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昊[1](2021)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华武术国际化精准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树粤[2](2021)在《中国武术传播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奥[3](2021)在《东明县民间武术传播研究》文中提出东明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与河南有三面相接,吸收了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大量的民间武术,同时也拥有菏泽市地区唯一的一项传统体育类武术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汉拳,以及传统体育类武术项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植根于农村的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虽然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仍面临着传承人年龄变大、资金不足、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阻碍着东明县地区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由于东明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其所承载的民间武术的重要性,本文基于佛汉拳和梅花拳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拳种,对其现有的传播方式和发展现状开展调研和研究,分析总结出两种拳种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后的变化,以及东明县地区民间武术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所存在不足,并对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意义在于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东明县民间武术,也是为其他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东明县民间武术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口述史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依据,对东明县地区民间武术的传播范式进行概括。在东明县民间武术传播过程中,传承人和组织协会是传播的主体,武术比赛、表演和媒体是传播的主要渠道,主要采用人际传播方式,但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得出:在传播主体方面,东明县地区民间武术的弟子大多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能够做到将拳种传承与传播的弟子极少;传播渠道方面,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渠道,传播效果较差,媒介传播渠道运用较少,参与的武术比赛并没有统一的整理和发布,武术展演活动举办较少;传播受众方面,学生群体的传播还有待进一步加深。这一些列的原因,阻碍了目前东明县地区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田伊雯[4](2021)在《短片《武道》导演创作阐述》文中认为武术电影是武术文化借助电影艺术手段升华和传播的影视作品。短片《武道》时长一共二十五分钟,是以苗族武术为背景创作的剧情短片,以徒弟茂林打算离开苗寨去城里开武馆为动机,辅以师父给予的三个考验为线索,使用真实感强烈的打斗风格,同时使用一种相对客观、纪实化的影像语言呈现。选取故事的结局为开篇,以倒叙的方法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依然包含着因果关系,只是在时间设置上优先展示结果,再以故事线索为指引,将故事整合引出。短片的叙事采用非线性叙事,使用倒叙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强微电影的悬念感。笔者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观摩影视作品,梳理武术题材电影发展现状,分析影片适合的创作手法。确定了影片的主题,弘扬传统武术的武道精神。在当代影视作品中,以武术为创作题材的影片,大多是讲述大人物,有关家国情怀诸如此类的相对宏大的主题。而有关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影片类型一般也以纪录片和科教片为主。笔者希望能够选择更接近群众的主题,展现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武术人,身怀绝技的普通人。同时也希望能够展现真实的民间功夫,而真功夫的展示需要一个合适的故事背景舞台。于是便诞生了《武道》这个故事。影片阐述部分详细阐释了影片的创作过程,力图全面的展示笔者对影片创作过程的感悟。希望可以通过武术题材电影的创作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总结在创作中的感悟与不足之处,希望通过本次事件创作为今后的创作带来更多的例据与思考,希望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弘扬传统武术精神,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影视作品能够关注到少数民族题材,讲述更多平凡人的故事。
杨桂泽[5](2021)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基于“应用场景”的武术英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华武术作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俨然已成为世界人们了解中国的窗口。武术翻译是武术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出一条更为科学、系统的武术翻译之路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翻译目的论”为武术翻译指导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观摩分析法等,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分析不同应用场景武术翻译的目的,从而探讨不同的武术翻译策略、方法等。研究结论如下:(1)“文本应用场景”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呼唤型”等文本应用场景。“表达型”武术文本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与直译翻译方法,这种“表达型”武术文本是一种“重形式”的武术文本,要求翻译出来的英文文本与中文的文本语言特征相似,达到传形传意的效果;“信息型”武术文本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与意译翻译方法,翻译文本语言应以目的语受众的目的为重,站在目的语受众角度翻译,迎合目的语受众;“呼唤型”武术文本采用彻底的归化翻译策略,意译法与综合翻译方法并用,以达到目的语受众读者与源文同等的效果。(2)“交际应用场景”分为:“教学”、“训练”、“表演”等应用场景。“教学应用场景”少年儿童阶段的受众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与音译的翻译方法,运用异化翻译策略更有利于维护武术文化原生态,树立中华武术的文化身份,从而促进中国文化赢得文化身份认同,而成人阶段的目的语受众应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与意译翻译方法进行武术翻译,目的是要翻译成目的语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训练应用场景”有训练背景的受众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多采用音译或直译翻译方法,而无武术训练背景的目的语受众则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与意译翻译方法;“表演应用场景”下武术翻译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与意译加注释翻译方法,以目的语善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传达武术内容与文化,更好地在目的语受众国家传播武术技能与文化内涵。由此提出发展建议:(1)重视武术文本整体观,归纳文本分类翻译规律。(2)细化应用实践研究,灵活使用翻译策略。(3)加强翻译目的理论探索研究,深化学习理论研究。(4)培养复合型武术专业翻译实践人才,推动武术跨文化传播。(5)统一武术语言词汇标准,不同应用场景下采取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
