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活性物质在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丁丽[1](2021)在《胡颓子多酚的提取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多种慢性疾病的诱因之一,多酚能够有效预防氧化应激引起的多种慢性疾病,而植物果实是人类摄取多酚类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胡颓子隶属于胡颓子科胡颓子属,为野生核果类植物。它的根、茎、叶及果实都可入药,有抗氧化、治疗哮喘、抗炎、抗癌等功效,其果实富含多酚、黄酮、萜类、生物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我国分布地域广泛,云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生长,但开发利用度较低,常作鲜食果实。本文以三个不同产地的胡颓子为样本,以不同提取方法对胡颓子中的化学成分加以提取,并利用大孔树脂对提取液进行纯化,探究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组分鉴定及含量检测。研究胡颓子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氧化应激保护作用,以期为胡颓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以三个产地的胡颓子为研究对象,考查超声辅助提取法与浸提法对果实中多酚、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法更优,临沧、保山、德宏胡颓子多酚含量分别为 1.01±0.01、1.17±0.03、1.33±0.02 mg 没食子酸(GAE)/g 鲜重(FW),明显高于浸提法所得含量,黄酮含量呈相同趋势,超声辅助提取法所得含量为80.26±1.47、85.74±0.23、138.39±2.24μg儿茶素(CE)/g FW。考察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胡颓子提取液的吸附与解吸能力,选定LS-46D树脂对提取液进行纯化,纯化后三产地多酚含量为 0.70±0.02、0.81±0.03、0.83±0.03 mg GAE/g FW。以 DPPH、ABTS、FRAP、ORAC为评价指标测定纯化前三产地胡颓子的抗氧化活性,总体表现是:德宏(2.66±0.04~11.40±1.16μmol TE/g FW)>保山(2.81±0.06~10.05±0.75μmol TE/g FW)>临沧(2.08±0.01~7.10±0.71μmol TE/g FW),与多酚的含量趋势一致,多酚含量最高的德宏胡颓子抗氧化活性最好,纯化后其DPPH、ABTS、FRAP、ORAC 所测结果分别为:1.73±0.08、2.14±0.10、1.66±0.06、5.48±0.45 μmol TE/g FW。通过UPLC-ESI-MS/MS技术鉴定出胡颓子多酚提取物中的15中酚类物质,包含7种羟基苯甲酸类酚酸:没食子酸、鞣花酸、对羟基苯甲酸、香兰素、奎宁酸、莽草酸、没食子酸甲酯;1种羟基肉桂酸类酚酸:阿魏酸;7种黄酮类化合物:二氢杨梅素、槲皮素、杨梅素、虎杖苷、异槲皮苷、芦丁、表没食子儿茶素。15种物质在三产地样品中均可检出,但含量有一定差异,其中以临沧胡颓子中没食子酸含量最高为1434.91±59.89 ng/g FW,保山、德宏胡颓子所含二氢杨梅素最多,分别为8274.39±266.33、31202.27±406.39 ng/g FW;酚类物质总量依次为德宏、保山、临沧。从细胞抗氧化方面评价胡颓子多酚样液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效果。利用H2O2对HUVEC的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探究胡颓子多酚提取物能否起到抗氧化作用。研究提取物对HUVEC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证明样品本身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无毒,且对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存在保护作用,和模型组相比,细胞存活率随胡颓子多酚提取物浓度增大而得到提升。细胞内一些衡量氧化应激损伤的指标也有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比,胡颓子多酚组细胞内ROS表达量降低,MDA呈下降趋势、LDH释放量也有所减弱,SOD则呈上升趋势。随着作用浓度的增高,这些指标变化更为显着,德宏胡颓子呈现出最好的保护作用,其次是保山胡颓子,最后是临沧胡颓子。
赵龙[2](2020)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客观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索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为临床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健康者和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脑功能磁共振为研究的技术手段,观察疾病和健康不同状态下脑功能活动的差异和治疗前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响应特征,为针刺治疗该病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疗效研究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将符合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成2组,即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两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内关和郄门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2周。在针刺前后分别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心率变异性(HRV)、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2.中枢机制研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基本匹配的健康者8人、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人(电针组12人,非电针组10人),进行脑部fMRI扫描,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机体状态(健康和疾病状态)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于基线期和治疗后各进行脑部fMRI扫描,扫描按照BOLD-fMRI、3D-T1WI、针刺治疗30min、BOLD-fMRI的顺序进行,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和种子点功能连接分析法,观察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即时效应及长期效应。通过比较经针刺治疗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和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调节机制。结果:临床研究1.基线比较:所纳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SAQ总分及其五个维度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非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自评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P<0.05);心率变异性中SDNN、SDANN、rMSS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PNN50治疗前后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亦有增高趋势。4.两组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SAQ评分中在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电针组优于非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5)。在SAQ总分、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电针组和非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DS、S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相关时域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制研究1.基线比较: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受试者在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左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顶下缘角回、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丘脑、左内侧和旁扣带回、左侧顶上回、右背外侧额上回、右侧角回和左侧楔前叶的ReHo信号高于健康者。这些脑区与疼痛、情绪、定向网络相关。2.治疗后ReHo 比较:2.1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相比,在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左内侧额上回ReHo值降低。在右侧枕上回、右侧顶上回和右侧顶下缘角回出现ReHo值升高。2.2非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对比:在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颞下回ReHo信号出现降低。在右侧顶上回、左侧枕上回、右侧枕上回ReHo信号出现升高。2.3组间比较:在静息状态下,电针组在右侧角回、左侧顶上回、右侧中央后回ReHo信号高于非电针组;在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ReHo信号低于非电针组。3.治疗2周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研究:以左内侧额上回、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顶上回作为种子点探索全脑FC变化。3.1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电针组在左侧缘上回、左侧顶下缘角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补充运动区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在右侧缘上回和右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3.2非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非电针组左背外侧额上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右枕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无显着差异。