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栏河引水工程可引水量的分析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裴佩[1](2021)在《景观绩效视角下的北方城市内河更新设计研究 ——以大连马栏河更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容忽视的“城市病”。特别是在老旧城区中存在着更为严峻的客观事实,物质空间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生态环境逐渐衰退,资源条件限制更新等问题普遍存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上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这样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等理念空前高涨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城市中有限的自然资源促进城市内河空间发挥出最大作用,为人们在逼仄的高楼建筑群中提供一处能够亲近自然的滨水空间,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借助“景观绩效”理论的研究内容,并对北方城市内河更新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从而建立起景观绩效与规划设计的相互作用模式,然后选取国外已经进行景观绩效评价的内河更新案例,分析其有效提升景观绩效的更新措施。接下来以上文的理论及案例研究为基础,将北方内河更新作为主要研究主题,遴选出适用的景观绩效因子,搭建因子与策略的关系构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次,总结归纳适用于北方内河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途径,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新项目的景观效益最大化。并以大连马栏河更新设计为例,进行了策略验证,结果发现设计后的内河项目在生态及社会效益层级下,共计9项景观绩效指标都获得了显着提升。论文希望能通过景观绩效的介入对评价体系指导更新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将前后期的评价方法融合,通过量化评价的方式对设计前后的方案进行对比,预测可能产生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此外结合对已进行过景观绩效评价的相关项目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反推城市内河更新的影响效益因子,并提出相应的更新设计策略。分别从策略和具体设计验证两方面对景观绩效评价指导更新设计的途径进行探讨。从而总结出适用于相关内河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手法,为北方城市内河更新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为解决目前面临的内河更新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眭红艳[2](2020)在《昆明池引水系统水沙输移规律及调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沿河地区城市建设及供水的需要,多数工程引水率较高。在宽浅河道上,枯水期为保证水的供应,必须修建引水工程。引水工程多年运行使用后存在着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因此引水工程设计阶段的水沙计算以及调控措施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所研究的昆明池地处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原昆明池遗址处,又称斗门水库工程。昆明池引水系统即斗门水库的引水系统,是由拦河液压坝、右岸分洪渠、枢纽区沣河两岸堤防加高培厚处理三部分组成,是十分典型的引水工程布置。本文以斗门水库引水系统为研究实例,对引水系统的水沙输移规律及调控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的过程以及所得的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实际工程具有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对河流泥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之后对沣河拦河闸坝址断面处的实测水沙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得出了水沙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再将水沙按照不同量级分别进行分区统计,得出不同区间的水沙比例,为后续引水系统调控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随后针对斗门水库引水系统的实际工程规模,将已有非恒定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进行适配与完善,使之适用于本次来水来沙情况下引水系统的泥沙冲淤预测计算。然后为拦河闸坝和分洪渠的运用方式拟定三个基础的计算方案,对三个不同的计算方案分别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泥沙冲淤预测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剖析和比照,确定了斗门水库引水系统合理的运用方式类型为:拦河闸坝汛期敞泄排沙运行,分洪渠汛期小于界限流量引水。最后,通过改变界限流量的选取对运用方式做进一步的优化,最终得到引水系统合理运用方式及该方式的泥沙冲淤预测结果。根据上述工作可得出结论:1)沣河拦河闸坝址断面来水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其中水量沙量占多年平均的占比分别为49.7%和70.7%;依据对水沙不同量级的统计分析,得出泥沙主要集中在洪水中。