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宋红团[1](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指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胡鞍钢,温军[2](2012)在《为什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实施新的追赶战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追赶战略的主要特征、后果影响及其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认为新世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实施"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优先"的新追赶战略,优先缩小知识发展差距和人类发展差距,加快促进各民族的自身开放、发展变革以及融入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努力消除人类贫困,促进人类发展,保护民族文化,以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刘伟[3](2011)在《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国家,区域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政治性等多重意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思想,适时推动区域战略转型,对中国区域建设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既有的区域结构。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进行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既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要求,也是区域问题集中凸显的理论呼唤,更是区域和谐发展面临挑战的紧迫需要,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党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视角,以中国现代化发展为主线,立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对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系统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将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前30年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改革开放后23年的“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和新世纪近10年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并依据此划分,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理论资源、内外部因素,系统总结了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客观评价了战略思想的实施成效,进而剖析了建国60多年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创新,提炼出其发展演进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通过研究,论文重点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是提出“民族问题区域化”和“区域问题民族化”两个概念。强调在当前的背景下应该更多采取“民族问题区域化”策略,就区域谈民族、就经济谈和谐,弱化、消弭民族隔阂,强化、放大经济因素。二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划分。既打破了按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将“两个大局”割裂开来的传统划分方式,又突破了目前对于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关注不够的问题,提出以“西部大开发”为代表的控制区域差距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第二个大局”思想的回应、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特征的战略思想,而“统筹区域发展”在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阶段性的意义。三是首次对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系统总结。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经济区经济”发展、“老、少、边、穷”特殊区域发展和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等5个方面阐述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认为实现由“主次性”向“全面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发展的整体性,由“先后性”向“共时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发展权的公平性,由“弥补性”向“互利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间的共生性,由“缩小区域生产力水平差距”向“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转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最独特的理论创新之处。四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性角度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评述,力求做到历史的“公允”。如在分析1958年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时,并没有简单认为这是“大跃进头脑发热”的产物,而是从当时缓解交通运力紧张、“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调动地方生产积极性等角度探究了其提出的历史合理性;在认识“三线”建设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肯定其军事成效,也分析了经济方面存在的弊病;在探讨“改革开放缘何发起于南方小镇”时,不仅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因素,而且从中国渐进性改革、南北区域的政治风险差异等方面探究了党的区域战略初衷。五是分析了60多年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并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角度提炼了四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赵常兴[4](2007)在《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西部城镇化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滞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不但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全局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西部地区城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的基础条件、发展历史、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探究,系统地梳理了西部城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双向思维分析了西部城镇化基础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究西部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全面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基础性条件。影响西部城镇化的基础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等。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劣共存,既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又存在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文环境错综复杂,大大增加了城镇化推进的难度。通过对基础性条件进行分析,指出必须正视现实、立足区情、因地制宜来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回顾了历史时期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总结出它的阶段性特征和政府主导性特征。第一,阶段性特征明显:封建社会时期得到发展的城市主要是各级行政中心,政治职能明确;在近代的发展基本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影响,西部城镇化发展起伏波动,有前进也有倒退;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城镇化实现了健康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第二,政府的主导性特征突出,决定着西部城镇化的方向和发展速度。进一步展开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现实发展状况的分析。首先,概括了西部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剖析了制约西部城镇化发展的多方面因素,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等常规因素外,还提出政策与制度障碍和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限制了西部城镇化的推进;最后,分析了促进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机遇和动力条件,主要包括国家扶持、政策倾斜、比较利益驱动、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和制度创新等。探讨了西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行为选择和制度创新。西部城镇化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模式,决定了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分析了政府的角色定位;探究了政府行为选择的重点,如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发展规划、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进一步提出政府应当适时开征生态资源税,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以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城镇化协调持续发展。探寻了西部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议充分发挥西部资源优势,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设资源性城镇;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将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相结合,走生态型城镇化道路;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发展城镇密集带;在边境地区发展边贸驻军型城镇;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城镇化模式,促进本地区人口和产业的非农化。最后,对西部地区城镇体系构建和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构想。论述了西部地区城镇体系构建的目标,即:建立各等级城镇合理均衡分布的规模结构、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职能结构、“点轴面”立体布局的空间结构。提出未来西部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即:以突出西部特色、走多元城镇化道路、在局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总体指导思想;以生态保护、城乡统筹、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并重、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兼顾地区差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以本世纪中叶基本完成城镇化、促进城镇质量全面提升为战略目标;以发展大中城市为战略重点;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本研究最后指出:基于西部地区特殊的区情,发展小城镇切忌遍地开花,应主要选择以条件较好的县城和重点中心镇为发展对象,有重点地适度发展。

