市0-18岁的儿童、儿童家长,以及各阶段的学校美术教师以网上问卷的方式,以山东省肥城市儿童为对象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发现,处在图式期(5-8岁)和青春危机期(13-17岁)两个阶段的儿童对美术的兴趣有着明显的降低,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显着增多,儿童停止绘画的原因有可能是对绘画兴趣的降低也有可能是无法解决绘画问题。之后本文根据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走访后收集的情况,从儿童自身、家长、学校不同角度归纳总结出了造成两次“危机”时期的原因,并且尝试列出以及实施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潜在“危机”的对策。通过教学实验,对课程不断进行调整,文中设计出了两个阶段的学校特色系列课程。课程选择了符合儿童绘画阶段发展的主题,每组课程由三个课时组成,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给学生更符合阶段性的美术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有效的改善学校现有的美术课程模式。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家长干预的家庭引导式教育,以及针对其自身心理的辅助课程,从学校、家庭和自身多方面多角度的帮助儿童顺利度过这两次潜在“危机”。“危机”时期不仅是潜在危险的高发期,更是美术教育的黄金时期和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让所有孩子成为美术大师,在美术方面有所建树,而是希望儿童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丁瑜[6](2020)在《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对于阅读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在改变,由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逐渐转向多元化阅读,尤其是电子阅读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我国数字阅读呈显着低龄化趋势,近几年青少年数量激增,数字阅读的用户中未成年人群体占很大比重。随着数字阅读的蓬勃发展,充分认识青少年数字阅读的现状,了解影响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的因素,从而有效引导青少年进行数字阅读满足自己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希望明确我国青少年对数字阅读的需求、了解影响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思考建议,以利于提升我国青少年数字阅读的层次与水平,推进我国数字阅读行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本文以12-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UTAUT模型为基础,制定了 12-18岁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来验证模型。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将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风险认知作为自变量,阅读意向作为中介变量,数字阅读行为作为因变量。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适配度分析、假设检验、路径分析,对12-18岁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风险认知对12-18岁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均有显着的影响,其中风险认知对数字阅读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是影响12-18岁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研究成果和我国实情,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以青少年为导向,分别从数字资源建设者、家长、学校、政府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数字阅读发展的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为政府、学校、家庭开展推动青少年数字阅读活动提供支持,为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等指导青少年数字阅读、提高数字阅读信息资源质量、营造良好的青少年数字阅读环境等实践工作提供依据。
韩全成[7](2020)在《濮阳市华龙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在逐步的提升,人们对于如何拥有健康生活的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在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价值。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指出,要以全民健康为中心,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是“健康中国”对于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时代性要求的重要体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针对大众体育健身发展状况的研究、发展体育健身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大众健身发展对策探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与价值,因此本论文选择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论文创作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由于居民的日常体育锻炼是大众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理论研究热点,又是研究重点,也是大众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本论文将针对濮阳市华龙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对濮阳市华龙区600名居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分析。从华龙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现状、影响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华龙区居民的体育消费、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对影响华龙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并分析其造成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濮阳市华龙区居民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上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当地收入少物价高,人们在体育锻炼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处于较低的层次。