袁家浩[6](2020)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开门八极拳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民族的强盛离不开其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八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其技击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厚、理论体系完备,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大力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开门八极拳”这一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优秀拳种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习练。本文以“开门八极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开门八极拳”的源流、发展历程、传承内驱力、国内外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开门八极拳”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发展路径。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吴钟是开门八极拳传承发展至今的核心人物;开门八极拳的传承内驱力主要体现在意、武、力、医、德、开六个方面;开门八极拳在国内外流行甚广,习练人数众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开门八极拳在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传播路径单一化、推广深度边缘化、受众对象复杂化、发展趋势传统化等不足。基于孟村开门八极拳在国内外传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发展路径:深推八极拳进校园,促进八极校园发展;创作八极小说电影,推动八极多向发展;研发八极网络游戏,实现八极娱乐发展;完善非遗保护路径,带动八极文化发展;世界各国因地制宜,践行八极辩证发展;与时俱进科学探索,夯实八极现代发展。
黄玥[7](2020)在《社会共生视域下黄梅戏中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传统体育和戏曲艺术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文化繁荣的重要历史使命。民族传统体育和戏曲艺术的协调发展、融合共生对繁荣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社会共生关系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黄梅戏与其具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元素资源共享、信息互换、能量互补,达到两者的共荣共生发展是它们的目标追求。深入调查民族传统体育和戏曲艺术的现状、内生规律和存在问题,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的共生共荣发展,呼吁国家、社会、学校为此投入更多关注,以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共生共荣的沟通渠道和社会展示平台,促进两者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社会共生论”为理论指导,以黄梅戏艺术为载体,以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安庆市为研究基地,从黄梅戏武戏剧目切入,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逻辑分析与推理,对黄梅戏、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的渊源和共生关系、民族传统体育应用于黄梅戏的意义表现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的共生发展宣传力度不够;两者相互借鉴、共生发展的重要性、急迫性认识不足;国家及有关地方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和戏曲还没有统一规划,缺乏政策引领。得出以下结论:1.黄梅戏中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元素,民族传统体育为黄梅戏提供了动作素材和创作资源。2.黄梅戏是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的传播载体,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跨领域发展。3.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的共生面临窘境,两者主体力量相对均衡,共生关系紧密,但缺乏国家制度的支持和明文规定的保障,不利于加深民众对两者共生发展的认识。4.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的共生发展存在清晰的界限,黄梅戏不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搬硬套,过度引进和照搬会造成文化环境的乱套。黄梅戏也不能打破民族传统体育固有的规律和特点,造成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误解。5.“社会共生论”为民族传统体育和黄梅戏的共生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提出建议:国家政策引导,促进联合发展;共享共生资源,紧系共生纽带;遵循共生规范,构建和谐共生;借鉴成功经验,加强文化传播;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坚实力量。