罗崇敏[5](2006)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三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三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符太增[6](2006)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6年,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七五”计划将我国经济区域明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西部地区是由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9个省、自治区组成。1997年,原四川省分为重庆直辖市和新四川省后,西部地区则由原来的9个省、自治区变为现在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一些省区,如内蒙古、广西、湖南、湖北的全部或部分,地理位置毗邻西部十省区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与西部省区相仿。因此,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域范围由西南5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5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2省(市、区)组成,被称为“10+2”。至于像湘西、鄂西这样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而且在今后发展中的确存在着很大困难的地区,国家则采取个案对待的办法,确定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和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比照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本文中,西部大开发的研究范围仅限于上述12个省、市、自治区。这12个省(市、区)下辖130个地区、913个县,土地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总人口3.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56%。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西部地区土地、水能、矿产、旅游十分丰富资源,但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比较效益差,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及商品化率低,生态代价巨大;工业总量小,工业增长滞后;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轻重工业发展相互脱节;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旅游资源粗放经营,旅游业发展滞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将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在总体上持续稳步增长,欠发达地区也可能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同样也会使得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利的竞争态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扩散,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而“后来居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前提。同时,西部大开发具有良好的国内宏观环境: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较大规模的启动资金和技术基础。应该看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西部开发仍然客观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西部开发面临发展思维转向和经营模式转轨。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将加大西部地区大规模筹集和使用各类开发建设资金的难度。三是加入WTO所带来的权利和义务,使得西部大开发必须尽快地熟悉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在千年之交,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和“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就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探讨。具体来讲,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探讨。第一节从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因素、企业家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发动因素角度以及经济增长的资本和结构变化等一般性因素角度,综述经济区划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包括一般区域的增长阶段、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以及工业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发展、出口导向发展、农业发展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第二节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综述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的“二元结构”论,以及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第三节中国西部大开发理论意义和战略观。第二章,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一节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我们考虑了以色列和埃及对沙漠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以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和美国的财税政策;第二节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考虑国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第三章,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第一节考虑政府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第二节进一步从经济政策的目标、基本内容角度讨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财税政策。第三节具体讨论财税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第一节从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效应、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西部开发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类型等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第二节从建立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税收返还系数、适当调整中央与西部省区市的共享税分成比例、实行差别税率、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发行西部开发专项国债等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创新。第五章,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第一节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和目标,第二节考虑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考虑推进环保产业化、引进外资、发展西部地区重点领域以及调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

沙治慧[7](2005)在《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中的公共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相关概念界定、区域开发公共投资相关理论梳理及评价、我国公共投资发展历程以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欠发达地区公共投资政策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西部大开发公共投资的实际,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的公共投资的战略意义,基础设施建设中、特色经济发展中、科技教育发展中的公共投资,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管理的相关问题。 首先,论文在回顾西部大开发的历程与重大举措的基础上,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的重大作用从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认为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公共投资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政策涵义,政府通过公共投资对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地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公共投资结构的调整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公共投资是为贫困人口增加稳定收入来源,缓解贫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公共投资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西部地区的居民能够公平地享受与其他地区居民相同的生活设施和环境,同时为西部地区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从而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我国社会公平状况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并为配合继续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公共投资的领域必须从投资的优先顺序、投资的主体以及资金的筹集渠道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保证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的的效果。

马长有[8](2005)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时代课题。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我国进入21世纪之际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从金融视角思考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势将成为必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此体系中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强化其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笔者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从金融深化、投融资体制、区域资金流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金融运行效率等方面揭示金融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地区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西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选题的目的、意义,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评价。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

王锋[9](2005)在《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西部小城镇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实现意义。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之后,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国家的战略发展重点。而西部小城镇建设,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部小城镇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等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的完成;而且,西部小城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结合点,其快速发展,有利于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从理论研究看,加强对西部小城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西部小城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从发展现状看,针对西部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的现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其发展,不断提升小城镇的质量和档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立足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立足于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现实,根据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一般理论,借鉴小城镇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重点运用定量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到2020 年西部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的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并着重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与西部生态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与西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通过剖析西部小城镇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本文共分为八章。总体框架是:第一、二章是有关概念和理论铺垫部分。第三、四章主要分析和总结小城镇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主要预测了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潜力,讨论了小城镇发展与西部生态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与西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第八章是对西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城镇化的概念。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民变为市民,农村变为城镇,传统价值观念变为现代价值观念的动态过程和综合现象。本文所指的“小城镇”主要是建制镇,具体包括县城镇和除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不包括农村集镇。 第二,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经验对西部小城镇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国外小城镇建设,在重视小城镇规划和发展小城镇经济、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

