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用柴油机节能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占勇[1](2021)在《基于生态保护视角下的船用双燃料柴油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节能减排的理念越来越重视。在船用双燃料柴油机中引用节能减排技术也非常重要。现阶段,随着国际燃油价格飞速增长,以及海洋污染现象的日益严重,这种背景下船用双燃料柴油机的节能减排技术备受世界航运组织与海事组织的关注,文章对节能减排环保背景下船用双燃料柴油机的发展进行论述。
伍赛特[2](2021)在《基于船舶动力装置的节能措施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阐述了船舶动力装置的主要类型,重点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节能方案进行了详尽研究。动力装置作为随船配备的重要设备,可为船舶航行提供必要的动力来源,基于其而开展的技术研发、试验验证与工程应用依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罗正刚[3](2019)在《满足Tier Ⅲ排放法规的船用柴油机高经济性技术路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航运业的发展,船用柴油机技术需要在满足日益严苛排放法规同时改善经济性。高效清洁燃烧技术是提高热效率和降低燃油消耗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文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开展了满足Tier Ⅲ排放法规的船用柴油机高经济性技术路线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开发高效低排二冲程船用柴油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建立船用柴油机三维CFD计算模型,基于模型研究喷油器参数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油束水平夹角、油束水平旋转角度、油束竖直旋转角度或喷油压力,可以大幅优化经济性与NOx排放特性两者之一;增加喷孔直径可同时优化指示燃油消耗率和NOx排放。在确定喷油器各参数优化范围后,利用微种群遗传算法开展多喷油器参数综合优化,结果显示NOx排放可降低29.91%,指示燃油消耗率仅上升0.74%。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同时降低排放与燃油消耗率的目标,对多喷油器喷油策略进行优化,发现喷油时刻提前可降低燃油消耗率;喷油器顺序喷射对柴油机的综合性能无明显提升;预喷间隔、预喷比例可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改善指示燃油消耗率和NOx排放。在不牺牲经济性前提下,三次喷射可较大幅度降低NOx排放;而在控制NOx排放条件下,预喷射可提高经济性。综合考虑,预喷间隔为10°CA,预喷比例为10%时的两次喷射结果最优,指示燃油消耗率可降低1.69%,且NOx排放降低10.81%。为满足Tier Ⅲ排放法规及实现最优经济性,研究了增压、提高几何压缩比和排气阀晚关对船用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发现提高增压压力或通过余隙容积和行程调整压缩比可实现排放特性与经济性的同时改善;通过余隙容积调整压缩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不明显;排气阀晚关显着优化NOx排放但会牺牲经济性;采用增压技术和提高压缩比可实现58.68%的指示热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排气阀晚关和SCR后处理技术降低NOx排放至Tier Ⅲ排放法规限值后,发现0.8MPa进气压力下采用压缩比为30和SCR后处理技术时的综合经济性最佳,总成本较原机可下降14.32%。
曹亚丽[4](2020)在《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京杭运河江苏段是江苏省―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京杭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航段,牵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东渡港区是沿海主要港口之一的厦门港最大的海港物流中心,承担集装箱、干散货、杂货、成品油等运输,码头岸线长9.5km,港区陆域面积621万m2。繁荣的水路运输带来了经济效益,亦带来了环境污染。当前,船舶尾气排放已成为继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后我国第三大大气污染源,更是我国港口城市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分别以京杭运河江苏段和厦门东渡港区作为内河与沿海典型区域,进行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排放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针对内河航道船舶大气污染排放问题,以抵港及过路船舶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船测试确定排放因子,建立详尽的排放清单,并系统分析排放特征。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可信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本文探究建立了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清单全口径数据结构,明确各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确定了内河船舶基本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数据信息;采取基于AIS信息、船舶名录信息等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东渡港区高分辨率的船舶动态与静态信息;基于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部分参数实测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东渡港区污染源详实的动静态信息。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是源清单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源清单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对于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基于实船测试的方式确定了船舶不同运行工况下的NOx和PM排放因子;基于获取的船舶动静态信息,采取以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排放因子,以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为依据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的方式确定船舶SO2、HC、CO、CO2排放因子。对于东渡港区船舶,充分利用国内外排放因子实测研究成果,以其作为基础排放因子,并基于港区船舶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船舶动、静态信息,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对于港区陆域污染源,基于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确定港区作业机械、集疏运车辆及液散码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基于公式测算的方式确定港区散货堆场装卸扬尘、散货堆场风蚀扬尘和散货堆场四周道路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基于船舶引擎功率的估算方法分别建立了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与2017年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基于燃油消耗、TANK模型等方法建立了2017年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系统分析了各研究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并基于蒙特卡洛法分析了各研究区域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基于实船测试结果,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在出港、进闸、出闸、正常航行及进港工况下,主机NOx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9.89g/k W·h、17.01g/k W·h、20.78g/k W·h、17.23g/k W·h以及19.46g/k W·h;主机PM10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71g/k W·h、4.32g/k W·h、5.97g/k W·h、1.59g/k W·h以及6.99g/k W·h;主机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14g/k W·h、3.80 g/k W·h、5.25g/k W·h、1.40 g/k W·h以及5.90g/k W·h。