周惠新[8](2020)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走进新时代,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鲜活个案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走进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助力国家形象建构贡献应有力量等,是太极拳理应思考的时代命题。研究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作为独立的“文化事项”加以命题和界定。在文化学、传播社会学、符号学、身体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网络民族志法、多元话语分析法、计算机(NVivo)辅助质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节点统计、概念提炼、话语分析、动态编码展示,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历史进路、时代使命、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实质是太极拳从技艺传播到跨文化对话的深度国际化传播,其主旨在于服务全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和谐共存。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全球混融的历史过程,历经了国际交流、国际推广及跨文化传播三个相互交织阶段,稳步上升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力。3.基于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模式: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以国家外派各孔子学院、高校各文化交流中心的专业太极拳教师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太极拳拳师为主;传播内容以各式太极拳技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传播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赛事传播、融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主体为海外中老年人、青少年学生、文化学者等;传播效果在体育健身服务、休闲健康生活引导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认可。4.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有:第一,以柔传播为发展理念,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第二,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传播太极拳的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第三,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己任,推进中华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5.制约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在于: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和小众化、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等五个维度。6.根据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及其现实困境,其理论发展对策在于:(1)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2)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3)凸显身体参与,提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4)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5)弘扬中华文明,助力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
赵桐[9](2020)在《武术散打体感游戏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但是武术散打的发展与推广不容乐观。2019年7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十四部委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武术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智慧武术”平台,开拓武术健身产品制造、武术电竞,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武术”新领域。当下的体感游戏发展迅速,它打破传统单纯的用手柄键盘控制游戏的方式,与之替代的是通过一系列肢体变化和传感器,模拟玩家的运动轨迹去控制游戏中的人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与武术散打运动相结合,进而构建“智慧武术”的便民益民的网络与平台,把武术散打向新兴领域去扩展。大数据平台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以更加私人化的去定制适合每个年龄段群众的武术散打运动方式和武术散打体感游戏。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以及数据分析法,研究体感游戏的功能和特性,分析其优势与不足,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从体感游戏的体育功能、体育属性以及体育价值多个角度展开研究。为了能更好的传播推广武术散打运动,借助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和体感游戏的兴起,设计武术散打体感游戏模拟文案,寓教于乐,既可以有效传播武术散打,又可以带动中国游戏市场的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武术散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在传播和推广上不容乐观,武术散打想要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摒弃自身的封闭性,积极与新兴产业加强合作,做到与时俱进。以开放的态度和互利共赢的思路与体感游戏交流融合,让武术散打文化在体感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升华。(2)通过与体感游戏的合作,宣扬武术散打的核心价值。合理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武术散打扩宽了体感游戏的发展思路,体感游戏的设计内容也离不开武术散打的相关内容。与体感游戏的有机结合亦将给自身的传播推广与快速发展打开良好的新局面。但两者终归性质不同,我们应正确对待两者的各自发展,合理引导两者相互促进,避免两者的不利影响。(3)武术散打体感游戏以肢体的动作轨迹进行判断识别,使玩家在不受场地等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身体锻炼,展示了体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健身性,同时也包含了便携性、新颖性、悦心性、多样性,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4)武术散打体感游戏所具备健身、娱乐和互动功能。在借鉴和学习后设计出一款武术散打体感游戏模拟文案,进一步扩宽了体感游戏的发展思路。游戏中特有的体验感、参与性和娱乐性,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把玩家带入真实比赛状态,随时随地乐享其中。游戏体验的方便快捷和运动的刺激感,使更多的人因为对体感游戏的喜爱而关注武术散打。(5)玩家在不同的游戏模式中有不同的游戏体验,在现有的武术散打规则下,进一步加强攻防意识,在模拟比赛中,因为是隔空对抗,不仅可以避免初学者一开始真实比赛的恐惧心理,还可以避免因动作不规范或者意外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通过各部分控制识别,经过软件分析处理后显示在设备上,结合游戏中反馈的相应数值,对玩家进行动作调整这样就能够纠正错误和不到位的动作。