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差分驱动时的 PCB 设计要求

使用差分驱动时的 PCB 设计要求

一、采用差分驱动时的PCB设计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山[1](2021)在《新一代LAMOST光纤定位单元控制器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AMOST又名“郭守敬望远镜”,它是一部主动反射式施密特望远镜,为了同时观测到4000个天体,需要控制4000个光纤单元,整个无线控制器系统从安装完成到现在,正常运行了 12年,现LAMOST无线系统的核心芯片MC13213、MC13192、MC9S12等芯片是Freescale公司2004年推出的产品,由于公司重组等原因,该产品在18年停止生产,考虑到LAMOST运行维护,需要设计新的控制系统,并要求与现有系统兼容,以满足在运行维护的要求并逐步替代现有系统。在12年的运行维护中发现现有系统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1、子节点驱动板在静态功耗方面,4000个驱动板产生的热量会导致观测的环境条件变差以及现场安全性能降低,仍需改进。2、在无线通讯方面,通讯的信号质量存在不足,有待提高。3、采用逐个发送询问,通讯方式的效率低,今后控制系统改成闭环时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4、通讯数据不具备时间网络,运行数据查询困难并容易混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CC2530的无线控制器系统。该控制器系统与现有的控制器系统可以并行运行,并具备原有控制器系统的所有功能。本文控制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设计:1、与原系统的兼容性设计,该系统上位机与主节点控制板采用CAN以及串口通讯设计,主节点控制板与子节点驱动板采用zigbee无线设计,信道设计与原控制系统区分。2、子节点驱动板的电源模块采用开关电源进行重新设计,降低了子节点驱动板的静态功耗;射频部分,采用了单端线,差分线阻抗匹配,电容电阻微调阻抗等关键技术,减少了信号的损失与反射,极大提高了子节点控制板的无线通讯质量。3、主节点控制板采用了 STM32+射频控制CC2530+功率放大RXF2401C的设计,提高了主节点无线发送的信号质量及接收的灵敏度。4、软件方面,对LAMOST控制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成组发送,逐一轮询的方式进行控制,采用奇偶校验,提高了系统的通讯可靠性,降低了通讯时间;并对整个控制数据设计了时间戳,为整个系统数据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与原控制系统相比,本文设计的无线控制器系统性能有以下提升:第一,子节点驱动板的静态功耗降低了约33%;第二,子节点驱动板以及主节点控制板的无线信号强度大大提高;第三,实验中的实验数据更加具有可靠性,通讯效率也更高。

袁帅[2](2021)在《高速PCB中传输线与过孔的信号完整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子系统设备的信号传输速率与时钟频率也在不断的提高,通信频率已经从MHz领域提高到了GHz领域,未来也必将会发展到THz领域。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是电子系统的物理承载以及具体表现形式,随着信号频率的提高,用来进行信号传输的高速印制电路板也越来越容易受到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影响,其中传输线与过孔是高速PCB中最基本的两个组成单元,都是传输路径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过孔还作为传输路径中的阻抗不连续点而存在。因此针对高速PCB中传输线与过孔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解决传输路径中的信号完整性问题是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对高速系统理论进行分析,引出信号完整性问题和传输线理论,然后对传输线理论中无损耗的端接传输线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传输线的传输状态,分析传输线处于不同状态时最适用的场景。分析S参数在信号完整性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其中产生范围最广的反射和串扰进行研究,并对其原理进行学习和探究。对改善反射的几种端接技术和影响串扰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而获得板级信号完整性影响因素。通过对常规匹配方式的研究引出分段传输线概念并提出将遗传算法应用到分段传输线的设计中,分析优化设计后分段传输线的传输性能。对信号在差分线中传输时感受到的差分阻抗和共模阻抗进行研究,分析两者之间如何进行转化以及共模信号在差分线中传输时如何对信号完整性产生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差分线拐角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并从长度补偿角度入手对拐角进行补偿设计。对过孔的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进行分析以得出过孔的等效电路模型,基于散射参数网络理论引入场路结合分析法。针对孔径、焊盘和反焊盘等对过孔信号特性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各基本因素对信号的影响特性,从减小回流路径角度来优化过孔传输性能,主要通过控制过孔连接线到屏蔽层的距离和屏蔽孔到信号孔距离来实现,并从非功能焊盘、屏蔽孔数量对过孔信号传输性能进行优化。本文最终完成了差分传输线拐角和过孔的信号完整性分析,对反射和串扰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分段传输线的优化设计,并对相关物理模型进行了设计,制作了对应的实物PCB实验板,对PCB实验板进行了测试和结果分析,为高速PCB的生产制作提出了改进建议。

金寿东[3](2021)在《基于GaN HEMT的高频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作为电能变换与传输的核心,在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电气电子设备电源等领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硅基MOSFET器件已经逼近物理极限,而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具有高频高效、耐高温、抗辐射等多方面优势。其中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N HEMT)借助二维电子气(2DEG)更快的电子饱和漂移速度具有更高的开关频率。GaN HEMT已经在快充电源、激光雷达、消费类电子设备等电源系统中广泛应用。但是GaN HEMT器件结构和驱动要求多种多样,阈值电压低而开关频率高易引入桥臂串扰直通风险、及电压、电流震荡问题,同时开通损耗大、动态导通电阻波动会导致效率下降等问题,因此有待优化驱动设计、完善开关特性测试,利用软开关降低开关损耗。