3.3电针组与非电针组脑功能网络连接差异脑区:治疗后电针组在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前和旁扣带脑回、左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4.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4.1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右侧丘脑、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左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舌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楔前叶、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枕上回、左侧内侧额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在左侧颞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4.2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左侧额中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减弱;在右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枕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梭状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结论:1.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内关和郄门穴可以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且电针治疗优于非电针治疗。2.与健康者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多个与疼痛、情绪调控和定向网络相关的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异常。3.针刺内关和郄门配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靶点可能位于“疼痛矩阵”的内侧额上回、扣带回,影响内侧痛觉系统及阻断疼痛下行传导通路,达到镇痛的效果;通过调节扣带回、额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4.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不是由单一脑区的调节,而是由多个有功能联络的脑区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相互作用、整合来完成。针刺内关和郄门穴不仅能够加强默认网络与疼痛、情感相关脑区的连接,同时也能加强感觉运动网络与疼痛相关脑区的连接。电针治疗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高于非电针治疗。5.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靶向性调节扣带回和前额叶这两个脑区,可能是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的重要机制。
林子舒[3](2020)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左心室做功、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观察针刺调神方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焦虑、睡眠指数等量表的评估,观察针刺调神方对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通过对比针刺调神方与西药常规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探析针刺调神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方法:根据纳排标准规定,本研究最终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后3例患者自行要求退出,予以剔除,最终有67例受试者完成本实验,将67例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由有经验的医生开出西药处方治疗进行规范降压,处方:硝苯地平控释片;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物,血压不能控制达标者,则换用或加用第2种降压药物继续治疗,口服治疗4周。治疗组给予经验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针刺调神方治疗,针刺调神方:印堂、神庭、四神聪、百会、内关(双)、三阴交(双)、血压点(双)、中脘、天枢(双)、关元,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测量两组患者的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数值范围,观察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LSW)、每搏外周阻力(SSVR)、每搏外周阻力指数(SSVR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STR),射血收缩指数(EPCI),变力状态指数(ISI),心率(HR)。测量方法:由同一名医师在治疗前后使用CSM3100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将2对电极片粘至颈部两侧及平行剑突的胸部两侧(腋中线处)。将导线正负极与对应电极连接,打开仪器进入界面,输入患者基本信息,静待2分钟后,仪器显示器出现数据,待数据基本稳定后读取并记录数据;再进行血压、高血压中医临床症状评定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的记录,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量表总分变化,治疗后按照血压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射血收缩指数(EPCI)、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率(ST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阻力(SSVR)、外周阻力指数(SSVRI)、左室做功(LSW)、左室做功指数(LSW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EPCI、VET、STR、H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O、CI、SSVR、SSVRI、SBP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比较,CO、CI、EPCI、STR、HR、SBP、DBP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VR、SSVRI、LSW、LSWI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疗效判定显效13个,有效16个,无效有4个,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3个,有效14个,无效有7个,总有效率为79.41%。经检验,血压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有效27个,无效有6个,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20个,无效有14个,总有效率为58.82%。经检验,中医症状总积分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治疗组无焦虑患者17例,可能焦虑患者9例,肯定焦虑患者7例,明显焦虑0例;对照组无焦虑患者7例,可能焦虑患者16例,肯定焦虑患者9例,明显焦虑2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神针刺处方的特点,是注重脏腑和气血同调,达到形神相合,形神统一。诸穴合用,调养心神,则气血调和,化生有源,五脏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经络通畅,使五脏六腑之精上达于头,使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及其他不适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针刺调神方在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方面有明显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且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保护心脏功能及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本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程度分布发生改变,多数患者由有焦虑患者转变为无焦虑,焦虑程度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调神针联合药物治疗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治疗后治疗组组患者的焦虑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并且焦虑程度分布较对照组也改变更多,说明针刺调神方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方面有明显作用。针刺能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湿来调畅气机,调和脏腑以至神安,神安则情志病才能好转。治疗组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说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跟随提升。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较药物组差异显着,说明针刺调神方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刺不光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方面有作用,还能通过对患者的神的调节,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状态和睡眠情况都得到了改善,达到形神统一,则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处在“降压效应”及“降压外效应”之间,这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降压外效应即抗高血压治疗不应局限于降压,还需要兼顾降低动脉僵硬度、改善大动脉弹性,减少症状,从而防止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众多证据表明降压本身并不能解决从危险因素到终点事件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完全解释降压治疗所带来的全部心血管效益。降压达标不是指血压的数值达标,尚有其他含义。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与高血压一道参与疾病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降压达标不能单方面理解为血压数值的降低,还应理解为包括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相关临床疾病进行积极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既往倡导的降压,为血压数值的达标,并没有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本研究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根本上减少了高血压的发病,以及靶器官损害和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切断了高血压恶性循环链,可能是控制高血压、降低变异性、保护靶器官及减少合并症的有效措施。针刺调神方能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机体阴阳调和、气血调和的状态。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高血压的防治。
