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三江分局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措施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杜国明,张志宇,高君峰,于凤荣,冯悦,春香[1](2017)在《寒地井灌水稻田区晒水池用地空间布局研究——以七星农场为例》文中提出晒水池用地优化布局是保证寒地井灌水田区高产稳产、实现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土地整治技术创新的关键。以资源三号遥感卫星数据空间影像,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主数据源,提取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晒水池用地数据,分析晒水池用地分布格局,旨在为寒地水田区晒水池用地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七星农场晒水池用地平均规模为2 146.98 m2,平均最邻近距离为331.87 m,不同管理区晒水池用地平均最邻近距离与平均规模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的线性相关关系;(2)七星农场晒水池用地最邻近指数为0.852 458,晒水池用地占水田面积比例越大,集聚分布特征越明显;所占比例越小,随机分布特征越明显;(3)晒水池用地面积占所服务水田面积的0.8%时,灌溉用水量和水温能够达到水田需水高峰期的要求。但布局晒水池用地过程中,并不只是按照水田需水高峰期来确定用地规模,同时还会利用灌溉渠道的长度及其增温作用。(4)晒水池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主要受晒水池用地选址和晒水池用地规模两个方面的影响。晒水池用地必须处于水田独立灌溉小区的最高处,晒水池灌溉半径应控制在300 m以内;根据三江平原地下水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该地区晒水池用地规模占服务水田面积的比例范围应控制在0.74%0.89%左右。
王滨[2](2014)在《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文中研究表明建三江地处北纬46°49′47″48°12′58″、东经132°31′38″134°33′06″,位于祖国北部黑龙江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与同江、富锦、抚远、饶河两市两县相邻,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河间地带,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20多万公倾的湿地,具有"地球之肾"美誉。因地处祖国最东方,又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故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之誉。
马德全,霍立君,李玉成[3](2013)在《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三化一管”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了垦区水稻生产特点和取得的成效,特别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研究与实践,集成组装了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模式,并提出了"十个精确、十个确保"水稻生产技术标准,及大的促进垦区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垦区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起到了重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泽辉[4](2013)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逐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稻米产业也逐步由“解决温饱”向优质大米和深加工两端迈进,一些深加工的投资在湖南、江西、湖北、辽宁等地集体涌现。事实经验证明稻谷产业的高附加值时代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点阶段之后才能出现,那么当这个经济发展水平带动稻谷产业向高附加值阶段迈进的机遇来临的时候,在中国稻米产业链逐步成型,并向两端分化(日韩模式和泰国模式为两端各自的代表)的过程中,对于某个具体的区域而言,如何进行产业的细分选择,就成为一个大的战略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样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尽管全球稻谷供给量近年来呈小幅增加之势,但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饲料加工工业的发展,对稻谷的需求也不断上涨,世界稻谷的供求正由“供求宽松”到“供求趋紧”方向发展。深加工产品与优质稻米的市场空间稳步提升。中国稻谷产业与世界稻谷产业的趋势相一致,除此之外,自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1)资本约束与技术瓶颈成为稻谷产业深加工的主要障碍,(2)产业集中度低引发恶性竞争,且无法达到规模经济;(3)稻谷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较低。第二,通过数据查询、访谈等手段,本文获取了稻谷产业链各个环节价值产出、以及各环节要素需求的系统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对比国内稻谷产业尤其是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的稻谷产业,提取了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在价值产出与要素需求上的缺失环节。第三,在模拟消费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均衡后,得到了产业链细分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具体运用到稻谷产业链中,为其产业链构建提供理论指导。第四,在三江平原稻谷产业链的竞争力分析中,利用SWOT框架对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自然地理、经济基础、要素禀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按照前述研究工作的结论,依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本文认为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的定位应该是打造成具有区域主导能力、具备全国影响力的粳稻种植、加工、贸易、研发“四个中心”。在产品定位上:以“绿色”、“有机”大米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寒地水稻品质,同时按照投资回报率比较,围绕稻米产业链精深加工全面展开。即根据自身条件,在细分产业选择模型下,两端都要有,两端都要硬。总体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努力,“十二五”末期建三江水稻加工量要实现400万吨,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同时,测算了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循环经济概念下的效益。第六,通过访谈调研、理论提炼等提出了稻谷产业发展在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品牌、招商等方面的路径选择。
孟久成[5](2011)在《坎坷人生路 执着水稻情——记中国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文中认为 徐一戎是垦区名人,名气很大。作为从垦区走出的我对他早有耳闻,只是从未谋面,这次采访是一个机会。采访安排在徐老家里,这个坐落在哈尔滨红旗大街的垦区机关宿舍小区,整洁漂亮。走上楼梯,徐老已在家中等候,这是一套宽敞的住宅,屋内阳光灿烂,室内布置简捷,大方。徐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子很高,而且是瘦高,80多岁的人握起手来,手劲很