目前,主流商业化高压GaN HEMT从器件结构可分为单体增强型、Cascode型,其中单体增强型又包含肖特基栅型和p GaN欧姆接触栅型。不同于Si、SiC MOSFET及其他GaN HEMT的电压驱动特性,本文主要研究的p GaN欧姆接触栅型GaN HEMT器件结构独特,需电流源驱动,因此以往电压驱动方案不再适用。对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从高压600V/650V GaN HEMT器件结构分析出发,深入阐述GaN HEMT各器件的结构特点与驱动要求,着重分析p GaN欧姆接触栅型GaN HEMT的器件结构、动态导通电阻波动的抑制与电流驱动设计方案的优化。(2)设计了两款GaN HEMT驱动器,然后通过双脉冲实验测试高压GaN HEMT的开关特性和驱动效果,优化了测试平台及PCB布局布线,与650V的SiC MOSFET对比实验,验证了改进后电流驱动GaN HEMT的开通速度更快、开通损耗更小的优势。(3)最终基于SiC MOSFET、GaN HEMT设计了两款准谐振同步整流Buck/Boost变换器,通过增大电感电流脉动,捕捉电感电流过零点实现CRM模式运行,构造ZVS、ZCS软开关,同时大大减小开关瞬间电压、电流震荡。另外借助同步整流降低通态损耗,提高了变换效率达到90%附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可知,基于GaN HEMT器件结构的特点,优化设计的电流驱动器能够满足p GaN欧姆接触栅型GaN HEMT的驱动要求,实现纳秒级开关,同时负压关断GaN HEMT能有效抑制桥臂串扰误导通风险,避免半桥直通短路。而从器件的双脉冲测试中可以看出,相比于SiC MOSFET,GaN HEMT开关速度更快,优化PCB布局布线最小化寄生参数,能够减小功率环路震荡。而高频双向同步整流Buck/Boost变换器运行在CRM模式,能够实现ZVS开通、ZCS关断续流管,有效降低了反向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高效地将电能变换传输到负载侧。

马杰[4](2021)在《基于恒功率原理的核电级热式质量流量计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热式质量流量计是采用热传递原理直接测量被测气体质量流量的流量计,具有量程比大、测量精度高、压损小以及可靠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核电等领域。为了实现核电站主控制室安全保障系统的空气流量测量,根据核电站电气设备1E级安全要求和测量系统需求,设计了1E级热式质量流量计的传感器结构和变送器电路。传感器包括:一个Pt10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测速元件)和加热元件构成测速探头,用来测量测速元件的温度;另一个Pt10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测温元件)和质量均衡器构成测温探头,用来测量流体的温度。该种传感器设计在不使用微处理器以及模数转换器的情况下,既能实现测速元件的恒功率加热,又能直接测量与两探头温差信号成正比关系的电压差信号。采用纯模拟器件研制了变送器电路,包括恒流源电路、信号调理电路、非线性校正电路、4-20m A电流输出电路以及电源电路。恒流源电路包括驱动电流源和加热电流源,分别用来驱动测速元件和测温元件产生电压信号以及对加热元件进行恒功率加热,使得测速元件和测温元件之间形成温差。在恒流源大小的选择上,选择1m A电流源作为驱动电流源,既能避免对铂电阻进行加热而导致其电阻值发生变化,又能保证铂电阻的输出电压具有较高的信噪比;选择75m A电流源作为加热电流源,既能避免测速探头的温度过高而加速探头的氧化,又能保证传感器特性曲线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信号调理电路包括差分放大电路和低通滤波电路,分别负责将测速元件和测温元件两端的电压进行差分放大以及滤除放大后电压信号中的高频干扰。针对热式质量流量计传感器特性严重非线性的问题,根据传热学原理和金氏定理,同时结合自身的传感器结构和变送器电路,推导出流量与传感器输出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并通过实时模拟计算芯片AD538设计了非线性校正电路来实现该传递函数。针对非线性校正效果易受传感器制作工艺、铂电阻散热能力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的问题,提出将流量区间分段,并在各区间设置不同的幂值,从而实现整个流量区间传感器信号的校正。非线性校正电路包括模拟倒数、减法运算电路、电压分段电路、模拟幂运算电路以及隔离输出电路,该部分电路负责将经过信号调理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一系列模拟运算,从而得到与流量成线性关系的电压信号。4-20m A电流输出电路将经过非线性校正电路校正后输出的电压信号转化为与流量成线性关系的电流信号,并进行输出;电源电路负责为各模块电路供电。为了验证仪表的性能,在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气体实流标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1E级热式质量流量计在0-100m3/h的流量范围内达到(1%示值误差+0.5%满量程)的精度,满足1E级技术指标的设计要求。

张良[5](2021)在《高速PCB传输线信号完整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实际的高速电路中,信号的传输通常会用到单端信号与差分信号,这样也就需要相应的单端走线与差分走线。单端信号由于其抗外部噪声能力差,通常会出现耦合串扰噪声和端口阻抗失配导致的反射噪声等信号完整性问题,这些噪声则会导致单端信号发生畸变,进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差分信号对于外部的电磁干扰是高度免疫的,但是由于差分传输线自身的一些不对称因素,则会导致共模噪声问题的产生,例如走线长度差异、蚀刻工艺的误差、耦合效应以及走线弯曲,过大的共模噪声会导致高速产品中出现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和电磁干扰等各种问题。因此需要针对非对称差分传输线设计出共模噪声的抑制方法,且要保证差分信号的良好传输质量。对于DDR5高速并行总线中的单端走线,远端串扰问题是影响其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在PCB中的密集布线,并且DDR5高速并行总线传输线的信号边沿更短,电压更低,导致传输线之间的耦合增加,也就导致了传输线中的串扰的增加,所以需要针对DDR5高速并行总线中的远端串扰问题设计出远端串扰的抑制方法。本文针对非对称的差分传输线中产生共模噪声的问题,首先对差分传输线进行了等长和等距的分析,然后仿真分析了直角拐角结构对差分传输线的影响,最后基于减小模式转换和抑制共模噪声的目的,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缺陷地结构(DGS)和梳状慢波结构的混合结构,用于减小差分传输线模式转换的同时抑制共模噪声,仿真和分析结果证明了该结构优良的共模噪声抑制和差分信号传输性能。针对DDR5高速并行总线的单端走线远端串扰问题,首先对走线间距、耦合长度、信号边沿和介质基板厚度对远端串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并设计了三种远端串扰的抑制方法。