戚芷琪[4](2020)在《“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针刺组与针灸组、药物组的对比,客观地评价“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将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招募的志愿患者作为该实验的对象,运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3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79例,针刺组26例、针灸组30例、药物组23例。1.分组:(1)针刺组取穴: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定位:参照2006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受试者呈仰卧位,使用φ0.25 ×25mm针灸毫针针刺百会、印堂、双侧人迎、双侧阳陵泉、双侧内关,后在除人迎穴之外其他穴位处行提插捻转手法产生得气感,人迎穴针刺时不施以行针手法且以看见针体随颈动脉搏动而跳动为度,留针25min。(2)针灸组取穴:①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②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③揿针:心俞(双)、胆俞(双)定位:参照2006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针刺操作同针刺组。精灸按以上对应的穴位操作,每个穴位处摆放规格约高度3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精细艾柱,以线香点燃施灸,每壮艾柱燃烧至剩余1/3时拿走,每个穴位各施灸2壮。揿针按照以上穴位,以安尔碘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揿针贴敷于各穴位上进行操作,留针48h。(3)药物组予受试者阿托伐他汀10mg/日,拜阿司匹林100mg/日口服。2.疗程:三组疗程均为12周,针刺组及针灸组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之间相隔3天,治疗方案同上,需完成80%及以上视为有效病例。3.评价时点和指标:选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作为评价时点各进行2次评价。主要指标为颈动脉彩超结果,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course积分)、斑块体积(PV)、斑块灰阶值(GSM);次要指标为血脂等相关结果,如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4.统计: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的差别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精确概率法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分布的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同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对不满足正太性分布的样本比较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所有检验都采用双侧检验,且显着性差异α=0.05。研究结果:1.基线方面:对三组受试者治疗前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吸烟情况等进行基线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选用Person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方差分析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三组均无明显差异,可认为三组受试者在人口学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对三组治疗前的IMT、Crouse积分、PV、GSM、TG、TC、HDL-C、LDL-C等基线进行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各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各指标均具有可比性。2.主要指标方面:(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组内比较: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针刺组在改善CAS患者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方面具有显着疗效;药物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无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左右两侧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疗效上可能存在针灸组>针刺组>药物组的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2)颈动脉斑块厚度(Crouse积分):组内比较:颈动脉斑块厚度方面,针刺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厚度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左侧及颈动脉内斑块总厚度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药物在改善CAS患者右侧颈动脉内斑块厚度方面具有显着疗效。在组间比较的结果中,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左右两侧颈动脉内斑块厚度及总斑块厚度方面疗效相当。(3)颈动脉斑块体积(PV)组内比较:针刺组、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体积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药物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体积方面不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体积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参考条形图可知根据三组总体积差值的均值大小比较,针刺组与针灸组疗效相当,均存在好于药物组的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4)颈动脉斑块灰阶值(GSM)组内比较:针刺组仅在改善左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双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均有显着疗效,药物组仅在改善右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后三组在改善左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根据图表显示,存在针刺组>针灸组>药物组的疗效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三组在改善右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存在药物组>针灸组>针刺组的疗效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5)血液指标方面甘油三酯(TG)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针灸、药物三组,在甘油三酯(TG)方面,均不具有明显改善效果,组间比较显示三组在改善甘油三酯方面疗效无差异。总胆固醇(TC)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组、针灸组在治疗前后,总胆固醇无明显改善,药物组在改善总胆固醇方面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药物组在改善总胆固醇方面疗效优于针刺组与针灸组,且针刺组与针灸组在此方面疗效相当。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灸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具有一定疗效,而针刺组与药物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无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未形成统计学差异。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组和药物组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方面有一定疗效;针灸组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方面不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提示,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药物组疗效优于针刺组与针灸组,且针刺组与针灸组疗效相当。结论:“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可有效减小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并提高其斑块的稳定性,疗效与“心胆论治”针灸方案相当并优于西药方案,且操作更简便。