2.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濮阳市大部分居民都选择了跑步、球类体育项目,项目选择单一;人们在选择体育锻炼的时间上,晚上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较多,主要是白天工作繁重,只能晚上进行一点体育锻炼。.3濮阳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未达到国家标准,并且体育运动项目场地单一,供人们选择的免费体育锻炼场地少。虽然濮阳市健身体育设施器材总体来说不算破旧,但是维护十分落后,并且开放力度不够。4.影响濮阳市华龙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是工作忙,时间少,缺少良好的锻炼环境,总体收入不高、经济来源单一,导致体育消费较低,政府和社会经费支持有限等原因。5.根据研究得知濮阳市多数居民表示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和一些体育技术动作体现出非正规化的特点。6.从整体上看,濮阳市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排在前面的主要有防病治病、缓解工作生活压力的锻炼需求。体育锻炼组织方式上濮阳市居民大部分选择的是与家人一起和朋友一起锻炼,从侧面说明群体是体育活动的重要一部分,反过来说体育锻炼活动能促进人们与亲人、朋友之间的交谈,增强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7.综合来看,濮阳市体育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们的体育锻炼的热情没有开发出来,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体育结构不够合理。
钟桂花[8](2020)在《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段。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印象和管理部门对博物馆的评价都偏重于观众总人数,而相对忽视观众的“回头率”,这样的印象和评价是不全面的,也不够完善。应该在重视总人数的同时引入“回头率”的概念,以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看待和评估博物馆,进而完善博物馆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在现有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基础上,对博物馆观众“回头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阐述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概念,以及与博物馆观众研究的相关概念,并探讨“回头率”与博物馆发展之间的关系。接着阐明笔者在全国27家博物馆所做的实地调查结果,从博物馆和观众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回头率”的相关策略和途径。结论部分是对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几条结论:观众的“回头率”大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回头率”与观众的性别、受教育程度、所从事行业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每种类型的博物馆相关性程度差异较大;观众的“回头率”与其所在的城市密切相关,人们倾向于光顾常住地的文博机构。最后,本论文总结“回头率”在博物馆工作过程中的现实意义,并从博物馆的运营评估体系、博物馆的办展形式及文创品设计方面设想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的未来方向。期待越来越多的学者、业界人士能够注意到观众“回头率”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邹筱雨[9](2020)在《武汉市中学生肥胖现状及其部分致胖行为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并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的形成与遗传及生活方式等行为因素有关。对中学生的肥胖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致胖行为相关影响,对于有效缓解和遏制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有重要作用。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学生的肥胖现状,掌握睡眠、饮食、体力活动等致胖行为因素的关联与交互作用,为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武汉三镇9所中学随机抽取中学生7504名(12-18岁),其中初中生4563名(男2519名,女2044名),高中生2941名(男1583名,女1358名),对其进行睡眠、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等致胖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CALS)、青少年体力活动问卷(PAQ-A)以及静态行为问卷(SBQ)进行设计,问卷采用纸质版自填式发放和回收。用SPSS23.0分别从肥胖程度、性别、学段三个方面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致胖因素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用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对肥胖的共同影响。结果:1.武汉市中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2.0%、17.1%,高于全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12.2%,7.1%),其中男生为34.7%、19.3%,女生为28.7%、14.3%;初中生为28.5%、11.8%,高中生为37.3%、25.3%。且存在性别和学段差异(P<0.05)。2.睡眠时间越少,超重肥胖程度越高(P<0.05);超重肥胖组与正常组中学生相比,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较严重,自觉睡眠质量较差(P<0.05);男生睡眠不足人数少于女生,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程度较轻于女生(P<0.05);高中生睡眠不足人数多于初中生,自觉睡眠质量较初中生差(P<0.05)。3.果蔬和早餐的摄入增多对避免超重肥胖有显着影响(P<0.05),鱼、肉、高能食品、牛奶的摄入增多以及早餐在外就餐对加重超重肥胖有显着影响(P<0.05);男生对鱼、肉、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及早餐在外就餐的比率均高于女生;高中生对鱼、肉、含糖饮料、甜品、早餐的摄入以及早餐在外就餐的比率高于初中生(P<0.05)。