黄颂文[10](2005)在《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做出综合、系统的归纳,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化特点、趋势和原因进行探讨,对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内容和途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对策,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更为科学的农村反贫困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根据少数民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等特点,实施特殊的民族政策,尤其是进行扶贫开发20多年来,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种种原因,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仍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绝对贫困人口多、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由此构成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还面临许多新的困境。主要是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移民搬迁难度大,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等等。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客观条件,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贫困的深层原因,扶贫政策的内在缺陷,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等也严重地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走势。西部民族地区出现扶贫开发速度趋缓,脱贫人口呈递减趋势,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贫困程度更加严重,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衡量贫困的水平指标将趋高位,历史致贫因素趋弱,致贫新因素却日益趋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受关注的群体等基本走势。 21世纪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战略应该由过去单纯关注贫困户的收入贫困,更多地转向关注知识贫困(获取、吸收、交流、创造知识的能力)、权力贫困(就业机会、收入机会)和人力贫困(识字水平、营养卫生健康),在贫困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进一步认识到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采取特殊对策,解决少数民族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把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初,我国政府需要制定一个综合性的反贫困的政策体系,要注意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适时地提升为法规,使我们的反贫困工作由过去主要靠政策逐步地转向依靠法律法规,确保反贫困具有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法律的保障性,真正能够“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反贫困立法。农村发展要有新思路,要统筹城乡发展,停止对“三农”的剥夺,充分调动城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要完善和调整利于贫困人口减负的税费制度,进一步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尤其是移民新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结构等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真正让贫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必须对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调整改革,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贷机制。要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21世纪初,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

二、加快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3.1.1 国际局势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3.1.4 工业布局调整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8.1 历史沿革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8.2 公司基本状况
        8.2.1 总体人员状况
        8.2.2 产品基本情况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8.3.2 地区发展责任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区域
        1.2.2 区域发展战略
        1.2.3 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概况
        1.3.2 总体评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框架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区域结构格局
    2.1 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
        2.1.1 疆域环境的丰富性
        2.1.2 地域经济的自足性
        2.1.3 区域生态的脆弱性
    2.2 中国区域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2.2.1 中国区域文化的分布
        2.2.2 文化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3 中国区域结构的历史变迁
        2.3.1 中国古代区域结构的演变
        2.3.2 近代中国区域结构的变动
第3章 以改变生产力布局为重点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1949-1978)
    3.1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3.1.1 历史遗留条件的客观诉求
        3.1.2 国防安全与地缘政治因素
    3.2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
        3.2.2 前苏联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3 建国初期党的"重点建设内地"区域战略思想
        3.3.1 "平衡沿海与内地"的工业布局论
        3.3.2 "统一规划、合理配置"的生产力布局原则论
        3.3.3 "注重战略防御"的地缘安全论
        3.3.4 "重点建设内地"战略思想的实施效果评价
    3.4 "八大"前后"注重沿海与内地配合"的区域战略思想
        3.4.1 "八大"前后党的区域战略思想调整的历史背景
        3.4.2 《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国情区域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3.4.3 "八大"前后党的区域战略思想调整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5 "大跃进"时期建立地方工业体系的区域战略思想
        3.5.1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的必要性探究
        3.5.2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3.5.3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战略思想的历史局限
    3.6 六十年代后的"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
        3.6.1 "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提出背景
        3.6.2 "三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3.6.3 "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实施效果
        3.6.4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反思
第4章 以效率优先为指向的"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1978—2002)
    4.1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1.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新变化
        4.1.2 周边国家快速崛起所带来的发展压力
        4.1.3 自身区域建设经验教训的理论反思
        4.1.4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的引入
    4.2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4.2.1 孕育时期
        4.2.2 发展时期
        4.2.3 完善时期
    4.3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4.3.1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4.3.2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基本特点
    4.4 "第一个大局"——"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思想
        4.4.1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启动因素
        4.4.2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主要内容
        4.4.3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理论创新
        4.4.4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实施效应
    4.5 "第二个大局"——"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思想
        4.5.1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启动因素
        4.5.2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基本内涵
        4.5.3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主要内容
        4.5.4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重点措施
        4.5.5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实施效果
第5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2002年——至今)
    5.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
        5.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5.1.2 区域经济的理论创新拓展了发展新视野
    5.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现实基础
        5.2.1 区域发展差距呈继续拉大趋势
        5.2.2 不同类型的区域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5.2.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增加了地方与中央博弈的压力
        5.2.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区域协调方式提出新要求
        5.2.5 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5.3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过程
        5.3.1 孕育时期
        5.3.2 发展时期
        5.3.3 成熟时期
    5.4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
        5.4.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5.4.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5.5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5.5.1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想
        5.5.2 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
        5.5.3 推动"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5.5.4 促进"老、少、边、穷"特殊区域发展的思想
        5.5.5 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5.6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践效应
        5.6.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对"十一五"中国区域建设的推动作用
        5.6.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方略
第6章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启示
    6.1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
        6.1.1 战略内容上,具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6.1.2 战略选择上,具有历史合理性与时代局限性的统一