郑雪雍[5](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临床症状、血脂及性激素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在控制饮食和适当锻炼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每周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周一、三、五或每周二、四、六)两组总疗程均为12周。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在国内改良女性绝经自测量表(Kupperman)评分、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变化。所有关于统计分析的数据均用SPSS24.0软件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入组30例,完成30例;对照组入组30例,完成29例。1.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S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对E2、FSH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对TC、TG、LDL-C、HDL-C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埋线与针刺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有确切疗效。两者都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雌激素水平、血脂各项指标,且穴位埋线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姚琴[6](2020)在《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艾燃烧生成物(Moxa Combustion Products,MCP)的效用是艾灸的作用机理之一,MCP是指在艾绒燃烧过程生成的产物,艾烟是其最主要的部分。MCP中含有一定量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研究显示艾灸诊室PM10平均质量浓度为3.54mg/m3,超过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中规定的最高限值(0.15 mg/m3);尤其是MCP的颗粒物中存在一定比例PM2.5,引发关注和担忧;而目前MCP中的颗粒物是否是艾灸疗效的关键因素未有研究。近年来,医疗市场也出现了以艾叶精油穴位涂抹、艾绒穴位热熨、艾烟滤过等艾烟的处理和替代方法甚至医疗设备。针对此,我们根据艾绒燃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取各阶段的MCP产物,探索艾灸的关键起效环节,并研究艾烟中的颗粒物是否是艾灸疗效的关键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ECD)是AS发病的始动环节,也是影响AS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ECD过程中最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NO的合成受活化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调控。研究显示,艾灸和艾烟可调节NO/ET-1平衡、PGI2/TXA2平衡,纠正血液流变的异常,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以减轻AS病变程度。因此,开展以eNOS活化调控AS的研究对于探寻中医艾灸治疗机理很有必要。课题组前期开展了艾灸和艾烟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Eknockout,ApoE-/-)小鼠的研究,显示出可通过良性调节脂质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及内皮损伤等效应防治AS。目的:观察不同处理方式MCP(艾烟、滤过艾烟、艾绒挥发物及艾叶精油)对AS的作用,从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观察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索艾灸干预AS的起效环节及作用机制,并探讨MCP中的颗粒物是否艾灸起效的关键成分。方法:将60只雄性8周龄ApoE-/-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模型组,12只同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模型组小鼠常规抓取、固定;艾烟组小鼠暴露于2%浓度(以染毒柜遮光率度量)艾烟环境,每次约燃烧1.5 g艾绒;滤过艾烟组小鼠暴露于1.5 g艾绒点燃滤过后的艾烟环境;艾绒挥发组小鼠暴露于1.5g艾绒在150℃加热条件下的挥发物环境;艾叶精油组小鼠置暴露在3.75μL艾叶精油(1.5 g艾绒所含挥发油含量折合)加入16 mL蒸馏水雾化形成的环境中。所有干预均在染毒柜中进行,20 min/日,6日/周,连续干预14周。生化法检测血浆TC、TG、HDL-C、LDL-C、NO的含量;Elisa法测定血浆ox-LDL、ApoA-I、ET-1、PGI2、TXA2、VEGF、vWF的含量;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根、胸主动脉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AMPK、PI3K、AKT和eNOS 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蛋白 p-AMPK、p-PI3K、p-AKT、p-eNOS-Thr495、p-eNOS-Ser1177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主动脉Ampk-mRNA、Pi3k-mRNA、Akt-mRNA和eNos-mRNA表达情况。结果:1.脂质代谢水平模型组小鼠血浆TC、TG、HDL-C、LDL-C、ox-LDL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APOA-I含量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小鼠血浆TC、TG、LDL-C、ox-LDL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HDL-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ApoA-I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滤过艾烟组小鼠血浆TC、TG、LDL-C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HDL-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ApoA-I、ox-LDL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绒挥发组小鼠血浆TC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G、HDL-C、LDL-C、ApoA-I、ox-LDL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叶精油组小鼠血浆TC、TG、HDL-C、LDL-C、ox-LDL、ApoA-I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MCP各组组间比较,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对降低血浆TC水平效果依次下降,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除TC外,艾烟组与滤过艾烟组对于调节其他各项血脂水平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艾烟组、滤过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TG、HDL-C水平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LDL-C水平显着优于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ox-LDL水平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2.主动脉病理正常组小鼠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小鼠可见明显的AS病理改变(AS斑块形成);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AS斑块程度减轻),艾叶精油组较模型组未见明显改善(AS斑块形成)。3.血管内皮功能模型组小鼠血浆NO、NO/ET-1、PGI2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ET-1、TXA2、TXA2/PGI2(T/P)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VEGF、vWF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小鼠血浆NO、PGI2、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血浆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XA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滤过艾烟组小鼠血浆NO、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XA2、PGI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绒挥发组小鼠血浆NO、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小鼠血浆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P<0.05),TXA2、PGI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叶精油组小鼠血浆PGI2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血浆T/P 比值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血浆NO、ET-1、NO/ET-1、TXA2、VEGF、vWF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MCP各组组间比较,艾烟组升高NO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ET-1显着低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升高NO/ET-1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升高PGI2显着优于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烟组T/P 比值显着低于艾绒挥发组,TXA2、VEGF、vWF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4.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模型组的主动脉p-AKT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主动脉p-eNOS-Ser1177 蛋白、p-eNOS-Ser1177/eNOS 比值、p-AMPK 蛋白、p-AMPK/AMPK比值、p-PI3K 蛋白、p-PI3K/PI3K 比值、Ampk-mRNA、PI3K-mRNA、eNos-mRNA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艾烟组的主动脉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MPK 蛋白、p-AMPK/AMPK比值、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主动脉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AKT 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滤过艾烟组的主动脉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MPK蛋白、p-AMPK/AMPK比值、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AKT 蛋白、p-AKT/AKT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艾绒挥发组的主动脉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主动脉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KT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 或P<0.05)。艾叶精油组的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eNOS-Thr1177蛋白、p-AKT蛋白、p-AKT/AKT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1.艾烟、滤过艾烟可以良性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减缓AS的进展,且二者疗效相当;即艾烟中的颗粒物在此过程中无显着作用,可能并不是艾灸起效的关键成分。2.与艾烟比较,一定浓度的艾绒挥发物、艾叶精油对于调节脂质代谢、减轻主动脉病变、改善内皮功能疗效欠佳;即艾绒的燃烧可能是艾灸起效的关键环节。3.艾烟、滤过艾烟通过激活AMPK蛋白的磷酸化,促进eNOS蛋白的Ser1177位点磷酸化及Thr495位点去磷酸化,提升NO水平以调节血管活性,可能是艾烟及滤过艾烟改善内皮功能的机制之一。