4.体育课、午休期间、放学后、周末以及一周的整体体力活动参与度均对超重肥胖有显着影响(P<0.05);平均每天静态时间、电子游戏和阅读时间越长,超重肥胖程度越高(P<0.05);男生不参与体力活动的人数少于女生,且坐车时间较长于女生,但仅超重组男生平均静态时间显着多于女生(P<0.05);高中生不参与体力活动的人数均多于初中生,初中生听音乐、阅读和坐车的时间少于高中生,仅超重组高中生平均静态时间显着高于初中生(P<0.05)。5.高中、男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中重度睡眠障碍、早餐每周摄入少于7次、在外吃早餐和体育课、放学后、周末以及一周整体不参与体力活动,均是加重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鱼肉类每周摄入少于7次、每天静态时间少于7小时和课余每天阅读时间少于1.5小时,均是避免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1.武汉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超重肥胖程度较女生严重,高中生超重肥胖程度较初中生严重。2.睡眠时间减少,入睡所需时长、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的增加;对鱼肉、高能食品的摄入增多并且更偏向于在外吃早餐;体力活动减少,电子游戏和阅读时间增加,均会加重肥胖程度,且存在性别和学段差异。3.高中男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中重度睡眠障碍、鱼肉类每周摄入超过7次和早餐每周摄入少于7次、在外吃早餐、不参与体力活动、每天静态时间超过7小时和课余每天阅读时间超过1.5小时,均会相互影响并共同导致超重肥胖的发生和加重。
周洁[10](2020)在《基于自然教育的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疏离,受“自然缺失症”影响的儿童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教育应运而生。田园综合体于2017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其独特的田园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儿童提供了多样的户外活动场地。本文旨在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从而解决儿童脱离自然环境的现象,并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发展。首先,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课题发展趋势,提出本文研究视角和方向。继而阐述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明确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制定合理的研究框架。其次,对自然教育、田园综合体、儿童活动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再结合优秀案例分析,总结国内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建设的借鉴经验和存在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质性的理论依据。再次,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空间分类及设计方法、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要素设计策略、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设计策略、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设计策略。以实现儿童自然教育目的。最后,以涡阳田园综合体为例,从儿童活动场地空间、景观要素、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自然教育解说系统等方面,将上述理论研究应用其中,以此来检验设计策略的可行性。
二、12-18岁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18岁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2)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身体活动不足对健康的危害 |
1.1.2 青少年身体活动下降的后果 |
1.1.3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与身体素质现状 |
1.1.4 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 |
1.4.1 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及久坐行为现状 |
1.4.2 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青少年”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2 “身体活动”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3 “久坐行为”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4 “社区环境”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身体活动的内涵 |
2.2 国内外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 |
2.2.1 国外 |
2.2.2 国内 |
2.2.3 小结 |
2.3 国内外青少年久坐行为现状 |
2.3.1 国外 |
2.3.2 国内 |
2.3.3 小结 |
2.4 国内外关于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
2.4.1 国外 |
2.4.2 国内 |
2.4.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相关问卷的介绍 |
3.3.1 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PAQ-CN) |
3.3.2 青少年久坐行为问卷(ASAQ-CN) |
3.4 社区环境问卷的研制 |
3.4.1 问卷的研制依据 |
3.4.2 问卷的结构与内容 |
3.4.3 计分方式 |
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5.1 初步施测 |
3.5.2 正式发放 |
3.6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6.1 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PAQ-CN) |
3.6.2 青少年久坐行为问卷(ASAQ-CN) |
3.6.3 社区环境问卷 |
3.6.4 社区工作人员问卷 |
3.6.5 小结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家庭结构 |
4.2 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现状分析 |
