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慢性重症肝炎病人实施的健康教育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会,范宪楠[1](2019)在《品管圈在提高急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采用品管圈活动对改善急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急慢性重症肝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对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心理状况及肝功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抗病毒治疗总依从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其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并且能够改善肝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朱娅君[3](2009)在《对轻中度慢性乙肝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对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对患者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患者躯体上的不适症状和心理上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促使疾病向着有利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降低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几率。方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肝炎门诊和体检人群中,符合轻中度慢性乙肝诊断标准的病人,在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纳入14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70人。在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个人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肝炎门诊接受常规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每两周复诊一次;对试验组实施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起居规律、精神调摄、饮食调摄、运动锻炼和用药指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健康讲座,定期复诊、电话随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试验组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和随访6个月,在健康教育前,运用SCL-90量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健康教育后,运用SCL-90症状自测量表、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和抽学检验,对两组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情况进行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在心理、行为和治疗情况上的差异,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心理健康测量显示慢性乙肝病人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恐惧等因子分值偏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2.健康教育后,试验组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结果采用t检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恐惧等因子上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健康教育后,干预组病人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表现更佳,干预组病人戒烟、戒酒人数分别达到91%和90.5%;遵医用药,遵医复查和遵医复诊的比例大大提高,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病人(干扰素组和中药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更佳,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病人(干扰素组和中药组)病毒阴转率和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1.慢性乙肝作为一种负性生活事件,治疗费用高,临床疗效不确定,患者在生活中需要面临许多来自经济和社会压力,使得患者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问题,许多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恐惧、强迫、人际关系障碍等不良心理症状。2.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病人用药就医、定期复诊的依从性,从而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得疾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身体症状,最终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高巍[4](2021)在《重症肝炎患者的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加强重症肝炎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干预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3例重症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法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开展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医护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医护总依从性为95.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9.07%(P <0.05)。护理前,两组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试验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提高重症肝炎患者的医护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樊方雷,虞萍,吴晓霞[5](2020)在《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在重症肝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在重症肝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肝炎病人96例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变化、肝功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偏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性脑病、循环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呼吸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应用于重症肝炎病人中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朱杏兰[6](2020)在《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描述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2)比较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的差异;(3)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不同阶段、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重指数、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水平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辩体论治、辩体调质护理及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开平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和消化科住院的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306名,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54例进行了横断面调查。中医体质确定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质指数等,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测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睡眠质量。使用SPSS20.0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描述,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其他相关因素对于中医体质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为平和质66例(占21.57%)、阳虚质48例(占15.69%)、阴虚质40例(占13.07%)、湿热质34例(占11.11%)、痰湿质31例(占10.13%)、气郁质31例(占10.13%)、血瘀质30例(占9.80%)、气虚质25例(占8.17%)、特禀质1例(占0.3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在平和质、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疾病不同阶段、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重指数、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水平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但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由于样本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2)与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相关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疾病不同阶段、ALT、AST、运动习惯、体质指数、焦虑抑郁水平、睡眠质量。
罗辉[7](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姚悦[8](2019)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慢性乙肝患者保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乙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同时对乙肝的护理现状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为老年慢性乙肝患者的预后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收治的老年慢性乙肝患者(60周岁以上)。选取100例患者并对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分别对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效果比较。比较内容包括:四项肝功能检验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总蛋白(TP)。凝血功能检验指标情况: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凝血酶原时间(PT)。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抑郁自评量表(SDS)[2]。