可以无限制去学习,复习武术散打技术动作,在比赛和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激发玩家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6)科学合理的运用武术散打体感游戏的功能特点,对个体、家庭体育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对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其体育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奚秋[10](2020)在《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找出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福泉市打造“太极之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类似的新兴产业、学术问题提供借鉴。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对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进行调查和陈述说明。随后通过实地考查走访状况,对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现有的传播路径。接着通过对传播环境的内、外部态势分析和SWOT矩阵思路,得出传播路径的策略,最后总结得到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研究结论如下:1、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中主要问题有:传播主体积极性低;传播内容没有创新;传播媒介都是弱势媒体,大众关注度不高;传播受众范围小,受众没有分化;传播效果没有信息反馈机制。2、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主要传播路径是以政府为传播主体,通过印刷、电子、互联网平台等大众媒介,和演出、竞赛活动、公益班等途径的传播。而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主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商业行为和日常人际交往进行传播。3、福泉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为:(1)主体上,政府要与其余主体结合,发挥主导作用;(2)内容上,凭借自身优势,借鉴外来文化和同类地区的经验,结合新科技手段,创新传播形式;(3)媒介上,需积极引进强势媒体;(4)受众上,要根据需求、接受心理分化受众;(5)效果上,需建立反馈机制。4、福泉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优化为:传播主体上,提高政府主体积极性;传播内容上,保持太极精髓,创新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上,要注重强势媒体的引用;传播受众上,加快受众的分化;传播效果上,建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具体措施为:(1)拍摄好的影视作品;(2)打造精品演艺;(3)错峰开展各类活动;(4)制定精品旅游路线;(5)贩卖文创标志小物件(6)在吃、喝、住、行上融入太极养生文化元素;(7)充分利用个人移动平台进行传播。最后,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对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东明县民间武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 |
1.2.2 关于民间武术的传播研究 |
1.2.3 关于佛汉拳的研究 |
1.2.4 关于梅花拳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田野调查法 |
1.3.3 口述史法 |
1.3.4 逻辑分析法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2 东明县民间武术概述 |
2.1 佛汉拳概述 |
2.1.1 佛汉拳的历史与演变 |
2.1.2 佛汉拳的技术特点与价值 |
2.1.3 佛汉拳的申遗之路 |
2.2 梅花拳概述 |
2.2.1 梅花拳的历史与演变 |
2.2.2 梅花拳的技术特点与价值 |
3 东明县地区佛汉拳、梅花拳的传播要素研究 |
3.1 佛汉拳传播要素研究 |
3.1.1 传播主体:传承人、佛汉拳组织协会 |
3.1.2 传播内容:佛汉拳内容体系、技术特点、拳理 |
3.1.3 传播渠道:文字、音视频、电视、网络 |
3.1.4 传播受众 |
3.1.5 传播效果 |
3.2 梅花拳传播要素研究 |
3.2.1 传播主体:传承人、梅花拳组织协会 |
3.2.2 传播内容:“文场”和“武场” |
3.2.3 传播渠道:比赛与表演、媒介 |
3.2.4 传播受众 |
3.2.5 传播效果 |
3.3 佛汉拳、梅花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后变化分析 |
3.4 东明县地区民间武术传播困境分析 |
4 东明县地区佛汉拳、梅花拳的传播类型研究 |
4.1 佛汉拳 |
4.1.1 东明县地区佛汉拳的人际传播 |
4.1.2 东明县地区佛汉拳的组织传播 |
4.1.3 东明县地区佛汉拳的大众传播 |
4.2 梅花拳 |
4.2.1 东明县地区梅花拳的人际传播 |
4.2.2 东明县地区梅花拳的组织传播 |
4.2.3 东明县地区梅花拳的大众传播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东明县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传播 |
5.1.2 东明县民间武术的传播范式 |
5.1.3 东明县民间武术传播的问题与困境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附件一 访谈记录 |
附件二 佛汉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部分内容) |
附件三 赵景全老师整理的东明梅花拳资料 |
附件四 部分图片 |
(4)短片《武道》导演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背景 |
1.1 选题来源 |
1.2 理论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2 短片《武道》剧本创作阐述 |
2.1 故事梗概 |
2.2 主题立意 |
2.2.1 传统武术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困境 |
2.2.2 武道中影片中的体现 |
2.3 人物设定分析 |
2.3.1 茂林角色设定分析 |
2.3.2 师父角色设定分析 |
2.3.3 习武之人群像设定分析 |
3 短片《武道》影片创作阐述 |
3.1 创作方案 |
3.2 场景设定 |
3.2.1 师父住所设定 |
3.2.2 比武场设定 |
3.2.3 苗棍师父习武场地设定 |
3.2.4 扣手刀师父习武场地设定 |
3.2.5 苗拳师父习武场地设定 |
3.3 演员选取 |
3.4 视听语言设计 |
3.4.1 镜头设计 |
3.4.2 声音设计 |
3.4.2.1 同期声录制 |
3.4.2.2 背景音乐选择 |
3.4.3 剪辑设计 |
3.4.4 影调设计 |
3.5 表演与动作设计 |
3.5.1 师徒清晨练武 |
3.5.2 向三位师父学习武艺 |
3.5.3 同门比武 |
4 影片创作思考 |
4.1 宏大议题与人文关怀并重 |
4.2 武术的困境即是传统的困境 |
4.3 如何在当代文化传播的新环境中阐释武道 |
5 影片创作不足 |
5.1 技术上的不足之处 |
5.2 个人能力与经验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参考影片 |
附录 |
附录1 《武道》剧本 |
附录2 《武道》分镜头脚本 |
(5)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基于“应用场景”的武术英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为武术翻译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
1.1.2 武术翻译是武术国际传播世界的必要因素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搭建语言沟通之桥梁,解决语言之隔阂问题,推动武术在国际传播中发展 |