4.2.1 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分析 |
4.2.2 青少年久坐行为现状分析 |
4.2.3 小结 |
4.3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现状差异分析 |
4.3.1 城乡之间的比较 |
4.3.2 年龄之间的比较 |
4.3.3 学段之间的比较 |
4.3.4 性别之间的比较 |
4.3.5 家庭结构之间的比较 |
4.3.6 小结 |
4.4 社区环境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社区环境与身体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4.4.2 社区环境与身体活动的回归分析 |
4.4.3 小结 |
4.5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社区环境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4.5.1 城乡之间的比较 |
4.5.2 年龄之间的比较 |
4.5.3 学段之间的比较 |
4.5.4 性别之间的比较 |
4.5.5 家庭结构之间的比较 |
4.5.6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青少年调查问卷 |
附录二:社区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
致谢 |
(3)语言类网红“PAPI酱”短视频对用户情绪倾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PAPI酱”视频的相关研究 |
(二)“PAPI酱”短视频特征的研究 |
(三)情绪倾向理论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网红短视频的兴起及影响 |
第一节 新媒体平台中网红的涌现 |
一、传统媒体中名人文化的式微 |
二、新媒体技术赋权与用户话语权的重塑 |
三、网红短视频的崛起 |
第二节 短视频用户的信息偏好与情绪感染 |
一、用户偏好幽默搞笑的信息类型 |
二、个体评论情绪的多样性 |
三、群体评论情绪的倾向性 |
四、信度检验 |
第二章 网红短视频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短视频的信息形式 |
一、短视频的时长 |
二、短视频的标签 |
三、短视频的节奏 |
四、短视频的特效字幕 |
第二节 短视频的主题内容 |
一、政治时事类短视频 |
二、生活艺术类短视频 |
三、娱乐休闲类短视频 |
四、知识教育类短视频 |
五、其他类别的短视频 |
第三节 短视频的发布者 |
一、发布者的专业化程度 |
二、发布者的地域、国籍及文化背景 |
三、发布者的原生账号和衍生账号 |
四、发布者之间互动 |
第三章 “PAPI酱”短视频的信息形式对用户情绪倾向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PAPI酱”短视频信息形式的表现特征 |
一、短视频的固定推送时间 |
二、系列短视频 |
三、短视频的出镜人 |
四、短视频的片头 |
五、短视频的片尾 |
第三节 “PAPI酱”短视频信息形式对用户情绪倾向影响的统计分析 |
一、短视频形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短视频形式和用户情绪倾向的相关分析 |
三、短视频形式和用户情绪倾向的一元回归分析 |
1、短视频的推送时间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2、系列短视频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3、短视频的出镜人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4、短视频的片头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5、短视频的片尾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四、短视频形式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API酱”短视频的主题内容对用户情绪倾向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PAPI酱”短视频主题内容的表现特征 |
一、面向实体主题的短视频 |
二、面向事件主题的短视频 |
三、面向习语主题的短视频 |
第三节 “PAPI酱”短视频主题内容对用户情绪倾向影响的统计分析 |
一、短视频主题内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短视频主题内容和用户情绪倾向的相关分析 |
三、短视频主题内容和用户情绪倾向的一元回归分析 |
1、面向实体主题的短视频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2、面向事件主题的短视频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3、面向习语主题的短视频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四、短视频主题内容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API酱”短视频的情绪效价对用户情绪倾向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PAPI酱”短视频情绪效价的表现特征 |
一、正向情绪的短视频 |
二、中性情绪的短视频 |
三、负向情绪的短视频 |
第三节 “PAPI酱”短视频情绪效价对用户情绪倾向影响的统计分析 |
一、短视频情绪效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短视频情绪效价和用户情绪倾向的相关分析 |
三、短视频情绪效价和用户情绪倾向的一元回归分析 |
1、正向情绪的短视频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2、负向情绪的短视频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关系 |
四、短视频情绪效价和用户情绪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讨论与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七章 短视频制作与传播的启示和建议 |
第一节 短视频制作的启示 |
第二节 短视频传播的建议 |
第三节 短视频制作与传播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然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受到重视,自然需求提升 |
1.1.2 .自然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体验式教育的尝试 |
1.1.3 .景观体验需求提升,风景园林在自然教育中发挥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1.4.2 .实地调研和观察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4.5 .归纳总结法 |
1.5 .技术路线 |
2.自然教育相关理论 |
2.1 .概念辨析 |
2.1.1 .自然教育 |
2.1.2 .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2.1 .国外研究概况 |
2.2.2 .国内研究概况 |
2.3 .自然教育环境基地 |
2.3.1 .自然教育基地的分类 |
2.3.2 .自然教育基地的基本要素 |