根据既有主机与辅机排放因子研究成果的本地化校正,获得了主机分船舶类型、分运行工况的SO2、HC、CO和CO2排放因子数据表和辅机分运行工况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建模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PM10、PM2.5、NOx、SO2、CO、HC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0.163万t、0.144万t、1.655万t、0.0780万t、0.107万t、0.0487万t以及66.071万t。对于东渡港区,各类排放因子基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及本地化校正获得,通过模型计算得2017年抵港船舶PM10、PM2.5、NOx、SO2、CO、VOCs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4t、11.7t、549t、95t、50t、30t与58490t;东渡港区NOx、CO、SOx、VOCs、烃类、TSP、PM10、PM2.5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73.1t、215.4t、20.5t、79.0t、4.7t、1083.2t、712.5t和152.7t。对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在京杭运河江苏段研究中,船舶正常航行排放量最大,主机发动机是各运行工况下船舶大气污染物最主要的排放源,各污染物的排放占比均在96%以上;在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中,船舶在停泊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大,巡航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小,且不同排放单元对不同污染物的贡献率不同,主机对于VOCs的排放贡献率最高,辅机对于NOx和CO的贡献率最高,辅机及锅炉对于PM2.5和PM10的排放贡献率较高,锅炉对于SO2和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贡献率较高。大气污染物排放随时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两个研究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均受时间影响较小,各时间段内排放较为均匀。大气污染物排放随空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京杭运河江苏段中,徐州港、苏州内河港、常州内河港以及淮安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占比较大,京杭运河苏南段大气污染物的比排放量较苏北段大,除蔺家坝船闸与解台船闸范围船舶排放占比较小外,其余各船闸范围内船舶排放占比较为均匀;而在东渡港研究区域内发现,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相似特征。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采用Ctystal ball软件模拟计算,完成不确定性的定量传递。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NOx、PM10、PM2.5、SO2、CO、HC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52.35%~102.94%、-48.3%~93.05%、-49.01%~89.65%、-49.36%~89.93%、-48.61%~88.22%、-48.18%~87.13%和-49.62%~88.78%;东渡港区船舶NOx、PM10、PM2.5、SO2、VOCs、CO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5.72%~40.49%、-23.44%~38.59%、-30.02%~33.46%、-20.78%~35.27%、-23.44%~38.59%、-22.31%~40.35%和-11.26%~21.50%;东渡港区NOx、SOx、CO、烃类、VOCs、TSP、PM10和PM2.5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9.03%~34.1%、-44.77%~55.23%、-45.21%~63.92%、-57.39%~84.35%、-15.67%~20.07%、-55.17%~76.79%、-56.84%~79.08%和-53.49%~74.46%。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对排放因子本地化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降低清单的不确定度。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以政策为先导,以制度作保障,用标准来支撑,通过优选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及特征及排放影响分析的研究,结合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的梳理、对比与分析,本文提出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并基于情景分析方式明确了各控制政策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减排比例,以期为其他区域船舶与港区控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伍赛特[5](2019)在《船用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我们介绍了船用柴油机在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开展的技术研究,并重点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现在及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柴油机依然会是民用商船领域的主流动力装置。常用于水面舰艇及高性能船舶的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风能、太阳能及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动力装置目前尚无法取代船用柴油机的统治性地位。而在当前的能源及环境局势影响下,针对船用柴油机开展的节能减排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黄钰鸿[6](2019)在《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世界各制造大国纷纷重视制造业,相继提出各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规划,我国也相应出台《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其中的五大工程之一,绿色制造工程的发展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船舶配套行业一直处于传统的机械加工过程,绿色性较弱且环境影响严重,在绿色制造的研究和应用上,虽然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但针对船舶配套行业的绿色制造研究还未深入到车间制造过程,因此,开发应用于船舶配套行业关重件制造过程的绿色优化平台对船舶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结合船舶配套行业背景,针对车间制造过程的绿色性研究,提出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研究了该平台中的绿色评价模块、绿色指标预测与优化模块的详细运行流程以及应用所需的数据支持,并将平台运用于船舶配套企业机加制造车间,实现关重件制造过程的绿色优化。