        6.1.3 战略推进上,具有包容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6.2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历史启示
        6.2.1 发挥集权与分权的最大效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6.2.2 寻求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最佳结合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6.2.3 坚持集中谋划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6.2.4 实现单一目标向综合目标的转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基础条件
2.1 自然条件优劣共存
    2.1.1 地形条件复杂,延缓要素的流动与集中
    2.1.2 生态环境恶化,阻碍城镇化持续发展
    2.1.3 自然资源丰富,利于发展资源性城镇
    2.1.4 旅游资源独特,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优势明显
2.2 经济发展滞后且失衡
    2.2.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相对滞后
    2.2.2 与东部差距逐渐扩大,城镇化基础薄弱
    2.2.3 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差异明显
2.3 人文环境错综复杂
    2.3.1 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不利于人口聚集
    2.3.2 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城镇化难度增大
2.4 立足西部区情,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三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历史
3.1 历史时期发展徘徊不前
    3.1.1 古代获得发展的城市多为行政中心
    3.1.2 近代西部城镇化缓慢发展
3.2 建国以后发展跌宕起伏
    3.2.1 1949~1957 年:空前发展
    3.2.2 1958~1965 年:剧烈波动
    3.2.3 1966~1977 年:逆向发展
3.3 改革开放以后正常发展
    3.3.1 1978~1998 年:健康发展
    3.3.2 1999 年至今:全面发展
3.4 历史特征:政府主导性特征明显
    3.4.1 政府决定西部地区城镇化方向
    3.4.2 西部城镇化是国家战略需求的反映
    3.4.3 西部城镇化的推进需要由国家主导 第四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现实分析
4.1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
    4.1.2 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
    4.1.3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4.1.4 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
    4.1.5 城镇集聚功能较弱
4.2 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4.2.1 生态环境脆弱
    4.2.2 水资源短缺
    4.2.3 经济实力弱
    4.2.4 人口素质低,思想保守
    4.2.5 政策与制度障碍
    4.2.6 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
4.3 新时期的发展机遇
    4.3.1 政府扶持与政策倾斜
    4.3.2 比较利益驱动
    4.3.3 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
    4.3.4 制度创新推动 第五章 西部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
5.1 政府角色定位
    5.1.1 转变思想观念
    5.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1.3 加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5.1.4 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5.2 政府行为选择
    5.2.1 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与道路
    5.2.2 制定具体的城市发展规划
    5.2.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5.2.4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5.2.5 多渠道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5.2.6 加强宏观协调与控制
    5.2.7 适时开征生态资源税
5.3 以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城镇化
    5.3.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5.3.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5.3.3 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5.3.4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5.3.5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第六章 因地制宜推进西部特色城镇化
6.1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性城镇
    6.1.1 资源性城镇是西部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6.1.2 丰裕的资源有利于资源性城镇的新建和扩张
    6.1.3 资源性城镇对于低素质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更强
    6.1.4 资源性城镇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6.2 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相结合
    6.2.1 生态移民概念的提出
    6.2.2 应将生态移民与城镇化有效结合
    6.2.3 生态移民型城镇化应具有超前生态意识
6.3 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镇带
    6.3.1 以交通干线为轴线聚集是西部城镇分布的主要特征
    6.3.2 交通干线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
    6.3.3 交通极为不便的地区应适当推进异地城镇化
6.4 在边境地区发展边贸驻军型城镇
    6.4.1 边贸型城镇
    6.4.2 驻军型城镇
6.5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
    6.5.1 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6.5.2 以特色旅游促进非农化 第七章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构建
7.1 各等级城镇合理均衡的规模结构
    7.1.1 现实规模结构特征
    7.1.2 城镇规模结构的优化
7.2 职能明确分工合理的职能结构
    7.2.1 西部城镇职能类型划分
    7.2.2 西部城镇职能结构特征
    7.2.3 城镇职能结构的完善
7.3 “点轴面”立体布局的空间结构
    7.3.1 确立空间结构的“点轴”
    7.3.2 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重点 第八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战略构想
8.1 总体发展思路
    8.1.1 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8.1.2 局部地区可以跨越式发展
8.2 战略原则
    8.2.1 生态保护居于首位
    8.2.2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8.2.3 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并重
    8.2.4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8.2.5 兼顾地区差异
    8.2.6 可持续发展
8.3 战略目标与重点
    8.3.1 本世纪中叶基本完成城镇化
    8.3.2 促进城镇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8.3.3 以大中城市为主的战略重点
8.4 发展道路与途径
    8.4.1 壮大区域中心城市
    8.4.2 培育潜在的大城市
    8.4.3 有重点地适度发展小城镇
    8.4.4 多元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边政学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边政学缘由
        一、边疆文化的滋养
        二、边疆履职的体验
        三、边政理论的研究
        四、边疆发展的需要
        五、学业学养的选择
        六、研究的现实性
    第二节 边政学历史沿革及反思
        一、边政学历史沿革
        二、目前相关研究情况及成果
        三、边政学反思
    第三节 边政学新论的理论框架
        一、广义边政学研究的意义
        二、广义边政学的研究方法
        三、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
        四、边政学新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边政学新论的特点
第一章 边疆发展战略
    第一节 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
        一、民族性
        二、滞后性
        三、不平衡性
        四、复杂性
        五、差异性
    第二节 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一、边疆发展战略内涵
        二、边疆发展战略反思
        三、边疆发展战略转变
        四、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边疆发展观
        一、以人为本是边疆战略发展的本质
        二、把人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把人才战略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四节 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方式
        一、梯度推进方式
        二、中心辐射方式
    第五节 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良性互动集成发展战略思路的含义
    第六节 构建边疆发展战略体系
        一、边疆发展战略体系内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
        三、边疆新型工业化战略
        四、边疆城市化战略
        五、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六、科教兴边战略
        七、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和谐社会构建战略
        九、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战略
第二章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构想
        一、边疆经济特征
        二、边疆经济增长与发展
        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
        五、边疆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第二节 边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是边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化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
        三、产业化经营:产业与市场贯通,农户与市场承接
        四、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五、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工程
    第三节 边疆新型工业化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二、边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三、实施产业转型战略
        四、建设边疆群体支柱产业
        五、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第四节 边疆服务业现代化
        一、推进边疆服务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二、边疆地区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三、加快边疆地区服务业现代化的对策选择
    第五节 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
        一、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的内涵和依据
        二、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意义
        三、实施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
    第六节 发挥设施、体制联动功能
        一、发挥基础设施的联动功能
        二、发挥体制机制联动功能
第三章 边疆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性
        三、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边疆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第三节 边疆现代农业建设
        一、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
        二、建设边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改善边疆农民生活质量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实施新型农民素质工程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第五节 建设新农村保障体制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二、加强乡村治理机制建设
第四章 边疆城市化建设
    第一节 城市化内涵、意义及建设历程
        一、城市化内涵