3.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
3.1 .山地森林发展自然教育的优势 |
3.1.1 .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
3.1.2 .森林环境中景观类型多样,提供自然体验的良好户外环境 |
3.1.3 .开展自然教育对森林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和森林旅游大有裨益 |
3.2 .相关研究范畴 |
3.2.1 .森林旅游 |
3.2.2 .环境解说 |
3.2.3 .森林体验 |
3.2.4 .科普宣传 |
3.3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内容 |
3.4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形式 |
3.4.1 .森林自然观察 |
3.4.2 .森林自然体验 |
3.4.3 .森林自然探险 |
3.4.4 .自然环境解说 |
3.4.5 .自然学校和自然课堂 |
3.4.6 .自然教育径 |
3.5 .森林自然教育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
3.6 .本章小结 |
4.景观体验在森林自然教育中的应用 |
4.1 .体验式景观 |
4.1.1 .自然体验(Nature Experience) |
4.1.2 .体验式景观(Experience Landscape) |
4.2 .景观体验的内涵 |
4.2.1 .景观体验的特性 |
4.2.2 .体验的类型 |
4.3 .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体验需求与偏好调查 |
4.3.1 .调查对象 |
4.3.2 .调研方法 |
4.3.3 .调研分析 |
4.3.4 .调研结果 |
4.4 .以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国内的森林自然教育的问题 |
5.案例分析 |
5.1 .多尔恩斯特滕哈万根(Barfuss Park)赤脚公园 |
5.1.1 .设计理念 |
5.1.2 .设计要素 |
5.1.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
5.1.4 .借鉴意义 |
5.2 .德国EINS+ALLES感官公园 |
5.2.1 .设计理念 |
5.2.2 .体验设计 |
5.2.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
5.2.4 .借鉴意义 |
5.3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 |
5.3.1 .景观资源 |
5.3.2 .设计目标 |
5.3.3 .设计要素 |
5.3.4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
5.3.5 .借鉴意义 |
5.4 .伊贾姆斯自然中心(IJAMS NATURE CENTER) |
5.4.1 .设计理念 |
5.4.2 .景观节点 |
5.4.3 .活动课程 |
5.4.4 .借鉴意义 |
5.5 .阿卡迪亚大区生态门户-路易斯安那圣兰德游客中心 |
5.5.1 .设计理念 |
5.5.2 .活动分区与景观设计 |
5.5.3 .借鉴意义 |
6.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6.1 .设计原则 |
6.1.1 .体验性 |
6.1.2 .保护性 |
6.1.3 .系统性 |
6.1.4 .地域性 |
6.2 .体验性设计策略 |
6.2.1 .五感体验策略 |
6.2.2 .精神体验策略 |
6.2.3 .教育体验策略 |
6.3 .场所设施规划策略 |
6.3.1 .空间策略 |
6.3.2 .功能分区 |
6.3.3 .要素分析与策略 |
6.4 .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方案 |
6.4.1 .自然教育主题活动 |
6.4.2 .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方案 |
7.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设计说明 |
7.1 .场地概况与项目背景 |
7.1.1 .城市概况 |
7.1.2 .项目位置 |
7.1.3 .上位规划 |
7.1.4 .区位优势 |
7.2 .场地分析 |
7.2.1 .武平县景观资源分析 |
7.2.2 .场地内部分析 |
7.3 .设计定位 |
7.4 .总体设计 |
7.4.1 .平面图 |
7.4.2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
7.4.3 .鸟瞰图 |
7.4.4 .种植设计 |
7.4.5 .生态修复设计 |
7.4.6 .竖向设计 |
7.4.7 .水体设计 |
7.4.8 .照明 |
7.4.9 .服务设施规划 |
7.5 .分区节点设计 |
7.5.1 .游客服务中心 |
7.5.2 .森林幼儿园自然教育中心 |
7.5.3 .五感体验区 |
7.5.4 .田园观光区 |
7.5.5 .森林冒险区 |
7.5.6 .文化体验区 |
7.5.7 .社区生活区 |
7.5.8 .森林保育区 |
7.6 .自然教育专项设计 |
7.6.1 .园路系统与研学路径规划 |
7.6.2 .服务建筑与设施 |
7.6.3 .环境解说与导览系统 |
7.6.4 .课程活动策划 |
7.6.5 .活动周边产品设计 |
7.7 .用地平衡 |
8.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山地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的认识与需求调查问卷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5)儿童绘画两次“危机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肥城市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儿童绘画的特点及其心理特征 |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定义 |
第二节 儿童不同阶段的绘画特点与心理特征 |
一.涂鸦期(1.5-4岁) |
二.象征期(4-5岁) |
三.图式期(5-8岁) |
四.写实期(8-13岁) |
五.青春危机期(13-17岁) |
第二章 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两次“危机”期 |
第一节 儿童绘画发展中两次“危机”期调查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二.家长问卷调查分析 |
三.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儿童绘画两次“危机”期的具体特征及成因 |
一.第一次“危机”期——图式期的“危机”(5-8岁) |
二.第二次“危机”期——青春危机期(13-17岁) |
第三章 针对两次绘画“危机”期的对策 |
第一节 第一次“危机”期——图式期的对策 |
一.对策一:学校特色系列课程——将马蒂斯剪纸应用到儿童美术课堂 |
二.对策二:家庭引导式教育 |
第二节 第二次“危机”期——青春危机期的对策 |
一.对策一:学校特色系列课程——将“盲画”写生法应用到线描画教学 |
二.对策二:心理辅助课程——“直面天真”系列美术鉴赏 |
第四章 针对两次危机期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应用 |
第一节 针对两次危机期的学校特色系列课程设计 |
一.第一次“危机”期马蒂斯剪纸系列课程教学案例——以肥城金起点幼儿园大班儿童为例 |
二.第二次“危机”期线描“盲画”写生系列课程教学案例——以肥城桃都中学八年级儿童为例 |