首先,构建了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的总体框架以及整体运行流程,并对平台中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绿色优化平台的功能结构、功能模型以及信息模型进行了设计。其次,针对绿色优化平台中的绿色评价模块,提出并分析了该模块在平台中的详细运行流程以及数据库支撑;建立了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绿色评价算法库,对平台推荐评价方法作了详细阐述;将该模块运用于船舶配套企业机加车间制造过程,提出了绿色指标数据采集过程及获取方法,并基于采集的压气叶轮制造过程绿色指标数据对平台绿色评价模块进行了应用验证。最后,针对绿色优化平台中的绿色指标预测与优化模块,提出并分析了该模块在平台中的详细运行流程以及数据库支撑;建立了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指标预测方法库,提出了制造过程能耗预测方法和碳排放预测方法,并以压气叶轮制造过程能耗预测为例对平台绿色指标预测的应用做了示范;针对该模块中的绿色调度优化功能,提出了基于能耗的车间作业调度优化模型,以车间制造能耗和最大完工时间为多优化目标,并利用平台推荐NSGA-Ⅱ算法进行优化求解,通过案例仿真,验证了平台绿色调度优化模型以及推荐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冯明志[7](2011)在《船用柴油机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文中研究说明1世界船用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研究报告数据,到2020年,全球航运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4亿吨,这给船舶航运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其他行业强烈要求全球航运业承担起责任。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了新造船的船舶能耗限制指数,通过减少含碳燃油消耗,降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2009年,IMO推出船舶能耗限制指数(EEDI),要求各成员国自愿执行,2013年将开始强制执行。
李国瑞[8](2008)在《船用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温和富氧既是柴油机气缸内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也是氮氧化合物生成的因素。该文建议通过柴油机燃烧机理分析寻求既保持柴油机高效工作,又能降低氮氧化合物的解决方案,并提出开展船用柴油机再制造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曹关桐[9](1990)在《九十年代我国轮机工程发展前景展望》文中提出本文从船舶能源、主辅发动机、节能技术和机舱自动化四个方面展望了我国海洋运输船舶轮机工程的发展前景:根据对我国和世界石油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分析和预测,九十年代我国船舶能源仍将为石油制品;八十年代推出的超长冲程节能低速机将成为我国新建商船的主选机型;为进一步降低船舶能耗,必需结合船队更新,用新型节能船逐步淘汰高能耗的旧船,并推广应用少缸数低速机、轴带发动机、动力透平、余热制冷等节能技术;机舱自动化是我国海洋运输船舶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商船机舱自动化构成应为具有无人值班机舱、一人值班机舱、集控机舱和传统机舱并存的多层次结构。
朱幸华,商云祥[10](1982)在《节能与船用柴油机技术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自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的能源形势及近年来船用柴油机的发展概况后,提出了如下的观点:能源危机及燃料费用对船舶营运成本愈来愈大的影响,已成为船用柴油机技术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它改变了技术发展的侧重点,形成了一些新的设计概念,加速了机型换代的步伐,也给柴油机研究设计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结合我国海运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从现在起就应把提高柴油机船燃油经济性的问题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以适应进入国际市场后不可避免的竞争,节约更多的石油和外汇。文章论述了为达到上述目标,从柴油机方面所可能利用的主要技术途径,包括提高柴油机本身的热效率,降低转速以提高螺旋桨效率,及燃用超劣质燃料等主要方面。
二、船用柴油机节能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用柴油机节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保护视角下的船用双燃料柴油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生态保护理念对于船用双燃料柴油机的需求 |
1.1 航运发展的需要 |
1.2 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强制性要求 |
2 生态保护背景下船用双燃料柴油机的燃烧 |
2.1 燃油喷雾的改善策略 |
2.2 科学治理可燃混合气 |
2.3 使用智能型柴油机 |
2.4 利用动力装置的余热 |
2.5 使用新型替代清洁燃料、能量综合应用技术 |
3 结束语 |
(2)基于船舶动力装置的节能措施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船舶动力装置节能措施研究 |
1.1 概述 |
1.2 船舶动力装置的特性与节能 |
1.2.1 船用耗能设备的特性 |
1.2.2 船舶动力装置及燃料的适应范围 |
1.2.3 船舶与船舶动力装置 |
1.3 船舶动力装置节能技术研究 |
1.3.1 汽轮机的节能 |
1.3.2 四行程柴油机的节能 |
1.3.3 两行程柴油机 |
1.3.4 长行程低速柴油机 |
1.4 使用劣质燃油 |
1.5 余热利用 |
2 基于节能目标的船用主机选用方案研究 |
3 中小型柴油机降低耗油率的措施研究 |
3.1 降低中小型柴油机耗油率的主要方案 |
3.2 改善性能的具体措施 |
3.2.1 定压增压 |
3.2.2 改善燃料喷射系统 |
4 基于柴油机增压技术的改进与优化 |
4.1 四行程中速柴油机 |
4.2 两行程中,低速柴油机 |
4.3 两级涡轮增压器 |
5 结语 |
(3)满足Tier Ⅲ排放法规的船用柴油机高经济性技术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低速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概况 |
1.2 船用柴油机NO_x排放控制技术 |
1.2.1 NO_x生成机理 |
1.2.2 前处理技术 |
1.2.3 缸内燃烧优化 |
1.2.4 后处理技术 |
1.3 船用柴油机高经济性技术 |
1.3.1 船用柴油机高热效率技术 |
1.3.2 船用柴油机成本控制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模型及研究方法 |
2.1 发动机数值模拟计算简介 |
2.2 数值模拟软件CONVERGE简介 |
2.3 湍流模型 |
2.4 喷雾模型 |
2.4.1 KH破碎模型 |
2.4.2 RT破碎模型 |
2.4.3 KH-RT破碎长度模型 |
2.4.4 液滴的湍流扩散模型 |
2.4.5 液滴碰撞模型 |
2.4.6 液滴撞壁模型 |
2.5 点火模型 |
2.6 燃烧模型 |
2.7 排放模型 |