任守德[6](2011)在《基于宏微观尺度的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实现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发展战略目标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但多年来,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骤增、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灌溉用水的80%来自于地下水,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表水利用不足,致使三江平原农业用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加之,耕地“只垦不治”,土壤质量严重退化,导致中低产田比例不断加大。可见,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综合利用效率较低。因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评价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水平,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三江平原农垦建三江分局为例,系统分析了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内涵,通过建立宏观和微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求解模型后,对建三江分局15个国有农场现状年2008年、预测年2010年、2020年、2030年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研究,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承载力意见及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在系统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和耕地资源承载力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水土资源自身特点,初步提出了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同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即要想实现农业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进行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研究。建立了农业水土资源——社会——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理论,指出系统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要全面的考虑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分别建立了宏观和微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计算模型,微观模型用来求出农业水土资源支撑的最大粮食产量和最大人口数量,即求出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真正数值大小,进而可以同其他区域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定量的判断出该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水平;宏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采用DPSIR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求出各农场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相对等级。根据黑龙江省委制定的近期和远期农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方向,按照国家发展计划所设定的目标为最终结果。采用情景预测法分别预测了2010年、2020年、2030年影响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诸多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并尽量保证预测的结果满足区域社会的实际发展方向,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期待能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提供实际参考价值。提出了投影寻踪主成分分析模型,并对各评价年建三江分局宏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运用该模型分别对DPSIR概念模型中的5个指标体系进行求解分析,运用ArcGIS软件将评价结果可视化,从而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出承载力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而根据变化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提高承载力意见及措施。文章最后总结了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直华,畅东,杨金影,包玉清,徐年丰,于成宝,陈东海[7](2011)在《浅谈红卫农场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浅要介绍了红卫农场高产创建的产量和品质目标,重点介绍了高产创建工作中通过采用的优质品种、科学设计移栽规格、严格执行农时标准、采用井水增温措施、全程实行生产机械化、旱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水分管理和晾田、灭草、健身防病、安全收获这些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
迟立军,秦泗君[8](2010)在《建三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调研》文中认为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位于富锦、同江、抚远和饶河两市两县交界处的三江平原腹地,拥有耕地73.4万hm2,其中水田面积56.7万hm2、旱田面积16.7万hm2,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0万kW,农业机械20万台
李洪林[9](2010)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具有种植优质水稻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含量的技术优势和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方式,水稻生产和深加工初具规模。目前在我国粮油市场上的米、面、油三大支柱产品中,米业发展仍显相对滞后,集中体现为企业规模小、名优品牌少、市场开发程度低。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优质水稻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水稻生产加工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建三江垦区优质水稻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三江垦区优质水稻产业化的一系列对策,对建三江垦区乃至全省、全国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目前在我国粮油市场上的米、面、油三大支柱产品中,米业发展仍显相对滞后,集中体现为企业规模小、名优品牌少、市场开发程度低。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在今年三月一日党委(扩大)会议提出,要"以栽培全国最好的粳稻,生产全国最优质的大米,为国家粮食生产做最大贡献为己任",实施打造"中国绿色米都"战略,整合米业产业资源,组建风险共担的建三江米业集团公司,走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发展新路子。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增加水稻总产和适应人民消费需求,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优质稻米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加工提高稻米产品附加值,才能真正带动农户增收,才能使具有"绿色米都"之称的农垦建三江的品牌稻米在国内乃至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稻米产业应创立以优质稻米产品为主导,走品牌、市场、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产业资源的整合与提升步伐,加快产业链的建设速度,这是一条推动稻米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农垦建三江的稻米产业的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发展绿色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对策。
王金会,陶喜军[10](2010)在《中国·北大荒·建三江 追求于农 成就于稻》文中研究说明承大荒文化之神韵,集炎黄农耕之精髓。建三江是着名的中国绿色米都,盛产东北优质粳稻。这里万年水土汇流,千年循环物化,四十年天然涵养,二十年耕作保护,十年肥水浸透,使其成为国内独有的一块优质粳稻产业化开发建设宝地。是什么使北大荒·建三江粳稻米成为:天下粮食之珍珠,寒地文化之结晶?答曰:集天地之灵气,汇民智之大成。