第二节 学校特色系列课程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
一.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6)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阅读来势迅猛引起高度重视 |
1.1.2 青少年数字阅读值得高度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
2.1 相关理论与概念 |
2.1.1 青少年 |
2.1.2 数字阅读 |
2.1.3 理性行为理论(TRA) |
2.1.4 技术接受模型(TAM) |
2.1.5 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2.1.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模型构建与假设 |
3.1 模型构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变量定义 |
3.2.2 研究假设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1 问卷组成 |
4.2 问卷设计 |
4.3 用户访谈及问卷调整 |
4.4 预调查 |
4.4.1 预调查数据收集 |
4.4.2 预调查数据分析 |
第5章 调查结果分析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正态分布检验 |
5.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4.1 收敛效度 |
5.4.2 区别效度 |
5.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5.5.1 模型构建 |
5.5.2 模型适配度分析 |
5.6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1 模型假设检验 |
5.6.2 模型路径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启示与建议 |
(1) 从数字阅读资源建设者的角度 |
(2) 从家长的角度 |
(3) 从学校的角度 |
(4) 从政府的角度 |
6.4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濮阳市华龙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状况 |
2.1.1 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
2.1.2 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
2.1.3 不同阶层人群体育锻炼的研究 |
2.1.4 体育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研究 |
2.1.5 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状况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访谈法 |
3.2.5 实地考察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濮阳市华龙区基本情况的分析 |
4.1.1 城市地理特征 |
4.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3 被调查人员文化程度情况统计 |
4.1.4 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发展 |
4.2 濮阳市华龙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研究 |
4.2.1 关于居民体育健康观的研究 |
4.2.2 居民对《“健康中国2030”纲要》的认知 |
4.2.3 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 |
4.2.4 居民如何应对身体不适以及解决途径 |
4.2.5 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
4.2.6 关于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目的研究 |
4.2.7 关于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方式以及场所的研究 |
4.2.8 关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项目、时间、频率以及强度的统计分析 |
4.2.9 关于居民获得体育信息途径的调查分析 |
4.3 影响华龙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
4.3.1 居民不同年龄段与周锻炼次数的分析比较 |
4.3.2 居民的文化程度在周锻炼次数上的差异比较 |
4.3.3 居民个人月收入与体育锻炼的相关关系 |
4.3.4 不同群体居民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
4.3.5 不同性别参与体育锻炼的比较分析 |
4.3.6 体育锻炼活动场地、器材的因素影响 |
4.3.7 个人因素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时的影响 |
4.3.8 体育意识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
4.3.9 生活方式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
4.4 华龙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 |
4.5 影响华龙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研究 |
4.5.1 居民个人月收入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
4.5.2 居民家庭总收入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
4.5.3 居民年龄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
4.5.4 居民不同群体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
4.5.5 不同性别对体育消费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2.1 行业背景 |
1.2.2 学术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完善博物馆观众体系的研究 |
1.3.2 完善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 |
1.3.3 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
1.4 研究现状 |
1.4.1 博物馆观众研究回顾 |
1.4.1.1 理论研究 |
1.4.1.2 方法研究 |
1.4.1.3 案例分析 |
1.4.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
1.4.2.1“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
1.4.2.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5 预期困难 |