第一,利用石墨烯-石蜡材料介电常数的特性,设计了一种石墨烯-石蜡材料涂层涂覆在微带传输线表面;第二,在研究缺陷微带结构(DMS)的基础上,引入矩形谐振器结构(RSR);第三,针对PCB的Solder mask层,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通过增厚PCB的Solder mask层的方法来减小DDR5高速并行总线的远端串扰。前两种方法通过仿真和分析证明了它们良好的远端串扰抑制性能。第三种方法通过仿真和测试同样也证明了其良好的远端串扰抑制性能以及其在PCB加工生产方面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王念茂[6](2020)在《大尺寸8K屏驱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托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人类社会即将步入物联网时代,万物将实现互联互通。作为物联网最重要的端口之一,显示器件将肩负起展示更多视觉数据的使命。特别是5G(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网络商用和国际体育赛事超高清转播推动,更加有力的支撑8K(7680*4320像素分辨率)内容的传输和运行,使得8K显示技术的应用需求越来越热门。近几年全球TV面板高世代线的陆续开出,特别是华星和京东方10.5代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生产线的量产出货,电视大尺寸化趋势十分明显。因此,大尺寸8K TV屏也成为各大面板厂研究开发的重点。本论文以华星光电8.5代TFT-LCD生产线设计生产的75英寸8K解析度玻璃基板为基础,评估开发了8K 120Hz驱动系统电路,实现了面板驱动显示,在2019年高交会上成功展出。此产品通过了厂内电学特性、光学特性以及可靠性测试,最终导入客户验证通过实现量产,成为公司首支量产的大尺寸8K 120Hz高阶产品。75英寸8K解析度120Hz产品规格很高,驱动系统电路开发挑战难度大,开发目标是产品量产,必须确保产品规格功能达标、质量达标和成本达标。我们选取数据线单边驱动方案,确保充电时间面内像素选HG2D(Half Gate two Data)架构,Source Driver采用2 in 1 COF(Chip on film)方案,Gate驱动是玻璃内置GOA(Gate on array)电路加外部level shifter电路方式;TCON(Timing controller)方案是采用内置了公司核心画质IP的两颗8K 60Hz规格芯片;考量驱动负载较重以及芯片温度,相比4K(3840*2160像素分辨率)产品采用整合型电源方案,此8K产品电源电路是采用分离式设计方案,相比4K产品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四层设计,8K产品PCB采用6~8层设计。通过同类产品解析数据分析和实验仿真对电路方案可行性评估确定,然后通过电路软件进行设计,输出Gerber和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BOM(Bill of Material)制作文件。样品制作点亮后,进行了相关电压、时序和画质调试,这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于玻璃角落温度超高和绿画面低灰阶垂直暗带问题进行了机理分析,然后通过实验、仿真以及对电路调试,找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对75英寸模组的电学、光学特性以及可靠性进行了测试和采样。通过测试发现电学性能方面,模组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测试通过,其中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有6db以上余量;TCON到Driver数据通信眼图测试合规,驱动电压稳定,时序符合面板要求,驱动IC(Integrated Circuit Chip)温度都满足TV(Television)客户规格。光学性能方面,Cell穿透率达到4.0%、色域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为100%超出业界水准,白画面亮度接近495nit,对比度5500以上,9点均齐度达到85%,色度可视角超过70度,均达到业内客户要求。最后电性、光学特性和可靠性测试通过,表明产品驱动系统方案开发目标的达成。本论文为大尺寸8K 120Hz TFT-LCD产品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具有量产可行性、画质效果佳的系统驱动电路设计方案,对于8K技术的发展和8K电视的上市具有积极意义。

谢燕鹏[7](2020)在《多功能盲文显示器软硬件设计和开发》文中指出随着视障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全社会对盲人读物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现在盲文读物的发展远跟不上需求,因此用户对盲文显示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盲文显示器的主要功能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盲文点阵信息进行显示。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已有一些盲文显示器面世,但它们大都功能单一、价格昂贵,多数只能显示一行盲文,用户体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旨在设计一台多功能盲文显示器的硬件系统,并进行软件技术路线验证。设备基于海思Hi3559AV100平台,能够处理PC拷贝来的PDF文件,通过调用第三方Mu PDF库对PDF文件进行解析,实现PDF文件的实时预览和文字提取,以及触点信息显示;也可通过索尼IMX586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和文字提取,最终转化为触点信息的显示。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多功能盲文显示器的总体框架设计。通过调研确定用户需求,由此确定系统的软硬件框架,对系统软硬件开发制定相应的规划,完成软硬件设计开发环境的搭建。(2)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整个系统的硬件组成将分为搭载嵌入式主芯片的核心板、搭载外设接口的底板以及搭载触点模组的触点模组板三部分。不同PCB之间通过板对板连接器进行连接。在PCB制板前进行仿真优化使单板更加可靠。(3)多触点模组驱动方法的设计和优化。触点模组板采用低功耗单片机进行控制,通过UART接口和主芯片进行通讯。选用双路H桥电机驱动芯片,通过切换驱动芯片的工作模式,减少对单片机GPIO数量的要求,对触点升降进行准确控制。根据驱动方案设计UART通讯协议,确保系统的可靠性。(4)基于Qt的盲文模拟显示器的开发。该模拟显示器将用以完成PDF文件的解析、文本文字提取、实时预览、盲文点阵信息转换等功能的验证,为后期软件调试提供便利。