栾海燕[7](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王雅静[8](2019)在《针刺预处理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揭示病理状态下指标的变化及针刺后的变化情况,观察针刺对AS兔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探究针刺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取32只体重在2.5-3kg之间,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7只(正常饲料喂养);造模组19只(高脂饲料喂养);电针预处理组6只(正常饲料+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普通饲料喂养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造模,术后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空白组与造模组每组随机选取一只兔处死,取颈动脉切片,HE染色观察确认造模是否成功。确认造模成功后,造模组随机分组并进行干预: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药物组给予阿托伐他丁钙片混悬液喂服,1mg/kg/d;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关元”、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每日20min/次,每周针刺6天,休息1天,共治疗4周;电针预处理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预先治疗3周,取穴及治疗方法与电针组相同,预先干预结束后由普通饲料转为高脂饲料喂养,采用与造模组相同的方法复制模型,HE染色确认模型复制成功后电针治疗4周。于实验取材前3天,兔腹腔注射无菌淀粉。电针治疗结束后,耳缘静脉注入水合氯醛麻醉,取心脏血,处死后取颈总动脉组织,腹腔注射PBS轻柔腹部,收集腹腔液,离心收集腹腔巨噬细胞。检测血脂TC/TG/LDL/HDL水平,HE染色评估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斑块形成及变化情况,油红O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学变化及脂质蓄积情况,酶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酯(CE)含量并计算CE含量占TC含量的百分比,判断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结果:1.血脂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兔血清TC、TG及LDL含量明显升高,HDL含量有所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及电针预处理组兔血清TC、TG、LDL含量均有所降低,HDL含量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和电针预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病理切片组织形态学HE染色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内皮厚度增加,内膜结构损坏,组织纤维化,大量大小不一的泡沫细胞聚集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斑块明显;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电针预处理组内膜略显粗糙,增厚不明显;与电针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颈动脉内膜虽然也表现出略有增厚且粗糙,但增厚度较小,泡沫细胞相对更为少量,斑块面积缩小。3.巨噬细胞形态学油红O染色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巨噬细胞内染色较深,颜色明显,可见染成红色的大量的脂质小颗粒的存在,胞核呈现蓝色,符合泡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与模型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电针组巨噬细胞内的红色小颗粒减少,含有脂滴的细胞数量减少;与电针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含有红色脂滴的细胞数更为少量。4.酶法检测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胆固醇酯(CE)含量明显增加,巨噬细胞泡沫化,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电针预处理组胆固醇酯(CE)的含量有所降低,泡沫细胞的形成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胆固醇酯(CE)含量与总胆固醇(TC)含量比值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预处理关元、内关、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2.电针预处理关元、内关、足三里穴能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减少泡沫细胞的堆积,有效减少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3.电针预处理关元、内关、足三里穴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腹腔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的含量,减少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梁文坚[9](2018)在《复方芪麻胶囊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组织形态改善作用及对兔血清血脂水平、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及机体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同时,观察复方芪麻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改善气虚痰浊型CAS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揭示复方芪麻胶囊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3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复方芪麻胶囊低剂量组(1.5g/kg)、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组(3g/kg)和阿托伐他汀钙组(2.5mg/kg),每组7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取高脂饲料(50 g·d-1)喂养,连续喂养18周。而模型组及各治疗组于第1、3、5天给予牛血清白蛋白注射的方法构建兔CAS模型。第13周开始,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6周,18周后,各组新西兰兔均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2周后,抽取兔血清检测血脂水平(TC、TG、LDL-C、HDL-C)、血清APN、血清炎症因子(MCP-1、NLRP3、TNF-α、IL-10),然后处死实验兔取双侧颈动脉观察兔颈动脉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颈动脉组织内血管病变相关因子(VCAM-1、ICAM-1、PECAM-1、MMP-9、TGF-β1),同时取实验兔胸腺及脾脏检测T淋巴细胞CD4+CD25+Foxp3+/CD4+CD25+、CD4+CD25+/CD4+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变化。2.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痰浊型CAS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及联合治疗组,其中脱落6例,实际纳入99例,各组33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复方芪麻胶囊和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复方芪麻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值,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C、HDL-C),血清 APN、ox-LDL、LOX-1 水平、肝功能(ALT、AST)指标水平变化,同时观察用药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对照组兔颈动脉结构清晰,内膜完整光滑,管腔无异常改变;模型组兔颈动脉表现出典型CAS病理学变化,动脉内膜增厚、缺损、管腔表面不光滑,可见较多不定形物质和坏死物质沉积,并出现狭窄。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均明显减轻,且管腔表面较为光滑,少见薄层脂斑环绕沉积,散在内皮缺损;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组颈动脉内膜厚度较低剂量组降低趋势更为显着。2.