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报业零售市场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1](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赵亚婷[2](2020)在《苏州古吴轩出版社的地方文化出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文化体制的改革,地方出版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些地方出版社通过兼并和重组的方式组成大型地方出版集团,朝着“大而全”的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大力发展,成为地方出版业中的重要力量。还有一些地方小型出版社在迅速变化的竞争形势下艰难求生,但凭借自身的经营特色,找准定位,细分市场,制定个性化发展战略,最终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地方出版业中的一股活跃的力量。古吴轩出版社作为苏州的一家小型出版社,虽然受到出版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等局限,出版活动的开展十分有限,但是近年来其依托美术专业出版的优势、丰富的地域性出版资源和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准确定位,精准发力,坚持出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走出地方文化出版的特色道路。本文以古吴轩出版社为例,一方面分别从现状概述、策略分析和发展瓶颈等方面对该出版社的地方文化出版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古吴轩出版社在地方文化出版中的有效经验和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探寻新形势下古吴轩出版社的地方文化出版与苏州城市发展之间的深化拓展空间,进一步探索地方文化出版创新的针对性策略,力图促进小型出版社在城市发展中主体意识的觉醒,既借助城市发展实现出版转型,又以高品质的出版助推城市文化实力的提升。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古吴轩出版社做简要阐述,包括出版社的深厚积淀、内忧外患、定位转型等;第二章是对古吴轩出版社地方文化出版现状的概述,包括主打图书、重点图书和品牌图书等;第三章从策划和营销等方面对古吴轩的地方文化出版策略进行分析;第四章提出古吴轩出版社发展地方文化出版面临的瓶颈;第五章则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探索古吴轩出版社实现地方文化出版转型升级的对策。
周钢[3](2016)在《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学术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报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西方媒介融合理论和经验的阐释和讨论,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媒介融合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媒介组织,需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从实务层面来看,当下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但传统报业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尚无统一的定论和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中国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某种“理论指导缺失”和“实践路径迷失”的“无力”镜像。为改变这种“无力”状况,需要通过融合发展来打造和培育中国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特定一类媒介组织——省级党报集团,作者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将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出发点。作者认为,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融合发展是手段,裂变是路径,最终结果是要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阐述研究创新点和难点。在研究思路和框架这一节,作者建构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这一组合分析模型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第二章对省级党报集团发展溯源、演进历程及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图景式的勾勒。第三章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进行论述,该模型包括外部环境PEST分析、外部产业环境“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内部环境核心要素分析、融合发展SWOT分析。作者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两大内容,由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六个要素构成。通过信息、人力、财力、物质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内部闭环。作者对31位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进行了网络访谈或面谈,第一类被访者来自9省(市)14所高校的15位新闻学院教师;第二类被访者来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5位新闻从业者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1位新闻从业者。从访谈中抽取共同的认知作为重要论据,以支撑作者的观点。第四章以部分省级党报集团案例为基础,结合被访者的共识,从“外部宏观环境与核心要素”、“外部产业环境和核心要素”双视角检视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制度、区域、行业壁垒与核心人才培育制约;技术壁垒与融合新闻流通渠道不畅;融合用户消费取向变化与互联网思维缺失;替代品压力与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滞后;广告客户压力与营销力、盈利模式单一第五章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应在“党委和政府——省级党报集团——新闻从业者——受众——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五维作用力下进行,保持一种平衡和互动,形成一种合力和正协同力等。