2)建立了用于研究引水系统运用方式的水沙数学模型,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工程后期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条件,然后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对各种参数进行进一步的率定,最后用于泥沙冲淤过程的预测。3)基于斗门水库北池调度运行方式初拟了三种基础对比方案,分别为全年蓄水运行、汛期敞泄运用和汛期洪水敞泄运用,经过对不同方案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初步选定汛期洪水敞泄为基本运用方式,同时进一步对限制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斗门水库引水系统合理运用方式为小于界限流量(48m3/s)引水,即汛期内仅在来流量大于48m3/s的时段进行敞泄运用,其余时段和非汛期保持蓄水运用。4)合理运用方式下的泥沙冲淤计算结果为:运用56年后拦河闸坝的累计淤积量为208.4万m3,分洪渠的累计淤积量为58.4万m3,多年平均入分洪渠的水量为1.4亿m3,沙量为3.00万t,进入北池的沙量为1.57万t。
谭新平,徐张建,王小秋,卫一华,董鹏伟[3](2018)在《资源枯竭型城市水资源演变与合理开发利用——以铜川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分三批确定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铜川市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1:5万环境地质调查,对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与水资源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水资源影响因素、分布类型与特点的分析,从城市供水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变化对水资源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判定资源开采导致碎屑岩裂隙水枯竭的标志规律,并结合产业布局和转型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柴海东,张琳[4](2016)在《山西省垣曲县李家河引水工程引水量分析计算》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西阳河和李家河引水工程的基本情况。通过计算降水量、地表径流以及基流,得到引水工程坝址上游的来水量,并对来水量进行了月分配,扣除下游生态用水、蒸发渗漏损失水量后,得到不同保证率情况下引水工程的可引水量。通过分析,认为李家河引水工程引水后不会对流域其他用水户的用水造成影响。
刘小进[5](2015)在《萌山水库增容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研究》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根据2012年数据测算,淄博市人均水资源量333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1%。目前国际上缺水指标标准主要采用M.富肯玛克提出的标准,按此标准维持区域发展的人均水量临界值为1000m3,严重缺水地区临界值为为1000m3,淄博市属于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地区。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随着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将更加紧张,供需矛盾更为尖锐。未来要缓解淄博市的水资源短缺局势,协调好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而挖掘现状地表水供水工程的潜力是解决当前乃至未来淄博市工农业用水紧缺的重要途径之一。淄博市萌山水库位于淄博市范阳河中游,上游控制流域面积288 km2,总库容9630万m3,兴利库容5296万m3。承担向淄川区、周村区部分企业工业供水,供水规模日均3.03万m3;萌山水库灌区有效灌溉面积8.9万亩,现有灌区实际面积5.6万亩,近年来实灌面积仅为2万亩;供水任务十分繁重。2011年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成立,核心是依托萌山水库形成省级旅游度假胜地,剖切需要萌山水库维持一定的生态水位。萌山水库由此形成工业、农业、生态多目标供水体系,一方面调蓄库容有限,现状无法满足所有供水目标需求,另一方面缺乏统一调度体系,不能合理的分配水资源。为此淄博市拟实施萌山水库增容工程,提高兴利水位,增加水库的供水能力,通过跨流域调水引孝妇河来水解决流域面积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萌山水库增容的水资源配置及调度方案,通过分析萌山水库取退水影响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充分分析萌山水库的现状条件和提升潜力,分析萌山水库可利用的孝妇河水量,通过双水源、多目标联合调算,分析不同目标供水的控制运用条件,找出最优水资源配置及调度方案,并分析了配置方案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本文对萌山水库增容工程的水资源配置研究,不仅需要考虑的是供水目标,更要充分考虑如何引水,如何有序引水,以及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如何有序配置,本文经过多目标联合调算,为萌山水库增容工程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为萌山水库的科学调度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北方地区流域面积偏小的水库扩容提供了借鉴模式。