宋凯[8](2020)在《基于ZYNQ的多丝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医用重离子装置Heavy Ion Medical Machine(HIMM)的商业化发展,对加速器装置提出了小型化的需求。束诊系统是HIMM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人员提供HIMM的束流位置、束流强度、束流剖面等各种测量参数,各种束诊探测器均由束流探头、前端电子学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多丝探测器系统用于测量束流剖面,输出的信号较小且通道数较多,需要高性能的前端电子学与数据采集系统用于信号放大和数据采集。当前的商业化数据采集系统不能很好的满足集成化设计和自主改造的需求。本文针对前端电子学输出信号和数据采集的工作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ZYNQ-7000芯片的多丝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本系统由ZYNQ主板、数据采集触发板和PC上位机组成,为降低设计开发难度和提高系统的集成度、稳定性,采用ZYNQ主板+ADC电路的子母版结构,即ZYNQ主板与数据采集触发子板。研究内容包换硬件设计、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三部分。在ZYNQ的可编程逻辑部分实现数据采集和AXI总线传输,在处理系统部分移植Petalinux操作系统,在数据采集触发子板进行差分信号转换和数据采集,能够实现对前端电子学的数字信号触发和模拟信号采集,经模数转换后将数据通过千兆以太网通信传输到上位机。用户在上位机可以进行积分时间配置、采集控制和查看实时的数据采集结果。本文首先对数据采集原理和以太网通信原理进行阐述,然后对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ZYNQ主板、ADC芯片的配置进行阐述,完成采集触发子板电路、FIFO、数据采集控制、AXI传输、以太网传输和上位机程序设计;最后对该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整个系统运行方便,各通道数据采集速率可达1Msps,采集信号输入范围为-10V~+10V,最大测量偏差为1.13%;与前端电子学联合调试测试中,输入电流范围为5nA~50nA,非线性误差小于1.41%,能够满足实际的束流剖面测量,同时预留多种数据接口,可以满足其他不同类型的数据读出需求。

车永越[9](2020)在《超声自动无损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凭借其在可靠性、探测深度与灵敏度、应用范围、成本等方面的优点,在无损检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在对超声无损检测的原理和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超声自动无损检测系统,完成了系统硬件和FPGA数字逻辑的设计,并对系统的电气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论文制定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整体方案,完成了十通道超声采集板的电路设计和PCB设计。通过提取发射控制电路、接收控制与信号调理电路的模型,并结合仿真分析确定器件参数,完成超声同步扫查电路的设计;围绕嵌入式核心板完成由USB 2.0等电路组成的数据处理与传输电路的设计;在系统硬件功耗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电源网络的设计。PCB的设计以信号完整性理论为指导,设计PCB叠层并对电路中的关键信号进行仿真与分析,总结发射控制电路、接收控制与信号调理电路和高速数字电路的PCB布局策略和布线方法。采用模块化的思想,设计了基于FPGA的ADC采样控制、数据预处理和USB控制等模块的数字逻辑。通过控制双通道、采样率为100Msps的ADC,并结合数字信号的插值和滤波,实现了对回波信号200Msps的采样率;设计了与外部USB芯片的通信时序并计算了FPGA中异步FIFO所需的深度;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跨时钟域处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结合系统的设计目标,论文最后利用测试软件对超声自动无损检测系统的电气性能进行测试。在对影响测试结果的电路参数进行仿真与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发射控制电路、接收控制与信号调理电路中各项指标的测试方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发射脉冲反冲、发射脉冲上升时间、串扰和等效输入噪声等关键电气性能指标达到我国超声类检测仪器的行业标准。

李响[10](2020)在《基于ARM和Android的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控制器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有着取之不尽和清洁环保的特点。目前,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是国内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太阳能热利用在我国市场占主导地位。由于太阳能的间隙性和不稳定性,太阳能热利用工程中需利用控制器保持稳定运行。现阶段实际工程中控制器受到广泛研究,但总体而言,现有控制器的通用性,交互性和软件耦合性尚需进一步提高。以常用的太阳能热水工程为应用对象,对工程结构进行分析,归纳出控制器的需求,基于ARM与Android系统研发了多功能控制器,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太阳能-热泵单水箱为例,归纳出太阳能热利用工程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并从控制器的需求出发,确定控制器硬件上采用RS485总线的设计方案,解决工程通用性的问题;软件上基于Android系统的设计方案,解决交互性与软件耦合性的问题。(2)对ARM主控核心板的外围必要电路、显示模块、RS485/网络通信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PCB布局和电路布线等进行了优化设计,强化了关键模块的抗干扰保护设计,以满足控制器硬件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可靠性要求。(3)将监控软件的运行平台移植至控制器硬件上。对于以太网等标准硬件,进行Android系统源码裁剪,保留硬件驱动;对于RS485等非标准硬件,Android源码中无对应驱动,则分别设计内核层、硬件抽象层和Java本地接口驱动。(4)采用模块化编程方式,对控制器监控软件的本地通信、远程通信、数据存储、交互功能进行设计,使其满足功能通用性要求。各模块的单元测试和系统集成测试表明,控制器的功能和性能达到的预定的设计要求。系统的电磁抗扰度测试表明,控制器能够在复杂工作环境下可靠地运行。

二、采用差分驱动时的PCB设计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差分驱动时的PCB设计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一代LAMOST光纤定位单元控制器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LAMOST系统概述
    1.2 LAMOST控制器系统现状
    1.3 新一代LAMOST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案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整体方案的设计
    2.1 新一代LAMOST控制器的设计目标
    2.2 新一代LAMOST控制器的整体框架与工作流程