1.3.2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翻译目的论的翻译理论实践应用 |
1.3.3 提供科学的翻译理论借鉴,推动武术专业加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培养 |
1.4 文献综述 |
1.4.1 文献搜索策略 |
1.4.2 近20年相关武术翻译研究文献梳解 |
1.4.2.1 武术翻译研究主题:逐步多元 |
1.4.2.2 武术翻译研究视域:不断拓展 |
1.4.2.3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武术翻译研究 |
1.4.2.4 翻译目的论概述研究 |
1.4.3 相关中国文化事业项目(中医、中餐)翻译的文献梳解 |
1.4.4 “应用场景”研究文献梳解 |
1.4.4.1 基于翻译目的论武术翻译“应用场景”的界定 |
1.4.5 当前武术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5.1 武术翻译研究与武术翻译实践脱离 |
1.4.5.2 翻译目的理论分析不够深入,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1.4.5.3 武术翻译策略空大,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
1.4.5.4 文本应用场景模糊,以偏概全 |
2 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任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访谈法 |
2.3.3 实地观察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武术“文本应用场景”翻译分析与策略采用 |
3.1.1 “表达型”武术翻译 |
3.1.2 “信息型”武术翻译 |
3.1.3 “呼唤型”武术翻译 |
3.2 武术“交际应用场景”翻译分析与策略采用 |
3.2.1 “教学应用场景”武术翻译 |
3.2.2 “训练应用场景”武术翻译 |
3.2.3 “表演应用场景”武术翻译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文本应用场景”武术翻译策略的采用归纳 |
4.1.1.1 “表达型”武术翻译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与直译翻译方法 |
4.1.1.2 “信息型”武术文本应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与意译翻译方法 |
4.1.1.3 “呼唤型”武术文本应采用彻底的归化翻译策略,意译法与综合翻译方法并用 |
4.1.2 “交际应用场景”武术翻译策略的采用归纳 |
4.1.2.1 “教学应用场景”少年儿童阶段应采用异化策略音译方法,成人阶段采用归化意译翻译方法 |
4.1.2.2 “训练应用场景”有训练背景受众应采用异化策略音译或直译方法,无训练背景受众采用归化策略意译翻译方法 |
4.1.2.3 “表演应用场景”武术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加注释翻译方法 |
4.2 建议 |
4.2.1 重视武术文本整体观,归纳文本分类翻译规律 |
4.2.2 细化应用实践研究,灵活使用翻译策略 |
4.2.3 加强翻译目的理论探索研究,深化学习理论研究 |
4.2.4 培养复合型武术专业翻译实践人才,推动武术跨文化传播 |
4.2.5 统一武术语言词汇标准,不同应用场景下采取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文化传承视域下开门八极拳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路径与创新 |
1.3.1 研究路径 |
1.3.2 研究创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文化 |
1.4.2 文化传承 |
1.4.3 开门八极拳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路径方面的相关研究 |
2.1.1 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 |
2.1.2 武术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 |
2.1.3 传统武术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 |
2.2 有关八极拳方面的相关研究 |
2.2.1 八极拳源流及派别研究 |
2.2.2 八极拳的功法特点研究 |
2.2.3 八极拳的健身价值研究 |
2.2.4 八极拳的传承路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田野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开门八极拳源流与发展 |
4.1.1 八极拳名称释义 |
4.1.2 开门八极拳之起源说 |
4.1.3 开门八极拳发展历程 |
4.2 开门八极拳传承内驱力思辨 |
4.2.1 意——开门八极拳之拳理根基 |
4.2.2 武——开门八极拳之技术核心 |
4.2.3 力——开门八极拳之独特劲别 |
4.2.4 医——开门八极拳之武医联通 |
4.2.5 德——开门八极拳之伦理规约 |
4.2.6 开——开门八极拳之传承理念 |
4.3 开门八极拳发展现状 |
4.3.1 开门八极拳国内发展现状 |
4.3.2 开门八极拳海外发展现状 |
4.4 开门八极拳当代传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4.4.1 传播路径单一化 |
4.4.2 推广深度边缘化 |
4.4.3 受众对象复杂化 |
4.4.4 发展趋势传统化 |
4.5 文化传承视域下开门八极拳发展路径的探索 |
4.5.1 深推八极拳进校园、促进八极校园发展 |
4.5.2 创作八极小说电影、推动八极多向发展 |
4.5.3 研发八极网络游戏、实现八极娱乐发展 |
4.5.4 完善非遗保护路径、带动八极文化发展 |
4.5.5 世界各国因地制宜、践行八极辩证发展 |
4.5.6 与时俱进科学探索、夯实八极现代发展 |
5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研期间主要活动记录 |
附录3: 孟村八极拳国内外传习单位名单 |
附录4: 调研期间的部分图片 |
就读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7)社会共生视域下黄梅戏中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黄梅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国家重视 |
1.1.2 黄梅戏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元素 |
1.1.3 黄梅戏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艺术载体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民族传统体育的源起和发展 |
2.2.2 黄梅戏的源起和发展 |
2.2.3 国内对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关系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民族传统体育调查分析 |
3.1.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1.1.2 安庆市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情况 |
3.1.1.3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
3.1.2 黄梅戏调查现状 |
3.1.2.1 安庆市黄梅戏参与方式 |
3.1.2.2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 |
3.1.2.3 黄梅戏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 黄梅戏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元素 |
3.2.1 黄梅戏与京剧的历史渊源 |