2.8 船用柴油机模型标定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喷油参数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1 喷油器参数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1.1 油束水平夹角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1.2 油束水平旋转角度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1.3 油束竖直旋转角度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1.4 喷孔直径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1.5 喷油压力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1.6 基于微遗传算法的喷油器参数综合优化 |
3.2 喷油策略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2.1 喷油正时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2.2 喷油器顺序喷射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2.3 预喷比例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2.4 预喷间隔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3.2.5 多次喷射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及方案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缸内充量热力学状态参数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4.1 增压压力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4.2 高几何压缩比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4.2.1 基于余隙容积变化的高几何压缩比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4.2.2 基于余隙容积和行程变化的高几何压缩比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4.3 排气阀晚关对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4.4 基于SCR后处理技术满足Tier Ⅲ排放法规的高经济性技术方案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船舶及港区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现状 |
1.1.1 我国内河航运及典型沿海港区运行现状 |
1.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类型 |
1.1.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及法规 |
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排放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2.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
1.2.2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
1.2.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
1.2.4 既有研究的问题总结与借鉴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研究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采集 |
2.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信息 |
2.1.2 东渡港区船舶信息 |
2.1.3 东渡港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
2.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确定 |
2.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
2.2.2 东渡港区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
2.3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 |
2.3.1 典型区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
2.3.2 典型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
2.4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
2.4.1 不确定性来源定性分析 |
2.4.2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定量分析 |
2.4.3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
2.5 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
2.5.1 预测模式选取 |
2.5.2 污染源概化 |
2.5.3 气象参数选取 |
第三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源动、静态信息 |
3.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
3.1.1 基础数据调研与分析 |
3.1.2 船舶引擎功率 |
3.1.3 船舶燃油类型 |
3.1.4 船舶活动水平数据 |
3.2 东渡港区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
3.2.1 静态信息 |
3.2.2 动态活动水平数据 |
3.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
3.3.1 港区装卸码头概况 |
3.3.2 作业机械燃油消耗量 |
3.3.3 各码头企业货运总量及集疏运车辆燃油消耗量 |
3.3.4 散货码头堆场相关参数信息 |
3.3.5 液散码头相关参数信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
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
4.1.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实测数据分析 |
4.1.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校正 |
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
4.2.1 主机排放因子 |
4.2.2 辅机排放因子 |
4.2.3 锅炉排放因子 |
4.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
4.3.1 作业机械排放因子 |
4.3.2 集疏运车辆排放因子 |
4.3.3 散货码头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 |
4.3.4 液散码头管线组件泄漏排放因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
5.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5.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5.1.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5.1.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5.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
5.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
5.2.2 东渡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
5.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5.4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 |
5.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 |
5.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 |