李娜[6](2015)在《河流引水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河流引水工程不仅能够缓解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匮乏矛盾,而且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引水工程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是河流取水及水使用后向河流退水,对于河流所形成的减水段、退水段的水文情势变化下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减缓措施。以陕西某河流引水工程为例,分析其取水段和退水段的生态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研究结果对于类似引水工程将有一定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1)论文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现场监测,根据工程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工程特性,对工程兴建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初步识别,评估出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分别为水文情势、陆生生态、水生生态环境等,随后对这些影响因子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进行分析,预测工程对河流取水段及退水段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2)预测结果表明,由于工程取水量占取水河段径流比例较小,加上不影响河段生态流量,对取水段下游水文情势影响较小,流量、水位均变幅不大;施工期的污染、扰动对地表水、地下水、水生生物、鱼类等造成轻微影响,工程占地会破坏较多林草地,但随着施工结束,基本可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此外,由于工程扰动破坏范围和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工程区水土流失量会显着增加。(3)工程退水段水文情势改变较小,退水经新增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对主要受纳水体水质影响较小。同时,达标排放的退水,可增加河道径流量,对于保证河流生态流量,提高河水自净能力具有一定作用。(4)针对引水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取水段及退水段对应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黄宗章,姜善恩,迟俊兰[7](2015)在《胶州市胶河调水工程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胶州市是水资源稀缺地区,水资源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山洲水库是胶州市最大的水库,是城区供水主要水源地。本文就实施胶河向山洲水库调水工程的必要性、供水水源状况、供水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工程方案比选和经济评价说明实施该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张琦[8](2015)在《面向生态的辽河流域水库群与引水工程联合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直至今日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均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资源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在逐渐改变,从原始社会的沿河取水到如今遍布流域的水利工程,人类用水规模逐渐扩大导致对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深,打破了河流的承载能力,随之而来的是河道萎缩、河流断流、水体污染、水生物锐减等一系列极端现象的出现,不合理的用水方式是造成以上局面的根本原因。水库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普遍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天然径流的水量调配方面,以往的水库运行仅注重防洪与兴利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关于水库生态调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我国在水库生态调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理论并不成熟,现今多数水库的调度运行仍然沿用传统的调度方式和规则,这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天然的水资源匮乏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流域内河流水质较差,为了改善目前不合理的用水格局,本文以辽河干流为典型研究对象,从上游支流清河、柴河水库与相关引水工程的联合运用出发,在充分分析流域生产、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将生态供水任务融入到水库的调度运行中,通过改变原调度运行方式,在保证原有防洪、兴利效益不变的前提下,合理调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期实现改善下游河道水生态环境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参考清河、柴河水库历年实际兴利供水过程,结合相关引水工程,重新梳理两座水库的各项供水指标,以此为基础,结合目前国内外先进的生态需水量计算理论,针对辽河流域实际情况,制定出清河、柴河水库较为合理的生态供水过程,为水库的联合生态调度运行提供参考。(2)伴随着流域水库群供水格局的改变、相关引水工程的介入,根据流域水库群与引水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供水与引水联合调度规则,以此为前提,采用聚合水库的形式构建了水库群与引水工程联合调度模型,并采用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逐次逼近法耦合的优化算法对调度模型进行求解,以供水与引水调度图的形式确定了合理的水库群与引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3)为了验证联合调度方案的实施效果,本文从水库下游铁岭水文站水质改善情况入手,选取化学需氧量水环境容量和氨氮浓度两项水质指标,对联合调度前后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水库的联合调度对下游河流水质改善效果显着。