3.2.2 黄梅戏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剧目 |
3.2.3 剖析《三岔口》——基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视角 |
3.3 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的共生关系 |
3.3.1 主体力量相对均衡 |
3.3.2 共生资源互需共享 |
3.3.3 约束条件相互制衡 |
3.4 民族传统体育与黄梅戏的共生路径建构 |
3.4.1 平衡主体,政策引导 |
3.4.2 交换资源,紧系纽带 |
3.4.3 遵循规范,尊重界限 |
3.4.4 借鉴经验,加强传播 |
3.4.5 广泛宣传,人才培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附件1 问卷 |
附件2 访谈提纲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方式 |
三、访谈对象 |
四、提问提纲 |
附件3 访谈纪要 |
(8)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理论抽样 |
1.3.4 信度效度检验 |
1.4 研究设计思路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1.5.3 研究的可能创新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文献资料来源 |
2.2 国外关于太极拳的研究 |
2.2.1 域外太极拳文献分布情况 |
2.2.2 域外太极拳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
2.2.3 国外太极拳研究的作者和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
2.2.4 国外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
2.3 国内关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内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作者分布分析 |
2.3.2 国内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
2.3.3 国内太极拳前沿动态分析 |
2.3.4 国内太极拳研究主题分析 |
2.4 国外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
2.4.1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高产机构/高被引机构分布 |
2.4.2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
2.4.3 作者分布 |
2.4.4 国外跨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
2.5 国内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
2.5.1 国内跨文化传播文献分布情况 |
2.5.2 国内跨文化传播期刊分布 |
2.5.3 国内跨文化传播高产机构与高被引机构分析 |
2.5.4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作者知识图谱 |
2.5.5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主题分析 |
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 |
3.1 跨文化的阐释 |
3.1.1 文化的阐释 |
3.1.2 跨文化的阐释 |
3.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阐释 |
4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 |
4.1 太极拳的国际交流 |
4.2 太极拳的国际推广 |
4.3 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 |
5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 |
5.1 阐释太极拳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觉 |
5.1.1 太极思想源于道家哲学 |
5.1.2 太极拳礼蕴涵儒家美德 |
5.1.3 太极拳技阐述释家智慧 |
5.2 传播太极拳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
5.2.1 太极拳“治已病” |
5.2.2 太极拳“治未病” |
5.2.3 传递“大健康”理念 |
5.3 推动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 |
5.3.1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
5.3.2 促进“一带一路”发展 |
5.3.3 加快武术入奥进程 |
6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
6.1 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 |
6.1.1 在宏观层面,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冲突 |
6.1.2 在中观层面,传播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 |
6.1.3 在微观层面,自我文化优先意识导致文化冲突 |
6.2 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 |
6.2.1 精神符号误读 |
6.2.2 器物符号误读 |
6.2.3 制度符号误读 |
6.3 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小众化 |
6.3.1 “离身性”认知思维的局限 |
6.3.2 “重心抑身”等传播理念的缺陷 |
6.3.3 “灌输式”教学方法之弊端 |
6.3.4 “意识语言”对传播话语权的制约 |
6.4 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
6.4.1 传播内容的失序 |
6.4.2 传播语境的失序 |
6.4.3 传播主体的不足 |
6.4.4 文化他者的镜面映射 |
6.5 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 |
6.5.1 缺少责任与担当 |
6.5.2 缺少顶层设计 |
7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
7.1 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 |
7.1.1 身体模式上的健康之道 |
7.1.2 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 |
7.1.3 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 |
7.1.4 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 |
7.2 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 |
7.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器物符号 |
7.2.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制度符号 |
7.2.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精神符号 |
7.3 凸显身体参与:对话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 |
7.3.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具身性意蕴 |
7.3.2 构建具身性传播思维: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