第二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概述 |
2.1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概念 |
2.1.1“回头率”的来源与定义 |
2.1.2“回头率”的理论支撑 |
2.2 相关概念 |
2.2.1 博物馆分类 |
2.2.2 博物馆观众 |
2.2.3 博物馆观众调查 |
2.3 观众“回头率”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探讨 |
2.3.1 促进观众参观行为的常态化 |
2.3.2 促进博物馆服务功能的社区化 |
2.3.3“回头率”是博物馆观众研究新的探索 |
第三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实地调研综述 |
3.1 实地调研过程 |
3.1.1 问题提出 |
3.1.2 问卷设计 |
3.1.3 实地调研过程 |
3.2 综合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
3.2.1 综合类博物馆概述 |
3.2.2 综合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
3.2.2.1 数据分析 |
3.2.2.2 小结 |
3.3 纪念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
3.3.1 纪念类博物馆概述 |
3.3.2 纪念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
3.3.2.1 数据分析 |
3.3.2.2 小结 |
3.4 专题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
3.4.1 专题类博物馆概述 |
3.4.2 专题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
3.4.2.1 数据分析 |
3.4.2.2 小结 |
3.5 艺术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
3.5.1 艺术类博物馆概述 |
3.5.2 艺术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
3.5.2.1 数据分析 |
3.5.2.2 小结 |
3.6 遗址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
3.6.1 遗址类博物馆概述 |
3.6.2 遗址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
3.6.2.1 数据分析 |
3.6.2.2 小结 |
3.7 调查的局限性、不足和后续工作展望 |
第四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影响因素 |
4.1 观众的心理因素——参观动机对参观行为的影响 |
4.2 观众结构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
4.3 博物馆环境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
4.3.1 外部环境 |
4.3.2 内部环境 |
4.4 博物馆展览活动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
4.5 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
第五章 基于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的建议与对策 |
5.1 发挥博物馆中枢功能——通过“回头率”密切馆群联系 |
5.2 通过强化公众参与提升“回头率” |
5.3 通过灵活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回头率” |
5.4 通过“回头率”培养目标观众群体 |
5.4.1 专注学生群体的目标观众设置 |
5.4.2 根据需求设置目标观众群体 |
5.5 品牌策划与“IP”经营 |
5.5.1 利用博物馆资源提升“回头率” |
5.5.2“回头率”与品牌宣策 |
5.5.2.1 以品牌创意性强化“回头率” |
5.5.2.2 以品牌亲民性强化“回头率”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在博物馆观众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
6.1.1 结论 |
6.1.2 实践意义 |
6.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今后研究方向的构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问卷 |
后记 远方不远——我的博物馆之旅 |
致谢 |
(9)武汉市中学生肥胖现状及其部分致胖行为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青少年肥胖现状 |
2.2 青少年致胖行为的研究现状 |
2.2.1 睡眠情况 |
2.2.2 饮食习惯 |
2.2.3 体力活动情况 |
2.2.4 静态行为 |
2.2.5 不同致胖行为之间的交互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据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调查对象的超重、肥胖情况 |
4.2 中学生睡眠情况与肥胖程度之间的关系 |
4.2.1 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的睡眠情况差异 |
4.2.2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睡眠情况差异 |
4.2.3 不同学段中学生的睡眠情况差异 |
4.3 中学生饮食习惯与肥胖程度之间的关系 |
4.3.1 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差异 |
4.3.2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差异 |
4.3.3 不同学段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差异 |
4.4 中学生体力活动与肥胖情况之间的关系 |
4.4.1 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的体力活动差异 |
4.4.2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体力活动差异 |
4.4.3 不同学段中学生的体力活动差异 |
4.5 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肥胖情况之间的关系 |
4.5.1 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的静态行为差异 |
4.5.2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静态行为差异 |
4.5.3 不同学段中学生的静态行为差异 |
4.6 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
4.6.1 中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 |
4.6.2 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 讨论 |
5.1 武汉市中学生超重肥胖流行情况 |
5.2 不同致胖因素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 |