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点出院1个月、3个月、6个月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出院1个月,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总蛋白(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出院3个月,患者的总蛋白(TP)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焦虑及抑郁状态也有了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出院6个月,肝功能各项检查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时间效应、组别效应、组别与时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时间效应、组别与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蛋白(TP)组别效应、组别与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AS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组别效应、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抑郁自评量表(SDS)在出院1个月与3个月相比,出院1个月与6个月相比,出院3个月与6个月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在出院1个月与3个月相比,出院1个月与6个月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自评量表(SAS)在出院3个月与出院6个月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慢性乙肝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状态水平较高。2、延续性护理模式加强了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有效地改善了老年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缓解了患者多种压力的困扰,对疾病的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齐海峰[9](2018)在《“新模式”健康教育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其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及生命质量水平;通过分析健康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质量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健康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开展慢性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6月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5例。对其进行健康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干预前、干预后三个月和干预后六个月的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利用频数、百分比描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生化指标及生命质量的变化差异。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情况:研究对象男性居多,占70.3%,年龄≥51岁者居多,占34.2%,汉族所占比例最多,占60%,其他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为40%;干预前本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得分(2.53±0.40),处于中等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得分(107.40±17.88),处于中上等水平,生命质量得分(153.03± 15.33),处于中上等水平。(2)自我效能的比较: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得分提高幅度高于干预后3个月得分提高幅度,说明干预6个月效果优于干预3个月。(3)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得分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干预后3个月得分提高幅度,说明干预6个月效果优于干预3个月。(4)生命质量的比较: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得分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干预后3个月得分提高幅度,说明干预6个月效果优于干预3个月。(5)生化指标的比较:干预后3个月及干预后6个月较干预前ALT数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数值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干预方式,可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从而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效果更为显着。健康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适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二、对慢性重症肝炎病人实施的健康教育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慢性重症肝炎病人实施的健康教育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品管圈在提高急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建立品管圈小组 |
1.2.2 现状和目标设定 |
1.2.3 对策实施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依从性 |
2.2 肝功能指标 |
3 讨论 |
(3)对轻中度慢性乙肝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慢性乙肝患者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
1.1 乙型肝炎复发的原因 |
1.2 健康干预 |
2 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肝脏疾病 |
2.1 人类生活方式和体质的改变 |
2.2 中医对慢性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肝与情志病 |
2.4 调肝“治未病”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来源和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干预措施 |
2.3 实施情况 |
2.4 观察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调查 |
3.2 慢性乙肝患者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
3.3 健康教育前后慢性乙肝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
3.4 健康干预前后慢性乙肝患者健康相关行为情况 |
3.5 健康教育前后HBV-DNA标志物及转氨酶变化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1.1 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
4.1.2 心理干预 |
4.1.3 疾病认知水平提高 |
4.1.4 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
4.1.5 健康教育后患者的治疗情况的影响 |
4.1.6 中医模式健康教育的优势 |
4.2 小结 |
4.3 展望: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调查问卷 |
致谢 |
(4)重症肝炎患者的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医护依从性对比 |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5)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在重症肝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干预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 观察组 |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
2.2 两组干预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6)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理论 |
1.3 中医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的认识 |
1.4 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
1.5 影响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量估算 |
2.4 评价指标与研究工具 |
2.5 调查时机及资料收集方法 |
2.6 问卷回收与数据处理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伦理审查 |
2.9 质量控制 |
2.10 技术线路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3.3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比较 |
3.4 性别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5 年龄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6 病程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7 肝功能ALT、AST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8 运动习惯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9 居住环境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10 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11 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12 抑郁焦虑水平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3.13 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
4.2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 |
4.3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总结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4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5.5 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延续性护理在老年慢性乙肝患者保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9)“新模式”健康教育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研究工具 |
2.5 干预方案 |
2.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3.2 干预效果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群体特征 |
4.2 健康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分析 |
4.3 CHB 患者健康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效果提升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5.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对慢性重症肝炎病人实施的健康教育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管圈在提高急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J]. 孟凡会,范宪楠.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06)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对轻中度慢性乙肝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D]. 朱娅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4]重症肝炎患者的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意义[J]. 高巍.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3)
- [5]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在重症肝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樊方雷,虞萍,吴晓霞. 循证护理, 2020(07)
- [6]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朱杏兰. 暨南大学, 2020(07)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延续性护理在老年慢性乙肝患者保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姚悦.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9]“新模式”健康教育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中的应用[D]. 齐海峰. 延边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