        2.2.1 整体框架
        2.2.2 工作流程
    2.3 新一代LAMOST控制器采用的关键技术
        2.3.1 Zigbee技术概述
        2.3.2 阻抗匹配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开发环境介绍
        3.1.1 原理图与PCB设计软件
        3.1.2 仿真设计软件
        3.1.3 无线性能测试工具
    3.2 主节点的硬件设计
        3.2.1 串口模块设计
        3.2.2 CAN模块设计
        3.2.3 STM32F407ZGT6电源与复位电路
        3.2.4 主节点无线模块设计
    3.3 子节点的硬件设计
        3.3.1 子节点硬件整体设计
        3.3.2 电源模块设计
        3.3.3 无线射频设计
        3.3.4 其他部分设计
        3.3.5 不同版本性能对比
    3.4 跑合箱设计
        3.4.1 跑合箱硬件设计
        3.4.2 跑合箱软件设计
第四章 节点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1.1 Keil uVision5
        4.1.2 IAR Embedded Workbench
    4.2 软件设计思路
        4.2.1 上位机设计思路和编程方法
        4.2.2 主节点设计思路和编程方法
        4.2.3 子节点驱动板设计思路和编程方法
    4.3 软件实现流程图
    4.4 软件通讯实现
        4.4.1 上位机与主节点通讯
        4.4.2 主节点内部通讯
        4.4.3 主节点与子节点通讯
        4.4.4 加速曲线设计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主节点信号强度质量对比实验
    5.2 子节点驱动板自身功耗对比实验
    5.3 子节点驱动板无线信号质量对比实验
        5.3.1 频谱仪测试无线信号质量对比实验
        5.3.2 抓包器Packet Sniffer测试无线信号质量对比实验
    5.4 高密度下通信性能测试实验
    5.5 现场实验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2)高速PCB中传输线与过孔的信号完整性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传输线与信号完整性理论
    2.1 高速系统理论基础
    2.2 信号完整性理论
        2.2.1 信号完整性概述
        2.2.2 信号完整性分析方法
    2.3 传输线理论分析
        2.3.1 传输线的集总电路模型和波传输
        2.3.2 传输线工作状态
        2.3.3 端接负载的无损耗传输线
    2.4 S参数在信号完整性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互连中的信号完整性分析
    3.1 传输线反射和阻抗匹配
        3.1.1 传输线反射原理
        3.1.2 阻抗匹配
    3.2 传输线串扰分析
        3.2.1 传输线串扰原理
        3.2.2 串扰分析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段传输线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差分传输线与过孔的信号完整性分析
    4.1 差分传输线的信号完整性分析
        4.1.1 差分对和差分阻抗
        4.1.2 差分传输线拐角分析
        4.1.3 差分线拐角优化
    4.2 过孔的信号完整性分析
        4.2.1 过孔的分类和等效模型
        4.2.2 过孔参数的信号完整性分析
        4.2.3 信号过孔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CB试板制作和测试
    5.1 PCB试板的设计和制作
    5.2 PCB试板的测试
    5.3 PCB试板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GaN HEMT的高频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GaN HEMT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压GaN HEMT器件结构及驱动电路的研究现状
        1.2.2 高压GaN HEMT器件开关特性研究现状
        1.2.3 高压GaN HEMT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压GaN HEMT器件结构分析与驱动设计
    2.1 高压GaN HEMT器件结构分析
        2.1.1 Cascode增强型GaN HEMT器件结构
        2.1.2 增强型单体GaN HEMT器件结构分析
        2.1.2.1 p-GaN肖特基栅型GaN HEMT
        2.1.2.2 p GaN欧姆接触栅型GaN HEMT
    2.2 高压功率器件性能参数与对比
    2.3 pGaN欧姆接触栅型GaN HEMT驱动设计
        2.3.1 电流驱动型GaN HEMT的驱动要求
        2.3.2 电流驱动电路的设计
    2.4 pGaN欧姆接触栅型GaN HEMT驱动改进优化
        2.4.1 p-GaN栅型GaN HEMT差分驱动
    2.5 驱动器实验波形分析与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aN HEMT开关过程测试与串扰分析
    3.1 功率器件双脉冲测试原理
        3.1.1 双脉冲测试电路设计
        3.1.2 双脉冲测试设备要求及注意事项
    3.2 双脉冲测试实验波形分析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频双向DC/DC研究与设计
    4.1 准谐振同步整流Buck/Boost拓扑
    4.2 准谐振QR软开关ZVS开通原理
        4.2.1 buck-Boost变换器设计
    4.3 高频双向DC/DC实验分析
        4.3.1 基于Si C MOSFET的双向Buck/Boost实验波形分析
        4.3.2 基于GaN HEMT的双向Buck/Boost实验波形分析
        4.3.3 基于GaN HEMT的双向Buck/Boost高频实验波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恒功率原理的核电级热式质量流量计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式质量流量计分类及原理
        1.2.1 热式质量流量计分类
        1.2.2 热式质量流量计基本原理
        1.2.2.1 传热原理
        1.2.2.2 测量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流量计方案设计
    2.1 设计要求
    2.2 传统恒功率热式质量流量计设计
        2.2.1 传统传感器设计
        2.2.2 传统变送器设计
    2.3 1E级热式质量流量计设计