7.3.3 培养具身性传播理念:从“重心抑身”到“身心合一” |
7.3.4 挖掘具身性教学方法:从“身体教育”到“身体对话” |
7.3.5 把握具身性传播话语权:从“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 |
7.4 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 |
7.4.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意涵 |
7.4.2 认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
7.4.3 认同“阴阳相济”的哲学观 |
7.4.4 认同“意境神韵”的审美观 |
7.4.5 认同“和合为本”的伦理观 |
7.5 弘扬中华文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 |
7.5.1 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 |
7.5.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意蕴 |
7.5.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路径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动态编码示范图 |
附录2 信度检验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编码一致性比较查询 |
附录3 多元话语分析原始材料 |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运动成绩 |
致谢 |
(9)武术散打体感游戏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
1.体感游戏的国外研究动态 |
2.体感游戏在我国应用现状 |
3.我国体感技术应用现状 |
4.体感游戏在体育学科的应用 |
5.体感游戏在武术中的应用 |
6.现阶段武术散打发展对策相关研究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体感 |
2.体感技术 |
3.网络游戏 |
4.体感游戏 |
5.体感网络游戏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专家访谈法 |
3.逻辑推理法 |
4.数据分析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 |
1.武术散打发展历程 |
2.现阶段武术散打运动推广存在问题 |
3.未来武术散打运动推广策略与和发展趋势 |
(二)体感游戏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1.体感游戏的发展 |
2.体感游戏种类 |
3.体感游戏涉及领域 |
(三)体感游戏功能与特性 |
1.体感游戏的功能 |
2.体感游戏的特性 |
(四)体感游戏劣势分析 |
1.开发层面 |
2.技术层面 |
(五)体感游戏发展趋势 |
(六)武术散打体感游戏的文案模拟设计 |
1.游戏人物,武器,技能介绍 |
2.玩法:游戏过程文案模拟设计 |
(七)武术散打传播受体感游戏影响分析 |
1.武术散打体感游戏传播的积极影响 |
2.武术散打体感游戏传播的消极影响 |
3.武术散打体感游戏对于家庭娱乐方式的影响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三)研究不足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文化强国战略需要 |
1.1.2 全民健身国家计划的需要 |
1.1.3 全域旅游时代的需要 |
1.1.4 福泉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播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太极与养生的关系研究综述 |
1.3.3 太极养生文化研究综述 |
1.3.4 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
1.3.5 太极养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SWOT分析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研究背景 |
3.1.1 福泉山太极养生文化历史渊源 |
3.1.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现状 |
3.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分析 |
3.2.1 传播主体分析 |
3.2.2 传播内容分析 |
3.2.3 传播媒介分析 |
3.2.4 传播受众分析 |
3.2.5 传播效果分析 |
3.3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主要传播路径的分析 |
3.3.1 以政府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
3.3.2 以企业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
3.3.3 以社会团体组织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
3.3.4 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
3.4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研究 |
3.4.1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内、外部传播态势分析 |
3.4.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 |
3.5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 |
3.5.1 传播主体上,提高政府主体积极性 |
3.5.2 传播内容上,保持太极精髓,创新传播内容 |
3.5.3 传播媒介上,要注重强势媒体的引用 |
3.5.4 传播受众上,加快受众的分化 |
3.5.5 传播效果上,建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
3.5.6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措施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华武术国际化精准传播研究[D]. 邹昊.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武术传播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D]. 王树粤.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3]东明县民间武术传播研究[D]. 孙奥.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短片《武道》导演创作阐述[D]. 田伊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基于“应用场景”的武术英译策略研究[D]. 杨桂泽.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6]文化传承视域下开门八极拳发展路径研究[D]. 袁家浩. 苏州大学, 2020(03)
- [7]社会共生视域下黄梅戏中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研究[D]. 黄玥.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D]. 周惠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武术散打体感游戏的设计[D]. 赵桐.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D]. 奚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