颈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兔血脂及相关因子指标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血清 TC、TG、LDL-C、MCP-1、NLRP3 和 TNF-α 含量显着增加(P<0.05),血清APN及炎症因子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兔颈动脉组织中ICAM-1、VCAM-1、PECAM-1、MMP-9mRNA 表达显着升高(P<0.05),TGF-β1 mRNA 表达显着下降(P<0.05);兔胸腺及脾脏组织中免疫指标CD4+CD25+Foxp3+/CD4+CD25+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阿托伐他汀钙组、复方芪麻胶囊高、低剂量组兔血清 TC、TG、LDL-C、MCP-1、NLRP3 和 TNF-α 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APN及炎症因子IL-10水平显着升高(P<0.05),兔颈动脉中IC AM-1、VC AM-1、PECAM-1、MMP-9mRNA 表达显着下降(P<0.05),TGF-β1mRNA 表达显着升高(P<0.05),兔胸腺及脾脏组织中免疫指标CD4+CD25+Foxp3+/CD4+CD25+显着上升(P<0.05),且高剂量复方芪麻胶囊对各个指标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各组血清HDL-C及CD4+CD25+/CD4+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临床试验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IMT均有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佳,提示复方芪麻胶囊可显着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 3 组患者 TC、TG、LDL-C、HDL-C、APN、ox-LDL、LOX-1、ALT、AST 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西药组;HDL-C值及血清APN则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且联合治疗组升高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西药组。此外,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体内ox-LDL、LOX-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对ox-LDL、LOX-1水平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治疗组、西药组、中药组。通过药物干预12周后,3组肝功能指标ALT、AST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但西药组AL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ALT、AST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AST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各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动物实验显示,复方芪麻胶囊改善CAS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增厚、调节其血脂代谢、抑制其炎症反应,以及调节其免疫功能疗效确切;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复方芪麻胶囊有效调节患者血脂代谢,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颈动脉内皮损伤,降低IMT,其机制可能与加速体内脂质代谢,降低血脂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并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有关。此外,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且在一定范围内,其治疗作用可能存在量效关系,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张宁[10](2018)在《温和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内膜修复及其对AMPK-SIRT1-NF-k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脂蛋白胆固醇变化、病理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变化的干预效应,从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温和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纯种健康雄性家兔68只按编号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12只)和造模组(56只),造模组用高脂饲料喂养与免疫损伤方法进行造模,模型制备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18只)、温和灸组(18只)、阻断剂组(18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温和灸组于膻中、神阙、内关(双)、血海(双)行温和灸治疗,阻断剂组在温和灸基础上行腹腔注射抑制剂ex527。观察家兔一般情况,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测定家兔血清TC、TG、HDL-C、LDL-C含量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VCAM-1、MCP-1含量;免疫组化测定AMPK、SIRT1、NF-κB阳性表达,RT-PCR、Western Blot测定主动脉组织AMPK、SIRT1、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1.一般情况:经温和灸治疗后,家兔活动情况、皮毛情况与大便形态明显改善,与模型组和阻断剂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2.病理组织变化:温和灸能减少泡沫细胞形成,减轻脂质沉积,改善AS病变,具有促进AS模型家兔血管内膜修复的作用。3.血脂水平变化:经温和灸治疗后,家兔血清TG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和阻断剂组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家兔血清TC、LDL-C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和阻断剂组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经治疗后血清HDL-C含量高于模型组、阻断剂组,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炎性因子变化:经温和灸治疗后,家兔血清TNF-α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和阻断剂组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0.05);家兔血清VCAM-1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和阻断剂组比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家兔血清MCP-1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但温和灸组与阻断剂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AMPK光密度值、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经温和灸治疗后,家兔AMPK光密度值增加、AMPK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与模型组和阻断剂组比存在统计学差异:AMPK的光密度值(P<0.001,P<0.05);AMPK mRNA(P<0.01,P<0.05);AMPK的蛋白表达(均为P<0.05)。6.SIRT1光密度值、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经温和灸治疗后,家兔SIRT1光密度值增加,SIRT1mRNA与蛋白表达量上调,与模型组和阻断剂组比存在统计学差异:SIRT1的光密度值(P<0.01,P<0.001);SIRT1 mRNA(均为P<0.01);SIRT1的蛋白表达(P<0.05,P<0.01)。7.NF-κB光密度值、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经温和灸治疗后,家兔NF-κB光密度值降低、蛋白表达量下调,与模型组和阻断剂组比存在统计学差异:NF-κB的光密度值(P<0.001,P<0.05);NF-κB的蛋白表达(均为P<0.01);温和灸治疗后,家兔NF-κB mRNA呈下调趋势,与模型组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与阻断剂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温和灸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一般情况,对胆固醇代谢具有调节作用,对主动脉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有一定修复作用。2、温和灸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TNF-α、VCAM-1及MCP-1含量,减轻炎性损伤,促进内膜修复。3、温和灸可增强AMPK活性,促进AMPK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激活能量开关,为温和灸产生生物学效应奠定一定基础;上调SIRT1含量,促进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抑制炎症,促进内膜修复;降低NF-κB含量,下调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减轻内皮损伤。4、阻断剂干预后,SIRT1光密度值、SIRT1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而NF-κB光密度值、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升高,揭示温和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途径可能通过AMPK-SIRT1-NF-κB实现。
二、血管活性物质在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活性物质在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胡颓子多酚的提取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胡颓子概述 |
1.1.1 胡颓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 |
1.1.2 胡颓子植物化学组分 |
1.1.3 胡颓子生物活性 |
1.2 多酚概述 |
1.2.1 多酚的分类 |
1.2.2 多酚的生物活性 |
1.2.3 多酚的提取分离 |
1.3 氧化应激反应概述 |
1.3.1 氧化应激的产生 |
1.3.2 抗氧化机理及其作用途径 |
1.3.3 抗氧化测定 |
1.4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概述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胡颓子多酚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预处理 |
2.2.2 胡颓子多酚的制备 |
2.2.3 胡颓子多酚的测定 |
2.2.4 胡颓子黄酮的测定 |