5.3 不同致胖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超重肥胖的共同作用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
6.3 干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2 调查问卷 |
(10)基于自然教育的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自然教育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1 自然教育国外研究动态 |
1.1.2 自然教育国内研究动态 |
1.2 田园综合体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田园综合体国外研究动态 |
1.2.2 田园综合体国内研究动态 |
1.3 自然教育与田园综合体的关联性分析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1.1 儿童“自然缺失症”的产生 |
2.1.2 自然教育的兴起 |
2.1.3 乡村建设的发展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方法 |
2.4 研究框架 |
3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3.1 自然教育相关理论分析 |
3.1.1 自然教育概念分析 |
3.1.2 自然教育预期目标 |
3.1.3 自然教育实现方式 |
3.2 田园综合体相关理论分析 |
3.2.1 田园综合体概念分析 |
3.2.2 田园综合体的特征 |
3.2.3 田园综合体的结构体系 |
3.3 儿童活动相关理论分析 |
3.3.1 儿童成长阶段划分 |
3.3.2 儿童行为及心理特征分析 |
3.3.3 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定义及景观构成要素 |
3.3.4 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要求 |
4 田园综合体案例分析 |
4.1 台湾桃米村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要素 |
4.1.3 自然教育活动和课程 |
4.1.4 自然教育解说系统 |
4.2 成都和盛田园东方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功能分区 |
4.2.3 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要素 |
4.2.4 自然教育活动和课程 |
4.3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功能分区 |
4.3.3 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要素 |
4.3.4 自然教育活动和课程 |
4.3.5 自然教育解说系统 |
4.4 案例比对分析与总结 |
4.4.1 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空间类型分析 |
4.4.2 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要素分析 |
4.4.3 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和课程分析 |
4.4.4 儿童自然教育解说系统分析 |
4.5 案例经验借鉴与不足 |
4.5.1 经验借鉴 |
4.5.2 不足 |
5 基于自然教育的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策略 |
5.1 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空间设计 |
5.1.1 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空间分类 |
5.1.2 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空间设计方法 |
5.2 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
5.2.1 自然要素设计策略 |
5.2.2 田园要素设计策略 |
5.2.3 人工要素设计策略 |
5.3 儿童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设计策略 |
5.3.1 游戏娱乐类 |
5.3.2 田园体验类 |
5.3.3 科普教育类 |
5.3.4 自主观察类 |
5.4 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设计策略 |
5.4.1 文字解说 |
5.4.2 视听媒体解说 |
5.4.3 自然教育讲堂 |
6 实践案例——以涡阳田园综合体为例 |
6.1 项目概况 |
6.1.1 区位分析 |
6.1.2 人文资源 |
6.1.3 设计主题 |
6.1.4 项目分区 |
6.2 儿童活动场地空间设计 |
6.2.1 游戏类活动空间 |
6.2.2 体验类活动空间 |
6.2.3 展示类活动空间 |
6.2.4 自由活动空间 |
6.3 景观要素设计 |
6.3.1 自然要素 |
6.3.2 田园要素 |
6.3.3 人工要素 |
6.4 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设计 |
6.4.1 游戏娱乐类 |
6.4.2 田园体验类 |
6.4.3 科普教育类 |
6.4.4 自主观察类 |
6.5 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设计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12-18岁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原创YA文学出版现状探析[D]. 孟锦慧.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D]. 孙涛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语言类网红“PAPI酱”短视频对用户情绪倾向的影响研究[D]. 曹蕊.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D]. 李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儿童绘画两次“危机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肥城市地区为例[D]. 孟春晓.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青少年数字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丁瑜. 山东大学, 2020(02)
- [7]濮阳市华龙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韩全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D]. 钟桂花. 上海大学, 2020(03)
- [9]武汉市中学生肥胖现状及其部分致胖行为的关联研究[D]. 邹筱雨.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基于自然教育的田园综合体中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研究[D]. 周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