二、建三江分局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措施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三江分局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措施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寒地井灌水稻田区晒水池用地空间布局研究——以七星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及晒水池用地需求分析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晒水池用地需求分析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最邻近指数分析法 |
2.2.2 晒水池用地灌溉用水满足度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晒水池用地规模与邻近距离分析 |
3.2 晒水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3 晒水池灌溉用水满足度分析 |
4 晒水池用地布局标准分析 |
4.1 晒水池用地选址影响因素标准分析 |
4.2 晒水池用地规模因素标准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4)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3.1 稻谷产业链要素需求与价值产出分析 |
1.3.2 稻谷产业链产业演进与细分产业选择模型 |
1.3.3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要素禀赋、地理区位等竞争力判别分析 |
1.3.4 稻谷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
1.3.5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要素供给与政策创新路径分析 |
1.4 研究方法 |
1.4.1 系统分析方法 |
1.4.2 模型推理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产业链研究综述 |
2.2 国内产业链与稻谷产业链研究综述 |
2.2.1 国内产业链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稻谷产业链研究综述 |
2.3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
3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要素禀赋与竞争力分析 |
3.1 自然地理条件 |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3.1.2 自然环境条件 |
3.2 经济现状 |
3.2.1 经济总量 |
3.2.2 现代农业与稻谷产业现状 |
3.2.3 工业化建设 |
3.3 社会发展现状 |
3.3.1 稻谷生产科技实力较强 |
3.3.2 人力资源亟待大力开发 |
3.3.3 公共服务满足基本需求 |
3.3.4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
3.4 竞争力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S) |
3.4.2 劣势分析(W) |
3.4.3 机遇分析(O) |
3.4.4 挑战分析(T) |
4 稻谷产业基本特征、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4.1 稻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
4.2 稻谷产业特征及产品体系 |
4.2.1 稻谷产业特征 |
4.2.2 稻谷加工层次 |
4.2.3 加工产品体系 |
4.2.4 国内外稻谷产业关联产品表 |
4.3 世界稻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4.3.1 世界稻谷分布 |
4.3.2 世界稻谷生产分析 |
4.3.4 世界稻谷消费分析 |
4.4 中国稻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4.4.1 稻米生产与消费 |
4.4.2 我国稻米产业发展趋势 |
4.5 中国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 |
4.5.1 以初级加工为主导的加工体系面临挑战 |
4.5.2 资本约束与技术瓶颈成为稻谷产业深加工的主要障碍 |
4.5.3 产业集中度低引发恶性竞争,且无法达到规模经济 |
4.5.4 稻谷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较低 |
4.6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
4.6.1 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保证了粮食产业的长期发展前景 |
4.6.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是建三江农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
4.6.3 针对农垦地区的改革创新将极大地释放农垦系统发展活力 |
4.6.4 黑龙江“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推动建三江再上台阶 |
5 稻谷产业价值产出与要素需求系统结构 |
5.1 稻谷产业价值产出分解 |
5.2 稻谷产业资本要素需求链分解 |
5.3 稻谷产业技术要素需求链分解 |
5.4 稻谷产业人力资源要素需求链分解 |
5.5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价值要素需求链中缺失环节 |
5.5.1 价值产出缺失环节 |
5.5.2 资本要素紧缺环节 |
5.5.3 技术要素紧缺环节 |
6 稻谷产业链细分产业选择与演进的一般模式 |
6.1 稻谷产业细分产业选择模型 |
6.1.1 模型背景阐述 |
6.1.2 模型假设 |
6.1.3 消费系统描述 |
6.1.4 生产系统描述 |
6.1.5 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均衡及均衡结果分析 |
6.1.6 产业均衡组织模式的决定——各种外生因素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6.1.7 报酬递增的匹配技术 |
6.1.8 模型结论与对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细分产业选择的启示 |
6.2 稻谷产业链细分产业选择与演进的模式选取 |
6.2.1 泰国模式 |
6.2.2 日韩模式 |
7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定位、方向与细分产业选择 |
7.1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链产业战略定位 |
7.1.1 产业地位定位 |
7.1.2 稻谷产业链产品定位 |
7.1.3 稻谷产业对建三江经济发展的贡献定位 |
7.2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目标 |
7.2.1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总体目标 |
7.2.2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具体目标 |
7.3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总体思路 |
7.3.1 抓整合、上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 |
7.3.2 将“技术创新”作为精深加工的突破口 |
7.3.3 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构建高效管理团队 |
7.3.4 完善稻谷产业配套服务和质检体系 |
7.4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发展模式 |
7.4.1 以传统加工为基础,做好“提质”与“品牌”两大文章 |
7.4.2 传统加工与精深加工两条腿走路 |
7.5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细分产业选择 |
7.5.1 稻壳的综合利用 |
7.5.2 糙米的深加工 |
7.6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循环经济”效应分析 |
8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链发展目标的实现方案 |
8.1 政策保障方案 |
8.1.1 完善经开区管委会行政职能 |
8.1.2 采用政企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
8.1.3 统筹经开区与各农场、地方政府的关系 |
8.1.4 成立经开区专家顾问委员会 |
8.1.5 贴心营造保姆式服务环境 |
8.1.6 优化项目建设服务与管理 |
8.2 资本累积方案 |
8.2.1 投融资体系现状分析 |
8.2.2 资本供需与资本缺口预测 |
8.2.3 系统解决方案 |
8.3 人力资源方案 |
8.3.1 制定领军人才引进政策 |
8.3.2 完善产业工人培训体系 |
8.3.3 实行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
8.3.4 建立人才开发服务体系 |
8.4 技术进步方案 |
8.4.1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水稻品种改良工作 |
8.4.2 强化水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