这种融合发展应紧紧围绕“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进行裂变,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作者针对现存问题,从五个层面梳理出突破路径:党委和政府宏观层面的理念转变和规制变革;报业组织中观层面的内容生产融通一体、内在企业文化融合、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优化新闻流通渠道、搭建开放技术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转企改制助推融合;新闻从业者个体微观层面的强化“互联网思维”;受众微观层面的提升媒介素养、改变“刻板印象”;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微观层面的技术共享、合作共赢。按案例呈现、访谈共识、理论阐释的先后顺序对这些突破路径进行论述。在党委和政府层面,按“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放手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在报业组织层面,按自身“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强化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作者以突破路径所呈现的指标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操作流程。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对13位新闻传播学者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7位新闻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目前的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值得省级党报集团进行融合发展裂变时重点关注。第六章通过聚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个案,采取深度访谈法,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现实困境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之困;新闻内容生产之困;经营盈利模式之困,这些符合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现实困境的共有特征。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湖北日报》通过探索融合新闻内容生产、《楚天都市报》通过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重组、网络媒体通过拓宽流通渠道与提升营销力分别进行了变革。针对现实困境,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网络媒体变革的基础上,对该集团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案例分析。具体路径有:在新闻内容生产上进行流程再造;搭建服务开放的融合新闻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刚柔并济;创新扩展融合技术;拓展盈利模式、多元“跨界”。作者指出:该集团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与省级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打造“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路径是一致和吻和的,且这些具体路径对国内其它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七章为结论和讨论,作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内所有省级党报集团乃至中国各级报业组织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尚需在业界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大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力度,还应选取更多的省级党报集团进行比较研究或个案研究。
万光政[4](2015)在《寒冬里的春天——报业逆势增长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报业发展进入寒冬,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寒冬将持续多久?春天还会来吗?如何适应这个新常态?怎样才能实现逆势增长?笔者认为,逆势增长的关键是要努力适应新常态,尽早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传统报业的现实困境面对互联网和媒体"移动化""大数据"的新趋势,传统报业正面临着行业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用户流失。稳定而忠实的读者曾经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也是报业实现"二次销
强月新,姜欣[5](2012)在《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十二个字。谋划开局,指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行业、出版业还是电影行业,在这一年都本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伟大目标,在本行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措施。深化改革,指2011年无论是从媒介经营还是政府规制这两方面,媒介变革正逐渐走向深化。无论是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媒体出台的一系列规制措施、互联网行业
田珂[6](2013)在《发行态势相对稳定 竞争格局井然有序——2012年全国报纸发行市场大盘点》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研究全国各类报纸发行市场的变化,其中零售发行依然是大多数报刊媒体的主要发行方式。相比订阅发行或赠阅发行、网络发行,零售发行更具有真实性和透明度,研究零售发行走势,更有助于我们发现报刊的整体发行趋势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程度。
田珂[7](2011)在《品牌效应下的平稳回升——2011年上半年全国都市报发行市场分析》文中提出我国的报纸种类繁多,都市报在报刊零售市场上是最活跃的一支类别,特别是在当今的传媒竞争环境下,新媒体、数字媒体的兴盛,大大降低了报纸的物理发行量,但主流媒体依然在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价值,零售发行市场上依
田珂,蔡正鹏,崔江红[8](2011)在《马太效应依然凸显 发展环境相对稳定——2010年中国报纸发行市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两年,在金融危机和新兴媒体的大力冲击下,全国各类报纸的发行市场遭遇了极大挑战,相当一部分城市的报纸零售发行量出现了持续下滑,但就中国报业内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来说,2010年中国报业发行市场整体维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依据世纪华文对全国42个大中小型城市所作的发行监测调研数据,本文