刘娜[9](2015)在《跨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有效缓解日益增长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城市工农业的生产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系列跨流域调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涉及多个水库间的水资源优化调控,比单一水库的调度复杂但更具实际意义。然而,随着气候变化近年来日趋加剧,多地区出现洪涝灾情和连续干旱等极端水文现象,这些情况在需水要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对城市供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并对跨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调度问题,当远期规划供水需求较大时,在现有调水工程的基础上推求水库的最大供水能力为未来规划决策作为参考,并以此最大供水能力为需水要求进行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划应用研究,建立多个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针对不同情况为水库群的科学安全调度制定多种调度方案,以保障水库群的安全供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工程背景提出H水库、大伙房水库和碧流河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各水库的来水及用水资料;确定跨流域水库群(调水水库和受水水库)联合调度图的基本形式,并制定相应的调水、引水和供水调度规则。(2)建立调水水库和受水水库引水与供水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对H水库和大伙房水库进行引水与供水联合调度研究,确定H水库的最大可供水量并分析大伙房水库年引水量的变化过程,验证了枯水年碧流河水库从大伙房水库跨流域引水量将不足规划引水量(3亿m3),从而提出H水库、大伙房水库和碧流河水库的联合优化调度研究的必要性,确保水库群的供水目标。(3)以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为背景,首先推求了碧流河水库在满引条件下的最大工业生活供水量,以此为需水要求构建H水库-大伙房-碧流河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求解调度模型并分析调度结果,该调度模型未满足各水库的工业供水保证率要求,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作为制定调度计划的方案之一。(4)为了满足受水水库的供水保证率要求,提出两个改进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备选方案,分别以降低受水水库工业用水需求和优化供水破坏深度进行优化调度,求解各调度模型并分别与原调度模型的引水、供水和弃水进行对比分析;改进调度方案分析了在降低一定供水量或加深深度破坏时水库的供水能力,可为特殊情况水库调度计划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胡涛平,杨星晨[10](2015)在《小流域可引水量计算方法的探讨与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两种比较实用且操作性较强的小流域可引水量计算方法,分析了两种计算方法成果差异及相应原因,提出不同计算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条件,为涉及小流域引水的相关工程计算可引水量提供参考。
二、马栏河引水工程可引水量的分析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栏河引水工程可引水量的分析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景观绩效视角下的北方城市内河更新设计研究 ——以大连马栏河更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
1.1.2 逐渐衰退中的河流环境 |
1.1.3 条件制约下的城市更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实践与理论综述 |
1.3.1 国内外内河空间的实践与理论综述 |
1.3.2 国内外景观绩效的实践与理论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北方城市内河更新与景观绩效理论研究 |
2.1 北方城市内河更新理论研究 |
2.1.1 相关概念 |
2.1.2 城市内河空间的构成 |
2.1.3 城市内河更新的研究内容 |
2.1.4 城市内河更新的过程 |
2.2 景观绩效理论研究 |
2.2.1 景观绩效评价体系 |
2.2.2 景观绩效研究方法与评价因子 |
2.2.3 景观绩效评价与循证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景绩绩效的内河更新案例研究 |
3.1 案例选取 |
3.2 美国休斯顿布法罗巴约绿道 |
3.2.1 项目信息 |
3.2.2 更新策略 |
3.2.3 项目主要景观绩效 |
3.3 美国芝加哥滨河步道 |
3.3.1 项目信息 |
3.3.2 更新策略 |
3.3.3 项目主要景观绩效 |
3.4 美国詹姆士河里士满运河步道 |
3.4.1 项目信息 |
3.4.2 更新策略 |