        2.3.1 设计难点
        2.3.2 传感器结构设计
        2.3.3 变送器电路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送器电路研制
    3.1 恒流源电路
        3.1.1 1mA驱动电流源电路
        3.1.2 75mA加热电流源电路
    3.2 信号调理电路
        3.2.1 差分放大电路
        3.2.2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电路
    3.3 非线性校正方法
        3.3.1 多项式拟合方法
        3.3.2 分段线性化方法
        3.3.3 传递函数线性化方法
        3.3.3.1 传递函数推导
        3.3.3.2 模拟倒数、减法运算电路
        3.3.3.3 电压分段电路
        3.3.3.4 模拟幂运算电路
        3.3.5 隔离输出电路
    3.4 4-20mA电流输出电路
    3.5 电源电路
        3.5.1 24V转±5V电路
        3.5.2 24V转±15V电路
        3.5.3 +15V转+10V电路
    3.6 PCB板制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送器测试与流量计标定实验
    4.1 变送器电路测试
        4.1.1 电源电路
        4.1.2 恒流源电路
        4.1.3 信号调理电路
        4.1.4 非线性校正电路
        4.1.5 4-20mA电流输出电路
    4.2 气体流量标定实验
        4.2.1 标定装置
        4.2.2 标定过程
        4.2.3 标定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5)高速PCB传输线信号完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高速PCB及其信号完整性
        1.1.2 差分传输及共模噪声问题
        1.1.3 DDR5 及串扰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高速PCB传输线信号完整性基本理论
    2.1 信号完整性概述
    2.2 传输线的分布参数模型及集总参数模型
        2.2.1 集总参数电路模型
        2.2.2 分布参数电路模型
    2.3 散射参数(S参数)网络理论
    2.4 串扰的分析与仿真
        2.4.1 串扰产生的机理
        2.4.2 串扰的仿真分析
        2.4.3 减小串扰的措施
    2.5 差分传输线的基本理论
        2.5.1 差分传输与差分传输线的基本特性
        2.5.2 差分传输线的阻抗表征
    2.6 本章小结
3 混合模S参数及差分传输线共模噪声抑制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混合模S参数网络理论
        3.2.1 差分二端口网络的混合模S参数
        3.2.2 含有单端端口的差分网络混合模S参数
    3.3 混合模S参数网络特性
        3.3.1 互易网络
        3.3.2 无耗网络
        3.3.3 对称网络
    3.4 差分传输线的PCB设计方法
        3.4.1 差分传输线的等长设计
        3.4.2 差分传输线的等距设计
    3.5 差分传输线的共模噪声问题分析
        3.5.1 差分传输线拐角的模型设计和分析
    3.6 一种用于抑制直角拐角差分对共模噪声的方法研究
        3.6.1 直角拐角模型及其等效电路
        3.6.2 梳状慢波-缺陷地直角拐角差分传输线结构
        3.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面向DDR5 高速并行总线的串扰抑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微带传输线结构的串扰分析
        4.2.1 不同走线间距的微带线
        4.2.2 不同耦合长度的微带线
        4.2.3 不同信号边沿的微带线
        4.2.4 不同介质基板厚度的微带线
    4.3 基于石墨烯-石蜡材料的串扰抑制方法
        4.3.1 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缺陷微带-矩形谐振器(DMS-RSR)传输线结构
        4.4.1 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增厚绿油(Solder mask)技术
        4.5.1 模型的建立与敏感度分析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3 测试板的加工与实验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大尺寸8K屏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8K超高清电视的技术特点
    1.2 8K市场发展趋势
        1.2.1 8K市场出货预测
        1.2.2 8K市场驱动力分析
    1.3 电视尺寸的发展趋势
    1.4 大尺寸8K电视国内外开发现状
    1.5 课题任务与预期目标
第二章 TFT-LCD基本原理
    2.1 TFT-LCD显示原理
        2.1.1 面板结构
        2.1.2 显示原理
    2.2 TFT-LCD像素驱动原理
        2.2.1 TFT结构
        2.2.2 TFT-LCD像素驱动原理
    2.3 数据传输原理
    2.4 TFT-LCD驱动系统结构
第三章 驱动系统设计
    3.1 前言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栅极驱动电路设计
        3.3.1 GOA电路功能区块
        3.3.2 Level shifter电路功能区块设计
    3.4 源极驱动电路设计
        3.4.1 源极驱动电路功能区块
        3.4.2 源极驱动IC的选择及设计
    3.5 时序控制电路设计
        3.5.1 TCON内部功能区块
        3.5.2 时序控制原理图设计
    3.6 电源转换电路(DC/DC)设计
        3.6.1 DC/DC电压实现方式
        3.6.2 DC/DC转换电路IC选择及电路设计
    3.7 Gamma和VCOM电路设计
        3.7.1 Gamma曲线和Gamma校正
        3.7.2 Gamma和Vcom IC选用及电路设计
    3.8 版图设计及制作
        3.8.1 原理图设计
        3.8.2 版图设计
第四章 产品验证及问题改善
    4.1 前言
    4.2 样品问题分析及改善
        4.2.1 玻璃角落温度高分析及改善
        4.2.2 垂直暗带分析及改善
    4.3 电学特性测试
        4.3.1 TCON电性测试
        4.3.2 电源电性测试
        4.3.3 Driver电性测试
        4.3.4 元件温度测试
    4.4 光学特性测试