5.4.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 |
6.1 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概况 |
6.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
6.3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 |
7.1 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1.1 国内外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1.2 国内外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2 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路线 |
7.2.1 总体技术路线 |
7.2.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
7.2.3 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
7.3 基于排放清单的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建议 |
7.3.1 典型内河水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3.2 典型沿海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3.3 典型沿海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加课题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东渡港口码头大气污染排放调查表 |
一、经营干散货的码头企业 |
二、经营集装箱的码头企业 |
三、经营干散、件杂货种企业 |
四、经营液体散货的码头企业 |
(5)船用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船用柴油机及技术分类 |
1.1 二冲程低速船用柴油机 |
1.2 四冲程中速船用柴油机 |
1.3 四冲程高速船用柴油机 |
2 船用柴油机的主要工作特性 |
2.1 废气涡轮增压技术 |
2.2 海面气候现象对船用柴油机运行的影响 |
2.3 船用柴油机的冷却回路 |
2.4 船用柴油机的运行状态监测 |
3 船用柴油机的节能技术研究 |
4 船用柴油机的减排技术研究 |
4.1 降低NOx排放 |
4.2 降低SOx排放 |
4.3 降低颗粒物排放 |
4.4 集成催化剂和过滤器系统 |
5 船用柴油机的技术研究现状 |
6 未来船用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
7 结论及展望 |
(6)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绿色制造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1.1.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的重要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制造研究现状 |
1.2.2 制造过程绿色优化研究现状 |
1.2.3 绿色指标预测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总体设计 |
2.1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的背景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1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的研究背景 |
2.1.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车间绿色现状 |
2.1.3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需求分析 |
2.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总体设计 |
2.2.1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的总体框架 |
2.2.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的运行流程 |
2.3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功能模型设计 |
2.3.1 平台功能结构设计 |
2.3.2 平台功能模型设计 |
2.3.3 平台信息模型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绿色评价研究 |
3.1 平台绿色评价模块运行流程与数据库支撑 |
3.1.1 平台绿色评价模块详细运行流程 |
3.1.2 平台绿色评价模块数据库支撑 |
3.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算法库建立 |
3.2.1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2.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评价算法库建立 |
3.3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评价实施 |
3.3.1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指标数据采集 |
3.3.2 压气叶轮制造过程绿色评价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4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绿色指标预测与优化研究 |
4.1 平台绿色指标预测与优化模块运行流程与数据库支撑 |
4.1.1 平台绿色指标预测与优化模块运行流程 |
4.1.2 平台绿色指标预测与优化模块数据库支撑 |
4.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指标预测方法库建立 |
4.2.1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能耗指标分析与预测方法 |
4.2.2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碳排放指标预测方法 |
4.2.3 压气叶轮制造过程能耗指标预测实施 |
4.3 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基于能耗的绿色调度优化 |
4.3.1 基于能耗的绿色调度优化问题描述 |
4.3.2 模型建立 |
4.3.3 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 |
4.3.4 案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船用柴油机节能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保护视角下的船用双燃料柴油机发展研究[J]. 张占勇. 内燃机与配件, 2021(09)
- [2]基于船舶动力装置的节能措施研究与应用[J]. 伍赛特.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1(04)
- [3]满足Tier Ⅲ排放法规的船用柴油机高经济性技术路线研究[D]. 罗正刚. 天津大学, 2019(01)
- [4]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D]. 曹亚丽. 上海大学, 2020(02)
- [5]船用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J]. 伍赛特. 内燃机, 2019(05)
- [6]船用柴油机配套企业制造过程绿色优化平台研究[D]. 黄钰鸿. 重庆大学, 2019
- [7]船用柴油机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技术发展[A]. 冯明志. 第七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1
- [8]船用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思路[J]. 李国瑞. 上海造船, 2008(03)
- [9]九十年代我国轮机工程发展前景展望[J]. 曹关桐. 中国航海, 1990(01)
- [10]节能与船用柴油机技术的发展[J]. 朱幸华,商云祥. 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