3.4.3 项目主要景观绩效 |
3.5 更新案例的景观绩效评价因子研究 |
3.5.1 内河更新的景观绩效评价因子分析 |
3.5.2 不同层级的景观绩效评价因子利用 |
4 北方城市内河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
4.1 适用于北方城市内河更新的景观绩效因子遴选 |
4.1.1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
4.1.2 评价因子的指标选取 |
4.1.3 评价因子与更新策略的关系构建 |
4.2 宏观层面:城市内河更新的网络设计研究 |
4.2.1 塑造完整连续的水系网络 |
4.2.2 构建功能复合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
4.2.3 体现地域文化的绿道网络 |
4.3 中观层面:城市内河廊道设计研究 |
4.3.1 注重水域的改善与恢复 |
4.3.2 增强护岸的多种功能 |
4.3.3 注重水陆缓冲带的合理建设 |
4.3.4 平衡与周边用地的隔离与融合 |
4.4 微观层面:城市内河空间景观模块设计研究 |
4.4.1 合理构建完整的生物群落 |
4.4.2 丰富文化多样的游憩活动 |
4.4.3 加强水陆和慢行交通组织 |
4.4.4 建设安全舒适的服务设施 |
4.5 城市内河更新中社会与经济效益提升途径研究 |
4.5.1 增强河流活力带动区域复兴 |
4.5.2 促进公众参与维护建设公平 |
4.5.3 节约建设费用推进持续发展 |
4.6 北方城市内河综合环境治理的基础工程设计研究 |
4.6.1 生态防洪保障城市安全 |
4.6.2 蓄水防渗维持稳定径流 |
5 大连马栏河更新设计 |
5.1 场地概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上位规划 |
5.1.3 场地分析 |
5.1.4 公众评价 |
5.2 马栏河的景观绩效评价 |
5.2.1 生态效益 |
5.2.2 社会效益 |
5.3 规划目标及定位 |
5.3.1 规划定位 |
5.3.2 总体目标 |
5.3.3 规划策略 |
5.4 总体规划与核心设计 |
5.4.1 总体布局 |
5.4.2 规划分区 |
5.4.3 核心区详细设计 |
5.5 开发时序 |
5.6 景观绩效评价循证 |
5.6.1 设计后景观绩效评价 |
5.6.2 景观绩效评价循证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 |
6.1.1 结论 |
6.1.2 创新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图片目录 |
附录 B 表格目录 |
附录 C 设计图纸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昆明池引水系统水沙输移规律及调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工程概述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流泥沙研究 |
1.2.2 水流泥沙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2 沣河拦河闸坝址断面水沙特性 |
2.1 水沙年际变化 |
2.2 水沙年内变化 |
2.3 水沙特性分析 |
2.4 汛期水沙特性分析 |
2.5 悬移质级配 |
2.6 小结 |
3 水库冲淤计算方法及条件 |
3.1 水库冲淤计算方法 |
3.2 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及有关问题处理 |
3.2.1 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简介 |
3.2.2 非均匀悬移质水流挟沙力计算 |
3.2.3 悬移质含沙量沿程变化计算 |
3.2.4 非均匀推移质输沙率计算 |
3.2.5 床沙级配调整计算 |
3.2.6 模型验证情况 |
4 沣河拦河闸上游河段河道冲淤演变趋势预测 |
4.1 计算方案的拟定 |
4.2 全年蓄水运行方案计算结果 |
4.2.1 沣河拦河闸上游河段纵剖面计算成果 |
4.2.2 冲淤量计算成果 |
4.2.3 洪水水面线计算 |
4.3 汛期敞泄排沙运行方案计算结果 |
4.3.1 沣河拦河闸上游河段纵剖面计算成果 |
4.3.2 冲淤量计算成果 |
4.3.3 洪水水面线计算 |
4.4 汛期洪水敞泄排沙运行方案 |
4.5 小结 |
5 分洪渠分流分沙比的确定 |
5.1 北池的调度运用方式 |
5.1.1 调度原则 |
5.1.2 调度运用目标 |
5.1.3 调度条件 |
5.1.4 调度运用方式 |
5.2 分洪渠水工模型分洪试验成果 |
5.3 分洪渠分流过程的确定 |
5.3.1 非汛期分流过程 |
5.3.2 汛期分流过程 |
5.4 分沙比的确定 |
5.4.1 无控制状态下分洪渠的分沙比 |
5.4.2 有控制状态下分洪渠的分沙比 |
5.5 小结 |
6 分洪渠泥沙淤积及水面线计算 |
6.1 全年引水方案计算结果 |
6.1.1 分洪渠纵剖面计算成果 |
6.1.2 冲淤量计算成果 |
6.1.3 分洪渠不同运用年限时的水位面积曲线计算结果 |
6.1.4 洪水水面线计算 |
6.2 非汛期引水方案计算结果 |
6.2.1 分洪渠纵剖面计算成果 |
6.2.2 冲淤量计算成果 |
6.2.3 分洪渠不同运用年限时的水位面积曲线计算结果 |
6.2.4 洪水水面线计算 |
6.3 小于界限流量引水方案计算结果 |
6.3.1 方案拟定 |
6.3.2 结果对比 |
6.4 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山西省垣曲县李家河引水工程引水量分析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来水量计算 |
2.1 年降水量计算 |
2.2 设计年径流计算 |
3 可引水量计算 |
3.1 生态用水 |
3.2 蒸发损失 |
3.3 渗漏损失 |
3.4 可引水量 |
4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
5 结论 |
(5)萌山水库增容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基本情况 |
2.1 基本概况 |
2.2 萌山水库现状情况 |
2.3 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主要解决方案 |
3 水量调配方案 |
3.1 水源分析方案 |
3.2 水源分析 |