    4.5 可靠性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多功能盲文显示器软硬件设计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功能盲文显示器系统框架设计
    2.1 引言
    2.2 用户需求分析及总体框架设计
        2.2.1 用户需求分析
        2.2.2 总体框架设计
    2.3 硬件架构设计
        2.3.1 嵌入式主控芯片选型
        2.3.2 硬件框架设计
    2.4 软件架构设计
    2.5 软件环境搭建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硬件设计规划
        3.2.1 主芯片最小系统设计规划
        3.2.2 外设设计规划
        3.2.3 触点驱动方案设计规划
        3.2.4 硬件设计规划小结
    3.3 硬件原理图设计
        3.3.1 核心板硬件电路设计
        3.3.2 底板硬件电路设计
        3.3.3 触点模组板硬件电路设计
    3.4 PCB Layout
        3.4.1 网表导入、PCB板外形尺寸确定
        3.4.2 层叠确定过孔设计
        3.4.3 布局分析
        3.4.4 Layout分析
        3.4.5 DRC检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仿真及优化
    4.1 引言
    4.2 仿真需求分析及基础概念介绍
        4.2.1 基本概念介绍
        4.2.2 仿真需求分析
        4.2.3 仿真工具、阻抗计算工具介绍
    4.3 DDR仿真
        4.3.1 单端、差分线阻抗计算调整
        4.3.2 DDR Bus仿真
    4.4 HDMI仿真
        4.4.1 背景介绍
        4.4.2 HDMI规范解读
        4.4.3 HDMI眼图模板设置
        4.4.4 HDMI源设备仿真
    4.5 信号完整性仿真
        4.5.1 S参数简介
        4.5.2 仿真步骤
        4.5.3 仿真结果分析
    4.6 电源完整性仿真
        4.6.1 PDN网络阻抗控制相关概念介绍
        4.6.2 去耦电容组合分析
        4.6.3 电流完整性直流仿真分析
        4.6.4 电流完整性交流仿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Qt的盲文模拟器实现
    5.1 引言
    5.2 需求分析及框架设计
        5.2.1 需求分析
        5.2.2 框架设计
    5.3 界面设计与实现
        5.3.1 相关技术背景介绍
        5.3.2 盲文模拟器UI界面介绍
    5.4 具体技术实现
        5.4.1 PDF库现状分析和选择
        5.4.2 第三方库组成分析
        5.4.3 PDF预览实现
        5.4.4 PDF文字提取
        5.4.5 TXT转盲文点阵显示具体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ZYNQ的多丝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据采集系统组成与设计原理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2.3 系统关键技术
        2.3.1 数据采集主要指标
        2.3.2 FPGA及 SOPC的特点
        2.3.3 网络通信模型及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设计
    3.1 ZYNQ平台
    3.2 ZYNQ主板
    3.3 ZYNQ的启动过程
    3.4 数据采集触发子板
        3.4.1 电源电路设计
        3.4.2 差分转单端电路设计
        3.4.3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5 PCB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逻辑控制与应用软件设计
    4.1 Vivado实现逻辑控制设计
        4.1.1 Vivado开发工具介绍
        4.1.2 数据采集控制设计
        4.1.3 FIFO存储设计
        4.1.4 AXI互联设计
    4.2 PS端网络通信设计
    4.3 Petalinux系统移植
    4.4 上位机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测试
    5.1 实验环境介绍
    5.2 数据采集系统工作时序验证
    5.3 采集精度测量
    5.4 非线性测试
    5.5 束流模拟测试
    5.6 长期稳定性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超声自动无损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简介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大型工件无损检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超声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
    2.1 超声场与声传播特性
    2.2 超声波探头
    2.3 基于脉冲反射法的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2.3.1 脉冲反射法的原理
        2.3.2 缺陷的定量方法
        2.3.3 脉冲反射法的扫查方式
    2.4 超声自动无损检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自动无损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方案
        3.2.1 系统框架
        3.2.2 系统工作流程
    3.3 超声同步扫查电路的设计
        3.3.1 发射控制电路
        3.3.2 接收控制与信号调理电路
        3.3.3 同步电路
    3.4 数据处理与传输电路的设计
        3.4.1 嵌入式核心板
        3.4.2 USB 2.0 电路
        3.4.3 千兆网电路
        3.4.4 光耦隔离电路
        3.4.5 OTG电路及调试接口
    3.5 电源网络的分析与设计
        3.5.1 系统硬件功耗分析
        3.5.2 电源网络的设计
    3.6 信号完整性分析与PCB设计
        3.6.1 PCB叠层设计
        3.6.2 信号完整性仿真与分析
        3.6.3 PCB设计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PGA数字逻辑设计
    4.1 ADC采样控制模块的设计
    4.2 数据预处理模块的设计
        4.2.1 数字信号的插值
        4.2.2 数字滤波器的选择
        4.2.3 IIR滤波器的实现