田珂[9](2010)在《报业回暖期凸显马太效应——2010年上半年中国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环境、技术、经济社会的变迁,我国传媒业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报业同样迎来大变局时代。纵观我国报业市场,在经历了鼎盛发展期之后,2010年上半年以来进入缓慢发展期。与2009年相比,广告市场与发行市场出现了随整体经济市场升温而回暖的迹象,但表现各异。
田珂,蔡振鹏,崔江红[10](2010)在《2009中国报业发行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技术及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2009年中国报业广告市场与发行市场表现各异,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突显。2009年依据世纪华文对全国40个大中小城市的市场调研(第三方客观的数据收集),通过包括零售市场的平均销量、有售点平均销量、实销率与覆盖率、潜力机会、竞争渗透分析,部分城市订阅及读者分布与竞争状况、读者消费偏好与广告影响研究等方面,对中国报业市场上主流媒体,以都市报、服务类周报,时政类、财经类、IT类报纸为代表进行分析,旨在反映中国报业发行市场全貌,推出品牌媒体,促进中国报业更为良性发展。本次调研数据,世纪华文沿用SIS报刊研究体系和SRR研究系统,重点从主要类别报纸的零售发行,及都市报的零售及订阅发行(含家庭订阅和单位订阅)、读者研究三个方面,在2009年对中国报业市场的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下文重点从发行视角透视当前中国报业市场动态和竞争趋势。
二、杭州报业零售市场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报业零售市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
一、思考缘起 |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一、问题提出 |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
小结 |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
小结 |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
小结 |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
小结 |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苏州古吴轩出版社的地方文化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地方文化出版选题策划运作的研究 |
二、地方文化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
三、地方文化出版“走出去”研究 |
四、地方文化出版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
第一章 古吴轩出版社的发展变革 |
第一节 深厚积淀:古吴轩出版社的历史渊源 |
一、书画名店——“古吴轩” |
二、美术专业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
三、横向联合——加盟苏州日报报业集团 |
第二节 内忧外患:古吴轩出版社的发展困境 |
一、美术专业出版的竞争力下降 |
二、原创选题开发能力不足 |
第三节 定位转型:地方文化出版的特色发展之路 |
一、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
二、实现出版社“双效益”的重要选择 |
第二章 古吴轩出版社地方文化出版现状概述 |
第一节 主打图书平稳发展 |
一、吴文化 |
二、地方志书与年鉴 |
三、美术 |
第二节 重点图书强势发力 |
第三节 品牌图书初露头角 |
第三章 古吴轩出版社地方文化出版策略分析 |
第一节 量体裁衣,抓牢合作选题 |
一、分析出版需求,进行定向策划 |
二、围绕宣传热点,捕捉出版信息 |
第二节 细分市场,寻找出版空白 |
第三节 结合优势,凸显艺术特色 |
第四节 精准营销,探索自营渠道 |
一、扎实推进“本土化”营销策略 |
二、建立图书推广与销售自营渠道 |
第四章 古吴轩出版社地方文化出版的发展瓶颈 |
第一节 系统规划缺位影响发展质量 |
第二节 创新能力不足束缚发展动力 |
第三节 联动协作不畅制约发展潜能 |
第五章 新形势下古吴轩出版社发展地方文化出版的对策 |
第一节 构建地方文化出版体系 |
一、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出版 |
二、地方文化出版体系初探 |
三、探索以“苏州学”为核心的地方文化出版体系 |
第二节 推进地方文化出版的融合创新 |
一、实现地方文化出版数字化转型 |
二、探索地方文化出版的“跨界”经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
2 图景:省级党报集团发展溯源、演进历程及融合发展现状 |
2.1 党报及报业集团 |
2.2 联网环境下中国报业体系中的省级党报集团 |
2.3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经验“扫描” |
3 环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组合分析 |
3.1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2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3.3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3.4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SWOT分析 |
4 困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
4.1 制度、区域、行业壁垒与核心人才培育制约 |
4.2 技术壁垒与融合新闻流通渠道不畅 |
4.3 融合用户消费取向变化与互联网思维缺失 |
4.4 替代品压力与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滞后 |
4.5 广告客户压力与营销力、盈利模式单一 |
5 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突破路径 |
5.1 党委和政府层面:理念转变和规制变革 |
5.2 报业组织层面: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强化什么 |
5.3 新闻从业者个体层面:强化“互联网思维” |
5.4 受众层面:提升媒介素养、改变“刻板印象” |
5.5 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层面:技术共享、合作共赢 |
5.6 融合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6 个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研究 |
6.1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
6.2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
6.3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 |
6.4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培育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讨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二 中国报业集团发展大事记(1994年至今) |