        二、边疆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中国城市化建设历程
        四、边疆城市化建设特点
        五、世界城市化建设趋势
    第二节 边疆城市化战略选择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二、实施城镇多元化战略
        三、坚持大城市主导战略
        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五、实施城市特色建设战略
    第三节 边疆城市全息式建设思路
        一、边疆城市规划与设计
        二、边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边疆城市产业建设
        四、边疆城市文化建设
        五、边疆城市管理经营体制建设
    第四节 边疆省区城市化发展思路简述
        一、内蒙古建立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布局构思
        二、新疆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三、甘肃城市化发展框架模式
        四、云南新昆明建设战略
        五、广西打造现代沿海城市群思路
        六、西藏拉萨中心辐射思路
第五章 边疆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第二节 边疆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一、文化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
        三、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
    第三节 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二、弘扬边疆科技文化
        三、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第四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
        二、实施边疆教育整体发展思路
    第五节 边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二、边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六章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节 人力资源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建设及其内容
        二、人力资源建设的特点
        三、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
        四、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五、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第二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构想
        一、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取向
        二、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选择
        三、致力于人力资本开发
    第三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重点和对策
        一、人力资源建设重点
        二、边疆地区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对策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边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边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二、实施人才战略,应坚持能力建设为核心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实用机制
        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建设
第七章 边疆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传承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三、风俗和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
        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五、羁縻、怀柔是历代封建帝王促进边疆和谐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
        三、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五、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四节 构建和谐边疆的战略举措
        一、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二、保持边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发展边疆社会主义民主
        四、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七、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八、加强边疆社会建设和管理
        九、加强边疆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
    第五节 构建和谐的边疆民族宗教关系
        一、民族宗教问题对构建边疆和谐社会的现实影响
        二、努力构建边疆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第六节 构建和谐的国际周边环境
        一、构建和谐边疆面临的周边环境条件
        二、构建和谐的边疆国际周边环境
第八章 边疆治理方略
    第一节 古代边疆治理方略简述
        一、经营边疆的政治方略
        二、守备为本的军事方略
        三、边疆经济发展方略
        四、边疆教化方略
    第二节 新中国边疆整体治理方略
        一、边疆政治发展方略
        二、边疆经济发展战略
        三、边疆文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边疆开发战略
        一、20世纪50-70年代两次西部开发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兴边富民行动
    第四节 边疆民主法制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
        二、边疆民主法制建设的特性
        三、边疆民主法制建设原则
        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第五节 边疆地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
        一、边疆地区党的建设
        二、边疆地区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
第九章 边疆安全建设
    第一节 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内涵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努力实践和谐世界战略思想
    第二节 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三、构筑中国安全战略
    第三节 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中国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二、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
        三、中国与南亚大国的关系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第四节 边防建设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边防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新时期边防的特性
        三、边防的地位作用
        四、边防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五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发展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6)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西部地区的地域范围
    二、西部地区的自然状况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
    四、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的背景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经济区划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理论
        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二元经济模型
        二、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变规律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
        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分析
        五、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
    第三节 中国西部大开发理论意义和战略观
        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意义
        二、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观
第二章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政策
        一、以色列和埃及对沙漠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二、西欧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三、俄罗斯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四、巴西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政经济政策
        五、美国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政经济政策
    第二节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一、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
        二、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教训
    第三节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一、实行积极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
        二、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至关重要
        三、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
        六、高度重视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七、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八、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十、实行沿边全方位开放,大力发展边贸事业
        十一、地区倾斜政策同产业政策相结合,实现产业政策区域化和区域政策产业化
        十二、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传统产业的融合
        十三、推广巴西“发展极”开发战略
第三章 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
    第一节 政府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的财税政策
        一、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财税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一、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三、收入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四、产业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五、外汇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政策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
        一、西部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效应
        二、西部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
        三、西部开发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四、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类型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创新
        一、国家对西部地区开发投入和扶持的基本情况
        二、国债资金在西部地区的投入、使用和影响
        三、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大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开发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和目标
        一、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目标
    第二节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
        一、推进环保产业化的税收政策
        二、引进外资的税收政策
        三、发展西部地区重点领域的税收政策
        四、调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7)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中的公共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结构和内容
    三、主要创新观点