2.2.5 胡颓子提取液化学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提取方法对胡颓子多酚的影响 |
2.3.2 大孔树脂对胡颓子多酚的分离纯化效果 |
2.3.3 胡颓子提取液的化学抗氧化活性 |
2.3.4 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胡颓子多酚组分鉴定及含量检测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的制备 |
3.2.2 检测样品的配制 |
3.2.3 色谱检测条件 |
3.2.4 质谱检测条件 |
3.2.5 定量检测方法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酚类化合物的鉴定 |
3.3.2 方法线性范围、相关系数、检测限 |
3.3.3 不同胡颓子多酚提取物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HUVEC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HUVEC细胞培养及传代 |
4.2.2 H_2O_2氧化损伤HUVEC细胞模型 |
4.2.3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HUVEC细胞的毒性作用 |
4.2.4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H_2O_2损伤HUVEC的保护作用 |
4.2.5 HUVEC中超氧化物歧物酶歧物酶(SOD)的测定 |
4.2.6 HUVEC中总活性氧(ROS)的测定 |
4.2.7 HUVEC中丙二醛(MDA)的测定 |
4.2.8 HUVEC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 |
4.2.9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_2O_2作用浓度 |
4.3.2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4.3.3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氧化应激损伤HUVEC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4.3.4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HUVEC中SOD含量的影响 |
4.3.5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HUVEC中ROS水平的影响 |
4.3.6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HUVEC中MDA水平的影响 |
4.3.7 胡颓子多酚提取物对HUVEC中LDH含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
1. 冠脉临界病变的定义及性质 |
2. 临界病变的评估 |
3. 发病机制 |
4. 冠脉临界病变的进展与病变形态的关系 |
5.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
1.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 |
2.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应用fMRI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枢机制的可行性 |
1. fMRI技术为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机制的研究提供可视化手段 |
2. 目前针刺fMRI研究常用的试验设计模式 |
3. 心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是“心脑同治”理论的体现 |
4. 目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相关脑区存在异常 |
5. 针刺改善心肌缺血有自身的优势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应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5. 讨论 |
6.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脑中枢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流程图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1.结论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3.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
1.1.1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 |
1.1.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概述 |
1.1.3 关于高血压患者焦虑的认识 |
1.2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 |
1.2.1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病 |
1.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 |
1.2.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样本量的估算 |
2.1.2 研究对象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中止试验标准 |
2.1.7 剔除标准 |
2.1.8 脱落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
2.2.2 盲法 |
2.2.3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主要结局指标 |
2.3.2 次要结局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
2.4.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2.6 结果分析 |
2.6.1 一般资料 |
2.6.2 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
2.6.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2.6.4 疗效比较 |
2.6.5 治疗后焦虑程度的分布 |
2.6.6 不良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调神含义及针刺调神方选穴方义 |
3.1.1 神的含义 |
3.1.2 调神含义 |
3.1.3 调神处方及其方义 |
3.1.4 针刺调神方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 |
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
3.2.1 改善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
3.2.2 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
3.2.3 针刺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意义 |
3.3 针刺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分析 |
3.3.1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分析 |
3.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
3.3.3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 |
3.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
1.1.2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
1.1.3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及方法 |
1.1.4 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危险因素 |
1.1.5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治疗方法 |
1.1.6 现代医学治疗CAS的局限性 |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病例选择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1.6 分组及治疗方案 |
2.1.7 治疗方案 |
2.1.8 结局指标 |
2.1.9 评价时点 |
2.1.10 不良事件/反应观察与分析 |
2.1.11 数据管理 |
2.1.12 临床研究路线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人口学资料比较 |
2.2.2 评价指标分析 |
2.2.3 安全性分析 |
2.2.4 脱落情况分析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3.1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3.2 设置简化方案的依据 |
3.3 对照组的选择 |
3.4 检测指标的选择 |
3.5 结果分析 |
3.6 结果讨论 |
3.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5)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认识 |
1.1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1.2 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1.3 对围绝经期血脂异常的认识 |
1.4 治疗方法 |
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学情况 |
2.3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研究 |
2.4 围绝经期血脂异常机制研究 |
2.5 治疗方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1.7 病例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见附录F) |
3 观察指标 |
3.1 基本病史 |
3.2 实验室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测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伦理学要求 |
6 结果分析 |
6.1 临床病例收集情况 |
6.2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6.3 治疗前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
6.4 治疗前E2、FSH水平比较 |
6.5 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 |
6.6 治疗前后两组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
6.7 治疗前后两组E2、FSH水平比较 |
6.8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