附录三 中国报业组织融合发展大事记(1997年至今) |
附录四 结构式访谈提纲(一) |
附录五 结构式访谈提纲(二) |
附录六 访谈资料目录(一) |
附录七 访谈资料目录(二) |
附录八 关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 |
附录九 问卷调查资料目录(一) |
附录十 问卷调查资料目录(二) |
(4)寒冬里的春天——报业逆势增长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传统报业的现实困境 |
传统用户流失。 |
“王牌”内容失宠。 |
经营持续下滑。 |
杭报集团的应对措施 |
高度重视办报质量。 |
积极推进媒体融合。 |
大力拓展创收渠道。 |
逆势增长的几点启示 |
转变观念。 |
发挥优势。 |
勇于创新。 |
从严管理。 |
(6)发行态势相对稳定 竞争格局井然有序——2012年全国报纸发行市场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2012年全国报纸发行基本情况 |
20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下滑3.09%, 三线城市降幅较大 |
各地都市报销量普遍下降, 竞争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
2012年全国各类报纸发行特征及趋势 |
生活服务类报纸:销量持续下滑, 年轻读者流失明显 |
时政类报纸:国民对时事问题关注升温, 销量出现明显增长 |
财经类报纸:零售市场不稳, 摊主信心指数低迷 |
IT类报纸:报纸种类不减, 销量持续走低 |
2012年全国五大区代表城市报业盘点 |
华东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代表 |
上海 |
南京 |
杭州 |
华南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代表 |
广州 |
深圳 |
华西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代表 |
重庆 |
成都 |
华北地区:以北京、天津、沈阳为代表 |
北京 |
天津 |
沈阳 |
华中地区:以武汉、郑州为代表 |
武汉 |
郑州 |
(7)品牌效应下的平稳回升——2011年上半年全国都市报发行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业竞争格局的创新与突破 |
(一)传统媒体读者的理性回归,多城市报纸发行量呈现上升现象 |
(二)新形势下,诸多城市竞争格局发生改变 |
(三)党政类日报在都市报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席位 |
二、各大区域都市报的竞争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
(一)华东地区:长三角经济带报业发行市场概况 |
1.上海:竞争者众,格局三分 |
2.南京:重新洗牌,三足鼎立 |
3.济南:三大集团形成两大竞争阵营 |
4.青岛:两大报业集团对垒 |
(二)华南地区:珠三角经济区报业发行市场概况 |
1.广州:一报领先,多报追随 |
2.深圳:市场集中度高,格局产生变化 |
(三)华西地区:成渝经济区报业发行概况 |
1.成都:两报之争,优势各异 |
2.重庆:四报争锋,平分市场 |
(四)华北地区:各城市主流媒体表现突出 |
1.北京:多报共存,稳中有升 |
2.天津:两大集团,三分局面 |
(五)华中地区:种类不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
1.郑州:一家独大,市场格局稳定 |
2.武汉:排名前三的报纸市场竞争力较强 |
3.长沙:三份报纸参与竞争 |
(8)马太效应依然凸显 发展环境相对稳定——2010年中国报纸发行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述主流媒体依然占据市场综合类报纸市场优势突出 |
(一) 综合类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零售市场持续走强 |
(二) 综合类报纸加大扩容趋势 |
(三) 市场零售特征表明二、三线城市更具潜力空间 |
二、综合类报纸盘点场竞争依然激烈主流媒体发展势头良好 |
(一) 华北地区:以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的综合类报纸为例, 在发行特征上, 既有多报共竞现象, 也有报业集团竞争的背景 |
(二) 长三角地区:“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经济区域, 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都市圈共有16座城市, 包括上海、苏州、南京、无锡、杭州、宁波、绍兴等。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 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 各城市表现不一, 其中上海、南京、杭州的综合类报纸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
(三) 珠三角区域:现在常说的“珠三角”, 包含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等城市。整体来看, 报纸的竞争在加剧, 各城市均有优势报纸。在珠三角, 表现突出的是《广州日报》, 不仅在广州领先, 在珠三角的销量也在逐年扩大 |
(四) 华中区域:包含城市有郑州、长沙、武汉等。整体来看竞争较为激烈, 既有一报独大的城市, 也有多报共同占据市场的格局 |
(五) 华西区域:包含城市有重庆、成都、西安、昆明、乌鲁木齐等。重庆报业是多报共同竞争;成都是一家报纸独大, 整体市场竞争激烈 |
三、其他类别报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一) 时政类报纸:拥有一定的读者群, 市场竞争格局未发生改变 |
(二) 生活服务类周报:报业竞争市场上的主力军 |
(三) 财经类报纸:一线城市表现突出, 保持原有整体格局 |
(四) IT类报纸:整体销量下滑, 《电脑报》具领先优势 |
四、杭州报业零售市场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苏州古吴轩出版社的地方文化出版研究[D]. 赵亚婷. 苏州大学, 2020(03)
- [3]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D]. 周钢.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4]寒冬里的春天——报业逆势增长的启示[J]. 万光政. 传媒, 2015(10)
- [5]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姜欣.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2(00)
- [6]发行态势相对稳定 竞争格局井然有序——2012年全国报纸发行市场大盘点[J]. 田珂. 中国报业, 2013(03)
- [7]品牌效应下的平稳回升——2011年上半年全国都市报发行市场分析[J]. 田珂. 中国报业, 2011(17)
- [8]马太效应依然凸显 发展环境相对稳定——2010年中国报纸发行市场分析[J]. 田珂,蔡正鹏,崔江红. 中国报业, 2011(01)
- [9]报业回暖期凸显马太效应——2010年上半年中国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分析[J]. 田珂. 中国报业, 2010(10)
- [10]2009中国报业发行市场分析[J]. 田珂,蔡振鹏,崔江红. 广告人,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