3.3 引水口引水条件分析 |
3.4 可引水量分析 |
3.5 水库供水能力调节计算 |
3.6 水源调配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3.7 小结 |
4 调配方案的评价 |
4.1 取水影响 |
4.2 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河流引水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内外引水工程概况 |
1.2.2 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气象 |
2.1.3 河流水系 |
2.1.4 土壤植被 |
2.2 生态环境概况 |
2.2.1 陆生生态环境现状 |
2.2.2 水生生态环境现状 |
2.3 流域水环境概况 |
2.3.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
2.3.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
2.4 区域主要环境问题 |
2.5 工程概况 |
2.5.1 工程任务与规模 |
2.5.2 工程组成 |
2.5.3 淹没、占地概况 |
2.5.4 工程分析 |
2.6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
第三章 工程取水段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3.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
3.1.1 对河流A取水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
3.1.2 对河流B、河流C水文情势的影响 |
3.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3.2.1 项目区河段水环境质量现场监测 |
3.2.2 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3.2.3 运行期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3.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3.3.1 区域地下水现状 |
3.3.2 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
3.3.3 运行期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
3.4 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3.5 水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3.6 淹没、占地环境影响分析 |
3.7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
3.7.1 水土流失影响预测 |
3.7.2 预测结果及其分析 |
第四章 工程退水段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4.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
4.2 河流水质影响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1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2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2.1 水生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
5.2.2 陆生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
5.3 淹没、占地、移民安置影响减缓措施 |
5.4 水土流失减缓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胶州市胶河调水工程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建设必要性 |
2 供水水源状况 |
2. 1 胶河功能定位 |
2. 2 胶河水质状况 |
3 山洲水库可供水量计算 |
3. 1 现状山洲水库可供水量计算 |
3. 2 工程实施后山洲水库可供水量计算 |
3. 3 成果比对 |
3. 3. 1 胶河可引水量比对 |
3. 3. 2 山洲水库可供水量比对 |
3. 3. 3 山洲水库供水量保证率比对 |
4 工程方案比选 |
4. 1 工程等别和标准 |
4. 2 工程选址 |
4. 3 方案比选 |
5 经济评价 |
6 结论及建议 |
6. 1 结论 |
6. 2 建议 |
(8)面向生态的辽河流域水库群与引水工程联合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1.2.1 水库生态调度研究进展 |
1.2.2 生态需水量研究进展 |
1.2.3 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辽河流域概况及水库兴利供水规律分析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水库概况 |
2.2 水库兴利供水规律分析 |
2.2.1 农业供水分析 |
2.2.2 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研究 |
3.1 径流资料分析 |
3.2 河道最小、适宜生态流量过程确定 |
3.3 水库生态供水过程拟定 |
3.4 本章小结 |
4 水库群供水与引水联合调度规则研究及调度模型构建 |
4.1 问题描述 |
4.2 水库群供水与引水规则基本形式 |
4.2.1 基于生态流量分级控制的水库群供水规则研究 |
4.2.2 水库群引水规则研究 |
4.3 水库群联合生态调度模型构建 |
4.3.1 水库群供水任务识别与指标确定 |
4.3.2 水库群供水与引水规则确定 |
4.3.3 联合调度模型构建 |
4.4 基于遗传算法与逐次逼近法耦合的模型求解技术 |
4.4.1 联合调度模型分解 |
4.4.2 模型求解方法 |
4.4.3 优化算法详述 |
4.5 本章小结 |