第一章 基本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回顾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
        一、公共产品
        二、公共投资
        三、财政支出、财政投资与民间投资
        四、西部地区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公共投资一般理论
        二、区域开发中的公共投资理论
    第三节 中国公共投资的理论与实践
        一、我国三代领导人的财政发展思想
        二、我国公共投资的体制变迁过程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开发中公共投资政策国别比较
        一、美国政府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公共投资政策
        二、日本政府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公共投资政策
        三、欧盟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公共投资政策
        四、启示
第二章 公共投资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程与重大举措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公共投资在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中的重大作用
        一、公共投资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二、公共投资与西部地区社会发展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的领域
        一、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的优先顺序
        二、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的主体
        三、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的多渠道筹集资金
第三章 公共投资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基础设施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基础设施的含义及特点
        二、基础设施对西部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效应分析
    第二节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评价
        一、西部基础设施的现状分析
        二、西部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分析
        三、西部基础设施未来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投资需求
    第三节 西部开发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一、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西部开发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评析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二、西部实施生态富民工程的现状及总体评价
    第五节 建立西部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长效机制
        一、确立西部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方向与重点
        二、西部基础设施公共投融资运作模式
第四章 公共投资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
    第一节 西部开发中区域特色经济的构建
        一、特色经济的内涵
        二、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意义
        三、西部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模式
        四、西部特色经济发展中公共投资应遵循的原则和范围
    第二节 公共投资与特色产业的培育
        一、西部特色经济开发的地缘优势与资源依据
        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特色产业培育中公共投资的策略选择
    第三节 公共投资与特色经济增长极的培育
        一、增长极与核心——边缘理论
        二、公共投资与西部重点经济带中心城市再造
        三、公共投资与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战略实施
第五章 公共投资与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发展
    第一节 公共投资理论与科技教育
        一、科技教育投入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科技教育公共投资政府行为解释
    第二节 西部科技发展与公共投资政策
        一、西部地区科技与科技公共投融资发展态势分析
        二、西部地区科技大开发的实施重点
        三、完善西部地区科技公共投资政策的对策思路
    第三节 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与公共投资政策
        一、西部地区教育需求与教育公共投资现状
        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公共投资政策取向
第六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公共投资管理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的运行机制
        一、公共投资运行中重点处理的几种关系
        二、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制度建设
        三、健全与规范西部大开发公共投资的运作组织机构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效益评价
        一、西部大开发公共投资效益的内涵界定
        二、西部大开发中公共投资效益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三、西部大开发公共投资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公共投资监督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公共投资监督体系
        二、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公共投资监督运行系统
        三、西部大开发公共投资运作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声明
致谢

(8)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富饶的贫困”
        1.1.2 繁荣与贫困共存
        1.1.3 西部发展处于转型时期
        1.1.4 金融资本的推动
        1.1.5 金融结构的区域失衡
        1.1.6 金融全球化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实践
    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2.1.1 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分解
        2.1.2 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1.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1.4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2.1.5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理论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回顾
        2.2.1 货币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2.2.2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理论
        2.2.3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2.2.4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2.3 对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理论的简短评述
    2.4 对理论考察得出的几点结论
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理
    3.1 现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3.1.1 实物经济与金融运行的交融
        3.1.2 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
        3.1.3 直接融资比例上升
        3.1.4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
    3.2 金融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3.2.1 有效动员储蓄
        3.2.2 优化资源配置
        3.2.3 促进公司治理
        3.2.4 便利风险管理
        3.2.5 便利商品交换
    3.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总量关系
    3.4 金融发展作用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3.5 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度
        3.5.1 金融在要素投入量提高中的贡献
        3.5.2 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
        3.5.3 金融对经济总量增加的直接贡献
        3.5.4 金融在经济增长率中的总体贡献度
    3.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3.6.1 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
        3.6.2 金融已成为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
        3.6.3 金融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中心
        3.6.4 金融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核心
    3.7 结论与展望
4 西部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
    4.1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特殊性
    4.2 区域间货币资金流动的途径
        4.2.1 商品买卖所形成的资金流动
        4.2.2 劳务输出与资金流动
        4.2.3 直接投资所引起的资金流动
        4.2.4 银行间的资金流动
        4.2.5 证券市场引起的资金流动
        4.2.6 外商直接投引起的资金流动
    4.3 区域间货币资本流动的失衡
        4.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间分布的失衡
        4.3.2 货币资金在区域间流动的失衡
        4.3.3 政府预算资金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3.4 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在区域间流动的失衡
        4.3.5 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3.6 其他资本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4 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间经济差距关系的分析
    4.5 区域发展中的货币资金合理流动
        4.5.1 塑造合理的区域间资金流动格局的理论思考
        4.5.2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5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5.1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静态分析
        5.1.1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5.1.2 西部开发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5.1.3 西部开发处于需求约束的市场环境中
        5.1.4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的传导过程
        5.1.5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的内容
    5.2 金融协调西部经济发展的动态逻辑
        5.2.1 企业成长阶段与西部金融的动态支持
        5.2.2 金融协调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
    5.3 金融发展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
        5.3.1 金融市场对区域资本形成的促进功能
        5.3.2 金融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5.3.3 金融发展激发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的活力
        5.3.4 金融发展推进西部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
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实依据
    6.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差距
        6.1.1 东西部地区GDP及增长率差异比较
        6.1.2 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差异比较
        6.1.3 东西部地区工业增长率差异比较
        6.1.4 东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6.1.5 东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比较
    6.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实状态