6.9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立题思路 |
1.2 中医病机再认识 |
1.3 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 取穴依据 |
1.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两组治疗后结果分析 |
2.2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 |
2.3 穴位埋线调节围绝经期血脂的的作用机制探讨 |
3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艾燃烧生成物的研究概况 |
综述二 艾灸及艾燃烧生成物治疗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讨论 |
1. 关于本研究方案设计依据的讨论 |
1.1 关于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 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
2. 艾烟、滤过艾烟、艾绒挥发物及艾叶精油对AS疗效比较及分析 |
2.1 艾烟与滤过艾烟比较 |
2.2 艾烟与艾叶精油比较 |
2.3 艾烟与艾绒挥发物比较 |
结语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针刺预处理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复方芪麻胶囊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1.1.1 炎症因子 |
1.1.2 氧化应激 |
1.1.3 脂质沉积 |
1.1.4 损伤应答 |
1.2 AS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
1.2.1 血栓形成学说 |
1.2.2 脂质浸润学说 |
1.2.3 血流动力学学说 |
1.2.4 炎症反应学说 |
1.3 导致AS的相关因素 |
1.3.1 AS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
1.3.2 AS与高血压的关系 |
1.3.3 AS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
1.3.4 AS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
1.3.5 A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关系 |
1.4 AS辅助检查指标及诊断方法 |
1.4.1 检测指标 |
1.4.2 检测方法 |
1.5 AS常用的治疗药物 |
1.6 中医学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知与探究 |
1.6.1 中医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命名 |
1.6.2 中医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
1.6.3 中医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 |
1.6.4 中医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 |
1.7 中药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1.8 复方芪麻胶囊治疗AS机制与研究 |
1.8.1 复方芪麻胶囊的概述 |
1.8.2 复方芪麻胶囊的药学机制 |
1.8.3 复方芪麻胶囊治疗AS的机制 |
1.9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动物 |
2.1.2 药物及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2 动物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 指标检测 |
2.3.1 血清生化检测 |
2.3.2 病理切片观察 |
2.3.3 炎症因子检测 |
2.3.4 RT-qPCR法检测血管病变因子mRNA的水平 |
2.3.5 检测调节性T细胞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5.1 各组新西兰兔CAS病理形态变化 |
2.5.2 各组新西兰兔血清血脂水平变化 |
2.5.3 各组新西兰兔血清APN水平变化 |
2.5.4 各组新西兰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2.5.5 各组新西兰兔血管病变相关分子表达 |
2.5.6 各组新西兰兔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比较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一般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情况观察 |
3.3.2 主要测量指标 |
3.4 统计学方法 |
3.5 结果 |
3.5.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TC、LDL-C、HDL-C水平的比较 |
3.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PN水平比较 |
3.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MT值比较 |
3.5.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ox-LDL、LOX-1水平比较 |
3.5.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
3.5.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疗效比较 |
3.5.8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水平比较 |
3.5.9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ST水平比较 |
3.5.10 不良反应 |
3.6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复方芪麻胶囊对CAS新西兰兔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究 |
4.2 复方芪麻胶囊对CAS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温和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内膜修复及其对AMPK-SIRT1-NF-k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课题资助 |
实验一 温和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内膜修复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预实验中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评价情况 |
2.2 实验过程中各项指标情况 |
3 讨论 |
3.1 模型选择依据 |
3.2 EX527 阻断剂的选择依据 |
3.3 艾灸温度确定的依据 |
3.4 温和灸调节AS模型家兔脂质代谢的作用 |
3.5 温和灸对AS模型家兔内膜损伤修复的作用 |
实验二 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相关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和灸对AS家兔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 |
2.2 温和灸对AS家兔血清VCAM-1 含量的影响 |
2.3 温和灸对AS家兔血清MCP-1 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温和灸对AS模型家兔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 |
3.2 温和灸对AS模型家兔血清VCAM-1 含量的影响 |
3.3 温和灸对AS模型家兔血清MCP-1 含量的影响 |
实验三 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温和灸对AS家兔主动脉内膜AMPK、SIRT1、NF-κB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 |
2.2 温和灸对AS家兔主动脉内膜AMPK、SIRT1、NF-κB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温和灸对AS家兔主动脉AMPK影响 |
3.2 温和灸对AS家兔主动脉SIRT1 影响 |
3.3 温和灸对AS家兔主动脉NF-κB影响 |
全文讨论 |
1 中医对AS的认识 |
1.1 中医对AS病名的认识 |
1.2 AS的病因病机与治疗原则 |
2 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 |
3 穴位选择的依据 |
4 温和灸干预AS的依据 |
4.1 灸法的特性与作用 |
4.2 灸法的温通效应及其干预AS的理论依据 |
4.3 灸法的温补效应及其干预AS的理论依据 |
5 温和灸促进AS模型家兔内膜损伤修复效应的影响 |
6 温和灸促进AS模型家兔内膜损伤修复的效应机制研究 |
6.1 温和灸对AS模型家兔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 |
6.2 温和灸对AS模型家兔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授权专利情况 |
综述 艾灸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概况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血管活性物质在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胡颓子多酚的提取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刘丁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D]. 赵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林子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 戚芷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D]. 郑雪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D]. 姚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D]. 栾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针刺预处理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的影响[D]. 王雅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复方芪麻胶囊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D]. 梁文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温和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内膜修复及其对AMPK-SIRT1-NF-k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