5 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确定及生态效益评价 |
5.1 供水与引水规则优化过程分析 |
5.1.1 均匀引水情况下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
5.1.2 引水规则优化后调度结果分析 |
5.2 联合调度方案确定 |
5.3 联合调度方案合理性分析 |
5.3.1 定性分析 |
5.3.2 定量分析 |
5.4 生态效益评价 |
5.4.1 铁岭水文站水质现状 |
5.4.2 联合调度后水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跨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库(群)跨流域调水工程现状 |
1.2.2 跨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
1.2.3 跨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规则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框架 |
2 工程实例概况及其资料分析 |
2.1 工程背景概况 |
2.1.1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2.1.2 跨流域引水工程概况 |
2.2 基本资料处理及分析 |
2.2.1 水库资料三性审查 |
2.2.2 H水库来水及用水资料分析 |
2.2.3 大伙房水库来水及用水资料分析 |
2.2.4 碧流河水库来水及用水资料分析 |
2.2.5 丰枯遭遇分析 |
2.3 小结 |
3 大伙房水库跨流域引水量的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水库群引(调)水与供水调度图及调度规则 |
3.3 水库群引(调)水与供水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3.3 优化变量 |
3.4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的求解方法 |
3.4.1 Pareto解集的概念 |
3.4.2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3.5 H水库与大伙房水库联合调度模型求解 |
3.5.1 两库联合调度确定H水库最大可供水量 |
3.5.2 大伙房水库的可引水量分析 |
3.6 小结 |
4 H水库-大伙房-碧流河水库引水与供水联合调度研究 |
4.1 推求碧流河水库满引后工业生活最大可供水量 |
4.2 H水库-大伙房-碧流河水库联合调度模型求解及结果 |
4.3 水库群引水与供水联合调度图的分析 |
4.4 小结 |
5 H水库-大伙房-碧流河水库群联合调度的改进方案 |
5.1 水库群联合调度改进方案的设定 |
5.2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Ⅱ的求解和分析 |
5.2.1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Ⅱ的求解 |
5.2.2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Ⅰ和模型Ⅱ的结果对比 |
5.3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Ⅲ的求解和分析 |
5.3.1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Ⅲ的求解 |
5.3.2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Ⅰ和模型Ⅲ的结果对比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小流域可引水量计算方法的探讨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两种计算方法介绍 |
2.1 典型年逐日流量切割法 |
2.2 典型年洪水过程切割法 |
3 计算实例 |
3.1 典型年逐日流量切割法计算可引水量 |
3.2 典型年洪水过程切割法计算可引水量 |
3.3 两种计算成果对比分析 |
4 结语 |
四、马栏河引水工程可引水量的分析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景观绩效视角下的北方城市内河更新设计研究 ——以大连马栏河更新为例[D]. 裴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昆明池引水系统水沙输移规律及调控措施研究[D]. 眭红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资源枯竭型城市水资源演变与合理开发利用——以铜川市为例[A]. 谭新平,徐张建,王小秋,卫一华,董鹏伟. 2018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8
- [4]山西省垣曲县李家河引水工程引水量分析计算[J]. 柴海东,张琳. 海河水利, 2016(06)
- [5]萌山水库增容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研究[D]. 刘小进. 山东大学, 2015(04)
- [6]河流引水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研究[D]. 李娜. 西北大学, 2015(12)
- [7]胶州市胶河调水工程可行性分析[J]. 黄宗章,姜善恩,迟俊兰.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5(02)
- [8]面向生态的辽河流域水库群与引水工程联合调度研究[D]. 张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9]跨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应用研究[D]. 刘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10]小流域可引水量计算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 胡涛平,杨星晨.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