        6.2.1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
        6.2.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6.2.3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6.3 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效率及成因探析
        6.3.1 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效率分析
        6.3.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落后的成因探析
7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
    7.1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7.1.1 深圳特区经济开发与金融支持
        7.1.2 上海浦东经济区开发与金融支持
    7.2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7.2.1 美国西部开发与金融支持
        7.2.2 日本北海道开发与金融支持
    7.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启示
8 金融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8.1 货币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调整
        8.1.1 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
        8.1.2 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调整
    8.2 西部货币市场的深化发展
        8.2.1 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8.2.2 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8.2.3 实现商业性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8.3 西部资本市场的多层化发展
        8.3.1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和模式
        8.3.2 西部股票市场的发展
        8.3.3 西部债券市场的发展
        8.3.4 西部基金市场的发展
        8.3.5 西部产权市场的发展
        8.3.6 西部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
    8.4 西部农村金融的发展
        8.4.1 西部金融支农力度弱
        8.4.2 西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4.3 西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8.5 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
        8.5.1 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
        8.5.2 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理由
        8.5.3 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
        8.5.4 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主要措施
    8.6 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效率
        8.6.1 西部金融面临对外开放的挑战
        8.6.2 开拓创新:西部金融业的战略抉择
        8.6.3 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9)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城镇化和小城镇的概念及有关理论界定
    2.1 城市、城镇与小城镇
        2.1.1 城市、城镇与小城镇的内涵
        2.1.2 城市和城镇划分指标与分类
    2.2 城市化与城镇化
    2.3 城镇化的特征与指标界定
    2.4 城市、城镇、乡村的互动关系
    2.5 城市、城镇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与配套关系
第三章 小城镇发展的国际经验
    3.1 世界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
    3.2 世界一些国家小城镇的发展
        3.2.1 美国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发展
        3.2.2 英国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发展
        3.2.3 德国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
        3.2.4 日本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发展
    3.3 国外小城镇建设对我国及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小城镇发展的国内经验
    4.1 我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现状
        4.1.1 我国城镇化的历程
        4.1.2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4.2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4.2.1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2.2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作用
        4.2.3 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东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启示
第五章 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5.1 西部地区城镇化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1 西部地区城镇化历程
        5.1.2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 西部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和类型
        5.2.1 西部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5.2.2 西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类型
    5.3 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分析
        5.3.1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环境
        5.3.2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多元化城镇化道路+加快发展小城镇
        5.3.3 西部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分析
    5.4 西部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5.4.1 计算方法
        5.4.2 西部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的发展潜力和水平预测
    5.5 西部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分区
        5.5.1 西部小城镇建设的规模
        5.5.2 西部小城镇建设分区
第六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6.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6.1.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6.1.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6.1.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6.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西部地区的具体思路
        6.2.1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
        6.2.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建设的具体思路
    6.3 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改造工程的政策分析
        6.3.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
        6.3.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改造工程的成效
        6.3.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改造工程的主要不足
    6.4 对退耕还林的政策分析
        6.4.1 退耕还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6.4.2 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成效
        6.4.3 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不足
    6.5 对生态移民的政策分析
        6.5.1 生态移民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6.5.2 生态移民的主要做法
        6.5.3 几种典型的生态移民
        6.5.4 生态移民对生态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
        6.5.5 生态移民政策的不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6 发展小城镇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6.6.1 对生态环境建设三种措施的比较及思路调整
        6.6.2 小城镇发展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
        6.6.3 退耕还林还草应和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6.6.4 生态移民应和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第七章 西部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7.1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7.1.1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7.1.2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国农业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7.2 西部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7.2.1 发展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偏差
        7.2.2 发展小城镇能有效促进西部二三产业发展和扩大内需
        7.2.3 发展小城镇能有效吸纳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
        7.2.4 发展小城镇可以降低西部城镇化成本
        7.2.5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7.2.6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促进民族团结
        7.2.7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与特色农业发展
        7.2.8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西部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第八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研究
    8.1 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制度
        8.1.1 农村土地制度
        8.1.2 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制度
    8.2 小城镇户籍制度
        8.2.1 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演变和管理现状
        8.2.2 西部地区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8.3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
        8.3.1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8.3.2 西部地区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8.4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8.4.1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
        8.4.2 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第一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的基本情况
        一、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陆上边疆区域
        二、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自然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三、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环境最不平衡经济发展层次多样化的区域
    第二节贫困和贫困的演变
        一、贫困和贫困的标准
        (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线和贫困标准
        二、测量贫困的办法