8.4.3 加强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横向联合 |
8.5 招商创新方案 |
8.5.1 招商领域与招商对象 |
8.5.2 招商措施 |
8.6 品牌建设方案 |
8.6.1 制作鲜明的形象广而告之 |
8.6.2 建设好稻谷园区官方网站 |
8.6.3 多渠道建立品牌营销体系 |
9 结论 |
9.1 结论简述 |
9.2 本文创新点 |
9.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件:粮食主产区调研部分记录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6)基于宏微观尺度的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4.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2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基本理论分析 |
2.1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概念、内涵和特征 |
2.1.1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
2.1.2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2.1.3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2.2.2 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评价方法 |
2.2.3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
2.3 农业水土资源-社会-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理论 |
2.3.1 复合系统理论的内涵 |
2.3.2 复合系统的作用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概况及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 |
3.1 三江平原概况 |
3.1.1 自然概况 |
3.1.2 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现状 |
3.2 研究区概况 |
3.2.1 自然地理及气象概况 |
3.2.2 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 |
3.2.3 水土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
3.3 水土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建立 |
4.1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设计原则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2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微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3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宏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3.1 DPSIR 指标体系概念模型简介 |
4.3.2 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
4.4 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宏观与微观计算模型 |
4.4.1 微观计算模型 |
4.4.2 宏观计算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与评价 |
5.1 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发展变化预测 |
5.1.1 预测原则及标准 |
5.1.2 人口发展预测 |
5.1.3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
5.1.4 农业发展预测 |
5.1.5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预测 |
5.1.6 生态环境变化预测 |
5.2 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
5.2.1 微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5.2.2 宏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 提高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
5.3.1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
5.3.2 充分利用地表水 |
5.3.3 优化水资源时空分配 |
5.3.4 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力度 |
5.3.5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
5.3.6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浅谈红卫农场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和品质目标 |
2 技术措施 |
2.1 采用优质品种所选品种为垦鉴稻6号、空育131、三江一号、垦稻21号、龙粳21号、龙粳26号等。 |
2.2 科学设计移栽规格 |
2.3 严格执行农时标准红卫农场严格依照农场农业科要求的水稻生产农时标准执行。 |
2.4 采用井水增温措施高产创建示范户、高产创建规模展示区、 |
2.5 全程实行生产机械化 |
2.6 旱育壮秧育秧采用集中大棚、秋作高床、调酸消毒、种子包 |
2.7 合理施肥高产创建核心攻关户和科技园区高产攻关展示区施 |
2.8 水分管理和晾田措施 |
2.9 灭草秧田除草采用苗后千金茎叶处理, 本田除草应用阿罗津加草克星二次施药。 |
2.1 0 健身防病 |
2.1 1 安全收获水稻黄化完熟率95%以上开始收获。 |
(8)建三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生产的特点 |
2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
3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 |
3.1 育秧过程 |
3.2 本田整地机械化 |
3.3 水稻插秧机械化 |
3.4 水田管理机械化 |
3.5 收获机械化 |
3.6 整地机械化 |
4 水田机械化发展特点 |
5 存在的问题 |
6 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
四、建三江分局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措施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地井灌水稻田区晒水池用地空间布局研究——以七星农场为例[J]. 杜国明,张志宇,高君峰,于凤荣,冯悦,春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7(10)
- [2]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J]. 王滨. 黑龙江粮食, 2014(12)
- [3]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三化一管”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A]. 马德全,霍立君,李玉成. 2013全国农业标准化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4]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研究[D]. 曹泽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5)
- [5]坎坷人生路 执着水稻情——记中国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J]. 孟久成. 今日科苑, 2011(11)
- [6]基于宏微观尺度的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D]. 任守德.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7]浅谈红卫农场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J]. 王直华,畅东,杨金影,包玉清,徐年丰,于成宝,陈东海. 吉林农业, 2011(03)
- [8]建三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调研[J]. 迟立军,秦泗君. 农业机械, 2010(32)
- [9]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对策研究[A]. 李洪林.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10
- [10]中国·北大荒·建三江 追求于农 成就于稻[A]. 王金会,陶喜军.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