    4.3 USB控制模块的设计
        4.3.1 通信时序及模块功能分析
        4.3.2 异步FIFO深度的计算
    4.4 跨时钟域处理
        4.4.1 亚稳态
        4.4.2 单比特信号的处理方法
        4.4.3 多比特信号的处理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气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发射控制电路测试与分析
        5.1.1 测试前准备
        5.1.2 发射脉冲重复频率测试
        5.1.3 发射脉冲电压测试
        5.1.4 发射脉冲宽度测试
        5.1.5 发射脉冲反冲测试
        5.1.6 发射脉冲上升时间测试
    5.2 接收控制与信号调理电路测试
        5.2.1 测试前准备
        5.2.2 串扰测试
        5.2.3 放大器频率响应测试
        5.2.4 动态范围测试
        5.2.5 等效输入噪声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ARM和Android的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控制器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测控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控制器总体方案设计
    2.1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结构概况
        2.1.1 太阳能热水系统组成
        2.1.2 控制器需求分析
        2.1.2.1 功能性需求
        2.1.2.2 非功能性需求
    2.2 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2.2.1 硬件总体设计
        2.2.2 软件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控制器硬件组成及实现
    3.1 硬件电路整体组成
    3.2 主控板
        3.2.1 核心板选型
        3.2.2 外围必要电路
    3.3 显示模块
    3.4 RS485通信模块
        3.4.1 RS485接口电路
        3.4.2 RS485接口防护
    3.5 网络通信模块
        3.5.1 4G模块电路
        3.5.2 以太网电路
    3.6 报警模块及其它辅助电路
    3.7 电源管理模块
    3.8 PCB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控制器系统移植及驱动设计
    4.1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1.1 系统编译环境分析
        4.1.2 系统编译环境搭建
    4.2 Android系统移植
        4.2.1 Boot Loader定制与移植
        4.2.2 Linux内核配置
        4.2.3 文件系统移植
    4.3 非标准驱动设计
        4.3.1 Android驱动架构
        4.3.2 RS485驱动设计
        4.3.3 报警驱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控制器监控软件实现
    5.1 控制器应用软件结构
    5.2 本地通信服务设计
        5.2.1 自由口通信
        5.2.2 常用通信协议接口
    5.3 远程通信服务设计
        5.3.1 通信可靠性设计
        5.3.2 通信安全性设计
        5.3.3 通信稳定性设计
    5.4 数据存储设计
    5.5 交互功能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控制器的测试
    6.1 基础模块测试
        6.1.1 报警模块测试
        6.1.2 本地通信模块测试
        6.1.3 网络通信模块测试
    6.2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
        6.2.1 测试平台
        6.2.2 控制器本地监控功能测试
        6.2.2.1 本地通信性能测试
        6.2.2.2 监控功能测试
        6.2.3 控制器与服务器通信测试
        6.2.3.1 网络性能测试
        6.2.3.2 远程通信测试
        6.2.3.3 网络可靠性测试
    6.3 系统EMS测试
        6.3.1 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
        6.3.2 浪涌抗扰度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采用差分驱动时的PCB设计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一代LAMOST光纤定位单元控制器的设计与优化[D]. 杨明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高速PCB中传输线与过孔的信号完整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 袁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GaN HEMT的高频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与设计[D]. 金寿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恒功率原理的核电级热式质量流量计研制[D]. 马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高速PCB传输线信号完整性研究[D]. 张良.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6]大尺寸8K屏驱动技术研究[D]. 王念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多功能盲文显示器软硬件设计和开发[D]. 谢燕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ZYNQ的多丝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D]. 宋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9]超声自动无损检测系统的设计[D]. 车永越.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ARM和Android的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控制器研发[D]. 李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使用差分驱动时的 PCB 设计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