        (一)采用货币收入与消费额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二)采用健康与教育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三)采用脆弱性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三、贫困的演变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化的基本情况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回顾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继续存在并且高度集中的区域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
        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
        五、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返贫率最高的区域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探究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
        二、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绝对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地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二)相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地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和移民搬迁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贫困问题仍然是21世纪初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最突出和最普遍的问题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移民搬迁难度加大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筹措和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扶贫资金筹措困难,资金投入后所有权归属不明
        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
        三、贫困农户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客观条件
        二、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社会阶段逐渐退于劣势地位
        三、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深层原因
        四、扶贫机制、政策的内在缺陷,西部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
        (一)地方政府偏离既定的扶贫宗旨和目标
        (二)优惠政策被弱化
        (三)信贷扶贫政策的基本缺陷
第三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基本走势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速度趋缓 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一、扶贫开发速度趋向缓慢,脱贫人口呈递减趋势
        二、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贫困程度更加严重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 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一、贫困人口处于不稳定解决温饱状态,无条件享受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好处
        二、贫困指标将趋高位,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第三节导致贫困的因素日益趋强 妇女老人儿童等将成为弱势群体
        一、历史致贫因素趋弱,致贫新因素却日渐趋强
        二、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弱势群体
    第四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低于全国水平和国定贫困县的平均水平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收支高于全国和国定贫困县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贫困县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三、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全国和国定贫困县的要高
        四、少数民族贫困县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四章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内容和途径
    第一节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一、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
        二、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
        (一)要认清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
        (二)采取特殊对策,解决民族地区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逐步把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内容和途径
        一、以“整村推进”的扶贫机制改善民族地区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积极做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实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二)实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保证
        (三)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建设和劳务输出,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三、积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优势特色农业,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一)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途径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第五章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保障走向法制化研究
    第一节尽快使反贫困走上法制化轨道
        一、使农村反贫困走向法制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农村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客观上决定了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加强农村反贫困立法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三)依法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是国内外开发贫困地区的基本经验,扶贫开发法制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使农村扶贫开发走向法制化的若干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使反贫困走向法制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构建《贫困地区促进法》的框架设计建议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探析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建立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生有所靠”
        (二)在民族地区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
        (三)在民族地区建立和恢复农村合作健康医疗保险制度,保证“病有所医”
        (四)确立自然灾害分级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探讨
        (一)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对西部农民的影响和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必要性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总体框架设计
第六章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和发展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政策
    第一节统筹城乡全面发展 停止对“三农”的掠夺
        一、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二、建立城乡统一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一)统一的产权制度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优化并顺利配置
        (二)统一的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三)统一的户籍制度促使农民合理流动
        (四)统一的就业制度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优化配置
        (五)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使农民公平地享有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
        (六)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是农民减负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巩固扶贫成果的有力保证
        一、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
        二、不断强化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逐步实现“耕者有其权”
        三、集体土地应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明确承包范围,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四、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承包期限,允许有条件地进行小调整
        五、要明确土地承包费提取办法、承包合同的确定和完善承包纠纷处理机制
    第三节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一、完善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的建议
        (一)重点加大对西部极贫人口集中地区的投入,配套资金不能“一刀切”
        (二)根据新阶段扶贫特点,调整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
        (三)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加强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
        (四)利用民族地区财政政策推动全社会参与扶贫
        二、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贷机制建议
        三、在民族地区农村实践和创新小额信贷模式
        (一)继续借鉴小额信贷在国际和中国发展的经验
        (二)民族地区开展小额贷款应注意的问题
        (三)借鉴国际经验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模式开展小额贷款
        (四)小额贷款方式要创新,要有民族地区特色
    第四节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和发展民族政策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完善和实行照顾及鼓励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政策
        三、完善和实行优惠金融政策,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融资机制
        四、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在资源开发中照顾少数民族利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六、继续和完善开展边境贸易与实施沿边开放政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四、加快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2]为什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实施新的追赶战略?[A]. 胡鞍钢,温军. 国情报告(第四卷 2001年(上)), 2012
  • [3]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 刘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7)
  • [4]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 赵常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
  • [6]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D]. 符太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7]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中的公共投资研究[D]. 沙治慧. 四川大学, 2005(06)
  • [8]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马长有. 四川大学, 2005(08)
  • [9]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D]. 王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10]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D]. 黄颂文.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